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3 研究技术:实验 4道德 Flashcards
实验
调查一个或多个自变量对一个或多个因变量的效应的控制过程,用来检验理论,重复或扩展以前的发现,或者表明以前的研究不能被证实
实验优缺点
在严格控制条件下,操纵自变量,观察因变量是否变化。
优点:精确控制变量,因果结论;经济
缺点:人为,外部效度低;伦理限制;对于复杂行为无法测量;不适用于探索性研究
自/因/控制变量
自变量:被实验者操纵的变量
因变量:被试对自变量操作反应的实验反应值
控制变量:实验者控制并在实验中保持恒定的潜在变量
零结果的解释
自变量水平的变化没有导致行为的改变 解释1⃣️零结果是正确的 2⃣️实验者未能对自变量进行有效的操纵 3⃣️因变量欠缺: 地板效应(因变量测量范围受限,测量结果停留在量表的最底端) 天花板效应(.....顶端 4⃣️未能有效操纵控制变量
多个自变量的优点
操纵多个自变量比做相同个数的独立实验效率高
实验控制更好
结果具有普遍性
可以促使研究者研究交互作用(当一个自变量的水平受到另一个自变量水平的不同影响时,交互作用就发生
多个因变量优缺点
优:增加结果普遍性
可以促使研究交互作用
缺:难以进行统计分析
被试间设计及优缺点
每个人只接受一种实验处理 优:一种处理方式不可能污染另一种处理方式,避免了练习、疲劳效应 被试只接受一种实验处理,避免要求特征的影响,被试较难猜出实验目的 缺:需要的被试数较多 使用不同组被试产生变异性,无法分辨是由于被试间差异还是操作导致了因变量的变化
被试内设计 优缺点
所有被试都会受到每一水平自变量的影响
优点:不同处理条件下的实验均由同一组被试完成,被试差异不会成为混淆因子,研究的内部效度较高
节省被试,降低实验成本
缺:不对称迁移或差异延续效应时不能使用被试内设计;
被试内设计更有可能产生要求特征的影响;
被试通常要接受两次或更多的测试,实验者必须警惕与时间有关的因素对实验结果可能产生的影响(练习/疲劳效应
被试间等组的方法
1⃣️匹配:通过被试的基线分数来将被试分成有相同或相似分数的被试对。每一对中的每一个成员可随机分配到一个组别,另一个则分配到另一组别。
2⃣️随机化:每个被试有相等的机会被分配到任何一个组别中
匹配存在的问题
1⃣️匹配工作量大,一些相关变量很难进行测量。即使匹配很成功,它也会大幅度缩小观察样本的范围
2⃣️被试之间的关键差异可能还有一些微妙的影响。另外,一个差异的效应可能与另一个存在交互作用
3⃣️回归假象的引入。在许多测量情形中,会发生向平均数回归的现象。分数选择越极端,向平均数回归越厉害
时间顺序误差
1⃣️一般练习效应: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被试对试验的任务熟练性增加,反应的准确性变好,或者对实验任务感到厌烦或疲倦。可以通过平衡程序或者随机化方法进行控制
2⃣️差异延续效应:实验的前部分对后部分的影响随着开始时处理方式的变化而变化。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通过平衡技术、增加时间间隔减小,但不能完全消除。若严重影响,则采用被试间设计
小样本设计
向人数较少的被试或单个被试呈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处理(平衡方法:ABA设计、交替处理设计、多基线设计、变化标准设计
混合设计
在同一实验中,一些自变量由被试间设计处理,另一些则由被试内设计处理。如果一个变量可能影响另一变量,那么这一变量可以作为被试间变量,而其他变量可在被试内变化,混合设计更安全
控制组
针对被试间设计而言,控制组不接受自变量水平的影响,比较控制组和实验组的测验结果差异就可归结为自变量的作用
控制条件
针对被试内设计而言,它的重要属性是它为所要研究的自变量提供了一个可比较的基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