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知觉与判断 Flashcards

You may prefer our related Brainscape-certified flashcards:
1
Q

社会认知vs.社会知觉

A

▫️社会知觉:指人对各种社会性的人或事物形成的直接的整体印象。主要是对人的知觉,即对各种担负社会角色并具有个性色彩的人,或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对群体所建立的最初印象或概念,这种印象通常是关于对象的外表特征的认识。

▫️社会认知:对特定社会对象的全部认识过程,包括社会知觉、社会推理;对于其他人和外部世界的认识,对自身的认识;以及态度形成等内容均属于社会认知的范畴。

因此,社会认知要比社会知觉复杂得多。
在过程上,社会知觉只是社会认知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在结果上,社会知觉只是社会认知的一个部分。
社会认知不仅包括对有关对象的外表特征的知觉,还涉及对有关对象的记忆、推理、判断、解释等复杂环节。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2
Q

印象&印象形成

A

▫️印象:指人在遇到新的社会情境时,以旧有经验为理解,将情境中的人或事物进行归纳所形成的有关概念,是社会知觉过程的结果。
▫️印象形成:对于别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明确其对于我们的意义,使行为获得定向的过程。印象形成是人们适应新的社会情境的一种方式。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3
Q

𐂂 与社会知觉有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区分社会知觉 vs.知觉 vs.印象 vs.社会推理

A

❶社会知觉:人们对各种社会性的人或事物形成的直接的整体印象,这种印象通常指的是对特定对象外表特征的认识。
❷知觉:对事物整体属性的认识。
▫️社会知觉则更关注在知觉的过程中人们信息提取的倾向和影响社会知觉准确性的因素。
❸印象:指在遇到新的社会情境时,以旧有经验为理解基础,将情境中的人或事物进行归纳所形成的有关概念,是社会知觉是社会知觉的结果。
❹社会推理:是指根据一定的信息线索,对信息进行整合和解释,形成关于对特定人(群体)或对特定事件的结论的过程。
▫️归因是典型的社会推理过程,而刻板印象是一种简单地根据原有经验进行判断的特殊社会推理形式。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4
Q

总体印象形成模式(信息整合模型)

A

❶ 累加模型
收集到对象的全部特性进行单独评价,积极特性会得到正向的评分, 消极评价会得到负向的评分,再综合全部评分的总和作为形成印象的依据。
❷ 平均模型
不但考虑所累积特性的评价分值总和,还要根据特性数量的多少加以平均。
❸ 加权平均模型
首先根据每种特性在总体评价中的重要性,确定权重数,然后将权重与每种特征的强度相乘,最后加以平均得出总体印象。
❹ 中心品质模型
只重视意义重大的特性,即所谓的中心品质,而忽略次要的、 对个体意义不大的特性。如果在短暂的接触中未发现中心品质,人们会根据已经确认存在的特性来判断。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5
Q

印象管理的策略

A

印象管理,是指设法让别人用自己期望的方式来看待自己,而在他人面前展示自我的努力。其核心是自我表演,自我表演实际上就是一种印象管理的过程。

  1. 自我表演,是个体向外在的观众(别人)和内在的观众(自己) 展现一种受赞许的形象。交往目标能决定人的自我表现,在不同人面前,人们的行为表现也不一样。▪️印象管理存在着个体差异,即自我监控水平的高低,自我监控是指个人为适应环境或符合他人的期望所进行的自我行为调整。高自我监控的个体认为有意地自我表现是一种生活方式,他们不断地监控自己的行为,注意其他人的反应,校正自己的表现,以获得渴望的结果。
  2. 自我妨碍,指面对预期的失败,个体可能通过自设障碍来阻挠自己获得成功,目的是为了达到自我保护和支撑自尊的目的。▪️产生原因有:
    ❶当自我形象和行为绩效紧密相连时,“全力争取但失败了”要比“因延误时间而有了失败的好借口”更让人泄气。
    ❷自我妨碍有利于个体把失败归于一些暂时的或外在因素而非自己的天赋或能力的匮乏,从而可以保护个体的自尊和公众形象。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6
Q

