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 Flashcards
社会化的概念
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学习社会知识、掌握社会技能、建立社会经验,并通过自身不断的选择和建构,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社会成员的过程
能够被社会化的核心原因
人的遗传素质客观地决定了人类社会化的可能性,人脑千亿计的神经细胞组成联系和网络的可能性几乎是无限的
社会化的本质是社会经验的传递。人类社会特有的语言现象,为这种传递提供了实现的条件
人类童年的长期依赖性的生活阶段,为社会发挥对儿童长期而系统的影响提供了可能性;完整的社会化生活链
社会化的评述与特点
- 可以是不自觉和消极的,也可以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也可是无意识潜移默化的
- 生物发展水平较高,其生活形态越是社会化,则需要的学习时间也越长
- 社会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终身持续的过程,每一阶段以前一阶段为基础进行社会化
- 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与演变进一步强化了社会化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性
不同学科对社会化理解的差异(次要)
1.社会学 侧重:人与社会互动和社会对人的规范作用 关注:社会规范化,社会角色形成 2.文化人类学 侧重:文化继承、社会化是文化的延续传递过程 关注:民族文化模式对其成员人格、社会行为的影响 3.教育学 侧重:社会系统化教育过程对人的社会影响 关注:个体适应社会的引导和影响个体发展的教育体制设计 4.社会心理学 侧重:“个体社会化“强调个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 关注:个体特定、学习经验和人格差异及社会化心理经验在自我形成中的影响
语言社会化的特殊地位
人的社会化从掌握语言开始,其他社会化目标的实现也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
语言社会化含义
1.语言本身的社会化:语言的发展
语言获得本身有不可替代的社会化作用,语言中蕴含的观念思想与知识会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应用语言达到社会化:以语言发展为手段发展思维情感
语言社会化的作用
- 自我分化
- 儿童在语言学习中形成世界观
- 培养参与社会能力、责任感养成、特定文化规则的接受
- 使自己成为社会一个自然部分的桥梁
社会化程度的一个标志
多大程度上掌握了一个社会的语言,就多大程度上获得了社会化
社会化与个性化2015
1.个性化 个体在特定社会条件影响下实现社会化的同时形成个人心理-行为倾向独特性的过程 2.个体而言 社会化使个体能够适应环境,获得发展的基点 个性化使个体具有超越现实而又推动现实变革 的独特性与创造性 3.整体而言 个性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促进机制 -社会化不足:过于强调个性化而忽视个人社会化,社会继承者缺乏应有的传承优秀传统的能力,从而使社会失去应有的连续脉络,缺乏凝聚社会的共同性基础而容易失范和分解 社会化保证了人类社会的延续和文化的继承 -过度社会化:只适应既存社会现实,缺乏推动社会发展和变革应有的独特性创造性,社会长期在一种水平上简单重复 4.两者为伴生、相互影响的双向互动过程 社会及其代理者在引领个体的社会化时,不可能使每个个体获得完全相同的经验 个体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并不是简单、被动的,而是具有能动性与选择性的
社会角色
一定社会身份所要求的一般行为方式以及理解事物的态度和价值观
社会角色的一致性
- 个体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生活,首先与社会角色相一致,并依据社会对于相应角色的要求和期待而被系统化。
- 个体学习扮演社会角色并按照社会对个人的角色期望确定自己的努力方向,从而使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
- 处在特定社会位置、负担特定社会角色的个体,由于共同的社会要求和期待,使其社会生活具有高度一致性
社会化倾向
社会同一性理论和自我价值定向理论➡社会认可是个体自我价值最重要的来源,只有得到社会的接纳和承认,才能形成稳定的自尊感和同一性,由此获得自信和安全感
人队社会接纳、承认和重视是先定性的,个体会不自觉地与社会现状或基本倾向保持一致,以获得稳定的安全感
在这种心理机制的推动下,尽管具体社会环境各不相同,但个体仍然在总体上与大社会的基本要求和期望保持一致
个体总体的社会化倾向,由大社会基本倾向决定
不同角色影响不同
越是缺乏独立、稳定的自我价值体系的个体,越容易受社会和他人的评价和要求的影响
儿童、青少年:e.g.04北京高中生在性方面的取向,仍然与大社会的期待高度一致
社会比较含义
将自身状态与他人状态进行对比以获得明确自我评价的过程,就是社会比较
*festinger1957:任何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人,都需要评价自己的状态,并明确自己和周围世界的关系
社会比较的意义
- 个人的行为定向,是建立在明确自我评价和自我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评价基础上的
- 当不能确定自身状况的社会评价意义时,人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社会特征共同的人进行比较➡同辈群体在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影响
