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st Exam Flashcards

You may prefer our related Brainscape-certified flashcards:
1
Q

似动:

A

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2
Q

归因

A

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线索对人的内在状态进行推测或依据外在行为表现推测行为原因的过程,就称为归因,也叫归因过程。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3
Q

常模

A

常模团体在测验上的分数分布称常模。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4
Q

众数

A

是指在次数分布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的值。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5
Q

自变量

A

是指在研究中有意加以改变、操纵的事物、条件或特征。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6
Q

刻板印象

A

指人们通过自己的直接或间接经验形成的对他人或事物较为固定的看法。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7
Q

横向研究(横断研究)

A

是在同一个时间内对某一年龄(年级)或几个年龄(年级)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测查并加以比较从而确定其心理特点的研究方法。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8
Q

简述情绪的外部表现(表情 )。

A

情绪活动的外部行为表现主要包括 1)面部表情。主要通过眼部、口部、颜面部肌肉变化来表现各种情绪。(2分) 2)姿态表情。主要通过手势等身体姿态表现情绪。(2分) 3)语调表情。通过语调高低、强弱、抑扬顿挫等表现情绪。(2分)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9
Q

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A

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主要有: (1)问题情景:指个人面临的刺激模式与个人的知识结构之间的差异。 (2)动机与情绪:一定范围内随动机强度增强,解决问题的效率提高;积极的情绪会有助于问题的解决,而消极的情绪会阻碍问题的解决。 (3)定势:指对活动的一种内部准备状态,可帮助也可阻碍问题解决。 (4)功能固着与变通: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摆脱事物固有功能,常常成为问题解决的关键。 (注:本题满分6分,答对3点即给满分,每答对1点给2分。)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0
Q

简述访谈法的优缺点。

A

(1)访谈法的主要优点是灵活性较强、针对性强、可靠性较强、适用范围广并能进行较为深入、广泛的研究。(3分) (2)不足是研究结果易受访谈者素质的影响,难以量化处理,比较费时费力,某些问题不宜进行访谈。(3分)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1
Q

简述单侧检验的概念及其应用条件。

A

(1)概念:按分布的一侧计算显著性水平概率的检验,称作单侧检验。(3分) (2)应用条件:凡是检验大于、小于、高于、低于、劣于、优于等有确定性大小关系的假设检验问题。(2分) 其研究假设一般为H1 :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2
Q

简述良好的效标测量必须具备的条件。

A

1)有效性:效标测量必须能真正反映观念效标。(2分) (2)可靠性:效标测量必须具有较高的信度。(2分) (3)客观性:采用判断性的效标测量,必须控制偏见,使评定过程尽可能客观。(1分) (4)实用性:效标测量应尽可能用法简单、省时、花费少,经济实用。(1分)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3
Q

简述选择统计方法应考虑的主要因素。

A

要选择正确有效的统计方法,必须考虑两方面的问题: (1)研究问题的性质、数据类型和特征以及研究设计;(3分) (2)各种统计方法和公式的适用条件。(3分)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4
Q

论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及其应用价值。

A

马斯洛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他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 (1)每个人都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需要层次,它们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5分) (2)在需要层次中,层次越低,力量越强大。需要的满足通常是由低到高依次进行。当低级需要未满足时,它就成为支配个体行为的主导动机;一旦低级需要被满足,较高层次的需要就占据主导地位,支配个体行为。(3分) 3) 该理论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例如:用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确定员工的主导需要及满足的顺序;用于说明个体发展中主导需要出现的先后顺序(关于应用价值,论述合理即可)。(2分)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5
Q

论述维果斯基关于教学与儿童智力发展关系的思想。

A

要点: (1)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思想。儿童智力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现有水平,另一种是通过努力达到的一种新的发展状态,两水平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理想的教学高于现有水平,又要是儿童经过努力能达到的。(4分) (2)提出“教学应该走在发展前面”的思想。教学的目的是引导儿童发展,决定儿童智力发展的内容、表现、水平和速度。(3分) (3)提出“学习最佳期限”的思想。儿童学习任何知识或技能都有一个最佳年龄的问题,在最佳年龄里学习可以促进儿童的发展。(3分)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6
Q

人格

A

是心理特征的整合统一体,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组织,在不同时空背景下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7
Q

社会化

A

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8
Q

首因效应

A

由于第一印象的形成所导致的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9
Q

备择假设(H1 )

A

与虚无假设对立的假设,又称科学假设、对立假设。一般假设两个总体参数之间有差异、不相等。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20
Q

操作定义

A

指用可感知、度量的事物、事件、现象和方法对变量或指标做出具体的界定和说明,最大特征就是可观测性。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21
Q

内容效度

A

是指测验题目对有关内容或行为范围取样的适当性。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22
Q

最近发展区

A

儿童智力发展有两种水平, 一种是现有水平,及儿童当前所达到的智力发展状况 另一种是在现有状况的基础上,经过努力,特别是在有能力的同伴或成人帮助下所能达到的一种新的发展状态;在这两种水平状态间存在着差异,这个差异地带就是“最近发展区”。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23
Q

习得性无力感

A

是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的个体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24
Q

简述情绪的詹姆士——兰格理论。

A

詹姆士-兰格情绪理论认为,情绪是内脏器官和骨骼肌活动在脑内引起的感觉,情绪是对这些身体变化的知觉。(4 分) 例如,在他看来,悲伤由哭泣引起,而愤怒由打斗而致。情绪产生的先后关系是“刺激情境—机体反应—情绪”。(2 分)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25
Q

简述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A

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是在问题情景中,新的思维从萌发到形成的整个过程(2 分),创造性思维的几个主要发展阶段是: (1)准备期:积累有关知识经验,搜集有关资料; (2)酝酿期:对问题和资料进行深入的探索和思考; (3)豁朗期:新思想、新观念、新形象产生的时期,又可称作灵感期; (4)验证期:对新思想或新观念进行验证补充和修正,使其趋于完善。 (给分说明:写出上述四个阶段并作适当解释的各给1 分,没作解释的适当扣分。)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26
Q

简述计算样本算术平均数的条件。

A

计算算术平均数时数据要满足如下条件: (1)数据必须是同质的,即同一种测量工具所测量的某一特质;(2 分) (2)数据取值必须明确;(2 分) (3)数据离散不能太大。(2 分)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27
Q

简述参与观察策略的适用条件。

A

参与观察策略主要用于探索性研究。(2 分)选用该方法时需考虑: (1)观察者自身的条件,如时间是否充足、能否既能与观察者和谐相处又能客观地进行观察记录等;(2 分) (2)被观察者的条件,如被观察者或团体是开放的还是封闭的,与观察者的差异程度如何等。(2 分)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28
Q

简述提高研究的内部效度的方法。

A

内部效度是指研究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确定性。(2 分) 要使研究有较高效度必须控制各种无关变量,(2 分)包括成熟因素、历史因素、被试选择上的差异、被试缺失产生的效应、前测效应、实验程序不一致或处理扩散产生的效应、统计回归效应、多种研究条件与因素间的交互作用。 给分说明:举出一些变量的例子即得2 分。)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29
Q

简述测验标准化的主要含义。

A

测验标准化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内容标准化:对所有受测者施测相同的或者等值的题目。(2 分) (2)过程标准化:使测验条件对所有的被试相同,必须有统一的指导语或时限。(2 分) (3)评分标准化:实行客观评分,这意味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评分者的评分具有一致性。(2 分)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30
Q

论述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区别。

A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之间有许多不同之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加工深度因素的影响不同 在一项研究中,先将被试分成四组,被试都看同一张单词表,但分别完成四种加工深度不同的实验任务。结果发现,被试的内隐记忆并未受到作业任务类型的影响,而外显记忆则明显受到了影响。(2 分) (2)保持时间不同. 图尔文等人在一项研究中利用再认作业和词干补笔作业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保持特点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发现,在一周之后,被试的再认成绩出现了显著的下降,而词干补笔的作业成绩前后没有显著的变化,这表明内隐记忆能够保持较长的时间。(2 分) (3)记忆负荷量的变化产生的影响不同 罗德格等人研究了记忆负荷量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不同影响。结果发现,用再认作业测量的外显记忆成绩随着所学词汇数目的增加而逐渐下降,而用知觉辨认测量的内隐记忆成绩并没有受到词汇数目增加的影响。(2 分) (4)呈现方式的影响不同 加考比等在研究中发现,以听觉形式呈现的刺激而以视觉形式进行测验时,这种感觉通道的改变会严重影响内隐记忆的作业成绩,而对外显记忆的效果没有影响。(2 分) (5)干扰因素的影响不同 外显记忆很容易受到其他无关信息的干扰,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现象的存在很好地说明了这点。但是,内隐记忆的情况则有所不同。通过词干补笔作业来测量内隐记忆的成绩,结果发现,干扰词对外显记忆的成绩影响较大,而很少影响内隐记忆的成绩。(2 分)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31
Q

论述皮亚杰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的阶段性理论。

A

皮亚杰将儿童智力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2 分) (1)感知运动阶段(出生至2 岁),儿童的智力仅限于感知运动,儿童主要通过感知运动图式与外界发生相互作用,智力的进步体现在从反射行为向信号功能过渡。(2 分) (2)前运算阶段(2~7 岁),儿童的思维已表现出符号性特点,他们能够通过表象和言语来表征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但其思维仍是直觉性的、非逻辑性的,而且具有明显的自我中心特征。(2 分) (3)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儿童已经具有了明显的符号性和逻辑性,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演,克服了思维的自我中心性,但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活动仍局限于具体的事物及日常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性。这个阶段儿童智力发展的最大收获是达到了思维上的守恒性。(2 分) (4)形式运算阶段(11、12~15、16 岁),儿童总体的思维特点是:能够提出和检验假设,能监控和内省自己的思维活动,思维具有抽象性,能在头脑中设想出许多内容,这些内容可以与他们自身的经验无关。(2 分) 皮亚杰认为,在经过前述这四个连续发展的阶段后,儿童的智力就基本达到了成熟。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32
Q

