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中的相互作用 Flashcards

1
Q

群体的概念

A

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个体,为了某个共同的目标而结合在一起的彼此之间具有情感联系的人群。

群体的核心是成员之间彼此有直接接触和交流,并发生相互之间交叉影响和情感上的认同感,形成“我们”的概念和归属。

群体成员在总体上感觉他们是一伙人,是一个与其他人不同的联合体。这种群体凝聚的感觉会引起一系列后果,引导群体成员分享共同的信念、态度、接受该群体的一些共同准则。

社会同一性理论认为,群体界定的核心标准,是成员社会类属的自我认同。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认同自己为一个特定群体的成员,并且其身份被至少一个其他人承认时,相互认同类属的人群就成为了一个群体。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2
Q

集群collective

A

指彼此之间没有目的导向的相互作用但却卷入相同活动的个体集合体。say候车室内的乘客,电影院中的观众,仅仅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出现并进行了相似的活动,但相互之间并没有产生交互作用。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3
Q

群体的特征

A

1.共同目标:
群体形成的先决条件和原因,也是群体的重要特征。

2.结构和规范:
群体是有组织化的人群,每一个成员在群体中都占据一定位置、执行一定的角色,承担一定义务并享有一定权利。一个群体有其正式的或内隐的由地位和角色关系所构成的社会结构。群体还会形成一定的准则,群体成员之间的互动和开展活动会受到这些群体规则的约束。

3.归属感和交互作用:
归属感会形成群体的凝聚力,使成员对于群体在心理上依赖。群体成员在群体内部会发生一定的交互作用,相互影响。有时是显性的,有时是潜隐的。即使没有觉察到,群体成员间的相互影响不仅存在,而且还会深刻地影响人们的态度。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4
Q

群体的类型-1.首属群体和次属群体:

A

根据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划分。
首属群体或称初级群体,是个人直接生活在其中,与群体成员有充分的直接交往和亲密人际关系的群体,由自然的人际交往形成。称为初级的原因主要是指在形成个体的社会性和思想观念等方面所起的初始作用。
由自然的人际交往形成,基点是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通过直接交往进行面对面互动。通常没有严格的群体规范,人数少。存在依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而不是规定性的角色关系,结构较为松散。
首属群体对社会成员的初级社会化起着重要作用。

次属群体按照一定规范建立起来,有明确社会结构的群体,如企业、公司、学习等。其规模一般会显著大于首属群体,结构较为严密,成员有明确的社会分工,群体运转依赖于明晰的规范和成员的社会分工。社会化中后期,次属群体成为人民介入更广泛的正式社会的主要途径,对自我同一性的发展起着重要影响。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5
Q

群体的类型-2.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A

与两种活动形式相对应。
正式群体指组织结构确定、角色分配明确的群体。在正式群体中,成员的地位、角色有比较明确的规定,人员之间有明确的权利和义务规范,如政府、机关、学校等。
非正式群体是指成员依照各自的喜好自发形成的,没有明确角色分化和权利义务规定的群体,一般形成于正式的工作情境之外。非正式群体成员之间往往有比较一致的共同利益和价值观,并常以感情为纽带,有较强的凝聚力和较高的行为一致性,say同乡会、同好俱乐部。
对于正式群体的选择和参与是基于理性思考,是通过参与证实群体来参与社会,明确自己的社会立足点和社会同一性概念的,那么人们对于非正式群体的选择和参与,则主要基于自己情感上的好恶,是通过参与非正式群体来满足自己的情感需要的。
从个人与社会联系的意义上说,对于非正式群体的参与为人们参与正式群体提供了更多的背景支持。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6
Q

群体的类型-3.成员群体和参照群体

A

成员群体:个体为某个群体正式成员的群体,对这个群体有较高的认同度。
参照群体:对其他群体有着较高的向往,将其他群体的规范作为自己的行为参照。个体在实际上没参加但接受其规范的群体,称为参照群体。参照群体可以按照正负划分。
参照群体对有关个体的价值观和规范意识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7
Q

群体的类型-4.面对面群体与虚拟群体

A

所谓虚拟群体是指群体成员之间分布于不同的物理位置,可以跨地域、跨时间、跨组织甚至国家界限,通过网络通讯沟通而形成的一种群体形式。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8
Q

影响群体形成的因素

A

1.互动与共同目的:
成员之间的互动是群体形成的前提。充分的交往、频繁的互动才能使成员之间有感情和思想的交流,为形成一个群体奠定良好的基础。
共同的目的既是群体的特征之一,也是形成群体的重要因素。一般无论是在何种情况下形成的群体都应该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另外,当人们在一种情境下必须去共同面对一种情境时,就倾向于形成一个群体。

