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与注意 Flashcards

1
Q

意识的含义

A

阐释+3个定义+3个基本特征

意识是人特有的心理反应形式,是指人以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为基础的系统整体,对自己身心状态和外界环境变化的觉知和认知。(补充)

1.意识是一种觉知:
它意味着“观察者”觉察到了某种“现象”或“事物”。
2.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功能:
它对个体的身心系统起统合、管理和调控的作用。
3.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
它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或水平,如从无意识到意识,是一个连续体

意识是个体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具有以下基本特征:(补充)

  • *主动性和创造性**;
  • *前进性**;
  • *社会历史制约性**。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2
Q

无意识的含义

A

无意识又称潜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是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
常见的无意识现象有以下几种:
1.无意识行为
无意识行为是指人的不受意识控制的行为,特别是那些已经自动化了的行为
2.对刺激的无意识
人在活动时,有时没有觉察到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了影响的事件,而实际上,这些事件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影响。
3.盲视
盲视是指由于脑损伤引起的对刺激的无意识觉察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3
Q

意识与无意识(高频考点)
意识的功能

A

1.觉知功能
意识的觉知功能是指人对周围环境刺激信息和自身内部心理状态的了解,表现为人不仅能意识到客观事物的存在,也能够意识到自身的存在,自己心理活动与行为表现和谐与否,以及自身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等。
2、计划功能
意识的计划功能表明,人的心理与行为是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的。人不会盲目地从事社会实践活动,而总是具有某种目的和动机,这种目的和动机以观念形式存在于人脑之中。
3、选择与监控功能
意识具有选择与监控的功能。意识的选择功能使人能够在环境中接受最适宜和最有效的刺激信息,限制并过滤与目标和目的无关的信息,能够有选择地存储与自己需要有关的信息。
意识的监控功能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可以监视自己内部心理活动和外部环境的刺激信息;
二是可以调节和控制自身状态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4
Q

意识与无意识(高频考点)
睡眠各阶段特点

A

当大脑处于清醒和警觉状态时,脑电中有很多β波。β波是种频率较高波幅较小的波。在大脑处于安静和休息状态时,β波由α波取代。α波的频率较低,波幅稍大。在睡眠状态时,脑电则主要是δ波,δ波的频率更低,而波幅更大

根据脑电图的研究,将睡眠分为四个阶段和快速眼动睡眠阶段:
1.第一阶段
(1)脑电变化脑电成分主要为混合的、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
(2)持续时间:约10分钟。
(3)主要特点:个体处于浅睡眠状态,身体放松,呼吸变慢,但很容易被外部的刺激惊醒
2.第二阶段
(1)脑电变化:偶尔会出现一种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称为睡眠锭
(2)持续时间:约20分钟。
(3)主要特点:个体较难被唤醒
3.第三阶段
(1)脑电变化:脑电的,频率会继续降低波幅变大出现δ波,有时也会有“睡眠锭”
(2)持续时间:约40分钟
(3)主要特点:肌肉逐渐变得更为放松
4第四阶段 深度睡眠阶段
(1)脑电变化:大多数脑电波开始呈现为δ波。
(2)主要特点:个体的肌肉进一步放松,身体功能的各项指标变慢,有时发生梦游、梦呓、尿床等
个体在此阶段很难被唤醒。
第三和第四阶段的睡眠通常称为“慢波睡眠”(SWS)。

5.快速眼动睡眠(REM)阶段
脑的生理活动迅速改变,δ波消失,高频率低波幅的脑电波出现,与个体在清醒状态时的脑电活动很相似

睡眠者的眼球开始快速做左右上下运动,而且通常伴随着栩栩如生的梦境。心律及血压变得不规则,呼吸变得急促,如同清醒状态或恐惧时的反应,而肌肉则依然松软。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5
Q

睡眠阶段的规律

A

1一夜:睡眠的周期通常包括四个阶段,外加快速眼动睡眠阶段。每个周期一般持续90分钟,重复多次。深度睡眠的时间在前半夜远多于后半夜大多数的快速眼动睡眠发生在睡眠后期,持续时间也越来越长。

