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國論 問答 Flashcards
全文的中心論點和分論點是甚麼?
中心論點 – 「六國破滅,弊在賂秦。」
分論點 –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
「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作者一下筆即提出全文論點,這種寫法有甚麼好處?
這樣開門見山提出論點,能突出主題,收先入為主的效果,加深讀者的印象;而且先提出總綱,根據論點反覆論證,更能增加全文的說服力。
文章開首謂:「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作者對這說話有甚麼回應?這樣的起首方法有甚麼好處?
不賂秦的國家因賂秦的國家而滅亡,因失去強大的援助,
不能單獨保全,所以說弊在賂秦。
借別人說話引入正文,可以引起讀者的興趣,加強文章的吸引力。
「賂秦」的國家為甚麼會亡國?
「賂秦」的國家以土地去討好秦國,因賂秦所失去的土地,比戰敗而所失的土地,實有百倍之多,所以賂秦只會削弱自己的力量而增強秦國的勢力。
而賂秦更會助長秦國的貪念。賂秦的土地越多,秦的野心就會越大,可是諸侯之地是有限的,而暴秦的貪念是無窮的,直至吞併諸侯所有土地,秦的野心才會停止,所以賂秦必會導至亡國。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用了甚麼手法去闡析六國賂秦的不當?
這段文字用了對比的手法。
以六國諸侯祖先辛勤創業比對後世子孫不珍惜祖先基業,割地賂秦的行為,突出了賂秦策略的不智與不肖。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用了甚麼手法去闡析六國賂秦的不當?
這段文字用了誇飾的手法。
賂秦國家日削月割,只能換得短暫的安定;突出諸侯惶恐不安,賂秦反而會加速秦的侵略的情形。
「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用了甚麼手法去闡析六國賂秦的不當?
這段文字用了引用和比喻的手法。
作者引用了蘇代的說話去闡析六國賂秦的不當。蘇代以柴薪比喻諸侯的土地,以火比喻秦的貪慾。把柴投到火中去,火光只是稍暗一下,隨後,便燃燒得更旺盛,比喻秦得諸侯的土地後,只是稍歇一下手,跟著貪念又起,向諸侯再求索,而且要求更多,直至諸侯的土地耗盡為止。
「不賂秦」國家相繼滅亡的直接原因。
齊國滅亡,是因為他與秦國結交而不助五國,當秦先後滅了五國,齊國亦難逃被滅的厄運。
燕國本來以武力抵抗秦國作為主要國策,但太子丹派刺客行刺秦王失敗,觸怒秦王,於是秦大舉攻燕,卒至亡國。
趙國的軍力本可抵抗秦國,但趙王誤信讒言,殺了大將李牧,於是國無良將,趙國便被秦滅了。
「不賂秦」國家相繼滅亡的間接原因。
因賂秦的國家相繼滅亡後,不賂秦的國家失去了其他國家的支援,變得勢寡力弱,因此終不免給秦國逐個擊破,以致滅亡。
六國「不賂而勝」的辦法
韓、魏、楚三國愛惜自己的土地,不拿土地去賂秦求和、以免增強秦國的實力而削弱六國的形勢。
齊國不與秦國結交,而和其他國家同心協力,一起抗秦。
燕國不派荊軻入秦刺殺秦王,以免激起秦王憤怒而滅燕。
趙國不輕信讒言,殺害良將李牧,以免無力抵抗秦國的入侵。
將割給秦國的土地,拿來賞賜天下的謀士。
將事奉秦國的心意來禮聘天下的奇才,使他們發揮所長,對付秦國。
六國聯合起來,團結一致,共同對抗秦國。
作者對主政者提出了甚麼建議?這與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有何關係?
作者建議主政者不要每年向外族(遼夏)繳納大量金銀布帛;並應禮遇人才,合力對付外族。
當時北宋積弱,強鄰虎視眈眈,若再屈辱、忍讓,即有滅國之虞。故作者主張為政者要發奮圖強。
文章末句謂:「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於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苟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這句說話和文章主旨有甚麼關係?這是甚麼寫作手法?
這句說話是勸喻北宋執政者不要重蹈六國滅亡的覆轍,有點明題旨的作用,因為本文的主旨正是借六國賂秦而滅亡的史事,諷喻北宋執政者不要向契丹和西夏輸幣求和,以免重蹈六國滅亡的覆轍。
這是「借古諷今」的寫作手法。
下筆立論
本篇下筆即以「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確立本文論點。
運用對比
「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以秦所得的土地與諸侯所失去的土地作對比,說明賂秦而力虧的道理。(或)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以賂秦國家先祖創業的艱辛,與子孫輕易割地賂秦作對比。(或)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寢。」以諸侯割城數量之多,與換取安寧時日之短作對比。(或)
「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以諸侯土地有限,與暴秦欲望無窮作對比。(或)
「奉之彌繁,侵之愈急。」以諸侯事秦之心與強秦侵吞諸侯之心作對比。(或)
以燕、趙能守其土,義不賂秦,與其他三國以地賂秦作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