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 Con Exam Prep-book questions Flashcards
用于上机考,不用背,但要熟记,用于替代看书
何谓心理异常?心理异常有那些基本特征?造成心理异常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答:心理异常是指个体在某个时段或长期没有能力按社会认可的适宜的方式行动,以致其行为后果对本人或社会是不适应的心理状态。
心理异常有三个基本特征:
(1)心理反应失去了合理性,即心理活动或行为表现与现实环境失去统一性和合理性。
(2)心理过程失去了协调性,即心理过程及其相互之间或心理过程和行为表现之间失去协调一致性。
(3)个性特征失去了稳定性,即心理活动及其行为表现构成的独特的个性特征失去相对稳定性。
造成心理异常的基本因素
(1)是生理因素:遗传、脑功能失调、神经递质代谢异常;
(2)是环境因素:人际关系不良、社会生活事件、丧失;
(3)是心理因素:应激、消极情绪、挫折及对挫折情绪的消极反应。
心理健康运动正式开始的标志是什么?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
1908年美国比尔斯的著作《一颗失而复得的心》的出版和同年成立的“康涅狄格州心理卫生协会”作为心理健康运动正式开始的标志。
第一阶段:20世纪初——1945年二战结束,此期间心理健康运动的内容从改善精神病人的待遇到注意精神疾病的预防。
第二阶段:二战结束——60年代末,心理健康运动的内容从关心身心因素的制约到关注社会因素的影响。
第三阶段:70年代初至今,心理健康运动的内容从努力提高个体的适应能力到力图全面提高人的心理素质。
判别心理健康水平的“发展标准”包括哪些具体评估标准?
心理健康的判别标准是心理健康及其水平的判别标准,“生存标准”和“发展标准”则是当今社会判别心理健康及其水平的两大基础标准。
心理学史上的判别标准,相当于“生存标准”:
(1)主观经验标准(指根据被判别者的主观感受和判别者的主观经验进行判别);
(2)统计分析标准(指根据被判别者的心理特征是否偏离平均值进行判别;
(3)心理测验标准(指根据规范化的心理测验结果进行判别);
(4)社会适应标准(指根据是否适应社会生活环境并与之保持协调进行判别);
(5)病因症状标准(指根据是否有致病因素和症状表现进行判别)。
发展标准的本质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认知清醒健全——认知功能优异:不仅能客观正确地认识他人,评价他人,对他人的长处优点不抹杀;而且能清醒全面地认识评价自己,对自己的缺点短处不否认。有敏锐的感知,稳定的注意,良好的记忆,丰富的想象,灵活的思维,流畅的语言。
(2)情绪积极饱满——精神状态稳定振作:人的主导心境大部分时间是饱满的,是稳定振作的,体验到满意,欢愉的。即便产生沮丧等消极情绪,亦有短时间内化解的能力。
(3)意志品质良好——意志坚强:有明显的自觉的行动,能代表意志,自主程度高。不屈从,盲从,独断等。也有明显果断性,善于抓住机遇,合理迅速作出决断,有坚持性,韧性。
(4)个性完善同一——个性稳定,一致,健全:为人诚实,热情,富有同情心,不应冷酷,虚伪。要勤劳,富有首创精神。
(5)人际关系和谐——乐于交往,与人相容:在思想,情感,态度上很快与人沟通。为人热情宽厚,容易被人接纳。
(6)潜能充分发挥 ——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能充分开发,利用自我的潜能。
心理健康的具体评估标准有:
(1)适应能力(2)耐受能力(3)调控能力(4)社交能力(5)康复能力
变态心理学的五种病理学模式?