表象

A

事物不在面前时,人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33
Q

品德

A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个人根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特征或倾向。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34
Q

β 错误又称Ⅱ型错误

A

β 错误又称Ⅱ型错误,是指虚无假设为假时,接受虚无假设所犯的错误。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35
Q

效标效度

A

效标效度也称实证效度,是指一个测验对处于特定情景中的个体行为进行预测时的有效性。被预测的行为是检验测验效度的标准,简称效标。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36
Q

概念同化

A

概念同化是指利用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概念以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生揭示概念的关键特征,从而使学生获得概念的方式。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37
Q

观点采择

A

观点采择是指儿童能够采取别人的观点来理解他人的思想与情感的一种必须的认知技能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38
Q

社会影响

A

社会影响是指由于社会压力而引起的个人行为与态度朝社会中占优势的方向变化的过程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39
Q

去个性化

A

去个性化是指个人自身同一性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控制水平降低的现象。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40
Q

简述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含义。

A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揭示了记忆保持量随时间变化的规律:遗忘随时间的推移而增加(3 分); 但遗忘速度不均衡,开始时的速度非常快,然后速度减慢,即遗忘“先快后慢”。(3 分)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41
Q

简述影响测验信度的主要因素。

A

所有能引起随机误差而导致分数不一致的因素,都会影响测验的信度。 (1)受试者方面:身心健康状况、动机、注意力等。(2分)(2)主试者方面:不按规定实施测验,评分主观等。(2分) (3)测验内容方面:试题取样不当,内部一致性低,题数过少。(1分)(4)施测情境方面:测验现场条件,如通风、温度、噪音等。(1分) 或按如下方式作答: (1)被试样本:(2分) ①团体的异质性。一个团体越是异质,其分数范围越大,以其为样本计算得到的相关系数(信度系数)就越高。 ②团体的平均水平。 (2)题目的数量:在一个测验中增加同质的题目,可以使信度提高。(2分) (3)测验难度:若测验项目太难或太容易,则分数范围将缩小,从而使信度降低。(1分) (4)间隔时间:两次测验相隔时间越短,其信度越高。(1分)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42
Q

简述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

A

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 (1)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包括刺激物的新异性、强度、运动变化、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等;(3分) (2)个体本身的状态,如需求、情绪状态、兴趣、过去经验等。(3分)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43
Q

简述方差分析的使用条件。

A

4.方差分析的使用条件包括: (1)总体正态分布;(2分) (2)变异是可加的;(2分) (3)各处理内的方差一致。(2分)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44
Q

简述确定样本大小需要考虑的因素。

A

最佳的样本大小既要满足统计学上的要求,又要考虑实际上搜集资料的可能性,以使取样误差减到最低限度。(2分) 样本大小通常取决于以下几方面因素 ①研究的类型; ②预定分析的精确程度; ③允许误差的大小; ④总体的同质性; ⑤研究者的时间、人力和物力; ⑥取样方法等。(4分) 评分说明:上述6点每点1分,答够4点即给4分。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45
Q

如何对研究报告的方法部分进行评价?

A

一般考虑如下几个问题: (1)作者的研究方法是否能够检验研究假设;(2分) (2)研究的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是什么,被试如何选取,是否合理;(2分) (3)按照作者的研究方法预测将取得怎样的结果;(1分) (4)自己提出的检验假设方法是否比作者的更好。(1分)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46
Q

论述动机的含义及其功能。

A

动机是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3分) 动机的功能包括: (1)激发功能;(3分) (2)指向功能;(2分) (3)维持和调节功能。(2分) 评分说明:若只答出动机的三个功能,而未加必要论述的,每点各扣1分。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47
Q

论述幼儿思维的基本特点。

A

幼儿思维的基本特点是它的具体形象性以及进行初步抽象概括的可能性。(3分) (1)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即思维活动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进行的,而不是凭借对事物的内在关系和本质的理解,即概念、判断和推理来进行的。(3分) (2)思维的抽象性开始萌芽。(2分) (3)言语在幼儿思维中的作用日益增强。(2分) 评分说明:若按照皮亚杰的理论论述幼儿思维基本特点也视为正确。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48
Q

想象

A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 。 它是在感知的基础上改造旧表象 ,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不仅可以创造人们未曾知觉过的事物的形象 , 还可以创造现实中不存在的或不可能有的形象 。想象主要处理图形信息 ,其基本特点是形象性和新颖性 。 想象的功能有预见、补充知识经验、代替、调节机体生理活动等。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49
Q

负强化

A

某种刺激在有机体做出一个操作反应后消失,反应概率增加,该刺激产生的作用就是负 强化。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50
Q

假装游戏

A

假装游戏是游戏者根据设想的情境有意地做出模仿的行为,是一种有意识、 答:有目的 的游戏形式。 假装游戏的内容既与现实相似,又具有戏剧性色彩,这类游戏的主要特征是有明显的代替 性和假设性,有利于儿童创造性的发展。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51
Q

心理测量

A

依据一定的法则用数字对人的行为加以确定。即根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 作程序,给人的行为确定出一种数量化的价值。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52
Q

冒险转移

A

人们在独自进行决策时,愿意冒的风险较小,倾向于较为保守的选择成功可能性较大的 行为。而如果改由群体共同决策,则最后的决定会比个人决策时有更大的冒险性。这种群体决策比个人 决策更具有冒险性的现象,就称为 “冒险转移”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53
Q

群体极化

A

群体极化也称为 “群体两极分化 “,它是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 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群体讨论可以形成群体极化,使原 先群体支持的意见更为支持,原先群体反对的意见更为反对,从而最终使群体的意见出现 “极端化”。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54
Q

测定系数

A

测定系数即确定系数,是变量间共变程度的度量指标,表示因变量的全部变异中被回归 平方和解释了的比例。测定系数越大,说明回归效果越好。若比率为 1,则表明总平方和全由回归方程所 决定,回归效果极住。若比率接近 0,效果正好相反。因此在判断回归方程是否有意义时 ,不仅要看回归 系数是否显著,更要看测定系数是否足够大。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55
Q

学习策略

A

学习策略是个人的学习方法和个人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调节与控制以提高认知操作水 平的技能。包括具体的学习方法或技能与学习的调节和控制技能。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56
Q

简述表象的基本特征。

A

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它具有三个特征: (1)直观性。表象以生动具体的形象出现。 (2)概括性。表象是关于某个或某类事物的概括形象,反映事物的大体轮廓和主要特征。 (3)可操作性。人们可以对头脑中的表象进行操作,它类似于通过外部动作操作和控制客观事物。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57
Q

简述操作定义的作用

A

在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中,操作定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它有利于提高研究的客观性。操作定义是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现象或方法来界定或说明研 究变量或指标,这就使得研究变量或指标成为可直接感知 、操作的东西,因而有利于提高研究的客观性 。 2它有利于研究假设的检验。检验研究假设就是要看它对变量问关系的预测是否正确。只有给变量作出 恰当的操作定义,才能够测量变量及预测变量间关系,这样才可能检验研究的假设。如果不能给变量做 出明确的操作定义,那就不可能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 3它有利于提高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统一性。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对象复杂,所研究的变量、测量的 指标含义众多,如果研究者对研究变量、指标理解不同,就可能产生许多研究误差。有了明确的操作定 义,不同研究者对不同的研究对象进行研究时,就可以按照统一的标准和方法进行研究,从而提高研究 的统一性。 4它有利于提高研究结果的可比性。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许多课题常常需要进行横向对比或纵向对比 如比较不同经济与文化发展水平地区的青少年的价值观差异、采用交叉系列设计研究历史因素对儿童自 我意识发展的影响。如果研究变量、指标元明确的、统一的操作定义,那么在不同研究地点或不同时间 所得的研究结果就无法进行比较,自然也就无法达到研究的预期目标。 5有利于研究的评价、结果的检验和重复。给研究变量、指标下了明确的操作定义,也就提供了它们的 具体含义、如何获得等方面的详细信息,有助于其他研究者对研究进行评价,或进行重复研究以检验研 究结果的可靠性。在实际研究工作中对同一问题的研究有时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变量与指标、操作定义 的不同是常见的主要原因之一,这在评价得出不同结论的同类研究时尤需注意分析与考虑。

58
Q

简述测验说明书应包括的主要内容。

A

测验说明书包括以下要点: (1)测验的目的和功用; (2)编制测验的理论背景以及选择题目的根据; (3)测验的实施方法、时限及注意事项; (4)测验的标准答案和评分方法; (5)常模资料,包括常模表、常模适用的团体及对分数如何做解释; (6)测验的信度效度资料,包括信度系数、效度系数及这些数据在什么情境下得到的。

59
Q

简述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综合化趋势

A

研究方法综合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 : 1、主张采用多种方法去研究和探讨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 以对不同方法所得的结果进行相互比较、补充和验证; 2、强调和大量采用多变量设计,以揭示心理活 动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系; 3、强调采用综合设计方式,如兼有纵向设计与横向设计优点的聚合式交叉设 计; 4、注重将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结合起来。

