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 Con Exam Prep-book questions Flashcards
用于上机考,不用背,但要熟记,用于替代看书
何谓心理异常?心理异常有那些基本特征?造成心理异常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答:心理异常是指个体在某个时段或长期没有能力按社会认可的适宜的方式行动,以致其行为后果对本人或社会是不适应的心理状态。
心理异常有三个基本特征:
(1)心理反应失去了合理性,即心理活动或行为表现与现实环境失去统一性和合理性。
(2)心理过程失去了协调性,即心理过程及其相互之间或心理过程和行为表现之间失去协调一致性。
(3)个性特征失去了稳定性,即心理活动及其行为表现构成的独特的个性特征失去相对稳定性。
造成心理异常的基本因素
(1)是生理因素:遗传、脑功能失调、神经递质代谢异常;
(2)是环境因素:人际关系不良、社会生活事件、丧失;
(3)是心理因素:应激、消极情绪、挫折及对挫折情绪的消极反应。
心理健康运动正式开始的标志是什么?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
1908年美国比尔斯的著作《一颗失而复得的心》的出版和同年成立的“康涅狄格州心理卫生协会”作为心理健康运动正式开始的标志。
第一阶段:20世纪初——1945年二战结束,此期间心理健康运动的内容从改善精神病人的待遇到注意精神疾病的预防。
第二阶段:二战结束——60年代末,心理健康运动的内容从关心身心因素的制约到关注社会因素的影响。
第三阶段:70年代初至今,心理健康运动的内容从努力提高个体的适应能力到力图全面提高人的心理素质。
判别心理健康水平的“发展标准”包括哪些具体评估标准?
心理健康的判别标准是心理健康及其水平的判别标准,“生存标准”和“发展标准”则是当今社会判别心理健康及其水平的两大基础标准。
心理学史上的判别标准,相当于“生存标准”:
(1)主观经验标准(指根据被判别者的主观感受和判别者的主观经验进行判别);
(2)统计分析标准(指根据被判别者的心理特征是否偏离平均值进行判别;
(3)心理测验标准(指根据规范化的心理测验结果进行判别);
(4)社会适应标准(指根据是否适应社会生活环境并与之保持协调进行判别);
(5)病因症状标准(指根据是否有致病因素和症状表现进行判别)。
发展标准的本质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认知清醒健全——认知功能优异:不仅能客观正确地认识他人,评价他人,对他人的长处优点不抹杀;而且能清醒全面地认识评价自己,对自己的缺点短处不否认。有敏锐的感知,稳定的注意,良好的记忆,丰富的想象,灵活的思维,流畅的语言。
(2)情绪积极饱满——精神状态稳定振作:人的主导心境大部分时间是饱满的,是稳定振作的,体验到满意,欢愉的。即便产生沮丧等消极情绪,亦有短时间内化解的能力。
(3)意志品质良好——意志坚强:有明显的自觉的行动,能代表意志,自主程度高。不屈从,盲从,独断等。也有明显果断性,善于抓住机遇,合理迅速作出决断,有坚持性,韧性。
(4)个性完善同一——个性稳定,一致,健全:为人诚实,热情,富有同情心,不应冷酷,虚伪。要勤劳,富有首创精神。
(5)人际关系和谐——乐于交往,与人相容:在思想,情感,态度上很快与人沟通。为人热情宽厚,容易被人接纳。
(6)潜能充分发挥 ——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能充分开发,利用自我的潜能。
心理健康的具体评估标准有:
(1)适应能力(2)耐受能力(3)调控能力(4)社交能力(5)康复能力
变态心理学的五种病理学模式?
变态心理学的五种病理学模式具体如下:
① 生物学模式:认为心理异常也与躯体疾病一样,都有生物学方面的病因,各种精神症状都可以定位于大脑的某一特定部位。
② 心理动力学模式:认为心理异常是意识与潜意识,即意识与欲望、本能等矛盾冲突的结果。由弗洛伊德倡导。
③ 行为模式:认为心理异常是“不良学习”的结果。所有体现心理异常的不良行为,除了由生理原因所决定的以外,都是通过条件反射即“学习”的过程固定下来的。由华生倡导。
④ 社会学模式:认为心理异常是生活变动等社会因素影响的结果。由迈耶尔(美国)倡导。
⑤ 整体论模式:认为心理异常是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般心理问题有哪些?他们有什么的特征
一般心理问题包括:偏执、自卑、多疑、无端烦恼、消沉、孤僻、攻击性、狂热、怯懦、心理疲劳等。
它们有以下三种特征:
(1)情景性——由特定的情景所诱发,与特定的情景紧密相关。对形成反应的刺激情景,即使反复出现,也难以通过不断适应而逐渐减少异常反应,甚至还会越演越烈,以至最终演变成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2)偶发性和暂时性—一般不会持续出现,且通常能自行缓解。一方面是指脱离某种特定情景,一般心理问题就不复存在;另一方面是指其常会自行缓解,来去匆匆,偶然得说不出所以然,暂时得稍纵即逝。
(3)无心理状态的病理性变化——不存在病理性的精神症状,精神活动完全正常。所以有一般心理问题的人,其心理活动和心理状态通常都是正常的,即使在特定情景里出现某些症状,也不是心理异常的表现。就因为不存在病理性精神症状。
“无端烦恼”作为一般心理问题与生活中正常烦恼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无端烦恼是指无缘无故烦躁、苦恼的消极情绪。也称莫名烦恼、自寻烦恼,属于非正常心态,是心理失衡的表现。有无端烦恼的人也知道其烦恼是莫名的、自寻的,也知道他人碰到类似的问题未必会产生烦恼,但却难以控制、甚至难以自拔。无端烦恼与生活中正常烦恼的区别:正常的烦恼是由于客观存在的原因引起的,人人都有体验,而无端烦恼是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上的,即引起无端烦恼的原因是主观想象出来的,并非客观存在。
心理疲劳与生理性疲劳、病理性疲劳有何不同?
