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社会心理学 Flashcards
社会心理学
关注的是个人的想法、感受、行为如何受到他人的影响。主要研究个体如何被他人的表现所影响
人际知觉
形成对他人印象的过程,受到外表、刻板印象、人际知觉的主观性影响
刻板印象
指广泛持有的信念,认为个体由于隶属于某个特定群体因此必然会带来某些特征,社会中最常见的刻板印象是那些基于性别、年龄、种族、职业所形成的对人的固有判断
优:自动化、节省时间和精力;缺:往往导致不正确的认知,刻板印象倾向于大范围地过度泛化,忽视了特定社会群体中的个体多样性,而且导致对人形成不准确的看法
人际知觉偏差的进化观点
1⃣️区分内群体和外群体。内群体指对于个体来说所隶属的,并且也被识别为该群体成员的群体。外群体指的是对于个体来说所不隶属的,并且也不被识别为该群体成员的群体。这个关键的分类被认为建构了之后的人际知觉。内群体成员将会被更多地赋予美好的光环,而外群体成员将会被置于各种负面刻板印象之中
2⃣️适应环境的结果,对外表的偏见是因为吸引力与女性潜在的生育能力相关方面
归因
指一个人对一件事情、他人的行为以及自己行为的原因所做出的推断
内归因与外归因(海德)
认为人们将行为的原因归结为个人内部,即归因于个人因素,或者归因于个人外部,即归因于环境。他阐述了对于事件和行为的解释分为外归因和内归因的分类方法。内归因指将行为的原因归结于个人的性情、特质、能力以及感觉。外归因指行为的原因归结为情境需求或者环境限制
对成败的归因(维纳
维纳研究了人们为解释成功与失败所做出的归因。他总结,人们总会关注于行为背后原因的稳定性。根据维纳的观点,稳定—非稳定归因与内—外归因相交的一个维度,它们共同形成对成功与失败的归因的四个类型 稳定内部:能力、智力 稳定外部:任务难度 不稳定内部:努力、情绪、感觉 不稳定外部:运气、机会、际遇
行动者—观察者偏差(基本归因偏差
当一位观察者和一位行动者同时对行动者的行为做出推断时,他们通常会有不同的归因。观察者归因偏差的一种常见形式叫基本归因偏差,指观察者喜欢用内部归因解释他人行为的一种偏差,而低估情境因素
行动者偏爱对他们的行为进行外归因。
原因:防御性归因:一种将不幸归咎于受害者本身从而令自己觉得不大可能会遭遇到类似不幸的一种倾向。后视偏差可能是造成这种偏差的部分原因,防御性归因很可能对不幸事件的受害者造成无根据的诋毁。
自利归因:行动者将自己的成败进行归因时,常常将成功归因为内部原因,失败为外部原因
防御性归因
一种将不幸归咎于受害者本身从而令自己觉得不大可能会遭遇到类似不幸的一种倾向。后视偏差可能是造成这种偏差的部分原因,防御性归因很可能对不幸事件的受害者造成无根据的诋毁。
自利归因
行动者对自己的成败进行归因时,常常将成功归因为内部原因,失败为外部原因
人际吸引
指人们对彼此的正性感觉
关键因素:
身体吸引力:身体吸引力高的人比较低的人发展爱情的成功率更高,但在寻找约会对象时人们会考虑自身的吸引力水平。匹配假说:外貌吸引力上大致匹配的男女更有可能互相选择作为伴侣
相似性效应(态度校准:交往中的伴侣会逐渐调整他们的态度使双方更为和谐
哈赞与谢弗:成人依恋类型
着眼于爱情与婴儿期依恋关系之间的相似性。认为恋爱是一个依恋的过程,人们在成年期的亲密关系会遵循婴儿期的依恋模式
1⃣️安全型:与人接近更为容易,并且相互依赖,认为自己的恋爱关系是值得信任的,离婚率较低
2⃣️焦虑—矛盾型:全身心投入爱情并总伴随着被拒绝的担忧,并认为恋爱关系是反复无常的
3⃣️回避型:难以与人接近,并感觉他们的恋爱关系中缺乏亲密与信任
态度的成分和维度
态度:对事物积极或消极的评价 成分:认知成分(由一个人对态度对象所持的看法组成) 情感成分(由思维对象所引发的情绪感受构成) 行为成分(由一个人针对态度对象的特定行为倾向构成) 维度:强度、易得性、矛盾性 强烈的态度是指个体所坚定持有的,持续时间长,并对行为有着强有力影响的态度。 态度的易得性指的是个体想起这个态度的频率,还有它多快进入脑海中。矛盾的态度指相互冲突的评价,对思维对象同时存在积极和消极的感受
态度与行为
行为很大程度依赖于周围的情景。两者之间并不总是一致的,与态度的强度、易得性与矛盾性相关
强烈、易得、稳定的态度对行为有更强的预测力
外显/内隐态度
外:我们意识到的并且能够轻易分辨的态度
内:通过细微的自动化反应表现出来,并且很难有意识控制的态度(I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