2.一生:婴儿的快速眼动睡眠时间非常长,此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快速眼动睡眠时间逐渐缩短,老年人每晚睡眠中的快速眼动睡眠时间就非常少了。(补充)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6
Q

睡眠的功能

A

对睡眠的功能存在不同的解释:

1.功能恢复理论

功能恢复理论认为,睡眠可以使大脑和身体得到休息、休整和恢复

反例:但是实验证明,睡眠的时间是可以通过训练缩短的,关键是提高睡眠的质量,入睡快,深度睡眠阶段的比例增加。

2.生态学理论

生态系统理论认为,睡眠是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形成的一种适应机制,它能够使个体减少能量消耗和避免伤害。随着生物进化,睡眠演变为生理功能周期性变化的一个中性环节,是正常脑功能变化的一部分。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7
Q

A

1.梦的解释+2.梦的主要特点

解释:精神分析+生理学+认知

(1)精神分析的观点

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和荣格等人认为,梦是潜意识过程的显现,是通向潜意识的最可靠的途径。

或者说,梦是被压抑的潜意识冲动或愿望以改头换面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这些冲动和愿望主要是人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的反映。

(2)生理学的观点

一定数量的刺激对维持脑与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是必要的。在睡眠时,由于刺激减少,神经系统会产生一些随机活动。梦则是我们的认知系统试图对这些随机活动进行解释并赋予一定意义的过程。

霍布森认为,梦的本质是我们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_主体验_。

(3)认知观点

梦担负着一定的认知功能

在睡眠中,认知系统依然对存储的知识进行检索、排序、整合、巩固等,这些活动的一部分会进入意识,成为梦境

特点:不确定性、不协调性和不连续性

梦具有认知的不确定性、不协调性和不连续性,其中不连续性是奇异梦境的一个主要特征。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8
Q

注意的概述(高频考点)注意的含义和特点

A

阐释+注意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关系(不同但又密不可分)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特点:

(1)指向性:

是指在一瞬间,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另一些对象指向性不同,人们从外界接收到的信息也不同。

(2)集中性:

解释:是指心理活动能全神贯注地聚焦在所选择的对象上。

影响因素:心理活动或意识的强度越大,紧张度越高,注意也就越集。

指向性与集中性:人在高度集中自己注意的时候,注意指向的范围就会缩小。

关系:

(1) 注意不等同于意识。注意决定什么东西可不可以成为意识的内容。与意识相比,注意更为主动和易于控制
(2) 注意和意识密不可分。当人们处于注意状态时,意识内容比较清晰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9
Q

注意的功能

A

注意作为整个心理活动的引导者【选择】和组织者【保持、调节监督、整合】,其功能有以下四个部分:

选择+保持+调节和监督+整合

1.选择功能——基本功能:选择重要+排除干扰

注意选择重要的信息,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使人正常地生活与工作。这是注意的基本功能

2.保持功能:

注意指向并集中在一定的对象后,会保持一定时间的延续,维持心理活动的持续进行。

3.调节和监督功能:

注意可以提高人们的意识觉醒水平【调节】使人们有效地监控【监督】自己的动作和行为,并使心理活动根据当前的需要做出适当的分配和及时的转移【调节】,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4.整合功能:【个别-精细加工-整体】

在注意状态下,人才能对个别特征的信息进行精细加工并将其整合为一个完整的物体。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0
Q

注意的种类

A

分类标准:品质+意志的努力程度

品质:

(1)选择性注意:

是个体在同时呈现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中选择一种进行注意,而忽略另外的刺激

通常用双耳分听实验来测量。

负启动】指当探测刺激先前被忽略的启动刺激相同或相关时,对探测刺激的反应变慢或准确度下降。负启动现象揭示了注意在认知活动中的复杂作用。

返回抑制现象】指对原先注意过的物体或位置进行反应时,表现出的对目标刺激反应时变慢或正确率降低的现象。

注意瞬脱】在识别一系列刺激流时,对某个刺激的准确识别会影响到其后对特定时间间隔(一般为500毫秒以内)的刺激的识别,这种现象被称为注意瞬脱。

(2)持续性注意:

也叫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个客体或活动上持续性注意

通常用警戒作业来测量。

(3)分配性注意:

