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及其测量 Flashcards
态度定义
学界观点
态度是一种评价或情感反应(瑟斯通、博克维茨)
态度是一种心理与神经的准备状态,对人们对于一定对象的反应起着指导性、能动性作用(奥尔伯特)
笼统看成认知、情感和意动成分的复合体,影响人们理解、感受事物和对事物做出反应的方式(认知心理学家)
定义:态度是个人指向一定对象,有一定观念基础的评价性持久反应倾向 指向特定的对象 观念性指态度以知识观念为基础 评价性指态度具有正面和负面指向指向的心理矢量 持久性指主体指向一定对象的态度是相对稳定和意志的 态度不一定预测行为,是一种倾向性的心理准备状态
区别于情感,态度有认知因素或观念的参与同时具有相对稳定的的特征
态度的构成要素
态度的认知成分
态度的情感成分 态度的行动成分
态度的认知成分
含义:人们作为态度主体,对于一定态度对象或客体的知识、观念、意向或概念,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倾向性的思维方式
充分理解是人们形成态度的前提之一
特点:倾向性和组织性(e.g.刻板印象,类属思维)
态度观念在直接或间接经验的基础上形成起来,也可以通过新经验的建立获得而改变
态度的情感成分
含义:个人对一定态度对象的体验,如接纳或拒绝,喜爱或厌恶等
态度的情感成分强度最大
态度的情感倾向有认知因素的直接支持,是态度情感体验与一般情感体验的最重要区别
态度的行动成分
含义1:态度作为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和反应倾向,一经产生就必定对人们与特定态度对象有关的行为产生种种性质不同的影响
含义2:态度具有特定的意动效果
聪明的汉斯:一个人的内心状态,必定会通过种种微妙的途径流露于外,只是人们试图不表现的时候,流露过于细微,不易被仅关心行为方向和态度指向的人发现,也影响人的行为方式而不一定是方向
态度的特点
1态度是习得的心理状态
人的社会性是习得的,人的社会化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态度的学习。
另一方面,态度作为习得的心理状态,可以随着社会生活环境的不断变化及个人新的社会学习经验的建立而改变
2态度有具体的指向
态度是与一定的具体对象相关联的,这是态度与其他一般性的心理准备状态重要区别之一
3态度的稳定性与持续性
作为有一定指向和认知观念基础的心理反应倾向,一旦形成就具有一定的一致性与一贯性
4态度的简单性与复杂性
有可能简单明确,较容易确认和保持;也可能复杂不太容易形成一个明确的指向,甚至矛盾、冲突
态度的维度
1指向
态度的方向,肯定还是否定;
2强度
态度的极端性,即积极或消极的程度
3深度
态度主体在一种态度对象上的卷入水平
操作指标:一种态度得不到支持时的所产生的挫折感强度
态度的情感成分,在深度维度上体现的最充分
4向中性centrality
一种态度在个人态度系统和相关的价值系统中接近核心价值的程度
指标:一种态度同一个人根本信念关联的水平或与价值系统中心的关系
高向中性明显特点:态度三成分紧密关联,相互支持
5外显度salience
态度主体在一种态度上所变现的外露程度
态度与情感的区别
区别1
态度的否定与肯定有其认知性的基础,是评价性的,有理由的,与价值系统有明显的关系。
而情感的接纳与排斥只受需要状态制约,是非理性的,与价值观没有明确的联系。
区别2
态度由于有其认知基础与价值观的明确联系,因而相对稳定。
而情感则随需要状况的改变而不断变化。
区别3
态度的对象是具体的,是具体行为的直接而稳定的内在定向系统。
情感具有概化性质,对象是一类食物,只是概括性的、不稳定的行动背景。
区别4
态度有其指向一定对象的行动效应。
情感只是主体对于需要状态的体验,只具有概化驱力背景的作用,没有直接的与具体行为相联系的动机意义。
态度与意见的区别
意见是人么你对事物客观状态的认识或概念,是人们从独特视角看事物时获得的印象,通常由认知成分组成,不涉及情感问题。
意见
意见有关的观念也倾向于接近事物客观状态,而不是自我卷入性的偏见。
意见比较容易改变,当有关事物给人以新的印象时,人们会修正原有观念。
态度 态度兼有认知、情感与行动多种成分,更为复杂 由于它与情感、价值观等密切关联,因而较难改变 两者一致的情况下,态度的定向作用会影响人看问题的方法和获得的意见。 而不一致的情况下,意见对态度的影响则较小且作用缓慢。
