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得西山宴遊記 問答 Flashcards

1
Q

《始得西山宴遊記》以下句子運用了哪兩種修辭手法?分別有甚麼表達效果?試略加說明。(2+2)
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迴谿,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而卧,卧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第 1 段)

A

排比
使句式更工整,更有節奏感。
頂真
可以在描寫動作時加強連貫性,有一氣呵成的效果。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2
Q

作者寫遊西山之前,先寫遊永州其他山水,這是運用甚麼寫作手法?試略加說明。(1+2)

A

寫作手法:襯托
作者先寫自己以為已遊遍永州的奇山異水,到發現西山後,才驚覺原來西山才算得上「怪特」,
以永州的其他山水來襯托西山,突出它的獨特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3
Q

以下引文在文章結構上有甚麼作用?試略加說明。(2+4)
「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A

作用:承上啟下
說明:「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也」兩句,承接上文,
總結了作者發現西山前遊覽山水的經驗,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一句,指出作者當時還未發現奇異獨特的西山,
引出下文作者發現西山的經過,以及西山的「怪特」之處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4
Q

試根據《始得西山宴遊記》的引文,回答所附問題。
「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迴谿,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而卧,卧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
引文在句式方面有甚麼特點?這些句式特點怎樣加強文章的表達效果?(2+2)

A

引文多用排比句、對偶句和頂真句,大部分是三字句或四字句,
造成節奏短促、互相扣連的特點。
這些特點使文氣連貫,有助表現作者登山時熱切的心情,一氣呵成地描寫登山、遊賞,以及在所到之處宴遊醉倒,醒來便離去的過程;
讀者可以快速掠過這部分內容,使這些作者遊西山前到過的地方顯得平淡、毫不留戀,以加強反襯效果,強調西山之獨特。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5
Q

本文題為「始得西山宴遊記」,但作者在首段卻集中寫自己在永州其他地方的遊玩經歷,這是否偏離主題?試說明你的看法。(4)

A

沒有偏離主題。作者在首段描寫自己在永州的遊歷經驗,旨在襯托西山的怪特,並突顯西山之遊的可貴
作者先交代自己已遊覽過永州各處的「幽泉怪石」,後來才知道這些奇山異水都比不上西山,從而襯托出西山的怪特。
另外,作者在首段寫自己遊覽其他山水時,往往興盡而歸,沒有留戀,但遊西山時,即使天色已黑亦不想離開
作者藉此襯托出西山之遊與別不同,並帶出下文「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的感悟。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6
Q

甲:「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第 1 段)
乙:「然後知吾嚮之未始遊,遊於是乎始。」(第 4 段)
作者在引文甲和引文乙均提到「始」和「知」,兩者所指的對象是否相同?試略加說明。(2)

A

兩者所指的對象不同。引文甲的「始」是「曾經」,故此句指作者未曾發現西山的獨特,
引文乙的「始」和「知」指作者首次到西山,感覺是真正遊歷的開始。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7
Q

甲:「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第 1 段)
乙:「然後知吾嚮之未始遊,遊於是乎始。」(第 4 段)
作者如何運用「始」字和「知」字達到首尾呼應的效果?試加以說明。(3)

A

引文甲的「未始知」先寫作者一開始不知西山的景色奇特
引文乙則寫作者遊西山後終於知道西山的特別
故以「始」和「知」呼應引文甲,強調自己第一次到西山遊覽,這次經歷讓他明白遊歷山水的真正樂趣,並以此收結全文。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8
Q

本文分別記述作者遊永州其他山水後和遊西山後離開的情況,這有甚麼作
用?試摘錄有關的句子,並略加說明。(4)

A

遊其他山水後離開的情況:作者遊覽永州其他山水名勝,離開前是「覺而起,起而歸」,酒醒後便離去,沒有甚麼特別感受
遊西山後離開的情況:作者遊西山時,卻是「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日落西山仍不欲歸去,可見他完全沉醉在景色之中,不想離開
作用:作者記述這兩種情況,能起反襯作用
以作者對永州其他山水名勝沒有特別感受,來反襯西山的景色與眾不同,使作者留戀不已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9
Q

作者遊西山之前和之後的心境分別是怎樣的?作者運用了甚麼寫作手法
突出自己的感受?試略加說明。(2+2)

A

遊西山前作者自覺是一個帶罪的人,常感到恐懼不安
遊西山後,作者受壯闊的景色觸動,感到豁然開朗,精神安定、形軀解脫
作者運用了反襯
以遊西山前的惶恐不安,反襯遊西山後的安定超脫,突顯遊西山的特別感受。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0
Q

在《始得西山宴遊記》中,作者指出自己「無遠不到」,遊遍永州山水,再謂自己「未始遊」。你認為這種寫法是否有矛盾?試加以說明。(4)