特殊的自我表演策略

A
❶自我抬高:通过行动或语言把自己的正性信息呈现给别人:
❷显示:向他人显示自己的正直和有价值,引起他人内疚。
❸谦虛:故意低估自己的良好品质、成就和贡献。
❹恩求:向他人表达自己的不足与依赖,引起他人同情。
❺恫吓:用威胁的方法使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
❻逢迎:用奉承和赞扬来使自己被别人,特别是身处高位的人所喜欢。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7
Q

印象管理的意义

A

▪️积极:可以调节人际关系,使人际交往能够顺畅地进行下去。
▪️消极:
① 过分的印象管理很可能会使自己失去个性;
② 过分的印象管理也很可能无法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他人无法了解真实的自己);
③ 出于不良的动机和不可告人的目的而进行印象管理与控制,会恶化社会⻛气,为人们所不⻮。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8
Q

对社会世界的感知/社会知觉?

A

❶信念固着:指个体接受了一种事实判断、观点或看法的结论解释,拒绝接受与之相反的理论解释的现象。
❷验证性偏差:卡尼曼和特韦尔斯,与寻找证据证伪相比,人们更愿意证实自己的信念。
❸反事实思维:对可能发生的事情的心理模拟。个体对不真实的条件或可能性进行替换的一种思维过程,是构成幸运感的基础。

❹启动(验证性偏差?)
❺事前判断&事后判断(反事实思维?)
❻记忆的重构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9
Q

社会知觉偏差 6+5
▫️戴维只提到4种:过度自信现象、启发法、错觉思维和情绪
▫其余按️《知识精讲》补充

A

❶首因效应 vs.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
近因效应:在总的印象形成上,最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在总体印象形成的过程中,首因效应常用于不熟悉的人,而近因效应常用于熟悉的人。
❷晕轮效应
又称光环效应,指评价者对一个人多种特质的评价往往受其某一高分特质印象的影响而普遍偏高。与晕轮效应相对的是负晕轮效应/扫帚星效应。
❸自我实现预言效应
个体的信念、判断会影响他人或自己的行为,导致原本可能虚假的信息变成现实。经典实验证明:罗森塔尔效应、施奈德的电话实验。
❹认知启发
认知启发是指人在社会认知中喜欢走捷径,并不对关于他人的虽有信息进行感知,而倾向于抄近路,感知那些最明显、对形成判断最必要的信息的现象。常用的启发策略有:
▫️表征/代表性启发:根据当前信息或事件与其认为的典型信息或事件的相似程度进行判断,易产生“基率谬误”。
▫️易得/可用性启发:人们倾向于根据更容易被回忆和联想的信息进行判断的现象,被称作可用性启发。如航空事故和火车事故。
▫️锚定和调整启发:指先抓住某个锚定点,然后逐渐调整,最终得出结论的判断方法。此策略适合对模糊信息进行评价。对人的判断,人们通常使用的锚定点是自己。(e.g,快速判断乘法运算结果1~8 vs. 8~1)
❺验证性偏差:卡尼曼和特韦尔斯,与寻找证据证伪相比,人们更愿意证实自己的信念。
❻错觉思维:个体在随机事件中寻找规律时误入歧途,🔺如错觉相关、控制错觉。

▪️其他影响因素:——《知识精讲》p392
❶知觉者的情绪状况。一种情绪泛化到其他事物上,即情绪的泛化。
❷情感卷入。知觉者对被知觉者的熟悉与个人情感卷入。
❸投射作用。由于自己的需要和情绪倾向,将自己的特性投射到别人身上。e.g,慈悲效应/正性偏差(人们在评价他人时受到自身过往美好经验的影响,对他人的正性评价超过负性评价的倾向。)
❹内隐人格理论。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无意识地发展了自己的人格理论,即一套关乎人格各种特征是怎样相互适应的、未言明的假定。
❺公正世界信念,又称受害者有罪论。人们普遍持有的一种信念——觉得世界是公正的,在这个公正的世界里,人们得其所应得,所得即应得。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0
Q

海德的归因理论(朴素心理学角度)