60
Q

简述秩和检验法的基本思路和适用条件。

A

一)适用资料 1)秩和检验法与参数检验法中独立样本的 t 检验法相对应。当“总体正态”这一前提不成立时,不能用 t 检验,可以用秩和检验法; 2)当两个样本都为定序(顺序)变量时,也需使用秩和法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 (二)、步骤 1、小样本:两个样本容量均小于 10(n1≤10,n2≤10) (1)建立假设 (2)将两个样本数据混合由小到大进行等级排列; (3)把样本容量较小的样本中各数据的等级相加,以 T 表示; (4)把 T 值与秩和检验表中的临界值比较,若 T ≤T1 或 T≥T2,则表明两样本差异显著;若 T1 < T 10,n2>10) 此时,秩和 T 的分布接近正态分布。其平均数和标准差如下: μT =n1(n1+n2+1)/ 2 σT = n1n2(n1 +n2 +1) /12 de ping pang gen 其中,n1 为较小的样本容量,即 n1 ≤ n2 Z=T−μT , σT

61
Q

按照保持时间长短划分记忆的类型,并说明各自的特点。

A

1 感觉记忆,也叫瞬时记忆或感觉登记,是指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它的印象在头脑中只保 留一瞬间,而且其信息尚未被主体所注意。 感觉记忆的特点: 第一,时间极短,图像信息储存的时间约为 0.25~1 秒之间,声像信息储存的时间也仅在 2~4 秒。 第二,容量较大,一般来说,凡是进入感官的信息都能被登记。以图像记忆为例,记忆容量为 9—20 个 比特; 第三,图像鲜明。感觉记忆储存的信息是未经过处理形象很鲜明; 第四,信息原始,感觉记忆中的信息是未被注意、未经过心理加工的信息。 2 短时记忆,是指信息在头脑中保持在一分钟之内的记忆。短时记忆又称为操作记忆或工作记忆。 短时记忆的特点: 第一,时间短,一般是 30 秒左右,如果得不到复述,转眼就会遗忘。 第二,容量有限,一般是 7+2 组块。 第三,意识清晰,短时记忆服从当前任务需要,主体有清晰的意识。 第四,操作性强,短时记忆就其功能来说,一方面,短时记忆加工着感觉记忆保持的信息,把其中的必 要信息经过复述储存在长时记忆系统中;另一方面,它又根据当前工作的需要,从长时记忆库中提取所 需的信息完成某种操作。 3 长时记忆,是指信息在记忆中的储存时间超过一分钟以上甚至许多年乃至终生的记忆 。它的信息主要 来自对短时记忆信息的加工 ,主要是通过复述的形式而来的 ,也有些内容由于印象深刻而长久保持 。个体 对社会的适应,主要是依靠长时记忆中随时可取的知识和经验。 长时记忆的特点: 第一,容量大, 长时记忆的信息容量没有限制,良好的编码能够改善信息在长时记忆中的保持和提取。 第二,保持时间长 ,长时记忆的保持时间长,容量没有限度,以语义编码为主。

62
Q

阐述几种主要的人格类型理论。

A

参考答案:类型论是群体间人格差异的描述指标。可通过人的行为直接观察到。 (1)、『单一类型理论』认为人格类型是依据一群人是否有某一特殊人格来确定的 、美国心理学家佛兰 克•法利提出的 T 型人格就是单一型人格理论。 (2)、『对立类型理论』认为人格类型包含了某一人格纬度的两个相反的方向 。主要有:A-B 型人格和 内-外型人格。 (3)、『多元类型理论』认为人格类型是由几种不同质的人格特性构成的 。有:气质类型学说、性格类 型学说、阴阳五行说。气质类型学说分为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性格类型学说 分为:经济型、理论型、审美型、权力型、社会型、宗教型。

63
Q

用三种理论分别说明儿童攻击行为的成因。

A

(1)攻击行为的界定。 (2)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死亡本能导致攻击行为。 (3)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攻击行为是观察学习的结果。 (4)认知理论则侧重用对社会性线索的敌意性归因等认知成分解释攻击行为。 (5)生态学理论认为儿童的攻击行为源自祖先为适应生存而具备的各种攻击本能 (如争夺食物、保护领 地)。

64
Q

先行组织者

A

先于学习任务呈现的一种包摄性较广的、概括水平较高的引导性的学习材料。

65
Q

动机

A

动机是在目标或对象的引导下,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66
Q

常模

A

常模是揭示心理测量分数的基础。常模常常是指常模群体得出的测量分数。 所谓常模 群体是指具有常模总体基本特征的代表性样本,因此常模群体所导出的测量分数就代表着整体特 征。 测量手册所列出的常模常常是一般常模,不一定适合使用者的具体情况,特殊常模常常为非 典型团体建立的,一般比小团体建立的常模范围更窄。

67
Q

顺应

A

顺应是皮亚杰认知发展机制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它是指主体通过调整自己的智力结构, 以使其与外界信息相适应的过程。 顺应是认知发展的两个基本机制之一,顺应过程对主体智力结 构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通过这个过程,主体的智力结构会不断地得到修正。 例如,儿童通 过调整或改变自己的智力结构,以一种正确的方式对外界信息进行反应,这就是顺应,这时儿童 的智力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进入到一种新的平衡状态。

68
Q

人际关系

A

人际关系指人与人之间通过动态的相互作用形成起来的情感联系。它是人们通过直接 交往所产生的情感的积淀,是人与人之间相对稳定的情感纽带。

69
Q

抽样分布

A

统计量是样本的函数,它是一个随机变量。统计量的分布称为抽样分布。

70
Q

共同要素说

A

共同要素说又称相同要素说,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由桑代克和伍德沃斯提出。 相同要 素说认为,一学习之所以有助于另一学习是因为两种学习具有相同因素的原因。 若两种情境含有 共同因素,不管学习者是否觉察到这种因素的共同性,总有迁移现象发生。

71
Q

元认知策略

A

指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的有效的监视和控制。概括起来,元认知策略大致可分三种: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

72
Q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A

当外界,尤其是父母,越是强烈反对两个人的爱情,他们在对方的眼里越是具备了更 大的吸引力,于是双方越能感受到对彼此强烈的爱。

73
Q

简述语言理解的水平。

A

语言理解是根据语音或书面文字来确立意义的过程。 语言理解有不同的水平。词是语 言材料中能独立应用的最小意义单位,各种复杂的语义都是借助于词来表达的。 理解语言必须以 正确地理解词的意义为基础。 第二级水平是理解短语和句子,它需要借助于句法和语义的知识, 需要有语境的帮助。 第三级水平是了解语言使用者的动机与意图,包括他们用语言所传达的情感 和态度,以及某些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等。

74
Q

简述算术平均数的特点。

A

1算术平均数是一个良好的集中量数,具有反应灵敏、确定严密、简明易解、计算简 单、适合进一步演算和较小受抽样变化的影响等优点。 2算术平均数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这是因为平均数反应灵敏,每个数据的或大或小的变化都会 影响到最终结果。

75
Q

简述访谈法的主要类型。

A

访谈法的主要类型有 :A、结构访谈与非结构访谈。结构访谈又称标准化访谈,是指 按照统一的设计要求、按照有一定结构的问卷而进行的比较正式的访谈。 非结构访谈又称非标准 化访谈,是指只按照一个粗线条式访谈提纲而进行的非正式的访谈; B、直接访谈与间接访谈。 直接访谈又称面对面访谈,即访谈者与被访谈者进行面对面的交谈。间接访谈就是访谈者通过一 定的中介与被访谈者进行非面对面的访谈; C、一般访谈与特殊访谈。根据被访谈者是一般访谈 对象还是特殊访谈对象(如社会名流、突发事件的当事人、儿童、身心疾病患者、罪犯等),可 相应地划分为:一般访谈与特殊访谈。

76
Q

简述确定内容效度的方法

A

(1)专家判断法。这是一种定性分析的方法,由专家对测验项目与所涉及的内容范 围进行符合性判断。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A、定义好内容总体,描绘出有关知识与技能的轮廓; B、 划分细纲目,并根据重要性规定好各纲目的比例,对内容范围作尽可能详尽的描述; C、确定每 个题目所测的内容与技能,并与测验编制者所列的双向细目表对照,逐题将自己的分类与编制者 的分类作比较; D、制定评定量表,从测验内容所测的技能、题目对所定义的范围的覆盖率,各 种题目数量和分数的比例以及题目形式对内容的适当性等方面,对测验做出总的评价。 2)统 计分析法:复本法、再测法、内容效度比。(3)经验法。

77
Q

简述研究报告的基本格式。

A

(1)标题; (2)摘要; (3)前言; (4)方法;(5)结果;(6)讨论与分析;(7)结论;(8)参考 文献和附录。

78
Q

简述时间知觉的各种依据或媒介。

A

时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延续性与顺序性的直接认知。时间知觉的各种依 据: 1)、根据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 2)、根据有机体各种节律性的活动; (3)借助计时 工具。

