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課題問答 Flashcards

1
Q

《出師表》和《六國論》的目的都是勸諫君主,兩者所用的手法有何不同?試加以說明。(6)

A

《出師表》採用的是直接勸諫的方法。
諸葛亮在文中直接向後主說明「宜」做甚麼,「不宜」做甚麼;
直接向後主提出施政建議,例如軍營中的一切事務,都應諮詢將軍向寵的意見等,希望後主依從。
《六國論》則相反,全文並無一字直接提及北宋朝廷,而是通過借古諷今的方法勸諫君主。
蘇洵借六國賂秦而相繼滅亡的史事,諷喻北宋朝廷向外族輸幣求和的政策,
含蓄委婉地告誡統治者應吸取六國滅亡的歷史教訓,避免重蹈六國覆轍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2
Q

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論君子》第9則)
《出師表》中,諸葛亮的行為跟孔子的想法有甚麼相合的地方?(4)

A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提到自從受先帝囑託輔助後主,便常憂慮不能完成先帝託付的任務。
又提到如果興復漢室的任務不成功,就請後主治他的罪,可見他擔心自己沒有足夠的才能,具備君子「病無能焉」的特質。
此外,諸葛亮有治國之才,卻隱居在南陽耕種為生,不想在諸侯間揚名顯達,不求富貴名位
可見他不擔憂自己的才幹得不到賞識符合君子「不病人之不己知」的特質。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3
Q

在《論仁、論孝、論君子》中,孔子認為君子要做到「主忠信」。試就《出師表》一文,說明諸葛亮是不是一個「主忠信」的君子。(5)

A

諸葛亮是一個「主忠信」的君子。「主忠信」即行事必須忠誠和有信用
諸葛亮效忠先帝和後主,多年來不辭勞苦
既平定南方,又準備出師北伐,一心希望復興漢室,可見他忠於蜀漢。
諸葛亮自從受先帝囑託輔助後主,便常憂慮不能完成先帝託付的任務,
帶兵北伐前又誠懇地勸勉後主虛懷納諫、賞罰分明、親賢遠佞,可見他重視與先帝的承諾,為人有信用。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4
Q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論君子》)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的表現怎樣體現孔子說的「君子求諸己」?試舉例說明。(3)

A

「君子求諸己」指君子把成德修業的事都視為自己的責任
《出師表》中,諸葛亮處處表現出對自己嚴格的要求。例如他時刻擔心有負先帝所託
積極籌劃北伐,把興復漢室視為己任,不推卸於他人,體現了「君子求諸己」的精神。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5
Q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論君子》)
孔子提出了君子具備的四項特質,試根據《出師表》的內容指出諸葛亮在四方面的表現。(2+2+2+2)

A

義:得到劉備賞識和禮遇,遂為他奔走效命
報答知遇之恩。
禮:深知君臣之分,借助先帝之名提出建議,向後主提醒治國之策。
能守臣子應有之禮
孫(遜):雖然是先帝託孤重臣,但言詞謙遜
以「駑鈍」自稱。
信:時刻憂慮有負先帝託付,盡心竭力輔助劉襌,
積極籌謀北伐,希望完成先帝交托的任務。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6
Q

莊子在《逍遙遊》中批評惠子「拙於用大」,而韓愈則在《師說》中批評當時一些人「小學而大遺」,二者的「大」分別指甚麼?(2)

A

前者指大的物件,後者指解惑明道。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7
Q

莊子在《逍遙遊》中批評惠子「拙於用大」,而韓愈則在《師說》中批評當時一些人「小學而大遺」,莊子和韓愈的批評對象分別有甚麼缺點?試分別加以說明。(3)

A

惠子的缺點在於思想閉塞,而韓愈所批評的對象,缺點則是輕重倒置
惠子受固有觀念所限,不懂變通,運用大瓠時未能考慮其特點,就斷定它無用,因此受莊子批評。
韓愈則批評當時的人只會向老師請教句讀,卻不會請求老師傳道解惑,可見他們不分輕重,捨本逐末。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8
Q

莊子在《逍遙遊》中提到為世所用會招致禍患。試以《廉頗藺相如列傳》(節錄)提及的其中一位歷史人物為例,說明莊子這個看法。(4)

A

《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的藺相如因有談判、外交的才能而獲繆賢推薦,代表趙國出使秦國,又陪同趙王出席澠池之會,
這兩次外交場合都十分凶險,秦國官員有意拘留或殺害藺相如,很有可能損害人身安全;
他又因功獲封為上卿,招至廉頗妒忌,因而要處處忍讓和躲避。
雖然這些危機最終都一一化解,但如果藺相如沒有突出的才能,不必為趙王辦事,便不會置身險境,能保身全性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9
Q

《始得西山宴遊記》中,柳宗元提及被貶至永州的感受。若根據《逍遙遊》(節錄)中莊子對「大用」的看法,應怎樣分析柳宗元的遭遇?(4)

A

在《逍遙遊》(節錄)中,莊子指出為俗世所用的事物會招至禍患,無所可用的事物才得以保身全性,以「無用之用」為「大用」。
因此柳宗元雖然被貶永州,以世俗的標準來看不獲朝廷重用,但正因如此,他才得以遠離禍患
雖然在俗世中「無用」,但可以在公務之餘遊山玩水,舒展身心,修養自身的性情
創作出許多傳頌千古的作品,發揮「大用」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0
Q

