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 Flashcards

1
Q

※感觉定义

A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刺激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并产生客观事物的刺激模式,感觉器官将适宜刺激转换成神经冲动,经过传入神经到达大脑皮层的
相应区域,从而产生感觉。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2
Q

※感觉的作用

A
  1. 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2. 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
  3. 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认识活动的基础也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3
Q

※感觉的种类

A

根据刺激物的性质以及它所作用的感官的性质,可以将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1.外部感觉接受外部世界的刺激,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等
2.内部感觉又称机体觉,接受机体内部的刺激(机体自身的运动与状态),如运动觉、平衡觉、内
脏感觉等。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4
Q

※近刺激和远刺激

A

考夫卡把刺激分成近刺激和远刺激两种,近刺激是指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如物体在视

网膜上的投影等。而远刺激是指来自物体本身的刺激,如一定波长的光线一定频率的空气震动等。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5
Q

※感觉的编码

A

编码是指将一种能量转化为另一种能量,或者将一种符号系统转化为另一种符号系统。感觉编
码是指外界输入的物理能量或化学能量经过感官的换能作用,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
神经冲动的过程。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6
Q

※感觉的测量

A

感受性是指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其大小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感觉阈限
和感受性之间成反比。
1.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操作定义为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反应的刺激量。
2.绝对感受性:刚刚能够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对感受性可以用绝对感觉阈限来衡量绝对
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例。
3.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别感受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又称最小可觉差(JND),操作定义为
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反应差别的刺激强度之差。
4.差别感受性:是指对最小可觉差的感受能力。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例。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7
Q

※韦伯定律

A

1.韦伯定律:K=II
其中,I为标准刺激的强度或原刺激量;△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K为一个常数。根据韦伯分数的大小,可以判断某种感觉的敏锐度。韦伯分数越小,感觉越敏锐。但是,韦伯定律只
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8
Q

※费希纳对数定律

A

费希纳对数定律:P=Klg1
其中,P为感觉量,即感觉强度;K为韦伯定律中的常数;I为刺激量。公式表明当刺激强度
按几何级数增加时,感觉强度只按算术级数上升。当物理量迅速上升时,感觉量是逐步变化的费
希纳的对数定律是在韦伯定律的基础上研究的,所以该定律只有在中等强度的刺激时才适用。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9
Q

※斯蒂文斯乘方定律

A

P=KI
其中,P指知觉到的大小或感觉的大小;I是指刺激的物理量;K和n是被评定的某类经验的
常定特征公式表明感觉的大小是与刺激量的乘方成正比,因此该定律又叫幂定律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0
Q

视觉刺激

A

视觉主要由光刺激作用于人眼所产生,它的适宜刺激是波长为380nm~780nm的电磁波,这一段

的电磁波又叫光波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1
Q

视觉的生理机制——折光机制

A

折光机制(眼球)

眼球包括眼球壁和眼球内容物,其中眼球内容物(晶状体、房水、玻璃体)和角膜是屈光系统。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2
Q

视觉的生理机制——感觉机制

A

感觉机制(视网膜)

(1) 视杆细胞:夜视细胞,感受明暗,主要分布在偏离视网膜中央凹的地方;
(2) 视锥细胞:昼视细胞,感受细节和颜色,主要分布在视网膜中央凹的地方。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3
Q

视觉的生理机制——传导机制

A

视觉的传导机制包含视网膜双极细胞、视神经节细胞、外侧膝状体三部分。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4
Q

视觉的生理机制——中枢机制

A

视觉的中枢机制位于大脑皮层枕叶的纹状区(布鲁德曼第17区)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5
Q

视觉的基本现象——明度

A

明度是眼睛对光源和物体表面的明暗程度的感觉,主要是由光线强弱决定的一种视觉经验。一般来说,光线越强,看上去越亮;光线越弱,看上去越暗。大多数光线都是经由物体表面反射后进
入眼睛的,而不是直接从光源来的。因此,明度不仅取决于物体照明的强度,而且取决于物体表面
的反射系数。光源的照明强度越高,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越大,看上去就越明亮。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6
Q

