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 Con Exam Prep-book questions Flashcards

用于上机考,不用背,但要熟记,用于替代看书

You may prefer our related Brainscape-certified flashcards:
1
Q

何谓心理异常?心理异常有那些基本特征?造成心理异常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A

答:心理异常是指个体在某个时段或长期没有能力按社会认可的适宜的方式行动,以致其行为后果对本人或社会是不适应的心理状态。
心理异常有三个基本特征:
(1)心理反应失去了合理性,即心理活动或行为表现与现实环境失去统一性和合理性。
(2)心理过程失去了协调性,即心理过程及其相互之间或心理过程和行为表现之间失去协调一致性。
(3)个性特征失去了稳定性,即心理活动及其行为表现构成的独特的个性特征失去相对稳定性。
造成心理异常的基本因素
(1)是生理因素:遗传、脑功能失调、神经递质代谢异常;
(2)是环境因素:人际关系不良、社会生活事件、丧失;
(3)是心理因素:应激、消极情绪、挫折及对挫折情绪的消极反应。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2
Q

心理健康运动正式开始的标志是什么?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

A

1908年美国比尔斯的著作《一颗失而复得的心》的出版和同年成立的“康涅狄格州心理卫生协会”作为心理健康运动正式开始的标志。
第一阶段:20世纪初——1945年二战结束,此期间心理健康运动的内容从改善精神病人的待遇到注意精神疾病的预防。
第二阶段:二战结束——60年代末,心理健康运动的内容从关心身心因素的制约到关注社会因素的影响。
第三阶段:70年代初至今,心理健康运动的内容从努力提高个体的适应能力到力图全面提高人的心理素质。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3
Q

判别心理健康水平的“发展标准”包括哪些具体评估标准?

A

心理健康的判别标准是心理健康及其水平的判别标准,“生存标准”和“发展标准”则是当今社会判别心理健康及其水平的两大基础标准。
心理学史上的判别标准,相当于“生存标准”:
(1)主观经验标准(指根据被判别者的主观感受和判别者的主观经验进行判别);
(2)统计分析标准(指根据被判别者的心理特征是否偏离平均值进行判别;
(3)心理测验标准(指根据规范化的心理测验结果进行判别);
(4)社会适应标准(指根据是否适应社会生活环境并与之保持协调进行判别);
(5)病因症状标准(指根据是否有致病因素和症状表现进行判别)。
发展标准的本质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认知清醒健全——认知功能优异:不仅能客观正确地认识他人,评价他人,对他人的长处优点不抹杀;而且能清醒全面地认识评价自己,对自己的缺点短处不否认。有敏锐的感知,稳定的注意,良好的记忆,丰富的想象,灵活的思维,流畅的语言。
(2)情绪积极饱满——精神状态稳定振作:人的主导心境大部分时间是饱满的,是稳定振作的,体验到满意,欢愉的。即便产生沮丧等消极情绪,亦有短时间内化解的能力。
(3)意志品质良好——意志坚强:有明显的自觉的行动,能代表意志,自主程度高。不屈从,盲从,独断等。也有明显果断性,善于抓住机遇,合理迅速作出决断,有坚持性,韧性。
(4)个性完善同一——个性稳定,一致,健全:为人诚实,热情,富有同情心,不应冷酷,虚伪。要勤劳,富有首创精神。
(5)人际关系和谐——乐于交往,与人相容:在思想,情感,态度上很快与人沟通。为人热情宽厚,容易被人接纳。
(6)潜能充分发挥 ——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能充分开发,利用自我的潜能。
心理健康的具体评估标准有:
(1)适应能力(2)耐受能力(3)调控能力(4)社交能力(5)康复能力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4
Q

变态心理学的五种病理学模式?

A

变态心理学的五种病理学模式具体如下:
① 生物学模式:认为心理异常也与躯体疾病一样,都有生物学方面的病因,各种精神症状都可以定位于大脑的某一特定部位。
② 心理动力学模式:认为心理异常是意识与潜意识,即意识与欲望、本能等矛盾冲突的结果。由弗洛伊德倡导。
③ 行为模式:认为心理异常是“不良学习”的结果。所有体现心理异常的不良行为,除了由生理原因所决定的以外,都是通过条件反射即“学习”的过程固定下来的。由华生倡导。
④ 社会学模式:认为心理异常是生活变动等社会因素影响的结果。由迈耶尔(美国)倡导。
⑤ 整体论模式:认为心理异常是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5
Q

一般心理问题有哪些?他们有什么的特征

A

一般心理问题包括:偏执、自卑、多疑、无端烦恼、消沉、孤僻、攻击性、狂热、怯懦、心理疲劳等。
它们有以下三种特征:
(1)情景性——由特定的情景所诱发,与特定的情景紧密相关。对形成反应的刺激情景,即使反复出现,也难以通过不断适应而逐渐减少异常反应,甚至还会越演越烈,以至最终演变成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2)偶发性和暂时性—一般不会持续出现,且通常能自行缓解。一方面是指脱离某种特定情景,一般心理问题就不复存在;另一方面是指其常会自行缓解,来去匆匆,偶然得说不出所以然,暂时得稍纵即逝。
(3)无心理状态的病理性变化——不存在病理性的精神症状,精神活动完全正常。所以有一般心理问题的人,其心理活动和心理状态通常都是正常的,即使在特定情景里出现某些症状,也不是心理异常的表现。就因为不存在病理性精神症状。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6
Q

“无端烦恼”作为一般心理问题与生活中正常烦恼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A

无端烦恼是指无缘无故烦躁、苦恼的消极情绪。也称莫名烦恼、自寻烦恼,属于非正常心态,是心理失衡的表现。有无端烦恼的人也知道其烦恼是莫名的、自寻的,也知道他人碰到类似的问题未必会产生烦恼,但却难以控制、甚至难以自拔。无端烦恼与生活中正常烦恼的区别:正常的烦恼是由于客观存在的原因引起的,人人都有体验,而无端烦恼是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上的,即引起无端烦恼的原因是主观想象出来的,并非客观存在。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7
Q

心理疲劳与生理性疲劳、病理性疲劳有何不同?

A

心理疲劳是指因精神原因而非生理躯体原因导致的无精打采、懒散无力,使反应速度、灵活性和准确度降低的心理机能消极状态。
心理疲劳与生理性疲劳、病理性疲劳的不同之处在于:生理性疲劳、病理性疲劳也会导致工作能力减弱、效率降低等后果,但都是一种自然性防护反应。生理性疲劳是由身体肌肉承担高强度或长时间的活动造成的,削弱的主要是人的体力,表现为肌肉疲劳。病理性疲劳是由各种疾病引起的,削弱的主要是人的相应躯体机能,表现为体虚乏力。心理疲劳则肌肉活动强度不大,也无躯体疾病,纯粹是有精神系统活动过于紧张或单调引发,削弱的主要是心理机能,表现为精神疲乏。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8
Q

心理症状包括哪些?

A

(1)感知障碍:感觉异常、感觉消失、病理性错觉、幻觉(幻听、幻视、幻嗅等)感知综合障碍
(2)思维障碍:思维奔逸(思维挤压、随境转移、音联、意联)、联想散漫、思维迟缓、思维贫乏、思维中断、象征性思维、妄想(被害妄想、关系妄想、自罪妄想、疑病妄想、嫉妒妄想、控制妄想)、超价观念、强迫思维(强迫意念、穷思竭虑、强迫怀疑、强迫对立性思维、强迫表象、强迫意向)
(3)言语障碍:持续言语、刻板言语、模仿言语、脑损伤性言语、缄默、病理性说谎
(4)注意障碍:注意增强、注意涣散、注意衰退、随境转移、注意固定、注意狭窄
(5)记忆障碍:记忆增强、界限性遗忘、顺行性遗忘、逆行性遗忘、近事遗忘、远事遗忘、错构、虚构
(6)情感障碍:情感高涨、情感欣快、病理性畸轻、易激惹、情感低落、情感淡漠、情感不稳、情感倒错、表情倒错、情感幼稚
(7)意志障碍:意志增强、意志减弱(矛盾心态、易暗示性)、意向倒错、意向矛盾
(8)动作行为障碍:
1)精神运动性兴奋——指精神活动的普遍性增强,动作和行为明显增加,动作行为可以表现为与思想感情协调(多见躁狂症);也可以表现为与思想感情不协调(多见青春型精神分裂症)。如躁狂性兴奋、焦虑性兴奋、青春性兴奋、紧张性兴奋、谵妄性兴奋。
2)精神运动性抑制——指精神活动的普遍性减弱或阻滞,随意动作受到削弱或丧失,意志行动与随意行动之间的关系受到破坏。如紧张性木僵、抑郁性木僵、病态性违拗、被动性服从、刻板动作、持续动作、模仿动作、强迫动作
(9)本能行为障碍:自伤、自杀、进食障碍、睡眠障碍(失眠、睡眠麻痹、睡行)、性功能失调
(10)意识障碍:意识混浊、嗜睡、昏睡、昏迷、谵妄(急性意识障碍,表现为定向障碍、错觉、幻觉,日间嗜睡、夜间骚动不宁)、意识朦胧、梦样状态、精神错乱。
(11)自我意识障碍:人格解体、交替人格、多重人格、人格转换、自知力缺失。
(12)智能障碍:精神发育迟滞(按智商和社会适应行为受损程度分为四级——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痴呆
(13)定向障碍:环境定向障碍、自我定向障碍。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9
Q

“神经症”有哪些共同特征?

A

神经症是一组主要表现为焦虑、恐怖、强迫、抑郁、疑病或神经衰弱症状的精神障碍,它有一定的人格基础,起病常受心理社会因素影响,虽有躯体症状(强迫症不明显),但没有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病理基础,患者深感痛苦而又无能为力,自知力完整或基本完整,有较强求治欲望。病程符合症状标准至少3个月(惊恐障碍除外),且病程多迁延。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0
Q

惊恐障碍和广泛性焦虑在症状和病程要求上有何区别?

A

惊恐障碍和广泛性焦虑均属于焦虑症。
惊恐障碍即急性焦虑症,一月内至少发作3次,一般为数分钟,每次最长也不会超过1小时。症状: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惊慌恐惧,具有强烈的失去自我感、濒死感、失控感、发疯感、窒息感,并伴有:心悸、呼吸困难、胸闷、胸痛、胸前压迫感或不适感、喉部堵塞感、头晕或失去平衡感、手脚麻木或肢体异常感、阵发性发热或发冷感、多汗、昏厥、振颤等。
广泛性焦虑即慢性焦虑症,病程一般持续6个月以上。表现为精神性焦虑和躯体性焦虑。精神性焦虑至少有以下表现之一:患者经常感到不明原因和对象的紧张或烦躁;经常提心吊胆会担心某种不幸,但又说不出有什么具体不幸;经常处于高度警觉状态,如临大敌。躯体性焦虑常伴有:运动性不安;交感神经功能亢进。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1
Q

恐怖症的诊断要点是什么?

A

恐怖症是一种以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客体或处境为主神经症。病人明知没有必要,但仍不能防止恐惧发作,恐惧发作时往生育伴有显著的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病人极力回避所害怕的客体或处境,或是带着畏惧去忍受。诊断要点:
一是患者有明确的引起恐怖反应的刺激,明知恐怖反应与实际的刺激不相称,不合情理,但难以摆脱。
二是患者发作时伴有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症状。
三是尽管患者也知道没有必要,但仍对引起恐怖反应的事物、情境或人际交往采取极力回避态度,而且反复出现,无法控制。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2
Q

强迫症有哪些特点?

A

指一种以强迫症状为主的神经症,其特点是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二者强烈冲突使病人感到焦虑和痛苦;病人体验到观念或冲动系来源于自我,但违反自己意愿,虽极力抵抗,却无法控制;病人也意识到强迫症状的异常性,但无法摆脱。病程迁延者以仪式动作为主,而精神痛苦减轻,但社会功能严重受损。
“自我强迫”是指症状并非外力所致,而是出自内心;明知不合情理或毫无意义,但仍反复呈现;不能自我控制,无力摆脱;有强烈的焦虑和痛苦。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3
Q

什么是躯体形式障碍?有哪些主要亚型?

A

躯体形式障碍是一种以持久地担心或相信各种躯体症状的优势观念为特征的神经症。患者因这些症状反复就医,虽经各种医学检验呈阴性和医生的解释仍不能打消其疑虑,常伴有焦虑或抑郁情绪。即使有时确实有某种躯体障碍,也不能解释所述症状的性质、程度,火气痛苦和优势观念。
亚型有:躯体化障碍(病程至少2年,否则应诊断为未分化躯体形式障碍)、疑病症(病程至少3个月)、躯体形式的自主神经紊乱、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病程迁延,常持续6个月以上)。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4
Q

试述癔症及其临床表现、诊断要点、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

A

癔症(又称歇斯底里)是一种无器质性病变基础的解离症状和转换症状为主的精神障碍。癔症同病人的生理、心理素质有关,情绪不稳定、易受暗示以及具有表演性人格特征的人更易发生癔症。自知力基本完整,病程多反复迁延。
临床表现:起病急骤,起病前患者多有心理社会应激。通常为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中的一般问题。多起病于青春期和更年期,女性较多。癔症症状与真正疾病症状的相似程度取决于患者对该种疾病的认知水平。症状主要表现为精神和躯体障碍。
(1)癔症性精神症状(解离症状),指病人部分或完全丧失对自我身份的识别和对过去得记忆。常见有:情感暴发(狂笑、大哭、伤人或自伤),其他还表现为癔症性遗忘、漫游、假性痴呆、癔症性身份识别障碍和癔症性精神病。
(2)癔症性躯体障碍(转换症状),指病人在遭遇无法解决的问题和冲突时产生的不快心情,并以转化成躯体症状的方式出现。常见有:癔症抽搐发作(突然跌倒、四肢乱动、抽搐乱动等),其他还表现为癔症性运动(癔症性瘫痪、失音、震颤)和感觉障碍(癔症性失明、失聪、肤觉缺失、癔症球)。
诊断要点:1)起病急,病前有明显地社会心理应激。
2)无相应的病理基础。
3)可以因为暗示而发病、加重或减轻、消失。
4)持续时间与“继发性得益”有关。
5)应排除其他精神躯体疾病引起的癔症样症状。
与具有癔症样躯体疾病的区别:癫痫
与具有癔症样精神疾病的区别:精神分裂症
与诈病的区别:癔症是无意识的,无法自我控制;诈病是有意识的
治疗方法:疏泄:支持性心理治疗,引导患者讲述激发性事件内容。
解释:使患者明了并相信癔症并非由躯体疾病引起,而是心理因素所致。
暗示:减轻、消除症状。
药物: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治疗。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5
Q

抑郁发作有哪些临床症状及类型?

A

抑郁发作是以心境低落为主的心境障碍。病程标准至少持续两周。社会功能受损,可给患者造成痛苦或不良后果。抑郁发作的临床症状表现为:
(1)患者情绪低落:表现为心境低落,郁郁寡欢,可有昼中夜轻的特点。
(2)思维缓慢:反应迟钝,联想困难,语言减少且声音低微,注意力集中困难,记忆力减退。
(3)精神运动性迟缓:精力减退,常感浑身乏力,无法适应日常工作和生活,整日无精打采,活动明显减少,甚至日常生活起居都不能自理;动作少而缓慢,很少有自发性动作;严重时出现抑郁性木僵。
(4)躯体症状:失眠早醒,食欲减退,体重减轻,便秘干结,性欲减退。
类型:轻性抑郁症(轻抑郁)、无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无幻觉、妄想和紧张综合征等精神病性症状)、有精神病症状抑郁症(有幻觉、妄想和紧张综合征等精神病性症状)和复发性抑郁症(2次以上抑郁发作,中间至少间隔2个月,从无躁狂发作或双相障碍、环性心境障碍)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6
Q

什么是心境障碍?环性心境障碍与恶劣心境有何异同?

A

心境障碍,又称情感障碍,是以明显而持久的心境高涨或心境低落为主的一组精神障碍,并有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改变。病情重者可有精神病性症状。大多起病在16-30岁之间。大多数患者有反复发作的倾向。
(1)心境障碍的类型:
1、躁狂发作:表现为“情感高涨或易激惹”、“思维奔逸”、和“精神运动性兴奋”的“三高症状”。病程至少持续1周。
2、抑郁发作:表现为“情感低落”、“思维缓慢”和“语言动作减少与迟缓”的“三低症状”。病程至少持续2周。
3、双相障碍:表现为躁狂与抑郁反复循环、混合和迅速交替发作。
4、持续性心境障碍:是持续性并常有起伏的心境障碍,但发作极少严重到符合躁狂和抑郁发作的症状标准。包括“环性心境障碍”和“恶劣心障”。
(2)环性心境障碍主要表现为轻度的情感高涨或低落的反复轮流出现,但达不到任何一型双相障碍的严重程度,病程至少2年,这2年中可有数月心境正常间隙期。恶劣心境表现为持续存在心境低落,但不符合轻抑郁症状标准,病程至少2年,这2年中很少有持续2个月的心境正常间隙期。
1、共同点:二者都是持续心境障碍的临床表现;病人都有心境低落的表现,但不符合轻抑郁症的标准;二者均是病程持续至少两年;均是持续性的,通常一次发作要持续数年,一次发作期间可有心境正常间歇期。
2、不同点:环性心境障碍表现为病人反复出现心境高涨或低落,但不符合轻躁狂或轻抑郁症标准。病程至少已两年。2年中,可由数月心境正常间歇期。主要表现为轻度的情感高涨或低落反复轮流出现,但达不到任何一型双相障碍的严重程度。
恶劣心境表现为持续存在心境低落,病人感到压抑、悲伤、沮丧或苦闷,常有消极观念,但很少有绝望感。还可伴有多种躯体障碍,也可见焦虑和易激惹,睡眠障碍,进食障碍和性功能障碍。但不出现心境高涨。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7
Q

何谓人格障碍?诊断人格障碍的年龄和病程要求是什么?

A

人格障碍是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适应不良的异常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明显或极端地偏离某一特定文化背景和一般认知方式,通常表现为人格各成分之间的失衡或人格性质上的失常,患者对社会环境适应不良,影响其社会功能,并影响正常的人际关系。人格特征偏离正常是广泛的、稳定的、长期的,虽无认知障碍但难以矫正。
人格障碍通常始于青少年,但诊断为人格障碍需年龄已满18岁,病程至少持续两年以上。人格障碍是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社会适应明显不良的异常行为模式。其中人格特征偏离正常是广泛的、稳定的、长期的,且已18岁,病程至少持续2年以上。
主要包括:偏执性人格障碍、分裂性人格障碍、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冲动性人格障碍、表演性人格障碍、强迫性人格障碍、依赖性人格障碍、焦虑性人格障碍。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8
Q

反社会性人格障碍有何具体临床表现?

A

反社会性人格障碍是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经常违法乱纪,对人冷酷无情为特点的人格障碍。临床表现:
一是患者冷酷无情。表现出自私自利,缺乏起码的爱和同情心,不关心他人,不抚养子女或赡养父母,经常做出令人痛苦的行为。
二是无视社会道德规范,表现为不承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屡屡违反社会准则。
三是行为冲动,表现为易冲动,易激惹,缺乏自我控制,不考虑后果。
四是缺乏罪恶感,表现为对自己的行为不感到内疚和自责,甚至以作恶为了,屡教不改。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9
Q

冲动性人格障碍的定义和临床表现、诊断、治疗?

A

冲动性人格障碍又称攻击性人格障碍,是以情感爆发伴有明显行为冲动为特征的人格障碍。
临床表现:(1)情绪不稳,易激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2)容易产生人际关系的紧张和不稳定;(3)产生冲动情绪时,常伴随有攻击行为;(4)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也表现出冲动性。
诊断要点:一是具有阵发性,患者情感爆发和冲动行为事前难以预测。二是难以自控,事后有后悔感,但无助于防止再发。
治疗要点:1)认知疗法,改变患者与冲动性情绪和行为相联系的错误认知;
2)厌恶疗法,抑制和消除病理性冲动行为。通过各种活动磨练意志,提高自控力。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20
Q

分裂样人格障碍的定义和临床表现、诊断、治疗?

A

分裂样人格障碍是以观念、行为和外貌装饰的奇特、情感冷漠以及人际关系缺陷为特点的人格障碍。
临床表现:1)患者性格极端孤僻。基本不与人主动交往。2)情感冷漠。缺乏情感体验,与人交往不露任何感情。3)行为怪异。不修边幅,行为不合时宜。4)喜欢幻想。沉溺幻想,有奇异信念(如相信心灵感应、特异功能、第六感觉等)
诊断要点:一是性格过于孤僻,不好交际,常独来独往。二是缺乏丰富的情感体验。三是行为和想法怪异,不合常理。
治疗要点:1)运用现实疗法向患者阐述生命的“向上目标”,帮助其获得成功的“自我识别”,使其面对现实,发挥自身潜能,在不损害自己和他人的前提下去满足自己的基本心理需要。
2)让患者通过饲养喜欢的动物等来激发其生活乐趣,实现自我满足愿望和改善其冷漠的心境。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21
Q

表演性人格障碍的定义和临床表现、诊断、治疗?

A

表演性人格障碍也称为癔症型人格障碍,是以过分的感情用事或夸张言行吸引他人的注意为特征的人格障碍。
临床表现:1)患者过分情绪化。2)过分追求他人关注。3)以自我为中心。4)受暗示性高。
诊断要点:1)情绪表现过分夸张,且极不稳定,有类似癔症样症状,但是有意为之。
2)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自我放纵,不为他人着想,极力寻求别人的关注。
治疗要点:1)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详细了解病史,向其正确解释存在的心理问题,提高其求治欲望。
2)帮助建立新的伙伴关系和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
3)通过其自我认识进行自我确立和塑造,消除其自我中心心理。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22
Q

简述强迫性人格障碍和强迫症的区别

A

强迫性人格障碍是一种过于拘泥细节、刻意追求完美、以致无法适应新情况的人格障碍。
强迫症是一种重复出现无意义、不合理的观念、情绪、意向或行为,虽力图克制但又摆脱不了的神经症。
两者区别:强迫症的症状是病人想要摆脱的,但由于不能自我控制而无力摆脱,有求治欲望。
强迫性人格障碍的表现则通常被病人认为是合情合理的,因而必须坚持,无治疗动机。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23
Q

易性症和男性或女性身份障碍在临床表现上有什么不同?

A

易性症是一种自信自己是生物学上性别所表示的另一种相反的性别,并持续存在厌恶和改变本身性别的解剖生理特征以达到转换性别的强烈愿望的性心理障碍。属于性身份障碍。易性症患者坚信自己外生殖器所表示的性别是错的,对自身性别的认定与解剖生理上的性别特征呈逆反心理,并有强烈改变性别的愿望,如果没有强烈转变性别的愿望,只能诊断为男性或女性性身份障碍,所以,易性症和男女性身份障碍的区别是在于是否要改变其性别。
(1)性身份障碍 [诊断标准]
女性:
1 持久和强烈地因自己是女性而感到痛苦,渴望自己是男性(并非因看到任何文化或社会方面的好处,而希望成为男性),或坚持自己是男性,并至少有下列1项:
① 固执地表明厌恶女装,并坚持穿男装;
② 固执地否定女性解剖结构,至少可由下列1项证实:明确表示已经有,或将长出阴茎;不愿取蹲位排尿;明确表示不愿意乳房发育或月经来潮;
2 上述障碍至少已持续6个月。
男性:
1 持久和强烈地为自己是男性而痛苦,渴望自己是女性(并非因看到任何文化或社会方面的好处,而希望成为女性)或坚持自己是女性,并至少有下列1项:
① 专注于女性常规活动,表现为偏爱女性着装或强烈渴望参加女性的游戏或娱乐活动,拒绝参加男性的常规活动;
② 固执地否定男性解剖结构,至少可由下列1项证实:断言将长成女人{不仅是角色方面};明确表示阴茎或睾丸令人厌恶;认为阴茎或睾丸即将消失,或最好没有;
2 上述障碍至少已持续6个月。
(2)易性症[F64.0性别改变症]
对自身性别的认定与解剖生理上的性别特征呈逆反心理,持续存在厌恶和改变本身性别的解剖心理特征以达到转换性别的强烈愿望,并要求变换为异性的解剖生理特征(如使用手术或异性激素),其性爱倾向为纯粹同性恋。已排除其他精神疾病所致的类似表现,无生殖器解剖生理畸变与内分泌异常。
[诊断标准]
1 期望成为异性被别人接受,常希望通过外科手术或激素治疗使自己的躯体尽可能与自己所偏爱的性别一致;
2 转换性别的认同至少已持续2年;
3 不是其他精神障碍(如精神分裂症)的症状,或与染色体异常有关的症状。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24
Q

列举性心理异常的类型

A

1)性身份识别障碍,如易性症;(易性症与男女性身份障碍的区别在于是否有转换性别的强烈愿望,且已持续2年)
2)性指向障碍,如同性恋、双性恋;
3)性偏好障碍,如恋物症、异装症、露阴症、窥阴症,性施虐和性受虐症。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25
Q

为什么“同性恋”仍是“性心理障碍”的亚型?

A

因为虽然从性爱本身来说不一定异常,但某些同性恋者对自己的性发育、性定向可伴有焦虑、抑郁与内心痛苦,从而不希望如此或犹豫不决等心理障碍。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26
Q

神经性厌食的诊断标准及治疗?

A

是一种多见于青少年女性的进食行为异常,特征为故意限制饮食,使体重降至明显低于正常的标准,为此采取过度运动、引吐、导泻等方法以减轻体重。常有过分担心发胖,甚至已以明显消瘦仍自认为太胖,即使医生进行解释也无效。部分病人可以用胃涨不适,食欲下降等理由,来解释其限制饮食。常有营养不良、代谢和内分泌紊乱,女性可出现闭经,男性可有性功能减退,青春期前的病人性器官呈幼稚型。有的病人可有间歇发作的暴饮暴食。本症并非躯体疾病所致的体重减轻,病人节食也不是其他精神障碍的继发症状。
[诊断标准]
1 明显的体重减轻,比正常平均体重减轻15%以上,或者Quetelet体重指数为17.5或更低,或在青春期前不有达到所期望的躯体增长标准,并有发育延迟或停止;
2 自己故意造成体重减轻,至少有下列1项:
① 回避“导致发胖的食物”;
② 自我诱发呕吐;
③ 自我引发排便;
④ 过度运动;
⑤ 服用厌食剂或利尿剂等;
3 常可有病理性怕胖:指一种持续存在的异乎寻常地害怕发胖的超价观念,并且病人给自己制订一个过低的体重界限,这个界值远远低于其病前医生认为是适度的或健康的体重;
4 常可有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广泛内分泌紊乱。女性表现为闭经(停经至少已3个连续月经周期,但妇女如用激素替代治疗可出现持续阴道出血,最常见的是用避孕药),男性表现为性兴趣丧失或性功能低下。可有生长激素升高,皮质醇浓度上升,外周甲状腺代谢异常,及胰岛素分泌异;
5 常症状至少已3个月;
6 可有间歇发作的暴饮暴食(此时只诊断为神经性厌食);
7 排除躯体疾病所致的体重减轻(如脑瘤、肠道疾病例如Crohn病或吸收不良综合征等)。
[说明]
1 正常体重期望值可用身高厘米数减105,得正常平均体重公斤数;或用Qurtrlet体重指数=体重千克/身高米数的平方进行评估;
2 有时厌食症可继发于抑郁症或强迫症,导致诊断困难或在必要时需并列诊断。
治疗要点:
(1)如有低血压性虚脱等并发症,应首先治疗并发症。
(2)让患者在家属监督下,使用代币疗法逐步恢复进食。取得成效后采用认知疗法,纠正其对体重的错误认知。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27
Q

试述“失眠症”的定义、诊断标准、治疗?。

A

失眠症是以原发性失眠(单纯性失眠)为惟一症状且极度关注失眠结果的优势观念为特征的睡眠障碍。
临床表现:入睡困难、睡眠浅、睡眠时间少、易醒、多梦、醒后疲乏等。
诊断要点:上述至少一种或几种,至少每周发生3次,并至少已1个月;对失眠及其后果过分关注,并因此苦恼;不存在造成失眠的任何躯体疾病和精神障碍。
治疗要点:1)改变患者对睡眠的错误认知,养成有规律的作息制度,以恢复正常的生物节律。
2)运用睡眠限制疗法缩短清醒时的卧床时间,直到允许躺在床上的时间与期望维持的有效睡眠时间一样长。
3)必要时药物治疗,但要严格遵医嘱。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28
Q

什么是精神分裂症?何谓阳性症状和隐性症状?

A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以精神活动与现实环境相脱离,思维、情感、意志互相“分裂”的特征性症状为突出表现,并伴有幻觉、妄想、紧张综合征等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分裂特征的其他症状的精神病。
(1)“阳性症状”属于精神分裂症的急性期,主要临床表现为:以思维障碍(思维形式障碍、妄想)、幻觉(反复多次的报道性、评论性幻听;幻视;幻触等)、情感障碍(情感不协调:情感倒错、表情倒错等)和行为障碍(怪异行为或愚蠢行为;表现冲动、易怒等紧张性兴奋等)中的精神病性症状。
(2)“阴性症状”属于精神分裂症的慢性期,主要临床表现为:以出现缺乏动力、精力、兴致、情感、礼仪和社交等正常精神功能衰退或缺失症状。主要表现为:自发性动作能力丧失,终日呆坐、闲逛,无所事事,生活毫无目标;感觉浑身乏力,懒得活动;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对原来的爱好也是如此;表情呆板,语言单调,对周围的刺激缺乏必要的情感反应;在公共场合连起码的礼仪都不讲究,或对他人不理不睬;极力避免参加社交活动,往往闭门不出,与世隔绝。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29
Q

应激相关障碍有哪些类型?各自的应激源和起病与持续时间有何不同?