2.隶属需要:
人的一种基本需要就是归属于一定的群体。具体包括:
a安全需要:通过加入一个群体,个体能够减少独处时的不安全感。个体加入群体后会感到自己更有力量,自我怀疑会减少,在威胁面前更有韧性。
b地位需要:加入一个被别人认为很重要的群体中,个体能够得到被别人承认的满足感,使自身感受到一种被认可、被首肯的积极体验。
c自我寻求与自尊需要:按照自我价值定向理论,个人需要建立明确的自我概念并在自我价值确立后获得自尊感,而群体是个人获得自我概念的必要背景。社会认同是积极自我的重要来源,个体所属的群体身份,也是人们自我界定的核心要素。
d情感需要:即社交需要。在成员的相互作用中,人们可以沟通思想,交流情感,获得情感上的满足。
e权力需要:只有在群体活动中才能实现的需要。尤其是一些成就动机较高的人群,更需要从群体中获得权力需要。

3.工具作用与情境压力:
有时加入群体是为了某种功利目的,因为群体成员的身份可以使这个目标更容易达到,通常此目标与群体的共同目标不相吻合。
高压力的情境会直接促进人们形成群体或者加入群体。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9
Q

群体形成过程

A

1.基本条件:
交往、共同活动和一致的目标是群体形成的。say谢里夫夏令营实验

2.认知因素:
Tajfel“最低限度群体”实验,仅仅是认知分类就足以导致内外群体的分化、内群体偏好和外群体敌意。
Turner,视野中的社会十分纷繁复杂,很难把每个人当作相互分离的单独实体来对待。
因此,人们会用类别化的方法来简化世界。把每个人包括自己放在不同的类别之中,这些类别正是把人划分为群体的基础。
所以群体实际是主观的,是人们根据社会线索发展出来的。
人们知觉社会有三个水平:高级-把所有人都看作人类群体中的一员;中级-依据相互之间的相似性与差异性把人区分为内群体和外群体;低级-把人识别为单独个体的低级水平。
人们依据在特定情境中凸显的要素来构建群体,并且依据匹配律把人分配到所构建的群体中。当个体拥有某群体的核心特征时,他就会被归入该类别或群体中去。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0
Q

社会助长/社会促进social facilitation

A

social facilitation也称社会促进或社会助长作用,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与别人一起活动或事在电子监控存在的情况下)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相反地,如果别人在场或者与别人一起活动,造成了行为效率的下降,就称作社会干扰。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1
Q

观众效应

A

因为他人在场而使个人绩效水平有所变化的现象。
当需要完成的任务难度较低或者是比较容易操作和完成的情况下,绩效会提高,产生助长作用;
当任务难度较大并且被试不太熟悉的时候,绩效反而会有所降低,产生干扰作用。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2
Q

同作效应

A

多个人共同完成一项任何和一个人完成该任务相比,绩效效果产生一些微妙变化的现象。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3
Q

性别助长sex facilitation

A

对于性意识发展达到成熟水平的个人,异性的存在会导致特殊的行为效率增加;而性意识尚未得到充分发展的儿童,则不存在这种性别助长现象。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4
Q

社会助长与社会干扰-社会助长驱动理论zajonc

A

单纯的他人在场增加了个体的唤醒水平和驱力,这种唤醒要求个体以新的方式更快更好地行动。
唤醒、驱力的增长,增加了个体采取“优势反应”的可能性。优势反应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下最有可能产生的反应。
但是,当个体学习一种新行为,正确的行为还没有变成优势反应时,他人在场反而会抑制新行为的习得。
因此,他人在场将一致学习新的复杂的反应,但能助长已经学会了的成为优势反应的行为。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5
Q

社会助长的心理机制

A

Freedman,群体背景之所以能够引起行为内驱力的增加,是因为它唤起了人们的竞争和被评价意识。因为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已经学会了将社会情境作为竞争情境来看待。

金:他人在场,被评价意识被激发,会直接提高人们的自我观察、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整水平,使行为过程实质上成为一个由高度自我意识支配的自我表现过程(包括意识层面和无意识层面两个部分)
高度的自我意识被激发后,人们的行为会遵循自我价值支持和保护原则,即行为朝着有利于自我价值确立的方向倾斜,去寻求新的自我价值支持,或在自我价值遭遇威胁时进行自我保护。
在被评价情境下,人们期望得到积极评价的动机被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激发,从而导致行为效率的明显增加。被评价意识越强烈,这种作用也会越强。

Sanders“分散-冲突”模型:他人在场导致了分心。在这种情况下,个体要选择注意他人还是注意任务,这一冲突导致了驱力的增长。
如果任务要求优势反应,则会助长任务成绩;反之亦然。
他人在场导致了注意超载和对环境线索关注的缺乏。如果任务较简单,忽略的线索与任务无关,那么成绩就可能提高。相反,如果任务比较复杂,注意空间上的狭窄将导致忽略掉一些与任务有关的信息并降低成绩。
注意力的窄化会导致简单任务绩效提高,但在复杂任务上绩效会降低的现象。