79
Q

阐述引起遗忘的原因及减少遗忘的方法。

A

引起遗忘的原因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由抑制或干扰引起遗忘。 这是指时间上邻近的两种材料在保存上彼此发生的干扰作用,是长时记忆遗忘的主要原因。 抑制分为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前摄抑制指前面学过的材料对新材 料的学习与保持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指后学的材料对前面学过的材料的干扰作用。有些研究表 明,干扰也是短时记忆遗忘的重要原因。 (2)由衰退引起遗忘。 衰退理论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致最后消 退的结果。这是最被人们接受的说法。在感觉记忆和短时记忆的情况下,未经注意或重述的学习 材料,可能由于痕迹衰退而遗忘。但衰退说很难用实验证实,因为在一段时间内保持量的下降, 可能由于其他材料的干扰,而不是痕迹衰退的结果。 (3)由压抑造成的遗忘。 这是由动机或情绪因素引起的遗忘。例如,人们对某些令他悲痛、 伤感、羞愧、内疚的往事抱回避的态度,希望从忘却这些往事中得到宽慰。因此,这种遗忘也叫 动机性或情绪性遗忘。弗洛伊德德临床实践发现如果压抑被解除,记忆就能恢复。虽然压抑说没 有实验材料的支持,但它考虑到个体的需要、欲望、动机、情绪等在记忆中的作用,也具有一定 意义。 (4)由提取失败引起遗忘。 这种学说认为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是不会丢失的,遗忘是因 为人们在提取有关信息的时候没有找到适当的提取线索。这就是说如果没有适当的提取线索,人 们也无法想起曾经记住的信息。这就像在一个图书馆中找一本书,不知道书名、著者和检索编号, 就很难找到这本书。 (5)由脑损伤引起的遗忘。 如脑部受到打击或失血过多引起倒摄遗忘,即对受伤前不久的东 西出现遗忘。随着损伤恢复,记忆可慢慢得到恢复。 减少遗忘的方法: (1)及时复习。 (2)正确分配复习时间。复习的强度和节奏应该依据遗忘的规律进行,如开始时复习的强 度和密度要大。 (3)减少前后学习材料的相互干扰。 (4)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5)利用外部记忆手段。

80
Q

论述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以及有关争论。

A

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遗传和环境对心理发展的作用问题: 发展是在出生之前就由遗传和生物因素预先决定的,还 是受后天经验和环境因素决定的关于这个问题形成了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等不同结论。 然 而到了现代,通过深入研究遗传和环境之间的动态关系,更多优秀的发展心理学家认为:遗传与 环境互相作用和影响,共同决定着个体的发展,对于不同的心理因素,它们所起作用的比例不同。 2)心理发展的内因和外因问题:环境和教育不是机械性决定心理的发展,而是通过心理发展的 内部矛盾起作用。 3)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问题:从相对短的时间跨度看,心理的发展是呈连续状态的,从 相对长的时间跨度看,心理的发展又是呈阶段性的。人类的心理,一方面是不断发展的,但同时 又是有阶段性的,应将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发展的阶段性统一起来。

81
Q

随意后注意

A

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82
Q

双侧检验

A

按(待检验的统计量)分布的两端计算显著性水平的检验称双侧检验。(2分) 应用于理论上不能确定两个总体参数中一个必定大于或小于另—个的假设检验。(1分)

83
Q

犯错误效应

A

一点小错误会使有才能的人的吸引力增加的现象。(3分)

84
Q

离差智商

A

是将一个人的智力测验分数与同年龄组的人比较所得到的标准分数。(3分)

85
Q

学习迁移

A

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所产生的影响。(3分)

86
Q

点估计

A

是在总体参数未知时,用一个特定的样本统计量估计总体参数。(2分) 一个较好的估计量应满足无偏性、有效性和充分性等特性。(1分)

87
Q

社会助长

A

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3分)

88
Q

简述耶基斯—多得森(Yrkes-Dodson)法则

A

动机引发和维持活动;但是动机的强度与活动效率并不是完全的正比关系。(1分) 一般来说,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呈倒“U”型,即在动机强度为中等水平时,活动效率最高,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导致活动效率的下降。(2分) 每种活动都存在动机的最佳水平。(1分) 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的性质(难度)不同而不同,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2分)

89
Q

简述时间取样策略及其收集资料的内容。

A

根据事先确定的维度有选择地在某些时间段内进行观察和记录的一种方法。(3分) 时间取样观察策略可用来收集三方面资料: (1)某一行为或事件是否出现或发生;(1分) (2)出现或发生的频率;(1分) (3)出现或发生的持续时间。(1分)

90
Q

简述卡方(Chi Square)检验的应用

A

卡方检验可用于: (1)配合度检验;(2分) (2)独立性检验;(2分) (3)列联表的合并。(2分)

91
Q

思维

A

思维是人脑借助言语、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现实的根括和间接的反映。思维具有根括性生间接性两个基本特征。思维不同于感知觉,但又离不开感知觉活动提供的感性材料。在思维过程中,人只有在获取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才能在头脑中对事物进行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并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部联系。 人的思维与语言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按照发展水平的不同,思维可以分为直观动作民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等。

92
Q

中数

A

中数又称中位数、中点数,它是按顺序排列在一起的一组数据中居于中间位置的数。就是说在这组数据中,有一半的数据比中数大,有一半的数据比中数小。中数可能是数据中的某一个,也可能根本不是原有的数。中数是集中量数的一种,反映了数据组的集中趋势。中数计算简便,但反应不够灵敏,受取样影响较大,常用于偏态分布或有极端数据的分布中表示集中趋势。

93
Q

社会惰化

A

社会惰化也称社会惰化作用或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宛成时偏少的现象。在一定范围内,一起完成一个共同目标的群体越大,个人所做的努力水平也越低。其产生原因为:个人的被评价焦虑减弱,使个人在群体中的行为责任意识下降,行为动力也相应降低。当人们的行为效率可以被鉴别出来,或是对个人行为贡献单独进行测量时,人们便保持了足够的被评价焦虑,行为的动机也得到了激发,这时即便 与群体一起完成一项工作,也不会出现社会惰化。

94
Q

鉴别指数

A

鉴别指数是项目分析指标,它是指测验编制中确定测验项目区分个体所测能力高低的程度指标。其估计方法很多,不同估计方法的结果基本相同。最简单的估计方法是比较两个极端效标组通过一个项目的个案比例。当效标测量是一个连续变量时,可从分布的两端选出高分组和低分组,然后将高分组和低分组通过每个项目的人数用百分比来表示,这两个百分数之间的差异就提供了题目区分度的指标,鉴别指数的范围在1~-1之间,1表示鉴别指数最高,-1表示鉴别指数最低。鉴别指数越高,题目的鉴别性能即区分能力越好。

95
Q

场独立性

A

场独立性是指内部信息加工较少受外界参照物曩响的认知方式,由美国心理学家威特金等人在知觉研究中发现,可用棒框测验、倾余小屋一倾余椅子测验来鉴别。场独立型者倾向于以自我内部为参照进行认知,不易受外来的因素影响和干扰。在认知方面,场独立型者独立于周围背景,倾向于在更抽象的和分析的水平上加工,独立对事物做出判断;在学习方面,场独立型者一般偏自然科学、数学,且成绩较好,善于抓住问题的关键性成分,能灵活的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比较易于适就结构不严密的教学方法;在人际交往方面,场独立型者喜欢做与人无关的事,对他人不感兴趣,不善与人交往。

96
Q

成熟势力说

A

成熟势力说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提出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认为成熟与学习是支配心理发展的两个基本因素。成熟与内环境有关,是由遗传决定的;学习与我环境有关,是后天经验的习得和行为的变化。环境不是发展的主要原因,只是给发展提供适当的时机,成熟在心理发展中更重要。儿童行为的发育成长在其自然顺序,儿童的必现发展就是各种行为或行为模式在环境影响下按一定顺序出现的守程,一定行为模式的出现与一定的年龄相对应。该学说是在对许多儿童的追踪观察和纵向研究基础上提出,有大量的摄影记录支持,具有一定的客观性,曾对当时有关儿童早期行为的研究产了巨大影响。但过分夸大了生理成熟的作用,忽视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其他条件。

97
Q

公共因素方差

A

公共因素方差又称作共同性或公共性,它是指公共因素所决定的方差在观测变量总方差中所占的比例。当公共因素彼此正交时,变量公共因素方差等于和该变量有关的所有因素负荷的平方和。公共因素方差一般用h2表示。在测验中,公共因素方差能反映测验所测量属性的程度,其值越大,说明该因素所测量的属性越强。

98
Q

简述意识的含义及作用。

A

(1)意识的含义 意识是心理的过程和属性。一般来说,意识可以看成是觉醒状态下的觉知,包括对客体的觉知和把自己与其他个体相区分的觉知。意识既涉及到人在任一特定的觉知时刻下的各种直接经验,如知觉、思维、情感和欲望,也包括个体对这些内容以及自身行为的评价,即觉知的内容和意识过程本身。语言和思维是意识活动中的核心因素。 (2)意识的作用 意识对人类的生存有重要的作用。1、通过限制人们的注意,减少不断输入的刺激能量;2、使人们依据知觉的组织规律,把连续不断的经验划分为客体(空间模式)和事件(时间模式);3、使人们能利用过去的记忆对现时输入的信息做了最佳 的判断和行为。正是通过意识,人们分析因果关系,想象当前不存在的情景和可能性,计划未来的行动,用人们预期的目标来指引行为。

99
Q

程序性知识

A

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操作步骤地知识,或者说是关于“如何做” 的知识。它包括一切为了进行信息转换活动而采取的具体操作程序,如书写汉字的笔画顺序, 计算四边形面积的方法步骤,根据规则判断某客体是否属于某概念范畴等等。程序性知识在头 脑中是以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来表征的

100
Q

印象管理

A

印象管理是指一个人以一定方式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它是一个人进行自 我形象的控制,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于自己的印象,使别人所形成的有关自己的印象 符合自己期望的过程。人要想完成良好的社会适应,就必须在必要的时候进行有效的印象管理。 印象管理策略除了在通常的人际情境中使自己的行为符合于自己的角色形象期望之外,还包括 逢迎、恫吓、自我抬高、显示、恳求等五种特殊自我表现策略。