心理疲劳是指因精神原因而非生理躯体原因导致的无精打采、懒散无力,使反应速度、灵活性和准确度降低的心理机能消极状态。
心理疲劳与生理性疲劳、病理性疲劳的不同之处在于:生理性疲劳、病理性疲劳也会导致工作能力减弱、效率降低等后果,但都是一种自然性防护反应。生理性疲劳是由身体肌肉承担高强度或长时间的活动造成的,削弱的主要是人的体力,表现为肌肉疲劳。病理性疲劳是由各种疾病引起的,削弱的主要是人的相应躯体机能,表现为体虚乏力。心理疲劳则肌肉活动强度不大,也无躯体疾病,纯粹是有精神系统活动过于紧张或单调引发,削弱的主要是心理机能,表现为精神疲乏。
心理症状包括哪些?
(1)感知障碍:感觉异常、感觉消失、病理性错觉、幻觉(幻听、幻视、幻嗅等)感知综合障碍
(2)思维障碍:思维奔逸(思维挤压、随境转移、音联、意联)、联想散漫、思维迟缓、思维贫乏、思维中断、象征性思维、妄想(被害妄想、关系妄想、自罪妄想、疑病妄想、嫉妒妄想、控制妄想)、超价观念、强迫思维(强迫意念、穷思竭虑、强迫怀疑、强迫对立性思维、强迫表象、强迫意向)
(3)言语障碍:持续言语、刻板言语、模仿言语、脑损伤性言语、缄默、病理性说谎
(4)注意障碍:注意增强、注意涣散、注意衰退、随境转移、注意固定、注意狭窄
(5)记忆障碍:记忆增强、界限性遗忘、顺行性遗忘、逆行性遗忘、近事遗忘、远事遗忘、错构、虚构
(6)情感障碍:情感高涨、情感欣快、病理性畸轻、易激惹、情感低落、情感淡漠、情感不稳、情感倒错、表情倒错、情感幼稚
(7)意志障碍:意志增强、意志减弱(矛盾心态、易暗示性)、意向倒错、意向矛盾
(8)动作行为障碍:
1)精神运动性兴奋——指精神活动的普遍性增强,动作和行为明显增加,动作行为可以表现为与思想感情协调(多见躁狂症);也可以表现为与思想感情不协调(多见青春型精神分裂症)。如躁狂性兴奋、焦虑性兴奋、青春性兴奋、紧张性兴奋、谵妄性兴奋。
2)精神运动性抑制——指精神活动的普遍性减弱或阻滞,随意动作受到削弱或丧失,意志行动与随意行动之间的关系受到破坏。如紧张性木僵、抑郁性木僵、病态性违拗、被动性服从、刻板动作、持续动作、模仿动作、强迫动作
(9)本能行为障碍:自伤、自杀、进食障碍、睡眠障碍(失眠、睡眠麻痹、睡行)、性功能失调
(10)意识障碍:意识混浊、嗜睡、昏睡、昏迷、谵妄(急性意识障碍,表现为定向障碍、错觉、幻觉,日间嗜睡、夜间骚动不宁)、意识朦胧、梦样状态、精神错乱。
(11)自我意识障碍:人格解体、交替人格、多重人格、人格转换、自知力缺失。
(12)智能障碍:精神发育迟滞(按智商和社会适应行为受损程度分为四级——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痴呆
(13)定向障碍:环境定向障碍、自我定向障碍。
“神经症”有哪些共同特征?
神经症是一组主要表现为焦虑、恐怖、强迫、抑郁、疑病或神经衰弱症状的精神障碍,它有一定的人格基础,起病常受心理社会因素影响,虽有躯体症状(强迫症不明显),但没有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病理基础,患者深感痛苦而又无能为力,自知力完整或基本完整,有较强求治欲望。病程符合症状标准至少3个月(惊恐障碍除外),且病程多迁延。
惊恐障碍和广泛性焦虑在症状和病程要求上有何区别?
惊恐障碍和广泛性焦虑均属于焦虑症。
惊恐障碍即急性焦虑症,一月内至少发作3次,一般为数分钟,每次最长也不会超过1小时。症状: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惊慌恐惧,具有强烈的失去自我感、濒死感、失控感、发疯感、窒息感,并伴有:心悸、呼吸困难、胸闷、胸痛、胸前压迫感或不适感、喉部堵塞感、头晕或失去平衡感、手脚麻木或肢体异常感、阵发性发热或发冷感、多汗、昏厥、振颤等。
广泛性焦虑即慢性焦虑症,病程一般持续6个月以上。表现为精神性焦虑和躯体性焦虑。精神性焦虑至少有以下表现之一:患者经常感到不明原因和对象的紧张或烦躁;经常提心吊胆会担心某种不幸,但又说不出有什么具体不幸;经常处于高度警觉状态,如临大敌。躯体性焦虑常伴有:运动性不安;交感神经功能亢进。
恐怖症的诊断要点是什么?
恐怖症是一种以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客体或处境为主神经症。病人明知没有必要,但仍不能防止恐惧发作,恐惧发作时往生育伴有显著的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病人极力回避所害怕的客体或处境,或是带着畏惧去忍受。诊断要点:
一是患者有明确的引起恐怖反应的刺激,明知恐怖反应与实际的刺激不相称,不合情理,但难以摆脱。
二是患者发作时伴有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症状。
三是尽管患者也知道没有必要,但仍对引起恐怖反应的事物、情境或人际交往采取极力回避态度,而且反复出现,无法控制。
强迫症有哪些特点?