A

指一组主要由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引起异常心理反应,导致的精神障碍,也称反应性精神障碍。决定本组精神障碍的发生、发展、病程,及临床表现的因素有:
1 生活事件和生活处境,如剧烈的超强精神创伤或生活事件,或持续困难处境,均可成为直接病因;
2 社会文化背景;
3 人格特点、教育程度、智力水平,及生活态度和信念等;
4 不包括癔症、神经症、心理因素所致生理障碍,及各种非心因性精神病性障碍。
应激相关障碍包括:急性应激障碍,急性应激性精神病,创伤后应激障碍和适应障碍。
(1)急性应激障碍:强烈持久的精神刺激因素是导致本症的直接原因,这些因素既可以是自然灾害和严重的生活事件,也可以是家庭不和,工作受挫等持久而沉重的情感创伤。此外发病还与个体的健康状况和社会文化背景有关。急性应激障碍在异乎寻常的精神刺激后的很短的时间内出现,如果应激性环境消除,症状可在两到三天(通常几个小时内)迅速缓解,;如果刺激源存在持续性或不可逆性,症状则一般在两到三天后开始减轻,通常在一周内逐渐缓解,最长不超过一个月,预后良好。
(2)急性应激性精神病:由强烈并持续一定时间的心理创伤性事件直接引起的;起病呈急性或亚急性,经适当治疗,可在短期内恢复(仅个别病人超过1个月),预后良好,一般无人格缺陷。
(3)创伤后应激障碍:是由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心理创伤引起的延迟出现并长期持续的应激相关障碍;潜伏期从几周到几个月不等(很少超过6个月),病程波动,多数患者可恢复,少数患者可表现为多年不愈的慢性病程,或转为持久的人格改变。
(4)适应障碍:应激源是明显的社会生活事件,特别是生活环境或社会地位的改变,如丧偶、移民、出国、参军、退休等。通常在应激事件发生后的一个月内起病,病程较长,但一般不会超过6个月,若应激源持续存在,可能需要更长时间。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30
Q

什么是创伤后应激障碍?

A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指一种由异乎寻常的威胁性事件或灾难性心理创伤(如遭受酷刑、被强奸、目睹他人车祸或受迫害等)引起的延迟出现并长期存在的应激相关障碍。潜伏期从几周到几个月不等,多数可恢复,少数可多年不愈或转为人格改变。
临床表现:一是反复出现创伤性体验(闪回),创伤性情境不由自主地涌现;二是持续性的回避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刺激;三是持续性的警觉性增高;四是遇到与创伤事件相关、相似的情境时会出现明显的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和强烈的内心痛苦体验。此外,还多伴有焦虑和抑郁情绪。
诊断要点:1)遭受异乎寻常的创伤性事件或情境,并伴有反复出现创伤性体验、持续性回避或警觉等症状,且没有其他适宜诊断;2)精神障碍延迟发生,症状至少已3个月,病程持续可长达多年;3)社会功能受损。
治疗:一是人本主义无条件积极关注和温暖接纳,帮助宣泄负向情绪;
二是心理支持疗法,通过解释、分析、支持、鼓励等方法帮助尽快摆脱心理创伤造成的影响;
三是格式塔疗法,一起处理未完成情结,可请其收集与失去亲人有关的照片和纪念物带到会谈中;
四是认知、行为疗法,改变患者回避现实的错误行为方式,提高适应能力,可要求其写日记,记录丧失的想法和情感,尝试探讨自责、内疚等不合理信念;
五是药物治疗,对有焦虑、抑郁情绪和警觉性过高的患者可考虑药物辅助治疗。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31
Q

儿童多动症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A

儿童多动症,又称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是指发生在儿童时期,与同龄儿童相比具有明显的持续的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度、冲动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常在7岁前出现,9岁往往是症状最突出的年龄。病程至少持续6个月以上。
临床表现:注意力涣散(注意力很难集中)、活动过多(无论在何种场合都处于不停活动状态)、冲动任性(做事不假思索、不及后果)、神经发育障碍(精细协调动作笨拙)、学习困难(听课效率差,成绩波动大)等。
治疗:增进理解,躯体训练,促进社会化,饮食调节,药物治疗。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32
Q

儿童孤独症的临床表现和治疗?

A

又称婴儿孤独症或自闭症,是一种具有社会交往、言语焦虑、行为动作等方面严重心理发育障碍的综合症。发病于3岁以前,男孩明显多于女孩。约有3/4的患儿存在智力和认知缺陷,伴有明显的精神发育迟滞。
临床表现:社会交往障碍、言语发育障碍、兴趣范围狭窄以及刻板、僵硬的行为方式,被称之为孤独症三联征。
治疗:关键是尽早进行教育训练,重点训练社会技能、与人交往方式;运用小步子渐进训练法,循序渐进,长期坚持。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33
Q

儿童分离性焦虑症的临床表现和治疗

A

是指儿童与其依恋对象分离时产生的过度焦虑情绪。一般发生在6岁以前。
临床表现:(1)过分担心依恋对象可能遇到伤害或不会归来;(2)过分担心自己会走失、被绑架等;(3)因而不愿离开依恋对象而不想上学或拒绝上学;(4)分离时或分离后出现过度的情绪反应和躯体症状。
诊断:(1)症状由害怕与依恋对象分离这一特定情境引起,且有分离的恐惧成为焦虑中心的过度的焦虑情绪反应;(2)患儿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受损;(3)起病在6岁前,上述症状至少1个月以上。
治疗:一是调整家庭教养方式,帮助父母认识本身的弱点及其对患儿的不良影响;
二是对孩子进行松弛训练并有意识减少每天和孩子的基础时间;
三是创造机会让孩子与其他同龄孩子接触,以减少对依恋对象的依恋;
四是必须时考虑抗抑郁或抗焦虑的药物辅助,但要严遵医嘱。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34
Q

是指儿童与其依恋对象分离时产生的过度焦虑情绪。一般发生在6岁以前。
临床表现:(1)过分担心依恋对象可能遇到伤害或不会归来;(2)过分担心自己会走失、被绑架等;(3)因而不愿离开依恋对象而不想上学或拒绝上学;(4)分离时或分离后出现过度的情绪反应和躯体症状。
诊断:(1)症状由害怕与依恋对象分离这一特定情境引起,且有分离的恐惧成为焦虑中心的过度的焦虑情绪反应;(2)患儿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受损;(3)起病在6岁前,上述症状至少1个月以上。
治疗:一是调整家庭教养方式,帮助父母认识本身的弱点及其对患儿的不良影响;
二是对孩子进行松弛训练并有意识减少每天和孩子的基础时间;
三是创造机会让孩子与其他同龄孩子接触,以减少对依恋对象的依恋;
四是必须时考虑抗抑郁或抗焦虑的药物辅助,但要严遵医嘱。

A

是儿童恐怖症的一种亚型,是指儿童对学校有强烈的恐惧感,回避老师和同学,患儿上学前诉说自己有头痛、腹痛等不适,并伴有焦虑或抑郁情绪。直接诱因通常是老师过分严厉或在学校遭到某些挫折和侮辱,师生关系、伙伴关系紧张;家庭发生某些变故等。
临床表现:患儿对上学产生强烈的厌烦、抵制情绪和回避行为,还会出现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同时伴有一系列躯体症状,如腹痛、头痛、发颤、恶心等。
诊断:一是只对学校环境或到学校上学这一特定情境产生恐惧、焦虑情绪和回避行为;二是患儿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受损;三是病程至少1个月以上(不包括刚入学的1个月)。
治疗:一是调整家庭教养方式,既不能过分溺爱,也不能一味训斥、打骂孩子;二是学校要详细了解患儿在校学习时的困难是学习负担过重还是人际关系紧张,然后根据具体情况作调整;三是系统脱敏疗法进行心理治疗;四是适当药物辅助治疗。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35
Q

儿童抑郁症的临床表现和治疗?

A

是以持久的、显著的情绪低落为基本症状的一种精神障碍。
临床表现:心境低落(情绪不快,认为自己笨,显得孤独、退缩等)、行为障碍(动作迟缓、活动减少、退缩萎靡等)、躯体症状(头痛、头昏、遗尿、疲乏无力、食欲减退等)
诊断:一是以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又晨重晚轻的节律变化,病程持续至少2周;二是社会功能受损或本人感到痛苦而又无力摆脱。
治疗: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结合的方法效果比较好。抗抑郁药(如丙咪嗪)或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同时辅以家庭治疗、行为疗法、游戏疗法等,鼓励积极参加实践活动,改善情绪,增进与同学的交往。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36
Q

论述精神发育迟滞的病因学因素以及治疗和干预方法。

A

(1)遗传、染色体畸变等先天因素,孕产期有毒有害侵害、产程困难等生物学因素,家庭、社会文化等环境因素,儿童早期受到的生理心理伤害等因素都可导致精神发育迟滞。
(2)目前并无任何可提高精神发育迟滞儿童智商的药物。对精神发育迟滞儿童应当尽早制定早期干预方案,实施早期特殊教育,特别注重他们的生活自理、自我保护的有关技能学习,培养良好而有规律的生活习惯,进行社会人际交流交往训练等等。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37
Q

精神发育迟滞与痴呆有何区别?

A

精神发育迟滞是一种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精神发育不全或受阻的综合症,以智力低下和社会适应困难为主要特征,伴有精神或躯体症状。起病于发育成熟前。而痴呆是指18岁以后由脑部病变引起的不可逆的智能慢性减退,18岁前智力是正常的。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38
Q

什么是自知力和自知力障碍?

A

自知力是个人对自身躯体是否有疾病、心理是否正常的辨认和判断的能力。有些严重的精神疾病患者,在患病期间,对自身的异常思维情感和行为完全不能自己觉察和客观判断,不承认自己有病或有障碍。这种情况就叫自知力丧失或自知力障碍。
精神分裂症与神经症的鉴别主要指标就是自知力是否完全。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39
Q

什么是心理防御机制?心理防御机制的作用?可分为哪几类,主要心理防御方法?

A

即人在遭受挫折后,在其内部心理活动中具有的自觉或不自觉地摆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以恢复情绪稳定和心理平衡的一种适应性倾向。这种倾向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称心理防御机制。通常具有两项共同的特性,即(1)不是否定事实就是扭曲事实;(2)是潜意识的层次上运作的。
心理防御机制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是积极的作用,即心理防御机制作为一种控制和调节心理的手段,如果运用得当,无论是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缓解心理应激的作用,能够暂时地解除痛苦和不安。但另一方面,心理防御机制有时只能起到一种使人逃避现实的消极作用,并不能解决现实问题。滥用心理防御机制,反而会使现实问题复杂化,甚至会使人陷入更大的挫折或冲突的情境之中,严重者还可能发展成为心理障碍。
分类是:神经症性:压抑、转移、抵消、反向形成等;精神病性:否认、歪曲和妄想性投射等;成熟的:升华、幽默和利他;不成熟的:被动攻击、退化、分裂样幻想和投射等。
主要心理防御方法有:
1)压抑—— “潜压”:把不被人接受的,令人痛苦的欲念和经历自觉或不自觉地压到潜意识里,以减轻心理压力。
2)否认——拒绝看见或拒绝面对已经发生的不愉快的事实,以逃避心理打击,减轻焦虑痛苦。
3)反向形成——外在行为与内在动机相反。以过分的与内在动机相反的外在行为来掩饰不为社会所接受的,有损自尊和安全的内在动机。
4)投射—— 把自己无意识的想法和冲动归于他人,以免除自责的痛苦。(“合理化”是承认事实来掩饰自己;“投射”是否认事实来掩饰自己。)
5)转移——指精神上的痛苦、焦虑转化为躯体症状表现出来,从而避开心理焦虑和痛苦。也解释为将情绪上的冲动转移发作到“较安全的对象”身上。
6)合理化——“理由化”,“文饰作用”:给自己的行为赋予合理、正当的理由,以求为自己开脱,减少内疚和痛苦。“酸葡萄机制”、“甜柠檬机制”。
7)退化——指行为退回较不成熟的阶段中去,以减轻内心的焦虑。
8)自居或认同——为达某种不可能的目标,而在幻想中把自己比拟成成功者,并以言行表达出来,以获得象征性的满足感。
9)补偿——选择其他能获得成功的活动来弥补因目标受挫而产生的沮丧和痛苦。
10)抵消——以象征性的言行来化解,抹去已经发生的不愉快的事件。
11)幽默——以诙谐,含蓄,启迪的言行来话界尴尬,摆脱困境。
12)升华——把不能实现的欲念或痛苦的经历导向积极的能够实现行为表现,改头换面后得到象征性的满足。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40
Q

论述各种智力理论的异同,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A

(1)二因素论:
斯皮尔曼认为,不同的心智活动中有一种共同的因素在起作用,这就是一般因素,即G因素。每一种心理能力除了这个共同的G因素之外,还各有自己独特的因素,这就是特殊因素,即S因素。
(2)多因素论:
智力含有多种因素,至少可以确定有三种大的因素:社会智力、具体智力、抽象智力。
多因素论的代表人物桑代克,他认为智力是脑中神经元相结合的数量,例如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就是由这些树木和速度决定的。他根据多因素论编制的CAVD测验,这里C指填空,A指算数,V是词汇,U是理解。这也说明智力是由许多不同能力所造成的。正式提出多因素论的是桑代克的学生凯利,他认为智力有五种因素:空间关系的操作、计数的敏捷、处理言语材料的敏捷、记忆力、速度。严格地说,这种理论是二因素论的翻版,只是有几个二因素,而不是一个。
(3)瑟斯顿的群因素论:
他研究分析智力由七种因素构成:语文理解、语词流畅、数学运算、空间关系、机械记忆、知觉速度、一般推理。
(4)维尔隆的智力层次结构论:
他认为斯皮尔曼的两个因素中实际上G因素要比S因素更重要,所以在他的智力层次结构模型中,G因素是最高层,第二层为两个大因素群,即言语和教育方面的能力倾向、操作和机械方面的能力倾向。第三层是几个小因素群,每一个次级因素又可分为更小的因素群。
(5)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理论:
他认为人的智力结构由三个因素构成:内容(刺激性质)、操作(加工过程)和成果(加工的结果),进一步细分,可以分出4种内容、5种操作和6种成果。
(6)卡特尔的流体和晶体智力理论:
卡特尔把瑟斯顿的七个基本因素分成两种智力:一是流体智力、另一个是晶体智力。
(7)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加德纳认为智能可以分为:(1)语言智能 (2)数学逻辑智能 (3)空间智能 (4)音乐智能 (5)身体运动智能 (6)人际关系智能 (7)自我认识智能 (8)自然观察智能
(8)斯腾伯格的三重结构理论(三元理论)
他的三重结构理论是指智力的成分理论、智力的情境理论和智力的经验理论。
(9)智力的PASS模型理论
戴斯认为,个体的智力活动有三个认知功能系统或单元:a.注意——唤醒系统 b.同时性加工——继时性加工系统 c.计划系统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41
Q

比较传统智力理论和现代智力理论的不同点

A

(1)传统智力理论包括二因素论、多因素论、群因素论、智力层次结构论、智力三维结构理论、流体和晶体结构理论。
现代智力理论包括多元智力理论、三重结构理论、智力的PASS模型理论。
(2)传统智力理论把智力看作是单一的能力,常常只看到个体的内部世界。作为对传统智力的一种分析和反映的智商,也仅仅是对智力静态因素的分析,而非动态的;
现代智力理论把智力看作是一个综合的整体结构,有多种因素构成。它不仅看到个体的内部世界,而且注意其发生的外在条件。现代智力理论提出了三重结构理论,它是有关个体及内部世界和经验之间关系的理论,其成分理论强调智力的动态过程,情景理论从本质上揭示了智力的社会文化内涵,以三重结构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了因为成分因素缺乏,学业上不成功的人在事业上很成功。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42
Q

智龄和智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A

(1)智龄,“智力年龄”的简称,也称“心理年龄”。标志智力发展水平的以年龄为单位的尺度。每一年龄的智力,可用该年龄大部分儿童能完成的智力作业题来表示。某儿童在各年龄组完成作业题所得的智龄总和即该儿童的智龄。 
相对于实际年龄(生理年龄)而说的。“智龄”这个术语是比奈首先提出并采用的,是指在智力测验量表上与某一智力标准水平相当的年龄。 智商:IQ=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 ,智力年龄是指某个年龄组别的孩子,平均所能达到的智力水平。
测试方法:比如,一个8岁的小孩子,他在智力测试的表现,跟普通10岁的孩子一样好,我们就说,这个孩子智力年龄是10岁。
智商是表示智力发展水平,是智龄与实际年龄的比值。智龄固然是代表智力水平的重要指标,但受年龄的影响很大。智龄相同的宝宝,由于年龄不同们的智商也随之有较大的差异。比如,甲、乙、丙三个宝宝智龄同为6岁,如甲的实际年龄为6岁,则智商为100;乙为4岁,则智商应为150;丙为8岁,则智商为 75。
(2)相同点:都是反映了智力水平,是智力测量的测量单位。不同点:智龄反映了一种绝对智力水平,不同年龄儿童的智龄不能进行比较。智商反映的是相对智力水平,不同年龄儿童的智商可以进行比较。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43
Q

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A

从胎儿到18岁以前,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的因素都可能影响智力发展,包括生物学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遗传因素,如唐氏综合症;
2,遗传代谢性疾病如苯丙酮尿症等引起大脑发育异常。
3,先天性颅脑畸形;
4, 围生期有害因素如感染、药物、毒物、妊娠和分娩时并发症;
5, 出生后因素:大脑发育成熟之前各种影响大脑发育的疾病、生理状况、营养因素以及早期缺乏文化教育、人际交往机会、教养环境如父母离异。
人的智力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两类:遗传方面的因素和环境方面的因素。
遗传方面的因素主要是指遗传素质,也就是说从父母那里得到的生物状态和解剖生理特征。遗传素质是智力发展的生物前提,是制约和影响智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没有正常人的先天素质,就没有智力,更谈不上智力发展。
所谓环境方面的原因,主要是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学校大环境教育的作用。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并受到环境的影响,人的智力是在一定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通过自己的时间活动发展起来的。这里所说的环境是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这两种环境相比较,社会环境对智力发展的影响更大。
概括地说,社会环境影响,可以把遗传素质为智力发展提供的可能性,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现实。
社会环境又可以分为宏观和微观的两种:宏观环境是指人生活的历史时代、社会制度、生产力发展状况以及社会科学文化发展水平等等;微观环境包括家庭、亲戚朋友、居住条件等等,微观环境对智力发展的影响不容忽视,其中家庭教育,特别是家庭的早期智力开发,对智力发展的影响尤为突出。
在社会环境中,学校这一方面对学生来说,是人特设的环境,它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通过严密的组织形式,运用科学的措施和方法,按照一定的程序,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影响,因而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更加集中,更科学、更有针对性。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44
Q

论述韦克斯勒智力测验的特点和其对智力测验的贡献,并对此加以评价。

A

答:(1)比奈西蒙量表的缺点:
常模不适用于成人,虽有成人常模,但题目太简单,表面效度高而容易引起被试的反感;采用传统的比率智商,而比率智商在计算成人智商时有明显的缺陷;仅有一个智商分数限制了测验诊断的功能;主要是一种语言量表,蜚语语言项目太少,限制了其在临床工作中的使用。
鉴于此,韦克斯勒就编制了不以年龄量表的形式而以分测验的形式来组合测验,评分采用点量表形式的积点计分法,用离差智商来表示测验结果的智力测验。这些都是他的首创。
对智力测验的贡献:
1939年编制了韦克斯勒-贝勒维智力量表。
1949年编制了5岁-15岁学龄儿童的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WISC)
1955年在韦克斯勒-贝勒维智力量表的基础上加以修订并改名为韦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WASC)
1963年编制了韦克斯勒学龄前儿童和学龄初期儿童智力量表(WPPSC)
韦克斯勒三套智力量表把学前儿童直到成人都归入了测量的范围,做出了一个智力测验的系列。
(2) 韦氏验的一般特点:
一,几个重要的韦氏测验:1939年韦克斯勒-贝利弗测验;1949年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WISC);1974年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修订版(WISC-R);1991年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第三版(WISC-Ⅲ)。
二,各个韦氏测验的特点:
10 ~ 12个分测验:多个分测验使我们不仅得到总IQ,而且可以分析个体智力上的强点和弱点。
言语量表和操作量表各由5 ~ 6个分测验组成。这体现了左右脑功能的整合。
共同的IQ计分系统。这使我们可以比较被试的分测验分数,了解其相对强弱。
不同年龄组有相同的分测验有助于测验间的相互比较。
三,韦克斯勒测验的分测验:常识、数字广度、词汇、算术、领悟、相似性、填图、图片排列、积木图案、物体拼凑、译码或数字符号、迷津、句子、几何图形、动物房。
A. 常识是:一般知识性知识问题,B. 要求被试用几句话或几个数字回答,C. 问题从易到难排列。缺点是容易受到文化背景和被试熟悉程度的影响。
D. 数字广度:由顺背和倒背两部分组成。
(4)韦氏成人智力量表修订版:WAIS-R共有11个分测验,其中包括六个言语量表:常识、数字广度、词汇、算术、领悟、相似性;五个操作量表:填图、图片排列、积木图案、物体拼凑、数字符号。所有11个分测验分数合并成全量表分数,并可以分别求得三个智力商数:言语智商(VIQ)、操作智商(PIQ)、总智商(FIQ)。
WAIS-R的标准化,被试年龄从16 ~ 74岁。
(5)韦氏儿童智力测验修订版(WISC-R)适用于6 ~ 16岁儿童。它由五个言语分测验和五个操作分测验组成。此外还有2个补充分测验。
(6) 韦氏学前和小学儿童智力测验修订版(WPPSI-R)该测验与WPPSI极为相似,只是年龄范围从原来的4 ~ 6.5岁儿童扩展到3 ~ 7岁3个月儿童。
(7)韦氏智力量表中国修订版:从1979年起中国韦氏测验的修订工作由湖南医学院龚耀先教授主持进行,于1982年出版了WAIS的中国修订版,WAIS-RC。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45
Q

适应性行为测验的意义

A

由于传统的智力测验所获得的智力不全面,更多地说明被试与学业有关地能力,它只反应了部分的智能行为。而适应性行为测验则更多地说明了在后天环境下的自然的社会适应能力,与智力测验合并使用能比较全面地评估总的智力功能。适应性行为评定量表是评估个体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有效性的心理测验工具,属于一种能力评定量表。适应性行为测验作为智力测验的辅助手段,用以正确地评价儿童的智力水平,尤其是对弱智儿童的正确识别。它被广泛应用于智力低下的诊断、分类、训练及特教领域。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46
Q

论述你对智力测验的看法?

A

答:智力的定义还在不断的发展,目前的智力测试通常由三部分内容组成:语言、数字和图像。然而,智力的全部内涵要远远超出这几项。智力包括记忆力、敏感性、逻辑推理能力、分析能力、归类能力,观察力和创造力等等。智力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智能,目前的智力测验是不可能全部测试出来的。
此外智力测验还受许多客观因素(如测试环境、被测人的心理状态)和民族文化背景的制约,同一个测试题,人的文化背景不同,答案会大相径庭;再说,儿童的智力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用一次几十分钟的测验来对孩子的前途下结论,非常有害。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智商不高的孩子,学习成绩很好,而另外一些智商很高的学生,学习成绩却不怎么样,事实告诉我们,一个人将来在社会上能否成功,与他的智商不是成正比的关系。
因此我认为智力测验只是我们了解他人和自己的一种方式,其结果并不能决定个人成就的潜能。另外每一种智力测验都有其适用范围及标准实施程序,不可滥用。还有,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测验结果。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47
Q

智力能否培养和训练?

A

智力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遗传的作用
遗传对智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身体素质上,身体素质是能力发展的前提。
如指头的长短对弹琴和书法能力有影响,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性对能力发展也有重要作用。
心理学家通过同卵双生和异卵双生子比较研究,养子女与亲生父母和养父母能力关系研究,以及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同卵双生子比较研究发现,遗传对能力确实有一定作用。
我们既不能否定遗传的作用,也不能夸大它的作用。
(2)环境和教育对能力形成的影响
1、产前环境的影响
母亲的年龄:唐氏综合症患者的母亲怀孕年龄多在45-49岁。另外,服药、患病、营养等也会影响婴儿智力发展。
2、早期经验
人的神经系统在前四年发展最快,早期丰富的环境刺激有利于婴儿能力的发展。
如一项研究发现:把婴儿放在有各种玩具的床上,他们比没有玩具的婴儿较早出现抓东西的动作。
3、学校教育的作用
通过学校的教育,学生掌握了各种知识、技能。因为知识、技能是能力发展的基础,所以学校开展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学习对学生的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实践活动的影响
实践是人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各种能力都是在实践中发展起来。如熟能生巧的卖油翁的倒油能力,炼钢工人根据火焰判断壁炉温度能力,长期从事管理工作人的管理能力等。
(4)能力的发展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能力的发展离不开人的主观努力,即人的自觉能动性。对工作感兴趣、刻苦努力,积极向上的人能力更可能得到发展,也更可能取得成就。
答案是肯定的。智力是指智力测验所测量的那个东西。而智力测验可以评定人的能力的不同方面。如语言能力、空间能力、数的能力、操作能力等等,根据现代智力理论的外在条件部分的存在,可以通过外在条件的改变来培养和训练智力水平。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48
Q

人格测验的优点和局限性?

A

各种人格测验都有其优缺点。
1。自陈测验具有编制科学、使用便捷、结果可靠、应用广泛等优点,但存在反应偏差(反应的定式和形态),个人对自己的认识不一定都是正确的,另外测验结果的解释可能会有误差。
2。投射测验:其优点在于受试在被测时受社会文化、道德准则等因素的影响比较小,能深入的探讨比较深层次的内容。但其缺点也在于此:受试回答无常模可以提供比较,结果的计分和解释主观性太强,完全依赖主试,对主试的依赖性和要求比较高,没有信度和效度的资料,使用者的操作难度很大。(测验不受题目的限制,被试可以自由回答,因此能够测到题目以外的心理因素,它可以对人格作综合的和深层次的探索。它能够提供其他人格测验得不到的人格线索,而且投射量表本身不表示任何目的,被试不会有意防范而做出虚假反应。)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49
Q

卡特尔人格测验和其他人格测验的不同点。

A

答:(1)卡特尔16种个性因素测验是由美国心理学家(R.B.Cattell)编制的。他认为人的个性是由许多特性所构成的,由于各种特性在一个身上的不同组合,构成了一个不同于他人的独特个性。他把人的个性分为“表面特性”和“根源特质”,所谓表面特性是指一个人经常发生的、可以从外部观察到的行为;而根源特质则是制约着表面特性的潜在基础。卡特尔从许多表面的行为中抽取了16种“根源特质”,称为16种个性因素。然后他又据此编制了专门的量表来测量这16种特质。这就是卡特尔16种个性因素测验。
16PF是用因素分析方法编制的人格测验,卡特尔把奥尔波特从字典中收集的一万多个与人格相关的词汇进行在筛选,挑选出其中的1946个词汇编制成测验题目,然后经在大量的正常人身上测试,通过多次对测试结果进行因素分析,最终确定了16个因素:
A:乐群性 B:聪慧性 C:稳定性 E:恃强性 F:兴奋性 G:有恒性 H:敢为性 I:敏感性 L:怀疑性 M:幻想性 N:世故性 O:忧虑性 Q1:实验性 Q2:独立性 Q3:自律性 Q4:紧张
将从下列8方面进行二元分析:
1:适应与焦虑型
2:内向与外向型
3: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型
4:怯懦与果断型
5:心理健康因素
6:专业有成就者的个性因素
7:创造能力个性因素
8:在新环境中有成长能力的个性因素
该测验共187道题目,每种人格因素有10-13个测题组成,现在已有了第五版(1993)。适用与16岁以上的正常成人。
(2)16PF的特点
客观——16PF结构明确,题目采用中性化语言,避免了被试对题目用意的猜测。
标准化。问卷编制经三次抽样与分析,保留下来的题目较好。信效度较理想。抽样与测验程序等严格按照标准化程序进行,指导语明确。
多功能——16PF不仅可以反应被试人格的16个方面及整体人格特点组合情况,还可以通过通过某些因素的组合获得性格的内外向、心理健康、人际关系、职业倾向、在新工作环境中有无学习和成长能力、创新性、将来会不会有成就等信息。
广谱性——16PF以正常人为常模群体,也就是主要测评正常人的人格特征,适用范围广泛。年龄在16岁以上的人均可使用,个别和团体施测均可,时间为40-60分钟。
多元性——一边人格测验仅能测得少数几种人格特征,而且多偏重病态性的心理,16PF可在相同的时间内测得多种人格特征,提供的信息量大。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50
Q

MMPI的功能和价值?