普肯耶现象

A

是指当人们从视锥视觉(昼视觉向视杆视觉(夜视觉)转变时,人眼对光谱的较
高的感受性将向短波方向移动,因而出现了明度的变化的现象例如,在阳光照射下,红花与蓝花
可能显得同样亮,而当夜幕降临时,蓝花似乎比红花更亮些。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7
Q

视觉的基本现象——颜色

A
颜色的特性
①色调:取决于光波的波长
②明度:指颜色的明暗程度
快
③饱和度:指某种颜色的纯杂程度或鲜明程度纯的颜色都是高度饱和的,如鲜红鲜绿等。混
杂上白色、灰色或其他色调的颜色,是不饱和的颜色,如绛紫、粉红等。完全不饱和的颜色根本没
有色调,如黑白之间的各种灰色。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8
Q

颜色混合

A
颜色混合(补充)
颜色混合是指两种颜色混合到一起产生新的颜色的现象,分为色光混合和颜料混合两种。
①色光混合是将具有不同波长的光混合在一起。其三原色是红绿蓝)它们的波长分布于可见
光谱的两端和中部
②颜料混合,是指颜料在调色板上的混合或油漆、油墨的混合。其三原色是黄它们是加
色法三原色的补色。
颜色的两种混合在性质上是不一样的:
①色光混合是不同波长的光线同时作用于眼睛,在视觉系统中实现的混合;而颜料混合是将两种颜
料混合之后,作用于视觉系统引起的。
②色光混合是一种法过程,即将各种波长的光相加,在加色法中混合后产生的颜色,其明度是增加的;颜料混合是一种减法过程,即某些波长的光吸收了,在减色法中混合后产生的颜色,其明度是减少的。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9
Q

色觉缺陷

A

色觉缺陷包括色弱和色盲,其中色盲包括局部色盲和全色盲。

20
Q

视觉对比

A

视觉对比是由于光刺激在空间上的不同分布引起的视觉经验,可分成明暗对比和颜色对比两种

(1) 明暗对比:当某个物体反射的光量相同时,由于周围物体的明度不同,产生的明度经验也不同。
(2) 颜色对比:对比使物体的色调会朝着背景颜色的补色方向变化。

21
Q

马赫带

A

马赫带是指人们在明暗变化的边界上,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暗区看到一条更
暗的线条。
马赫带是神经网络对视觉信息进行加工的结果,可以用侧抑制来解释马赫带的产生:由于相邻
细胞间存在侧抑制的现象,来自明暗交界处亮区一侧的抑制大于来自暗区一侧的抑制,因而使暗区
的边界显得更暗:同样,来自明暗交界处暗区一侧的抑制小于亮区一侧的抑制,因而使亮区的边界
显更亮

22
Q

侧抑制

A

【侧抑制】是指相邻的感受器之间能够相互抑制的现象。是动物感觉系统内普遍存在的一种基本现
象。由于侧抑制作用,一个感受器细胞的信息输出,不仅取决于它本身的输入,而且也取决于邻近
细胞对它的影响。

23
Q

视敏度

A

视敏度是指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医学上称之为视力。视敏度的大小通常
用视角大小来表示。所谓视角,即物体通过眼睛节点所形成的夹角。视角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及
物体离眼睛的距离。视敏度一般可以分为最小可见敏度、最小间隔敏度和游标敏度三种。
(1)最小可见敏度:视觉系统能够分辨最小物体的能力。
(2)游标视敏度:用游标来测定,要求被试能分辨两条线段的相对移动。
(3)最小间隔敏度:视觉系统区别物体间最小间隔的能力。

24
Q

视觉适应

A

视觉适应是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引起感受性的变化,可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1)暗适应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
(2)明适应是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人眼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暗适应时间较长,而明
适应的时间很短暂。

25
Q

后像

A

后像是指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以后,感觉现象并没有立即消失,而是能保留一个短暂时
间的现象,可分为后像后像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同叫正后像;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反
叫负后像。

26
Q

闪光融合

A

当我们看到一个间歇频率较低的闪光时,得到的是明暗交替的闪烁感觉,当断续的闪光间歇频
率增加,人们看到的将不再是闪烁的光,而是稳定的连续的光,这种现象叫闪光融合。刚刚能引起
融合感觉的刺激的最小频率,叫闪光融合临界频率或闪烁临界频率,它表现了视觉系统分辨时间能
力的极限。

