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人行为 Flashcards

1
Q

助人行为helping behavior

A

特指以特定的个人或群体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根据助人行为的动机性质,又可以分为两类:1无个人动机,不期望任何回报的助人行为,即利他行为altruism。say舍生救人
2具有个人意图,出于自己的利益而发生。say志愿活动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2
Q

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

A

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主要包括分享行为、捐献行为、合作行为、助人行为、安慰行为和同情行为等。亲社会行为是比助人行为概念更为广泛的描述对社会有益行为的概念。
狭义上,亲社会行为指,自愿做出的,符合社会期望的,可以给别人带来好处并促进相互之间人际关系的和谐的行为。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3
Q

三种社会期望行为的关系

A

亲社会行为、助人行为、利他行为三者是包含关系。越是向利他靠拢,个人的目的越少,社会的目的越多。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4
Q

助人原因的社会生物学解释

A

助人行为是人的先天特性,来自基因,可遗传。演化过程中,有利他天性的生物将有更好的种族留存。利他行为是动物的一种以自我牺牲换取其他个体与群体生存机会的本能。
对双胞胎的追踪研究结果表明,遗传和环境对个体的亲社会行为是共同发生影响的,亲社会行为中,必定存在复杂的遗传与环境因素交互作用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5
Q

助人原因的社会交换观点

A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本质上是一个人试图尽最大可能获得最大利益,同时又尽可能少地付出代价的社会交换过程。人在做出亲社会行为前,往往先对对象和社会背景评估,考虑助人行为带来的回报。
不仅外在的奖励可以积极强化,个人自己内在的自我奖励,也可以有同样的效应。即使捐赠也有社会交换的色彩,人可以通过助人行为减少焦虑,得到荣誉满足感等。
优点:强调助人行为是一个双向互动过程,即帮助别人的行为,也会给帮助者回馈积极的自我观念,显然是合理的。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6
Q

助人原因的社会规范论观点

A

1.交互性规范,即各类社会对人们的行为都有一个共同的期望:人应当帮助对自己有善意的人,而不是伤害他们。
由于这一规范的存在及其在社会化过程中对人的长期影响,使人都获得了报答别人善意和帮助的观念。
当别人帮助我们时,激起了我们回报的压力,从而使人表现出亲社会的行为。
交互性规范是支配社会交换、保持社会关系中得失平衡的一个基本原则。
2.社会责任规范-社会期待人们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say父母应当抚养孩子、教师应当爱护学生。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7
Q

施瓦茨“规范激活理论”

A

施瓦茨把内化的社会规范internalized social norm作为利他行为的动机因素。
内化的社会规范的激活会引发人们对他人的道德义务感feeling of normal obligation,道德义务的强度会影响利他行为的发生。
个人规范意识和对他人行为后果的意识,对道德义务感的产生起着决定性作用;
责任归因则对道德义务感的产生起激活作用。
由此施瓦茨提出了“规范激活理论”,认为个体的道德义务感的激活,以及对亲社会行为需要付出的代价和可能的后果进行评估,都会影响个体是否会做出亲社会行为。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8
Q

交互利他行为理论reciprocal altruism

A

只要利他者能够在将来的某个时刻,从受惠者那里获得回馈式的收益,那么促使人类在非亲属之间产生利他行为的心理机制就能够得以进化。
强调双方受益是行为进化的条件。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9
Q

社会契约理论

A

个体从合作性交换中将会受益,但交换活动容易出现欺骗行为——获益的一方没有付出相应的代价。因此提出社会契约理论来解释人类合作性交换活动的进化过程,认为人类已经进化出了5种能力来解决社会交换中的欺骗问题,从而确保交换活动得到保障,包括:人类必须识别其他的个体;记住与不同个体的交换历史;向其他人表达自己的价值观、需要和愿望;识别其他人的需要和愿望,并用代价和收益来对各种不同的交换事物进行表征。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0
Q

责任分散/扩散理论(2014论述)

A

1.责任分散假设:他人的在场抑制了个人助人的动机,可能助人者人数的增加导致了个体责任感的降低。把别人想成乐于助人,承担责任的人,而自己则保持旁观者身份。
冷漠行为也可能是由情境的不确定性造成的。情境模糊时,大家都不确定对方是否需要帮助。因此会根据他人的反应来判断事件的紧急程度,但人总爱在别人面前表现得冷静,因此紧急事件被错误的评级。
2.实验验证:紧急报警实验,房间烟雾报警与他人在场与否;紧急助人实验,相信他人在场1,2,6与救助癫痫发作;不幸女士实验,独自一人的70%到他人在场的40%到无动于衷的假被试7%
他人在场的相互影响,抑制了人们的援助动机。在场人越多,个体对特定事件负有责任的意识就越低。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1
Q