态度与价值观的区别
1.价值观:
人们按照自己所理解的重要性,对事物进行评价与抉择的标准。
是一种比态度更广泛、更抽象的内在倾向。
2.根本差别
价值观不像态度那样有直接的对象和直接的行为动力意义;价值观对行为的作用,是通过影响态度来实现的
3.价值观与情感
价值观的形成高度依赖于情感,情感的愉快是人们接受某种价值观的前提;
儿童很早就依据客体能够满足自己需要的程度形成一定的价值倾向,最终的价值观,就是在原有价值倾向的基础上在积极情感的支持下形成的;
而针对具体对象,具有认知依据的态度,则是在价值倾向与后来的价值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4.两者的组织性
价值观按照各种价值选择的重要性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相应的人们的各种态度也被构成了一个具有整体性的态度体系;
越接近价值系统中心的核心价值,越是接近态度体系中心的核心态度,对行为的影响作用就越大;
态度和价值观间又是相互支持的,e.g.价值观会被用作防卫和证实个体已经形成的态度,而态度诸多功能中的一项就是表达价值观。
学习经验与态度的形成
1学习理论者:
人像获得事实、概念、思想、思维方式及习惯一样去获得态度;
个人的经历尤其是重要经历及相联系的情绪体验,导致了态度的产生和发展
2环境刺激的重复:
可使人对一定事物产生较为稳定的态度体验,如果新的刺激与既有态度的对象相联系,那新刺激也可以引起同样的态度体验
3强化是影响态度学习的重要因素
如果人们对于某种对象的态度得到了积极强化,则强化所产生的愉快情绪会同态度对象形成更紧密的积极联系,从而使一种态度加强;
反之,如果一种态度强化是消极的,重视受到惩罚或挫折,则消极强化引起的不愉快情绪体验,也将同态度对象联系到一起,从而形成消极态度。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大量实验证明,不仅外在的奖惩直接施加在态度主体身上会有强化效应,施加在其同类对象身上同样具有替代性奖惩作用。
个体对自己进行强化的自我强化过程,同样影响态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模仿性的观察学习,也是人们态度获得的途径。人们的许多态度,是通过观察别人、心理上认同的对象发展起来的。 一个人的家庭、学校、社区,交往群体和社会文化及大众媒体都会通过影响人的经验而影响人的态度形成。
学习与态度形成的应用
将一些人的名字与积极肯定的形容词放在一起,人们会对这些名字形成好印象;
利用这种方法成功改变了在学校社会处境不利儿童的社会交往状况;
歌颂英雄的文艺作品,以少数民族人物的名字与背景为题材,可以成功消除人们的民族偏见;
态度的功能-概述
态度为一定的心理目的服务,人们选择什么态度,取决于态度对象对于个人的意义;
因而不同的人由于目的、原因的不同,发展起不同的态度体系。
1工具性、调整性和功利性功能
a人们总尽力发展给自己带来最大利益的态度;
在与环境发生联系时,总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根据周围世界的客体能否满足自己的需要以及多大程度上满足需要来对其决定取舍。
b自私的态度取向、现实主义的态度取向,都是人们在态度选择上按照功利原则进行取舍的结果
c个人的态度体系乃至人格的发展是适应的结果
2自我防御功能
a使人倾向于选择有利于自我防御的态度,以确立自己的价值并维护自身价值不受威胁。
b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支持力量越少,自我价值感越薄弱,起态度体系中自我防御性态度的比例也越大。 c态度的自我价值保护方面:lambert态度影响行为实验,耐痛力测定与态度/信仰倾向、改变自身所属群体不能忍受痛苦的不良形象。 - 解释:信仰使人自然地把自己归属于宗教团体并将群体价值看成自我价值的一部分且在行动上加以保护 - 由于态度同自我价值的密切关系,一旦形成,人总是倾向于保持这种态度,保护态度所肯定的对象的价值,避免自我价值受威胁。 d自我保护效应 由态度引起,同态度对象有关的自我保护倾向。 一种态度越是接近人们的核心价值,其自我保护效应也越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