是个体在同一时间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

通常用双作业操作来测量。

意志努力的程度:不随意注意(消极被动)+随意注意(积极主动)+随意后注意(基于随意注意)

(1)不随意注意:

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注意。在这种注意活动中,人的积极性的水平较低。其影响因素有:

①刺激物自身的特点:

包括刺激物的新异性、相对强度、运动变化等。

新异性是刺激物异乎寻常的特性,如没见过雪的南方人;相对强度是刺激物与周围物体强度的对比运动的物体比静止的物体更容易引起人们的不随意注意。

②人本身的状态:

包括需要、期待、情感、兴趣、过去经验。凡是符合的需要事物,都容易吸引人们的注意。

(2)随意注意:

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注意,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注意。

其影响因素有:目的与任务+活动组织+兴趣+过去经验+人格

①对注意的目的与任务的依从性:

目的越明确、越具体,越容易引起和维持随意注意

②对兴趣的依从性:

有趣的事物容易引起随意注意。对活动结果的兴趣,即间接兴趣,能够维持人们稳定而集中的注意。

③对活动组织的依从性:

能否正确地组织活动,关系到随意注意的引起和维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工作习惯、饮食起居规律,有利于维持注意。

例如:阅读做笔记有助于集中注意在读物上

④对过去经验的依从性:

与过去知识经验有关的活动,人们会更容易维持注意集中在这上面

⑤对人格的依从性:

具有顽强、坚毅性格的人,易于使自己的注意服从于当前的目的和任务;相反,意志薄弱、害怕困难的人,不可能有良好的随意注意。

(3)随意后注意:

是指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在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具有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某些特征

随意后注意既服从于当前的活动目的与任务,又能节省意志的努力,因而对完成长期、持续的任务特别有利。培养随意后注意关键在于发展对活动本身的直接兴趣。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1
Q

注意的生理机制

A

1.朝向反射

朝向反射是人和动物共有的,由情境的新异性引起的一种复杂而又特殊的反射,是注意最初级的生理机制。一旦刺激物失去了新异性或是人们习惯了这种刺激,朝向反射就不会发生了

2.脑干网状结构

脑干网状结构是指从脊髓上端到丘脑之间的一种弥散性的神经网络。它不传递环境中的特定信息,但它对维持大脑的一般性活动水平、保证大脑有效地加工特定的信号具有重要的意义

3.边缘系统

边缘系统中存在着大量的“注意神经元”,它们仅对新异刺激或刺激的变化作反应

4大脑皮层

大脑皮层是产生注意的最高部位,它调节、控制着皮层下组,并主动调节行动、对信息进行选择。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2
Q

注意的外部表现

A

注意发生时感觉器官往往会朝向注意的对象注意时机体的生理活动也会发生变化,例如部血管舒张而肢体血管收缩,吸气短而呼气长等;注意还伴随着某种表情或动作。但注意是一种内部的心理状态,它和外部的行为也并不是都一一对应的,往往会出现假象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3
Q

注意的品质

A

注意广度+注意稳定性+注意转移+注意分配

(一)注意广度

注意的广度即注意的范围,指人在同一时间内所能清楚地把握的对象的数量,一般人的注意度为7±2个单元。

其影响因素包括:对象特点+个人+活动任务

(1)对象的特点:

注意对象越集中的,排列越整齐的,颜色越整齐的,注意的广度就越大。有内在联系的,注意的广度也会越大;

(2)个人知识与经验:

个人的知识越丰富、经验越多,注意的广度就大;

(3)活动任务:

活动任务的要求越多、越复杂,注意的广度就越小。

(二)注意稳定性

注意稳定性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征。注意维持的时间越长,注意越稳定。

其影响因素包括:主体+对象

(1)人的主观状态

明确的目的性、高度的责任感、坚强的意志以及对事物的浓厚兴趣等都会增强注意的稳定程度。

(2)注意对象的特点

内容丰富的事物要比单调的事物更容易保持注意的稳定,活动变化的事物要比固定的事物更容易保持注意的稳定。

【注意分散】又称“分心”,是指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的对象吸引去的现象,与注意的稳定性相反。