A

🔺归因:是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线索判断人的内在状态或依据外在行为表现推测行为原因的过程。

海德从朴素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归因理论。因为人类有强烈的理解和控制周围环境的需要,因此人们总是寻找事件和行为变化的原因。
(1)人们试图将个体的行为或者归结于内部原因(如个人性格),称为性格归因;或者归结于外部原因(如人们所处情境),称为情境性归因。
❶内因,如情绪、态度、人格、能力等,相应的归因方式为内控型。
❷外因,如外界压力、天气、情境、任务难度等,相应的归因方式为外控型。
(2)在归因时,遵循共变原则和排除原则。
▫️共变原则:人们归因时会寻找某一特定结果与特定原因之间的不变联系。
▫️排除原则:指如果内外因中的某一方面的原因足以解释事件,人们就可以排除另一方面的归因。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1
Q

罗特的控制点理论

A

罗特认为,人的想法调节人的行为,增加行为频率的并不是奖励,而是对于干什么事情将带来的奖励的想法。罗特提出了“控制点”的概念,把个体对于强化的偶然性程度所形成的普遍信念称为控制点,将人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
(1)内控型的人认为成败是由自身的原因造成的,而外控型的人则认为成败是由于外部因素造成的。
(2)内控者相比于外控者具有较高的成就动机;

❶内控者相信可以对事物的发生施加影响,面对困难也不怀疑局面转好的可能性,因而会增大在工作中的投入度;
❷外控者看不到个人努力与行为后果的积极关系,面对困难时,会把责任归咎于外部因素,不会从自身寻找原因并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2
Q

韦纳的归因理论(三维归因理论)

A

韦纳在海德的归因理论和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的基础上,系统提出了归因理论,该理论提出归因的维度及归因对成功与失败行为的影响。
▪️主要观点:
(1)个体有寻找自己行为和结果原因的倾向,解释自己行为结果时的归因是复杂而多维度的。分别为:
▫️控制点:影响成败因素是来源于个人条件还是外在环境。
▫️稳定性:影响成败的因素是否稳定,是否在类似情境下具有一致性。
▫️可控性:影响成败的因素能否由个人意愿所决定。

(2)不同维度的归因对个体的情绪反应、未来预期和行为产生影响。
▫️控制点归因,影响个体对成败的情绪体验;
▫️稳定性归因,影响个体对未来成败的预期;
▫️可控性归因,影响个体今后努力学习的行为。

(3)人们倾向于将成败的原因归结为四个方面的因素:
▫️能力 (内部、稳定、不可控)
▫️努力 (内部、不稳定、可控)
▫️任务难度 (外部、稳定、不可控)
▫️运气 (外部、不稳定、不可控)
如长期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能力)会产生习得性无助。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3
Q

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

A

凯利借鉴了海德的共变原则,提出了自己的三维归因理论。
(1)具体归因时,需考虑三方面的信息:
▫️一致性信息:其他人也如此吗?
▫️一贯性信息:这个人经常如此吗?
▫️区别性信息:是否此人只对这个刺激有这样的反应?
(2)任何事件的原因最终可以归为三个方面:行动者、刺激物、环境背景。
▫️独特性高,一致性、一贯性低,可以归因于环境背景;
▫️一贯性高,一致性、独特性低,归于行为者;
▫️三个因素都比较高时,归因于刺激物。
(3)人们大多在不确定的情况下进行归因,并利用协变原理来解决不确定性问题。
▫️协变原理:人们试图找出一种效应发生的各种条件的规律性协变。凯利认为这是最全面的归因原则。
人们会使用到另外一个原则,即
▫️折扣原则:如果存在其他看起来合理的原因,那么某一原因引起某一特定结果的作用就会打折扣(特定原因产生特定结果的作用将会由于其他可能的原因而削弱)。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4
Q