A

MMPI是最著名的人格测验之一,属自陈测验。本测验包括10个临床最表(疑病、抑郁、癔病、精神病态偏执、男子气-女子气、妄想症、精神衰弱、精神分裂症、轻躁狂和社会内向),3个效度量表,题目内容涉及广泛,包含身体和精神状态、对家庭、婚姻、法律的态度等26个方面的内容,各量表都是根据经验法编制,对分数的解释也以经验为基础,每个量表可以单独得出结论,但也可以反应其他方面的问题,因此具有多维性和重叠性,能从多个方面对每个受试者的个性特点提供的客观评价,用它来鉴别各种病例于临床诊断的符合率较高,同时他还可以用于评价正常人的人格,因此受临床医师与心理学工作所关注,使用比较广泛。目前它在人格鉴定、心理疾病的诊断、治疗、心理咨询中被广泛使用,在人类学、心理学、医学和社会科学等研究工作中也是常见的研究工具。
另外的答案(明尼苏达多相人格问卷于20世纪40年代初首次发表,对人格测量的研究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心理测量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该问卷的各量表都是根据经验法编制,对分数的解释也以经验为基础,较为客观。用它来鉴别各种病例与临床诊断的符合率较高。另外,它在编制时也采用了正常人组成了一个样本,所以测验也可用于评价正常人的人格。的目前,它在人格鉴定、心理疾病的诊断、治疗、心理咨询中被广泛使用,在人类学、心理学、医学和社会学等研究工作中也是一种常见的研究工具。)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51
Q

自陈式量表的使用价值、局限性及优点

A
(1)自陈测验是一种用书面的形式来测量人格的做法。所谓“自陈”就是让被试提供关于自己人格特征的报告。这种报告不是自我陈述,而是一种客观的测验。在测验中有一系列的陈述句或问题,每个句子或问题描述一种行为特征,要求被试来判断自己的情况。然后根据被试的答案去衡量他这种特征的表现程度。
自陈测验的编制有三种形式:
1   从内容效度上来编制的人格测验。这是采取逻辑法编制的测验。代表测验:EPQ
根据某种人格测验,确定要测验的特质;
用逻辑分析的方式编写和选择题目;
早期人格测验采用这种方法。
缺点:测题和所要测的特质之间的联系过于明显,一看就知道这个测验要测什么特质,因而容易使人作假。
2   用因素分析方法编制的人格测验。最早始于奥尔波特。代表测验:16PF
不依据某种理论,而是从书刊、字典,甚至病历上选取对某种人格描述作为测题;
通过对被试在各测题上的得分进行因素分析或相关分析,将相关题目归类,分组;
对每个分组命名。每个分组就是一个因素,相当于一种人格特质。
3   以经验作为效标来编制的人格测验。代表测验:MMPI
不依据某种理论,而是根据几种明确不同的人对测题的不同反应来编制测题。
选取两组某种人格特质明显不同的被试,让他们做一系列测题;
保留两组人反应不一致的题目,因为这些题目具有区分两组被试的特性,反之则删除。
(2)使用价值有以下三点:
1   是人格测量中最常用的一种测验方法;
2   测验的题目一般采用是非题或选择题的形式,设计客观;
3   做起来很方便。
(3)局限性有以下四点:
问卷法的基本假设:只有被试自己最了解自己,因为每个人可以随时随地观察自己。虽说每种测验都经过标准化,但以这种假设编制的测验,仍可能存在以下缺点:
1    被试对自己的观察并不一定是正确的或能如实地报告观察到的情况。
2    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干扰,被试不一定会把他的真实情况实事求是地在测验答案中表现出来。
3    有一些测题描述的显然不是正常人应该有的行为,被试在回答时往往会有顾虑,以致影响了测验结果的真实性。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52
Q

论述投射测验的测验原理及对人格测验的合理性。

A

(1)投射测验的测验原理论述:
投射测验的基本假设是:人们对外界刺激的反应都是有原因且可以预测的,而不是偶然发生的,个人的反应固然取决于当时的刺激和情境,但个人当时的心理状况,已有经验、对未来的企望都会对当时的知觉与反应的性质和方向产生很大的作用。人格结构的大部分都处于潜意识中,个人无法凭意识说明自己,而当个人面对一种不明的刺激情境时,却常可以使隐藏在潜意识中的欲望、需求、动机冲突等泄露出来,即把一个反映其人格特点的结构加到刺激上。
(2)投射测验对人格测验的合理性:
投射测验不受题目的限制,被试可以自由回答,因此能够测到题目以外的心理因素,它可以对人格作综合的和深层的探索。它能够提供其他人格测验得不到的人格线索,而且投射量表本身不表示任何目的,被试不会有防范而做出虚假反应。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53
Q

情景测验与自陈测验的不同之处。

A

自陈测验是让被试,在测验中对每个句子或问题所描述的一种行为特征,做出判断是否符合自己的情况,然后根据被试的答案去衡量他这种特征的表现程度。
情景测验是把被试安置在特定的情景中,主试观察他在这一情景中的行为表现,从而来判断他的人格特征。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54
Q

论述现有人格测验的长处及弱点

A

访谈法具有快速简便的优点,使用非常普遍,对于了解被试过去的经历、人格特制和近来的心境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局限性主试的定势效应和主试的人格特点会影响被试的行为
观察法的目的性很强,其不足是观察法操作性不强,其实行有赖于观察者的能力,对观察者的综合能力要求高。
问卷法操作方便,应用广泛。局限性不仅会守题目的限制,而且由于受道德规范等影响被调查者不一定会表现出真实情况。
投射法测验不受题目的限制,可以对人格作综合的和深层的探索。不足是评分缺乏客观标准、难以量化。
评定法 待补充
情境法优点从被试在实际情景中所表现的行为去评定人格特征,比问卷法和投射法更自然。其缺点是实施困难,费时费钱,一次只能测一个人。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55
Q

职业兴趣和职业能力的异同点?

A

答:(1)职业兴趣是指个人是否想就业,是否喜欢某一职业等有关职业爱好的选择与关心态度的情绪倾向,常常成为个体进行择业的主观决定因素;职业能力指个体从事某种职业的实际或潜在能力。
(2)职业兴趣和职业能力都是个体在职业选择过程中要考虑的因素,都与职业适合性相关,与职业成功、职业满足感和职业安定性等直接存在着较高的相关度。职业兴趣和职业能力不是截然分开的,如果一个人对某种职业感兴趣,就会对这种职业表现出肯定的态度,愿意为这种职业付出努力,或朝着这个职业方向提高自己的能力。因此广义的职业能力倾向测验也包含了对职业兴趣的内容。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56
Q

有哪些比较著名的职业兴趣和职业能力测验,它们有什么特点?(注:此题内容多为补充材料,供大家了解。)

A

职业兴趣测验主要用于调查受测者对各种职业的兴趣,以便进行职业指导。主要有以下几种职业兴趣测验:
(1)斯特朗-坎贝尔职业兴趣问卷(Strong—Campbell Interest Inventory,简称SCII)
SCII已经有近60年的发展历史。在1979年对大学的一项调查和1982年对中学的一项调查中,发现SCII是在就业指导中应用最广泛的职业兴趣问卷。SCII最早的版本是美国心理学家斯特朗的1927年出版的斯特朗职业兴趣表(Strong Vocational Interest Blank,SVIB)。这主要是一个经验性问卷,而不是一个严格的量表,并不具有理论基础和统计支持。这一问卷共有420道题和关于10个职业组的评价。1938、1946、1966、1969年曾多次修订。在1969年的修订版中,共有399题,妇女版是389题,男子版可以提供关于54个职业组的评价,妇女版可以提供关于36个职业组的评价。
1963年斯特朗教授去世后,坎贝尔主持了1966、1969年的修订。1974年坎贝尔主持的修订本,改名为斯特朗—坎贝尔兴趣问卷(Strong—Campbell Interest Inventory,简称SCII),以后又相继进行了多次修订,主要有以下几种改变:
第一,引用一套理论构架作为分数组合和解释的依据;
第二,提供了新的男性及女性样本,并重新建立常模;
第三,增加了很多只需大学以下学历即可从事的职业、技术工作量表。
1985的修订版本,共有325个项目。问卷的内容包括7个部分,在前5种类型的题目中,被试要对每道题做出“喜欢”“一般”或“不喜欢”的回答;在后两部分,要求被试由配对的项目中挑选自己偏好的一个和在一套描述自我的陈述中选择“是”“否”或“?”。这7个部分是:职业名称(13道题),学校课程(36道题),活动方式(51道题),娱乐方式(39道题),所交往的人的比较(24道题),两种活动的比较(30道题),自我性格评价(14道题)。
SCII的量表只能由几个出版商指定的记分中心用电脑来记分。共有三种不同层次的分数,范围最广的是一般职业主题分数,共有6个;其次是基本兴趣量表,有23个;最后是207个层次最狭窄的职业量表。这种分类方式是以霍兰德的理论为基础导出的。
一般职业主题量表是根据霍兰得职业理论建立起来的。有六个量表即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的六个职业兴趣中RIASEC,每个量表包括20题,共120个题目。统计 表明,这6个量表得分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
基本职业兴趣量表是由在内容上具有相似性且在统计上具有高相关的题目组成,因此,这种量表属于同质性量表。
具体职业量表是根据Strong的经验性方法建立起来的。在SCⅡ的1985年版本中,共包括106种职业,除其中5种为男女共享同一常模外,其余各有自己的常模。
特殊量表包括学术满意度量表(Academic Comfort Scale)和内-外向量表(Introversion-Extroversion Scale)两个量表。
测验管理指标量表是对每一份答案进行常规性统计,以确保在施测及数据录入过程中没有意外情况发生。它包括三个统计量:整体反应指标、异常反应指标和反应类型指标。无论应试者在那种测验管理指标上出现异常情况,都应引起施测者的注意,查找出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
在长达69年的发展中,SCII积累了大量的效度资料,收集了大量的各种职业之间的比较资料,所采用的样本数介于60~420不等,绝大多数使用了200个以上的样本。1985年版的取样达14万以上,有效问卷是5万份。各种职业的效标团体均在该行业服务至少3年以上,自认为满意目前的工作,在目前工作上是成功的,年龄在25~60岁。SCII还有两个一般参照样本,包括300名在职表现平平的男性和300名在职表现平平的女性,以区分典型样本。
记分方式是:分别计算162个分数,这些分数形成一个职业兴趣剖析图。
成绩报告和分数解释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施测指数和特别量表。施测指数是7个部分和全问卷中“喜欢”“一般”和“不喜欢”三种回答的百分比;特别量表是“学术满意量表”和“内外向量表”,前者反映了在学术环境中的满意程度,后者反映了被试是否愿意与其他人一道工作。第二部分是一般职业主题,按照霍兰德的职业分类理论给出被试的职业选择模式。第三部分是基本兴趣量表,给出被试在23个职业量表上的得分。这23个基本职业类别的概括范围较162个职业组更广一些。第四部分包含162种职业上得分的职业量表和相应的剖析图。
SCII有大量的信度、效度资料。例如,职业量表间隔2周、30天及3年后的再测信度中位数分别是0.92、0.89及0.87;基本兴趣的信度分别是0.91、0.88及0.82;一般职业主题的信度是0.91、0.86及0.81。有关的效度包括两方面:一是预测效度,二是同时效度,这两方面SCII都较好。
(2)库德职业兴趣调查表(Kuder Occupational Interest Survey,KOIS)
1934年,库德所编制的一些兴趣量表也经历了与SCII差不多长的历史。最早的这类量表是库德偏好记录—职业篇(Kuder Preference Record-Vocational)。库德采用的是三择一的强迫选题,所得的分数不是描述在某特定职业上得分的多少,而是10个广泛的兴趣领域分数。这 10个兴趣领域是:户外活动、机械、计算、科学、游说、艺术、写作、音乐、社会服务和文书,然后确定与之相应的10个同质性量表,被试的结果按这10个量表记分,通过得分高低决定重要的兴趣领域。每个量表上的题目大致按其内容效度来拟定和分组,但最后的选定是以题目的内部一致性程度及与其他量表必须有低的相关值而定的。修订后而成的库德一般兴趣调查表(Kuder General Interest Survey)是库德偏好记录—职业篇的扩充版,这个版本专供小学六年级到高中三年级文化程度的人使用。
后来的版本——库德职业兴趣调查表的记分与SCII一样,是参照特定的职业团体计算出来的。但还没有使用一个一般参照团体,相反,被试在每一个职业量表上的得分是以他的兴趣形态与该职业团体人士的兴趣形态之间的相关值来表示的。目前,已建立了126种专业职业团体的分数,有些只有男性的资料,有些只有女性的资料,其余的则两性资料均有。在一个3000人的统计分析报告中,库德证明了他的量表的记分方式比使用参照团体记分方式有更好的区分能力。
库德职业兴趣调查表的最新版本同时提供了各种职业分数以及10个广泛的、同质的基本兴趣分数,称为职业兴趣评估(Vocational Interest Estimates,简称VIE)。VIE以百分位数表示,这些分数与霍兰德的6个职业兴趣领域相对应。
库德职业兴趣调查表的结果分析
1、验证量表:评判结果的可靠度。
2、职业兴趣评估:相当于SVIB的一般主题量表。
3、职业量表:相比斯特朗职业兴趣量表(SVIB),包含更多的高基础率;涵盖的职业范围更为广泛。
4、大学主修专业量表:可更好的解释年轻的被试。
库德职业兴趣调查表与斯特朗职业兴趣量表的差异
 1、使用强迫选择的自比项目形式(alternative activities):测验结果可揭示个体内部的相对优势和弱势,而非这个个体某一特征的决定水平。
2、以每个效标组的实际平均反应做为量表的确定项目,可提高量表的整体效度。
1985年的库德职业兴趣调查表修订版由100组三择一的强迫项目选择模式构成,该量表把被试的测验分数直接与标准职业和大学专业组的测验成绩比较,与哪一个职业组或大学专业组的分数最接近,说明对该职业专业有兴趣,一般列出10种最有兴趣的职业和10个最有兴趣的专业。另外还把被试与这一职业中不同的个人榜样进行匹配,以更深入和更具体地了解个人的职业兴趣。
(3)霍兰德职业偏好量表和自我指导问卷
约翰·霍兰德(John Holland)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心理学教授,美国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他于1959年提出了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职业兴趣理论。认为人的人格类型、兴趣与职业密切相关,兴趣是人们活动的巨大动力,凡是具有职业兴趣的职业,都可以提高人们的积极性,促使人们积极地、愉快地从事该职业,且职业兴趣与人格之间存在很高的相关性。Holland认为人格可分为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常规型六种类型。
基于其职业兴趣理论的特点,霍兰德先后编制了职业便好量表(Vocational Perference Inventory, VPI)和自我指导问卷(Self-Directed Search,SDS)两种职业兴趣量表作为职业兴趣的测查工具。该理论被认为是最有影响的职业发展理论和职业分类体系之一。
霍兰德职业偏好量表由七个部分构成:(1)您心目中的理想职业 (2)您感兴趣的活动 (3)您所擅长或胜任的活动 (4)您所喜欢的职业 (5)您的能力类型简评 (6)统计和确定您的职业倾向 (7)职业价值观。其中第二、三、四部分中的每一部分又进一步分为6中职业类型,每种职业类型对应10道题目。通过在各个分量表上的得分,可以对被试上述六种类型组合情况的得分按次序排列,排在首位的就是被试占主导地位的类型。根据此类型去对照职业索引,就可以寻找适合被试的职业类型,同时被试根据其职业兴趣代号对照相应的职业表,可以找到相应的职业。
自我指导问卷是在霍兰德职业偏好量表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它是一套自己管理、计分和解释结果的职业咨询工具。
该量表有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列出自己理想的职业。第二部分,测查部分。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每个方面有六种类型,每种类型38题。这四个方面分别是活动、能力、爱好的职业和自我能力评价。第三部分,经过测查,可以得到被试在6个方面的得分,根据霍兰德六种职业类型理论,按照分数由高到低取三个分别对应的字母来表示被试的人格类型模式,如IRE、AIS等。第四部分,根据自己的人格类型代码对照“就业指南”,就可以找出适合自己人格特点的一组职业及所要求的教育水平。
它简单方便,可以自己操作和解释,据有良好的外部效度和信度,因而受到欢迎。
职业能力倾向测验(vocational aptitude test)用于测量与职业活动有关的能力倾向,主要用于解释个体适合何种职业,某种职业需要何种能力的人,确定某种人应在那些方面进行改善和提高。测量的主要能力倾向包括身体运动技能(如握力、听力、视力等)、作业运动技能、智力和性格兴趣等。通过职业能力测验,可以判断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职业能力,并预测个体从事某种职业成功和适应的可能性。
职业能力测验可分为一般能力测验和特殊能力测验,前者主要用于职业指导和咨询,后者用于认识选拔。
(1)一般能力倾向成套测验(general aptitude test BATTERY ,简称GATB)
一般能力测试(General Aptitude Test Battery GATB)最初是美国劳工部自1934年起花了10多年的时间研究制定的。它是对许多职业群同时检查各自的不适合者的一种成套测验。这套测验曾风行全世界。
日本劳动省对GATB进行了日本版的标准化,制订成《一般职业适应性检查》(1969年修订版)。下面对这种测验做一简要介绍。
(一) 测验目的
  测验在许多职业领域中工作所必需的几种能力倾向。
  (二)测验构成
  本套测验由15种测验构成,其中11种是纸笔测验,其余4种是器具测验,可以测定9种能力倾向,这9种能力倾向对完成各种工作是必要的。
  (三) 测验项目
1、 工具匹配测验(Tool Matching)。用简单的工具之类的图形,让被检查者判别4个图形中哪个与所呈现的图形一样。图形的差异仅仅是黑白的涂法不同。答对的合计为得分。
  2、 名字比较测验(Name Comparison)。比较判定左右一对名词或数字等的异同。例如:3569-3596,答对的合计为得分。
3、 划纵线测验(H Marking)。不要碰到H两侧的线,但必须切到H的横线,尽量多的划短线。正确划出的短线数的合计为得分。
四)GATB测验的功能(五)测验项目与能力的关系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57
Q

你认为这些心理健康量表适用吗?

A
心理测验是评估来访者心理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心理健康测验是针对心理状态良好或是稍微出现情绪障碍的人。使用时应该注意:不同的量表测量不同的心理特性,不同的量表有不同的适宜人群、评价方法和评价程序,因此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测验材料,使之符合评估对象要求和评估目的。同时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实施测验标准化;
解释测验结果应该客观恰当;
对测验结果遵循保密原则;
谨防测验滥用。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58
Q

简评西方20世纪60年代的“性革命”?

A

“性革命”是指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在西方社会出现的,影响到整个社会生活的对传统的性道德、性行为和婚姻形式的反叛运动。主要表现为:妇女性解放、婚姻变化(结婚率下降、离婚率上升、非婚性关系增加)、婚前性行为和少女怀孕、同性恋被接受、公共场所表达自由与泛滥。“性革命”的成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破除对性的神秘感负罪感(2)重视性科学研究和性教育的普及(3)加强夫妻关系调适,不断提高性生活质量(4)推动男女平等的“性角色革命”(5)认为性与生殖应该分离(6)不受任何约束地追求性的欢乐。从以上内容看来,“性革命”反对性禁欲主义,提倡自然的人性,有它的积极意义;可是,当“钟摆”从这一极摆向了另一极,又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紊乱的两性关系破坏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瓦解了许多家庭;色情文化更借助“性解放”而趋于泛滥,向性放纵倾斜;尤其是爱滋病的蔓延向全人类发出警告,如果在两性关系方面不加以科学的、健康的控制,人类自身将受到历史的惩罚而陷于灭顶之灾。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59
Q

简述精神分析、行为理论、认知理论等心理学理论对性的看法?

A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视性为激发人类行为的驱力之一(另一个是死的愿望,即死本能),弗洛伊德把行的动力称为性驱力或力比多。弗洛伊德认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力比多会集中于身体不同部位,据此他把个体的性心理发展划分为以下五个阶段: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器期。
行为理论否定人类有关性的心理和行为的先天存在,认为性问题是先前学习的结果,而且由于持续进行的强化和惩罚而得以保持。因此,这些问题可以通过新的条件反射训练加以习得或消退。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用模仿和观察来解释个体性别同一性和男子气或女子气等问题。
认知理论的一个基本假设是我们所思影响我们所感。对于认知心理学家而言,我们感知和评估一个性事件,将会对产生不同的感受。认知心理学家认为,认知偏差是导致性障碍的直接原因之一。因此,治疗基本的要领是降低性活动过程中的起干扰作用的念头。 具有代表性的性的认知理论有:性别图式理论和性脚本理论。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60
Q

4 简单介绍一下女性性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A

女性性器官可以分为两类:外生殖器和内生殖器。外生殖器包括阴蒂、阴阜、小阴唇、大阴唇和阴道口。阴蒂是一个敏感的性器官,对于女性的性反应特别重要。大小阴唇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分布,在性唤醒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处女膜会在第一次性交时破裂,在许多文化中倍受关注。内生殖器包括阴道、子宫、一对卵巢和一对输卵管。阴道是性交时阴茎插入的管状器官,并且容纳精液。子宫是有拳头大小倒置的梨状器官。卵巢是两个杏仁大小的器官,位于子宫两侧。输卵管是卵子离开卵巢的通道,也是卵子与精子结合受精的部位。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61
Q

介绍一种性功能障碍的治疗方法?(任选其一)

A

(1)夫妻疗法处理的是人际关系,而目标是减低伴侣之间的相互对立和紧张状态,一旦人际关系改善了,性问题就会减轻。它一般采取以下5个步骤:一是性焦虑和行为焦虑的缓解;二是教育和认知干预;三是行为模式评估与调整;四是冲突的解决和人际关系的改善;五是预防复发训练。
(2)认知-行为疗法的重要技术是认知重构。在认知重构的过程中,治疗师本质上是要帮助来访者重新建构他们的思维模式,帮助他们在态度上变得更加积极。治疗基本的要领是降低性活动过程中的起干扰作用的念头。治疗师必须首先帮助来访者确认此类念头的存在,然后要建议采用一些降低此类念头的技术,一般是用情色欲念来替代它们—可以是集中注意力于身体的特定部位并留心它如何对性唤醒做出反应,也可以进行幻想。总之,赶走消极念头,引进积极念头。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62
Q

如何提高性唤醒程度?

A

享受触摸和被别人触摸是非常重要的。身体上任何部位的爱抚或抚摸都可以是令人兴奋的。至于兴奋的区域,各人有很大区别,主要由个人当时的感觉如何来定。
视觉看到的东西也会有助于唤起性欲。很多男人都有轻微的恋物癖,喜欢看他们的性伴侣穿特殊样式的衣服。
气味也可以是引起强烈性趣之物。身体的气味经过肥皂和水洗过后是干净的,是一种天然的引起强烈性趣之物。
音乐—不论你喜欢摇滚还是古典音乐—都可以有助于制造出良好的氛围。
幻想是提高个人性体验的自我刺激方法。
夫妇间还可采用多种姿势的性活动和嘴—生殖器刺激等提高性唤醒程度。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63
Q

简述埃里克森的人生发展理论?

A

埃里克森认为:1.自我对健康成长和适应环境具有重要作用2.自我的自主性对人格有重要影响3.人格发展包括机体成熟、自我成长和社会关系三个不可分割的过程4. 人格发展过程经历八个阶段,即心理危机。每个阶段是人生的一个转折期5.心理危机解决标志前阶段向后阶段的转化6.教养环境直接关系到危机能否积极解决。阶段 年龄 成功品质 不成功品质

  1. 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 0-1岁 希望 恐惧
  2. 自主性对羞怯和怀疑 1-3岁 自我控制与意志力 自我怀疑
  3. 主动性对内疚感 3-6岁 方向和具有目的 无价值感
  4. 勤奋对自卑 6-12岁 能力 无能感
  5. 同一性对角色混淆 12-18岁 忠诚 不确定感
  6. 亲密对孤独 18-24岁 爱 孤僻和疏离
  7. 繁殖对停滞 25-65岁 关心 自私
  8. 自我完善对绝望 65- 明智和完美无憾 绝望与悲观沮丧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64
Q

简述青春期性心理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

A

心理学研究表明,青春期(13-18岁)在两性关系上,性心理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1、异型疏远期:指青春期开始的半年至1年(11-12岁)期间内的两性疏远阶段,其时性功能尚未完全成熟,性别意识刚刚萌芽。他们发现彼此间性别的差异,便产生明显的性不安,他们对两性间的接触持疏远和回避态度,认为两性间亲近、恋爱是可耻的。
2、爱慕期:爱慕期发生于性生理发育成熟的中、后时期,持续时间约为四至五年。这是性意识表现和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青少年在整个中学时代性意识表现和发展时间最长的一个阶段。
3、恋爱期:恋爱期一般始于性生理发育成熟后期,这是性意识表现和发展相对成熟的阶段。性爱意识更趋明显,男女之间开始按照各自心目中的偶像寻找自己的意中人,彼此之间开始出现和懂得了感情的交流,能以志趣情操等作为感情交流的内容。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65
Q

爱情理论

A

(1)爱情三角形理论:爱情由三个基本的成分组成,即亲密、激情和责任。亲密是爱情的情感成分。
亲密的感觉通常包括:与爱人间相互理解的感觉;和其分享的感觉;与爱人的亲密交流,让爱人倾听和接受你所分享的感觉;给予你的爱人情感上的支持和接受他对你的情感支持。
激情是爱情的动机成分。它包括身体上的吸引和性表达的驱力。生理唤醒是激情的重要部分。激情是区分爱情的爱与其他的爱(如好朋友之间的爱、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的重要标志。一般说来,激情在爱情的成分中是最容易唤起的,但在长久关系中它也是最容易消退的。
第三个认知成分,即抉择或责任。短期的方面是抉择,即一个人爱上另一个人;长期的方面是责任,以维持这种关系。责任使得关系得以维持。在西方传统的婚礼上,当牧师问新人是否愿意爱其配偶时,回答“我愿意”就是一种责任。
(2)爱情依附理论:在爱情关系中,成年人可以被划分为三种类型中的一种。
安全型的爱人,是指那些很容易与其他人接近,其他人与其接近时给人一种舒适的感觉的爱人。在关系中相互依赖对他们来说是正确的。安全型的爱人不怕放弃。
逃避型的爱人则在与其他人接近时会感到不舒服,别人与其接近时也给人一种不舒服的感觉。对于这种人来说,信任和依赖同伴是很难做到的。
焦虑——矛盾型的爱人。这种人很想完全地接近自己的同伴,却发现同伴没有相应的回应。或许是因为焦虑——矛盾型的爱人害怕对方离开,他们在关系中处于一种不安全的境地,总是担心他们的爱人并不是真正的爱他们。这一研究有很多重要的启示。首先,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成年人进入任何一种特定的爱情关系中其爱情和依附的个人经历。其次,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由于依附类型不相称而产生的关系中的矛盾。最后,这一理论对于嫉妒提供了一些解释。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66
Q

男女在心理上的差异及其对婚姻的影响

A

1)性别角色差异——社会存在着对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举例说明。
2)气质、能力和性格差异——男女在气质上存在性别差异;男性和女性的能力水平上并无显著差异,但在能力的结构上有所不同;男女在性格上存在性别差异,但与生活常识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
3)男女在心理上的差异可能对婚姻产生影响:可能导致婚姻中的误解和交流困难;可能导致婚姻中的性别歧视;也可以导致性格上的相互吸引;可以导致能力上的互补;在婚姻中要学习心理学知识、承认和尊重性别差异、发挥性别差异的积极作用。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67
Q

论性意识发展的基本阶段及其特点。

A
1)疏远期:一般发生在性生理发育初期,持续时间约为半年至一年。
特点:回避异性,疏远异性。
2)爱慕期:发生于性生理发育成熟的中、后期,持续时间约为四到五年。
特点:相互显示:喜欢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引起对方注意和肯定;
感情隐秘:常以试探形式与异性接触,感情交流隐晦、含蓄;
对象广泛:周围的同龄异性,都可能成为亲近的对象。
3)恋爱期:一般发生于性生理发育成熟后期。
特点:异性之间开始按照各自心中的偶像寻找自己的意中人;爱情带有浪漫性;出现了交流内心感情的强烈倾向;产生了占有欲,并由此产生嫉妒心理。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68
Q

什么是性度,它与性别的关系是什么?

A

性度是指抛开男女生理上的天赋差别,而依据一个人的体质、性格、行为表现和能力特征来区别的男性化和女性化的程度。
性别则是天赋的,是绝对的,男性就是男性,女性就是女性;性度是相对的。因为就心理差异而言,人原本都是两性的,后来才向男性和女性分化,但这种分化并未达到绝对单性的程度,即男性也会具有女性某些特征,女性也会具有男性的某些特征。一般而言,男性的“男性度”更强一些,女性的“女性度”更强一些。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69
Q

如何界定团体心理咨询?