27
Q

视觉掩蔽

A

在某种时间条件下,当一个闪光出现在另
个闪光之后,这个闪光能影响到对前一个闪光的觉
察,这种效应称为视觉掩蔽。视觉掩蔽除了光的掩蔽之外,还有图形掩蔽和视觉噪声掩蔽等。

28
Q

三色说

A

托马斯·杨假定,人的视网膜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每种感受器只对光谱的一种特殊成分敏感。
当它们分别受到不同波长的光刺激时,就产生不同的颜色经验。
赫尔姆霍茨认为每种感受器都对各种波长的光有反应,但红色感受器对长波更敏感,绿色感受
器对中波更敏感,蓝色感受器对短波更敏感。因此当光刺激作用于眼睛时,将在三种感受器中引
起不同程度的兴奋。各种颜色经验是由不同感受器按相应的比例活动而产生的
三色说的缺陷在于无法解释红绿色盲和颜色负后像

29
Q

对立过程理论

A

黑林提出的对立过程理论又称四色说。他认为可能存在红、绿、黄、蓝四种原色。为此,黑林假设视网膜存在着三对视素:黑一白视素、红一绿视素、黄一蓝视素。它们在光刺激的作用下表现
为对抗的过程,即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
科学事实证明,在视网膜上存在着三种视锥细胞,分别对不同波长的光敏感。在视网膜水平上颜色视觉遵循三色说。而在视觉系统更高的水平上存在着功能对立的细胞,颜色视觉遵循四色说

30
Q

听觉刺激

A

声波是听觉的适宜刺激。人耳能够接受的振动频率为16~20000z。低于16Hz的声波叫次声波,

高于20000H2的声波叫超声波。

31
Q

听觉的生理机制

A
听觉器官由外耳、中耳和内耳组成。
1.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主要用于收集声音。
2.中耳由鼓膜、三块听小骨、卵圆窗和正圆窗组成。
3.内耳由前庭器官和耳蜗组成。耳蜗是基底膜上的柯蒂氏器包含大量支持细胞和毛细胞,后者是听
觉的感受器。
声音的传导途径包括空气传导和骨传。
32
Q

声音的特性

A
声音的特性(声音的心理维度)(听觉的特性)
声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三种特性。
(1)音调取决于声波的频率
心理学考研不二之选
(2)响度取决于声波的振幅,振幅越大,声音越响:三
(3)音色取决于声波的波形。
33
Q

声音的掩蔽

A

一个声音由于同时起作用的其他声音的干扰而使听觉阈限上升,称为声音的掩蔽。声音掩蔽有

三种:纯音掩蔽、噪音对纯音的掩蔽以及音和噪音对语音的掩蔽。

34
Q

频率理论

A

(1)提出者:拉瑟福德(罗·费尔德)
(2)理论观点:内耳的基底膜是和镫骨按相同频率运动的。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
如果个体听到一种频率低的声音,连接卵圆窗的镫骨每次振动次数较少,因而使基底膜的振动次数
也较少。如果声音的频率提高,镫骨和基底膜都将发生较快的振动。这种理论也叫电话理论。
(3)缺陷:难以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人耳基底膜不能做秒1000次以上的快速运动。这
是和人耳能接受超过1000H2的声音不符合的。

35
Q

共鸣理论

A

(1)提出者:赫尔姆霍茨
(2)理论观点:由于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靠近蜗底较窄,靠近蜗顶较宽,因而就像一部竖琴
的琴弦一样,能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声音的频率高,短纤维发生共鸣;声音的频率低,长
纤维发生共鸣。基底膜的振动引起听觉细胞的兴奋,因而产生高低不同的音调。共鸣理论强调了基
底膜的振动部位对产生音调听觉的作用,因而也叫位置理论。
(3)缺陷:人耳能够接受的频率的范围为2~20000H,最高频率与最低频率之比为1000:1,而基
底膜上的横纤维的长短之比仅为10:1。可见横纤维的长短与频率的高低之间并不对应。