指一种以强迫症状为主的神经症,其特点是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二者强烈冲突使病人感到焦虑和痛苦;病人体验到观念或冲动系来源于自我,但违反自己意愿,虽极力抵抗,却无法控制;病人也意识到强迫症状的异常性,但无法摆脱。病程迁延者以仪式动作为主,而精神痛苦减轻,但社会功能严重受损。
“自我强迫”是指症状并非外力所致,而是出自内心;明知不合情理或毫无意义,但仍反复呈现;不能自我控制,无力摆脱;有强烈的焦虑和痛苦。
什么是躯体形式障碍?有哪些主要亚型?
躯体形式障碍是一种以持久地担心或相信各种躯体症状的优势观念为特征的神经症。患者因这些症状反复就医,虽经各种医学检验呈阴性和医生的解释仍不能打消其疑虑,常伴有焦虑或抑郁情绪。即使有时确实有某种躯体障碍,也不能解释所述症状的性质、程度,火气痛苦和优势观念。
亚型有:躯体化障碍(病程至少2年,否则应诊断为未分化躯体形式障碍)、疑病症(病程至少3个月)、躯体形式的自主神经紊乱、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病程迁延,常持续6个月以上)。
试述癔症及其临床表现、诊断要点、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
癔症(又称歇斯底里)是一种无器质性病变基础的解离症状和转换症状为主的精神障碍。癔症同病人的生理、心理素质有关,情绪不稳定、易受暗示以及具有表演性人格特征的人更易发生癔症。自知力基本完整,病程多反复迁延。
临床表现:起病急骤,起病前患者多有心理社会应激。通常为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中的一般问题。多起病于青春期和更年期,女性较多。癔症症状与真正疾病症状的相似程度取决于患者对该种疾病的认知水平。症状主要表现为精神和躯体障碍。
(1)癔症性精神症状(解离症状),指病人部分或完全丧失对自我身份的识别和对过去得记忆。常见有:情感暴发(狂笑、大哭、伤人或自伤),其他还表现为癔症性遗忘、漫游、假性痴呆、癔症性身份识别障碍和癔症性精神病。
(2)癔症性躯体障碍(转换症状),指病人在遭遇无法解决的问题和冲突时产生的不快心情,并以转化成躯体症状的方式出现。常见有:癔症抽搐发作(突然跌倒、四肢乱动、抽搐乱动等),其他还表现为癔症性运动(癔症性瘫痪、失音、震颤)和感觉障碍(癔症性失明、失聪、肤觉缺失、癔症球)。
诊断要点:1)起病急,病前有明显地社会心理应激。
2)无相应的病理基础。
3)可以因为暗示而发病、加重或减轻、消失。
4)持续时间与“继发性得益”有关。
5)应排除其他精神躯体疾病引起的癔症样症状。
与具有癔症样躯体疾病的区别:癫痫
与具有癔症样精神疾病的区别:精神分裂症
与诈病的区别:癔症是无意识的,无法自我控制;诈病是有意识的
治疗方法:疏泄:支持性心理治疗,引导患者讲述激发性事件内容。
解释:使患者明了并相信癔症并非由躯体疾病引起,而是心理因素所致。
暗示:减轻、消除症状。
药物: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治疗。
抑郁发作有哪些临床症状及类型?
抑郁发作是以心境低落为主的心境障碍。病程标准至少持续两周。社会功能受损,可给患者造成痛苦或不良后果。抑郁发作的临床症状表现为:
(1)患者情绪低落:表现为心境低落,郁郁寡欢,可有昼中夜轻的特点。
(2)思维缓慢:反应迟钝,联想困难,语言减少且声音低微,注意力集中困难,记忆力减退。
(3)精神运动性迟缓:精力减退,常感浑身乏力,无法适应日常工作和生活,整日无精打采,活动明显减少,甚至日常生活起居都不能自理;动作少而缓慢,很少有自发性动作;严重时出现抑郁性木僵。
(4)躯体症状:失眠早醒,食欲减退,体重减轻,便秘干结,性欲减退。
类型:轻性抑郁症(轻抑郁)、无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无幻觉、妄想和紧张综合征等精神病性症状)、有精神病症状抑郁症(有幻觉、妄想和紧张综合征等精神病性症状)和复发性抑郁症(2次以上抑郁发作,中间至少间隔2个月,从无躁狂发作或双相障碍、环性心境障碍)
什么是心境障碍?环性心境障碍与恶劣心境有何异同?
心境障碍,又称情感障碍,是以明显而持久的心境高涨或心境低落为主的一组精神障碍,并有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改变。病情重者可有精神病性症状。大多起病在16-30岁之间。大多数患者有反复发作的倾向。
(1)心境障碍的类型:
1、躁狂发作:表现为“情感高涨或易激惹”、“思维奔逸”、和“精神运动性兴奋”的“三高症状”。病程至少持续1周。
2、抑郁发作:表现为“情感低落”、“思维缓慢”和“语言动作减少与迟缓”的“三低症状”。病程至少持续2周。
3、双相障碍:表现为躁狂与抑郁反复循环、混合和迅速交替发作。
4、持续性心境障碍:是持续性并常有起伏的心境障碍,但发作极少严重到符合躁狂和抑郁发作的症状标准。包括“环性心境障碍”和“恶劣心障”。
(2)环性心境障碍主要表现为轻度的情感高涨或低落的反复轮流出现,但达不到任何一型双相障碍的严重程度,病程至少2年,这2年中可有数月心境正常间隙期。恶劣心境表现为持续存在心境低落,但不符合轻抑郁症状标准,病程至少2年,这2年中很少有持续2个月的心境正常间隙期。
1、共同点:二者都是持续心境障碍的临床表现;病人都有心境低落的表现,但不符合轻抑郁症的标准;二者均是病程持续至少两年;均是持续性的,通常一次发作要持续数年,一次发作期间可有心境正常间歇期。
2、不同点:环性心境障碍表现为病人反复出现心境高涨或低落,但不符合轻躁狂或轻抑郁症标准。病程至少已两年。2年中,可由数月心境正常间歇期。主要表现为轻度的情感高涨或低落反复轮流出现,但达不到任何一型双相障碍的严重程度。
恶劣心境表现为持续存在心境低落,病人感到压抑、悲伤、沮丧或苦闷,常有消极观念,但很少有绝望感。还可伴有多种躯体障碍,也可见焦虑和易激惹,睡眠障碍,进食障碍和性功能障碍。但不出现心境高涨。
何谓人格障碍?诊断人格障碍的年龄和病程要求是什么?