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理理论

A

“对应推论”指由外显行为推论其内在特质。该理论试图解释在什么条件下人们可以把事件归因于他人的内在特质,即人格、态度、心情等。

  1. 想要将行为归因于内在品质,需要两个条件:
    ❶行为的非期望性与非顺从性;
    ❷行为的自由选择性,当他人的行为是自由选择且具有低的社会赞许性时,人们最可能归因于内在特质。
  2. 影响对应推论正确性的因素有:
    ❶行为结果的数量:某一行为可能的结果越多,对应推论越困难。
    ❷行为的社会赞许性:一个人表现出符合社会期望的行动时,就很难推论他的真实想法。
    ❸行为的自由选择性:如果我们知道某人从事某行动是自由选择的,便倾向于认为这个行为与某人的态度是对应的。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5
Q

𐂂 阿伯拉姆森的归因风格理论

A

阿伯拉姆森提出抑郁型和乐观型两种归因风格,并将它们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前者把消极的事情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和整体的因素上,把积极的事情归因于外部的、不稳定的和局部的因素上,所以经常从消极的方面去解释生活和理解他人,而乐观型归因风格正好相反。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6
Q

归因偏差有_____?

A
❶基本归因错误
❷自我服务偏差/自利偏差
❸活动者-观察者效应
❹自我贬损
❺习得性无助
17
Q

1.基本归因错误,及其产生原因

(简述基本归因错误,并举例子。2020)

A

基本归因错误 (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也叫对应偏见,基本归因错误指当解释他人行为时,个体通常会低估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高估个人的 特质和态度所造成的影响。
*是指在对他人行为进行归因时往往将行为归因于内部稳定的个性特征,低估情景的作用。
▪️产生基本归因错误的原因:

  1. 行动者和观察者的不同
    当观察他人和我们自己的亲身经历时,个体的观点会有所不同。当个体成为行为的执行者时,环境会支配其注意;而当个体观察别人的行为时,作为行为载体的被观察者则会 成为注意中心,而环境则变得相对模糊。
  2. 聚焦观点偏见
    此概念最初来源于观看审讯嫌疑犯认罪录像的相关实验:如果从聚焦在嫌疑犯身上的 摄像机的角度观看认罪过程,个体倾向认为罪犯是真诚的;但如果从聚焦在审讯员身上的 摄像机角度观看,个体就会倾向认为嫌疑犯是被迫认罪的。聚焦观点偏见也从另一个侧面 说明对情境观察的聚焦点不同也会影响人们的归因。
  3. 观点在随时变化
    个体对某一事件的观点可能随时间推移而改变,这种改变也往往能体现在对内外归因 方面。举例来说, 由于观察者回顾自己的记忆内容时,通常会分配给情境更多的权重,因 此先前做出的内归因很可能随时间而改变。
  4. 自我觉知
    (1)当个体把注意聚焦在自己身上时,更可能将原因归结到自我。
    (2)越是缺乏在不同情境下观察他人行为的机会,就越容易将其行为归因于他人的内在因素。
  5. 文化差异
    一个持有西方式世界观的人,更可能认为是人本身而不是环境导致了事件的发生,在 这种文化下,用内部原因解释人的行为更加受社会所赞许。但是在东亚文化下的人 们通常 对环境的作用格外敏感。因此,当意识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作用时,他们很难想 象到他人的 行为还与他们的内在特质相关。
  6. 对应偏见
    对应偏见,即认为行为是内在倾向的反映。琼斯认为,个体存有的对应偏见可以解释 基本归因错误。
    Tip:案例分析里常出现的“受害者有罪论”,可以用基本归因错误来解释。
❶人们总有一种对自己活动结果负责的信念,所以更多地从内因去评价结果,而忽略外因对行为的影响。
❷情境中的行动者比其他因素突出,所以人们把原因归于行动者,而忽略情境背景
18
Q

2.自我服务偏差,及其产生原因

A

自我服务偏差又称自利偏差,是指个体一般都对良好的行为采取居功的态度,对不好的、欠妥的行为则会否认自己的责任。自我服务偏差往往随自我卷入的深浅而不同,自我卷入越深,自我服务程度越高。