A

团体心理咨询是在团体情境下提供心理指导的一种咨询形式,即由主持人根据团体所遇到的心理问题的相似性组成训练小组,通过共同商讨、训练、引导,促进团体共同的心理发展。通常有1-2位团体主持人引导,多名团体成员参加。通过几次或十几次团体咨询活动,参加成员相互交往,共同讨论大家关心的问题,彼此启发、支持鼓励,使成员了解自己的心理和他人的心理以改善人际关系、增强团体适应性、促进人格成长。
团体心理咨询应用广泛,既可以用以治疗各种心理疾病,也可用以解决正常人的心理适应,还普遍适用于健康的正常人以发展为目标的潜能开发。
参与者主要是人格健康的人,他们在人际关系、学习工作等方面存在一些苦恼或困惑。通过团体活动,他们能深入认识自己,学习新态度新技能,改善人际关系和适应能力,促进人格成长,提高生活质量,开发心理潜能。
与个别心理咨询相比,团体心理咨询最大的区别在于参加者对自己问题的认识与解决是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交流、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来实现的。其独特之处在于:a.感染力强,影响广泛;b.效率高,省时省力;c.效果容易巩固;d.特别适用于人际关系需要改善的人。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70
Q

团体心理咨询的主要理论有哪些

A
(1)群体动力学:勒温B=f(PE),行为是人与环境的函数。                
(2)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观察、模仿
(3)人际相互作用理论:互动沟通      
(4)人际沟通理论:如何沟通、增强沟通效果、建立良好人际关系、避免交往障碍。
(5)个人中心理论:尊重、信任、接纳  
(6)行为训练理论:行为的习得性
(7)理性情绪训练理论:认知、情绪    
(8)现实训练:强调个体对自己的选择要责任、成功认同
(9)积极心理训练:佩塞.施基安,爱的能力和认知能力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71
Q

游戏辅导的作用与步骤是什么

A
游戏辅导的作用
(1)有助于在游戏情境中自然流露出真实的感受和情感,同时也显露出存在的问题;
(2)有助于参与者学会相互信任;
(3)有助于融洽成员关系。
游戏辅导的步骤:
(1)选择游戏:主持人根据团体咨询主题、对象、场地等选择合适的游戏。
(2)准备材料:准备讲义、PPT、记号笔、索引笔、信封、纸夹等基本工具。
(3)学习规则:游戏之前,主持人对游戏做简短的规则解释和背景介绍。
(4)观察行为:观察游戏中个体的行为及情绪。
(5)再来一次:经过澄清讨论后,有些问题必须经过长期实践才能得到巩固和内化。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72
Q

试述团体心理咨询的影响机制

A

(1)在团体中获得情感的支持:情绪抒泄、发现共同性、被人接纳、满怀希望;
(2)在团体中尝试积极的体验:享受亲密感、增强归属感与认同感、观察团体行为与领导关系、体验互助互利;
(3)在团体中发展适应的行为:提供安全的实验环境、相互学习交换经验、尝试模仿适应行为、学习社会交往技巧;
(4)在团体中重建理性的认知。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73
Q

主持人的团体咨询技术包括哪些

A
领导技术a.反应:积极倾听、澄清、释义、情感反映、归纳总结
b.影响:无条件积极关注、解释、信息与忠告、指导、保证和鼓励
c.行动:提问、面质、调停、聚焦、示范
团体互动a.积极关注行为:目光接触、身体语言、语音特点、语言追踪
        b.反馈与控制
        c.模仿与感染
        d.暗示:积极暗示、间接暗示、反暗示
团体过程a.组成
        b.起始
        c.过程:引导参与、解决问题
        d.结束
        e.追踪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74
Q

主持人的工作职责与道德准则是什么

A
工作职责:a.主持人要无条件地接纳每一个成员;
          b.注意调动团体成员参与的积极性;
          c.适度参与并引导;
          d.提供恰当的解释;
          e.创造融洽的气氛;
          f.帮助成员注意此时此地的状况,而不要过分注意过去和未来;
          g.及时进行角色转换,妥善处理与成员之间的关系。
伦理职责:a.主持人应时常反省,适当定位自己扮演的角色;
          b.主持人应对团体的目标和发展由较大的把握;
          c.真诚地对待每一个成员;
          d.尊重团体成员的人格完整;
          e.主持人严格保守团体成员的秘密;
          f.主持人应及时、理智地处理团体中出现的特殊事件;
          g.主持人不应该利用团体成员;
          h.在适当的时候,应对成员说明他们可能会面对的生理及心理上的风险;
          i.主持人不应将与团体心理咨询要求不相符的、个人价值观灌输给成员;
          j.若需要将团体活动过程录音或录像时,主持人应告诉成员录制的目的及用途,征得成员的同意。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75
Q

团体心理咨询的目标是什么?

A

a. 独特的目标:每一个团体心理咨询都具有明确的针对性,比如自信心训练小组的独特目标是增强自信心。
b. 一般目标:无论是哪种特殊目的团体心理咨询在团体活动过程中都会包含的目标,具体可概括为6条:
1. 通过自我探索的过程帮助成员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接纳自己,使他们能够对自我有更适当的看法;
2. 通过与其它成员沟通交流,学习社交技巧和发展人际关系的能力;
3. 帮助成员培养责任感,关心而敏锐地觉察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更善于理解他人;
4. 培养成员的归属感与被接纳感,从而更有安全感,更有信心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5. 增强成员独立自主、自己解决问题和抉择的能力,探索和发现一些可行而有效的途径来处理生活中一般发展性问题,解决冲突矛盾;
6. 帮助成员澄清个人的价值观,协助他们做出评估,并做出修正与改进。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76
Q

在团体心理咨询的早期如何组建团队?

A

团体心理咨询过程包括导入、实施和终结三个阶段。而导入阶段就是团体的建立阶段。此阶段原先的格局被打破,需进行重新组合,所以,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使小组成员相互间尽快熟悉起来,建立信任感。
导入阶段最关键的是形成融洽的小组氛围,旨在增加成员相互间的吸引力和活动计划对成员的吸引力。主持人营造一种宽松、自在的氛围,鼓励大家加深了解、相互信任、相互接纳,增强小组的凝聚力。
导入阶段还需主持人向成员们宣布团体活动的纪律,要求全体成员认真遵守以确保训练活动的顺利进行。如:保守秘密,坦诚相待,全身心投入,平等对待等。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77
Q

团体心理咨询实施阶段的作用有哪些?

A

a.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在导入阶段打下的良好基础上鼓励成员探索个人的态度、感受、价值与行为,深化对自我的认识;引导团体成员互相探索、互相适应、相互支持,找出他们在团体内的互相关系和位置。由认识、相知到融为一体而学到处事、待人的技巧,成员们可从参与团体当中发挥潜能而有所成长。
尽管各类团体心理咨询的依据的理论、活动方式不同,实施方法各异,但成员间相互影响的过程是相同的。成员们彼此谈论自己或别人的心理问题和成长经验;争取别人的理解、支持和指导;利用成员间的交互作用,发现自己的弱点、缺点,同时加以改正;将团体作为一个训练场所,练习改善自己的心理与行为,并将之运用于现实生活之中。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78
Q

如何评估团体心理咨询的效果?

A

评估方式:a.正式的评估。在团体进行的1/3处或1/2处通过回答主持人提供的问卷或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估,为主持人下一步活动的调整提供依据。最后的书面评估对于主持人计划以后的团体是非常有帮助的。b.非正式的评估。作为团体活动中任何一次具体活动结束阶段的一部分工作来完成,成员们采用自由发言的方式,谈论在团体心理咨询活动中最深的感触和体验。根据评估的重点,可以采用自我陈述、心理测量、检查评估等具体方式。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79
Q

12 简述设计一个团体咨询应考虑哪些内容

A

答:1)操作步骤;2)目标和程序;3)规模和对象;4)时间,频率和场所;5)团体成员的招募;6)团体成员的甄选。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80
Q

简述团体咨询开始阶段团体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哪些?

A

1)团体成员注意力分散;2)谈话没有中心;3)话题跳来跳去;4)有人试图控制讨论;5)成员对指导者不满;6)强迫他人讲话;7)成员之间缺乏信任。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81
Q

简述团体咨询中的特殊成员主要有哪些?

A

1)沉默的成员;2)依赖的成员;3)攻击性的成员;4)好表现的成员;5)不投入的成员。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82
Q

团体指导者应保持的态度包括哪些?

A

1)同感,共情;2)真诚;3)温暖;4)观察;5)示范;6)促进。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83
Q

如何理解人格

A

奥尔波特认为:“人格是一种动力组织,这种组织内隐于个体的身心系统内,决定个体的思想和行为。”
伯格说:“人格是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发生在个体身上的人际过程。”
珀文认为:“人格是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复杂组织,它赋予个人生活的倾向和模式(一致性)。像身体一样,人格包含结构和过程,并且反映着天性(基因)和教养(经验)。另外,人格包含着过去的影响及对现实和未来的构建,过去的影响中包含对过去的回忆。”
人格具有整体特征,人格是一种动态性组织,人格有多重因素构成。人格由生理和心理不同层面因素构成,包括个体过去、当下和未来不同时间形成的心理因素影响,尤其是人际交往过程和经历是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
人格是个体思想、情感、意向和行为的特有整合。人格包含着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人格是探讨完整个体与个体差异的领域
人格具有四个基本特性,它们是人格的稳定性、整体性、独特性和社会性。
1)人格的稳定性是指人格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也不随着情境的变化而变化;
2)人格的整体性是指人格不是孤立地存在着的,而是相互联系,综合成一个有机组织,协调一致地进行活动的;
3)人格的独特性是指每个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方式都是不同的;
4)人格的社会性是指人格是社会人所特有的。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84
Q

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A

目前一般认为,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遗传因素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生物学基础。遗传为人格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和发展方向。在遗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环境因素包括社会,家庭,学校等则把这种可能性转为现实。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85
Q

简述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A

人格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领域是:
1)人格的结构。人格心理学家用人格结构来解释个体差异。如用“特质”和“类型”来解释人们稳定的个别差异。
2)人格的动力。通过对人格动力的研究了解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内在原因。
3)人格发展。对个体自出生至死亡的整个生命全程中人格特征的表现以及随着年龄、习得经验的增加而逐渐改变的过程。
4)人格适应。个体与其生活环境保持合谐状态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反应。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86
Q

研究人格可以从那些方面收集资料?(P215)

A

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布洛克将人格资料的来源分为L、O、T、S四种类型。L(life)资料:指个体的生活史资料,用以了解个体的生活经历。L资料能够提供大量的比较客观的个人信息。O(observation)资料:指由一些观察者对个体进行观察后所得出的资料,可以是一些描述,也可以是一些等级评定;这些观察者可以是研究者,也可以是熟悉被评定的人,比如个体的父母、老师、朋友等。T(test)资料:指通过一些测试或实验程序,获得被试在测试中、或实验情景里的一系列的反应记录。通常这些测试、实验有着严格的控制措施、严密的步骤以及系统的评价方法。S(self-report)资料:即自我报告资料,这类信息主要来自于一些自陈式问卷调查和量表测量。这类资料的特点是,信息都是由当事人通过对自己的评判而得出的。这类资料能够快速大量的获得,但是由于研究对象可能存在的自我美化、自我保护的需要,其信息的真实性、确切性可能会存在问题。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87
Q

在人格心理学中,“特质”具有什么性质

A

特质是一种人格测量单位,等值于动机或意向,具有动力性。特质是“一种概括化的和聚焦的神经生理系统,它具有使许多刺激在机能上等值的能力,具有激发和引导适应性和表现性行为一致的形式。特质具有广泛、持久、相对稳定的用于推测和解释人类行为的特点。奥尔波特认为,个人特质和共同特质两大种;个人特质指某个人身上的特质;共同特质为群体都具有的特质。

88
Q

试述人格的特质理论

A

1)特质就是人格最小的“分析单元”,通过特质可探求人们心理不同于他人又相似于他人的原因。以特质概念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人格理论称为特质论。由心理学家卡特尔最早提出。特质是持久而稳定的行为倾向。人格的特质论强调人的个别差异和个体的整体功能,特质论并不把人格分为绝对的类型,而通常认为存在一些特质维度。人们之间的差异,就在于在这些维度上表现程度的不同所形成的不同特质构型。特质论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因素分析、多变量分析研究及自陈测验的人格评鉴技术。特质论注重描述人的行为,如社会焦虑程度,女性化倾向强弱、自我意识强弱所导致的行为差异。特质论注重描述人格结构并据此预测人的行为。特质论不涉及人格的发展和变化。
2)奥尔波特把人格定义为个体内在心理物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它决定一个人独有的行动与思想。特质是一种神经生理结构,它使刺激在机能上等值,在行为反应上具有一致性。奥尔波特把特质分为个人特质和共同特质,并把个人特质又划分为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
3)卡特尔把特质视为人格的基本结构元素,人的人格是16种人格因素不同组合的结果。他把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潜源特质、体质特质和环境养成特质,能力、动力特质和气质特质。
4)艾森克强调特质,并把人格分为三个维度:外倾—内倾、神经质—稳定性和精神质—超我技能,以上三个维度包含在人格类型中,它们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5)“大五”人格特质:神经质、外向性、求新性、随和性、尽责性。

89
Q

格斯里的学习理论强调行为学习的什么规律?

A

埃得温.格斯里的学习理论强调相邻的刺激-反应的联结。
格斯里的学习规律基于刺激-反应联结的思想,强调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他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个体对一组刺激要素作出一个动作,就形成了两者的联结,完成了学习,在此基础上,再作出另一个动作,即是对之前刺激组合的动作反应,如此连锁反应,最终形成了学习。因此,格斯里强调学习中最主要的作用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紧密联系,因此被称为“邻近学习理论”。

90
Q

举例说明如何塑造和消退

A

(1)行为的塑造,是运用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原理,分成两个组成部分:一是分化强化,即对部分所期望的反应加以强化,而对另一些反应不加以反应;二是相继接近,即被强化的反应必须是那些越来越接近最终期望的反应。这就是行为主义的小步子渐进原则。
如:驯兽师在训练动物钻火圈时,若动物完成了驯兽师期望的动作后,会给予食物奖励,久而久之,对于动物可以随时按照驯兽师要求钻火圈的行为,是一种行为的塑造;若动物完成了钻火圈动作后,没有及时地或者根本没有得到食物等奖励,则对于钻火圈行为命令逐渐不再服从的行为,则为行为的消退。
(2)行为的消退,是指当有机体的一个反应后面不再紧接着出现强化物,反应的频率就会逐渐降低,直至恢复到该强化物未被引入的水平,那么反应就消退了。斯金纳认为处理非期望行为的正确方法是消退,而不是惩罚。
如:考试前,我们的集中复习都是带着很强目的性的,起得早,睡得晚,即使觉得很累,为了备考也咬牙坚持,长时间下来已经塑造出一种学习行为。考试后,学习目标消失,则看书的动力就开始消退,所以行为塑造的消退都是需要时间的,

91
Q

理解自我防卫的性质和作用,分析生活中的自我防卫现象

A

心理防御机制或简称心理防卫(也称自我防卫机制,防卫机制,防卫机转),是自我的一种缓解焦虑的防卫功能,是用曲解和篡改现实的形式来减轻痛苦和缓解心理冲突的潜意识心理过程。是ego的功能。它有5种性质:1)处理本能和情感的主要手段或措施;2)无意识的;3) 各种防御机制是彼此分散的;4)是动力的和可逆的;5)是适应性的,也可以是病理性的。
心理防御机制的应用有两种作用,一种是积极的作用,能暂时减轻或消除痛苦和不安,对情绪有缓解作用;另一种是消极作用,因为现实存在的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防御机制在性质上带有隐耳盗铃式的自我欺骗,多半是逃避现实的,有时还会使现实问题更加复杂,使人陷入更大的挫折或冲突的情境之中。从它的作用和性质来看,可分为积极的防御机制和消极的防御机制两种。
常见方式(弗洛伊德):压抑、退行、反向形成、隔离、抵消、投射、内射、转向自我、逆转、升华或转移。

92
Q

试分析弗洛伊德指出的人格结构各成分与焦虑类型的形成

A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刚出生的婴儿完全处于本我状态。自我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不违背社会规范。自我与本我之间是有联系的。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超我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人格的运作是整体,而非三者分别开来进行的,因而往往是相互矛盾、冲突,而自我作为中介,便不得不处在本我的驱使、超我的谴责、现实的限制的夹缝之中陷入“一仆三主”的人格困境。
焦虑是一种紧张的状态,来源于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冲突。焦虑分为三种类型:自我感知到外界环境中真实的威胁,由此引发的焦虑称为现实性焦虑;本我和自我之间冲突,担心本我会战胜自我引起的恐惧感称为神经性焦虑;超我和自我之间的冲突,即自我受道德良心指责引发的罪疚感称为道德性焦虑。现实性焦虑是害怕外在世界中所存在的危险,神经性焦虑与道德性焦虑是因为内心的力量平衡受到干扰而引发的。

93
Q

试述艾里克森自我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

A

答:1)艾里克森的自我发展理论强调自我对健康成长和适应的影响,同时自我也是个人自我觉察和同一性的根源。人格的发展包括有机体成熟、自我成长和社会关系三个不可分割的过程。
2)人格的发展按顺序可以分为八个阶段,每一发展阶段都存在着一种心理发展危机。危机的解决标志着前一阶段向后一阶段的转化。
3)人生心理社会发展阶段有:
一是信任对不信任。在出生到1岁半的孩子,如果成功地解决了发展危机,人格中便形成了希望的品质;如果不成功地解决发展危机,则在人格中形成恐惧的特质。
二是自主性对羞怯和疑虑。1岁半到3岁左右的孩子,若能成功解决危机,则会形成意志品质;若解决不成功,则会在人格中形成自我怀疑。
三是主动性对罪疚感。3岁至6岁左右的儿童,发展出主动性或进取心,则会形成目的的品质;若不成功地解决本阶段的危机,则会在人格中形成无价值感。
四是勤奋对自卑。6岁至12岁的少年。如果勤奋感占优势,其人格就形成了能力的品质,若不能成功地解决本阶段的危机,则会在人格中形成无能感。
五是同一性对角色混淆。12岁至18岁左右的青年,如果能顺利解决发展危机,则具备忠诚的品质,如果不能成功解决本阶段的发展危机,则在青年人格中形成不确定感。
六是亲密对孤独。18岁到24岁的成年早期。能成功解决发展危机,则形成爱的品质,若不能成功解决本阶段的发展危机,会导致乱婚。
七是繁殖对停滞。25岁到60岁成年期。如果繁殖感高于停滞感,在其人格中形成关心的品质,反之则会形成自私的品质。
八是自我整合对失望。60岁到终身。若自我整合胜过失望,则具有智慧的品质特质,反之则会导致无意义感与失望。

94
Q

阿德勒如何看待自卑及其作用?他为什么强调社会兴趣?

A

答:阿德勒认为自卑是人人都有的,生活中所有不完全、不完美的感觉、感受都会形成自卑感。而自卑感会促使人们不断寻求优越,对一个人的成长而言,起着一种持续激励的作用。而如果人因为自卑而失去信心,表现出退缩的状态,其自卑情感就已经无法起到激励的作用,阿德勒称之为“自卑情结”。
阿德勒认为发展社会兴趣是避免陷入“自卑情结”的重要途径。个人透过对社会事业的贡献而产生自尊和被重视感,另一方面也因为服务社会而正向地补偿了原有的自卑感。通过一生中要完成的职业任务、社会任务和爱情婚姻任务这三个补偿自卑的平台,一个人将逐步扩大发展自己的社会兴趣,最终形成健康的生活风格。

95
Q

人本主义理论的基本特征?

A

答: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以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的心理学研究方向。其前提理念是:每一个人都是正常的、健康的、有价值的。它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1)强调人的责任。该理论认为人具有主动选择行为并能为所选择的行为负责的能力。
(2)强调此时此地。认为只有按照生活本来面貌去生活,能够充分感受当下的生活,才能成为真正完善的人。该理论强调我们不应该成为过去的牺牲品,目前的感受才是最真实也最重要的。
(3)强调个体现象学观点。认为应从个体自身的主观角度而不是分析者的客观角度去观察、倾听,产生同感,从而理解和体悟来访者的主观世界。
(4)强调人在过程中不断成长。认为人的生活需要体验过程甚于目的达到。健康的人是自我完善的。所有的成长都要付出代价,克服困难之后才更能享受到真正的幸福,因此必须让来访者自己获得发展。

96
Q

马斯洛提出成长性需要、缺乏性需要和高峰体验具有什么特点?

A

答: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这些需要分为缺失性需要(匮乏性需要)和成长性需要;匮乏性需要的满足涉及个体的生存,避免了身心疾病,满足后需要的强度减弱;成长性需要永远不能满足,永不满足的状态促进人不断成长和完善。高峰体验是自我实现的短暂形式,是一种瞬息间的非常美好的积极体验。它能够解放人的特质、自发性和创造力。

97
Q

如何理解罗杰斯提出的实现倾向、机能完善和无条件关注与他的治疗方法之间的关系

A

答:①罗杰斯认为,在人的有机体中存在着一种主要的能量源,就是实现的倾向,那是机体的整体功能,形成有机体的基本奋斗倾向——“实现、维持、发展正在经历着的有机体倾向。”作为个人一生中的内驱力,实现倾向使得他变得更复杂、更自主、更具有社会责任感。一方面实现倾向是由人与其他生物共有的倾向构成,它引导机体产生维持生存与发展的行为(包括非人类的其他生物的行为);另一方面,实现倾向包括指向增加自主、自足,指向个人成长的独特倾向。这一点与人的人格发展关系最密切,起到维持和增强自我的作用。使人的自主性和自足感增多,提高个人成长的动机,并引导一个人朝向积极和健康的行为。这是一种选择性、非反应性、建设性的倾向。
②在罗杰斯看来,健康的人是机能完善的人,也就是成为真实自我,“从面具后面走出来”。唯有如此,个体才能充分发挥个人的机能。机能完善的人具有以下特点:对经验都开放、自我与经验协调、利用自身的机体评价过程、无条件的自我关怀、与他人和睦相处。机能完善者形成的关键在于自我结构与经验的协调一致。因此,在走向实现的过程中,需要深入面具背后,努力寻找个体身上更基本、更真实的东西;去体验情感,不回避各种模糊的让自己害怕的情感;在当下真实的情感中发现自我。这样就会对经验日益开放、越来越重视现存的体验、对自己机体的信赖不断增加。
③人生来具有积极看待的需要,包含要求获得他人或自己的关注、赞赏、接受、尊敬、同情、温暖与爱。根据罗杰斯的观点,我们的成长需要的是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无论我做什么,给予我的关注并不是来自我拥有的这些外在的种种,而是由于我这个人本身的价值。只有在无条件积极关注下成长的孩子,才会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自己,才能形成内在的自我价值感,自由地体验全部的自我。
机能完善是治疗的最终目的。罗杰斯认为健康的人是机能完善的人,他们通常对经验开放、自我与经验协调,无条件的自我关怀。罗杰斯还认为,实现倾向是人一生中的内驱力,它会成为个体对自己经验评价的参照框架,而在此框架下评价经验的方式称为机体估价过程。罗杰斯认为,儿童最初的自我概念形成之后,人的自我实现趋向开始激活,在它的驱动力下,儿童产生大量经验,其中会体验到受他人关怀、尊重的积极经验,这些通过机体估价过程使孩子感到满足、愉快,不幸的是,儿童这种受关怀尊重的需要满足完全取决于他人,是他人根据儿童行为是否符合其价值标准(父母和社会的价值观)来决定的,是有条件的,这些条件就称之为价值条件。儿童会逐渐将这些价值标准内化为自我结构的一部分,并逐渐被迫放弃自身机体估价过程。这样,父母给的价值条件越多,自我概念和真实感觉就越不一致,儿童的自我和经验之间就发生了异化,焦虑于是产生。因此,罗杰斯认为,机能完善者形成的关键在于自我结构与经验的协调一致。这要求有一个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成长环境,人本主义治疗方法就能提供这样一个环境,通过提供无条件积极关注、真诚和共情这三种关键态度,将原本不属于自己的自我概念去除,并开始能无条件的正向自我关怀,从而找回属于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模式。

98
Q

如何理解人格概念的两极定理、组织定理和社会性定理

A

凯利把人们解释和预期事件的主要工具称为“个人构念”。它被用来解释或说明经验,赋予经验以意义。凯利认为我们的心理和行为是受到我们已有构念的指导的,而且也能通过相应的构念予以解释。
两极定理:个人概念系统是由一定数目的两极性结构组成的。概念的两极性表明,只在理解构念第一个方面时,还不能认识这个构念,必须了解另一级才能把握这个构念的内涵。凯利发现,来访者如果只有构念的一极反应,没有另外一极,往往存在着某种问题。弗洛伊德需要通过患者没有说出来的东西来进行分析,凯利则通过寻找构念的另一极分析构念。
组织定理:为了便利于预测事件,每个人形成了典型的构念系统。各个构念之间存在有机的联系。组织定理强调构念的动态组织、构念关系和系统化特性。系统化意味着将矛盾和不协调降低,尽可能避免矛盾性的预见。个体的构念之间存在相互的联系,而各个人的构念关系会不一样。凯利对多种不同的构念做了区分,核心构念是最基本的,而边缘构念不那么重要。构念还分上级构念和下级构念,上级构念涵盖有关范围内的其他构念,而下级构念则被包含在别的构念的范围内。
社会性定理: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构念过程进行解释时,他便在包含他人的社会过程中扮演了一定的角色。因为在与人交往中,个体必须了解被人的观点,并且以对他人的了解考虑事情,人际交往需要根据对另一个人的了解来调节交往行为和相互适应,以他人的观点来考虑问题,这就是角色的构念,而按照别人的期望去行动就是角色扮演。

99
Q

理解凯利角色构念测验和角色扮演的理论构思

A

角色构念测验是凯利创设来测量个人构念的工具。开始时,治疗师会让来访者从自己个人经验的各个方面列举出重要人物,例如父母、最尊敬的老师、最好的朋友等等。然后,每次呈现表中三个人的名字,评价在哪个方面其中两个人相似而第三个人不同。来访者可能会说,他们两个是乐观的人,而另一个有点忧郁。在凯利看来,这个来访者就是用乐观-忧郁这一构念来对这三个人分类的。然后再对随机抽出另外三个人的名字重复这个过程,这样重复进行大约20次左右,凯犁建议,有20个这样的特质就足以为治疗师提供有关此来访者的基本构念的有效样本了。在这一测验中,可以分析出来访者构念的通透还是刻板,复杂还是简单,松散还是紧凑。
构念治疗往往采取固定角色治疗。在角色建构储存测验中,治疗师对来访者的构念进行了分析之后会给来访者一种人格模式,要求来访者把它表演出来,就像是一个演员在剧中扮演角色一样。为了促进新的构念的形成,治疗师会要求来访者去扮演与他本人可能有显著差异的另一个人的风格。这种人格就是根据测验测出的他的构念中所缺少的主要部分,可通过这种方式使来访者的构念系统相对完善。在扮演期间,治疗者把来访者当作“就像”是角色中的那个人来加以反应,尽量鼓励,为正在验证新建构念的患者提供实证经验。这种疗法与心理剧疗法大体相似,其核心就是要让来访者在生活中扮演一个全新的角色,按新的角色去思想、行动,直到自然而然地接受了新的角色而加以内化。

100
Q

中国自杀的流行病学特点是什么?

A

中国的自杀具有本土特点:①年轻女性自杀死亡率高于男性,并主要表现在农村。②农村自杀死亡率高于城市(3—4倍)。③年龄分布具两个高峰,20岁—35岁的农村年轻妇女和60岁以上的农村老年人,特别是随着年龄的递增,农村男性老人的自杀率可高达140/10万—160/10万。

101
Q

影响自杀的相关因素有哪些

A

⑴ 年龄。自杀随年龄递增而增高
⑵ 性别。男性为女性的3倍,尤其在年轻人和老人中差异最大。但中国农村地区女性明显高于男性。
⑶ 社会阶层与就业。社会底层者自杀率最高,其次为社会高阶层。
⑷ 婚姻状况、儿童与生活环境。自杀在单身、独居、离婚或丧偶者中常见。自杀在许多国家以城市多见,但我国农村地区的自杀率平均高于城市地区约3倍左右。
⑸ 生物学因素。有自杀家族史者自杀危险性亦增高。
⑹ 季节性。抑郁症以冬季较高,绝大多数国家(包括南半球)自杀率均是以春季为高。国内以夏秋季为高。
⑺ 邪教。
⑻ 自杀方法。在女性中,过量服药仍是主要的方法,我国自杀者常用的方法为:服农药中毒或大量吞服药物、自缢和溺水。
⑼ 精神障碍、行为异常和内外科疾病。
⑽ 自伤

102
Q

自杀者最常见的精神障碍是什么?其他还有哪些较常见的精神障碍?

A

抑郁症在自杀者中是最常见的精神障碍,15%的抑郁症病人最终选择自杀死亡。90%以上自杀死亡者至少患有一种精神障碍,并且约50%的自杀者死前曾看过精神科医师。患疾病初期的纪念人们自杀的危险性最大,平均病程小于4年。
⑴情感障碍 情感障碍自杀的长期危险性估计为15%,住院抑郁症病人的自杀率为8.5%,情感障碍包括分裂情感性的自杀率为3.6%。死亡前一年内的个体有关特征为焦虑、惊恐、失眠、注意力不集中和酒依赖,特别是抑郁心境、自杀观念以及与自杀内容有关的幻觉。
⑵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自杀率估计在5%-10%,一般认为,绝大多数的精神分裂症自杀是冲动的,与心境无关。
⑶酒精中毒与药物滥用 酒精中毒自杀最危险的年龄为40岁-50岁,平均饮酒年限为20年,其长期自杀危险性在住院酒精中毒病人中估计为6.7%。
⑷神经症 神经症严重到足以住院的人相对危险性为6.8%,主要是因为他们有惊恐发作。在神经性厌食患者中,自杀的长期危险性较高,约为7%。
⑸共病 下列共病症状是预测抑郁病人近期自杀的指征:①有严重的精神性焦虑;②有惊恐发作;③有中度酒依赖病史;④明显的失眠;⑤严重的悲观绝望。

103
Q

自杀的保护因素有哪些?

