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三首 問答 Flashcards

1
Q

詞中哪些句子點出「赤壁懷古」的主題?

A

「故疊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一句,寫出蘇軾身處在傳說中的三國「赤壁之戰」的古戰場,點出「赤壁」的主題。
「千古風流人物」一句,使人想起千百年來的英雄豪傑,為下片所詠的歷史人物留下伏筆,亦點出了「懷古」的主題。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2
Q

為甚麼作者以「懷古」作為詞的主題?試詳加說明。

A

作者來到傳說中的赤壁,觸景生情,憑弔三國時吳蜀聯軍的主帥周瑜,以周瑜年少得志,立下大功,反襯自己年事已高,被貶黃州,仕途坎坷。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3
Q

《念奴嬌‧赤壁懷古》上片所寫赤壁之景是怎樣的?營造了什麼氣氛?蘇軾在描寫上述景色時有甚麼感受?(2分)

A

長江滾滾滔滔地向東奔流(「大江東去,浪淘盡」)
舊營壘的西邊(「故壘西邊」)
亂石峭壁直插雲天(「亂石穿空」)
巨浪驚濤拍打巖岸(「驚濤拍岸」)
捲起千層白茫茫如雪般的浪花(「捲起千堆雪」)
江山風景,美麗如畫(「江山如畫」)

雄偉壯觀,氣勢磅礡。

因赤壁之景懷念到古戰場,又從古戰場憶起當年不少的英雄豪傑,繼而追懷英雄人物都隨大江東逝,沖洗淨盡。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4
Q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這組句子在整篇結構上有甚麼作用?

A

「江山如畫」總結了赤壁景色的優美。
「一時多少豪傑」回應了「千古風流人物」,並為下片所詠的歷史人物留下伏筆。
兩句在結構上都有承先啟下的作用。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5
Q

本詞所提及的歷史人物是誰?作者提及此人物有何用意?

A

周瑜。
作者以周瑜年少得志,立下大功,反襯自己年事已高,被貶黃州,仕途坎坷。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6
Q

從寫作手法方面說明「小喬初嫁」一事對表達篇章內容有甚麼作用

A

「小喬初嫁」時應是年青貌美的,所以這是用襯托的手法,以美人烘托
英雄,突顯周瑜年青有為,才華出眾。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7
Q

作者怎樣將他對時間流逝的感慨表現出來?

A

作者以具體的形象來表達對時間流逝的感慨。
他以長江江水滔滔不絕,向東流逝,來借喻時光一去不返。
他又寫自己早生白髮,來表示人與時俱長。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8
Q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一句在詞中起了甚麼作用?

A

全句在詞中有統領的作用。
作者在詞的開首細緻地描述了自己的感受,寫出了身處環境的氣氛,為作品奠定悲愁淒慘的基調,充分營造「愁」的氛圍。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9
Q

句中的七組疊字,如何逐步揭露作者的愁緒?句中描繪了怎樣的人物形象?

A

首先,「尋尋覓覓」寫作者從一起床便百無聊賴,如有所失,於是東張西望,不斷尋覓追憶過去的事和人,反映她空虛落寞、若有所失的情態。
「冷冷清清」,是「尋尋覓覓」的結果。作者尋覓無所得,便環顧四周,只覺得殘秋沉寂,一片冷清,連同她內心發出的陣陣寒冷,產生難以排遣的淒涼和痛楚。
於是,作者心緒順勢推進到第三層,面對一逝而不復返的人生,剩下的只有「淒淒慘慘戚戚」的孤寂哀愁。
這一連串的疊字,由外至內,由淺入深地揭露作者的愁緒。
七組疊字描繪了一個若有所失、心神不寧、鬱鬱寡歡的愁婦形象。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0
Q

詞的上片作者用甚麼方法來排遣愁緒?結果如何?為甚麼?