101
Q

恒定法

A

恒定法是指通过采取一定措施,使某些无关变量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保持恒定不变的方 法。恒定法是控制元关变量的最基本方法,在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中很多元关变量是无法消除 的,如被试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遗传、性格、能力、知识经验、动机、情绪、研究场 所的一些条件与特征等。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采用恒定法,使研究环境、测量的仪器与工具、 指导语、主试、研究时间对不同被试或研究安排保持恒定,通过固定其效果来达到控制它们的 影响的目的。

102
Q

性别认同

A

性别认同是指对自身性别的认识,即对自己在生物学特性上是男性还是女性的一个分 类。完整的性别概念包括两个基本成分,一是性别同一性,二是性别恒常性。性别同一性是指 对自己性别的辨认和理解。即个体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知道自己是男性还是女性,儿童在 3 岁左右就能达到性别的同一性。性别恒常性是指对一个人性别不变性的了解和认识。性别恒常 性又包括性别的时间恒常性、性别的情境恒常性、性别的非动机性。

103
Q

虚无假设

A

虚无假设是指在推论研究假设之前所提出来的与研究假设相反的假设,通常用 Ho 表 示。在假设检验中 H。总是作为直接被检验的假设,假设的验证从肯定或否定其存在的可能性 开始。一般虚无假设都假设两个总体之间没有差异,即μ1=μ2 或μI-12=0。虚无假设也称为 无差假设、零假设、原假设。

104
Q

论述注意的过滤器理论和衰减器理论及其异同。

A

(1)过滤器理论 1布罗德班特提出解释注意的过滤器理论。他认为人类面临大量的信息,但个体的神经系 统在同一时间内对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是极有限的。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 时,由于设置在神经系统某个部位的过滤机制,使部分信息获得通过,并接受进一步的加工; 而其他的信息就被阻断在这种机制的外面,而完全丧失了。神经系统的过滤作用表现为”全或 元”的性质,通过的信息完全通过,没有通过的信息就完全丧失了。过滤器的存在使中枢神经 系统不至于负担过重。 2新异的、强烈的剌激、具有生物学意义的刺激容易通过过滤器而被注意。微弱的、缺乏 新异性的刺激则容易被过滤掉。此外,布罗德班特重视人的期待作用,即人所期待的信息,容 易通过过滤器而被注意到。 (2)衰减器理论 1特瑞斯曼提出了衰减器理论。根据这一理论,输入刺激大约要经过三类加工:第一类是 剌激的物理特征的加工或分析,对于言语材料来说,就是其声学特征,如声高、声强等;第二 类加工是决定这些刺激是不是语言材料,如果是的话,将其整合为音节和单词;第三类加工是 识别这些单词并理解其意义。并不是所有的剌激都能完成这三类加工,当进入感觉器官的各种信息可以彼此区分、不至于互相混淆时,对元关信息(未被注意的信息)的加工才停止,而对被 追随信息的加工则继续下去。 2衰减器理论主张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 了,而不是完全消失。特瑞斯曼指出,不同刺激的激活阔限是不同的。有些刺激对人有重要意 义激活阔限低,如自己的名字、火警信号等。当这些刺激出现在非追随的通道时,容易被人们 所接受。 (3)注意的过滤器理论和衰减器理论的异同 1不同点 衰减器理论与过滤器理论对过滤装置的作用有不同的看法,过滤器理论认为不被注意或非 追随的信息完全消失,是一种”全或无”的思想。衰减器理论认为没有集中注意而被关闭的通道 并没有完全被阻断信息,而只是衰减了信息,即信息在强度上减弱。其中重要的信息仍可以通 过而得到高级的加工,并反映到意识中。 2相同点 a.有相同的出发点,即都把注意看作是一个控制系统,负责对→定量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就是说信息加工系统的容量有限,因此,对外来的信息必须经过滤装置加以调节; b.两种理论都假定信息的选择发生在知觉分析之前,只有经过选择以后的信息,才能受到 进一步的加工、处理。

105
Q

幼儿期和少年期思维的自我中心特点

A

幼儿期和少年期思维的 自我中心特点如下: (1)幼儿期思维的自我中心性 1按照皮亚杰关于幼儿思维发展理论,自我中心是前运算阶段儿童思维的一个显著特点。 自我中心性是指儿童还不能将自我与外界很好地区分开来,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而不是站在他 人的角度去认识和适应外部世界的思维方式。这种自我中心性表现在儿童的认知、言语、情感 和社会性发展等诸多方面。 2证明幼儿期自我中心性的”三座山实验”皮亚杰设计的”三座山实验”,是用来测查儿童是 否能了解别人的视角,是否可以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三座山分别有不同的标志,其中第一座 山顶上有一间房屋,第二座山顶上有一个红色的十字架第三座山上覆盖着白雪。这个三座山的 模型被放在一张桌子上,让儿童坐在桌子的一边观看这个模型,实验者把娃娃放在这个模型的 不同位置上,问被试”娃娃看到了什么?”幼儿不能回答这个问题;后来实验者又向儿童出示与娃 娃视线相一致的,从各种角度拍摄的三座山的照片,让儿童挑出娃娃所看到的照片。结果发现, 大多数 6 岁以下的儿童选择的照片与他们个人的观察角度一样,而并非是娃娃所看到的景象。 由此,皮亚杰认为幼儿在对事物进行判断时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能了解别人的视角和观点。 (2)少年期思维的自我中心 1少年们思维中的自我中心表现为,虽然早已能区别自己与他人的想法,但由于这个年龄 段个体的自我意识过于高涨,有时不能区分自己所关心的焦点与他人所关心焦点的不同。例如, 少年们十分关心自己的内心及外表,因而认为别人也同样地关注他们的一切。 2少年期思维自我中心的表现a.假想的观众。自我中心式思维的结果之一就是,在心理上,制造出一些”假想的观众”。 少年们感觉每天就像生活在舞台上一样受到别人的关注和批评,心理上的压力很大,这在某种 程度上使少年们过于在意自己的形象和服饰。他们也非常重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所以要花很 多时间和心力来应付这些假想的观众,还常将自己的是非观、审美观与别人的混淆起来,认为 自己认为美的,别人自然喜欢;自己认为正确的,别人也应该接受。所以少年期的孩子常常不 理解父母的想法,而导致与父母关系的危机。事实上,每个人都在欣赏着自己,而并不过多地 去关心别人,他们每人都是自己的演员和观众。b.独特的自我。在少年的心里也有个”虚构的 自我”,这与”想像的观众”相对应。少年们将别人如此关注他们的原因解释为自身的”与众不同 “,认为自己的情绪情感是独特的,别人不能理解。这种心理特点使少年们具有一种盲目的冒 险精神,他们认为,由于他是独特的,所以对别人来说是危险的事,对他则不一样。过分夸大 自己感受的倾向,在分析、评价事物时带有了强烈的主观性色彩,会依照个人的意愿,创造出 一套独立的推理体系,并试图按照自己的推理模式对现实中的一切进行分析,最后常得出不正 确的结论。

106
Q

婴儿依恋

A

婴儿依恋是_婴儿与主要抚养者_ (通常是母亲)间_最初的社会性联结,_也是_情感社会化_的主要标志 。

依 恋一般可以分为_安全依恋型 、回避型和反抗型_ 。安全型依恋为良好 、积极的依恋 ,回避和反抗型依恋又称 为不安全性依恋 ,是消极不良的依恋 。

依恋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 :元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有差别的社会反 应阶段和特殊情感联结阶段

107
Q

测验项目的区分度

A

测验项目的区分度是指_测验项目_对所测量的_心理特性_的_区分程度或鉴别能力_,也就是项目的效度 。

区分度通常以被试在每个题目上的反应与其效标资料的相关或_每个试题的得分与总分之间的相关为指标_ 。 若项目区分度高,则能力强、水平高的被试得分高,能力弱、水平低的被试得分低,否则就没有区分度 。

区分度的值具有相对性,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 1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区分度的值不同 ; 2用相关法计算的区分度值受样本大小影响 ; 3用两个极端组通过率的差异作为区分度的指标,其值受分组标准的影响 ; 4区分度值的大小与样本的同质性有关。

108
Q

区间估计

A

区间估计是指根据_估计量_以_一定可靠程度_推断_总体参数所在区间范围_的_参数估计_的一种形式 。它是 用数轴上的一段距离表示未知参数可能落入的范围。

区间估计在点估计的基础上 ,不仅给出一个估计的范围 ,使总体参数包 含在这个范围之内,而且还能给出估计精度并说明估计结果的有把握的程度。

109
Q

被试间设计

A

被试问设计是指每个被试只接受一种自变量水平的实验处理 ,即不同的被试接受不同自变量水平实 验处理的实验设计。

由于被试是随机取样并随机安排接受不同的实验处理的,因而也称完全随机化设计 ; 各实验处理组之间没有相关 ,因而也称独立样本设计 。

被试间设计的主要类型有后测设计 、前测后测设计 和所罗门四组设计等 。

被试间设计的数据统计方法通常是对实验组和控制组的结果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或 方差分析。

110
Q

学习的迁移

A

学习的迁移是指_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所产生的影响_ ,这包括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 ,又包括 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

学习迁移现象普遍存在于人们的各种学习 、工作和生活活动中 。人们日常所说的”举一反兰”、”触类旁通”,事实上都是对学习迁移现象的一种描述。

111
Q

什么是情绪和情感?请论述两者的区别。

A

情绪情感的含义及区别如下 :