A

自杀保护因素来自两方面:自杀者的思想和周围人。
⑴长期生活方式。 认知可塑、问题信息的收集、发现可变通的解决途径、缩小而非夸大负性生活事件、乐观向上,以及家人的帮助等皆为保护因素。
⑵保护性生活方式。 社会、文化、宗教等与家庭经历、个人生活等的相互作用
⑶各种治疗精神障碍的方法。

104
Q

简述自杀预防的策略。

A
⑴医疗保健的作用与职能:
①病人方面。
ⅰ降低急性自杀的危害(住院、镇静/抗焦虑、危机干预)
ⅱ提高精神障碍的诊断与治疗率:
a.	卫生工作者、病人及其家属的焦虑
b.	b.恰当的急性期和预防性治疗(药物治疗、心里治疗、合用)
c.	c.自杀高危人群的监护,尤其是第1年
d.	d.危机(热线)电话服务 
②公众方面(公众教育与媒体)
ⅰ减少对精神疾病和自杀的偏见 
ⅱ公众教育包括:
a.	精神障碍的表现、危害和治疗的可能性
b.	b.自杀危险因素、高危人群 
ⅲ提供治疗的可能性
⑵社区领导者的作用与职能
①	增加卫生/社会服务的经济支持
②	整体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包括减少失业
③	政策上严格有效地限制酒/药物的滥用
④	减少自杀方法的可获得性(降低煤气/汽车尾气的毒性,枪支立法管理等)
⑤	推广实施有关防治自杀的措施(支持性家庭、养育儿童、宗教团体、自助团体等)
105
Q

什么是危机和危机干预?

A

危机就是指个体面临突然或重大生活逆遇(如亲人死亡、婚姻破裂或天灾人祸等)时,既不能回避,又无法用通常解决问题的方法来解决时所出现的心里失衡状态。它是指个体运用通常应对应激的方式或机制仍不能处理目前所遇外界或内部应激时所出现的一种反应。
(注释:应激是指一种能引起心理生理变化的刺激的、长期的高度紧张反应。长期处于应激状态,能使思维、行为等紊乱而导致心理异常。应激分生理性应激和心理性应激。生理性应激击溃生物化学保护装置的三个阶段:惊觉阶段,阻抗阶段和衰竭阶段。植物性神经紊乱是惊觉阶段的特征。紊乱消失,内分泌失调是阻抗阶段的特征。免疫功能下降,患重病是衰竭阶段的特征。心理性应激,原因在于自己的愿望或某种情境对自己的要求超越自己的能力。其引起的心理异常包括恶劣心境。挫折是指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中,因不能克服或未能克服障碍和阻力,致使目标不能达到的一种心理打击。)
确定危机需符合哪三项标准?
1.存在具有重大心理影响的事件。2.引起急性情绪扰乱或认知,躯体和行为等方面的改变,但其均不符合任何精神疾病的诊断。3.当事人或患者用平常解决问题的手段暂时不能应付或应付无效。
危机需符合三项标准:⑴存在具有重大心里影响的事件;⑵引起急性情绪扰乱或认知、躯体和行为等方面的改变,但又均不符合任何精神病的诊断;⑶当事人或患者用平常解决问题的手段暂时不能应对或应对无效。
2)危机干预:是一种短程的帮助过程,是对处于困境或遭受挫折的人予以关怀和帮助的一种方式。有时也被称为情绪急救。

106
Q

危机的理论有哪些?

A

⑴Lindemann理论:强调一个人在强烈的悲痛面前,不应过度沉湎于内心的痛苦之中,而应让自己感受痛苦,发泄情感(如哭喊)、正视现实,否则容易产生适应不良性后果。
⑵Tyhurst理论:
危机者经历的危机过程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①作用阶段:此时最初应激事件对当事者的直接影响是明显的,通常表现为极度的恐惧、激动或悲伤;如果是极度的应激性性刺激,当事人甚至会表现惊呆、茫然或“目瞪口呆”。
②退却阶段:此时应激时间虽已过去,但当事者仍表现出自身故有的反应及心里防御方式,如表现为依赖或天真幼稚的行为,与其年龄、文化程度等不相适应。
③创伤后阶段:当事者察觉其自身的反应方式并着手关注今后的打算,但人依赖于他们与周围的相互作用和有关的社会支持或资源(resources)。
后两阶段是危机处理的积极阶段,让当事者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学会如何应对和处理危机和逆遇。
⑶Caplan的情绪危机模型:
危机的发展过程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① 创伤性应激事件使当事者情绪焦虑水平上升并影响到日常水平,因此采取常用的应对机制来拮抗焦虑所致的应激和不适,以恢复原有的心里平衡。
② 常用的应对机制不能解决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创伤性应激反应持续存在,生理和心理等紧张表现加重并恶化,当事者的社会适应功能明显受损或减退。
③ 当事者情绪、行为和精神症状进一步加重,促使其应用尽可能的应对或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力图减轻心里危机和情绪困扰,其中也包括社会支持和危机干预等。
④ 系活动的危机状态,当事者由于缺乏一定的社会支持、应用了不恰当的心理防御机制等,使得回顾长期存在、悬而未决。当事者可出现明显的人格障碍、行为退缩、自杀或精神疾病。
帮助学会总结经验教训以避免或者至少能更好地应对和处理以后所出现的类似问题、疾病或逆遇。
⑷Swanson和Carbon的危机发生模型
① 危机前的平衡状态:个体应用日常的应对技巧和解决问题的技术来维持自我与环境间的稳定状态。
② 危机的产生:包括面临逆遇或不能解决的问题时所当事者出现的情绪脆弱状态和危机活动状态(active crisis state)
③ 危机后平衡状态的变化:当事者在经过危机后,心理状态可能回复到危机前水平,或高于危机前水平、低于危机前水平。

107
Q

简述危机干预的三类技术和四个步骤。

A

三类技术:
(1)沟通和建立良好关系的技术:建立和保持医患双方的良好沟通和相互信任,有利于当事者恢复自信和减少对生活的绝望,保持心理稳定和有条不紊的生活,以及改善人际关系。
注意点包括:①消除内外部的“噪音”(或干扰),一面影响双方诚恳沟通和表达的能力;②避免双重、矛盾的信息交流;③避免给与过多的保证;④避免应用专业性或技术性难懂的言语,多用通俗易懂的言语交谈;⑤具备必要的自信。
(2)支持技术:旨在尽可能地解决目前的危机,使当事者的情绪得以稳定,可以应用暗示、保证、疏泄、环境改变、镇静药物等方法。有关指导、解释、说服主要应集中在放弃自杀的观念上,而不是对自杀原因的反复评价和解释。
(3)干预技术:又称解决问题的技术,让当事者学会对付困难和挫折的一般性方法,这不但有助于度过当前的危机,而且也有利于以后的适应。
干预的基本策略为:①主动倾听并热情关注,给与当事者心理上支持;②提供疏泄机会,鼓励当事者将自己的内心情感表达出来;③解释危机的发展过程,使当事者理解目前的境遇、理解他人的情感,树立自信;④给与希望和保持乐观的态度和心境;⑤培养兴趣、鼓励积极参与有关的社交活动;⑥注意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鼓励当事者多与家人、亲友、同事接触和联系,减少孤独和隔离。
四个步骤:
第一阶段:问题或危机的评估。全面了解诱因,明确首要解决的问题,评价自杀或自伤的危险性。
第二阶段:制定治疗性干预计划。必须是限时、具体、实用和灵活可变的,并且有利于追踪随访。
第三阶段:治疗性干预。首先要让有自杀危险者认识到自杀不过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而已,一旦有其他解决方法可选择,相当一部分人会放弃自杀。其次围绕这一前提,从下列四方面展开帮助:(1)交谈、疏泄被压抑的情感;(2)正确理解和认识危机的发展过程;(3)学习问题解决的技巧、替代方法和心理防御应对的方式;(4)建立新的社会交往关系和环境。
第四阶段:危机的解决和随访。情绪缓和,度过危机后,应及时中断干预性治疗,以减少依赖性。并强化当事人新习得的应对技巧,提高自我的心理适应和承受能力,学会独立面对生活。

108
Q

如何认识“career”这个概念?

A

a. 向上发展的职业移动;
b. 个人的职业生涯或职业经历;
c. 个人合适的人格,生存方式的形成与自我表现。

109
Q

职业咨询与指导的本质。

A

职业咨询与指导的本质是发展人的个性与生存能力。即根据人的身心发展各阶段的不同特征,通过各种咨询指导活动,使人们能正确地认识职业与自己,能明智地选择自己理想的职业与生活道路,并且具有以个人意志作出职业决定的能力,以及让自己的决策能在今后的职业生活与人生中得以实现的能力。
同时,职业咨询与指导又为学校与社会、教育与职业、知识与劳动之间架起了桥梁。因此,从产业、经济、社会的发展上看,职业咨询与指导还有如下三个重要的社会性意义。
a.合理调节人才的意义;
b.适应的意义;
c.发展的意义。

110
Q

简述职业心理咨询的类型和范围。

A

答:1)职业心理咨询的类型:一是发展型职业心理咨询:是终极性的咨询,它以全体员工的整体性发展为主;二是预防型职业心理咨询:是对可能有适应问题或正在遭遇适应问题的个人进行咨询的工作;三是治疗型职业心理咨询:以治疗型为主的心理咨询,其工作目标是帮助个人克服已经严重影响个人发展的心理障碍,疾患及问题。
2)职业心理咨询的范围:
(1)主要是涉及职业选择与职业心理适应方面的问题。不利的工作环境或当事人的生物-医学问题等,则需要转由管理者或其他专业人员加以解决。
(2)职业心理咨询具有教育的功能,但不等同于职业教育。有关职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不属于职业心理咨询的直接服务范围。

111
Q

帕森斯职业选择的定义是什么

A

(1)帕森斯的特质因素理论
又称帕森斯的人职匹配理论,特质因素论是最早的职业辅导理论,1909年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弗兰克·帕森斯(Frank Parsons)在其《选择一个职业》的著作中提出了人与职业相匹配是职业选择的焦点的观点,他认为,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模式,每种人格模式的个人都有其相适应的职业类型。
所谓“特质”:就是指个人的人格特征,包括能力倾向、兴趣、价值观和人格等,这些都可以通过心理测量工具来加以评量。
所谓“因素”:则是指在工作上要取得成功所必需具备的条件或资格,这可以通过对工作的分析而了解。
(2)职业选择的三大要素或步骤
第一步是评价求职者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特性)。通过心理测量及其它测评手段,获得有关求职者的身体状况、能力倾向、兴趣爱好、气质与性格等方面的个人资料,并通过会谈、调查等方法获得有关求职者的家庭背景、学业成绩、工作经历等情况,并对这些资料进行评价。 
第二步是分析各种职业对人的要求〔因素),并向求职者提供有关的职业信息.
包括①职业的性质、工资待遇、工作条件以及晋升的可能性:
  ②求职的最低条件,诸如学历要求、所需的专业训练、身体要求、年龄、各种能力以及其它心理特点的要求;
  ③为准备就业而设置的教育课程计划,以及提供这种训练的教育机构、学习年限、入学资格和费用等:
  ④就业机会。 
第三步是人一职匹配。指导人员在了解求职者的特性和职业的各项指标的基础上,帮助求职者进行比较分析,以便选择一种适合其个人特点又有可能得到并能在职业上取得成功的职业。
(3)人职匹配分为两种类型:
  ①因素匹配(活找人)。例如需要有专门技术和专业知识的职业与掌握该种技能和专业知识的择业者相匹配;或脏、累、苦劳动条件很差的职业,需要有吃苦耐劳、体格健壮的劳动者与之匹配。
  ②特性匹配(人找活)。例如,具有敏感、易动感情、不守常规、个性强、理想主义等人格特性的人,宜于从事审美性、自我情感表达的艺术创作类型的职业。
(4)理论意义
特性——因素强调个人的所具有的特性与职业所需要的素质与技能(因素)之间的协调和匹配。为了对个体的特性进行深入详细的了解与掌握,特性一因素论十分重视人才测评的作用,可以说,特性——因素论进行职业指导是以对人的特性的测评为基本前提。它首先提出了在职业决策中进行人一职匹配的思想。故这一理论奠定了人才测评理论的理论基础,推动了人才测评在职业选拔与指导中的运用和发展。
帕森斯的理论认为,如果个人的能力、兴趣、性格等与其获得的职业一致的话,那么这便是个人的职业选择达到了最初的理想目标。他认为职业选择:
a. 清楚地了解自己,即了解自己的气质、能力、兴趣、志向、界限,以及这一切存在的根据;
b. 了解关于职业上成功、利弊、报酬等的必要资格与机会,以及对各种职业所需要的知识、条件的预测;
c. 关于以上两项事实关系的合理推断。

112
Q

舒伯关于职业上自我概念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A

舒伯的职业发展理论强调职业满足感,并且把自我概念引入这一理论的核心之中,舒伯把职业的发展看作是自我概念的形成、自我概念在职业语言上的存在、职业的自我概念的实现。他的自我概念理论的中心内容可归纳为三点:

a. 人通过选择能自我实现的职业,从而表现了自己与自我概念;
b. 人通过职业表现自我概念,并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有不同的自我概念的表现;
c. 随着职业经历的成熟,职业的行为也趋向安定。

113
Q

用图表示霍兰德人格与环境理论,并就其相关关系作简要说明

A

图略。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各个类型之间的距离有长有短,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类型之间的远近。一般来说,距离越近,说明两个类型之间的相关程度越高;反之越低。此外,现实生活中表现在个人身上的人格,不可能如上述的那样典型明确,而往往表现为某个类型倾向,或是偏向于某个类型,或是置于某两个类型之间。职业环境也是如此。

114
Q

个人理解活动可以通过哪两条渠道进行

A

a. 直接的理解方式。即个人有意识地通过现实生活中的自我体验,考察自己的能力、体力与自己的长处、短处,或是通过各种现代测试分析手段进行自我判断;
b. 间接的理解方式。这是通过学校教师、家庭成员、同学朋友、亲戚长辈等对自己的看法意见,从外部的评价中获得对自己的认识理解,或是接受职业指导者的指导,根据专业人员的测试、解释、诊断等客观的信息,在咨询援助中加深自我理解。此外,在学校职业指导的场合,向学生提供各种情报,进行外界刺激也是帮助个人深刻认识自己的一种有效方法。

115
Q

观察理解的基本视点与方法手段

A

视点:
a.发展的视点,注重观察理解指导对象身心发展阶段的特征,发展的课题以及发展的过程等;
b.个别的、临床的视点,注重观察理解指导对象个人性的特殊点与行动的样式结构等,如同从临床性的病理角度那样去深入了解诊断;
c.集体的、社会的视点,注重观察理解指导对象在集体中的位置、作用、行动,以及家庭环境、社会区域等方面的特征等。
手段:
a.直接观察,是通过日常的生活对被指导者进行不受行动约束的自然观察;
b.间接观察,则是指导者使用某种形式的用具与人为制作的评定尺度去进行某一方面的观察;
c.共感观察是通过面谈法、作文日记法等深入被指导者内心进行的观察。

116
Q

收集整理职业信息情报的注意点

A

a. 带着问题意识去收集; b.主动、自觉地去收集;
c. 带着批评的意识去收集; d.反复循环地去收集;
e. 边积累边收集; f.越过自己的关心领域去收集;
g. 利用工具设备去收集。

117
Q

职业决策指导的基本立场是什么

A

a. 确实掌握指导对象的志向目的;
b. 细致分析并把握指导对象的个性、能力倾向等;
c. 将升学志愿与个人将来的职业期望结合起来考虑,着眼点不只是志愿学校是否合格,更重要的是考虑志愿学校对指导对象的职业志向是否合适;
d. 就业志愿不能只从经济等方面的因素出发,要引导指导对象思考就业岗位与自我人生价值体现的关系;
e. 提供客观、正确的升学或就业情报,尽可能不加入指导者个人的评价;
f. 尊重学生家庭的意见,但最终的决定应当由指导对象自己作出。

118
Q

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

A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与职业组织相结合,对个人职业生涯内在职业能力倾向、职业性格倾向、职业兴趣倾向、职业意识方面、身体方面以及家庭养育等事实状况,与外在条件,在测定、分析、研究、归纳的基础上进行利弊权衡,制定最佳的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目标与行动方案。个人自觉地进行自我职业生涯设计,有利于个人在职业生活道路上能经常处于主动地把握自己命运的生活状态。

119
Q

简述青少年期、成人期的个体进行职业指导的目标和重点。

A
答:(1)青少年期
目标:培养职业兴趣,澄清职业观念,肯定自我,探索人生方向并努力锻炼提高自己,为未来的职业理想作准备。
重点:*了解个人兴趣,并以此为基础选择暂时性的职业发展目标。
*了解工作世界的一般状况。
*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职业态度。
*初步培养个人决策,计划,交往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成年期
可分为尝试期和稳定期,目标是协助个人增进职业适应和实现职业成功。
重点:*协助当事人回顾过去的职业发展状况,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估,进一步制定或完善长远发展计划。
*协助个人顺利担当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
*提醒其中年期可能出现的身心变化,以及对工作,家庭生活的影响,提供良好的建议。
*协助个人了解并排除职业生活中的不利因素,实现自我价值。
120
Q

简述心理治疗的基本原则

A

心理治疗是指,在治疗师与患者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上,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治疗师运用心理治疗的有关理论和技术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其目的是激发和调动患者改善现状的动机和潜能,以消除或缓解患者的心理问题与障碍,促进其人格的成熟和发展。
心理治疗的基本原则如下:
1、帮助患者自立的原则:心理治疗师要明确工作的目的是促进患者的心理成长,而不是使患者在生活中对治疗师产生心理依赖,要避免扮演患者的人生指导教师的角色;
2、客观中立原则:心理治疗师必须在治疗过程中保持客观中立态度。
3、尊重患者的原则:心理治疗师应尊重每一位患者,尊重他们作为人的权利和尊严,以真实,诚实,真诚的态度帮助患者。
4、保密原则:心里治疗师应尊重患者的个人隐私权,在临床实践中必须严格遵守保密原则。
5、时间限定原则:心理治疗师在其临床服务工作中应注意遵守治疗时间的规定,通常个体治疗每次的会谈时间为45-50分钟。
6、关系限定原则:心理治疗师在其临床服务工作中应按照本专业的道德规范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不得利用患者对自己的信任或依赖牟取私利,不得与患者发展专业工作以外的社会关系。

121
Q

治疗关系的特征是什么?

A

答:治疗关系是治疗师与患者在心理治疗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是建立在对患者进行帮助的基础之上的,患者通过这种关系中的支持性因素而发生改变。这种关系的实质是一种工作联盟。治疗关系是建立在治疗师与患者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和平等的基础之上的。
1、治疗关系具有独特性:这种治疗关系是治疗进行的载体,使患者有安全感,隐密性,有利于患者自我探索的进行。
2、治疗关系中的客观性与主观性:在心理治疗的全过程,治疗师应保持中立的立场,对观者的言行不加批判,不将个人的意见强加给患者,这是治疗师所应保持的客观立场。主观性是指治疗师在治疗过程中以共情,真诚的态度对待患者,尊重患者,使之感到温暖。
3、专业限制:包括治疗关系独特性的限制,指责的限制和实践的限制等。

122
Q

试述经典精神分析疗法的理论基础

A

1)意识-无意识理论;
2)人格结构理论:本我、超我、自我;
3)人格发展理论: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
4)心理防卫机制:压抑、否定、反向形成、隔离、投射、置换(转移)、合理化、退行、自居或认同、补偿、幽默、升华。

123
Q

简述移情的本质

A

移情是指向现实中某人不适宜的体验,这种体验包括:感情、冲动、态度、幻想、抵抗等,这种体验是对幼年早期经历种重要人物的原发反应的重复,无意中将这样的体验指向了现实中的人物。
首先,移情反应的两个特征是:
(1)重复。移情反应在本质上是对过去客观反应的重复。
(2)不适宜。移情反应的不恰当之处是对当前某人的反应恰好适合于过去的某一个人。
其次,移情的临床征象的基本特征:
(1)不适宜:病人对现实反应的不合适宜性是一种重要信号,这种信号意味着引发反应的人是不明确的、现实中的客体,他暗示着这种反应可能属于过去并适合于过去。
(2)强度:对分析师强烈的情感反应意味着移情,各种各样的爱、恨、恐惧等都是这样。
(3)矛盾心理:所有的移情反应都以矛盾心理即相反感受的同时存在为特征。
(4)反复无常:移情常常是易变的,游移不定的和古怪的,尤其在分析的最初阶段。(5)顽固性:病人可能会出现长时间的指向分析师的情感和态度,这种反应需要长期的分析,有时是数年。
再次,移情的分类有:
(1)正性移情和负性移情。
正性移情是描绘以爱为主的所有形式,和所有其派生的移情反应的速写。正性移情是病人对治疗师产生了以下情感:爱、喜欢、信任、多情、喜爱、关心、忠实、钦佩、迷恋、欲望、柔情或尊敬,没有性行为的、非浪漫的、温和式的爱造就工作联盟。
负性移情是描绘一种基于恨的各种形式的移情情感、恨的预兆、恨的衍生物等。负性移情是病人对治疗师产生了以下情感:恨、愤怒、敌意、不信任、憎恶、反感、怨恨、心酸、妒忌、不喜欢、轻视、讨厌等。
(2)客体关系意义上的移情反应。
按照儿童早年的客体关系来观察移情反应的来源,例如父性移情、母性移情、兄弟式移情等。
(3)性力意义上的移情反应。
将移情反应与一定的性力阶段联系起来,或与它的衍生物联系起来,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把病人对治疗师的移情按照本能目的、本性带、焦虑、态度和根据那些本能组成的价值来对移情分类。
(4)结构意义上的移情反应。
把病人对治疗师的移情与病人的本我、自我、超我联系起来。当治疗师具有超我功能是,他可以感受到批评、敌意、拒绝和负性。

124
Q

解析有哪四个程序

A

答:对质,澄清,解释和修通。
解析一个精神现象的第一步是对质。有疑问的现象必须使患者明了,必须使它在患者的意识的自我中是明确的,在采取更进一步的分析步骤前,必须确保患者自己内心已辨认了要分析的精神现象。
阻抗导向下一步——澄清。澄清是指那些目的是把要分析的精神现象放在准确焦点的活动。
解析的第三步是解释。在精神分析中解释是最重要的确切的工具,其他的每一个程序都为解释做准备工作或扩大解释,并且它本身可能也需要解释。解析意味着让潜意识的现象进入意识。澄清和解释程序紧密地交织在一起,经常是澄清引出解释,而解释反过来引出更进一步的澄清。
解析的第四步是修通。修通是指在达到内省以后发生的一组复杂的程序和过程。修通是使引起改变的内省成为可能的分析工作。它与组织内省引起改变的阻抗的重现,进步和详细探究有关。

125
Q

系统脱敏技术的步骤有哪些,试结合案例略加说明。

A

系统脱敏技术是行为治疗中常用的干预技术。它通常要求来访者小步子接近所恐惧的对象,同时进行躯体、心理放松,以此达到克服恐惧的目的。以考试焦虑为例,系统脱敏有三大步骤:
一是制定焦虑梯度表。帮助来访者确定与恐惧反应相联系的特定环境或事件,及相应的焦虑体验强度,并以百分制评分;与来访者讨论沟通,将焦虑事件按焦虑等级由低到高依次排列,并保持合理的跨度和合适的项目。
二是帮助来访者学会肌肉放松技术。放松训练的顺序通常是头颈部—上肢—躯干—下肢,通过紧张—松弛的多次配对使来访者体会放松的感觉,多次训练之后,达到可以根据言语指令而即时放松的状态。
三是逐级配对脱敏。诱导来访者进入放松状态。从最低级别的焦虑情景开始,诱导来访者体验相应的焦虑状态,随即要求放松。如没有问题,重复想象—紧张—放松,然后进入下一情景,如此逐级进行,直至结束。如果来访者在某一级不能达到放松,则需要考虑焦虑梯度是否不合适的问题。

126
Q

操作疗法有哪些基本概念及主要操作方法

A

操作疗法是遵循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系统运用强化、惩罚、消退等方法来增加某些适应性行为,减少或消退某些不适当性行为的疗法。
(1)基本概念:
1、强化:强化是指行为被紧随其后的直接结果加强的过程,其中的结果即行为的强化因子。强化导致该行为增加。从不同角度可将强化分为以下种类:
(1) 正性强化(施所欲)和负性强化(去所恶);
(2) 原始强化与其次强化;
(3) 连续性强化和间隙性强化;
(4) 社会性强化;
(5) 自我强化(自我支持);
(6) 复合性强化。
2、消退:为了达到降低某特定行为的发生率、或者为了达到使它不再发生的目的,在该行为发生之后不再给予任何强化刺激的一种行为干预方法(岑国桢,学校心理干预的技术与应用,广西教育出版,1999)。它是通过削弱或撤除某些行为的强化因素来减少该项行为的发生率。行为消退过程有以下两个特征:消退爆发和自发恢复。
行为强化有两种类型:正性强化和负性强化。第一种情况下的行为消退为行为之后正性强化刺激减少。第二种则是行为之后负性刺激增加。影响行为消退的因素有:
(1) 行为消退之前的行为强化程序;
(2) 行为消退之后发生的行为强化。
3、惩罚:惩罚是指行为之后的结果使个体今后出现类似行为的可能性减少。惩罚从程序上可以分为两类:正性惩罚和负性惩罚。
(1) 正性惩罚(施所恶):一个行为发生后跟着一个刺激物的出现,结果这个行为将来不太可能再次发生。
(2) 负性惩罚(去所欲):一个行为发生后跟着一个刺激物的消除,结果这个乡为将来不太可能再次发生。
两种惩罚因素:
(1) 非条件惩罚因素;
(2) 条件惩罚因素。
影响惩罚效果的因素:
(1) 结果必须紧随行为出现。
(2) 确定适宜惩罚因素
(3) 已形成事件
(4) 结果的性质
4、刺激控制:刺激控制指由于某个特定的前提或者某个刺激群体中的一个刺激的出现,增加了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刺激控制的形成又称刺激辨别训练,即特定的前提(可辨别刺激)出现时行为得到强化的过程。
(2)操作方法
代币疗法、行为契约、厌恶疗法、暂停法、行为塑造法。

127
Q

简述行为评估的方法

A

答:行为评估旨在确定事件和个体行为反应之间的因果功能关系。从行为评估中得到的信息可用于设计矫正病态行为的干预计划,以及监测疗效。
1、行为评估性面谈:行为面谈是结构式的,使得面谈可以着重了解靶行为的表现方式,内容,社会意义和功能。
行为面谈的结构:
(1) 了解靶行为的表现形式,内容,社会意义和功能。
(2) 就靶症状和有关控制因素之间的关系提出假设。
(3) 选择设置和取样方法以便进一步评估。
(4) 初步设计个体化治疗方案。
(5) 选定变量以便评估治疗效果。
(6) 评定患者对行为干预的主观反映。
(7) 评定治疗依从性
(8) 评估患者对行为治疗原则的了解程度
2、行为观察:行为观察是最常用的一种行为评估方法。常用的有无人参与的观察,参与性的观察和自我监督。
3、行为结果测量和既往资料:行为结果测量是一种操作方便,能测量靶行为或情景——反应交互关系发生后持久的产物的一种方法。既往资料包括以往疾病史,治疗史,心理测验报告和工作履历等。
4、应用功能分析因果关系模式来解释评定资料:功能分析因果模式是一种旨在结合理论和临床实践推断因果和找出复杂的环境-行为相互关系模式的行为评估方法,是一种矢量图解,描述靶行为和控制环境,认识,行为和情感-生理事件之间的重要因果关系。
功能性假设的可靠性受下列因素影响:
(1)详尽持续的变量观察使得假设的原因变量限于假设的结果。
(2)以往观察发现支持因果假设。

128
Q

谈谈你对认知治疗的认识

A

(1)定义:认知治疗是以精神病理学理论为基础的一类心理治疗。对它的认识主要来自实验研究,其治疗是以认知影响情感和行为为理论假设,通过认知技术和行为技术来直接改变病人的认知歪曲或想法中的特殊、习惯性错误的一类心理疗法的总称。
(2)特点:
1、限时、短程 2、定式化会谈
3、围绕问题和不强调过去 4、以学习理论为基础
5、平等合作的治疗性医患关系 6、科学的研究方法
7、苏格拉底式逻辑提问 8、家庭作业
9、坦诚布公的治疗形式
(3)基本原理:
1、认知是情感和行为反应的中介,引起人们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原因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人们对事件的解释。
2、认知和情感、行为互相联系,互相影响。负性认知和情感、行为障碍互相加强,形成恶性循环,是情感、行为障碍迁延不愈的重要原因。
3、情绪障碍患者往往存在重大的认知曲解,这些认知曲解是患者痛苦的真正原因。十(4)认知疗法的适应症。
各类的神经症,反应性精神障碍,行为障碍,心身疾病,人格障碍,性心理障碍,各类重性精神障碍。(能够通过举例、阐述等方式加以展开。能够有较好的条理性、逻辑性。

