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犯行为 Flashcards
1
Q
侵犯行为
A
侵犯行为又称攻击行为是针对他人的,具有敌视、伤害或破坏性的行为,侵犯可以是身体的侵犯、言语的攻击也可以是对别人权力的侵犯。工具性侵犯指向渴望得到的东西。敌意性侵犯旨在伤害他人。 侵犯行为的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人生而具有死亡本能追求生命的终止,从事各种暴力恐怖和破坏性活动,是敌意的,攻击性冲动产生的根源,这种死亡本能有时指向内部,如自我惩罚、自残甚至自杀。 生态学理论:人有基本的侵犯侵犯本能是进化的结果。 新行为主义:把侵犯行为作为挫折结果,认为挫折总是导致情感行为攻击。 社会学习议论:班杜拉把侵犯行为看成通过直接强化和观察学习得的。得以保持是因为 1、具有工具性价值是达到目的的有效手段 2、得到社会强化 3、自我保护的手段 4、是来自侵犯者自我强化。 社会信息加工理论:强调,认知在侵犯行为中的作用。认为一个人对挫折生气或明显的挑衅为并不过多依赖于实际呈现的社会线索,而是取决于他怎么加工和解释这一信息。 挫折行为的发展: 年龄差异:三至六岁幼儿的侵犯行为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身体攻击在四岁时达到顶点,对受到进攻和生气的报复倾向三岁时有明显增加,侵犯形式随年龄变化,身体工具减少言语攻击增多。年龄小工具型攻击,年龄大敌意型攻击。 性别差异:男孩比女孩更容易卷入攻击性事件。攻击行为时年龄增长而表现出中等强度的稳定性。 影响因素: 文化或亚文化的宽容或鼓励; 家庭的情绪氛围儿童的侵犯倾向; 大众传媒; 侵犯行为的控制: 消除对侵犯行为的奖赏和鼓励,榜样和认知训练策略,创造减少冲突的环境,移情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