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概念2 Flashcards
自我概念的功能1-自我一致性维持
指自我概念使人保持内在一致性,个人需要按照保持自我看法一致性的方式行动。个人怎样理解自己,是其内在一致性的关键部分。积极的自我概念引导人按照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消极的自我概念引导人放松自我约束。
学生良好的自我概念与学业动机及学业成绩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自我胜任概念积极的学生,成就动机与学习投入也明显优于自我胜任概念消极的学生。
通过维持内在一致性的机制,自我概念实际上起着引导个人行为的作用。在儿童、青少年的发展过程中,引导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自我概念的功能2-经验解释
指自我概念具有经验解释系统的作用。一定经验对个人具有怎样的意义,取决于个人再怎样的自我概念背景下作出评价。同样的经验对不同自我概念背景的人,会具有不同的意义。例如,面对同样分数不同人的不同感受。
人们强烈地倾向于按照于自己的自我概念相一致的方式来解释自己的行为。因此,改变人们已经形成并正在发生作用的自我概念是一件极其困难的工作。自我概念的形成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方面,因此引导儿童已开始就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或自我看法应当是一种先定的教育定向。
自我概念就像一个过滤器,进入心理世界的每一种知觉,都必须通过这一过滤器,同时被赋予意义,而所赋一样的性质,高度取决于个人已经形成的自我概念。
研究:梅德维克,奥运银牌得主的不快乐
自我概念的功能3-期望定向
指人们对情境和自己行为的期望是受自我概念引导的。在各种不同的情境中,人们对于事情发生的期待和自己在情境中如何行为,都高度决定于自己的自我概念。
burns伯恩斯发现,儿童对自己及其后继行为的期望,是在自我概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与自我概念相一致。
金盛华:差生成绩差并非独立存在,而是整个行为动力系统出现角色偏差role deviance的结果。差生的消极自我概念导致自我期望、学习动机、外部评价与对待都偏离应当被鼓励和提升的学生角色,其成绩落后是一个新的自我一致系统的有机构成部分,在该系统中,成绩差是差生自己期待得到的结果,也是同学老师的期待,因此他们放弃努力。
自我概念的发生机制
p170
人初生时没有自我与非我的分化,6-8个月时开始出现自己身体和自身连续性的感觉,此时婴儿可以像认识不同时间的妈妈是同一个人一样,感觉到自己是一个连续的对象。儿童自我意识在此上发展。
随着语言能力习得,与他人互动,开始学会用符号指称客体,自我明确分化为一个独立的对象。根据符号相互作用论的思想,当儿童开始学会用语词指称包括自己在内的不同对象时,行为和关系的导向已经建立。自我概念的完整意义已经出现。
库利用镜像自我来解释儿童早期自我概念形成,有无法解释的部分。后米德用概化他人思想解决:个人的自我是根据一个抽象的概化他人的概念来形成的。重要他人思想到今天仍然在解释人们自我形成和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米德:个人的自我是建立在符号建构的语言系统之上的,只有通过与他人的符号互动过程才能获得。
麦奎尔:儿童社会自我的发展与他们对别人知觉能力的发展有着紧密联系。儿童与他人的交往过程是不断提高知觉别人能力的过程,同样也是其自我概念不断发展的过程。
教师是儿童自我概念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他人。
自省能力是儿童形成自我概念的基础
库利的镜像自我理论
儿童早期的自我概念主要是通过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当作镜子来看到自己的镜映过程looking-glass process获得的。别人的态度不仅影响着儿童折射性的镜像自我looking-glass self,而且会经由这一途径使实际的自我发展受到影响。
但该理论无法解释儿童与不同的人发生相互作用,因而也有不同的镜像自我。
不同阶段的重要他人构成
学龄前,主要是父母,其意识由父母的言行主导。
小学阶段,教师发挥可能超过父母的影响力。
小学高年级阶段,同伴影响力明显增加。
高中,教师影响力减弱。
直至大学,教师还在发挥影响力。
在儿童发展过程中, 教师对儿童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发挥着长期、重大而持续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的性质很难被其他途径的影响取代。
这就意味着,教师看待学生的态度和对待学生的方式是学生在学校、社会环境中是否积极的主要因素,教师不仅对学生自我概念发展发挥巨大影响,而且会由此影响学生的实际自我状况与整个人生道路。
自我概念的发展-埃里克森人生8阶段危机
1.基本信任-不信任
