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Flashcards
社会化
社会化 (socialization) 通常是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学习社会知识、掌握社会技能、建立社会经验,并通过自身不断地选择和建构,形成社会所认可的一套心理-行为模式,成为社会成员的过程 。
社会化可以是自觉和积极主动的,也可能是不自觉和消极被动的;可以是有意识、有目的地实现的,也可能是在无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完成的 。
社会比较
- 自我评价的需要
随着不断成长和自我意识水平的不断提高,个体自我评价的需要越来越强。费斯延格(Festinger,1957)认为,任何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人,都需要评价自己的状态,并明确自己和周围世界的关系。 - 从众时的社会比较
大量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证实了社会比较对人的深刻影响 。 谢立夫 (Sherif, 1935, 1961)关于似动的经典研究发现,社会比较不仅有即时的行为效应,而且会导致稳定的观念改变。经过社会比较获得的规范概念会在人独处时继续发挥影响 。 - 寻求自我肯定
个体进行社会比较的动机十分复杂,确切了解自己的状况仅仅是动机之一 (Friend et al. ,1973) 。 许多社会比较已经超出了试图确切了解自己的范围。尽管有方便的客观评价标准,个体仍会进行社会比较 。这种社会比较的目的就不是了解评价的标准,而是了解自己在社会比较上有多大优势 , 从而为自己的成就感和自我肯定感寻找理由(金盛华等, 1995 ) 。
🔖 由于社会比较对个体的社会化有着重要影响,并且自我比较的方向直接决定若自我的发展 方向,因此,引导人们 , 特别是儿童和青少年扩展社会比较范围、深化社会比较内容,是促进他们社会化和积极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引导他们进行超出自身所属社会群体范围的广泛社会比较,同时促使其重视个人内在的历时性比较 , 会有助于个人扩展视野,形成适当的自我概念并向更高社会化目标发展 。
社会学习
个人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后果来学习各种行为、行为规范和行为方式。
🔖人类社会大量社会化经验的获得都来自替代强化机制支持下的观察学习经验。
外部强化力量直接作用于行为者本人会产生行为导向作用;但当这些强化力量不直接作用于本人,而是作用于有共同特征的其他人(如同辈),并且这种作用过程及后果被人们观察到时,也会产生同样或类似的作用,这种作用被称为替代强化。
🔖 不仅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对个体的社会化有定向作用,而且,随着个体的自我意识水平不断提高和自我评价标准的形成,自我强化就逐渐成为社会化经验中具有自我引导性质的重要机制。(也就是说,人们会使用自己设定的标准来评价、衡量自己,当行为符合自设的标准时,他们会以自己能够支配的奖励给自己以正强化, 如考试成绩满意,会用看电影或郊游来进行自我奖励 。)
青少年的很多行为、观念与行为方式并非来自系统教育,而是来自他们对生活的观察。此外,青少年所认同和崇拜的对象也是他们观察经验的来源之一 。
态度的维度
- 指向 (direction) 即态度的方向,是指人们对于态度对象是肯定指向还是否定指向 。
- 强度 (strength) 是指态度的极端性,即积极或消极的程度,表明一种特定态度倾向于某一指向的程度。
- 深度 (intensity ) 是指态度主体在一种态度对象上的卷入水平 。它的操作指标,通常是个体的某种态度得不到他人支持时所产生的挫折感强度。
- 向中度 (centrality) 也称向中性 , 是指 一 种态度在个人态度系统和相关的价值系统中接近核心价值的程度 。
- 外显度 (salience) 也称明显度,是指态度主体在一种态度上所表现的外露程度。外显度可以 表现在行为的方向上,也可以是行为方式的表现 。
证实偏差
证实偏差 (confirmation bias) 指人们倾向于 寻 找证明自己所建立或相信的信念是正确的信息,而忽视与自己假定不相一致的信息,从而造成认知偏差。
人们日常生活中由于维持心理上认知一致性的需要,很容易陷入相信自己正确,并有意寻找自我证实的信息,而忽视乃至曲解证实自己是错误的信息 。
后视偏差
后视偏差 ( hindsight bias) 也可被称为“我早知道”效应,指当一种事情发生时,个人认为自己早就预见了事情会是这样的现象,即”事后诸葛亮”。
后视偏差实际上是另一种自证现象。
后视偏差可能会带来我们高估自身智力的负面结果 。
认知启发
认知启发 (cognitive heuristics) 是指人在社会认知中喜欢走"捷径",并不对关于他人所有信息进行感知,而是倾向于“抄近路”,感知那些最明显、对形成判断最必要的信息的现象 。
它是人们经常快速、简便进行推理,得出结论的决策法则。
认知启发很容易出现偏差 。
投射作用
投射作用是指人由于自身的需要和情绪倾向,将自己的特征投射到别人身上的现象 。 投射作用使人将自已具有的特征看成别人具有的 。
内隐人格
内隐人格理论出自心理学家凯利 (Kelly, 1955) 。
他认为,每个人对人都有不同于别人的独特理解,人们的各种个性品质相互联系,只要认识其中一个占重要位置的特征,就可以推知其他品质 。 例如,知道一个人懦弱,就可推知他/她多虑、怕事、守本分;知道一个人说话粗俗,就可以认为他/她胆大妄为,不守信用等。
实际上,关于人的这种“内隐人格理论”,是通过经验途径建立起来的非科学化的观念,没有系统的科学依据 。 因此, 当人们以“业余心理学家“自居,以“内隐人格理论”为根据去推测人们的品质时,常会出现错误 。
自我监控
自我监控 (self-monitoring) 是指个人为适应环境或符合他人的期望所进行的自我行为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