变态心理学的五种病理学模式具体如下:
① 生物学模式:认为心理异常也与躯体疾病一样,都有生物学方面的病因,各种精神症状都可以定位于大脑的某一特定部位。
② 心理动力学模式:认为心理异常是意识与潜意识,即意识与欲望、本能等矛盾冲突的结果。由弗洛伊德倡导。
③ 行为模式:认为心理异常是“不良学习”的结果。所有体现心理异常的不良行为,除了由生理原因所决定的以外,都是通过条件反射即“学习”的过程固定下来的。由华生倡导。
④ 社会学模式:认为心理异常是生活变动等社会因素影响的结果。由迈耶尔(美国)倡导。
⑤ 整体论模式:认为心理异常是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般心理问题有哪些?他们有什么的特征
一般心理问题包括:偏执、自卑、多疑、无端烦恼、消沉、孤僻、攻击性、狂热、怯懦、心理疲劳等。
它们有以下三种特征:
(1)情景性——由特定的情景所诱发,与特定的情景紧密相关。对形成反应的刺激情景,即使反复出现,也难以通过不断适应而逐渐减少异常反应,甚至还会越演越烈,以至最终演变成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2)偶发性和暂时性—一般不会持续出现,且通常能自行缓解。一方面是指脱离某种特定情景,一般心理问题就不复存在;另一方面是指其常会自行缓解,来去匆匆,偶然得说不出所以然,暂时得稍纵即逝。
(3)无心理状态的病理性变化——不存在病理性的精神症状,精神活动完全正常。所以有一般心理问题的人,其心理活动和心理状态通常都是正常的,即使在特定情景里出现某些症状,也不是心理异常的表现。就因为不存在病理性精神症状。
“无端烦恼”作为一般心理问题与生活中正常烦恼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无端烦恼是指无缘无故烦躁、苦恼的消极情绪。也称莫名烦恼、自寻烦恼,属于非正常心态,是心理失衡的表现。有无端烦恼的人也知道其烦恼是莫名的、自寻的,也知道他人碰到类似的问题未必会产生烦恼,但却难以控制、甚至难以自拔。无端烦恼与生活中正常烦恼的区别:正常的烦恼是由于客观存在的原因引起的,人人都有体验,而无端烦恼是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上的,即引起无端烦恼的原因是主观想象出来的,并非客观存在。
心理疲劳与生理性疲劳、病理性疲劳有何不同?
心理疲劳是指因精神原因而非生理躯体原因导致的无精打采、懒散无力,使反应速度、灵活性和准确度降低的心理机能消极状态。
心理疲劳与生理性疲劳、病理性疲劳的不同之处在于:生理性疲劳、病理性疲劳也会导致工作能力减弱、效率降低等后果,但都是一种自然性防护反应。生理性疲劳是由身体肌肉承担高强度或长时间的活动造成的,削弱的主要是人的体力,表现为肌肉疲劳。病理性疲劳是由各种疾病引起的,削弱的主要是人的相应躯体机能,表现为体虚乏力。心理疲劳则肌肉活动强度不大,也无躯体疾病,纯粹是有精神系统活动过于紧张或单调引发,削弱的主要是心理机能,表现为精神疲乏。
心理症状包括哪些?
(1)感知障碍:感觉异常、感觉消失、病理性错觉、幻觉(幻听、幻视、幻嗅等)感知综合障碍
(2)思维障碍:思维奔逸(思维挤压、随境转移、音联、意联)、联想散漫、思维迟缓、思维贫乏、思维中断、象征性思维、妄想(被害妄想、关系妄想、自罪妄想、疑病妄想、嫉妒妄想、控制妄想)、超价观念、强迫思维(强迫意念、穷思竭虑、强迫怀疑、强迫对立性思维、强迫表象、强迫意向)
(3)言语障碍:持续言语、刻板言语、模仿言语、脑损伤性言语、缄默、病理性说谎
(4)注意障碍:注意增强、注意涣散、注意衰退、随境转移、注意固定、注意狭窄
(5)记忆障碍:记忆增强、界限性遗忘、顺行性遗忘、逆行性遗忘、近事遗忘、远事遗忘、错构、虚构
(6)情感障碍:情感高涨、情感欣快、病理性畸轻、易激惹、情感低落、情感淡漠、情感不稳、情感倒错、表情倒错、情感幼稚
(7)意志障碍:意志增强、意志减弱(矛盾心态、易暗示性)、意向倒错、意向矛盾
(8)动作行为障碍:
1)精神运动性兴奋——指精神活动的普遍性增强,动作和行为明显增加,动作行为可以表现为与思想感情协调(多见躁狂症);也可以表现为与思想感情不协调(多见青春型精神分裂症)。如躁狂性兴奋、焦虑性兴奋、青春性兴奋、紧张性兴奋、谵妄性兴奋。
2)精神运动性抑制——指精神活动的普遍性减弱或阻滞,随意动作受到削弱或丧失,意志行动与随意行动之间的关系受到破坏。如紧张性木僵、抑郁性木僵、病态性违拗、被动性服从、刻板动作、持续动作、模仿动作、强迫动作
(9)本能行为障碍:自伤、自杀、进食障碍、睡眠障碍(失眠、睡眠麻痹、睡行)、性功能失调
(10)意识障碍:意识混浊、嗜睡、昏睡、昏迷、谵妄(急性意识障碍,表现为定向障碍、错觉、幻觉,日间嗜睡、夜间骚动不宁)、意识朦胧、梦样状态、精神错乱。
(11)自我意识障碍:人格解体、交替人格、多重人格、人格转换、自知力缺失。
(12)智能障碍:精神发育迟滞(按智商和社会适应行为受损程度分为四级——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痴呆
(13)定向障碍:环境定向障碍、自我定向障碍。
“神经症”有哪些共同特征?
