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學 問答 Flashcards
作者在第 1 段即點明了中心論點,試摘錄有關句子。
這是甚麼寫作手法?這種手法有甚麼好處?試以本文為例說明。(1+4)
句子:學不可以已。
在文章一開首便寫出中心論點,屬「下筆立論」的手法。
運用種手法有助讀者容易掌握作者的主張,
而下文也可以環繞這中心論點,繼續分層論述學習的意義、方法和態度,
令全文緊扣題旨,綱目分明、條理清晰。
在《勸學》(節錄)一文中,「青」和「藍」分別比喻甚麼?荀子以
「青出於藍」這比喻說明甚麼道理?(2+2)
「青」比喻人去惡從善後的品性,
「藍」比喻人的本性。
「青出於藍」這比喻說明人經過學習,可以改變本性,
由「惡」變成「善」的道理。
在《勸學》(節錄)一文中,荀子如何以「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兩個比喻,說明學習的道理?試綜合有關內容說明。(4)
木材用墨線量過就能取直,刀劍在磨刀石上磨過就會變得鋒利,
這就好比君子廣泛學習不同的知識,並每天省察自己,
就能增長智慧,行為不會有過錯,
荀子藉此指出「博學」和「修身」就是提升個人能力的關鍵。
本文第 2 段舉出哪些行為來進行論證?論證甚麼道理?試略加說明。(1+2)
行為:作者以登高、在高處招手、順風呼叫、乘坐車馬、乘坐船隻等行為進行論證。
道理:作者藉此論證整天思索,比不上片刻的學習,
以及學習時借助外物,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荀子認為「思」與「學」在成效方面有甚麼差別?試以自己的文句略加說明。(2)
荀子認為「思」的成效遠遠不及「學」,
長時間「思」所得的知識也比不上片刻的「學」。
為甚麼荀子認為「思」與「學」的成效有很大的差別?試根據第2段內容加以說明。(3)
荀子以登高、順風呼叫等比喻,說明借助外物學習可收事半功倍的成效。
「思」靠個人的力量,而「學」則是運用外在條件來幫助自己,後者的成效因而更大。
他又指君子的本性並非異於常人,只是善於借助外物學習,可知「學」的成效遠大於「思」。
在《勸學》(節錄)一文中,作者說「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試綜合全文,以自己的文句說明作者認為應該怎樣獲得知識才最有效。(3)
作者認為整天思考的效用也比不上學習片刻,學習是獲得知識的最有效方法,
而學習則需要借助外物,
並要有累積、不捨和專一的態度。
荀子在第 3 段對於學習的方法和應有態度提出甚麼觀點?試以自己的文句略加說明。(2)
學習的方法在於積累,
持之以恆和用心專一是為學的應有態度。
在第 3 段,荀子運用了哪兩種論證方法來論證他的觀點?試各舉一例略加說明。(4+4)
類比論證,對比論證
類比論證:文中以堆積土石成高山,風雨便興起,以及匯積水流成為深淵,蛟龍就會生長,
類比一個人多做好事,便能養成崇高的品德,心智澄明,具備聖人的思想境界,
論證學習的方法在於「積累」。
對比論證:
1. 以駿馬跨躍一次不能超過十步距離,
對比劣馬拉車走十天能跑完千里的路程,
論證學習要鍥而不捨,方能有成。
2. 以雕刻幾下,朽木不會折斷,
對比不停地雕刻,金石也可以刻鏤,
論證不捨的重要。
3. 以沒有爪牙和強健筋骨的蚯蚓可以挖洞吃泥土、喝泉水,
對比有螯和足的蟹,卻要寄居在蛇鱔的洞穴,
論證專一的重要。
荀子在第 1 段提出「學不可以已」的觀點。他在第 3 段中所提到有關學習方法的見解怎樣呼應這個觀點?(3)
「學不可以已」指學習不可以停止。
作者提出「積累」的學習方法,正呼應了「學不可以已」,
因為不斷學習才能「積累」知識,如果停下來不學習,便無從做到。
試用自己的文字,說明課文的三個論點,並歸納課文的主旨。(5+2)
論點:
1. 君子會為了提升自我而不斷學習。
2. 君子是善於借助外物的人,
稟賦與一般人沒有差別。
3. 要持之以恆地專注學習,
積累所學,才會有良好成效。
主旨:論述學習的意義、方法、效用和態度,
並闡明學習的重要。
在《勸學》(節錄)中,荀子怎樣以「螾」和「蟹」說明道理?試綜合有關內容說明。(4)
荀子以螾沒有爪子、牙齒和強健筋骨,卻能挖穿土地,穿過泥土,吃到上面的泥土和喝到下面的泉水;
對比蟹有六隻腳和兩隻鉗子,但如不借用蛇、鱔的洞穴,就無處棲身的情況,
說明天資的高低並不重要,
只要用心專一地學習,就可取得成果。
荀子認為先天資質重要,還是後天學習更重要?試略加說明。(4)
荀子認為後天學習比先天資質更重要。
他指出君子的本性與一般人沒有分別,只是善於借助外物學習。
接着,他以「騏驥」和「駑馬」、「螾」和「蟹」作對比,指出就算先天條件優異,但若未能堅持不懈、用心專一地學習,也難以有所成就;
相反,即使資質不佳,但憑着後天努力,專心一志,也能將勤補拙,學有所成。
在《勸學》(節錄)中,荀子經常設喻說理,這種手法有甚麼好處?試略加說明。(3)
設喻說理的手法除了能具體地說明抽象的道理外,
還能增加語言趣味,比平鋪直敍地說明道理,更能引起讀者興趣。
另外,荀子多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物作比喻,亦使人易於了解和接受。
《勸學》(節錄)中荀子認為「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論君子》中孔子則認為君子「內省不疚」,兩文提及君子的特質,有沒有共通之處?試以自己的文句略加說明。(4)
兩文同樣指出君子會自省。荀子指君子除了要廣泛地學習,每天還要自我反省自己,
以增進智慧,使行為不會有所偏差;
孔子同樣認為君子會自我反省,
可以做到問心無愧、不憂不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