人格障碍是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适应不良的异常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明显或极端地偏离某一特定文化背景和一般认知方式,通常表现为人格各成分之间的失衡或人格性质上的失常,患者对社会环境适应不良,影响其社会功能,并影响正常的人际关系。人格特征偏离正常是广泛的、稳定的、长期的,虽无认知障碍但难以矫正。
人格障碍通常始于青少年,但诊断为人格障碍需年龄已满18岁,病程至少持续两年以上。人格障碍是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社会适应明显不良的异常行为模式。其中人格特征偏离正常是广泛的、稳定的、长期的,且已18岁,病程至少持续2年以上。
主要包括:偏执性人格障碍、分裂性人格障碍、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冲动性人格障碍、表演性人格障碍、强迫性人格障碍、依赖性人格障碍、焦虑性人格障碍。
反社会性人格障碍有何具体临床表现?
反社会性人格障碍是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经常违法乱纪,对人冷酷无情为特点的人格障碍。临床表现:
一是患者冷酷无情。表现出自私自利,缺乏起码的爱和同情心,不关心他人,不抚养子女或赡养父母,经常做出令人痛苦的行为。
二是无视社会道德规范,表现为不承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屡屡违反社会准则。
三是行为冲动,表现为易冲动,易激惹,缺乏自我控制,不考虑后果。
四是缺乏罪恶感,表现为对自己的行为不感到内疚和自责,甚至以作恶为了,屡教不改。
冲动性人格障碍的定义和临床表现、诊断、治疗?
冲动性人格障碍又称攻击性人格障碍,是以情感爆发伴有明显行为冲动为特征的人格障碍。
临床表现:(1)情绪不稳,易激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2)容易产生人际关系的紧张和不稳定;(3)产生冲动情绪时,常伴随有攻击行为;(4)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也表现出冲动性。
诊断要点:一是具有阵发性,患者情感爆发和冲动行为事前难以预测。二是难以自控,事后有后悔感,但无助于防止再发。
治疗要点:1)认知疗法,改变患者与冲动性情绪和行为相联系的错误认知;
2)厌恶疗法,抑制和消除病理性冲动行为。通过各种活动磨练意志,提高自控力。
分裂样人格障碍的定义和临床表现、诊断、治疗?
分裂样人格障碍是以观念、行为和外貌装饰的奇特、情感冷漠以及人际关系缺陷为特点的人格障碍。
临床表现:1)患者性格极端孤僻。基本不与人主动交往。2)情感冷漠。缺乏情感体验,与人交往不露任何感情。3)行为怪异。不修边幅,行为不合时宜。4)喜欢幻想。沉溺幻想,有奇异信念(如相信心灵感应、特异功能、第六感觉等)
诊断要点:一是性格过于孤僻,不好交际,常独来独往。二是缺乏丰富的情感体验。三是行为和想法怪异,不合常理。
治疗要点:1)运用现实疗法向患者阐述生命的“向上目标”,帮助其获得成功的“自我识别”,使其面对现实,发挥自身潜能,在不损害自己和他人的前提下去满足自己的基本心理需要。
2)让患者通过饲养喜欢的动物等来激发其生活乐趣,实现自我满足愿望和改善其冷漠的心境。
表演性人格障碍的定义和临床表现、诊断、治疗?
表演性人格障碍也称为癔症型人格障碍,是以过分的感情用事或夸张言行吸引他人的注意为特征的人格障碍。
临床表现:1)患者过分情绪化。2)过分追求他人关注。3)以自我为中心。4)受暗示性高。
诊断要点:1)情绪表现过分夸张,且极不稳定,有类似癔症样症状,但是有意为之。
2)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自我放纵,不为他人着想,极力寻求别人的关注。
治疗要点:1)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详细了解病史,向其正确解释存在的心理问题,提高其求治欲望。
2)帮助建立新的伙伴关系和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
3)通过其自我认识进行自我确立和塑造,消除其自我中心心理。
简述强迫性人格障碍和强迫症的区别
强迫性人格障碍是一种过于拘泥细节、刻意追求完美、以致无法适应新情况的人格障碍。
强迫症是一种重复出现无意义、不合理的观念、情绪、意向或行为,虽力图克制但又摆脱不了的神经症。
两者区别:强迫症的症状是病人想要摆脱的,但由于不能自我控制而无力摆脱,有求治欲望。
强迫性人格障碍的表现则通常被病人认为是合情合理的,因而必须坚持,无治疗动机。
易性症和男性或女性身份障碍在临床表现上有什么不同?