- 人的自我评价多数是社会性的,在许多情况下,人们获得社会性自我评价的唯一途径就是社会比较
- 面临的情境越缺乏客观标准,要求社会比较的倾向就越强
人进行社会比较的动机
- 个体自我价值的确立
2. 为了了解自己在社会比较上多有优势,从而为自己的成就感和自我肯定感寻找理由
社会比较的性质由什么决定
人的自信心状况直接决定着社会比较的性质,同时也会影响社会化后果的指向
- 良好自我肯定感:倾向于向上比较,自发努力活动增加
- 消极自我肯定感:倾向于向下比较,自发努力活动减少
社会比较的作用
- 社会比较对人的社会化过程有着重要影响,并且自我比较方向直接决定着自我的发展方向
2. 引导儿童青少年超出自身所属社会群体范围的广泛社会比较,同时促使其重视个体内在的历时性比较,有助拓展事业,形成适当的自我概念并向更高社会化目标发展
社会学习机制
- 人大量社会化经验的获得,都来自于替代性强化机制支持下的观察学习经验
- 不仅直接强化、替代强化会对人的社会化有定向作用,随着自我意识水平不断提高自我评价标准形成,自我强化逐渐成为社会化经验中具有自我引导性质的重要机制
- 自我强化使人能够对自己的社会学习经验进行自主调节,从而一面接受外在强化与替代性强化的影响而被社会化,一面受自我强化的调节使社会化过程带有主动性和个性化色彩
- 用社会学习机制解释青少年的社会化具有重要价值
亚社会认同
- 是个体的首属群体和社会化的直接背景,只有完成对亚社会良好适应的前提下,才能够顺利成长发展
- 不同的亚社会生活经验,是人们在获得社会化的俄同时实现个性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 亚社会与大社会的不一致,常是儿童和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产生矛盾和冲突的根源
- 引导青少年的亚社会环境保持与大社会的良性接触和融合,成为引导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一环
社会化的影响源
- 文化
- 家庭的特殊作用
- 同辈群体
- 学校
- 媒体
文化对社会化的影响
1.墨菲:文化与社会结构几乎难以区分,是同一现象的两种概念,生活世界是一个文化化的世界,人的社会化过程实质就是人的文化化过程
2.文化化人作用的体现
文化为个体提供社会化的规范;自然人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不断地被规范强化的过程中最终成为具有特定文化标志的社会人
文化培养人们对身份、地位的认同,以成为特定的社会角色;个人扮演的角色必须经过社会化,通过社会规范的内化而确立,这正是社会文化的责任。
文化造就人的心理和人格模式,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心理和人格有一定的差异
家庭对社会化的特殊作用
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第一场所、第一课堂;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交往对象,更是早期发展阶段的核心影响源,因而父母教养对孩子影响深刻长远
影响社会化的家庭因素
1.教养方式:
影响领域(认知发展、性格形成、道德发展、自我概念)
鲍默林德baumrind分类 ·专断型 控制、限制及过分保护+低自尊、可能的攻击行为 ·容忍型 放任态度,无控制无要求无惩罚、儿童行为不成熟,倾向于冲动,攻击,缺乏独立性和责任能力 ·权威型 能力更强,自尊感较高
拜尔1998儿童天生气质上的差异会影响父母的教养行为,并开创性地提出了双向模式说
- 父母职业背景
- 婚姻质量
- 子女人数
影响社会化的同辈群体因素
1.发生作用的原因
同辈群体是一种非正式的群体,由个人自由选择易产生较高的心理认同感
同辈群体有自己的价值标准等追求构成独特的亚文化群体
同辈群体的社会化极少带有强制性,往往在其成员对他人的社交安全尊严优越感的满足中自然实现
儿童自我概念形成中的重要一环:同辈群体中的交往对象也是儿童进行社会比较时的参照对象,只有通过与同龄人的比较对照才能判断行为正确与否,是否被社会接受等
- 群体对个体影响大小根本上取决于群体和个体间本质上的对应程度,而且也依赖于个体社会化阶段的心身发展水平
- 同辈群体和父母价值观不一致时,青少年必须选择,对其自我概念的发展和一般适应产生不良影响
学校文化
指一所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的成员习得并共同具有和相互作用,并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和行为方式表现出来的思想观念、制度规范的总和
学校文化的影响
1.分类 外显层/物质文化 中间层/制度文化 内隐层/精神文化 2.影响的原因 学校按预定的目标,计划根据社会要求来塑造年轻一代的专门机构,其影响更有计划性组织性和系统性 学校有专业的教育人员,影响媒介来实现目标,影响效率更高 学校教育客观上为儿童提供了于同龄儿童交往,从而在团体活动中习得行为规范、体验社会情感、训练社交技能的机会 学校作为专门教育机构,在协调其它社会化因素的影响方面有着特殊的主导作用
教师威信和教师期望对社会化的影响
教师威信:认同,接受,模仿
教师期望: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对成功的期待及自我评价;rosenthal/皮格马利翁效应
媒体中的偶像崇拜2015
(亚文化突出代表、以人物为核心的社会学习和依恋)
- 青少年对个体欲望增强期因脱离对父母的依赖而产生的情感真空的一种补偿
- 自我同一性的角色冲突期追求自我肯定和理想自我的一种特殊形式
- 受大众传媒强化和朋辈团体影响的结果
- 是填补情感空虚而对认同人物产生的模仿行为
- 是思想意识、思维方式不稳定、不成熟的表现
媒体对社会化产生影响的原因
大众媒体是生活结构的一个有机构成部分,在某种程度上改变生活方式,对人的社会化产生了深刻广泛的影响
