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实验法 Flashcards
实验法
提高了内部效度;
无关变量不好控制;
造成明显的练习效应、疲劳效应
时间跨度长的情况存在成熟因素
单因素实验设计
前实验设计模式;
准实验设计模式;
真实验设计模式;
多因素实验设计
多因素实验的界定;
因素的可操纵性;
因素的主效应与交互作用;
多因素实验设计的类型与模式;
前实验设计模式
模式1:非随机单组后测设计XO Milgram权威服从实验: 被试:单组40人 处理:主试的要求和鼓励 测量:被试的服从程度
模式2:非随机单组前后测设计OXO
模式3:非随机试验组、控制组后测比较设计XO&-O
没有前测与随机处理,无法保证两组等质
准实验设计模式
模式4:非随机试验组、控制组前后测比较设计OXO&O-O: 没有随机处理,通常用在现存班级、企业小组等无法保证随机取样分组的情况; 有时候,控制组实验组关键特征明显不同; 如果前测结果相等,基本接近真实验 如果前测结果不等,将两组被试前测的差值作为协变量,进行方差分析;
模式5:时间序列设计OOOOXOOOOO➡有控制组的时间序列设计:
实验处理前后周期性地做一系列观察或测量,对比前后观测结果是否具有连续性➡对成熟、历史和练习效应均有了一定程度的控制,适合小样本研究
e.g.研究某种奖励措施是否能够提高工人的绩效:
选择某个车间的20名工人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为期10周,前5周每周测一次工作绩效,然后实施奖励,后5周每周测定一次工作绩效;
模式6:交叉滞后组相关设计:
在时间点1,2分别对两个变量加以定,计算得到四组数据相关
重测信度:a1a2,b1b2
交叉滞后相关系数:a1b2,a2b1➡a1b2>a2b1➡a导致了b
假设:
- 交叉滞后组相关所表示的因果关系不随时间推移而变化;
- 同步相关与稳定性相关都尽可能一致;
- 交叉滞后组相关中包含了主要的变量并已测量
e.g.艾伦纵向追踪暴力电视偏爱与儿童攻击行为的关系及长期影响
真实验设计模式
模式7:等组后测设计XO&-O:
随机抽取、分配,两组同质
适用于前测有困难或者前测可能与处理交互作用时
模式8:等组前后测设计OXO&O-O:
保证了被试的等同性、可比性
模式9:所罗门三组设计: 增加新组,不予前测➡防止前测与实验处理的交互影响 随机实验组:OXO 随机控制组1:O-O 随机控制组2:-XO 只有当实验组与控制组2的后测水平均高于控制组1时才说明处理起作用
模式10:所罗门四组设计: 增加新组,不予前后测➡防止前后测之间可能的练习效应 随机实验组:OXO 随机控制组1:O-O 随机控制组2:-XO 随机控制组3:--O 只有当实验组后测大于控制组1;控制组2后测大于控制组3时才说明处理起作用
多因素实验设计-因素的可操纵性
1.环境因素/任务因素:环境刺激与个体行为反应
2.被试特征因素:被试特征与行为的关系
a可操纵的个体特征:情绪、饥饿、疲劳、兴奋
b难以操纵的个体特征:性别、人格
多因素实验设计-因素的主效应与交互作用
主效应:某因素不同水平造成的因变量变异
交互:一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要以另一个自变量为条件
次序性
无次序性
简单效应:一个因素的水平在在另一个因素的某个水平上的变异
(揭示:把一个因素固定在某个水平上,再来考察另一个因素的不同水平上因变量的差异)
多因素实验设计的类型与模式
完全随机多因素;
完全重复测量多因素;
分组重测多因素:
(某个自变量采用重复测量设计;另外的自变量上采用随机分组设计)
实验法的概念和逻辑框架
操纵自变量
控制干扰变量
使个体变量保持恒定
观测因变量的变化
实验的典型结构与成分
1.自变量与因变量:
自变量-刺激变量,多为二分
因变量-反应变量,多为连续
2.前测与后测:
处理前后的测量,需要控制与时间有关的干扰变量
3.实验组与对照组:
注意霍桑效应、安慰剂效应
无关变量的控制
1.导致随机误差-效度、系统误差-信度
2.排除法-直接消除:
e.g.为消除霍桑效应而采用双盲法
艾宾浩斯为了排除先前经验对记忆的影响,自编无意义音节
- 恒定法:使保持恒定:
e. g.人际信任水平是否受到对方身份特征影响,因为温度有可能影响人际信任,实验过程中保持温度恒定
4.平衡法:确保在实验条件下平衡起作用:
随机化:随机地分配被试到各种实验条件下
关键无关变量匹配
循环法(ABBA,拉丁方):消除顺序效应
5.统计控制法:测定并在统计中分离:
交互作用分析;协方差分析;偏相关分析
按实验场所和条件控制程度分类
1.现场实验:自然情况下增改条件考察变化;
高生态效度
e.g.调整商场中央空调,以研究冬季商场温度是否影响购物行为
e.g.消费心理学的现场实验-“定制化的贡献”
2.实验室实验:创设情境、操纵变量;
对内外部效度的影响
分类标准:
能否控制无关因素的影响或控制的程度;能否随机选择和分配被试;主动操纵的程度
1.真实验: 随机选择、分配被试;充分控制内外在无关因素的影响 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 完全随机析因设计 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 区组析因设计
2.准实验: 提供一定的控制;不能随机选择、分配被试;不能完全主动操纵自变量 难以像真实验那样充分而广泛地控制偏差的来源 不等同对照组设计 交叉滞后组相关设计 时间序列设计
3.前/非实验设计:
用于识别事实上存在着的关键变量及其关系的一种描述性研究策略
缺乏对无关变量的控制,没有随机选取和分配的控制组
分类标准:分配被试接受处理的方法
1.被试间/独立样本/完全随机设计
优点:不存在处理间相互污染
缺点:个体差异的影响
总结:随机匹配;分配
2.被试内设计/相关样本/重复测量设计
优点:节省被试,不存在个体差异干扰
缺点:实验处理相互污染
总结:平衡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