易性症是一种自信自己是生物学上性别所表示的另一种相反的性别,并持续存在厌恶和改变本身性别的解剖生理特征以达到转换性别的强烈愿望的性心理障碍。属于性身份障碍。易性症患者坚信自己外生殖器所表示的性别是错的,对自身性别的认定与解剖生理上的性别特征呈逆反心理,并有强烈改变性别的愿望,如果没有强烈转变性别的愿望,只能诊断为男性或女性性身份障碍,所以,易性症和男女性身份障碍的区别是在于是否要改变其性别。
(1)性身份障碍 [诊断标准]
女性:
1 持久和强烈地因自己是女性而感到痛苦,渴望自己是男性(并非因看到任何文化或社会方面的好处,而希望成为男性),或坚持自己是男性,并至少有下列1项:
① 固执地表明厌恶女装,并坚持穿男装;
② 固执地否定女性解剖结构,至少可由下列1项证实:明确表示已经有,或将长出阴茎;不愿取蹲位排尿;明确表示不愿意乳房发育或月经来潮;
2 上述障碍至少已持续6个月。
男性:
1 持久和强烈地为自己是男性而痛苦,渴望自己是女性(并非因看到任何文化或社会方面的好处,而希望成为女性)或坚持自己是女性,并至少有下列1项:
① 专注于女性常规活动,表现为偏爱女性着装或强烈渴望参加女性的游戏或娱乐活动,拒绝参加男性的常规活动;
② 固执地否定男性解剖结构,至少可由下列1项证实:断言将长成女人{不仅是角色方面};明确表示阴茎或睾丸令人厌恶;认为阴茎或睾丸即将消失,或最好没有;
2 上述障碍至少已持续6个月。
(2)易性症[F64.0性别改变症]
对自身性别的认定与解剖生理上的性别特征呈逆反心理,持续存在厌恶和改变本身性别的解剖心理特征以达到转换性别的强烈愿望,并要求变换为异性的解剖生理特征(如使用手术或异性激素),其性爱倾向为纯粹同性恋。已排除其他精神疾病所致的类似表现,无生殖器解剖生理畸变与内分泌异常。
[诊断标准]
1 期望成为异性被别人接受,常希望通过外科手术或激素治疗使自己的躯体尽可能与自己所偏爱的性别一致;
2 转换性别的认同至少已持续2年;
3 不是其他精神障碍(如精神分裂症)的症状,或与染色体异常有关的症状。
列举性心理异常的类型
1)性身份识别障碍,如易性症;(易性症与男女性身份障碍的区别在于是否有转换性别的强烈愿望,且已持续2年)
2)性指向障碍,如同性恋、双性恋;
3)性偏好障碍,如恋物症、异装症、露阴症、窥阴症,性施虐和性受虐症。
为什么“同性恋”仍是“性心理障碍”的亚型?
因为虽然从性爱本身来说不一定异常,但某些同性恋者对自己的性发育、性定向可伴有焦虑、抑郁与内心痛苦,从而不希望如此或犹豫不决等心理障碍。
神经性厌食的诊断标准及治疗?
是一种多见于青少年女性的进食行为异常,特征为故意限制饮食,使体重降至明显低于正常的标准,为此采取过度运动、引吐、导泻等方法以减轻体重。常有过分担心发胖,甚至已以明显消瘦仍自认为太胖,即使医生进行解释也无效。部分病人可以用胃涨不适,食欲下降等理由,来解释其限制饮食。常有营养不良、代谢和内分泌紊乱,女性可出现闭经,男性可有性功能减退,青春期前的病人性器官呈幼稚型。有的病人可有间歇发作的暴饮暴食。本症并非躯体疾病所致的体重减轻,病人节食也不是其他精神障碍的继发症状。
[诊断标准]
1 明显的体重减轻,比正常平均体重减轻15%以上,或者Quetelet体重指数为17.5或更低,或在青春期前不有达到所期望的躯体增长标准,并有发育延迟或停止;
2 自己故意造成体重减轻,至少有下列1项:
① 回避“导致发胖的食物”;
② 自我诱发呕吐;
③ 自我引发排便;
④ 过度运动;
⑤ 服用厌食剂或利尿剂等;
3 常可有病理性怕胖:指一种持续存在的异乎寻常地害怕发胖的超价观念,并且病人给自己制订一个过低的体重界限,这个界值远远低于其病前医生认为是适度的或健康的体重;
4 常可有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广泛内分泌紊乱。女性表现为闭经(停经至少已3个连续月经周期,但妇女如用激素替代治疗可出现持续阴道出血,最常见的是用避孕药),男性表现为性兴趣丧失或性功能低下。可有生长激素升高,皮质醇浓度上升,外周甲状腺代谢异常,及胰岛素分泌异;
5 常症状至少已3个月;
6 可有间歇发作的暴饮暴食(此时只诊断为神经性厌食);
7 排除躯体疾病所致的体重减轻(如脑瘤、肠道疾病例如Crohn病或吸收不良综合征等)。
[说明]
1 正常体重期望值可用身高厘米数减105,得正常平均体重公斤数;或用Qurtrlet体重指数=体重千克/身高米数的平方进行评估;
2 有时厌食症可继发于抑郁症或强迫症,导致诊断困难或在必要时需并列诊断。
治疗要点:
(1)如有低血压性虚脱等并发症,应首先治疗并发症。
(2)让患者在家属监督下,使用代币疗法逐步恢复进食。取得成效后采用认知疗法,纠正其对体重的错误认知。
试述“失眠症”的定义、诊断标准、治疗?。
失眠症是以原发性失眠(单纯性失眠)为惟一症状且极度关注失眠结果的优势观念为特征的睡眠障碍。
临床表现:入睡困难、睡眠浅、睡眠时间少、易醒、多梦、醒后疲乏等。
诊断要点:上述至少一种或几种,至少每周发生3次,并至少已1个月;对失眠及其后果过分关注,并因此苦恼;不存在造成失眠的任何躯体疾病和精神障碍。
治疗要点:1)改变患者对睡眠的错误认知,养成有规律的作息制度,以恢复正常的生物节律。
2)运用睡眠限制疗法缩短清醒时的卧床时间,直到允许躺在床上的时间与期望维持的有效睡眠时间一样长。
3)必要时药物治疗,但要严格遵医嘱。
什么是精神分裂症?何谓阳性症状和隐性症状?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以精神活动与现实环境相脱离,思维、情感、意志互相“分裂”的特征性症状为突出表现,并伴有幻觉、妄想、紧张综合征等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分裂特征的其他症状的精神病。
(1)“阳性症状”属于精神分裂症的急性期,主要临床表现为:以思维障碍(思维形式障碍、妄想)、幻觉(反复多次的报道性、评论性幻听;幻视;幻触等)、情感障碍(情感不协调:情感倒错、表情倒错等)和行为障碍(怪异行为或愚蠢行为;表现冲动、易怒等紧张性兴奋等)中的精神病性症状。
(2)“阴性症状”属于精神分裂症的慢性期,主要临床表现为:以出现缺乏动力、精力、兴致、情感、礼仪和社交等正常精神功能衰退或缺失症状。主要表现为:自发性动作能力丧失,终日呆坐、闲逛,无所事事,生活毫无目标;感觉浑身乏力,懒得活动;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对原来的爱好也是如此;表情呆板,语言单调,对周围的刺激缺乏必要的情感反应;在公共场合连起码的礼仪都不讲究,或对他人不理不睬;极力避免参加社交活动,往往闭门不出,与世隔绝。
应激相关障碍有哪些类型?各自的应激源和起病与持续时间有何不同?