A

我認為這種寫法沒有矛盾。雖然作者遊遍永州山水,但都不能真正排解他被貶的鬱悶,也無法真正體會遊覽山水的樂趣
但西山的奇特景色讓作者受觸動,感到與大自然融為一體,消除了不安的心情
因此,作者的寫法是以遊永州其他山水的經歷反襯西山之遊
突出遊西山是他體會山水之樂及真正遊覽山水的開始。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1
Q

在《始得西山宴遊記》中,作者怎樣通過登山後所見的景象,突顯西山的「特立」?(3)

A

作者從三方面突顯西山的「特立」:他先寫自己登上山頂後,發現附近幾個州的土地都在自己的坐席之下,藉此突出西山是永州一帶最高的山
接着作者描寫周圍的山丘和溪谷像小土堆和蟻穴,以襯托西山的高峻
然後又寫周遭的青山白水與天相接,四望如一,再進一步突顯西山高聳的形象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2
Q

「然後知是山之特立,不與培塿為類。」
作者以「山之特立」寄寓了甚麼思想感情?試以自己的文句說明。(3)

A

作者以西山象徵自己的高尚品格。
西山山勢高聳奇特,不與小土丘相類,
作者藉此寄寓自己孤高不羣、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3
Q

作者在遊覽西山前,已曾遊覽永州其他山水,為甚麼他在文末說「然後知吾嚮之未始遊,遊於是乎始」?試分析說明。(4)

A

作者獲罪遭貶永州,藉遊山玩水來排遣心中的憂懼不安,於是有空便與友人到處遊覽,甚至還自以為已遊歷過永州所有的奇山異水
不過他在遊玩期間常常喝醉,睡醒後便歸家,對這些景物毫無留戀
直至他遊覽西山後,壯闊無比的景致令他留連忘返,他更感到與天地合而為一,僇人的憂懼不安也一掃而空
才發現自己第一次領略到遊山玩水的真正樂趣,因此他才會說「然後知吾嚮之未始遊,遊於是乎始」。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4
Q

柳宗元在《始得西山宴遊記》以西山自比,辛棄疾在《青玉案‧元夕》則以「那人」自喻,他們所寄寓的感情有何共通之處?(3)

A

柳宗元以西山自比,寄寓自己孤高傲世、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
而辛棄疾則以「那人」自喻,表達自己不慕繁華、淡泊孤高的情懷。
由此可見,柳宗元和辛棄疾分別借「西山」和「那人」,寄寓了自己孤高脫俗的高尚情操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5
Q

以下兩段引文運用了哪一種相同的修辭手法?又這種修辭手法有甚麼好處?試以引文為例,略加說明。(1+2)
甲:「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岳陽樓記》)
乙:「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始得西山宴遊記》)

A

修辭手法:借代;甲句「錦鱗」是以魚鱗借代魚;乙句「青」借代青山,「白」借代白水。
好處:甲句的作者不直接說出「魚」,而借用「魚鱗」代替;乙句的作者則不直接說出「山」、「水」,而借用「青」、「白」代替;
這樣寫能引起讀者聯想,使語言新鮮別致、具含蓄之美,形象也更為生動。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6
Q

《始得西山宴遊記》和《岳陽樓記》文體同屬「記」,試比較以下兩段文字在表達內容及文章結構兩方面的作用。(4)
甲:「然後知吾嚮之未始遊,遊於是乎始,故為之文以志。是歲元和四年也。」(《始得西山宴遊記》)
乙:「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記》)

A

甲、乙兩段文字在表達內容方面作用相同,都是說明作記緣由
甲段說明《始得西山宴遊記》是因柳宗元有感於遊西山之旅才是真正遊覽的開始而作記,乙段說明范仲淹是因滕子京被貶後重建岳陽樓而作記。
在文章結構方面,則兩段文字的作用相反,甲段是《始得西山宴遊記》文末收結的句子,在描述西山之遊及抒發個人感受後,以有感過去未曾真正遊覽、現在才是遊覽的開始來總結全文
乙段是《岳陽樓記》第一段的句子,在描述岳陽樓景色及抒發個人感悟前,說明作記的緣由,以開啟下文

17
Q

《始得西山宴遊記》中柳宗元登上西山遊覽飲酒的心情,與《月下獨酌》中李白在花間飲酒的心情有甚麼不同?試加以說明。(5)

A

柳宗元原本感到憂懼不安,但與同伴登上西山後,因西山壯闊的景色得以紓解內心愁苦
繼而暢飲而醉,自此感到精神凝聚安定,形體得到解脫
李白的心情起伏不定,他在花間飲酒,感到獨酌無味,接着想像有月亮、影子作伴,變得熱鬧,但隨即感到月、影不解人意,更感孤單,
但仍希望與月和影永遠為伴,抒發內心鄙棄世俗,高潔自持的情懷。
前者得到精神解脫,後者情感幾經起伏,但終能自我開解,在孤獨愁悶中不失曠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