129
Q

认知曲解(不良认知)的类型

A
认知治疗过程中,特别强调研究病人的不良认知和思维方式,并且把自我挫败行为看成是病人不良认知的结果。所谓不良认知,是指歪曲的、不合理的、消极的信念或想法,它们往往会导致别人的情绪障碍和不适应的行为表现。因此,帮助病人认识这些想法中的逻辑错误就成为认知治疗的核心。不良认知的类型包括:
1、非黑即白的绝对性思考。坚持一种不现实的标准,认为自己达不到标准就是失败。
2、任意推断。指缺乏事实根据,草率下结论。
3、选择性概括。指仅根据个别细节就对整个事件下结论。
4、过渡引申。在一个小小失误的基础上,作出关于整个人生价值的结论。
5、过度夸大和过度缩小。过分夸大自己的失误,过分贬抑自己的有点。
6、个人化。将一切别人的不幸和事故都归因于自己的过失。
7、选择性消极关注。指选择一个消极的细节,并只关注这个细节而忽略其他方面。导致整个情境都染上消极的色彩。
8、情绪推理。“跟着感觉走”,认为自己的消极情绪一定反映了事物的真实情况。
9、“应该”倾向。常用应该或不应该来要求自己和别人,从而常常导致内疚、悔恨。
10、乱贴标签。以偏概全,以为将自己的问题贴上一个标签就可以完事。
130
Q

理性情绪疗法

A

1955,Eliis年提出了理性情绪疗法。理性情绪治疗(RET)的核心概念是ABCDEF理论。A是指激发性事件,可以是一个事实、一个事件或者是个体本人的行为或态度。B是个体的信念,是指个体对激发性事件的信念。C是指个体的情绪和行为后果。人们一般都把情绪和行为的结果C直接归咎于激发性事件,而事实上很大程度上情绪和行为的后果是由人们关于激发性事件的信念B造成的,告诉人们如何改变直接造成他们不良情绪的不合理信念是RET的关键。D即辩论,是指应用科学的方法帮助个体挑战他们不合理的想法。Ellis描述了三种辩论的方法(3D):识别、辩论、区分。E是指效果,个体能够用合理的信念替代不合理的信念。F指感受,如果能做到上述要求,那么新的感受、新的情绪和行为结果就会出现。

131
Q

自我指导治疗

A

梅逊鲍姆提出了自我指导治疗,也叫认知行为调适法(CBM)。他认为,自我表述对一个人的行为的影响和他人的表述的影响一样大。自我指导治疗训练来访者改变他们给自己发出的指示,以便更有效地应对他们遇到的问题。与RET的直接对质和挑战不合理想法不同,自我知道治疗更注重帮助来访者觉察自己的内心对话。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自我观察。来访者学会如何观察自己的行为,增加对自己的想法、感受、行为、生理反应以及对他人的反应方式的敏感性。
第二阶段是开始新的内心对话。来访者学习改变他们的内心对话,作为他们新的行为的指导。
第三阶段是学习新技巧。来访者在生活中学习使用这些新的技巧,同时继续使用新的内心对话来观察和评价它们的效果。

132
Q

贝克的情绪障碍认知模型

A

贝克关于情绪障碍的认知模型包含两个层次,即浅层的负性自动想法和深层的功能失调性假设或图式。
贝克认为,人们依据以往经验建立起来的认知图式来理解现实、作出判断和预测事件,并且通常会倾向于选择与自己图式一致的信息,而忽略无关的、不一致的信息。问题是人们的有些假设是僵硬的、极端的、消极的,因而就表现为功能失调性假设或态度(贝克将其归类为成就需要、被接纳需要和控制需要等3类共8项表现)。
这种潜在的功能失调性假设一旦被某种生活事件激活,便会产生大量负性自动想法,“负性”是指这些想法总是和不愉快的情绪有关,“自动”是指它们突然出现,不经过周密推理。这些负性自动想法的内容包括对目前自我的消极认知、对过去事件的消极解释和对未来的消极预期。从而导致了情绪障碍的出现。
综上可见,负性自动想法是状态性的,功能失调性假设是特征性的,即一种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构成情绪障碍的易患倾向。

133
Q

常见心理障碍的认知解释

A

1、抑郁障碍:认知三联征,指病人消极地看待自我、自己的经验和自己的未来。抑郁病人的负性自动想法都是围绕认知三联征展开的。不良的生活事件触发或激活了与失败、失落、悲观或自责有关的认知图式,派生出以认知三联征为内容的大量负性自动想法,进而导致悲伤、兴趣下降、迟钝等,这种消极情绪和智性的迟钝又加剧了失败或失落的体验,强化了病人的消极态度,这种恶性循环被认为是抑郁得以延续的一个关键因素。
2、自杀:绝望和自杀的相关比抑郁与自杀的相关更为密切。贝克认为,自杀病人的认知过程有两个特征,其一是有高度的绝望感,其二是觉得不能应付生活问题。
3、焦虑:焦虑的认知主题是危险。焦虑病人的认知图式使得他们倾向于对通常情境作威胁性甚至灾难性的解释,从而自动地和反射性的激活“焦虑程序”,产生主观焦虑、植物神经活动亢进、应对和回避行为等症状。同时,还将焦虑本身看成危险,“焦虑程序”也便不断被启动。
4、强迫症:人类对某些问题进行反复思考是正常的,但强迫症病人倾向于对这些想法作出负性评价,如果这些负性评价包含了威胁、危险的成分从而引起病人的焦虑不安,病人就试图对抗、中和这些想法,从而表现出矫正性行为和仪式行为。具体表现为(1)强迫想法或想象;(2)强迫动作、仪式行为;(3)回避行为。
5、进食障碍:包含神经性厌食和贪食两种类型。患者的错误认知认为节食或贪食都可以成为他们为达到某种目标而采取的手段,而这种目标和信念带有明显社会适应不良的歪曲性质。比如:体重和体型如何决定自己有否价值,是否为社会接纳;以少食吸引亲人的注意而逐渐形成神经性厌食;以进食作为一种应对情绪危机的方法,一有情绪抑郁,就自动诱发贪食。

134
Q

试述认知重建的步骤

A

鲁斯针对认知曲解提出:
1、信念不能证实。指患者的错误信念、想法不能得到事实证实而逐步改变错误认知。信念不能证实不能由于医生的讲解或说服。贝克提出“协同检验”的方法,通过医患双发讨论设计一套严格的检验方法,让患者亲身体验认知曲解的非真实性或荒谬性,从而达到豁然开朗、疾病自愈的效果。
2、概念重建。指改变观察、理解问题的角度,促使患者改变其态度和行为。包括:
(1)对患者的行为问题重新定义,即通过另一种对患者行为的说明取代其原先的观念;
(2)“条件重建法”,指一个似乎是不好的事物,在另一种条件下却是好的,有利的;
(3)“意义重建法”。即对患者的症状给予一种有利的解释,而不要求患者立即有较大的行为改变。
3、领悟。指患者对自身问题本质的理解。促进领悟的常用方法有解释和神入。解释的方式最好从接近患者认知框架的地方开始,并以引导患者自己作出新的解释为目标。
4、肯德尔针对认知缺陷提出:重复的适应性自我对话,目的在于建立起积极的信念或适应性认知中介,其关键在于重复。通常适用于儿童、少年和某些冲动行为、适应不良患者。
答案二:中间信念和核心信念的重建过程:
1.识别、挑战潜在的假设或规则
2.修正核心信念/图式
3.发展更为积极的图式
答案三:1通过观察了解,发现歪曲的认知;2从接近患者认知框架的解释开始,逐步移向不同的解释;3 领悟:说明心理障碍的原因,揭示各种成分的相互联系,揭示过时的认知图式和现实世界的不协调,使患者对自身问题获得新的理解4重复的适应性自我对话

135
Q

抑郁症治疗过程

A

(1)早期阶段:对抑郁症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
1、建立关系
2、评估问题,确定治疗目标:改变维持抑郁的负性自动想法和使人易患抑郁的图式。
3、识别负性自动想法:(1)临床谈话收集;(2)指导病人做“负性自动想法记录表”的家庭作业来收集。(3)“活动安排表” 、“澄清特定的意义”,让患者思考和质疑自己解释自己体验的方式。
(2)中期阶段:通过产生、检验以及练习新的解释、期望、假设以及行为,来纠正患者适应不良的自动想法及其潜在的图式。
4、检验自动想法:假设自动想法都是自然的,咨访共同探讨其不合理性在哪里。
5、挖掘潜在功能失调性心理机制:查找出现频率较高的自动想法,分析背后潜在的功能失调性信念和图式。
6、配合行为治疗:在行为治疗中,主要是让病人学会如何改变或矫正不恰当的行为,培养应对技能。主要有以下三类:
一是自控疗法。(1)自我监察和评估。继续写“自动想法调整记录表”,记每天记录问题行为及其出现的有关场合、时间、人物及其自我感觉。此时家属最好也能参与进来,以便给予患者及时的强化。(2)自我强化。指导病人需要的自我强化项目,从而提高和维持做有积极意义的活动的水平。
二是社交技巧和自信心训练。如让抑郁症患者学会表达自己的主张、拒绝不合理的要求,以及主动承担责任等。用于抑郁症病人的自卑和社交回避行为的处理,帮助病人用社会所认可的方式来表达思想和感情,可用集体心理治疗方式进行。如用心理剧形式,通过角色扮演和角色互换来示范和强化病人的社交技巧。也可结合自信心训练,放松训练。
三是社会学习疗法。制定治疗计划,增加做一些高兴的事,改变环境,增加社会活动,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在提高病人的活动能力和社会技巧。
(3)结束阶段:巩固疗效,预防复发(好转时尤其应注意防止自杀倾向),有计划地、逐步地进行结束治疗,结束咨询与治疗后要做逐步延长的不定期随访,评定长期效果。

136
Q

7 常用的认知纠正技术有哪些?

A
引出自动想法	纠正自动想法
(1)直接提问
(2)“循循善诱”或启发式提问
(3)在病人出现强烈情绪反应时询问
(4)心理想象
(5)角色扮演
(6)注意在身体出现紧张或惊恐感觉刚发生时的想法
(7)了解对某些事件的想法
(8)记录所出现的消极悲观认识
(9)安排一些行为作业,并记录同时出现的想法和念头
(10)每天记录心境的变化以及自动性想法	(1)验证支持和反对这些想法的证据
(2)用另一种解释来代替现有想法
(3)确定每一种解释的现实可能性
(4)收集有关资料及依据
(5)分散或转移对解释的注意力
(6)使用重新确认的新术语
(7)再归因
(8)角色扮演
(9)应用功能失调性态度表
确定基本的认知模式	纠正图式和信念
(1)从特殊的事例中的除一般性规律
(2)注意“口头禅”
(3)挑出病人在交谈中所讲的“我应该……”
(4)注意病人陈述中的言外之意
(5)应用功能失调性态度表
(6)应用“步步紧逼”(downwards arrow)技术	(1)列出每一想法的长处与短处
(2)检验支持和反对的证据
(3)练习“步步紧逼”技术来拮抗争议
(4)自我控制
(5)反应预防,真实性检验
137
Q

结构式家庭治疗中最核心的概念是什么?

A

答:结构式家庭治疗中最核心的概念是:家庭结构,次系统和边界。
(1)家庭结构。这是一组隐形的功能需求或规则,整合家庭成员彼此互动的方式。咨询师要借助于家庭成员在治疗过程中谁对谁说什么,怎么说,结果如何,来了解家庭的结构。
(2)家庭次系统。家庭是由不同的次系统组成,通常按照性别、时代、共同兴趣或功能来做区分。其中配偶、父母和同胞次系统是家庭中最显著和重要的次系统。
(3)边界。家庭各成员和各次系统是由边界区隔开的,边界掌控着家庭成员彼此间接触的性质和频率。边度僵化导致疏离,各次系统间缺乏照顾、协助和彼此情感的交融。边度模糊导致纠结,家庭成员彼此卷入生活,牺牲了彼此的独立性。

138
Q

简述家庭治疗的适应症

A
(1)家庭成员有冲突,经其他治疗无效;
(2)症状在某人身上,却反映了家庭系统有问题;
(3)个别治疗中不能处理的个人的冲突;
(4)家庭对于患病成员的忽视或过度焦虑;
(5)家庭对个体治疗起到了阻碍作用;
(6)家庭成员必须参与某个病人的治疗;
(7)个别心理治疗没有达到预期在家庭中应有的效果;
(8)家庭中某人于他人交往有问题;
(9)家庭中有反复复发、慢性精神病人。
家庭治疗的禁忌症是相对的,应在重性精神病发作期、偏执性人格障碍、性虐待等疾病病人治疗中不考虑首选家庭治疗
139
Q

催眠深化方法有哪些?

A

催眠深化方法是用来加深催眠状态的方法
(1)诱导方法。具有加深催眠的作用,所以也可作为催眠深化的方法;
(2)数数法。一种比较简单的催眠深化方法,催眠师在数数的同时,暗示受术者随着每一个数的数出而其催眠状态便深化一步;
(3)意象法。使用意象法时,有很多自然情景可以选择利用。数数法单用效果不佳,常与意象法联合起来应用。经典方法——“深谷花园”法,其目的是利用尽可能多的感觉通道,从而加深催眠效果。可以让患者想象置身于一个美丽的花园中,阳光明媚、鸟语花香,脚下泥土松软,患者从花园穿过,一直走到深谷底部的水池前。

140
Q

简述森田疗法的主要理论概念

A

森田疗法的主要理论概念:
(1)神经质:神经症中适合森田疗法的性格特征可称为神经质,是一种人格方面的异常或倾向,表现为内省、敏感、认真、仔细、追求完美、胆小、谨慎、刻板、做事按部就班等特点。
(2)疑病性素质基调:害怕疾病是人类生存欲望的表现。如果程度过强,则易将注意力转向自己身心的一些细微的变化上,这是形成“神经质”的基础。
(3)思想矛盾:神经质往往用“必须这样”“应该如此”这样一种求全的理性优势来试图感觉到身心变化,而非理性的、情绪的问题是不能通过主观愿望来克服的。
(4)“生的欲望”和“死的恐怖”: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生的欲望”是人类共有的向上不断发展自己的意愿,但只要有生存,来自肉体的、心理的对死亡的恐惧就会一直存在;疑病性素质很容易陷入“死的恐怖”中,是因为生的欲望过于强烈,相应对死的恐惧也越来越强烈。
(5)精神交互作用:焦虑、烦躁、躯体不适感是人类普遍存在的身心现象,但具有神经质倾向的人会把这种身心现象看成是异常并从理智上竭力防卫,形成思想矛盾。在患者注意力集中于焦虑、烦恼和不适感时,会使这种感觉更加敏感,形成精神交互作用,从而使症状发展并固定下来。
(6)顺应自然:症状的存在,并不是通过自己认为的意志能马上克服的,只有坦然的面对和接受,以行动为本位,在症状存在的同时以建设性的态度去追求自己的生活目标,这样才能打破思想矛盾,阻断精神交互作用的发生。
(7)行动准则:行动及所产生的结果是决定一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准。从这个角度出发,要养成在接受自己情绪和感觉的同时注重为了达到目标必须采取行动的生活态度。
(8)目标准则:不受情绪的影响,以达到目标为准则。

141
Q

住院森田疗法分哪几个阶段

A

住院森田疗法有以下几个阶段:
(1)评估日本学者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发用于评估森田神经质的工具——诊断用森田神经质访谈量表。可用于评估森田神经质的严重程度,还能达到预测治疗效果的功能。量表得分越高,越适合森田疗法,预后越好。
(2)治疗的导入
正式治疗前的准备工作:选择具有神经质个性特点的的人作为对象,用森田疗法的原理对病人的症状产生的原因进行解释,获得病人的理解和共鸣,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向病人告知森田疗法的要求,允许其保留疑问。
(3)治疗疗程
一、绝对卧床期(一周):要求病人在一个病室内,除吃饭洗脸和大小便外,其余时间均卧于床上,禁止与外界接触及看书、听音乐等娱乐活动。主治医生一天查房一次,每次约5分钟,不过多地询问症状,只是鼓励和支持病人坚持下去。
过程:烦闷期,无聊期。
二、轻作业期(约一周):仍然对病人的活动有所限制,禁止交谈和外出及过多的活动,白天可到户外接受新鲜空气和阳光并观察周围环境,晚上要求写日记,临睡前阅读一些枯燥的书。
三、重作业期(约两周):要求做一些较重的体力活,并可阅读一些内容轻松一点的书籍,继续记日记,仍然禁止交际、游戏、无目的散步等活动。在不知不觉中养成对工作的持久耐力,有了信心的同时反复体验工作成功的乐趣。不问症状。
四、社会康复期(约一至二周):允许病人外出进行一些有目的的活动,在实际环境中巩固前三期获得的体验,为回归社会做准备。每周一至二次与病人交谈;修改日记;针对现实的治疗目标及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深化体验,鼓励继续行动

142
Q

什么是心理动力学取向的心理咨询?

A

心理动力学取向的心理咨询认为,心理活动是一种具有类似能源释放和流动特性的过程。由弗洛伊德所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是研究心理动力学的基础,它是一种探索神经症、焦虑个体内心的无意识动机和冲突的深层次、长期的治疗方法。精神分析的目标是通过增加本我的表现机会、降低超我的过份要求并且使自我的力量强大起来,从而重建个体心灵内部的和谐。
它的基本概念包括意识和无意识;自我、本我和超我;防御机制、人格的心理性欲发展五阶段等。主要咨询技术包括,自由联想、梦的解析、阻抗分析、移情分析、修通等。

143
Q

人本心理治疗咨询师必须遵循的三条基本原则是什么?人本主义取向的心理咨询的基本原理?

A

人本心理治疗的创始人是罗杰斯提出:
(1)人本主义心理治疗师必须遵循的原则为:
同感性理解;无条件积极受纳;真诚一致。
(2)人本主义取向的理论对于人抱有相当的信心,相信人在本质上是理性的,能够自立并且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也有能力发现自己的心理问题并做出改变,因而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人最基本的生存动机就是全面发展自己的潜能,不断成长和实现自己。在人本主义取向心理咨询中,来访者因为无法发挥出自己的这种潜力所以才会无法克服困难。既然肯定了每个来访者都具有自我实现的潜质,那么心理治疗就是帮助每一个来访者将与生俱来的这种不断成长、自我完善的潜力释放的过程。因此,在治疗中来访者起主要作用,而咨询师只是起辅助、配合作用。只要在治疗过程中,咨询师能够与来访者保持平等的地位,与来访者保持同感,便能够起到协助来访者自我完善和成长的作用。

144
Q

咨询师如何才能做到准确积极地倾听?

A

要做到准确积极地倾听,咨询师应该在以下两方面下功夫。首先,咨询师必须学会以两种方式集中他们的注意:把注意放在来访者身上和把注意力放在咨询师自己对来访者的个人反应上。其次,学会理解来访者表达的外显和隐藏的信息。

145
Q

简述贝克认知治疗的基本原理?

A

贝克认知治疗的基本原理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1)认知过程是行为和情感的中介,人的情绪如何与其想法或“认知”有关。(2)情绪障碍和负性认知相互影响,互相加强,这种恶性循环是情绪障碍得以延续的原因。打破恶性循环就成为治疗的一个关键。(3)情绪障碍者的认知中总能发现若干认知曲解,正是这些认知曲解使他们情绪痛苦。识别和改变这些认知曲解,必将引起他们情绪的改善。

146
Q

抑郁症患者常见的认知曲解有哪些?

A

抑郁症患者常见的认知曲解有:
(1)任意推断:患者缺乏事实根据,草率下结论。任意推断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猜心思”,另一种是“算命人的错误”,患者想象要发生不好的事情,即使没有根据,他也会把想象当事实(我肯定要倒霉的)。
(2)个人化:抑郁症患者把失败或丧失都归咎于自己,而不考虑别人或环境的因素。
(3)选择性概括:患者只注意或寻找和他消极地看待自己、周围以及将来的方式一致的信息,而忽视与此相反的信息。
(4)过度引申:患者过分注意或夸大消极体验而贬低或低估积极体验。
(5)非黑即白的绝对化思考方式:看问题走极端,非此即彼(我要么成功,否则我就彻底失败了)。
(6)情绪化推理:患者把自己的情绪当证据做推断。患者会对自己说:“我感觉自己不行,那我肯定就不行”。
(7)消解积极因素:抑郁症患者会把中性甚至积极的体验转变成消极的体验,保持着一种不真实的、与日常体验不符的消极信念。

147
Q

咨询师收集个案资料有哪些目的?

A

答:(1)诊断和分类。一个好的诊断会提示治疗和预后,尤其对某些精神障碍,比如精神分裂症、重症抑郁症等。明确诊断也就意味着能够使患者尽早获得最有效的治疗。但也有许多学者反对给来访者贴“标签”的做法。ICD-10、DSM-IV(轴I:临床障碍;轴II:人格障碍;轴III:躯体疾病;轴IV:心理社会及环境问题;轴V:总体功能评定)、CCMD-3
(2)描述。为防止对来访者做过分简单化的诊断标签,需要通过更广泛地收集信息以获得对来访者更全面的理解。以描述为目的的资料收集,使我们不仅仅关注来访者的问题和弱点,还会让我们发现来访者身上的优点和力量。描述性的信息还可以帮助我们在治疗前对来访者进行评估,指导我们的治疗计划,并对治疗后的变化进行评估。
(3)预测。即对来访者的行为作出预测。准确和正确的预测依然依赖于描述性资料的全面、完整。

148
Q

影响咨询师个案分析的因素有哪些

A

⑴分析、推论是建立在资料收集的基础上的。
⑵咨询师收集到的来访者的资料是多方面的,咨询师应该善于发现各种信息之间的相互联系。
⑶分析和推断必须以心理学理论为指导。
⑷咨询师必须对自己分析、推论的过程保持高度的觉察。

149
Q

如何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影响咨访关系的因素有哪些?

A

答:咨询关系是特殊的人际关系,它的确立有赖于咨询师和来访者两方面。求助者对解决问题的迫切愿望和对咨询师的信任,而咨询师方面则有赖于责任心、工作能力(技巧方法的运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以及自身的性格特点。
咨询师应该把这种关系限制在这样一个范围内:既能顺利进行工作,又不使他人形成对自己的依赖。影响咨访关系的因素有:
1、共情:咨询师了解来访者内心,体验到来访者的内心感受的能力,即“设身处地”地理解求助者的思维和情感。共情是所有学者一致公认的最重要的影响咨访关系的因素。
2、尊重:尊重来访者的价值观、现状及合理的权益,悦纳、关注来访者是建立良好咨询关系、有效咨询的基础。要给来访者创造一个安全、温暖的氛围,不仅要接纳优点、积极的一面,也要接纳缺点、不足。
3、积极关注:指对来访者的言语和行为给予积极的关注。咨询师应认识到每个来访者都是有一些优点、长处,都是有潜力尚未发现,来访者是可以改变的,积极关注能够帮助他们全面认识自己的优势和长处。
4、真诚:咨询师表里如一、真实可信地投入于咨询中,有助于为来访者提供安全的氛围,打消顾虑,有助于来访者的进步和成长。
5、具体化:指咨询师帮助来访者准确、清晰地表达他们自己的观点、态度,清楚叙述概念、情感及有关事件。也有助于咨询师准确把握情况。
6、即时性:咨询师注意此时此刻的情况,不过分追究过去和未来。咨询师掌握即时性,有助于及时提醒、适时引导咨询的方向;也有助于及时对来访者的情感反应作出反应。
7、对质:指咨询师指出来访者存在的矛盾。如来访者的言行不一、理想与现实有差距、叙述前后矛盾等时,咨询师使用尝试性对质,帮助来访者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感受、信念和情感、行为反应。

150
Q

论心理咨询师的自我情绪调控的技巧及重要性。

A

1)自我情绪调控技巧的界定;
2)自我情绪调控技巧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3)重要性:①咨询工作需要;②自己身心健康需要。

151
Q

心理咨询的阻力是哪些?阻抗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A

(一)来自来访者的阻力。(1)进步、成长给来访者带来痛苦。成长总要付出代价,如开始新的行为或消除、改变旧的行为方式。(2)阻力来自功能性的行为失调。如失调的行为满足了某些心理需求的空白;或阻力源于来访者企图以失调行为来掩盖内心深处的矛盾和冲突。(3)阻力来自于对抗咨询或咨询师的动机。如只想得到咨询师的赞同或只想证明自己与众不同,甚至没有求治动机。
处理:咨询师不必把认识和处理阻抗当作咨询的头等大事,发现阻抗往往是咨询进展的必需阶段。关键是通过真诚的态度,解除来访者戒备,然后与来访者共同确认阻力的存在,再了解阻力产生的原因,以解释阻力。
(二)来自咨询师的阻力。(1)阻力来源于满足自身的需要。如咨询师想与来访者建立某种私人关系等。(2)其他个人需要的满足。如控制他人的欲望,坚持某种咨询理论或价值观,想努力改造来访者接受自己的观点等。(3)咨询师的个人问题。如咨询师本身也存在与来访者相类似的问题而没有解决等。(4)咨询师的固有观念或移情。
处理:关键是咨询师要加强自我觉察,及时了解自己各方面阻力的产生原因,尽可能减少阻力的产生。
咨询中的阻抗表现为:
1)讲话程度上的阻抗:沉默、少言、赘言,其中尤以沉默最为突出,沉默表现了来访者强烈的抵触情绪。注意区分阻抗性的沉默和反省性的沉默;
2)讲话内容上的阻抗:情绪发泄、讲假话、讲小事;
3)讲话方式上的阻抗:健忘、顺从、控制话题;
4)咨询关系上的阻抗:不履行心理咨询的安排,借故迟到早退、不完成咨询师的要求、不付费、诱惑咨询师等,主要是企图加强在心理咨询中的地位。

152
Q

使用心理测验进行问题评估应注意些什么?

A
心理测验是评估来访者心理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使用时应该注意:
1)有针对性地选择测验材料,使之符合评估对象要求和评估目的。
2)实施测验标准化。
3)解释测验结果客观恰当。
4)对测验结果遵循保密原则。
5)谨防测验滥用。
153
Q

“解释”与“释义”的区别是什么?

A

答:1)“释义”是咨询师根据来访者的诉述,用咨询师自己的话,通过加强、澄清、强调,提炼出来访者话语里的重点部分回复给来访者听,帮助来访者深入理解自己话语里的含义;
2)“解释”是咨询师根据心理学的理论和和个人的专业经验,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来访者求询的问题做出能令来访者领悟的深刻的剖析和说明。

154
Q

心理咨询对象的选择条件

A
1)智力基本正常;
2)人格基本健全;
3)内容合适;
4)动机合理;
5)有交流能力;
6)对心理咨询有一定的信任度。
155
Q

心理咨询的任务

A
1)建立新的人际关系;
2)认识内部冲突;
3)纠正错误观念;
4)深化自我认识;
5)学会面对现实问题;
6)增加心理自由度;
7)作出新的有效行动。
156
Q

列举出个案处理的基本技能?

A
1)增加内省力(最常见的的技术如解释病人的行为,使病人能更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
2)减轻情绪不安(开始时不强调,因为情绪痛苦是来访者寻求帮助的根源动力);
3)鼓励疏导(鼓励表达,不回避情绪困扰);
4)提供新信息;
5)布置家庭作业(目的是将咨询中发生的积极变化带到现实生活中去);
6)帮助来访者建立信心。
157
Q

心理咨询师的助人技巧

A

1)在初诊阶段,能形成初步印象,理解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掌握:观察、谈话、作品(产品)分析等技巧;
2)能即时进行自我平衡:在受到求助者的不良情绪感染后,能在最短时间内使自己的心态恢复平静;
3)能够在平等交谈中启发求助者进行正确的独立思考;
4)有灵活性:随时转变咨询方式,以克服求助者的阻抗和掩饰;
5)有把握谈话内容和谈话方向的能力,从而达到了解求助者内心世界的目的。

158
Q

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应具备的基本态度和技能?

A
态度包括:共情、尊重、积极关注、真诚、热心等;
咨询技能:(1)集中注意技术:非语言交流、倾听技术;
(2)提问技术;
(3)言语交流技术:鼓励、重述和释义、反射(潜在信息和情感);
(4)影响技术:对质、解释、指导和建议;
(5)共情技术(来访者表达、咨询师感知、咨询师理解、咨询师表达、来访者感知五个阶段)。
159
Q

怎样的咨询目标是有效的?在制定咨询目标时,需要注意几点?