生理心理学解释:他人在场可能存在两种冲突的生理物理反应模式:激励或是威胁。

认知解释:人们在社会任务中的绩效是由两种因素共同决定的。其一是行为者对自己的自我预期;其二是执行相似任务的他人通过社会比较传递给行为者的潜在评价。
简单任务导致高预期,它很可能因社会比较者的评价而被放大;而困难的任务导致低预期,也会因为社会比较者的在场而进一步被放大。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6
Q

社会助长作用的应用-脑力激励法brainstorming的含义

A

一种群体决策技术,指的是以群体讨论的方式,利用产生观念的过程提出创造性解决问题的问题解决方法。
在脑力激励法中,群体成员只管畅所欲言,并且不对每个成员的任何观念加以评论。
可以满足人们的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进一步激发群体成员的工作动机和自我效能感,因此在群体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过程:自由发言、不评价,直到不再有新的观点和想法被提出,成员共同来分析这些建议和方案,最终商讨确定一个最佳方案。

17
Q

脑力激励法brainstorming的有效性讨论

A

脑力激励法的问题解决促进作用,表现在它的预热效应(warm-up effect)之上。
问题解决过程中加入脑力激励程序,使群体产生了交流的气氛,并使成员之间得到相互启发;而且群体一起解决问题的形式,可以激发个人对问题的兴趣和投入水平,使思维达到积极、活跃的高激活状态。
这种作用作为解决问题预热性的准备,可以直接起到推动创造性思维的作用,使最终提出的问题解决方法更多、更具有创造性。

18
Q

社会堕化的概念social loafing

A

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say拔河有人和没人时的差别

19
Q

社会堕化的心理机制

A

如果群体成员相信他们个人对于群体的贡献无法被识别时,社会堕化就会发生。
社会堕化产生的最根本原因在于群体成员缺乏对群体的认同感。

Karau的集体努力模型:
个体努力工作的条件有三个:1.个体相信努力工作会有好的成绩;2.个体相信努力工作会被认可;3.个体重视所得到的奖励;
而当个体结合成群体进行工作时,这三个因素都会打折扣,因为这时个体不再是决定群体成绩的唯一因素,其他成员的努力水平也会影响最终绩效,而个体努力工作的成果也可能被均分,个体的贡献最终也被抹杀。在付出和所得由于其他成员的加入都变得不再确定的时候,社会堕化便会发生。

20
Q

社会堕化的跨文化一致性与预防

A

社会堕化具有跨文化一致性。不过,在以下几种情境下,倾向于较少出现社会堕化作用:

  1. 成员间有着亲密的交往,有着较高的相互认同;
  2. 工作项目本身具有挑战性、号召性,能够激发人们的工作动机,使得群体成员有着较高的自我卷入水平;
  3. 注重群体整体效益,以群体整体成功为目标的奖励引导;
  4. 强调协作精神的群体,群体的团队合作性较强时;
  5. 个体对群体充分信任,相信群体成员也像自己一样努力时;
21
Q

群体决策的信息取样模型

A

群体中决策形成前有关决策的信息在成员中的分布情况,会对讨论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并可能产生多种形式的偏差。
当讨论任务无结构且属于判断任务时,决策会出现两种偏差:一是分享信息偏差,即决策向各成员讨论前拥有信息的方向偏差;二是偏好误差,即向有利于群体决策前原有偏好的方向偏差。
任务难度越高、类型越复杂,群体决策的偏差也会越大;另外,群体领导、领导与群体成员间的交互过程,也会对群体决策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有效的决策培训对群体决策中信息取样有积极影响;或者,采用有效的方式,尽可能提高决策群体成员的异质性,并鼓励成员们充分共享信息,也可以防止群体决策发生偏差。

22
Q

群体决策的质量

A

1.领导者作用:
鼓励型领导者作用比不活跃领导者的群体作用大,效率出现了成倍增长。

2.人多优势:
总体上,群体判断的准确性还是要高于个体判断。当然,对于群体中最优秀的人,群体对其有抑制效应。

23
Q

群体极化的概念group polarization2015年名词解释

A

群体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
讨论使群体中原本大多数人的意见变得更强,使原来统一这一意见的人更相信意见是正确的。
群体讨论会使群体的态度倾向朝两极方向运动,使原来不同意见之间的距离加大。

24
Q

群体极化的机制

A

1.群体极化的发生是信息的作用:
当群体中一种观点获得最大程度认可的时候,这种信息会对其他成员造成影响,使某些群体成员被说服,从而改变他们的观点,转向支持这种有说服力的观点,从而使一种观点在群体中极化。
论据是使一种态度在群体中被极化的主要因素。

