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師表 問答 Flashcards
諸葛亮寫作《出師表》的背景
諸葛亮寫作《出師表》時,劉備興復漢室的大業還沒有完成便去世,蜀漢當時失去有才能的領導人。
而當時魏、蜀、吳三國鼎立,蜀漢只佔益州,國力疲弱,形勢危急。
為了保存安定局面,加上南方叛亂已平、兵甲已足,諸葛亮因而出師北伐,而《出師表》便是臨行時寫給後主的奏章,叮囑後主修明政治,不要受小人唆擺。
蜀漢具備哪些有利條件?
蜀漢朝廷內的大臣如郭攸之、費褘、董允等盡忠國事,毫不懈怠;朝廷外的將士則捨生忘我,保衛國土;還有忠貞為國的諸葛亮輔助朝政,這些皆是蜀漢的有利條件。
諸葛亮在出師前,對後主提出的忠告
虛懷納諫 – 諸葛亮勸諫後主廣泛聽取臣子的意見,發揚先帝遺德,激勵士氣,並要知道自己的身分,不要聽取一些違反義理的話,以致阻塞臣子進諫的道路。
賞罰分明 – 諸葛亮提醒後主對內朝和外廷的臣子要一視同仁,賞罰分明,無論觸犯法紀或盡忠行事的,都應交給有關部門的主管官員論定賞罰,不可偏私。
選任賢能 – 諸葛亮向後主推薦賢臣郭攸之、費褘、董允協助處理朝中事務,以彌補缺漏。又推薦將軍向寵協助處理軍中事務,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親賢遠佞 – 諸葛亮舉先漢興、後漢衰的歷史事例,勸勉後主以此為戒,親近賢臣,遠離小人,不要重蹈東漢桓、靈二帝的覆轍。
諸葛亮在出師前,在「內政」和「軍事」上作出甚麼安排?
內政方面 – 諸葛亮建議後主廣開言路,虛懷納諫,賞罰分明,親賢遠佞,並推薦賢臣郭攸之、費褘、董允協助處理朝中事務,以彌補缺漏,有所廣益。
軍事方面 – 諸葛亮向後主推薦將軍向寵協助處理軍中事務,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此外諸葛亮更在出師前平定南方的叛亂,使蜀漢無後顧之憂,可以安心北伐。
為甚麼諸葛亮只略提出師的事,而對後主的勸諫卻非常詳盡?
因為諸葛亮所擔憂的不是出師的事,而是恐怕自己一旦不在朝,後主易受小人唆擺,影響國家安危,因此他在表中反復叮嚀,勸諫後主修明政治。
諸葛亮的為人性格
感恩圖報
諸葛亮本來在南陽隱居,只因劉備三顧草盧,屈尊相訪,向他詢問當世大事,令他大受感動,遂答應出山效命,二十一年來一直為國家奔馳。/
後來先帝臨終託孤,他受命以來,早晚憂慮,恐怕有負所託,損害先帝知人之明,可看出諸葛亮感恩圖報。
忠貞為國
諸葛亮盡忠為國,為了消除蜀漢的後顧之憂,他在五月時渡過瀘水,深入蠻荒之地,平定南方;/
再出兵北伐,希望能消滅逆賊,復興漢室,重返舊都,以達先帝遺志。
出師前,他又向後主詳言治國之道,安排縝密,從中皆可看出諸葛亮忠貞為國。
知人善任
諸葛亮向後主推薦文臣武將,有助復興漢室,可見其知人善任。
諸葛亮屢次提及先帝,目的何在?
用父子之情感動後主,希望他能深切遵行先帝之遺訓。
借緬懷先帝,表白自己忠君為國的心志。
用先帝的名義和權威,加強自己說話的力量。
以先帝創業的艱難,激勵後主發憤圖強,繼承父志,謹慎守業。
諸葛亮舉先漢興、後漢衰的史例有甚麼用意?
作者舉歷史事例是勸勉後主以此為戒,親近賢臣,遠離小人,不要重蹈東漢桓、靈二帝的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