社会作用力理论social impact theory

A

关于群体或他人影响个体的著名理论,渊源于勒温的团体动力学理论。特拉纳认为应该从社会力场social force field的角度来探索社会力(即他人或群体的影响力)对个体行为的积极或消极的作用及规律。
在此基础上提出三个社会作用力法则来解释群体或社会影响。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2
Q

勒温-团体动力学理论,场论公式

A

场论公式B=f(P,E),个体的行为是个体内外需要与其所处心理环境的函数,即个体所处的心理场决定个体的行为。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3
Q

社会作用力法则

A

1.社会作用力分散法则:在一个社会力场中,对于一个特定的社会影响源,接受其影响的人越多,这个影响源对于某一目标的人的作用力也就越小。常被解释社会责任分散现象。

2.社会作用力心理社会法则:
时间的因素是影响社会作用力的重要因素。同样的影响源,在不同的时间里出现,对人们所产生的社会作用力是不同的。

3.乘法法则/倍增效应multiplicative effect/电灯泡效应:
当一些社会源social sources或影响源sources of impact/influences作用于一个目标靶个体时,该个体体验到的作用力I的量是影响源强度s,接近性i和社会源数量n的乘积函数。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4
Q

分散效应disperse effect

A

对于一个特定的社会影响源,接受其影响的人越多,这个影响源对于某一目标的人的作用力也就越小。第n个目标靶对作用力的分散作用要小于第n-1个目标靶对作用力的分散作用。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5
Q

社会作用力乘法法则
/倍增效应multiplicative effect
/电灯泡效应

A

当一些社会源social sources或影响源sources of impact/influences作用于一个目标靶个体时,该个体体验到的作用力I的量是影响源强度s,接近性i和社会源数量n的乘积函数。
影响源的数量越多(如群体规模较大),单个影响源强大越大(如重要他人)、影响作用越直接(在时间、空间两个维度直接发挥作用),个体受到的作用力也越大。
作用源某一维度被削弱,整个作用力的强度也会削弱;另一方面,提高某一维度的强度也可以弥补另一维度弱的缺陷,从而提高作用力整体强度。
目标靶体验到的强度与作用源的身份、年龄、社会地位、对目标靶未来的影响因素有关。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6
Q

社会作用力心理社会法则(不太懂)

A

时间的因素是影响社会作用力的重要因素。同样的影响源,在不同的时间里出现,对人们所产生的社会作用力是不同的。影响源数目的增加,虽会使整个社会力场的作用力增加,但与原有影响源所发挥的作用力相比较,后增加的影响源所产生的作用力是递减的。(与第一个提供信息的影响源相比,第十个提供同样信息的影响源所产生的社会作用力要小得多)

17
Q

社会作用力分散法则

A

在一个社会力场中,对于一个特定的社会影响源,接受其影响的人越多,这个影响源对于某一目标的人的作用力也就越小。特定影响源的社会作用力,在接受同样影响的目标人当中是分散的。此时,社会作用力是目标靶的强度、接近性和数量三者的负指数。常被解释社会责任分散现象。

18
Q

助人的决策过程

A

1帮助需求觉察:
潜在的助人者对事件的不同看法,影响到他是否会表现助人行为。

2助人意图的确定:
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在紧急情况下,情感因素起主要作用;二在非紧急情况下,个体的认知因素和人格特质可能起主要作用。

3采取有效的救助措施:
只有在人们确定自己有能力帮助,并且可以在现场找到合适的帮助方式时,个人才会有对事件的直接干预。

19
Q

1。帮助需求觉察:

A

潜在的助人者对事件的不同看法,影响到他是否会表现助人行为。当人独自一人时更容易注意到周围环境中特殊事件的发生,而在群体背景中对同样的事件注意就要缓慢很多。另外当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上,对周围事件的注意力也会下降。
艾森伯格认为,能否注意到他人的需要受个体因素(先行状态和特征特质)和个体对特定情境的解释这两方面的影响。个体先行状态特质又受其社会化历史和社会-认知发展水平的制约。
个体对情境的解释,一方面受特定情境特征的影响,另一方面还受个体因素的影响。

20
Q

2助人意图的确定

A

1。紧急情况:时间紧迫,可能的助人者无法全面地分析个人得失,此时,情感因素,如移情、同情、内疚感或个人痛苦等起着主导作用。
2。认知和人格会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1)助人责任意识:旁观者考虑自己是否应该承担帮助人的义务。当人的责任越明确时,助人的可能性就越大。
2)得失:意识到帮助他人的责任不一定会去帮助,还要权衡在一个特定的行为中潜在的收益与付出是否对等。同时,为了避免不助人产生的焦虑、内疚,也会采取助人行动。