A

咨询目标的确立有赖于咨访关系共同讨论和参与,初期目标可能不一致,以来访者目标为主。
有效目标的特征:1)目标要具体:越具体越容易看到效果,不具体则难以操作;2)目标要切实可行:不能超越求助者的能力;3)目标要积极:4)目标双方可以接受:若咨询师不能认同,则中止或转介;5)目标要在咨询师力所能及的心理学性质范畴内;6)目标要可以评估;7)目标要多层次统一。
1.咨询的目标必须是具体的,可操作的。
2.咨询的目标是现实可行的。
3.咨询的目标有轻重缓急。
4.咨询的目标应经常进行评价和适当调整。

160
Q

帕森斯职业选择的定义是什么

A

(1)帕森斯的特质因素理论
又称帕森斯的人职匹配理论,特质因素论是最早的职业辅导理论,1909年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弗兰克·帕森斯(Frank Parsons)在其《选择一个职业》的著作中提出了人与职业相匹配是职业选择的焦点的观点,他认为,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模式,每种人格模式的个人都有其相适应的职业类型。
所谓“特质”:就是指个人的人格特征,包括能力倾向、兴趣、价值观和人格等,这些都可以通过心理测量工具来加以评量。
所谓“因素”:则是指在工作上要取得成功所必需具备的条件或资格,这可以通过对工作的分析而了解。
(2)职业选择的三大要素或步骤
第一步是评价求职者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特性)。通过心理测量及其它测评手段,获得有关求职者的身体状况、能力倾向、兴趣爱好、气质与性格等方面的个人资料,并通过会谈、调查等方法获得有关求职者的家庭背景、学业成绩、工作经历等情况,并对这些资料进行评价。 
第二步是分析各种职业对人的要求〔因素),并向求职者提供有关的职业信息.
包括①职业的性质、工资待遇、工作条件以及晋升的可能性:
  ②求职的最低条件,诸如学历要求、所需的专业训练、身体要求、年龄、各种能力以及其它心理特点的要求;
  ③为准备就业而设置的教育课程计划,以及提供这种训练的教育机构、学习年限、入学资格和费用等:
  ④就业机会。 
第三步是人一职匹配。指导人员在了解求职者的特性和职业的各项指标的基础上,帮助求职者进行比较分析,以便选择一种适合其个人特点又有可能得到并能在职业上取得成功的职业。
(3)人职匹配分为两种类型:
  ①因素匹配(活找人)。例如需要有专门技术和专业知识的职业与掌握该种技能和专业知识的择业者相匹配;或脏、累、苦劳动条件很差的职业,需要有吃苦耐劳、体格健壮的劳动者与之匹配。
  ②特性匹配(人找活)。例如,具有敏感、易动感情、不守常规、个性强、理想主义等人格特性的人,宜于从事审美性、自我情感表达的艺术创作类型的职业。
(4)理论意义
特性——因素强调个人的所具有的特性与职业所需要的素质与技能(因素)之间的协调和匹配。为了对个体的特性进行深入详细的了解与掌握,特性一因素论十分重视人才测评的作用,可以说,特性——因素论进行职业指导是以对人的特性的测评为基本前提。它首先提出了在职业决策中进行人一职匹配的思想。故这一理论奠定了人才测评理论的理论基础,推动了人才测评在职业选拔与指导中的运用和发展。
帕森斯的理论认为,如果个人的能力、兴趣、性格等与其获得的职业一致的话,那么这便是个人的职业选择达到了最初的理想目标。他认为职业选择:
a. 清楚地了解自己,即了解自己的气质、能力、兴趣、志向、界限,以及这一切存在的根据;
b. 了解关于职业上成功、利弊、报酬等的必要资格与机会,以及对各种职业所需要的知识、条件的预测;
c. 关于以上两项事实关系的合理推断。

161
Q

舒伯关于职业上自我概念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A

舒伯的职业发展理论强调职业满足感,并且把自我概念引入这一理论的核心之中,舒伯把职业的发展看作是自我概念的形成、自我概念在职业语言上的存在、职业的自我概念的实现。他的自我概念理论的中心内容可归纳为三点:

a. 人通过选择能自我实现的职业,从而表现了自己与自我概念;
b. 人通过职业表现自我概念,并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有不同的自我概念的表现;
c. 随着职业经历的成熟,职业的行为也趋向安定。

162
Q

用图表示霍兰德人格与环境理论,并就其相关关系作简要说明

A

图略。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各个类型之间的距离有长有短,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类型之间的远近。一般来说,距离越近,说明两个类型之间的相关程度越高;反之越低。此外,现实生活中表现在个人身上的人格,不可能如上述的那样典型明确,而往往表现为某个类型倾向,或是偏向于某个类型,或是置于某两个类型之间。职业环境也是如此。

163
Q

个人理解活动可以通过哪两条渠道进行

A

a. 直接的理解方式。即个人有意识地通过现实生活中的自我体验,考察自己的能力、体力与自己的长处、短处,或是通过各种现代测试分析手段进行自我判断;
b. 间接的理解方式。这是通过学校教师、家庭成员、同学朋友、亲戚长辈等对自己的看法意见,从外部的评价中获得对自己的认识理解,或是接受职业指导者的指导,根据专业人员的测试、解释、诊断等客观的信息,在咨询援助中加深自我理解。此外,在学校职业指导的场合,向学生提供各种情报,进行外界刺激也是帮助个人深刻认识自己的一种有效方法。

164
Q

观察理解的基本视点与方法手段

A

视点:
a.发展的视点,注重观察理解指导对象身心发展阶段的特征,发展的课题以及发展的过程等;
b.个别的、临床的视点,注重观察理解指导对象个人性的特殊点与行动的样式结构等,如同从临床性的病理角度那样去深入了解诊断;
c.集体的、社会的视点,注重观察理解指导对象在集体中的位置、作用、行动,以及家庭环境、社会区域等方面的特征等。
手段:
a.直接观察,是通过日常的生活对被指导者进行不受行动约束的自然观察;
b.间接观察,则是指导者使用某种形式的用具与人为制作的评定尺度去进行某一方面的观察;
c.共感观察是通过面谈法、作文日记法等深入被指导者内心进行的观察。

165
Q

收集整理职业信息情报的注意点

A

a. 带着问题意识去收集; b.主动、自觉地去收集;
c. 带着批评的意识去收集; d.反复循环地去收集;
e. 边积累边收集; f.越过自己的关心领域去收集;
g. 利用工具设备去收集。

166
Q

职业决策指导的基本立场是什么

A

a. 确实掌握指导对象的志向目的;
b. 细致分析并把握指导对象的个性、能力倾向等;
c. 将升学志愿与个人将来的职业期望结合起来考虑,着眼点不只是志愿学校是否合格,更重要的是考虑志愿学校对指导对象的职业志向是否合适;
d. 就业志愿不能只从经济等方面的因素出发,要引导指导对象思考就业岗位与自我人生价值体现的关系;
e. 提供客观、正确的升学或就业情报,尽可能不加入指导者个人的评价;
f. 尊重学生家庭的意见,但最终的决定应当由指导对象自己作出。

167
Q

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

A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与职业组织相结合,对个人职业生涯内在职业能力倾向、职业性格倾向、职业兴趣倾向、职业意识方面、身体方面以及家庭养育等事实状况,与外在条件,在测定、分析、研究、归纳的基础上进行利弊权衡,制定最佳的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目标与行动方案。个人自觉地进行自我职业生涯设计,有利于个人在职业生活道路上能经常处于主动地把握自己命运的生活状态。

168
Q

简述青少年期、成人期的个体进行职业指导的目标和重点。

A
答:(1)青少年期
目标:培养职业兴趣,澄清职业观念,肯定自我,探索人生方向并努力锻炼提高自己,为未来的职业理想作准备。
重点:*了解个人兴趣,并以此为基础选择暂时性的职业发展目标。
*了解工作世界的一般状况。
*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职业态度。
*初步培养个人决策,计划,交往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成年期
可分为尝试期和稳定期,目标是协助个人增进职业适应和实现职业成功。
重点:*协助当事人回顾过去的职业发展状况,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估,进一步制定或完善长远发展计划。
*协助个人顺利担当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
*提醒其中年期可能出现的身心变化,以及对工作,家庭生活的影响,提供良好的建议。
*协助个人了解并排除职业生活中的不利因素,实现自我价值。
169
Q

简述心理治疗的基本原则

A

心理治疗是指,在治疗师与患者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上,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治疗师运用心理治疗的有关理论和技术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其目的是激发和调动患者改善现状的动机和潜能,以消除或缓解患者的心理问题与障碍,促进其人格的成熟和发展。
心理治疗的基本原则如下:
1、帮助患者自立的原则:心理治疗师要明确工作的目的是促进患者的心理成长,而不是使患者在生活中对治疗师产生心理依赖,要避免扮演患者的人生指导教师的角色;
2、客观中立原则:心理治疗师必须在治疗过程中保持客观中立态度。
3、尊重患者的原则:心理治疗师应尊重每一位患者,尊重他们作为人的权利和尊严,以真实,诚实,真诚的态度帮助患者。
4、保密原则:心里治疗师应尊重患者的个人隐私权,在临床实践中必须严格遵守保密原则。
5、时间限定原则:心理治疗师在其临床服务工作中应注意遵守治疗时间的规定,通常个体治疗每次的会谈时间为45-50分钟。
6、关系限定原则:心理治疗师在其临床服务工作中应按照本专业的道德规范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不得利用患者对自己的信任或依赖牟取私利,不得与患者发展专业工作以外的社会关系。

170
Q

治疗关系的特征是什么?

A

答:治疗关系是治疗师与患者在心理治疗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是建立在对患者进行帮助的基础之上的,患者通过这种关系中的支持性因素而发生改变。这种关系的实质是一种工作联盟。治疗关系是建立在治疗师与患者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和平等的基础之上的。
1、治疗关系具有独特性:这种治疗关系是治疗进行的载体,使患者有安全感,隐密性,有利于患者自我探索的进行。
2、治疗关系中的客观性与主观性:在心理治疗的全过程,治疗师应保持中立的立场,对观者的言行不加批判,不将个人的意见强加给患者,这是治疗师所应保持的客观立场。主观性是指治疗师在治疗过程中以共情,真诚的态度对待患者,尊重患者,使之感到温暖。
3、专业限制:包括治疗关系独特性的限制,指责的限制和实践的限制等。

171
Q

试述经典精神分析疗法的理论基础

A

1)意识-无意识理论;
2)人格结构理论:本我、超我、自我;
3)人格发展理论: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
4)心理防卫机制:压抑、否定、反向形成、隔离、投射、置换(转移)、合理化、退行、自居或认同、补偿、幽默、升华。

172
Q

简述移情的本质

A

移情是指向现实中某人不适宜的体验,这种体验包括:感情、冲动、态度、幻想、抵抗等,这种体验是对幼年早期经历种重要人物的原发反应的重复,无意中将这样的体验指向了现实中的人物。
首先,移情反应的两个特征是:
(1)重复。移情反应在本质上是对过去客观反应的重复。
(2)不适宜。移情反应的不恰当之处是对当前某人的反应恰好适合于过去的某一个人。
其次,移情的临床征象的基本特征:
(1)不适宜:病人对现实反应的不合适宜性是一种重要信号,这种信号意味着引发反应的人是不明确的、现实中的客体,他暗示着这种反应可能属于过去并适合于过去。
(2)强度:对分析师强烈的情感反应意味着移情,各种各样的爱、恨、恐惧等都是这样。
(3)矛盾心理:所有的移情反应都以矛盾心理即相反感受的同时存在为特征。
(4)反复无常:移情常常是易变的,游移不定的和古怪的,尤其在分析的最初阶段。(5)顽固性:病人可能会出现长时间的指向分析师的情感和态度,这种反应需要长期的分析,有时是数年。
再次,移情的分类有:
(1)正性移情和负性移情。
正性移情是描绘以爱为主的所有形式,和所有其派生的移情反应的速写。正性移情是病人对治疗师产生了以下情感:爱、喜欢、信任、多情、喜爱、关心、忠实、钦佩、迷恋、欲望、柔情或尊敬,没有性行为的、非浪漫的、温和式的爱造就工作联盟。
负性移情是描绘一种基于恨的各种形式的移情情感、恨的预兆、恨的衍生物等。负性移情是病人对治疗师产生了以下情感:恨、愤怒、敌意、不信任、憎恶、反感、怨恨、心酸、妒忌、不喜欢、轻视、讨厌等。
(2)客体关系意义上的移情反应。
按照儿童早年的客体关系来观察移情反应的来源,例如父性移情、母性移情、兄弟式移情等。
(3)性力意义上的移情反应。
将移情反应与一定的性力阶段联系起来,或与它的衍生物联系起来,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把病人对治疗师的移情按照本能目的、本性带、焦虑、态度和根据那些本能组成的价值来对移情分类。
(4)结构意义上的移情反应。
把病人对治疗师的移情与病人的本我、自我、超我联系起来。当治疗师具有超我功能是,他可以感受到批评、敌意、拒绝和负性。

173
Q

解析有哪四个程序

A

答:对质,澄清,解释和修通。
解析一个精神现象的第一步是对质。有疑问的现象必须使患者明了,必须使它在患者的意识的自我中是明确的,在采取更进一步的分析步骤前,必须确保患者自己内心已辨认了要分析的精神现象。
阻抗导向下一步——澄清。澄清是指那些目的是把要分析的精神现象放在准确焦点的活动。
解析的第三步是解释。在精神分析中解释是最重要的确切的工具,其他的每一个程序都为解释做准备工作或扩大解释,并且它本身可能也需要解释。解析意味着让潜意识的现象进入意识。澄清和解释程序紧密地交织在一起,经常是澄清引出解释,而解释反过来引出更进一步的澄清。
解析的第四步是修通。修通是指在达到内省以后发生的一组复杂的程序和过程。修通是使引起改变的内省成为可能的分析工作。它与组织内省引起改变的阻抗的重现,进步和详细探究有关。

174
Q

系统脱敏技术的步骤有哪些,试结合案例略加说明。

A

系统脱敏技术是行为治疗中常用的干预技术。它通常要求来访者小步子接近所恐惧的对象,同时进行躯体、心理放松,以此达到克服恐惧的目的。以考试焦虑为例,系统脱敏有三大步骤:
一是制定焦虑梯度表。帮助来访者确定与恐惧反应相联系的特定环境或事件,及相应的焦虑体验强度,并以百分制评分;与来访者讨论沟通,将焦虑事件按焦虑等级由低到高依次排列,并保持合理的跨度和合适的项目。
二是帮助来访者学会肌肉放松技术。放松训练的顺序通常是头颈部—上肢—躯干—下肢,通过紧张—松弛的多次配对使来访者体会放松的感觉,多次训练之后,达到可以根据言语指令而即时放松的状态。
三是逐级配对脱敏。诱导来访者进入放松状态。从最低级别的焦虑情景开始,诱导来访者体验相应的焦虑状态,随即要求放松。如没有问题,重复想象—紧张—放松,然后进入下一情景,如此逐级进行,直至结束。如果来访者在某一级不能达到放松,则需要考虑焦虑梯度是否不合适的问题。

175
Q

操作疗法有哪些基本概念及主要操作方法

A

操作疗法是遵循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系统运用强化、惩罚、消退等方法来增加某些适应性行为,减少或消退某些不适当性行为的疗法。
(1)基本概念:
1、强化:强化是指行为被紧随其后的直接结果加强的过程,其中的结果即行为的强化因子。强化导致该行为增加。从不同角度可将强化分为以下种类:
(1) 正性强化(施所欲)和负性强化(去所恶);
(2) 原始强化与其次强化;
(3) 连续性强化和间隙性强化;
(4) 社会性强化;
(5) 自我强化(自我支持);
(6) 复合性强化。
2、消退:为了达到降低某特定行为的发生率、或者为了达到使它不再发生的目的,在该行为发生之后不再给予任何强化刺激的一种行为干预方法(岑国桢,学校心理干预的技术与应用,广西教育出版,1999)。它是通过削弱或撤除某些行为的强化因素来减少该项行为的发生率。行为消退过程有以下两个特征:消退爆发和自发恢复。
行为强化有两种类型:正性强化和负性强化。第一种情况下的行为消退为行为之后正性强化刺激减少。第二种则是行为之后负性刺激增加。影响行为消退的因素有:
(1) 行为消退之前的行为强化程序;
(2) 行为消退之后发生的行为强化。
3、惩罚:惩罚是指行为之后的结果使个体今后出现类似行为的可能性减少。惩罚从程序上可以分为两类:正性惩罚和负性惩罚。
(1) 正性惩罚(施所恶):一个行为发生后跟着一个刺激物的出现,结果这个行为将来不太可能再次发生。
(2) 负性惩罚(去所欲):一个行为发生后跟着一个刺激物的消除,结果这个乡为将来不太可能再次发生。
两种惩罚因素:
(1) 非条件惩罚因素;
(2) 条件惩罚因素。
影响惩罚效果的因素:
(1) 结果必须紧随行为出现。
(2) 确定适宜惩罚因素
(3) 已形成事件
(4) 结果的性质
4、刺激控制:刺激控制指由于某个特定的前提或者某个刺激群体中的一个刺激的出现,增加了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刺激控制的形成又称刺激辨别训练,即特定的前提(可辨别刺激)出现时行为得到强化的过程。
(2)操作方法
代币疗法、行为契约、厌恶疗法、暂停法、行为塑造法。

176
Q

简述行为评估的方法

A

答:行为评估旨在确定事件和个体行为反应之间的因果功能关系。从行为评估中得到的信息可用于设计矫正病态行为的干预计划,以及监测疗效。
1、行为评估性面谈:行为面谈是结构式的,使得面谈可以着重了解靶行为的表现方式,内容,社会意义和功能。
行为面谈的结构:
(1) 了解靶行为的表现形式,内容,社会意义和功能。
(2) 就靶症状和有关控制因素之间的关系提出假设。
(3) 选择设置和取样方法以便进一步评估。
(4) 初步设计个体化治疗方案。
(5) 选定变量以便评估治疗效果。
(6) 评定患者对行为干预的主观反映。
(7) 评定治疗依从性
(8) 评估患者对行为治疗原则的了解程度
2、行为观察:行为观察是最常用的一种行为评估方法。常用的有无人参与的观察,参与性的观察和自我监督。
3、行为结果测量和既往资料:行为结果测量是一种操作方便,能测量靶行为或情景——反应交互关系发生后持久的产物的一种方法。既往资料包括以往疾病史,治疗史,心理测验报告和工作履历等。
4、应用功能分析因果关系模式来解释评定资料:功能分析因果模式是一种旨在结合理论和临床实践推断因果和找出复杂的环境-行为相互关系模式的行为评估方法,是一种矢量图解,描述靶行为和控制环境,认识,行为和情感-生理事件之间的重要因果关系。
功能性假设的可靠性受下列因素影响:
(1)详尽持续的变量观察使得假设的原因变量限于假设的结果。
(2)以往观察发现支持因果假设。

177
Q

谈谈你对认知治疗的认识

A

(1)定义:认知治疗是以精神病理学理论为基础的一类心理治疗。对它的认识主要来自实验研究,其治疗是以认知影响情感和行为为理论假设,通过认知技术和行为技术来直接改变病人的认知歪曲或想法中的特殊、习惯性错误的一类心理疗法的总称。
(2)特点:
1、限时、短程 2、定式化会谈
3、围绕问题和不强调过去 4、以学习理论为基础
5、平等合作的治疗性医患关系 6、科学的研究方法
7、苏格拉底式逻辑提问 8、家庭作业
9、坦诚布公的治疗形式
(3)基本原理:
1、认知是情感和行为反应的中介,引起人们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原因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人们对事件的解释。
2、认知和情感、行为互相联系,互相影响。负性认知和情感、行为障碍互相加强,形成恶性循环,是情感、行为障碍迁延不愈的重要原因。
3、情绪障碍患者往往存在重大的认知曲解,这些认知曲解是患者痛苦的真正原因。十(4)认知疗法的适应症。
各类的神经症,反应性精神障碍,行为障碍,心身疾病,人格障碍,性心理障碍,各类重性精神障碍。(能够通过举例、阐述等方式加以展开。能够有较好的条理性、逻辑性。

178
Q

认知曲解(不良认知)的类型

A
认知治疗过程中,特别强调研究病人的不良认知和思维方式,并且把自我挫败行为看成是病人不良认知的结果。所谓不良认知,是指歪曲的、不合理的、消极的信念或想法,它们往往会导致别人的情绪障碍和不适应的行为表现。因此,帮助病人认识这些想法中的逻辑错误就成为认知治疗的核心。不良认知的类型包括:
1、非黑即白的绝对性思考。坚持一种不现实的标准,认为自己达不到标准就是失败。
2、任意推断。指缺乏事实根据,草率下结论。
3、选择性概括。指仅根据个别细节就对整个事件下结论。
4、过渡引申。在一个小小失误的基础上,作出关于整个人生价值的结论。
5、过度夸大和过度缩小。过分夸大自己的失误,过分贬抑自己的有点。
6、个人化。将一切别人的不幸和事故都归因于自己的过失。
7、选择性消极关注。指选择一个消极的细节,并只关注这个细节而忽略其他方面。导致整个情境都染上消极的色彩。
8、情绪推理。“跟着感觉走”,认为自己的消极情绪一定反映了事物的真实情况。
9、“应该”倾向。常用应该或不应该来要求自己和别人,从而常常导致内疚、悔恨。
10、乱贴标签。以偏概全,以为将自己的问题贴上一个标签就可以完事。
179
Q

理性情绪疗法

A

1955,Eliis年提出了理性情绪疗法。理性情绪治疗(RET)的核心概念是ABCDEF理论。A是指激发性事件,可以是一个事实、一个事件或者是个体本人的行为或态度。B是个体的信念,是指个体对激发性事件的信念。C是指个体的情绪和行为后果。人们一般都把情绪和行为的结果C直接归咎于激发性事件,而事实上很大程度上情绪和行为的后果是由人们关于激发性事件的信念B造成的,告诉人们如何改变直接造成他们不良情绪的不合理信念是RET的关键。D即辩论,是指应用科学的方法帮助个体挑战他们不合理的想法。Ellis描述了三种辩论的方法(3D):识别、辩论、区分。E是指效果,个体能够用合理的信念替代不合理的信念。F指感受,如果能做到上述要求,那么新的感受、新的情绪和行为结果就会出现。

180
Q

自我指导治疗

A

梅逊鲍姆提出了自我指导治疗,也叫认知行为调适法(CBM)。他认为,自我表述对一个人的行为的影响和他人的表述的影响一样大。自我指导治疗训练来访者改变他们给自己发出的指示,以便更有效地应对他们遇到的问题。与RET的直接对质和挑战不合理想法不同,自我知道治疗更注重帮助来访者觉察自己的内心对话。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自我观察。来访者学会如何观察自己的行为,增加对自己的想法、感受、行为、生理反应以及对他人的反应方式的敏感性。
第二阶段是开始新的内心对话。来访者学习改变他们的内心对话,作为他们新的行为的指导。
第三阶段是学习新技巧。来访者在生活中学习使用这些新的技巧,同时继续使用新的内心对话来观察和评价它们的效果。

181
Q

贝克的情绪障碍认知模型

A

贝克关于情绪障碍的认知模型包含两个层次,即浅层的负性自动想法和深层的功能失调性假设或图式。
贝克认为,人们依据以往经验建立起来的认知图式来理解现实、作出判断和预测事件,并且通常会倾向于选择与自己图式一致的信息,而忽略无关的、不一致的信息。问题是人们的有些假设是僵硬的、极端的、消极的,因而就表现为功能失调性假设或态度(贝克将其归类为成就需要、被接纳需要和控制需要等3类共8项表现)。
这种潜在的功能失调性假设一旦被某种生活事件激活,便会产生大量负性自动想法,“负性”是指这些想法总是和不愉快的情绪有关,“自动”是指它们突然出现,不经过周密推理。这些负性自动想法的内容包括对目前自我的消极认知、对过去事件的消极解释和对未来的消极预期。从而导致了情绪障碍的出现。
综上可见,负性自动想法是状态性的,功能失调性假设是特征性的,即一种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构成情绪障碍的易患倾向。

182
Q

常见心理障碍的认知解释

A

1、抑郁障碍:认知三联征,指病人消极地看待自我、自己的经验和自己的未来。抑郁病人的负性自动想法都是围绕认知三联征展开的。不良的生活事件触发或激活了与失败、失落、悲观或自责有关的认知图式,派生出以认知三联征为内容的大量负性自动想法,进而导致悲伤、兴趣下降、迟钝等,这种消极情绪和智性的迟钝又加剧了失败或失落的体验,强化了病人的消极态度,这种恶性循环被认为是抑郁得以延续的一个关键因素。
2、自杀:绝望和自杀的相关比抑郁与自杀的相关更为密切。贝克认为,自杀病人的认知过程有两个特征,其一是有高度的绝望感,其二是觉得不能应付生活问题。
3、焦虑:焦虑的认知主题是危险。焦虑病人的认知图式使得他们倾向于对通常情境作威胁性甚至灾难性的解释,从而自动地和反射性的激活“焦虑程序”,产生主观焦虑、植物神经活动亢进、应对和回避行为等症状。同时,还将焦虑本身看成危险,“焦虑程序”也便不断被启动。
4、强迫症:人类对某些问题进行反复思考是正常的,但强迫症病人倾向于对这些想法作出负性评价,如果这些负性评价包含了威胁、危险的成分从而引起病人的焦虑不安,病人就试图对抗、中和这些想法,从而表现出矫正性行为和仪式行为。具体表现为(1)强迫想法或想象;(2)强迫动作、仪式行为;(3)回避行为。
5、进食障碍:包含神经性厌食和贪食两种类型。患者的错误认知认为节食或贪食都可以成为他们为达到某种目标而采取的手段,而这种目标和信念带有明显社会适应不良的歪曲性质。比如:体重和体型如何决定自己有否价值,是否为社会接纳;以少食吸引亲人的注意而逐渐形成神经性厌食;以进食作为一种应对情绪危机的方法,一有情绪抑郁,就自动诱发贪食。

183
Q

试述认知重建的步骤

A

鲁斯针对认知曲解提出:
1、信念不能证实。指患者的错误信念、想法不能得到事实证实而逐步改变错误认知。信念不能证实不能由于医生的讲解或说服。贝克提出“协同检验”的方法,通过医患双发讨论设计一套严格的检验方法,让患者亲身体验认知曲解的非真实性或荒谬性,从而达到豁然开朗、疾病自愈的效果。
2、概念重建。指改变观察、理解问题的角度,促使患者改变其态度和行为。包括:
(1)对患者的行为问题重新定义,即通过另一种对患者行为的说明取代其原先的观念;
(2)“条件重建法”,指一个似乎是不好的事物,在另一种条件下却是好的,有利的;
(3)“意义重建法”。即对患者的症状给予一种有利的解释,而不要求患者立即有较大的行为改变。
3、领悟。指患者对自身问题本质的理解。促进领悟的常用方法有解释和神入。解释的方式最好从接近患者认知框架的地方开始,并以引导患者自己作出新的解释为目标。
4、肯德尔针对认知缺陷提出:重复的适应性自我对话,目的在于建立起积极的信念或适应性认知中介,其关键在于重复。通常适用于儿童、少年和某些冲动行为、适应不良患者。
答案二:中间信念和核心信念的重建过程:
1.识别、挑战潜在的假设或规则
2.修正核心信念/图式
3.发展更为积极的图式
答案三:1通过观察了解,发现歪曲的认知;2从接近患者认知框架的解释开始,逐步移向不同的解释;3 领悟:说明心理障碍的原因,揭示各种成分的相互联系,揭示过时的认知图式和现实世界的不协调,使患者对自身问题获得新的理解4重复的适应性自我对话

184
Q

抑郁症治疗过程

A

(1)早期阶段:对抑郁症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
1、建立关系
2、评估问题,确定治疗目标:改变维持抑郁的负性自动想法和使人易患抑郁的图式。
3、识别负性自动想法:(1)临床谈话收集;(2)指导病人做“负性自动想法记录表”的家庭作业来收集。(3)“活动安排表” 、“澄清特定的意义”,让患者思考和质疑自己解释自己体验的方式。
(2)中期阶段:通过产生、检验以及练习新的解释、期望、假设以及行为,来纠正患者适应不良的自动想法及其潜在的图式。
4、检验自动想法:假设自动想法都是自然的,咨访共同探讨其不合理性在哪里。
5、挖掘潜在功能失调性心理机制:查找出现频率较高的自动想法,分析背后潜在的功能失调性信念和图式。
6、配合行为治疗:在行为治疗中,主要是让病人学会如何改变或矫正不恰当的行为,培养应对技能。主要有以下三类:
一是自控疗法。(1)自我监察和评估。继续写“自动想法调整记录表”,记每天记录问题行为及其出现的有关场合、时间、人物及其自我感觉。此时家属最好也能参与进来,以便给予患者及时的强化。(2)自我强化。指导病人需要的自我强化项目,从而提高和维持做有积极意义的活动的水平。
二是社交技巧和自信心训练。如让抑郁症患者学会表达自己的主张、拒绝不合理的要求,以及主动承担责任等。用于抑郁症病人的自卑和社交回避行为的处理,帮助病人用社会所认可的方式来表达思想和感情,可用集体心理治疗方式进行。如用心理剧形式,通过角色扮演和角色互换来示范和强化病人的社交技巧。也可结合自信心训练,放松训练。
三是社会学习疗法。制定治疗计划,增加做一些高兴的事,改变环境,增加社会活动,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在提高病人的活动能力和社会技巧。
(3)结束阶段:巩固疗效,预防复发(好转时尤其应注意防止自杀倾向),有计划地、逐步地进行结束治疗,结束咨询与治疗后要做逐步延长的不定期随访,评定长期效果。

185
Q

7 常用的认知纠正技术有哪些?