指一组主要由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引起异常心理反应,导致的精神障碍,也称反应性精神障碍。决定本组精神障碍的发生、发展、病程,及临床表现的因素有:
1 生活事件和生活处境,如剧烈的超强精神创伤或生活事件,或持续困难处境,均可成为直接病因;
2 社会文化背景;
3 人格特点、教育程度、智力水平,及生活态度和信念等;
4 不包括癔症、神经症、心理因素所致生理障碍,及各种非心因性精神病性障碍。
应激相关障碍包括:急性应激障碍,急性应激性精神病,创伤后应激障碍和适应障碍。
(1)急性应激障碍:强烈持久的精神刺激因素是导致本症的直接原因,这些因素既可以是自然灾害和严重的生活事件,也可以是家庭不和,工作受挫等持久而沉重的情感创伤。此外发病还与个体的健康状况和社会文化背景有关。急性应激障碍在异乎寻常的精神刺激后的很短的时间内出现,如果应激性环境消除,症状可在两到三天(通常几个小时内)迅速缓解,;如果刺激源存在持续性或不可逆性,症状则一般在两到三天后开始减轻,通常在一周内逐渐缓解,最长不超过一个月,预后良好。
(2)急性应激性精神病:由强烈并持续一定时间的心理创伤性事件直接引起的;起病呈急性或亚急性,经适当治疗,可在短期内恢复(仅个别病人超过1个月),预后良好,一般无人格缺陷。
(3)创伤后应激障碍:是由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心理创伤引起的延迟出现并长期持续的应激相关障碍;潜伏期从几周到几个月不等(很少超过6个月),病程波动,多数患者可恢复,少数患者可表现为多年不愈的慢性病程,或转为持久的人格改变。
(4)适应障碍:应激源是明显的社会生活事件,特别是生活环境或社会地位的改变,如丧偶、移民、出国、参军、退休等。通常在应激事件发生后的一个月内起病,病程较长,但一般不会超过6个月,若应激源持续存在,可能需要更长时间。
什么是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指一种由异乎寻常的威胁性事件或灾难性心理创伤(如遭受酷刑、被强奸、目睹他人车祸或受迫害等)引起的延迟出现并长期存在的应激相关障碍。潜伏期从几周到几个月不等,多数可恢复,少数可多年不愈或转为人格改变。
临床表现:一是反复出现创伤性体验(闪回),创伤性情境不由自主地涌现;二是持续性的回避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刺激;三是持续性的警觉性增高;四是遇到与创伤事件相关、相似的情境时会出现明显的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和强烈的内心痛苦体验。此外,还多伴有焦虑和抑郁情绪。
诊断要点:1)遭受异乎寻常的创伤性事件或情境,并伴有反复出现创伤性体验、持续性回避或警觉等症状,且没有其他适宜诊断;2)精神障碍延迟发生,症状至少已3个月,病程持续可长达多年;3)社会功能受损。
治疗:一是人本主义无条件积极关注和温暖接纳,帮助宣泄负向情绪;
二是心理支持疗法,通过解释、分析、支持、鼓励等方法帮助尽快摆脱心理创伤造成的影响;
三是格式塔疗法,一起处理未完成情结,可请其收集与失去亲人有关的照片和纪念物带到会谈中;
四是认知、行为疗法,改变患者回避现实的错误行为方式,提高适应能力,可要求其写日记,记录丧失的想法和情感,尝试探讨自责、内疚等不合理信念;
五是药物治疗,对有焦虑、抑郁情绪和警觉性过高的患者可考虑药物辅助治疗。
儿童多动症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儿童多动症,又称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是指发生在儿童时期,与同龄儿童相比具有明显的持续的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度、冲动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常在7岁前出现,9岁往往是症状最突出的年龄。病程至少持续6个月以上。
临床表现:注意力涣散(注意力很难集中)、活动过多(无论在何种场合都处于不停活动状态)、冲动任性(做事不假思索、不及后果)、神经发育障碍(精细协调动作笨拙)、学习困难(听课效率差,成绩波动大)等。
治疗:增进理解,躯体训练,促进社会化,饮食调节,药物治疗。
儿童孤独症的临床表现和治疗?
