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三首 問答 Flashcards

1
Q

詩中哪些事物呼應第二句的「晚」字?

A

詩中「明月」、「歸浣女」及「下漁舟」都呼應「晚」字。當時正值晚上,皓月當空;而婦女洗衣歸來,漁舟亦順流而下,正是村中傍晚時分的人事活動,與「晚」字呼應。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2
Q

從光暗、構圖、動靜三方面說明王維作品「詩中有
畫」的特徵。

A

光暗:幽幽的月光照在松林之中,光線穿過樹蔭,隱約照出了在石上流動的清泉,天上的月光皎然,樹下的光線較暗,顯得明暗有致。
構圖:天上有皓月,其下有高聳的松林,低處還有在石上流動的清泉,由上而下,構成一幅山中月夜圖。
動靜:「清泉石上流」描寫水的流動,以細微的動態反襯環境的空靈和平靜,描繪出清幽的山間景致。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3
Q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兩句的寫作手法。

A

所寫景物,都是眼前所見,俯拾即是,信手拈來(白描 / 直接描寫),自然生動。
工整的偶句。
上句描寫靜態的「月色」(視覺),下句寫動態的「泉聲」(聽覺),把清幽的大自然境界給烘托出來(以動襯靜)。
是一幅生動活潑,形象鮮明的畫面 / 詩中有畫。
「照」、「流」二字用來貼切 / 精煉。
用字淺白。
借眼前景物,寫嚮往農村生活之感,融情入景。
倒裝句,令音律更覺和諧。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4
Q

第三至六句運用了什麼手法突出山中幽靜的氛圍?

A

以聲襯靜。山中的晚上是幽靜的,詩人寫到「竹喧歸浣女」,竹林傳來一群剛去洗衣服回來的女子的喧鬧聲,劃破山間的寧靜,更能襯托山間的幽靜。
以動襯靜。山中的晚上,萬物處於靜止狀態,詩人寫「清泉石上流」、「蓮動下漁舟」,描寫了石上流動的清泉及因漁舟划過而搖動的蓮葉,這些動態描寫,正好反襯出環境的寧靜。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5
Q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兩句的句式及所產生的效果,與詩歌主題有甚麼關係?

A

倒裝句。
運用倒裝句能突顯「歸」和「下」的動作。
這首詩的主題是抒發王維對世俗官場的厭惡,並表達他歸隱的決心。這兩句描寫山村傍晚時婦女洗衣回來,漁舟順流而下,表現出山中人生活勤勞純樸。通過描繪這些簡單的鄉間生活,反映作者對寧靜純樸生活的嚮往,以及歸隱的決心。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6
Q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運用了哪種手法表達情思?

A

反用用典
王維反用《楚辭‧招隱士》的典故,「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以久留」等句的意思。典故的原意是寫山裏的環境寂寞可怕,不能久留,要招那裏的隱士回家,所以說春草已經生得很茂盛了,王孫為什麼還不歸來?王維反過來表示自己喜歡山間的美景和山居的生活,任憑春天的芳草凋謝也不想離去,暗示他對官場生活的厭倦。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7
Q

李白在詩中所抒發的情懷

A

李白透過在花間月下獨自飲酒的敘述,抒發了他的孤寂落寞之情。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8
Q

「對影成三人」一句,那「三人」是誰?李白怎樣把冷清的環境變得熱鬧起來?

A

李白在月下獨酌,感到孤清,便邀月對飲,於是月、自己的影子、連同自己,便成「三人」。
李白邀請了月和自己的影子相伴行樂。他喝酒後既歌且舞,而徘徊不去的月亮,正似在傾聽他的歌聲;他的影子,在月下隨著起舞而轉動零亂,像與人共舞,李白運用想像力,使冷清的環境變得熱鬧起來。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9
Q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兩句所寫的與什麼景物有關?所抒的是什麼情懷?

A

所寫的景物是月和影。
作者自覺醒時尚能與月影共歡,但醉後就各散東西,所以感到孤清無奈。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0
Q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兩句,「無情」是甚麼意思?道出了作者什麼心意?又運用了什麼技巧?