神经症是一组主要表现为焦虑、恐怖、强迫、抑郁、疑病或神经衰弱症状的精神障碍,它有一定的人格基础,起病常受心理社会因素影响,虽有躯体症状(强迫症不明显),但没有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病理基础,患者深感痛苦而又无能为力,自知力完整或基本完整,有较强求治欲望。病程符合症状标准至少3个月(惊恐障碍除外),且病程多迁延。
惊恐障碍和广泛性焦虑在症状和病程要求上有何区别?
惊恐障碍和广泛性焦虑均属于焦虑症。
惊恐障碍即急性焦虑症,一月内至少发作3次,一般为数分钟,每次最长也不会超过1小时。症状: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惊慌恐惧,具有强烈的失去自我感、濒死感、失控感、发疯感、窒息感,并伴有:心悸、呼吸困难、胸闷、胸痛、胸前压迫感或不适感、喉部堵塞感、头晕或失去平衡感、手脚麻木或肢体异常感、阵发性发热或发冷感、多汗、昏厥、振颤等。
广泛性焦虑即慢性焦虑症,病程一般持续6个月以上。表现为精神性焦虑和躯体性焦虑。精神性焦虑至少有以下表现之一:患者经常感到不明原因和对象的紧张或烦躁;经常提心吊胆会担心某种不幸,但又说不出有什么具体不幸;经常处于高度警觉状态,如临大敌。躯体性焦虑常伴有:运动性不安;交感神经功能亢进。
恐怖症的诊断要点是什么?
恐怖症是一种以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客体或处境为主神经症。病人明知没有必要,但仍不能防止恐惧发作,恐惧发作时往生育伴有显著的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病人极力回避所害怕的客体或处境,或是带着畏惧去忍受。诊断要点:
一是患者有明确的引起恐怖反应的刺激,明知恐怖反应与实际的刺激不相称,不合情理,但难以摆脱。
二是患者发作时伴有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症状。
三是尽管患者也知道没有必要,但仍对引起恐怖反应的事物、情境或人际交往采取极力回避态度,而且反复出现,无法控制。
强迫症有哪些特点?
指一种以强迫症状为主的神经症,其特点是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二者强烈冲突使病人感到焦虑和痛苦;病人体验到观念或冲动系来源于自我,但违反自己意愿,虽极力抵抗,却无法控制;病人也意识到强迫症状的异常性,但无法摆脱。病程迁延者以仪式动作为主,而精神痛苦减轻,但社会功能严重受损。
“自我强迫”是指症状并非外力所致,而是出自内心;明知不合情理或毫无意义,但仍反复呈现;不能自我控制,无力摆脱;有强烈的焦虑和痛苦。
什么是躯体形式障碍?有哪些主要亚型?
