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取向 Flashcards
价值
- 主体说:外界事物有无价值的评判,主要在于主体的感受和体会
- 客体说:价值主要是客观事物本身就有的一种属性,不以评判者的主观意志而转移
- 关系说:对事物有无价值的评判,要取决于主客体间的关系,也即客体的属性和主体的需求之间是否具有一致性和适宜性
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事物重要性的观念,是依据客体对于主体的重要性,对客体进行价值评判和选择的标准。
是一个概括价值取向的,更为一般性的概念。
价值观更强调认知层面,注重人们判断事物价值的视角,具有系统性和静态性等特点。
价值取向
人们对特定事物所采取的价值观。
它是与具体事物和情境相关联的,是人们在特定对象之上进行的价值选择。
价值取向的指向性更为明确,与更为具体的行动选择相关联,是个人价值观的体现。
价值取向更强调了主体与客体的关联性和主体对客体的选择性
奥尔波特的六维分类
spranger把价值观区分为理论的、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审美的、宗教的六种。奥尔波特根据六维分类编制了“价值观研究量表”
经济型的人务实;审美型的人追求世界的形式和谐;社会型的人追求权力、影响、声望;宗教型的人追求统一的价值;政治型的人重视权力、地位
西方1960、70主流的价值观量表
罗克奇的工具性、终极性价值观理论
分为两类:终极性价值观terminal values和工具性价值观instrumental values
终极性:欲达到的最终存在状态或目标,如和平的世界、舒适的生活等
工具性:为达成目标采用的方式或手段,如负责和自控等
编制了36项价值观信念构成的,分别测量这两类价值观的values survey
莫里斯的生活方式理论
莫里斯认为价值包含三种基本的含义:
一指实际价值operative values,即不同事物所表现出的喜好差别的倾向,即对不同事物所表现的选择行为的实际方向;
二指想象价值conceived value,指局限于能够预见后果的选择行为,是个体认为应该采取的行为选择;
三是客体价值object value,是强调价值对象本身的属性,即根据事物的客观条件来决定什么是值得选取的。
莫里斯认为价值观是一种对理想生活方式目标的憧憬,而价值观不同,生活方式也会不同。
因此,他将人们的价值观归纳为13种生活方式,编制了生活方式问卷ways to live,主要测量想象价值,即理想价值观。
该表在于假设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等同,把抽象的东西用具体的行为阐述出来。
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理论
triandis认为集体主义是有关人际感情、理想、信仰、观念和行为的一种综合体,包括:1考虑自己的决定和他人行为是否关联2享受物质资源3对社会影响的感受性4自我表现和面对工作5共同付出6对他人生活的卷入感
triandis认为个人主义优先考虑个人目标而非小组,强调服务于个人的价值观、个人爱好、与众不同、独立;集体主义有限考虑小组的目标,强调服务于小组的价值观,为了保护小组的完整、成员的独立以及和谐的关系可以把个人的目标放在次要的地位。
错误地将两者对立。p192
施瓦茨的价值观理论
认为价值观和动机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主要内容是目标的类型,或者目标所表达的动机内容。
所谓价值观要满足以下五条标准:
- 价值观是一些概念或信念
- 价值观是人们想要追求的终极状态或行为
- 价值观是超越具体情境的
- 价值观对行为或事件的选择和评价具有指导作用
- 价值观有层次,它们根据相对重要性的不同进行排序。
在此基础上,施瓦茨发展了“SVS”,包括了57项价值观,用以代表10个普遍的价值观动机类型universal motivational types of values
十个价值观动机类型见p193
1.权力2.成就3.享乐主义4.刺激5.自我导向6.世界主义7.仁慈8.传统9.遵从10.安全
价值取向与态度的关系2014
态度与价值观有着密切的联系,价值观功能和作用的实现需要通过态度来完成。
另外,人们的价值观不是无组织的,而是按照各种价值选择的重要性构成的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相应的,人们的各种态度也就构成了一个具有整体性的态度体系。
越是接近价值系统中心的核心价值,越是接近态度的体系中心的核心态度,对行为的影响作用也越大。
首先,价值观比态度更广泛、更抽象。价值观不像态度那样有直接的对象,态度是情境的,而价值观是超越情境的。
其次,就单个的或具体的行为来讲,态度与行为的距离更近,对行为的预测作用更为明显,而价值观没有直接的行为动力意义,价值观对行为的导向作用需要通过影响态度来实现。
但我们认为,如从个体总的行为或行为集合以及重大行为事件来看,价值观对行为的影响作用是明显的,尽管这种影响可能经过态度这一中介因素才能发挥作用。
价值取向与需要系统-需要和动机
需要与价值观的关系十分密切。
这种密切的关系主要体现在:
a价值观以及由它支配的价值判断都以需要为基础;
b价值观反过来对需要又具有调控作用,表现为对需要的评价和对相互冲突的需要的调节。
需要是价值观或价值判断产生的基础,需要转化为人的主观意识的第一种形式就是欲望,欲望是价值意识的最初形态。
是否有价值,在于是否满足人的某种需要,价值的大小,也就是满足程度的大小。
同时,价值观也对需要起调控作用。人的欲望指向哪里,与人的信仰和价值观密切相关。 因此,可以得出: 1.需要和欲望在个体行为中表现出基础性和动力性的特点 2.需要和欲望的层次较低而信仰和价值观的层次较高 3.价值观对需要、欲望有规范作用或定向作用。
需要
需要是指有机体的某种缺乏和不平衡状态。
它表现出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
需要的特点是内在性、动力性和层次性。
动机
动机是指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当某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它就会推动人们去寻找满足需求的对象,从而产生活动的动机。
可见,动机不仅以需要为基础,还必须有外在诱因的存在。
需要和动机的联系
需要和动机,需要是个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反映某种客观的要求和必要性,并成为个人活动的积极性源泉。
动机与需要的共同点是内在性、动力性。
不同点在于动机具有方向性,因此说动机与行为的关系更为直接。
动机的功能主要表现在激活、指向、维持和调节几个方面。
情绪、情感和价值观
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与主体有机胜利需要相联系的态度体验称为情绪;与人的社会关系需要相联系,并受社会关系制约的态度体验叫做人类特有的情感。
情绪、情感是价值观的构成要素之一,也是价值意识的心理水平的表现形式之一。
价值观或价值取向都包含认知、情感、方向性等成分。毫无疑问,我们持某种价值观就会对与这一价值观相一致的事物、活动抱有积极肯定的情感,反之就会产生否定性或消极性情感。
因此说个人或群体的情绪、情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其所持有的价值观或价值取向。它们以心理体验的方式来反映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表达主体对于客体的价值态度。
兴趣、爱好和价值观
兴趣是个性倾向的一种表现形式。
是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渴求探求真理、与肯定的情绪状态相联系的积极的意识倾向。
兴趣在行为中的表现即为爱好。
兴趣以人的需要为基础,是一种重要的价值心理水平表现形式。
和需要、动机不同的是,兴趣具有明显的选择性,而这种选择的自由自主,似乎更能充分反映人的一种价值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