21
Q

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2013论述

A

1。受助者特点
a性别:女性比男性更容易获得帮助
b相似性:来自同一群体、种族、国家,政治态度相似的人,姓名等相似的人更易受到帮助。也同情境有关,只有白人时没影响,黑人白人都有时,白人不如黑人积极。社会认同会直接影响人们的助人行为。
c外部特征:外部形象影响人的助人意愿。外貌,及穿着打扮。
d人格特征:友好的、由于外在不可控因素而陷入困难的人。
e受助者的感觉:受助者特征带来不同情感反应,可能自尊会受到威胁。
2。助人者特征:
a年龄与性别:间接因素,随着年龄增长,助人意愿不断增强。该趋势与人的道德发展水平有关。道德内化水平高时,助人意愿积极。陌生情境中,男性提供帮助的概率更大。安全情境中,女性提供帮助的概率更大。
b认知特点:对当前所处情境的认知;-人际责任归因风格(需要帮助原因的可控性与否)-自我认知(自身条件和角色)
c个性特点:利他自我形象;自尊水平;自我聚焦的程度;高移情、高自我有效性、高自我监控;对自己利他性的看法
d心境
e道德推理:道德推理水平越高,越容易做出亲社会行为
3。情境因素:
a自然与社会环境:社会文化、小环境的亚文化(家庭、学校、社区)
b匆忙与助人代价:助人代价越大,越需要价值来说服行动,否则行动可能性降低。
还有,种族歧视和唤起的综合理论-高助人代价、高紧急情况激活了白人施助者对黑人的高度厌恶。
c情境性的内疚-补偿
过失偿还、泛化内疚、同情(目睹别人不去弥补过失)时最愿意助人。(同情条件给了个体一个显示超过他人的机会)

22
Q

亲社会动机prosocial motivation

A

一种宜人性的动机,接近于亲社会认知能力或冬季,在各种不同情境和受害者表现一直。低亲社会动机的个体,当主人代价高的时候,若引导提高个体的情境性的移情水平,将会导致个体实施亲社会行为。

23
Q

心境mood

A

一种使人的所有情感体验都感染上某种色彩的较持久而又微弱的情绪状态。好的心境直接影响了助人的可能性。

心境对于助人行为的影响作用,取决于个人是将注意的焦点投向自己还是投向别人,还取决于个人怎样比较其自身状态和需要帮助者的条件。

24
Q

“消极状态解除模型”

A

坏心境会增加成人的助人行为,降低儿童的助人行为。因为成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已经懂得,亲社会行为具有自我奖励的意义,可以消除不愉快情绪。

25
Q

内疚

A
行动与自身色社会角色不相符合时自我否定性的消极情感体验。
为了寻求自我价值肯定,个人出现内疚体验后,会设法去消除内疚。
三种途径:1直接弥补引发内疚的行为过失
2做出其他与过失行为无关的好地举动
3承担不愉快的事或付出代价惩罚自己错误
26
Q

助人行为的培养

A

1。明确责任与增加互动:直接的人际相互作用可以明显增加人们的助人行为。即使简单的相识也可以显著增加助人倾向。say先打招呼,简单自我介绍,直视双眼,资助儿童附上照片和介绍。

2。示范作用:观察到他人的助人行为增加了我们助人的可能性,不同的强化形式会深层次地影响到我们的助人行为。现场,行为榜样;媒体人物,媒体中的亲社会榜样对人的影响作用比反社会榜样还要大。

3。助人情感倾向的培养:移情能力,通过直接联想、模仿、代表性联想、充任角色role makeing几种方式;动机提升,引导人们用内在动机的方法,使人们以充分的内在理由来促进一种有益的行为,则可以帮助人们最大限度地通过实施这种行为获得自身的满足和快乐。p320
4。助人技能的学习:通过实践行为培养亲社会行为,掌握如何帮助别人的知识或技能
5。价值取向的教育:助人行为最根源的还是价值取向,这种内在的主导因素支配着其他各外在因素。道德水平越高,相应的亲社会行为越强。主观效应尤其显著,由此推论,改变个人的现有价值观可增进亲社会行为。

27
Q

移情empathy

A

对他人情绪的理解而唤起自己的与此相一致的情绪状态的过程,属于人际交往中情感的相互作用。移情增加了助人和其他的亲社会行为,是亲社会行为的重要促动因素。
移情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是按“移情-同情-亲社会行为”这一模式产生的。有效的移情是对他人产生同情心的基础,而同情心又是对困境中他人实施亲社会行为的重要条件。
儿童表现出移情和亲社会性的平均年龄是14-36个月。

28
Q

价值取向

A

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较为稳定的评价事物的标准和态度,是个体的信仰、价值、行为标准和规范的总和。是个体社会化活动产生的重要动力,会影响个体对相同社会活动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