躯体形式障碍是一种以持久地担心或相信各种躯体症状的优势观念为特征的神经症。患者因这些症状反复就医,虽经各种医学检验呈阴性和医生的解释仍不能打消其疑虑,常伴有焦虑或抑郁情绪。即使有时确实有某种躯体障碍,也不能解释所述症状的性质、程度,火气痛苦和优势观念。
亚型有:躯体化障碍(病程至少2年,否则应诊断为未分化躯体形式障碍)、疑病症(病程至少3个月)、躯体形式的自主神经紊乱、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病程迁延,常持续6个月以上)。
试述癔症及其临床表现、诊断要点、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
癔症(又称歇斯底里)是一种无器质性病变基础的解离症状和转换症状为主的精神障碍。癔症同病人的生理、心理素质有关,情绪不稳定、易受暗示以及具有表演性人格特征的人更易发生癔症。自知力基本完整,病程多反复迁延。
临床表现:起病急骤,起病前患者多有心理社会应激。通常为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中的一般问题。多起病于青春期和更年期,女性较多。癔症症状与真正疾病症状的相似程度取决于患者对该种疾病的认知水平。症状主要表现为精神和躯体障碍。
(1)癔症性精神症状(解离症状),指病人部分或完全丧失对自我身份的识别和对过去得记忆。常见有:情感暴发(狂笑、大哭、伤人或自伤),其他还表现为癔症性遗忘、漫游、假性痴呆、癔症性身份识别障碍和癔症性精神病。
(2)癔症性躯体障碍(转换症状),指病人在遭遇无法解决的问题和冲突时产生的不快心情,并以转化成躯体症状的方式出现。常见有:癔症抽搐发作(突然跌倒、四肢乱动、抽搐乱动等),其他还表现为癔症性运动(癔症性瘫痪、失音、震颤)和感觉障碍(癔症性失明、失聪、肤觉缺失、癔症球)。
诊断要点:1)起病急,病前有明显地社会心理应激。
2)无相应的病理基础。
3)可以因为暗示而发病、加重或减轻、消失。
4)持续时间与“继发性得益”有关。
5)应排除其他精神躯体疾病引起的癔症样症状。
与具有癔症样躯体疾病的区别:癫痫
与具有癔症样精神疾病的区别:精神分裂症
与诈病的区别:癔症是无意识的,无法自我控制;诈病是有意识的
治疗方法:疏泄:支持性心理治疗,引导患者讲述激发性事件内容。
解释:使患者明了并相信癔症并非由躯体疾病引起,而是心理因素所致。
暗示:减轻、消除症状。
药物: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治疗。
抑郁发作有哪些临床症状及类型?
抑郁发作是以心境低落为主的心境障碍。病程标准至少持续两周。社会功能受损,可给患者造成痛苦或不良后果。抑郁发作的临床症状表现为:
(1)患者情绪低落:表现为心境低落,郁郁寡欢,可有昼中夜轻的特点。
(2)思维缓慢:反应迟钝,联想困难,语言减少且声音低微,注意力集中困难,记忆力减退。
(3)精神运动性迟缓:精力减退,常感浑身乏力,无法适应日常工作和生活,整日无精打采,活动明显减少,甚至日常生活起居都不能自理;动作少而缓慢,很少有自发性动作;严重时出现抑郁性木僵。
(4)躯体症状:失眠早醒,食欲减退,体重减轻,便秘干结,性欲减退。
类型:轻性抑郁症(轻抑郁)、无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无幻觉、妄想和紧张综合征等精神病性症状)、有精神病症状抑郁症(有幻觉、妄想和紧张综合征等精神病性症状)和复发性抑郁症(2次以上抑郁发作,中间至少间隔2个月,从无躁狂发作或双相障碍、环性心境障碍)
什么是心境障碍?环性心境障碍与恶劣心境有何异同?