又称婴儿孤独症或自闭症,是一种具有社会交往、言语焦虑、行为动作等方面严重心理发育障碍的综合症。发病于3岁以前,男孩明显多于女孩。约有3/4的患儿存在智力和认知缺陷,伴有明显的精神发育迟滞。
临床表现:社会交往障碍、言语发育障碍、兴趣范围狭窄以及刻板、僵硬的行为方式,被称之为孤独症三联征。
治疗:关键是尽早进行教育训练,重点训练社会技能、与人交往方式;运用小步子渐进训练法,循序渐进,长期坚持。
儿童分离性焦虑症的临床表现和治疗
是指儿童与其依恋对象分离时产生的过度焦虑情绪。一般发生在6岁以前。
临床表现:(1)过分担心依恋对象可能遇到伤害或不会归来;(2)过分担心自己会走失、被绑架等;(3)因而不愿离开依恋对象而不想上学或拒绝上学;(4)分离时或分离后出现过度的情绪反应和躯体症状。
诊断:(1)症状由害怕与依恋对象分离这一特定情境引起,且有分离的恐惧成为焦虑中心的过度的焦虑情绪反应;(2)患儿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受损;(3)起病在6岁前,上述症状至少1个月以上。
治疗:一是调整家庭教养方式,帮助父母认识本身的弱点及其对患儿的不良影响;
二是对孩子进行松弛训练并有意识减少每天和孩子的基础时间;
三是创造机会让孩子与其他同龄孩子接触,以减少对依恋对象的依恋;
四是必须时考虑抗抑郁或抗焦虑的药物辅助,但要严遵医嘱。
是指儿童与其依恋对象分离时产生的过度焦虑情绪。一般发生在6岁以前。
临床表现:(1)过分担心依恋对象可能遇到伤害或不会归来;(2)过分担心自己会走失、被绑架等;(3)因而不愿离开依恋对象而不想上学或拒绝上学;(4)分离时或分离后出现过度的情绪反应和躯体症状。
诊断:(1)症状由害怕与依恋对象分离这一特定情境引起,且有分离的恐惧成为焦虑中心的过度的焦虑情绪反应;(2)患儿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受损;(3)起病在6岁前,上述症状至少1个月以上。
治疗:一是调整家庭教养方式,帮助父母认识本身的弱点及其对患儿的不良影响;
二是对孩子进行松弛训练并有意识减少每天和孩子的基础时间;
三是创造机会让孩子与其他同龄孩子接触,以减少对依恋对象的依恋;
四是必须时考虑抗抑郁或抗焦虑的药物辅助,但要严遵医嘱。
是儿童恐怖症的一种亚型,是指儿童对学校有强烈的恐惧感,回避老师和同学,患儿上学前诉说自己有头痛、腹痛等不适,并伴有焦虑或抑郁情绪。直接诱因通常是老师过分严厉或在学校遭到某些挫折和侮辱,师生关系、伙伴关系紧张;家庭发生某些变故等。
临床表现:患儿对上学产生强烈的厌烦、抵制情绪和回避行为,还会出现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同时伴有一系列躯体症状,如腹痛、头痛、发颤、恶心等。
诊断:一是只对学校环境或到学校上学这一特定情境产生恐惧、焦虑情绪和回避行为;二是患儿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受损;三是病程至少1个月以上(不包括刚入学的1个月)。
治疗:一是调整家庭教养方式,既不能过分溺爱,也不能一味训斥、打骂孩子;二是学校要详细了解患儿在校学习时的困难是学习负担过重还是人际关系紧张,然后根据具体情况作调整;三是系统脱敏疗法进行心理治疗;四是适当药物辅助治疗。
儿童抑郁症的临床表现和治疗?
是以持久的、显著的情绪低落为基本症状的一种精神障碍。
临床表现:心境低落(情绪不快,认为自己笨,显得孤独、退缩等)、行为障碍(动作迟缓、活动减少、退缩萎靡等)、躯体症状(头痛、头昏、遗尿、疲乏无力、食欲减退等)
诊断:一是以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又晨重晚轻的节律变化,病程持续至少2周;二是社会功能受损或本人感到痛苦而又无力摆脱。
治疗: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结合的方法效果比较好。抗抑郁药(如丙咪嗪)或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同时辅以家庭治疗、行为疗法、游戏疗法等,鼓励积极参加实践活动,改善情绪,增进与同学的交往。
论述精神发育迟滞的病因学因素以及治疗和干预方法。
(1)遗传、染色体畸变等先天因素,孕产期有毒有害侵害、产程困难等生物学因素,家庭、社会文化等环境因素,儿童早期受到的生理心理伤害等因素都可导致精神发育迟滞。
(2)目前并无任何可提高精神发育迟滞儿童智商的药物。对精神发育迟滞儿童应当尽早制定早期干预方案,实施早期特殊教育,特别注重他们的生活自理、自我保护的有关技能学习,培养良好而有规律的生活习惯,进行社会人际交流交往训练等等。
精神发育迟滞与痴呆有何区别?
精神发育迟滞是一种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精神发育不全或受阻的综合症,以智力低下和社会适应困难为主要特征,伴有精神或躯体症状。起病于发育成熟前。而痴呆是指18岁以后由脑部病变引起的不可逆的智能慢性减退,18岁前智力是正常的。
什么是自知力和自知力障碍?
自知力是个人对自身躯体是否有疾病、心理是否正常的辨认和判断的能力。有些严重的精神疾病患者,在患病期间,对自身的异常思维情感和行为完全不能自己觉察和客观判断,不承认自己有病或有障碍。这种情况就叫自知力丧失或自知力障碍。
精神分裂症与神经症的鉴别主要指标就是自知力是否完全。
什么是心理防御机制?心理防御机制的作用?可分为哪几类,主要心理防御方法?