【注意的起伏】也叫注意的动摇,即注意在短暂时间内的起伏波动这是由于感觉器官的局部适应,使对物体的感受性交替且短暂地下降。注意的动摇是有机体机能活动的节律引起的。注意的动摇在任何一个比较复杂的认知活动中总是要发生的。

(三)注意转移

注意转移是指由于任务的变化,注意由一种对象转移到另一种对象上去的现象。注意转移的速度和质量,取决于前后两种活动的性质和个体对这两种活动的态度。

其影响因素包括:

(1) 原有注意的紧张度:紧张度越大,转移越困难,越缓慢
(2) 新事物或新活动的性质和意义:

吸引力越强,越符合人的需要和兴趣,转移就越容易,越迅速

(3)个人固有神经类型和习惯。

(四)注意分配

注意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着几种不同的活动,如边听讲边做笔记,自拉自唱。

其影响因素包括:

(1) 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的熟练度或自动化程度:如果人们对这几种活动是非常熟练的,甚至已经达到自动化的程度,那么注意的分配就容易,相反则较困难
(2) 同时进行的活动的性质和内在的联系:一般来说,注意分配在几种动作技能上比较容易,而分配在几种智力活动上就比较困难。如果两种活动是在同一感觉通道、用同一心理操作来完成的话,注意分配也很难实现。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4
Q

注意选择的认知理论

A

过滤器理论+衰减理论+后期选择理论+多通道选择理论

1.过滤器理论(瓶颈理论或单通道理论) 布罗德本特

神经系统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的,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刺激进行加工。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要先经过一个过滤机制。只有部分信息可以通过这个机制,并接受进一步的加工,而其他的信息被完全阻断在它的外面,而完全丧失。

观点总结:过滤器的工作方式是“全或无”的。

实验来源

该理论是根据彻里双耳分听实验的结果提出来的。该实验给被试的双耳同时呈现两种材料,让被试大声追随一个耳朵(追随耳)听到的材料,但检查的却是呈现到另一耳朵(非追随耳)的材料。

结果,被试从非追随耳得到的信息很少。布罗德本特因而提出,进入追随耳的信息因受到注意而被接受,进入非追随耳的信息因没有受到注意而未被接受。

2.衰减理论 特瑞斯曼

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不同刺激的激活阈限是不同的。有些刺激对人有重要意义,它们的激活阈限低,容易激活。当它们出现在非追随的通道时,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观点总结:承认过滤器的存在,但认为过滤器并不是按照全或无的方式工作的。

实验来源

在双耳分听实验中发现,来自非追随耳的信息也受到了加工。

3.后期选择理论(完善加工理论 反应选择理论或记忆选择理论)多伊奇

所有输入的信息在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之前已受到充分的分析,然后才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因而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

观点总结:认为过滤器不在于选择知觉刺激,而在于选择对刺激的反应。

前三种理论都假设注意的选择过程发生在信息加工的某个特定的阶段上。

4.多阶段选择理论 约翰斯顿

选择过程在不同的加工阶段都有可能发生。

这一理论的两个主要假设是:在进行选择之前的加工阶段越多,所需要的认知加工资源就越多,选择发生的阶段依赖于当前的任务要求。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5
Q

注意分配的认知理论

A

认知资源理论 卡尼曼+双加工理论 谢夫林

认知资源理论 卡尼曼

把注意看成一组对刺激进行归类和识别认知资源或认知能力

对刺激的识别需要占用认知资源,当刺激越复杂或加工任务越复杂时,占用的认知资源就越多。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当认知资源完全被占用时,新的刺激将得不到加工(未被注意)。

该理论还假设,在认知系统内有一个机制负责资源的分配,这一机制可以受我们的控制,把认知资源分配到重要的刺激上。

双加工理论 谢夫林等人

认知资源理论的基础上,谢夫林等人进一步提出了双加工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加工有两类:①自动化加工和②受意识控制的加工。

自动化加工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的参与,是自动化进行的。这些加工过程由适当的刺激引发发生比较快,也不影响其他的加工过程。在习得或形成之后,其加工过程比较难改变。

而意识控制的加工受认知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可以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

转化:意识控制的加工在经过大量的练习后,有可能转变为自动化加工。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