魚我所欲也 問答 Flashcards
「魚」和「熊掌」分別比喻什麼?孟子以「魚與熊掌」這比喻說明什麼道理?
「魚」比喻生命;「熊掌」比喻義。
說明「義」比生命重要,當兩者必須犧牲其一的時候,人往往會選擇義而放棄生命。
這個比喻運用得恰當貼切
義與生命都是抽象的觀念,即使千言萬語也難以說明何以義比生命更重要,以及人為何要捨生取義,作者運用魚與熊掌作比喻,使抽象的道理變得具體,令讀者易於明白生命和義的關係。
作者以熊掌和魚來比喻義和生命,從熊掌與魚的價值有高下之別,進而引申至義的價值比生命高,喻體與本體的關係十分貼切。
作者如何推論人有捨生取義的本心?
由於人有捨生取義的本心,喜愛義多於生命,憎惡不義多於死亡,所以有人拒絕為了求生和避禍而違背義。
假設所有人最喜愛的是生命,最憎惡的是死亡,那麼他們就會為了求生和避禍而不擇手段,甚至違背義,然而世上仍有人拒絕使用這種方法求生避禍,可見人有捨生取義的本心。
作者藉「行道之人」和「乞人」的例子說明甚麼道理?
行道之人和乞人即使飢餓至瀕死邊緣,寧可餓死也不接受不尊重他的人所施予的食物,作者藉此說明捨生取義的道理不獨是賢者之舉,而是人本心的表現,一般人也能做到。
作者讚許「行道之人」和「乞人」的行為
義是堅持做合宜和正當的事。向有需要的人施予食物,應當出自仁愛之心,如果施予者抱持鄙夷、藐視的態度,就是不合宜的行為。行道之人和乞人應該堅持義的原則,拒絕這些施予者的食物,否則就如同為了食物、生存而放棄義,認可施者的不當行為和助長他們的惡劣態度。
「一簞食,一豆羹」和甚麼構成對比?論證甚麼道理?
以「一簞食,一豆羹」對比豐厚的俸祿 (「萬鍾」)。
「一簞食,一豆羹」對於「行道之人」和「乞人」來說是性命攸關,但為了堅守禮義原則,他們甘願捨棄生命。反觀有些人為了獲得萬鍾的俸祿而「不辯禮義」,以求得到「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等物質享受和虛榮。前者的捨生取義和後者的見利忘義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一簞食,一豆羹」論證甚麼道理?
作者藉此論證人人都有捨生取義的本心,就算是身份低下,面對禍患的人也一樣;關鍵在於任何情況下,都能保持本心,不做不合乎義的事情。
賢者與失其本心者面對生與義的抉擇時有何不同的表現?
賢者:認為義比生命重要,當兩者不可兼得時,會捨生取義。
失其本心者:認為生命比義重要,會不擇手段求生避禍。
賢者與失其本心者面對義和利的抉擇時有何不同的表現?
賢者:重視道義,不會接受不義的俸祿,不受物慾影響而能保持本心。
失其本心者:會受物慾誘惑,為華美的住宅、妻妾的供養和別人對自己的感激,不禮義地接受豐厚的俸祿。
「本心」指的是甚麼?
「本心」是指捨生取義之心。
取義之心人人皆有,所以稱為「本心」,只是賢者能不喪失它,能夠為義而捨棄生命,不避禍患,利慾薰心的人卻會喪失。
文中以能保存本心的「行道之人」和「乞人」為例,指出他們寧願餓死,也不願接受嗟來之食,在尊嚴受到侮辱時,堅拒領受賴以為生的食物,可見「本心」是面對個人生死能不違背道義之心。
文中舉出人們為了富貴虛名,不辨禮義地接受「萬鍾」的例子,從他們受物慾誘惑而喪失本心,以致見利忘義的表現,證明利慾薰心的人會遭物慾蒙蔽,因而喪失本心。
說理透闢
孟子為論證人人皆有捨生取義之心,一方面反覆論證義比生更為重要,人不惜捨生而取義;另一方面論證人之所以失去捨生取義之心,乃後天外在因素例如名利物慾等使然,並非出於其本性。
善用排偶
本文批評那些為了萬鍾而違背禮義的人時,連用三個「鄉為身死而不受」的排比句式,突出他們抵擋不住高官厚祿的誘惑而埋沒本性的醜態,又以反問句「是亦不可以已乎」作結,既富有氣勢,又諷刺辛辣,感情色彩強烈。
善譬巧喻
本文以捨魚而取熊掌來喻捨生取義,又以簞食豆羮一例說明人皆有禮義之心,最後以萬鍾一事闡釋有些人「失其本心」的原因。以淺白的譬喻來說明道理,使抽象的道理變得具體易懂,言簡意賅,言近旨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