通过媒体塑造的明星形象也成为青少年崇拜和效仿的对象,从而对其社会化产生重要影响
电视对社会化影响的两面性作用
电视的特性决定了对儿童的社会化有一定增强作用,使儿童更直观有效地了解社会和分享经验、增长知识、接受公认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劣质的作品影响青少年,暴力倾向增加
电视普及削弱了家庭中的互动关系,减少成员交流沟通
缩短儿童的注意力间隔时间,限制运用语言的能力,对学习潜力产生消极影响,降低人的有效思考
网络对社会化影响的两面性作用
为获得信息提供新渠道
对注意力的负面影响,思维出现广度和深度发展的不平衡
开放性及不良信息的影响,虚拟世界的沉迷
社会化的结果
社会化的本质,是使生物的人转化为社会的人,让人学会像一个正常社会成员行为和承担责任
- 语言与认知能力
- 道德观念与行为制约机制
- 性别角色获得
社会化获得语言与认知能力
- 社会化的核心是学习,而学习的核心又是语言
- 人的系统社会化从学习语言开始,语言的掌握又是社会化成果的几种体现
- 认知能力的形成是社会化的基础条件,提高认知能力又是社会化要达到的结果之一
社会化产生道德观念与行为制约机制
1.道德社会化
认同接受某种规范,并使自己的行为遵循这些社会道德规范
2.法律社会化
当人建立了法制观念自觉按照法规约束自己行动时,就实现了法律社会化
3.不同文化传统决定了东西方特色
中国
家教
尚贤
社会化产生道德观念与行为制约机制的学界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
布鲁纳,认知策略强调社会化过程中认知因素的中介作用
(三者均强调发展的阶段性、顺序性、不可逆)
陈琦的学生道德行为学习过程模式
- 学生接受道德教育前具有不同的道德认知结构和道德需要
- 接受道德教育时,会结合新旧需要形成符合社会需要的道德需要,行为符合社会要求,经一步强化其道德认知结构
- 不能理解、完全接受道德要求,会出现意义障碍,促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向负面方向发展
性别与性别角色的概念
1.性别角色:特定社会或群体按照人的男女性别规定的不同行为模式
2.学界对性别角色形成的观点
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的精神分析理论:生理结构的差异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直接强化、模仿和观察学习是获得性别定型行为的基础
科尔伯格,贝姆:认知发展理论,性别角色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阶段性,首先性别自认,然后获得性别恒常性,最后自我社会化达到性别定型
性别角色分化的社会文化因素
- 社会分工的不同导致了性别角色的分化
- 性别角色规范及其共通性也具有差异,性别角色受社会文化制约
- 伊格利从生物学与社会化的互动过程来看待性别角色的分化问题,认为生物学的基础造成男女体力上的性别分化
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源
1.家庭双亲影响
社会和父母共同的性别角色期望决定了父母对不同后代的抚养方式
父母自觉不自觉地将成人世界的性别规则传递给儿童
2.学校影响 a教材中的性别角色 男性主角多,女性主角少 男性正向特征多,女性负向特征多 b教师的性别观念 教师性别观念影响他们用不同的态度对待男女生 smith1976:教师女性化对学生行为有影响
3.同伴的影响
性别刻板印象对同伴产生一定影响
4.大众传媒的影响
强化和稳定了文化中人们对男女性别的角色定型
成人社会化的概念
在基本社会化的基础上,成人为适应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及其所要求的角色重构,而在承担正式社会责任后所进行的延伸性的社会知识、技能、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学习过程
成人社会化的内容
- 进一步接受社会的深层文化传统和生活经验,继续学习生产、生活所需的知识与技能
- 接受新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行为模式
- 确立相应的人生目标与价值观念
成人社会化的文化反哺机制
1.含义
急剧文化变迁时代所发生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文化吸收的过程
2.评价
当代独有的现象,多层次,成人社会化的重要机制
文化反哺机制化解了社会迅速生活方式变迁观念变革引发的成人继续社会化压力
客观上正在打破传统的成人本位社会的结构,缓冲传统代际冲突的作用
成人社会化的角色获得
站在别人立场上,体验别人的角色,了解别人在特定交往情境中的期望与情感
既是成人社会化的内容,又是成人社会化的运作方式
(say父母对自己子女异性交往问题的理解与角色获得)
成人社会化的角色改变
同一阶段的角色转变
不同人生阶段的转变
再社会化含义
成人在初始社会化基础上步入社会,但原来已经学习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不能适应新情况,个体需要通过吸收新的角色价值和知识来建立新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确立新生活目标
再社会化的发生情况
较大的角色变换e.g.移民、出家、参军
社会化不完全或称为顺应不良者,需要用再社会化矫正原先社会化的不足和对主流文化的错误偏离
无理性反社会化产生的有害社会进步者需要在社会化 e.g.犯罪分子,战犯,恐怖分子等
古德曼:再社会化分类
自愿:以新认同取代旧认同,新价值行为模式取代旧价值行为模式
非自愿:全控机构使个体与过去完全隔离,并对个体的日常生活施以相当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