0-1.5岁,基本信任的感觉主要从母亲和其他代理人那里获得,婴儿的各种需要得到及时满足,就学会了对母亲的信任,从而相信周围环境是安全的,发展为对一般人的信任。反之,会对周围的人害怕、怀疑、不信任
2.自主-怀疑、羞愧
1.5-4岁,鼓励孩子独立做事,发展孩子的自主感,使其能控制自己。反之,使孩子产生失败体验,自我怀疑并感到羞耻。
3.主动-愧疚
4-6岁,儿童兴趣泛化,探索多,好奇多。言行得到积极反应和鼓励,孩子会有自主感。反之,孩子认为自己做错了事,产生内疚感。
4.勤奋-自卑
6-12岁,关心物品构造、用途与性质,对工具技术感兴趣。得到鼓励,激发勤奋感和竞争心,增强信心。成功经验增强儿童的勤奋感。反之觉得不如人,形成自卑感。
5.同一性-同一性混乱
6.亲密-孤立(18-30岁)
7.产出-停滞(30-65岁)
知觉到自己是社会中具有生产力的一员,有能力为社会做出贡献,关心家庭成员,关心后代、社会,事业有成,就会有成功的产出和肯定的自我同一性。若只自我关注,负担、厌倦,则陷入人生停滞
8.自我完整-绝望
65岁以上,愿意回顾,获得自我完整的积极评价。相反则追悔,绝望。
同一性identity
青少年在自身的形象、角色、价值、目标等人生重要方面建立起成熟的自我意识,并且达到个人的内部认识与自身外部特征相一致。
在青少年阶段,自我同一性或关于自我特征的清晰自我概念的建立,是其自我发展的重要任务。
同一性混乱的表现
- 不能认识努力工作与预期效果的联系,或因为对成就不抱希望而放弃努力,产生工作瘫痪
- 不了解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产生盲从或情绪对立,发生权威性混乱
- 不愿接触异性或耽于性关系,出现性混乱
- 不考虑时间限制,总想立刻解决问题或任意拖延时间,缺乏时间观念,产生时间混乱
自我知觉理论self-perception theory
贝姆bem,与个人通过别人的行为来认识别人的特征的机制一样,个体对自己态度、感情和其他内在状态的认识,也存在根据自己的外显行为和该行为发生的环境而进行推断的机制。
许多情况下,内在线索是微弱的,则个体站在外界观察者的位置,依据外部线索去推断个人的内在状态。如果个体未受外部环境的引诱和约束,自由地行为,则改行为能真实表达个人的内在特性。相反,外界压力大的话,就不能代表个体的内在状态、特性和态度。
所以,个体是通过对自己的外显行为及行为发生的环境进行功能分析来获得自我知觉的。
自我确认self-verification
指人们注意和寻找那些与自我概念相符合的信息的倾向。研究表明,自我认识过程并不是对全部现有信息进行扫描,而是寻找那些与自我概念一致的外部评价性信息。如果个人认为自己是自信的,就会寻找能确认这个自我概念的信息,而排斥否定的信息。
个体偏爱确认自我概念的反馈,更倾向于选择证实自己自我概念的交往同伴。
自我认识过程中的自我服务偏差
由于自我价值保护倾向,人喜欢用好的眼光去观察自己,倾向于把成功 归因于自己而否认对失败负有责任,这种偏差被称为自我服务偏差或利己偏差(self-serving bias)。人普遍将成功归因于内因,而将失败归因于外因。
费切霍夫的实验证明,人们会高估自己的判断力,而在人际比较时,多数人把自己看得比一般人要强。而有关研究发现,人们越是用高估的眼光看待自己,就越认为其他人看自己会有嫉妒的成分。
自我知觉的自我优化倾向能使人产生力量感和自我满意感,符合自我价值定向的自我保护规则,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保护自我心理健康具有积极意义。但是这些倾向可能会妨碍人们对自我的客观认知,导致自欺self deception的发生,严重时还会使人否认现实。
自尊self-esteem
个体对自己整体状况的满意水平,具有跨时间和情境的一致性。自尊是个人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对自己进行价值评价后获得的自我价值感。当评价的结果是肯定的,自我价值感得到确立时,个体就获得较高水平的自尊,反之自尊会受到伤害,出现自贬。
自尊是行为的动力,对身心健康具有决定性作用。高自尊者能树立合适的目标,能够以自我提高的心态来利用反馈,能成功应对困难情境;低自尊者常选择不切实际的目标或不树立目标,对未来持悲观态度,对批评与负性反馈产生更多消极情绪及行为反应。低自尊个体怀疑生存的价值和意义,容易导致自杀等现象
自尊的结构-詹姆斯
詹姆斯认为,自尊即个体的成就感,取决于个体在实现其设定目标的过程中成功或失败的感受。
自尊的结构-波普
波普则认为,自尊由知觉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两个维度构成。知觉的自我就是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具备或不具备各种技能、特征、品质的客观认识。理想的自我是个体希望自己成为什么人的一种意向和一种想拥有某种特质的愿望。两者一致,则自尊是积极的,不一致时,则自尊是消极的。
波普提出,自尊体现在五个方面:1社会方面的自尊,指个体对自己和同伴间的互动关系的满意程度;2学业自我效能方面的自尊,指个体知觉到的自己对生活中的重要事件的控制和支配力;3家庭方面的自尊,个体如果觉得自己是家中一个有价值的重要成员,并且感受到接纳,则有正向的自尊;4身体意象方面的自尊,指个体对自己外表的观点和看法;5整体自尊,指个体对自己整体上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