心境障碍,又称情感障碍,是以明显而持久的心境高涨或心境低落为主的一组精神障碍,并有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改变。病情重者可有精神病性症状。大多起病在16-30岁之间。大多数患者有反复发作的倾向。
(1)心境障碍的类型:
1、躁狂发作:表现为“情感高涨或易激惹”、“思维奔逸”、和“精神运动性兴奋”的“三高症状”。病程至少持续1周。
2、抑郁发作:表现为“情感低落”、“思维缓慢”和“语言动作减少与迟缓”的“三低症状”。病程至少持续2周。
3、双相障碍:表现为躁狂与抑郁反复循环、混合和迅速交替发作。
4、持续性心境障碍:是持续性并常有起伏的心境障碍,但发作极少严重到符合躁狂和抑郁发作的症状标准。包括“环性心境障碍”和“恶劣心障”。
(2)环性心境障碍主要表现为轻度的情感高涨或低落的反复轮流出现,但达不到任何一型双相障碍的严重程度,病程至少2年,这2年中可有数月心境正常间隙期。恶劣心境表现为持续存在心境低落,但不符合轻抑郁症状标准,病程至少2年,这2年中很少有持续2个月的心境正常间隙期。
1、共同点:二者都是持续心境障碍的临床表现;病人都有心境低落的表现,但不符合轻抑郁症的标准;二者均是病程持续至少两年;均是持续性的,通常一次发作要持续数年,一次发作期间可有心境正常间歇期。
2、不同点:环性心境障碍表现为病人反复出现心境高涨或低落,但不符合轻躁狂或轻抑郁症标准。病程至少已两年。2年中,可由数月心境正常间歇期。主要表现为轻度的情感高涨或低落反复轮流出现,但达不到任何一型双相障碍的严重程度。
恶劣心境表现为持续存在心境低落,病人感到压抑、悲伤、沮丧或苦闷,常有消极观念,但很少有绝望感。还可伴有多种躯体障碍,也可见焦虑和易激惹,睡眠障碍,进食障碍和性功能障碍。但不出现心境高涨。
何谓人格障碍?诊断人格障碍的年龄和病程要求是什么?
人格障碍是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适应不良的异常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明显或极端地偏离某一特定文化背景和一般认知方式,通常表现为人格各成分之间的失衡或人格性质上的失常,患者对社会环境适应不良,影响其社会功能,并影响正常的人际关系。人格特征偏离正常是广泛的、稳定的、长期的,虽无认知障碍但难以矫正。
人格障碍通常始于青少年,但诊断为人格障碍需年龄已满18岁,病程至少持续两年以上。人格障碍是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社会适应明显不良的异常行为模式。其中人格特征偏离正常是广泛的、稳定的、长期的,且已18岁,病程至少持续2年以上。
主要包括:偏执性人格障碍、分裂性人格障碍、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冲动性人格障碍、表演性人格障碍、强迫性人格障碍、依赖性人格障碍、焦虑性人格障碍。
反社会性人格障碍有何具体临床表现?
反社会性人格障碍是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经常违法乱纪,对人冷酷无情为特点的人格障碍。临床表现:
一是患者冷酷无情。表现出自私自利,缺乏起码的爱和同情心,不关心他人,不抚养子女或赡养父母,经常做出令人痛苦的行为。
二是无视社会道德规范,表现为不承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屡屡违反社会准则。
三是行为冲动,表现为易冲动,易激惹,缺乏自我控制,不考虑后果。
四是缺乏罪恶感,表现为对自己的行为不感到内疚和自责,甚至以作恶为了,屡教不改。
冲动性人格障碍的定义和临床表现、诊断、治疗?
冲动性人格障碍又称攻击性人格障碍,是以情感爆发伴有明显行为冲动为特征的人格障碍。
临床表现:(1)情绪不稳,易激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2)容易产生人际关系的紧张和不稳定;(3)产生冲动情绪时,常伴随有攻击行为;(4)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也表现出冲动性。
诊断要点:一是具有阵发性,患者情感爆发和冲动行为事前难以预测。二是难以自控,事后有后悔感,但无助于防止再发。
治疗要点:1)认知疗法,改变患者与冲动性情绪和行为相联系的错误认知;
2)厌恶疗法,抑制和消除病理性冲动行为。通过各种活动磨练意志,提高自控力。
分裂样人格障碍的定义和临床表现、诊断、治疗?
分裂样人格障碍是以观念、行为和外貌装饰的奇特、情感冷漠以及人际关系缺陷为特点的人格障碍。
临床表现:1)患者性格极端孤僻。基本不与人主动交往。2)情感冷漠。缺乏情感体验,与人交往不露任何感情。3)行为怪异。不修边幅,行为不合时宜。4)喜欢幻想。沉溺幻想,有奇异信念(如相信心灵感应、特异功能、第六感觉等)
诊断要点:一是性格过于孤僻,不好交际,常独来独往。二是缺乏丰富的情感体验。三是行为和想法怪异,不合常理。
治疗要点:1)运用现实疗法向患者阐述生命的“向上目标”,帮助其获得成功的“自我识别”,使其面对现实,发挥自身潜能,在不损害自己和他人的前提下去满足自己的基本心理需要。
2)让患者通过饲养喜欢的动物等来激发其生活乐趣,实现自我满足愿望和改善其冷漠的心境。
表演性人格障碍的定义和临床表现、诊断、治疗?
