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歷史 第五課 早期教會 第一部 Flashcards
基督教會在五旬節到君士坦丁大帝即位這段期間產生了怎 樣的變化?
- 第一世紀的教會在領導權和組織架構上並不固定。
2. 到君士坦丁大帝在位時,教會已有明確、甚至嚴格的規範。
研究教會在早期這幾個世紀的狀態為什麼會與我們這些活 在後現代、甚至「後基督教」時代的人息息相關?
- 新異教主義。
- 相對主義、以及缺乏真理。
- 對靈性追求具有深厚興趣,但並非岀 自傳統的基督教價值觀。
什麼是我們用來研究早期教會的主要資料來源?
- 書信﹙安提阿的伊格那丟﹚
- 講章﹙《革利免貳書》﹚
- 實用手冊﹙《十二使徒遺訓》﹚
- 護教著述﹙殉道士游斯丁﹚
- 殉教記載﹙坡旅甲﹚
到了君士坦丁時期,教會的領導權已從一個非常簡單、不固 定的形式發展成為「君主式的主教制」。請問引號中的這個名 詞是什麼意思?
整個趨向是從一個不固定的領導階層﹙第一世紀﹚發展至架構明朗、高度組織化的形式﹙君 士坦丁時期﹚
a) 從單純形式演變到「君主式的主教制」
(1) 教會在統領結構上與羅馬政府愈來愈相似 (a) 羅馬政府:皇帝居首的等級制度架構 (b) 教會:主教居上的等級制度架構
教會發展出三種主要職分
a) Episcopoi﹙主教、監督﹚
b) Presbuteroi﹙長老、教士、牧師﹚
c) Diakanoi﹙執事﹚
聖經在何處、並如何地描述這些職分?
a) 教牧書信﹙提前三;五 17﹚
b) 是人品上的描述,而非工作性質說明
《革利免壹書》的歷史背景為何?
- ﹙第一世紀晚期﹚
(1) 羅馬教會之首寫信給哥林多教會
(2) 哥林多教會的年輕基督徒正試著接手領導權
(3) 教會職員與平信徒間的區隔逐漸趨於明顯 (4) 任命教會職分
(5) 繼任
(6) 監督和執事職分的發展
有哪兩種揀選領袖的方式開始在早期教會內成型?
(1) 兩種揀選領袖的方式成型於早期教會: (a) 任命﹙最早模式﹚
(b) 會眾選舉﹙逐漸成為主流﹚ (2) 監督和執事的職分
誰是伊格那丟?他在何種背景下寫信?
﹙第二世紀早期﹚
(1) 安提阿教會之首
(2) 領導權透過三種職分來運作:主教、執事、和長老
(3) 赴羅馬殉教途中寫信給眾教會
(a) 鼓勵基督徒
(b) 提供教會結構和組織上之洞見給小亞細亞教會 (c) 《致馬尼西人書》﹙公元一一七年﹚
伊格那丟 致馬尼西人書
“做任何 事都不可沒有主教,而且也要服從長老,如同順服耶穌基督的使徒們,同樣地,讓每一個人都 敬重執事有如耶穌基督在此,就好像他們本應尊重主教,因他是如同聖父般的典範,長老們則像是神的代表團、 是使徒們的組合。沒有這三種職分就不能稱之為教會。」
此三種教會職分在第二世紀的安提阿教會具有哪些 功能?
(i) 提到全部三種教會職分以及擁有此職分之人名
(ii) 更進一步擴展職分的腳色和職務
(a) 長老在家庭教會裡擔任地方牧師之職
(b) 一位主教乃是一個地區內教會的資深職員 (c) 執事擔負照顧民眾之需的任務
(iii) 沒有這三種職分就沒有教會
愛任紐﹙第二世紀晚期
羅馬在愛任紐筆下何以具有顯要地位?
「使徒傳統已經舉世皆知,只要是想見到真理的人 都可以在每一個教會裡清楚看到。我們可以一一枚 舉教會裡面由使徒們安置為主教的那些人,以及他 們每一任的繼位者,直到我們的時代為止。」﹙愛 任紐,《駁異端》,
法国南部里昂的教会领袖
(1) 成長中的君主式主教制 (2) 使徒統緒的開端
(3) 羅馬的卓越性
(a) 羅馬教會從彼得開始的繼任主教名單 (b) 領導權透過按手傳承
(c) 教會職分組織化後愈來愈像羅馬政府
在教會生活裡以下這些次要職分扮演了何種角色?
(1) 副執事──執事的助理
(2) 宣讀──於敬拜時幫忙朗讀聖經,並負責掌理教會書籍 (3) 侍祭──協助主教職務內的程序與任務
(4) 驅魔者──趕鬼並協助洗禮
(5) 聖歌領唱者──幫忙帶領詩歌與敬拜
(6) 工友﹙教堂司事﹚──負責聚會場地與教堂庭院
(7) 教義培訓員──以教義啟蒙預備領洗之人
羅馬主教哥尼流之書信﹙公元二五二年﹚
在哥尼流的書信裡﹙公元二五二年﹚曾提及那些教會職分?
(1) 四十六位長老在羅馬﹙可能是各地方教會之首﹚ (2) 七位執事
(a) 照顧窮人與患病者 (b) 協助洗禮儀式
(c) 為患病信徒送聖餐 (d) 講道
(e) 做一些諮詢 (3) 七個副執事
(4) 四十個侍祭
(5) 五十二個驅魔者、宣讀、和工友
請解釋教會成立的頭幾個世紀裡其領導權如何在以下各方面 產生轉變:
- 任命
- 神職人員與平信徒之間的關係
- 教職服事與俗世工作間的關係
- 婚姻狀態
- 社會階層
a) 神職人員可透過按手來撤銷任命
b) 教會領導階層與其餘會眾之間的鴻溝日益加深
c) 主要的教會職分與基本俗世工作分隔,不再是帶職服事
d) 逐漸禁止擔任某些教會職分者結婚
e) 神職人員所屬的社會階層開始有所區隔
f) 教會中開始有人抗拒神職人員與平信徒間增長中的分別﹙例如:特土良﹚
教會這些本地性、區域性、和最終成為大公性的聚會 其目的何在?
- 教會領袖為了維持合一、並裁決關於信仰和戒律的疑問而聚集在一處
- 會議的型式 a) 本地性 b) 區域性 c) 大公性
• 第一次是在公元三二五年﹙尼西亞會議﹚ - 目的:對於如何來處理教會生活內的實際問題與需要,達成一致共識
a) 在初期的年代裡,教會並沒有既定模式可以引用
b) 新成立的教會需要指引來建造教會、發展領導力、實踐戒律、從事敬拜、並且延續教 會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