2.社会比较理论:
人们希望自己被认为是优秀的人,而优柔寡断或中立,都不是社会所期望的优秀人物的表现。人们在讨论中会希望表现得与别人一样自信。
通过群体讨论,人们会与别人比较他们的观点,比较的结果一般是他们会转变自己的观点,最终使其观点看上去和其他成员的观点一样极端。

3.社会比较和信息的共同作用促使了群体极化的发生,社会比较会促使人们强化所持观点的论据信息,而论据信息的呈现不仅使得呈现者更加坚定,而且也影响了其他成员的意见,使他们最终转向这个观点,导致极化的发生。

4.社会同一性解释:
当群体极化发生时,所表现的过程是群体成员试图进一步遵从内群体标准立场的过程。当情境激起人们强烈的内群体认同时,如群际关系引发人们的成员分界时,内群体规范会变的更加极端,以使人更清楚地区别于外群体规范,从而加强了群体内的思维极化。

25
Q

群体思维group think的概念

A

一种群体决策时的倾向性思维方式。在会议、课堂等凝聚力很高的群体中,如果有人的意见与大家不一致,那么他很可能最终放弃说出自己的想法而顺从群体的意见。

群体思维是群体极化的一种表现,即高凝聚力的群体在进行决策时,人们的思维会高度倾向于寻求一致,以至于对其他变通行动路线的现实性评价受到压制。say珍珠港事件、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

26
Q

詹尼斯的群体思维模型

A

见图p417

“群体思维是当人们深深地卷入一个高凝聚力群体时,成员努力达成一致的动机,超越了现实地考虑其他行动方案的动机”

27
Q

群体思维发生原因

A

1.重要条件:
群体具有很高的凝聚力,使成员将自己封锁在其中而不考虑外界的意见。

2.强势的领导:
他对于某一问题提出了特定而强有力的解决方案,使得成员不再考虑其他方案。即使成员有不同意见,也会说服自己,打消疑虑,以求得与群体的一致。

3.两个关键因素/深层原因:
a群体成员有相似的背景、利益和价值观,由此群体产生了成员间彼此的高度认同,从而导致群体处于高凝聚状态
b群体规范要求成员以支持群体决策的方式支持群体的崇高地位。

28
Q

群体思维的预防(😖是否需要记下全部的解决方案)

A

在全球化时代,各大国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上都在追求最大的自我发展空间,决策智囊团的普遍运用,使去逆天思维的危险性比以往更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避免群体思维的产生,减少重要决策集团的决策失误,是每个决策群体必须面临的课题。

p418詹尼斯提出10种具体操作方法:

  1. 使群体成员懂得群体思维现象及其原因与后果;
  2. 领导者应当保持公正,不要偏向任何立场(防止形成不成熟倾向);
  3. 领导者应引导每一位成员充当反对者角色,专门提出反对意见;
  4. 时常将群体分成小组,并让它们分别聚会讨论,然后再全体聚会交流分歧;
  5. 如果问题涉及与对手群体的关系,则应花时间充分研究一切警告信息,并确认对方会采取的各种可能行动;
  6. 形成预备决定后,应召开“第二次机会”会议,并要求每个成员提出自己的质疑;
  7. 再决议达成前,请群体外的专家与会,并请他们对群体意见提出挑战;
  8. 每个群体成员都应向可信赖的有关人士就群体意向交换意见,并将他们的反应反馈回群体;
  9. 用几个不同的独立小组,分别同时就有关问题进行决议,最后决议在此基础上形成,以避免群体思维的不良影响。
29
Q

冒险转移risk shift

A

群体决策比个人决策更具有冒险性的现象,就称为“冒险转移”

当群体一起做出某个决策的时候,由于心理上有更多的支持,认为责任和风险共担,就倾向于作出风险更大的冒险决策。

30
Q

冒险转移risk shift的原因

A

1.群体成员形成的心理支持氛围:
群体成员间的亲密关系会增大冒险转移现象发生的概率。由于关系亲密化营造的和谐气氛,成员变得更加大胆和勇敢,促使他们提出冒险的观点。

2.责任分散:
群体的背景会直接导致个人行为责任意识的下降。在群体中个体往往会有相互依赖和推脱的倾向,尤其是地位不是很重要的个体,更容易产生责任分散的倾向,使人们的冒险性得到鼓励。
另一种责任分散的情境是在高凝聚力群体一起做出决策时,群体中相互支持和鼓励勇敢的倾向也会使群体中的个体降低责任风险意识,变得倾向于尝试冒险行为。
而且人们由于社会文化的鼓励,在心理上倾向于认为别人比自己勇于冒险。这种情况就形成了产生冒险转移的前提,使得群体成员在决策时倾向于冒险。

3.社会和文化鼓励斗士和勇敢的普遍价值取向,使人们倾向于对高冒险性有较高评价。媒体对于冒险活动的渲染,强化了鼓励冒险的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