表演性人格障碍也称为癔症型人格障碍,是以过分的感情用事或夸张言行吸引他人的注意为特征的人格障碍。
临床表现:1)患者过分情绪化。2)过分追求他人关注。3)以自我为中心。4)受暗示性高。
诊断要点:1)情绪表现过分夸张,且极不稳定,有类似癔症样症状,但是有意为之。
2)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自我放纵,不为他人着想,极力寻求别人的关注。
治疗要点:1)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详细了解病史,向其正确解释存在的心理问题,提高其求治欲望。
2)帮助建立新的伙伴关系和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
3)通过其自我认识进行自我确立和塑造,消除其自我中心心理。
简述强迫性人格障碍和强迫症的区别
强迫性人格障碍是一种过于拘泥细节、刻意追求完美、以致无法适应新情况的人格障碍。
强迫症是一种重复出现无意义、不合理的观念、情绪、意向或行为,虽力图克制但又摆脱不了的神经症。
两者区别:强迫症的症状是病人想要摆脱的,但由于不能自我控制而无力摆脱,有求治欲望。
强迫性人格障碍的表现则通常被病人认为是合情合理的,因而必须坚持,无治疗动机。
易性症和男性或女性身份障碍在临床表现上有什么不同?
易性症是一种自信自己是生物学上性别所表示的另一种相反的性别,并持续存在厌恶和改变本身性别的解剖生理特征以达到转换性别的强烈愿望的性心理障碍。属于性身份障碍。易性症患者坚信自己外生殖器所表示的性别是错的,对自身性别的认定与解剖生理上的性别特征呈逆反心理,并有强烈改变性别的愿望,如果没有强烈转变性别的愿望,只能诊断为男性或女性性身份障碍,所以,易性症和男女性身份障碍的区别是在于是否要改变其性别。
(1)性身份障碍 [诊断标准]
女性:
1 持久和强烈地因自己是女性而感到痛苦,渴望自己是男性(并非因看到任何文化或社会方面的好处,而希望成为男性),或坚持自己是男性,并至少有下列1项:
① 固执地表明厌恶女装,并坚持穿男装;
② 固执地否定女性解剖结构,至少可由下列1项证实:明确表示已经有,或将长出阴茎;不愿取蹲位排尿;明确表示不愿意乳房发育或月经来潮;
2 上述障碍至少已持续6个月。
男性:
1 持久和强烈地为自己是男性而痛苦,渴望自己是女性(并非因看到任何文化或社会方面的好处,而希望成为女性)或坚持自己是女性,并至少有下列1项:
① 专注于女性常规活动,表现为偏爱女性着装或强烈渴望参加女性的游戏或娱乐活动,拒绝参加男性的常规活动;
② 固执地否定男性解剖结构,至少可由下列1项证实:断言将长成女人{不仅是角色方面};明确表示阴茎或睾丸令人厌恶;认为阴茎或睾丸即将消失,或最好没有;
2 上述障碍至少已持续6个月。
(2)易性症[F64.0性别改变症]
对自身性别的认定与解剖生理上的性别特征呈逆反心理,持续存在厌恶和改变本身性别的解剖心理特征以达到转换性别的强烈愿望,并要求变换为异性的解剖生理特征(如使用手术或异性激素),其性爱倾向为纯粹同性恋。已排除其他精神疾病所致的类似表现,无生殖器解剖生理畸变与内分泌异常。
[诊断标准]
1 期望成为异性被别人接受,常希望通过外科手术或激素治疗使自己的躯体尽可能与自己所偏爱的性别一致;
2 转换性别的认同至少已持续2年;
3 不是其他精神障碍(如精神分裂症)的症状,或与染色体异常有关的症状。
列举性心理异常的类型
1)性身份识别障碍,如易性症;(易性症与男女性身份障碍的区别在于是否有转换性别的强烈愿望,且已持续2年)
2)性指向障碍,如同性恋、双性恋;
3)性偏好障碍,如恋物症、异装症、露阴症、窥阴症,性施虐和性受虐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