(1)情绪和情感的含义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它是由_一定的剌激情景引起_的 ,当环境符合人们的需要时,产生愉快的情绪、情感体验,否则产生消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情绪和情感是由独特的 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_等三种成分组成的。
(2)情绪和情感的区别
1情绪是和有机体的生理需要能否得到满足相关的体验 ,例如饮食需要是否得到满足 ,能引起愉快或 不愉快的体验;而_情感是指人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与社会需要相联系的体验,是比较复杂的体验 。
2情_绪具有较大的情境性 ,变化快,_某种情境的消失就会使得某种情绪消失 ;而情感作为一种体验和感 受,是对事物的稳定态度,_受情境的影响很小,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3情绪往往由_事物的表面现象引起 ,因此带有冲动性
;情感的产生则与对_事物的深刻认识相联系_ ,因而 较少冲动性。

112
Q

什么是知觉恒常性?它有哪些主要种类

A

(1)知觉恒常性的含义 知_觉恒常性是指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 ,人们的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仍然保持稳定
性的知觉特征。_知觉恒常性是人们知觉客观事物时的一个重要特性 ,对于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有重要意 义。
(2)恒常性的种类
1形状恒常性。
2大小恒常性。
3明度恒常性。
4颜色恒常性。

113
Q

比较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现代认知心理学对认知结构发展的不同观点。

A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现代认知心理学对认知结构发展有不同观点。

(1)二者对于认知结构定义的认识不同

1皮亚杰对于认知结构的认识
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是认知结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 ,认知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 、同化、顺应和平衡四个 概念。
a.结构是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它是指具有一定关系或功能的因素构成的组合。皮亚杰 认为主体依赖结构对客观刺激做出反应。儿童的智力结构具有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调性三个特点。

b.同化是指主体将其所遇到的外部信息直接纳入自己现有的智力结构中的过程。不能把这个过程看作 是一个完全被动的过程,因为主体需要对外界信息进行调整和转化,以使其与当前的认知结构相匹配。

c.顺应是指主体通过调整自己的智力结构,以使其与外界信息相适应的过程。主体的智力结构通过顺 应过程不断得到修正。在智力活动中同化和顺应并不是彼此分离的独立过程 ,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但同化只是数量上的变化,不能引起结构的改变,而顺应则是质的变化。
d.平衡是个体保持智力结构处于一种稳定状态的内在倾向性。这种倾向性是潜藏在个体发展背后的一 种动力因素。当某种作用于儿童的信息不能与其现有的智力结构相匹配时 ,就会引起不平衡的状态,主体 会努力地去克服这种不平衡状态,建立新的平衡。
2现代认知心理学家弗拉维尔和斯滕伯格对认知结构的定义
a.弗拉维尔指出,认知结构是由一系列认知项目按照某种联系方式而构成的一个有组织的整体。它有 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构成组织的元素的存在是相对稳定、持久的,而不是暂时性的 ;二是结构是存在于表 面行为背后的基础 ,具有共同性和潜在性 ,由结构所支持的现象可能是多种多样的 ,但结构的实质却是稳 定不变的。
b.斯腾伯格提出了智力结构三成分理论。他认为,组成认知结构的有三个成分 :元成分、操作成分、知 识获得成分 。元成分的作用是制定计划 、选择策略及监控具体的过程 ;操作成分的作用是执行具体的加工过 程,它还具有三种不同的职能,即编码、联系、反应 ;知识获得成分的作用是选取问题情况中的有关信息 , 忽略无关信息,并将新信息与记忆库中所储存知识相联系。这三种认知成分相互依存、相互联系。
(2)二者对于认知能力发展原因的认识不同
1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是随着认知结构本身不断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弗拉维尔认为 ,认 知能力的发展是通过原有认知结构之功能的不断被激活 、工作有效性不断提高、结构中各元素相互作用的 熟练程度不断提高而逐渐实现的。
2斯腾伯格与皮亚杰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分析和阐述也有很明显的不同 。皮亚杰认为认知结构本身发生 了质的变化 。斯滕伯格认为 ,认知能力的发展是构成认知结构的各组成部分之间不断取得协调一致工作效 果的渐进过程,是个组成部分反复相互激活的结果。

114
Q

说明内容参照和常模参照的区别

A

内容参照和常模参照的区别是 : (1)定义不同 1内容参照又叫范围参照 ,它是将被试对指定范围中的内容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作为标准的一种参照标准,内容参照属于标准参照。 2常模参照是以与被测者具有某种特征的人所组成的团体为标准的一种参照标准 ,即以常模团体作为参照标准。

(2)解释分数的方法不同 1内容参照分数的解释包括两个步骤 :一是确定测验所包含的内容或技能的范围 ,二是编织一个能报告测验成绩的量表。 2标准参照是根据个体在团体中的相对地位来进行解释测验分数 。在标准参照中常模是解释分数的依据。
(3)两种测验的目的不同
1内容参照测验的目的在于这种测验常常用来检验学习效果 ,看对指定的内容范围掌握得如何或达到 某一标准,不考虑个体在团体中的位置。
2常模参照测验的目的在于测查个体差异 ,强调个体在常模团体中的相对位置 ,不关心个体具有的真 正能力和水平。
(4)衡量测验优劣的指标不同
1内容参照测验的衡量指标主要是内容效度 。内容效度指的是测验题目对有关内容或行为范围取样的 适当性。

2常模参照测验主要用用难度和区分度作为衡量标准 。难度指项目的难易程度 。区分度是指测验项目 对所测量的心理特性的区分程度或鉴别能力,也就是项目的效度。
(5)适用的测验范围不同
1内容参照测验主要用于学绩测验以及能确定出可接受的最低标准的资格测验 ,比如心理咨询师资格 考试。
2常模参照测验用于测定人在某个群体内的相对位置,比如智力测验,学籍测验,成就测验等。

115
Q

实验设计中取样的原则是什么 ?为什么要遵循这些原则 ?

A

(1) 取样的原则 1取样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随机性原则 。随机性原则是指在进行抽样时 ,使总体中每一个体被抽选的概率是完全均等的原则。 2取样还应遵循代表性原则 。代表性原则是指在进行抽样时 ,尽可能使抽取的样本有效的代表总体的一种原则。
(2) 遵循代表性原则和随机性原则的原因

1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都是针对特定总体进行 ,但是研究者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总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逐一进行研究,而必须从总体中抽取出代表总体的样本作为研究对象 。这就是说当抽取出的样本具有代表 总体特征时,进一步的实验研究、数据统计、结果分析才会有意义。可见对总体推论的可靠性直接依赖于 样本的代表性 ,如果样本不能很好地代表总体 ,即使在研究过程中无关变量控制得再好 ,统计方法运用得 很恰当,对总体的推论都是不可靠的,因此应该遵循代表性原则。
2随机抽样使每个个体有同等机会被抽取,因而有相当大的可能使样本保持和总体有相同的结构 ,或 者说,具有最大的可能使总体的某些特征在样本中得以表现 ,从而保证样本代表总体 。此外,遵循随机性 原则进行抽样,可以对抽样误差的范围进行预算或控制 ,使研究者可以客观地评价研究结果的精确度和按 照所要求的精确度决定样本的容量大小 。3研究对象的取样是心理与教育研究的关键环节 ,涉及到研究的 效度,特别是外部效度。取样科学可以提高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研究深度 ,节省人力、时间、费用,还有 利于减少研究 “污染”范围因此一定要按照随机性和代表性原则抽取样本。

116
Q

举例说明影晌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A

能力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在后天生活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通过一定的活动而发展起来的 。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如下 : (1)先天素质
素质是能力形成的自然前提 ,如果没有基本的素质 ,便不会有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具备某些先天素质的人 比不具这种素质的人更容易发展相应的能力 。

(2)环境和教育 素质只是为能力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要把这种可能性转变为现实 ,还需要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个 人的勤奋努力才能实现。环境对人的能力的影响是指每个人一生中所处的具体环境对人所施加的影响 。这 其中包括儿童的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因素。

(3)实践因素
人的各种能力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最终形成起来的 。环境与教育等外部条件对人发生作用必须通过人 本身的实践。

117
Q

语言表征

A

语言表征是指语言在人的记忆系统中的存储形式 ,它分为形式表征和语义表征两个层面

118
Q

元记忆

A

元记忆是元认知的一种形式 ,它是指人对自身记忆活动的认识 、评价和监控过程 。元记忆包括元记 忆知识、元记忆监控、和元记忆体验

119
Q

守恒

A

守恒是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术语 ,它是指个体对物体在形态 、形状、排列方式、量度等性质上发生 改变而实质不变情况下仍知觉为保持不变的心理倾向。

守恒主要包括液体守恒、数量守恒、物质守恒 、重 量守恒、长度守恒、面积守恒、体积守恒等。皮亚杰认为,守恒一般到具体运算阶段才出现 ,它是该阶段 的重要标志。

120
Q

分半信度

A

指在测验没有复本且只能实施一次的情况下,采用分半法 (常为奇 偶分半法)估计得到的信度系数。

具体计算方法是将测验题目分成对等的两半 ,根据各人在这两 半测验的分数,计算其相关系数作为信度的指标

121
Q

项目特征曲线

A

项目特征曲线是表示项目反应与效标或测验总分基本关系的图像形式 ,是项目分数对于能力分数的 回归线。项目特征曲线描述了效标分数不同的受测者在该项目上的通过率

122
Q

简要说明投射测验的优缺点。

A

投射测验探索个体心理深处活动的测验,属于人格测验。它的优缺点如下 : (1)投射测验优点
1可对人格作综合的、完整的探讨,对被试的内心生活作深层次的探索 ,并作出动态解释;

2测验的日 的具有隐蔽性 ,题目内容掩饰性好 ;

3不受语言文字的限制 ,适用范围很广 。可广泛用于人格的跨文化 研究,是心理学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不可或缺的一种工具。

(2)投射测验缺点
1评分缺乏客观的标准,难以量化 ;

2大部分的投射测验缺乏充分的常模材料 ;

3测验的信度和效度不易建立 ;

4原理复杂深奥,未经过专门训练者不易使用 ;

5与其他测验相比,被试的反应更易受实施情景的影响。

123
Q

什么是心理学研究的外部效度 ?影晌外部效度的因素有哪些 ?