A

飲酒。
作者圖借酒取暖,卻難以抵禦凜冽的秋風,正如作者圖借酒消愁,卻難以排遣滿腔愁緒。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1
Q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這句運用了哪種抒情手法?作者借雁過抒發了哪些「傷心」之情?

A

間接抒情 / 緣情寫景
大雁是給她來消息的信使,如今這群似曾相識的大雁又飛來了,但那曾經托它們捎信的人已經不在了。
作者見到這些大雁時還生活在北方,現在中原淪陷,作者流落南方,無法重返故土,見到這些從北方南下的大雁難免再度勾起故國之思。
作者在孤寂生活中看到唯一舊相識的大雁,但它們無知無識,一掠而過,徒然讓人更加傷心、惆悵。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2
Q

「遍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抒發了甚麼感情?

A

作者既描寫實景,亦借花喻人:自傷年華老去,猶如眼前黃花憔悴;又感歎身世飄零,孤苦無依,猶如黃花凋落遍地。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3
Q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抒發了甚麼感情?

A

作者獨居室中,無人相伴,每晚獨對窗戶,只覺度日如年。作者深感無法獨自待到天暗,因而期望黑夜快點到來,令她看不見窗外那令人傷感的秋景。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4
Q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抒發了甚麼感情?

A

作者寫黃昏細雨打落梧桐葉上,點點滴滴的雨聲,營造出一種悲涼的氣氛,襯托自己的孤苦寂寞。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5
Q

詞中作者的「愁」包括哪幾方面?
詞末以「這次第,怎一箇愁字了得!」作結,有何效果?

A

作者的「愁」包括:
丈夫逝世,思念丈夫的情愁。
流落南方,無法重返故土,飄泊懷鄉的家愁。
中原淪陷,外敵入侵的國愁。
以「愁」字作結,畫龍點晴,令愁思更為深刻。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6
Q

詞中作者如何刻劃深秋的節令特點?

A

作者運用不同感官描寫來刻劃深秋的節令特色。
觸覺─「乍暖還寒時候」、「晚來風急」分別點明深秋的溫度變化及晚風的清寒。
視覺─「雁過也」、「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及「梧桐更兼細雨」為秋天之景,落花及梧桐更象徵秋季的典型例子。
聽覺─以「點點滴滴」寫雨打梧桐的聲音。

17
Q

《青玉案‧元夕》寫了哪一個節日?那晚的氣氛情況是怎樣的?

A

元宵。
那晚的氣氛是非常歡樂熱鬧的。
「東風夜放花千樹」,滿城點燃眾多的花燈,彷如春風吹拂,千樹花開,一片熱鬧耀眼。
「更吹落、星如雨」,滿天煙花,如吹落的繁星,也像降雨般,顯示出元夕的熱鬧情景。
「寶馬雕車香滿路」,富貴人家坐著車馬來來往往,路上香氣瀰漫,顯示出人們出遊的熱鬧。
「鳳簫聲動」,各種樂器奏起,樂韻悠揚不絕。
「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百戲表演,徹夜不停,熱鬧非常。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盛妝打扮的婦女有說有笑出遊,留下幽香處處,顯見士女遊樂的熱鬧。

18
Q

詞中所寫熱鬧之景,對表達作者的情懷有甚麼作用。

A

詞中先寫元宵熱鬧之景,目的是用來反襯主題,使那個不愛繁華、自甘寂寞,獨在「燈火闌珊處」的女子形像更加突出,從而表達了詞人淡泊孤高,不願隨波逐流的品格。

19
Q

作者尋覓的意中人是怎樣的一個人?這裏寄託了作者的甚麼心意?

A

作者尋覓的意中人和其他人不同,她不為眼前的繁華所動,不愛熱鬧,獨自站在燈火闌珊處。
這裏的美人寄託了作者的理想人格,也是作者的自比。在舉國沈醉於偏安繁華中,作者對苟安圖存的政治現實不滿,不肯隨波逐流,趨炎附勢,突出了自己自甘寂寞,忍受泠落的孤高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