A
引出自动想法	纠正自动想法
(1)直接提问
(2)“循循善诱”或启发式提问
(3)在病人出现强烈情绪反应时询问
(4)心理想象
(5)角色扮演
(6)注意在身体出现紧张或惊恐感觉刚发生时的想法
(7)了解对某些事件的想法
(8)记录所出现的消极悲观认识
(9)安排一些行为作业,并记录同时出现的想法和念头
(10)每天记录心境的变化以及自动性想法	(1)验证支持和反对这些想法的证据
(2)用另一种解释来代替现有想法
(3)确定每一种解释的现实可能性
(4)收集有关资料及依据
(5)分散或转移对解释的注意力
(6)使用重新确认的新术语
(7)再归因
(8)角色扮演
(9)应用功能失调性态度表
确定基本的认知模式	纠正图式和信念
(1)从特殊的事例中的除一般性规律
(2)注意“口头禅”
(3)挑出病人在交谈中所讲的“我应该……”
(4)注意病人陈述中的言外之意
(5)应用功能失调性态度表
(6)应用“步步紧逼”(downwards arrow)技术	(1)列出每一想法的长处与短处
(2)检验支持和反对的证据
(3)练习“步步紧逼”技术来拮抗争议
(4)自我控制
(5)反应预防,真实性检验
186
Q

结构式家庭治疗中最核心的概念是什么?

A

答:结构式家庭治疗中最核心的概念是:家庭结构,次系统和边界。
(1)家庭结构。这是一组隐形的功能需求或规则,整合家庭成员彼此互动的方式。咨询师要借助于家庭成员在治疗过程中谁对谁说什么,怎么说,结果如何,来了解家庭的结构。
(2)家庭次系统。家庭是由不同的次系统组成,通常按照性别、时代、共同兴趣或功能来做区分。其中配偶、父母和同胞次系统是家庭中最显著和重要的次系统。
(3)边界。家庭各成员和各次系统是由边界区隔开的,边界掌控着家庭成员彼此间接触的性质和频率。边度僵化导致疏离,各次系统间缺乏照顾、协助和彼此情感的交融。边度模糊导致纠结,家庭成员彼此卷入生活,牺牲了彼此的独立性。

187
Q

简述家庭治疗的适应症

A
(1)家庭成员有冲突,经其他治疗无效;
(2)症状在某人身上,却反映了家庭系统有问题;
(3)个别治疗中不能处理的个人的冲突;
(4)家庭对于患病成员的忽视或过度焦虑;
(5)家庭对个体治疗起到了阻碍作用;
(6)家庭成员必须参与某个病人的治疗;
(7)个别心理治疗没有达到预期在家庭中应有的效果;
(8)家庭中某人于他人交往有问题;
(9)家庭中有反复复发、慢性精神病人。
家庭治疗的禁忌症是相对的,应在重性精神病发作期、偏执性人格障碍、性虐待等疾病病人治疗中不考虑首选家庭治疗
188
Q

催眠深化方法有哪些?

A

催眠深化方法是用来加深催眠状态的方法
(1)诱导方法。具有加深催眠的作用,所以也可作为催眠深化的方法;
(2)数数法。一种比较简单的催眠深化方法,催眠师在数数的同时,暗示受术者随着每一个数的数出而其催眠状态便深化一步;
(3)意象法。使用意象法时,有很多自然情景可以选择利用。数数法单用效果不佳,常与意象法联合起来应用。经典方法——“深谷花园”法,其目的是利用尽可能多的感觉通道,从而加深催眠效果。可以让患者想象置身于一个美丽的花园中,阳光明媚、鸟语花香,脚下泥土松软,患者从花园穿过,一直走到深谷底部的水池前。

189
Q

简述森田疗法的主要理论概念

A

森田疗法的主要理论概念:
(1)神经质:神经症中适合森田疗法的性格特征可称为神经质,是一种人格方面的异常或倾向,表现为内省、敏感、认真、仔细、追求完美、胆小、谨慎、刻板、做事按部就班等特点。
(2)疑病性素质基调:害怕疾病是人类生存欲望的表现。如果程度过强,则易将注意力转向自己身心的一些细微的变化上,这是形成“神经质”的基础。
(3)思想矛盾:神经质往往用“必须这样”“应该如此”这样一种求全的理性优势来试图感觉到身心变化,而非理性的、情绪的问题是不能通过主观愿望来克服的。
(4)“生的欲望”和“死的恐怖”: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生的欲望”是人类共有的向上不断发展自己的意愿,但只要有生存,来自肉体的、心理的对死亡的恐惧就会一直存在;疑病性素质很容易陷入“死的恐怖”中,是因为生的欲望过于强烈,相应对死的恐惧也越来越强烈。
(5)精神交互作用:焦虑、烦躁、躯体不适感是人类普遍存在的身心现象,但具有神经质倾向的人会把这种身心现象看成是异常并从理智上竭力防卫,形成思想矛盾。在患者注意力集中于焦虑、烦恼和不适感时,会使这种感觉更加敏感,形成精神交互作用,从而使症状发展并固定下来。
(6)顺应自然:症状的存在,并不是通过自己认为的意志能马上克服的,只有坦然的面对和接受,以行动为本位,在症状存在的同时以建设性的态度去追求自己的生活目标,这样才能打破思想矛盾,阻断精神交互作用的发生。
(7)行动准则:行动及所产生的结果是决定一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准。从这个角度出发,要养成在接受自己情绪和感觉的同时注重为了达到目标必须采取行动的生活态度。
(8)目标准则:不受情绪的影响,以达到目标为准则。

190
Q

住院森田疗法分哪几个阶段

A

住院森田疗法有以下几个阶段:
(1)评估日本学者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发用于评估森田神经质的工具——诊断用森田神经质访谈量表。可用于评估森田神经质的严重程度,还能达到预测治疗效果的功能。量表得分越高,越适合森田疗法,预后越好。
(2)治疗的导入
正式治疗前的准备工作:选择具有神经质个性特点的的人作为对象,用森田疗法的原理对病人的症状产生的原因进行解释,获得病人的理解和共鸣,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向病人告知森田疗法的要求,允许其保留疑问。
(3)治疗疗程
一、绝对卧床期(一周):要求病人在一个病室内,除吃饭洗脸和大小便外,其余时间均卧于床上,禁止与外界接触及看书、听音乐等娱乐活动。主治医生一天查房一次,每次约5分钟,不过多地询问症状,只是鼓励和支持病人坚持下去。
过程:烦闷期,无聊期。
二、轻作业期(约一周):仍然对病人的活动有所限制,禁止交谈和外出及过多的活动,白天可到户外接受新鲜空气和阳光并观察周围环境,晚上要求写日记,临睡前阅读一些枯燥的书。
三、重作业期(约两周):要求做一些较重的体力活,并可阅读一些内容轻松一点的书籍,继续记日记,仍然禁止交际、游戏、无目的散步等活动。在不知不觉中养成对工作的持久耐力,有了信心的同时反复体验工作成功的乐趣。不问症状。
四、社会康复期(约一至二周):允许病人外出进行一些有目的的活动,在实际环境中巩固前三期获得的体验,为回归社会做准备。每周一至二次与病人交谈;修改日记;针对现实的治疗目标及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深化体验,鼓励继续行动

191
Q

什么是心理动力学取向的心理咨询?

A

心理动力学取向的心理咨询认为,心理活动是一种具有类似能源释放和流动特性的过程。由弗洛伊德所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是研究心理动力学的基础,它是一种探索神经症、焦虑个体内心的无意识动机和冲突的深层次、长期的治疗方法。精神分析的目标是通过增加本我的表现机会、降低超我的过份要求并且使自我的力量强大起来,从而重建个体心灵内部的和谐。
它的基本概念包括意识和无意识;自我、本我和超我;防御机制、人格的心理性欲发展五阶段等。主要咨询技术包括,自由联想、梦的解析、阻抗分析、移情分析、修通等。

192
Q

人本心理治疗咨询师必须遵循的三条基本原则是什么?人本主义取向的心理咨询的基本原理?

A

人本心理治疗的创始人是罗杰斯提出:
(1)人本主义心理治疗师必须遵循的原则为:
同感性理解;无条件积极受纳;真诚一致。
(2)人本主义取向的理论对于人抱有相当的信心,相信人在本质上是理性的,能够自立并且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也有能力发现自己的心理问题并做出改变,因而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人最基本的生存动机就是全面发展自己的潜能,不断成长和实现自己。在人本主义取向心理咨询中,来访者因为无法发挥出自己的这种潜力所以才会无法克服困难。既然肯定了每个来访者都具有自我实现的潜质,那么心理治疗就是帮助每一个来访者将与生俱来的这种不断成长、自我完善的潜力释放的过程。因此,在治疗中来访者起主要作用,而咨询师只是起辅助、配合作用。只要在治疗过程中,咨询师能够与来访者保持平等的地位,与来访者保持同感,便能够起到协助来访者自我完善和成长的作用。

193
Q

咨询师如何才能做到准确积极地倾听?

A

要做到准确积极地倾听,咨询师应该在以下两方面下功夫。首先,咨询师必须学会以两种方式集中他们的注意:把注意放在来访者身上和把注意力放在咨询师自己对来访者的个人反应上。其次,学会理解来访者表达的外显和隐藏的信息。

194
Q

简述贝克认知治疗的基本原理?

A

贝克认知治疗的基本原理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1)认知过程是行为和情感的中介,人的情绪如何与其想法或“认知”有关。(2)情绪障碍和负性认知相互影响,互相加强,这种恶性循环是情绪障碍得以延续的原因。打破恶性循环就成为治疗的一个关键。(3)情绪障碍者的认知中总能发现若干认知曲解,正是这些认知曲解使他们情绪痛苦。识别和改变这些认知曲解,必将引起他们情绪的改善。

195
Q

抑郁症患者常见的认知曲解有哪些?

A

抑郁症患者常见的认知曲解有:
(1)任意推断:患者缺乏事实根据,草率下结论。任意推断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猜心思”,另一种是“算命人的错误”,患者想象要发生不好的事情,即使没有根据,他也会把想象当事实(我肯定要倒霉的)。
(2)个人化:抑郁症患者把失败或丧失都归咎于自己,而不考虑别人或环境的因素。
(3)选择性概括:患者只注意或寻找和他消极地看待自己、周围以及将来的方式一致的信息,而忽视与此相反的信息。
(4)过度引申:患者过分注意或夸大消极体验而贬低或低估积极体验。
(5)非黑即白的绝对化思考方式:看问题走极端,非此即彼(我要么成功,否则我就彻底失败了)。
(6)情绪化推理:患者把自己的情绪当证据做推断。患者会对自己说:“我感觉自己不行,那我肯定就不行”。
(7)消解积极因素:抑郁症患者会把中性甚至积极的体验转变成消极的体验,保持着一种不真实的、与日常体验不符的消极信念。

196
Q

咨询师收集个案资料有哪些目的?

A

答:(1)诊断和分类。一个好的诊断会提示治疗和预后,尤其对某些精神障碍,比如精神分裂症、重症抑郁症等。明确诊断也就意味着能够使患者尽早获得最有效的治疗。但也有许多学者反对给来访者贴“标签”的做法。ICD-10、DSM-IV(轴I:临床障碍;轴II:人格障碍;轴III:躯体疾病;轴IV:心理社会及环境问题;轴V:总体功能评定)、CCMD-3
(2)描述。为防止对来访者做过分简单化的诊断标签,需要通过更广泛地收集信息以获得对来访者更全面的理解。以描述为目的的资料收集,使我们不仅仅关注来访者的问题和弱点,还会让我们发现来访者身上的优点和力量。描述性的信息还可以帮助我们在治疗前对来访者进行评估,指导我们的治疗计划,并对治疗后的变化进行评估。
(3)预测。即对来访者的行为作出预测。准确和正确的预测依然依赖于描述性资料的全面、完整。

197
Q

影响咨询师个案分析的因素有哪些

A

⑴分析、推论是建立在资料收集的基础上的。
⑵咨询师收集到的来访者的资料是多方面的,咨询师应该善于发现各种信息之间的相互联系。
⑶分析和推断必须以心理学理论为指导。
⑷咨询师必须对自己分析、推论的过程保持高度的觉察。

198
Q

如何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影响咨访关系的因素有哪些?

A

答:咨询关系是特殊的人际关系,它的确立有赖于咨询师和来访者两方面。求助者对解决问题的迫切愿望和对咨询师的信任,而咨询师方面则有赖于责任心、工作能力(技巧方法的运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以及自身的性格特点。
咨询师应该把这种关系限制在这样一个范围内:既能顺利进行工作,又不使他人形成对自己的依赖。影响咨访关系的因素有:
1、共情:咨询师了解来访者内心,体验到来访者的内心感受的能力,即“设身处地”地理解求助者的思维和情感。共情是所有学者一致公认的最重要的影响咨访关系的因素。
2、尊重:尊重来访者的价值观、现状及合理的权益,悦纳、关注来访者是建立良好咨询关系、有效咨询的基础。要给来访者创造一个安全、温暖的氛围,不仅要接纳优点、积极的一面,也要接纳缺点、不足。
3、积极关注:指对来访者的言语和行为给予积极的关注。咨询师应认识到每个来访者都是有一些优点、长处,都是有潜力尚未发现,来访者是可以改变的,积极关注能够帮助他们全面认识自己的优势和长处。
4、真诚:咨询师表里如一、真实可信地投入于咨询中,有助于为来访者提供安全的氛围,打消顾虑,有助于来访者的进步和成长。
5、具体化:指咨询师帮助来访者准确、清晰地表达他们自己的观点、态度,清楚叙述概念、情感及有关事件。也有助于咨询师准确把握情况。
6、即时性:咨询师注意此时此刻的情况,不过分追究过去和未来。咨询师掌握即时性,有助于及时提醒、适时引导咨询的方向;也有助于及时对来访者的情感反应作出反应。
7、对质:指咨询师指出来访者存在的矛盾。如来访者的言行不一、理想与现实有差距、叙述前后矛盾等时,咨询师使用尝试性对质,帮助来访者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感受、信念和情感、行为反应。

199
Q

论心理咨询师的自我情绪调控的技巧及重要性。

A

1)自我情绪调控技巧的界定;
2)自我情绪调控技巧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3)重要性:①咨询工作需要;②自己身心健康需要。

200
Q

心理咨询的阻力是哪些?阻抗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A

(一)来自来访者的阻力。(1)进步、成长给来访者带来痛苦。成长总要付出代价,如开始新的行为或消除、改变旧的行为方式。(2)阻力来自功能性的行为失调。如失调的行为满足了某些心理需求的空白;或阻力源于来访者企图以失调行为来掩盖内心深处的矛盾和冲突。(3)阻力来自于对抗咨询或咨询师的动机。如只想得到咨询师的赞同或只想证明自己与众不同,甚至没有求治动机。
处理:咨询师不必把认识和处理阻抗当作咨询的头等大事,发现阻抗往往是咨询进展的必需阶段。关键是通过真诚的态度,解除来访者戒备,然后与来访者共同确认阻力的存在,再了解阻力产生的原因,以解释阻力。
(二)来自咨询师的阻力。(1)阻力来源于满足自身的需要。如咨询师想与来访者建立某种私人关系等。(2)其他个人需要的满足。如控制他人的欲望,坚持某种咨询理论或价值观,想努力改造来访者接受自己的观点等。(3)咨询师的个人问题。如咨询师本身也存在与来访者相类似的问题而没有解决等。(4)咨询师的固有观念或移情。
处理:关键是咨询师要加强自我觉察,及时了解自己各方面阻力的产生原因,尽可能减少阻力的产生。
咨询中的阻抗表现为:
1)讲话程度上的阻抗:沉默、少言、赘言,其中尤以沉默最为突出,沉默表现了来访者强烈的抵触情绪。注意区分阻抗性的沉默和反省性的沉默;
2)讲话内容上的阻抗:情绪发泄、讲假话、讲小事;
3)讲话方式上的阻抗:健忘、顺从、控制话题;
4)咨询关系上的阻抗:不履行心理咨询的安排,借故迟到早退、不完成咨询师的要求、不付费、诱惑咨询师等,主要是企图加强在心理咨询中的地位。

201
Q

使用心理测验进行问题评估应注意些什么?

A
心理测验是评估来访者心理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使用时应该注意:
1)有针对性地选择测验材料,使之符合评估对象要求和评估目的。
2)实施测验标准化。
3)解释测验结果客观恰当。
4)对测验结果遵循保密原则。
5)谨防测验滥用。
202
Q

“解释”与“释义”的区别是什么?

A

答:1)“释义”是咨询师根据来访者的诉述,用咨询师自己的话,通过加强、澄清、强调,提炼出来访者话语里的重点部分回复给来访者听,帮助来访者深入理解自己话语里的含义;
2)“解释”是咨询师根据心理学的理论和和个人的专业经验,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来访者求询的问题做出能令来访者领悟的深刻的剖析和说明。

203
Q

心理咨询对象的选择条件

A
1)智力基本正常;
2)人格基本健全;
3)内容合适;
4)动机合理;
5)有交流能力;
6)对心理咨询有一定的信任度。
204
Q

心理咨询的任务

A
1)建立新的人际关系;
2)认识内部冲突;
3)纠正错误观念;
4)深化自我认识;
5)学会面对现实问题;
6)增加心理自由度;
7)作出新的有效行动。
205
Q

交互抑制说”理论是谁提出的?指的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什么心理治疗方法?

A

是美国心理学家沃尔普提出的,指的是一个人不可能同时处于焦虑和放松状态之中,它们会相互抑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行为疗法中的“系统脱敏法”。

206
Q

不恰当的倾听(倾听的障碍)?怎样做到准确积极的倾听?

A

(1)不充分倾听:医生注意力不集中,或为个人的烦恼或需要所占据;
评价性倾听:医生对听到的东西进行评判,因此失去了客观性;
选择性倾听:医生根据由偏见或成见形成的先入为主的观念去听他期望或想听到的东西;
以事实为中心的倾听:医生只听外显的内容(言语信息)而忽略了潜在及隐藏了的内容(个人的以及情感信息);
彩排性倾听:医生只想看如何对病人作出反应,在病人讲话时脑子里在设计如何反应,因此无法完全集中注意;
同情性倾听:医生被病人的故事(内容和情绪)所吸引,过分与病人认同。
(2)首先,咨询师必须学会以两种方式集中他们的注意:把注意放在来访者身上和把注意放在咨询师自己对来访者的个人反应上。其次,学会理解来访者表达的外显和隐藏的信息。
咨询时,咨询师要始终努力把来访者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全神贯注地、清楚觉察地倾听;小心翼翼地但不是过于明显地观察;静静地而且仔细地监测自己的个人反应。这样我们就会清晰地倾听和接受到所有来自来访者的信息。

207
Q

不恰当的提问

A

1、暗示性问题:表面上像一个问题,实际是在提供隐藏的建议,如“你不认为……?”会使来访者感到咨询师在暗示他去做什么,因此咨询师要注意自己组织句子的方式,清楚自己是在提问还是提建议。
2、假设性问题:给来访者一种印象,咨询师期望得到某个特定答案,如“你真的不想……,是吗?但你已经……,是吗”会使来访者因为不想让咨询师失望而不情愿地给出不诚实的答案。
3、评判性问题:如“你为什么那么做”,会使来访者感到不舒服,得不到咨询师的理解和积极关注而采取防御措施,从而妨碍治疗过程,可以换个问法“当时那样做,你是出于·什么考虑呢?”
4、攻击性问题:比评判性问题更激烈,会让来访者感到羞辱和尴尬,如“你到底想说什么,那又怎么样”等,攻击性问题往往和咨询师自己的焦虑、缺乏耐心有关,培养良好的自我觉察是避免攻击性问题的前提。
5、控制性问题:如“那你告诉我那是怎么回事”,这类问题多是侵入性的,忽略了来访者的问题和需要,事实上满足的是咨询师的愿望。解决方法同样是需要咨询师加强自我觉察。
6、不相干问题:这类问题来自于咨询师对来访者缺乏共情。无法抓住来访者想要表达的关键信息。反复发生,会使得治疗变得漫无目的和表面化。
7、内容不同的多个问题:会让来访者感到迷惑,他会选择自己认为最重要的问题来回答,接下来咨询师要判断其他问题是否重要,是否需要再追问,从而使得咨询线索复杂化。
8、封闭性问题:使得交流不充分,而咨询师要不断提问,从而无助于积极的相互交流。优点在于咨询师可以帮助来访者将注意集中在某个特定的问题上。关键是选择使用的时机。

208
Q

支持性心理治疗包括哪些?

A

所有心理治疗都给予病人某种形式和某种程度的精神上的支持。如果治疗者提供的支持构成心理治疗的主要内容,这种治疗便叫做支持性心理治疗。心理治疗者提供的支持主要有下述五种成分:(1)解释;(2)鼓励;(3)保证;(4)指导;(5)促进环境的改善。这些成分可以在概念上加以区分,而实际上却是互相密切联系着起作用的。就一次支持性心理治疗而言,重要的是要防止含糊笼统的支持,也就是谈话要有重点,要结合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交谈。

209
Q

1 恐惧症有哪几种亚型?主要临床表现是什么

A

恐惧症有3个亚型,即场所恐惧症、社交恐惧症和特定的恐惧症。
⑴场所恐惧症(广场恐怖症)
临床表现:场所恐惧症主要表现为害怕在难以逃避或得不到帮助的情境中出现惊恐发作或惊恐发作样的症状。大致可分为三种害怕的情境:①独自离家;②单独一人;③离开家后身处无助、无法逃离的地方。第三种情境最常见的有害怕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害怕在人多拥挤的地方。通常场所恐惧症都是在患者经历过几次惊恐发作或惊恐发作样症状以后逐步发展出来的。但是,一旦场所恐惧症形成,惊恐症状可以继续发生,也可以不在出现。
⑵社交恐惧症(社交恐怖症)
临床表现:社交恐惧症的核心恐惧是害怕在别人面前自己的表现让自己尴尬和羞辱。社交恐惧症患者害怕或回避许多需要他们与别人交流或在别人面前完成一件事情的场合。典型的社交恐惧表现为害怕在公共场合讲话、吃东西、上公共厕所以及参加聚会等等。普遍第担心在社交场合别人会发现、注意到并嘲笑他们糟糕的表现。社交恐惧症可能只涉及特定的场合(特定场合社交恐惧症),也可以涉及大部分社交场合(广泛性社交恐惧症)。特定场合社交恐惧症患者总的社会功能可能保持完好,挚友在特定场合才会出现明显的焦虑。广泛性社交恐惧症患者则可能造成慢性的已于,社会隔离、职业功能以及人际关系损害。
当社交恐惧症患者突然或不得不进入他们害怕的社交场合,他们就会体验到强烈的焦虑,同时版友各种躯体症状。比较常见的躯体症状包括脸红、楚汉、口感以及肌肉僵硬等,也可能出现惊恐发作。社交换着恐惧症还存在一些认知症状,如过分的自我关注,关于自己社交表现的小计评价,对自己在社交场合中的举止要求过高,贬低自己并过高地评价其他人在社交中的表现。
⑶特定的恐惧症
临床表现:特定的恐惧症的特征是对一种事物、情境或活动有持续的不合理的害怕和回避。它包括三种主要的成分:对可能要面对恐惧刺激性所引起的预期性焦虑、恐惧和为了减轻焦虑的回避行为。恐惧的对象较常见的有动物、自然环境、各种情境,还有一些比较特殊的恐惧症,如血液恐惧症、注射恐惧症。对于特定的恐惧症,患者的恐惧往往不是事物或情境本身,二是患者认为接触这些事物或情境可能带来的可怕的后果。这些恐惧是过度的、不合理的、持续的。但是,即使特定恐惧症患者认识到这其实没有什么可怕的,也不能减轻他们的恐惧。当特定的恐惧症患者面临恐惧情境时,会感到信条加快或沉重、震颤、呼吸困难、出汗、头晕或虚脱等症状,也可能会有惊恐发作。

210
Q

青少年网络成瘾已经成为一个受到越来越多关注的社会问题。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应对措施。

A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产生有着复杂的生物、心理、家庭以及社会环境背景,所以心理咨询师除了个别辅导外,可能需要调动家长、老式、同学各方力量,才能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网络成瘾青少年可能有的特点:①低自尊,早期成长过程中内心缺乏安全感,没有建立起应有的自尊;②长期隐藏在家庭内部的矛盾;③人际交往能力差。
治疗途径:①家庭咨询,使家庭成员能够把自己内心的感受表达出来,增进彼此的情感交流,使他们能在情感上更加紧密,能够作为一个整体来解决家庭中存在的问题。②自信心训练和社交技巧训练,以帮助他改善与同学的交往。

211
Q

失恋的心理调节

A

首先,要端正认识,并勇敢的面对现实。恋爱本来就是一个双方互相了解、培养感情的过程。它本身就存在着两种可能性:一是感情更加深化,有情人终成眷属;二是恋爱失败,中途分手。在恋爱过程中,失恋应该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其次,适度宣泄消极情绪。失恋者精神遭受打击,被遗憾、愤怒、惆怅、失望、孤独等不良情绪困扰时,可以找亲人、知心朋友或心理医生把自己的烦恼和苦闷毫无保留地倾诉出来,聆听他们的劝慰和评说,这样心情会平静一些。最后,可以适当的应用心理保护机制,以缓解失恋造成的心理紧张

212
Q

请论述卡库夫(Carkhuff)的5个不同层次的同感

A

答:卡库夫将同感分为5个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次,是没有同感,咨询师反复问“为什么”;第二层次,是同感了来访者所讲诉的内容,发生的事情;第三层次,是在同感内容的基础上,同感到了来访者表述的情绪;第四层次,是在同感来访者表述内容、情绪的基础上,还同感到了来访者没有表达出来的深层情绪感受;第五层次,是在第四层次的基础上,还进一步同感到了来访者表述背后的深层涵义和人格特点。

213
Q

丈夫和妻子的角色如何才算是完美的呢?

A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心理动力学派关于人格结构理论和柏恩的交互作用分析理论中得到一点启发。该理论认为,人的自我有三个层面:父母自我,成人自我和儿童自我,三个自我层面均衡发展的人,才是健康的人。运用到婚姻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健康的婚姻关系中,丈夫除了是妻子的性伴侣外,还应当扮演以下两种角色:其一是父亲的角色。做丈夫的在妻子软弱的时候,要象父亲一样爱她,保护她,关心她,给她应有的安全感,信赖感。其二是 儿童的角色。作丈夫的在软弱的时候需要表现出儿童的一面,暴露出自己的软弱,一方面满足天然人对保护的需求,另一方面妻子天然的母性安抚自己,可以增进自己对妻子的依恋,同进也会增加妻子对丈夫的怜惜。作妻子的也需要扮演另外两个角色:即母亲和女儿。如果妻子一味的小鸟依人,丈夫就可能会到家庭以外找母亲的角色来替代,现实生活中,很多漂亮的女人不明白,为什么丈夫的外遇会是个又老又丑的人,恐怕最重要的原因是丈夫无法在自己软弱的时候从妻子那里得到应有的鼓励和安慰。因此要扮演好 母亲的角色,妻子应当学会鼓励自己的丈夫,特别是当丈夫面临压力的时候。如果妻子若总是像母亲一个保护自己的丈夫,将自己的孩子气全部隐藏起来,丈夫就会感到妻子不可爱,没有吸引力,从而不尊重妻子为其所付出的一切的爱和 努力,转而到家庭以外寻求刺激,喜欢上一些活泼外向的女子。总之,无论是丈夫还是妻子,都应当尊重自己的婚姻,让自己的一切情感需要尽可能在婚姻生活里得到满足。

214
Q

出现考试焦虑的原因有哪些?处理考试焦虑有哪些要点?

A
  1. 一些学生把分数看得太重,对以往失败心有余悸。2.自尊心过强,又缺乏自信,担心考试失败受到处罚或被别人瞧不起。3.而心理素质不高往往是出现考试焦虑的基础。
    1. 正确认识考试的作用。2.认真制定学习和复习计划。3.注意劳逸结合,保持良好的身体健康。4.学会自我暗示和放松。5.寻求专业人员帮助。
215
Q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异同有哪些?

A

答:相同点:
1)方法常常是一致的,例如:咨询心理学家对来访者采用的来访者中心治疗的理论与方法或合理情绪疗法的理论与技术,与心理治疗家采用的同种理论与技术别无二致。
2)工作的对象常常是相似的。例如:心理咨询人员与心理治疗工作者可能都会面对来访者的婚姻问题。
3)强调帮助来访者成长和改变方面,二者是相似的。咨询与心理治疗都希望通过帮助者和求助者之间的互动,达到使求助者改变和增长的目的。
4)注重建立帮助者与求助者之间的良好的人际关系,认为这是帮助求助者改变和成长的必要条件。
不同点:
1.对象不同。心理咨询的对象基本上是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各种问题的正常人,而心理治疗的对象主要针对有心理障碍的患者。
2.任务不同。心理咨询着重处理的是正常人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心理治疗主要是治疗某些神经症,某些性**,心理障碍,行为障碍,心身疾病,康复中的精神病人。
3.所用的时间不同。心理咨询所用的时间较短,咨询次数较少,而心理治疗费时较长,治疗次数可由几次到几十次,在有些个案甚至历时多年才能完成。
4.工作重点不同。心理咨询是在意识层次进行,偏重于教育,支持和导性的工作,有 针对性地解决来访者面临的各种问题,而心理治疗更偏重于治疗和矫正,专业性更强,某些心理治疗学派主要针对无意识领域进行工作。
5.工作具体目标不同。心理咨询更为直接地针对某些有限的具体目标而进行,心理治疗的目标则比较模糊,其目标是使人产生改变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