柳宗元在《始得西山宴遊記》以西山自比,辛棄疾在《青玉案‧元夕》則以「那人」自喻,他們所寄寓的感情有何共通之處?(3)

A

柳宗元以西山自比,寄寓自己孤高傲世、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
而辛棄疾則以「那人」自喻,表達自己不慕繁華、淡泊孤高的情懷。
由此可見,柳宗元和辛棄疾分別借「西山」和「那人」,寄寓了自己孤高脫俗的高尚情操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1
Q

以下兩段引文運用了哪一種相同的修辭手法?又這種修辭手法有甚麼好處?試以引文為例,略加說明。(1+2)
甲:「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岳陽樓記》)
乙:「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始得西山宴遊記》)

A

修辭手法:借代;甲句「錦鱗」是以魚鱗借代魚;乙句「青」借代青山,「白」借代白水。
好處:甲句的作者不直接說出「魚」,而借用「魚鱗」代替;乙句的作者則不直接說出「山」、「水」,而借用「青」、「白」代替;
這樣寫能引起讀者聯想,使語言新鮮別致、具含蓄之美,形象也更為生動。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2
Q

《始得西山宴遊記》和《岳陽樓記》文體同屬「記」,試比較以下兩段文字在表達內容及文章結構兩方面的作用。(4)
甲:「然後知吾嚮之未始遊,遊於是乎始,故為之文以志。是歲元和四年也。」(《始得西山宴遊記》)
乙:「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記》)

A

甲、乙兩段文字在表達內容方面作用相同,都是說明作記緣由
甲段說明《始得西山宴遊記》是因柳宗元有感於遊西山之旅才是真正遊覽的開始而作記,乙段說明范仲淹是因滕子京被貶後重建岳陽樓而作記。
在文章結構方面,則兩段文字的作用相反,甲段是《始得西山宴遊記》文末收結的句子,在描述西山之遊及抒發個人感受後,以有感過去未曾真正遊覽、現在才是遊覽的開始來總結全文
乙段是《岳陽樓記》第一段的句子,在描述岳陽樓景色及抒發個人感悟前,說明作記的緣由,以開啟下文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3
Q

《始得西山宴遊記》中柳宗元登上西山遊覽飲酒的心情,與《月下獨酌》中李白在花間飲酒的心情有甚麼不同?試加以說明。(5)

A

柳宗元原本感到憂懼不安,但與同伴登上西山後,因西山壯闊的景色得以紓解內心愁苦
繼而暢飲而醉,自此感到精神凝聚安定,形體得到解脫
李白的心情起伏不定,他在花間飲酒,感到獨酌無味,接着想像有月亮、影子作伴,變得熱鬧,但隨即感到月、影不解人意,更感孤單,
但仍希望與月和影永遠為伴,抒發內心鄙棄世俗,高潔自持的情懷。
前者得到精神解脫,後者情感幾經起伏,但終能自我開解,在孤獨愁悶中不失曠達。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4
Q

《論君子》中提及君子應「過則勿憚改」,你認為《廉頗藺相如列傳》(節錄)的廉頗能符合君子這項特質嗎?試加以說明。(3)

A

廉頗能符合這項特質。「過則勿憚改」指君子應勇於承認錯誤及改過
當廉頗得悉藺相如刻意避開他,是因為不想將相不和,讓秦國有機可乘後,廉頗深感慚愧
於是赤裸上身,背負荊條,請求藺相如原諒,可見他具備「過則勿憚改」的君子特質。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5
Q

《岳陽樓記》中的「古仁人」與《論君子》中孔子所說的君子,有何相通之處?(3)

A

孔子認為君子「坦蕩蕩」,即心境舒坦寬廣
而「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任何時候都都保持心境寬廣,
不會像「遷客騷人」般受外在環境或個人際遇影響心情,正是「坦蕩蕩」的表現。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6
Q

根據《論君子》中「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的描述,你認為《青玉案‧元夕》的作者辛棄疾是否具備「君子」的特質?試談談你的看法。(4)

A

辛棄疾具備「君子」的特質。君子會擔心自己沒有才能,但不會擔心別人不知道自己的才能,可見君子的特質是不容易受他人的態度或所得待遇影響
辛棄疾在《青玉案‧元夕》中寫「那人」遠離繁華熱鬧的街道,站在燈火零落處,刻畫出孤高不羣的人物形象,
藉此寄託自己在政治上屢遭挫折,也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人格
可見他並不擔心自己不受重用,也不會因他人的態度而放棄抱負,具備「不病人之不己知」的特質。

17
Q

你認為《廉頗藺相如列傳》中藺相如引車避匿的做法,是否符合《論君子》中「君子不憂不懼」的要求?試加以說明。(4)

A

藺相如的做法符合「君子不憂不懼」的要求。「君子不憂不懼」指君子自省後無愧於心,所以不會憂懼。
藺相如讓車子繞道,躲開廉頗,
不是因為畏懼廉頗對自己不利,或做了於心有愧的事,
而是以大局為重,不想因個人恩怨而影響國家安危,可見他行事以合義為原則,心中沒有憂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