A

「無情」即是忘卻世俗之情,忘卻物(明月)我(李白)之別。
作者願與月、影結為無情之交,表現作者鄙棄世俗,追求高潔的情操。
想像奇特:作者想像與月亮結為知己,在遙遠的雲漢上相會同遊。/
擬人:作者想像月亮好像人一樣,能和他結為知己,在遙遠的雲漢上相會同遊。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1
Q

論者認為本詩收結具浪漫色彩,試指出其收結手法並加說明。

A

擬人 — 將月人格化,想像願與月影作無情之交,並相約在遙遠的銀河會面,(這種人、月結合的虛擬描寫)充滿浪漫氣息。
誇張 — 想像願與月影作無情之交,並相約在遙遠的銀河會面,這種誇張手法,營造了曠達超脫的境界,充滿浪漫氣息。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2
Q

結構曲折

A

本詩初寫花間置酒,應該是樂的。隨即點出獨酌無親,那卻是苦的。幸而有月有影可以相邀,即苦中還可作樂。然而月、影都不解飲,那又是無可奈何了。詩人暫且與月、影交歡,及時行樂。然而詩人頓感終須與月、影相分,感情急墮。最後以雲漢再聚作結。全詩心境環於苦樂抑揚之間,結構曲折,詩意跌宕起伏。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3
Q

手法浪漫

A

本詩運用豐富的想像力,明明是李白一人在飲酒,他竟可以弄出「三個人」來,且營造出一片歡騰熱鬧的氣氛。作者更用了擬人的手法,把月亮和影子寫成是有生命的、有感情的東西,可謂境界奇幻、手法浪漫。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4
Q

妙用反襯

A

本詩善用反襯,以樂寫哀,以熱鬧寫孤獨。詩歌開首寫出一片良辰美景,詩人卻「獨酌無相親」,優美的環境更反襯出詩人的孤獨和苦悶。後半部分寫詩人與月、影交遊,狂歌起舞,熱鬧的場面也反襯出詩人的孤獨、知音難尋的心情。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5
Q

為甚麼杜甫指「花近高樓」使「傷客心」?

A

杜甫登上高樓看到四周繁花盛放的美景,本應感到高興,但他看到此番美景的同時,又想到國家正是多難之時,而客居在外的自己無力相助,所以無心欣賞美景,反而因眼前的繁花之美烘托出他的憂國之情,所以更添愁緒。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6
Q

在《登樓》一詩,杜甫提及玉壘山的浮雲,用意何在?

A

杜甫通過描寫玉壘山的浮雲從古到今不斷變幻,象徵世事也同樣變化不定,政權興亡更替無常。當時朝廷正是多難之際,外族多番侵略,戰禍頻仍,他藉此寄託自己對國家前途的憂慮。

17
Q

杜甫在《登樓》首兩聯中寫看到的景色和他的心情怎樣?

A

看到高樓近處的繁花盛放,眺望看到錦江一帶的春色和玉壘山的浮雲。
為國家多難、內憂外患而感到傷痛。
以滿眼春色反襯自己悽愴的心境,以樂景襯哀,更見其哀。

18
Q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兩句歷來為人傳誦,試從句式、氣勢和象徵三方面加以賞析。

A

句式:這兩句對仗工整,「錦江」對「玉壘」;「春色」對「浮雲」;「來」對「變」;「天地」對「古今」,不但詞性相對,地名「錦江」、「玉壘」也能相對。
氣勢:這兩句寫登高臨遠所見的景物,氣勢壯闊。前句寫春來大地,縱橫眼前偌大的空間;後句寫浮雲多變,馳騁古今悠長的時間,縱橫時空,氣象壯闊。
象徵:杜甫以古今以來不斷變幻的浮雲,象徵世事變遷不定、政權興亡更替無常,藉此寄託了他對國家前途憂心忡忡。

19
Q

「北極朝廷」指甚麼?

A

指唐朝政權,如北極星一般穩固,絕不動搖,也就是詩句中「終不改」的意思。

20
Q

「西山寇盜莫相侵」一句呼應了詩中哪一句?

A

呼應了「萬方多難此登臨」一句,吐蕃(西山寇盜)的侵擾正是國家多難的具體寫照。

21
Q

「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兩句流露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A

面對外族入侵的威脅,詩人這兩句詩表示堅信國家能安然度過,並嚴詞警戒敵人別再來犯,流露出他的愛國情懷。

22
Q

《登樓》在尾聯運用了甚麼手法抒發感情?

A

用典
「可憐後主還祠廟」一句,詩人引用蜀漢後主劉禪死後在蜀中建立祠廟的典故,感歎劉禪寵信小人,終致亡國,由此抒發自己擔憂唐朝君主會否如劉禪一樣斷送國家的前程。
「日暮聊為梁甫吟」一句,則引用蜀漢時諸葛亮喜愛吟誦詩篇《梁甫吟》的典故,自比具有諸葛亮的才華,暗示朝廷沒有重用賢才,並慨歎自己懷才不遇,未能報國。

23
Q

杜甫對國家有怎樣的情懷?

A

關心國家。杜甫對國家正處於「萬方多難」的處境感到傷心;他為吐蕃入侵而憂慮,寄語「西山寇盜莫相侵」;他又以後主劉禪諷喻代宗昏庸,寵信宦官。
濟世為懷。杜甫希望能像諸葛亮一樣匡扶君主,建功立業,只是苦無獻身為國之路,這從末句慨歎只能聊為吟誦《梁甫吟》以自遣可以看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