▪️产生自我服务偏差的原因:
❶ 自己在活动中的作用和贡献更容易被注意。
❷ 回忆自己的作用和贡献比回忆别人的要容易,因此会觉得自己做得比别人多。
❸ 接受信息的差异可能导致我们认为自己的作用大。
❹ 某些动力因素的存在促进了自利偏差。
❺ 印象管理理论:人们总是试图创造一个特殊的、良好的印象以使他人对自己有一个良好的评价。当别人问原因时,人们会尽量让对方相信,成功完全是由于自己本身,而失败则不能怪自己,如此才能使对方给自己较高的评价。
19
Q

自我服务偏差的动机

A
  1. 个体寻求自我认识,渴望评定自己的能力。
  2. 自尊的动机也促进了自我服务偏差的出现。
  3. 根本目的是维护、提升自尊。
▫️自我知觉的自我优化倾向能使人产生力量感和自我满意感,符合自我价值定向的自我保护规则,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保护自我心理健康具有积极意义。但是,这些倾向可能妨碍人们对自我的客观认知,导致自欺的发生,严重时还会使人否认现实。
20
Q

自我服务偏差的表现

A
  1. 自我服务归因
    一方面,当得知自己成功后,个体乐于接受成功的荣誉,把成功归结为自己的才能和努力;另一方面,个体又习惯地把失败归咎于诸如“运气不佳”、“问题本身就无法解决”这样的外部因素。
  2. 自我恭维的比较
    当面临和他人比较时,大部分人都觉得自己比平均水平要高。
  3. 盲目乐观
    虚幻的乐观会增强个体的脆弱性。由于相信自己总能幸免于难,个体往往不去采取明智的预防措施。因此,盲目乐观往往预示着重大的失败。
  4. 虚假普遍性
    观点方面,个体会倾向过高地估计他人对自己所持观点的赞成度以支持自己的立场。
  5. 虚假独特性
    在能力方面,个体倾向把自己的才智和品德看成是超乎寻常的,以满足自己的自我形象,尤其当任务干得不错或取得一定成功时。
21
Q

活动者-观察者效应,及其产生原因

A

活动者-观察者效应(actor-observer effect) 是指行动者对自身行为归因不同于他人对此行为的归因。观察者倾向于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内因,而行动者倾向于把自己的行为归因于外因。
产生活动者—观察者效应的原因:

  1. 行动者和观察者的着眼点不同
    行动者很难对自身的行为进行深入的、直接的观察,而由于外在的情境因素很容易观察到,它们成为知觉的对象。反过来,观察者则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行动者身上,因此行动者的个人特质就成为主要知觉对象。
  2. 行动者和观察者的信息来源不同
    行动者对自己过去的行为比较了解,而且行动者可能对自己当时的情绪状态态度和能力非常清楚,于是行动者会把自己的行为归因于某些短暂的因素。而观察者对行动者当时的状态和过去的行为方式不是很了解,他们就会假定行动者当前的行为和过去的行为方式是一致的,因此会归因于内在因素。
22
Q

自我贬损

A

自我贬损是指为了解释自己的失败,行为者还可能用各种消极的方法来逃避个人的责任。

🔺史密斯认为自我贬损可以使失败者不必面对自己缺乏某种优良特质的难题,这也是自我服务偏差的一种。
23
Q

习得性无助

A

塞利格曼认为,习得性无助是指在不断地受到挫折后,感到自己对于一切都无能为力,丧失信心,陷入一种无助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让人们自设藩篱,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身不可改变的因素,放弃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破罐子破摔。

💬除了上面提到的几种典型的归因偏差,还有性别导致的动机、观念、环境等归因偏差。此外,当涉及个人利益时,也会导致归因偏差。
24
Q

证实偏差confirmation bias

A

指人们倾向于寻找证明自己所建立或相信的信念是正确的信息,而忽视与自己假定不一致的信息,从而造成认知偏差
🔺证实偏差使得人的自我意象在一般情况下保持稳定,同时也会导致过度自信。)

25
Q

后视偏差hindsight bias

A

也可被称为“我早知道”效应,指当一种事情发生时,个人认为自己早就预见了事情会是这样的现象,即“事后诸葛亮”。
🔺后视偏差实际上是另一种自证现象。可能会带来我们高估自身智力的负面结果。

26
Q

什么是刻板印象威胁❓请举出一个生活中的例子。

2021年简答题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