A

(1)外部效度的含义 1研究的外部效度是指研究结果能够一般化和普遍化到样本来自的总体和其他变量条件 、时间和背景中去的程度,即研究结果的普遍代表性和适用性。

2外部效度可细分为总体效度和生态效度两种 。总体效度指研究结果能够适用于被试所来自的总体的程度与能力 。

生态 效度是指研究结果能够概括化和适用于其他研究条件和情景的程度和能力

(2)影响外部效度的因素
1研究被试的代表性差。被试代表性差不能把结论推广到全体范围内 。在选取被试时,必须按照随机 化原则进行抽样,保证样本对总体具有代表性,
2研究变量的操作定义不明确,测量方式信度、效度差,致使研究可重复性减小。

3研究对被试的反作用。在实际研究过程中,研究本身 (如对被试行为、态度的测量 )可能改变被试的 典型行为。在正式实验前应进行前测或者练习实验,观察被试反应以降低对实验的不良影响。
4事前测量与实验处理的相互影响 。事前测验可能对被试产生练习效应或者疲劳效应 ,影响实验结果, 不能够进行推广结论。
5多重处理的干扰。当被试多次接受实验处理或同时参加多个实验时就会因参加研究经验增多 、各项 处理的相互影响等发生各项处理之间的干扰。
6实验者效应。指实验者本身的个性、动机、情绪及其他细微而无意的行为影响被试,把研究目的 、 结果的期望等在无意中传递给被试。
7研究与实际情景相差较大。如果研究与实际情景相差较大基本上不能够把实验结论推广 ,因为此实 验结果只适合该情景,不能保证对于其他的情景同样适合。

8被试选择与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指研究被试的各种特征 (如年龄、动机、对研究的态度 )会使实验 处理的效果具有特定的含义 ,从而影响研究结果的普遍性 。

124
Q

定势

A

定势是指个体先前心理活动形成的准备状态决定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它是活动的一种内部 准备状态,是由重复某种习惯性的态度 、认知方式和行为方式时产生的

125
Q

测定系数

A

测定系数是变量间共变程度的度量指标,表示因变量的全部变异中被回归平方和解释了的比例。 测定系数越大,说明回归效果越好。

126
Q

评分者信度

A

评分者信度是指不同评分者评阅测验卷之后考察各位评分者评分间一致性程度的指标。

它是测验 信度的一种,具体做法是随机抽取若干份试卷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评分者独立评分 ,然后计算每份试卷所 评分数之间的相关系数 ,此相关系数即评分者信度 。

计算相关系数可以用积差相关方法 ,也可用斯皮尔曼 等级相关方法

127
Q

测验的标准化

A

测验的标准化是指心理测量中为减少误差 ,控制元关因素对测验目的的影响 ,而建立标准和常模 , 统一实测程序和记分程序从而可以得到可靠结果的过程。

测验的标准化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

1测验内容标准化。这是标准化的首要条件,是指对所有受测者施测相同的题日,否则无法比较。

2施测程序标准化。为了使测验条件相同,必须有统一的指导语和时间限制等。

3评分标准化 。应该客观评分 ,只有当评分是客观的时候才能够把分数的差异完全归诸于受测者的差
4常模。根据常模对分数进行的解释也要求标准化。

128
Q

概念形成

A

概念形成是以个体的直接经验为基础,从大量的同类事物的不同力争中独立发现和掌握事物的共 同关键特征的过程 。

涉及到抽象,概括和辨别集中思维活动 。

129
Q

鉴别指数

A

鉴别指数是项目分析指标,它是指测验编制中确定测验项目区分个体所测能力高低的程度指标。

130
Q

公共因素方差

A

公共因素方差又称作共同性或公共性,它是指公共因素所决定的方差在观测变量总方差中所占的 比例。

131
Q

简述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

A

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如下: (1)奥尔波特首次提出了人格特质理论。他把人格特质分为两类:一类是共同特质,指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一个群体所共有的、相同的特质。在研究人格的文化差异时,可以比较不同文化中的共同特质;另一类是个人特质,指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 (2)个人特质依其在生活中的作用又可分为三种:1、首要特质,是指一个人最典型、最有概括性的特质,它影响到一个人的各方面的行为。如,多愁善感可以说是林黛玉的首要特质,狡猾奸诈可以说是曹操的首要特质;2、中心特质,是指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的特质,在每个人身上大约有5-10个。中,林黛玉的清高、率直、聪慧、孤僻、内向、抑郁、敏感等都属于她的中心特质;3、次要特质,是指个体的一些不太重要的特质,往往只有在特殊的情况下才会表现出来。这些决要的特质除了亲近他的人外,其他人很少知道。如一个人在外面很粗鲁,而在自己的母亲面前很顺从,这里的“顺从”就是他的次要特质。

132
Q

简述假设检检的步骤。

A

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包括: (1)根据问题要求,建立虚无假设H0和研究假设H1。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是概率性质的质证法。在虚无假设为真的前提下,如果导致违反逻辑或违背人们常识和经验的不合理现象出现,则不能接受虚无假设,若没有导致不合理理象出现,就可以接受虚无假设。 (2)选择适当的显著性水平a,并根据检验的类型查出临界值。在假设检验中有可能会犯错误。如果虚无假设正确却把它当成错误码的加以拒绝,犯这类错误的概率用a表示,a就是假设检验中的显著性水平。显著性水平确定以后,拒绝域也随之而定,而且对于不同的假设形式,拒绝域是不同的。显著性水平的大小应根据研究问题的实际情况而定,对于接受备择假设而言,若要求结果比较精确,则显著性水平a应小一些;反之,或要求结果不那么精确,则a可称大一些。值得注意的是,显著性水平的大小有时会影响假设检验的结果。 (3)计算检验统计量的值。根据样本资料计算出检验统计量的具体值。 (4)比较临界值与统计检验值并进行决策。根据显著性水平a和统计量的分布,查相应的统计表,查找接受域和拒绝域的临界值,用计算出的统计量的具体值与临界值相比较,作出接受虚无假设或拒绝域的临界值,用计算出的统计量的具体值与临界值相比较,作出接受虚无假设或拒绝虚无假设的决策。若临界值大于统计值 ,则接受H0,拒绝H1反之,则抿绝H1,接受H0。

133
Q

简述难度和区分度的关系。

A

(1)难度的定义 难度指项目的难易程度。在有力测验中通常需要一个反映难度水平的指标。难度的指标通常能通过率表示,即以答对或通过该题的人数的百分比表示: P=R/N×100% 式中,P代表试题难度;N为全体被试人数;R为答对或通过该题的人数。 (2)区分度的定义 区分度是指测验项目对所测量的心理特性的区分程度或鉴别能力,也就是项目的效度。通常以被试在每个题目上的反应与其效标资料的相关或每个试题的得分与总分之间的相关为指标。若项目区分度高,则能力强、水平高的被试得分高,能力弱、水平低的被试得分低,否则就没有区分度。确定区分度的方法有:项目特征曲线、项目与效标的相关、鉴别指数等。 (3)难度和区分度的关系 测验项目的难对对测验项目的区分度有一定的影响,即难度与区分度有着密切的联系。1、难度和区分度都是相对的,是针对一定团体而言的,绝对的难度和区分度是不存在的。一般说来,较难的项目对高水平被试区分度高,较易的项目对水平低的被试区分度高,中等难度的项目中对中等水平的被试区分度高。这与中等难度的项目区分度虹高的说法并不予盾,因为被试总体是较难或较易的项目,对水平高或水平低的被试则成了中等难度。2、人的多数心理特性呈常态分布,所以项目难度的分布也以常态为好,即特别难与特别容易的题目较少,越接近中等难度的题目越多,而所有项目的平均难度为0.50。这种情况下,对于一般群体才能够有较高的区分度。