36
Q

行波理论

A

(1)提出者:冯·贝克西
(2)理论观点:声波传入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项推进,
振动的幅度也随着逐渐增高。振动运动到基底膜某一部位,振幅达到最大值,然后停止前进而消失。
随着外来声音频率的不同,基底膜最大振幅所在的部位也不同。声音频率低,最大振幅接近蜗顶;
频率高,最大振幅接近蜗底(即镫骨处)从而实现了对不同频率的分析。二之选
(3)缺陷:行波理论正确描述了500Hz以上的声音引起的基底膜的运动,但难以解释500Hz以下的
声音对基底膜的影响。当声音频率低于500Hz时,它在基底膜的各个部位引起了相同的运动,并对
毛细胞施加了相等的影响。

37
Q

神经齐射理论

A

(1)提出者:弗尔
(2)理论观点:当声音频率低于400Hz,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音频率对应的。声音
频率提高,个别神经纤维无法单独对它做出反应。在这种情况下,神经纤维将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
个别纤维具有较低的发放频率,它们联合“齐射”就可反应频率较高的声音。
(3)缺陷:齐射理论只能对5000H2以下的声音进行频率分析,超过5000Hz时,位置理论是对频率
进行编码的唯一基础。

38
Q

皮肤感觉

A

肤觉是指刺激作用于皮肤引起的各种各样的感觉,包括触觉、冷觉、温觉和痛觉。肤觉在皮下的感受器呈点状(触点、冷点、温点、痛点)分布它们在身体不同部位的分布及其数量是不一样的。

39
Q

触压觉

A

触压觉是指由非均匀分布的压力(压力梯度)在皮肤上引起的感觉一般活动性高的部位感受性高。
【两点阈】在排除视觉的条件下,能够分辨皮肤上两个触觉刺激的最小距离。皮肤的部位不同,两
点阈也不同。

40
Q

温度觉

A

温度觉包括冷觉和温觉。低于生理零度(皮肤表面的温度)的温度刺激作用于皮肤,产生冷觉
高于生理零度的温度刺激作用于皮肤,产生温觉;与生理零度相同的温度刺激不产生温度觉。一般
面部皮肤感受性高,下肢皮肤感受性低

41
Q

痛觉

A

任何一种刺激对有机体具有损伤或破坏作用时,都能引起痛觉。痛觉传递了机体受到伤害的信息,因而具有保护机体的作用。
痛觉的感受器是皮肤下各层中的自由神经末梢。痛觉遍布全身所有的组织,但身体上的各个部
位的痛觉感受性各不相同。背部和面颊感受性最高,手部感受性较低。痛觉常常不能精确定位,也
不容易产生适应。并且痛觉的感受性在人和人之间有很大的差别,这主要与对痛的认识和态度以及
性格特点有关。

42
Q

嗅觉

A

嗅觉的适宜刺激是具有挥发性的有气味的物质。其感受是鼻腔上部黏膜中的嗅细胞嗅觉是

唯一不通过丘脑而直接进入大脑的感觉。

43
Q

味觉

A

味觉的适宜刺激是溶于水的化学物质。味觉的感受器是分布在舌面各种乳突内的味蕾。味觉有苦(舌根最敏感)、酸(舌两侧最敏感)、咸(舌中最敏感)、甜(舌尖最敏感四种)

44
Q

内部感觉

A

内部感觉是指反应机体内部状态和内部变化的感觉,包括动觉、平衡觉(静觉)和内脏感觉。

45
Q

动觉

A

动觉又叫运动感觉它反映身体各部分的位置、运动以及肌肉的紧张程度,是随意运动的重要

基础。动觉的感受器分布于肌肉组织、肌腱、韧带和关节中的肌梭、腱梭和关节小体

46
Q

平衡觉

A

平衡觉又叫静觉,是由人体做加速或减速的直线运动或者旋转运动引起的。平衡觉的感受器是
内耳中的前庭器官(包括半规管和前庭)。半规管是反应身体旋转运动的器官;前庭是反应直线加
速或减速运动的器官。

47
Q

内脏感觉

A

内脏感觉又叫机体觉,是对机体饥饿、饱胀、渴、窒息、恶心、便意等状态的反映。内脏感觉
的感受器分布于内脏器官的壁上内脏感觉的性质常常不太清楚,又没有明确的定位,所以又叫“黑暗”感觉。内脏器官在正常
工作时产生的内脏感觉往往不能被意识到只有在内脏感觉十分强烈时方能成为鲜明的、占优势的
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