134
Q

简述定性分析的含义及特点。

A

定性分析的含义及特点如下: (1)定性分析的含义 定性分析是指对研究结果的“质”的分析。它是运用人析和综合、比较和分析、归纳和演绎等逻辑分析主法,对研究所获资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认识心理与教育科学中的心理现像和行为的本质,揭示其发生发展的规律,为研究结果的解释和理论的建构提供依据。一般来说,可将定性分析划分为两种不同的层次:一种是研究结果本身就是定性的描述材料,数量化的水平较低甚至没有数量化;另一种是作为研究结果的分析手段的定性分析,它是与定量人析密切结合的定性分析。 (2)定性分析的特点 1、定性分析是建立在描述基础上的逻辑分析或推断。用于定性分析的资料,通常是描述性的资料(包括描述性的数量统计),如文字、图片等。为了便于分析的顺利进行,保证结论的正确性,研究资料必须要充分、全面,这就要求研究者在所集研究结果时应握尽可能多的信息。在丰富的资料的背景下进行逻辑分析,才能准确地揭示各现你的内在联系。 2、定性分析侧生揭示心理现象背后的“意义”。心理研究中,研究者首先根据研究目的和要求对原始的研究结果进行整理加工,这个过程中运用比较与分类、归纳、分析与综合等多种逻辑分析方法,这些就是定性分析。这个过程和随后进一步的定性分析都侧重揭示“意义”(现象或变量之间的关系),因此,研究者不仅要尽可能准确地获得研究对象的真正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原因,而且要善于从研究资料的表面深入下去,揭示“意义”。 3、定性分析倾向于对研究结果运用归纳分析的方法。归纳和演绎是科学认识过程中常用的两种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逻辑分析方法。在定性分析中,研究者倾向于运用归纳分析的方法。研究者从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大量研究结果中归纳出其中的规律、关系,从而形成抽象概括的理论。这种理论的形成方式是自下而上的,是从收集到的许多不同的研究结果之间的相互关联中产生的。 4、定性分析不仅注意对结果和产品的分析,更重视对过程和相互关系的分析。定量分析只对事件、现象的结果、产品进行数字统计分析,这种分析是静态的,难以揭示事物变化、发展的过程。而定性分析不仅注重结果和产品的分析,更重视过程的分析。定性分析是一种动态的分析。动态的分析可以找出变量之间相互影响的过程的规律,从而为结果的解释提供依据。由于心理学科研究的目的之一是预测和控制心理和行为变化,因此定性分析对于研究是相当重要的。

135
Q

简述将非正态数据转换为正态数据的方法。

A

将非正态数据转换为正态数据的方法包括: (1)当原始分数不服从正态分布时,先将原始分数的频数转化为相对累积频数(也就是百分等级),将它视为正态分布的概率。然后通过查正态分布表中概率值相对应的Z值,将其转换为Z分数,达到正态化的目的。正态化是利用改变次数的方法,将原来偏态分布中众数所偏的一边拉长,使之成为正态,这是一种非线性转换。 (2)将正态化的Z值代入T值公式加以直接转换,转化成正态化标准分数。概据公式T=10Z+50,计算T分数。T分数可用于本来应是正态分布而实际呈现偏态分布的各种测验的比较。正态化是建立正态标准分数的关键。但原始分数的正态化也有一定的前提条件,即研究对象的总体事实上应该是正态分布,否则就会歪曲事实,这是使用各种“正态化标准分数”所必须注意的。

136
Q

论述问题解决的通用策略。

A

采用什么样的策略解决问题,是影响问题解决效率的一个很重要的心理因素。纽威尔和西蒙认为,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有几条通用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1)算法 算法策略就是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简而言之,算法策略就是把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一进行尝试,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例如,一只密码箱有三个转钮,每一转钮有0~9十位数字,现要采用算法策略找出密码打开箱子,就要逐个尝试三个数字的随机组合,直到找到密码为止。 算法策略优点是能够保证问题的解决。缺点是采用这种策略在解决某些问题时需要大量的尝试,因此费时费力。而且当问题复杂、问题空间很大时,人们很难依靠这种策略来解瘊问题。有些问题也许没有现成的算法或尚未发现其算法,对这种问题算法策略将是无效的。 (2)启发法 启发法是人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启发法不能完全保证问题解决的成功,但用这种方法解决较省时省力。常用的启发性策略包括: 1、手段一目的分析。手段一目的分析是将需要达到的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目标的方法。它的基本步骤是:比较被始状态和目标状态,提出第一个子目标;找出完成第一个子目标的方法或操作:实现子目标;提出新的子目标,如此循环往复,直至问题的解决。手段一目的分析是一种不断减少当前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的差别而逐步前进的策略。在日常生活中,手段一目的分析是人们比较常用的一种解题策略,它对解决重杂的问题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2、逆向搜索。逆向搜索就是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开始搜索直至找到通往初始状态的通路或方法。例如,人们要去城市的某个地方,往往是在地图上先找到目的地,然后查找一条从目的地退回到出发点的路线。逆向搜索更适合于解决那些从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只有少数通路的问题,一些几何类型问题较适合采用这一策略。 3、爬山法。爬山法是类似于手段一目的分析法的一种解题策略。它是采用一定的方法逐步降低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这就好像登山者,为了登上山峰,需要从山脚一步一步登上山峰一样。爬山法与手段一目的分析法的不同在于后者包括这样一种情况,即有时人们为了达到目的,不得不暂时扩大目标状态与初始状态的差导异,以有利于最终达到目标。

137
Q

论述依恋的含义、类型及阶段。

A

(1)婴儿依恋的含义 婴儿的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扶养者(通常是母亲)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婴儿依恋的具体表现为:1、将多种积极性行为,如微笑、咿呀学语、注视、依偎、追踪、拥抱等都指向母亲;2、最喜欢与母亲在一起,与母亲的接近会使婴儿感到非常舒适、愉快;3、在母亲身边能使婴儿感到很大的安慰,与母亲的分离则会使他感到很大的痛苦;4、在遇到陌生人和陌生环境而产生恐惧或焦虑时,母亲的出现能使婴儿感到最大的安全;5、当饥饿、寒冷、疲倦、疼痛时,首先寻找母亲。 (2)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 鲍尔比、艾斯沃斯等将婴儿依变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出生~3个月) 这个阶段的婴儿对人的反应是不加区分、无差别的反应。这个阶段的婴儿喜欢所有的人 ,同时所有的人对婴儿的影响也是一样的,与婴儿的各种形式的接触都能引起婴儿的愉快、满足。这个阶段的婴儿还没有对任何人产生明显偏爱。 2、第二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 这个阶段的婴儿对人的反应有了区别,对母亲很偏爱,对他所熟悉的人和陌生的人的反应也是不同的。这时的婴儿在母亲面前表现出更多的微笑、依偎、接近;而在其他熟悉的人,如家庭成员面前这些反应就相对少一点,对陌生人这些反应就更少,但依然有这些反应,这个年龄的婴儿还不怯生。 3、第三阶段:特殊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3岁) 从6、7个月起,婴儿对母亲的存在更加关切,特别喜欢与母亲在一起;与母亲大一起时特别高兴,而当母亲离开时则哭喊、不让离开,别人不能代替母亲而使婴儿快乐;当母亲回来时,婴儿会马上变得很高兴:只要母亲在身边,婴儿就能安心地玩,控索周围的环境,好像母亲是其安全的基地;婴儿出现了明显的对母亲的依恋,形成了专门的对母亲的情感联结;与此同时,婴儿对陌生人的态度变化很大,见到陌生人不再微笑、而是紧张、恐惧和哭泣,产生了怯生。 (3)婴儿依恋的类型 婴儿对母亲的依恋表现并不相同,艾斯沃斯等通过“陌生情境”研究法,将依恋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1、安全型依恋。这类婴儿与母亲在一起时,能很安逸地玩玩具,并不总是依偎在母亲身边,只是偶尔需要靠近母亲,更多地是用眼睛看母亲,对母亲微笑或与母亲进行有距离的闪耀角谈;母亲在场使婴儿感到足够的安全,能在陌生的环境中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操作,对陌生人的反应也比较积极;当母亲离开时,婴儿的操作、探索行为会受到影响,明显表现出苦恼、不安;当母亲回来时,婴儿会立即寻找与母亲的接触,很容易被安慰,继续去玩,这类婴儿约占65%~70%。 2、回避型依恋。这类婴儿对母亲是否在场表现出无所谓态度,母亲离开时,他们并不表示反抗,很少有紧张、不安的表现;当母亲回来时,也往往不予理睬,表示忽略而不显得高兴,有时也欢迎母亲的回转,但只是非常短暂的,接近一下就又走开了。这类婴儿实际上与母亲并未形成特别亲密的感情联结,这类婴儿约占20%。 3、反抗型依恋。这类婴儿每当母亲要离开就显得很警惕,当母亲离开时表现得非常苦恼,极度反抗,任何一次短暂的分离都分引起其大喊大叫。但是当母亲回来时,其对母亲的态度又是予盾的,即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同时又反抗与母亲的接触。这种类型又常被称为“矛盾型依恋”,这类婴儿约占10%~15%。 安全型依恋为良好、积极的依恋,回避和反抗型依恋又称为不安全依恋,是消极不良的依恋。

138
Q

印象管理

A

印象管理是指一个人以一定方式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它是一个人进行自 我形象的控制,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于自己的印象,使别人所形成的有关自己的印象 符合自己期望的过程。人要想完成良好的社会适应,就必须在必要的时候进行有效的印象管理。 印象管理策略除了在通常的人际情境中使自己的行为符合于自己的角色形象期望之外,还包括 逢迎、恫吓、自我抬高、显示、恳求等五种特殊自我表现策略。

139
Q

恒定法

A

恒定法是指通过采取一定措施,使某些无关变量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保持恒定不变的方 法。恒定法是控制元关变量的最基本方法,在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中很多元关变量是无法消除 的,如被试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遗传、性格、能力、知识经验、动机、情绪、研究场 所的一些条件与特征等。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采用恒定法,使研究环境、测量的仪器与工具、 指导语、主试、研究时间对不同被试或研究安排保持恒定,通过固定其效果来达到控制它们的 影响的目的。

140
Q

性别认同

A

性别认同是指对自身性别的认识,即对自己在生物学特性上是男性还是女性的一个分 类。完整的性别概念包括两个基本成分,一是性别同一性,二是性别恒常性。性别同一性是指 对自己性别的辨认和理解。即个体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知道自己是男性还是女性,儿童在 3 岁左右就能达到性别的同一性。性别恒常性是指对一个人性别不变性的了解和认识。性别恒常 性又包括性别的时间恒常性、性别的情境恒常性、性别的非动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