即人在遭受挫折后,在其内部心理活动中具有的自觉或不自觉地摆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以恢复情绪稳定和心理平衡的一种适应性倾向。这种倾向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称心理防御机制。通常具有两项共同的特性,即(1)不是否定事实就是扭曲事实;(2)是潜意识的层次上运作的。
心理防御机制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是积极的作用,即心理防御机制作为一种控制和调节心理的手段,如果运用得当,无论是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缓解心理应激的作用,能够暂时地解除痛苦和不安。但另一方面,心理防御机制有时只能起到一种使人逃避现实的消极作用,并不能解决现实问题。滥用心理防御机制,反而会使现实问题复杂化,甚至会使人陷入更大的挫折或冲突的情境之中,严重者还可能发展成为心理障碍。
分类是:神经症性:压抑、转移、抵消、反向形成等;精神病性:否认、歪曲和妄想性投射等;成熟的:升华、幽默和利他;不成熟的:被动攻击、退化、分裂样幻想和投射等。
主要心理防御方法有:
1)压抑—— “潜压”:把不被人接受的,令人痛苦的欲念和经历自觉或不自觉地压到潜意识里,以减轻心理压力。
2)否认——拒绝看见或拒绝面对已经发生的不愉快的事实,以逃避心理打击,减轻焦虑痛苦。
3)反向形成——外在行为与内在动机相反。以过分的与内在动机相反的外在行为来掩饰不为社会所接受的,有损自尊和安全的内在动机。
4)投射—— 把自己无意识的想法和冲动归于他人,以免除自责的痛苦。(“合理化”是承认事实来掩饰自己;“投射”是否认事实来掩饰自己。)
5)转移——指精神上的痛苦、焦虑转化为躯体症状表现出来,从而避开心理焦虑和痛苦。也解释为将情绪上的冲动转移发作到“较安全的对象”身上。
6)合理化——“理由化”,“文饰作用”:给自己的行为赋予合理、正当的理由,以求为自己开脱,减少内疚和痛苦。“酸葡萄机制”、“甜柠檬机制”。
7)退化——指行为退回较不成熟的阶段中去,以减轻内心的焦虑。
8)自居或认同——为达某种不可能的目标,而在幻想中把自己比拟成成功者,并以言行表达出来,以获得象征性的满足感。
9)补偿——选择其他能获得成功的活动来弥补因目标受挫而产生的沮丧和痛苦。
10)抵消——以象征性的言行来化解,抹去已经发生的不愉快的事件。
11)幽默——以诙谐,含蓄,启迪的言行来话界尴尬,摆脱困境。
12)升华——把不能实现的欲念或痛苦的经历导向积极的能够实现行为表现,改头换面后得到象征性的满足。
论述各种智力理论的异同,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1)二因素论:
斯皮尔曼认为,不同的心智活动中有一种共同的因素在起作用,这就是一般因素,即G因素。每一种心理能力除了这个共同的G因素之外,还各有自己独特的因素,这就是特殊因素,即S因素。
(2)多因素论:
智力含有多种因素,至少可以确定有三种大的因素:社会智力、具体智力、抽象智力。
多因素论的代表人物桑代克,他认为智力是脑中神经元相结合的数量,例如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就是由这些树木和速度决定的。他根据多因素论编制的CAVD测验,这里C指填空,A指算数,V是词汇,U是理解。这也说明智力是由许多不同能力所造成的。正式提出多因素论的是桑代克的学生凯利,他认为智力有五种因素:空间关系的操作、计数的敏捷、处理言语材料的敏捷、记忆力、速度。严格地说,这种理论是二因素论的翻版,只是有几个二因素,而不是一个。
(3)瑟斯顿的群因素论:
他研究分析智力由七种因素构成:语文理解、语词流畅、数学运算、空间关系、机械记忆、知觉速度、一般推理。
(4)维尔隆的智力层次结构论:
他认为斯皮尔曼的两个因素中实际上G因素要比S因素更重要,所以在他的智力层次结构模型中,G因素是最高层,第二层为两个大因素群,即言语和教育方面的能力倾向、操作和机械方面的能力倾向。第三层是几个小因素群,每一个次级因素又可分为更小的因素群。
(5)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理论:
他认为人的智力结构由三个因素构成:内容(刺激性质)、操作(加工过程)和成果(加工的结果),进一步细分,可以分出4种内容、5种操作和6种成果。
(6)卡特尔的流体和晶体智力理论:
卡特尔把瑟斯顿的七个基本因素分成两种智力:一是流体智力、另一个是晶体智力。
(7)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加德纳认为智能可以分为:(1)语言智能 (2)数学逻辑智能 (3)空间智能 (4)音乐智能 (5)身体运动智能 (6)人际关系智能 (7)自我认识智能 (8)自然观察智能
(8)斯腾伯格的三重结构理论(三元理论)
他的三重结构理论是指智力的成分理论、智力的情境理论和智力的经验理论。
(9)智力的PASS模型理论
戴斯认为,个体的智力活动有三个认知功能系统或单元:a.注意——唤醒系统 b.同时性加工——继时性加工系统 c.计划系统
比较传统智力理论和现代智力理论的不同点
(1)传统智力理论包括二因素论、多因素论、群因素论、智力层次结构论、智力三维结构理论、流体和晶体结构理论。
现代智力理论包括多元智力理论、三重结构理论、智力的PASS模型理论。
(2)传统智力理论把智力看作是单一的能力,常常只看到个体的内部世界。作为对传统智力的一种分析和反映的智商,也仅仅是对智力静态因素的分析,而非动态的;
现代智力理论把智力看作是一个综合的整体结构,有多种因素构成。它不仅看到个体的内部世界,而且注意其发生的外在条件。现代智力理论提出了三重结构理论,它是有关个体及内部世界和经验之间关系的理论,其成分理论强调智力的动态过程,情景理论从本质上揭示了智力的社会文化内涵,以三重结构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了因为成分因素缺乏,学业上不成功的人在事业上很成功。
智龄和智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智龄,“智力年龄”的简称,也称“心理年龄”。标志智力发展水平的以年龄为单位的尺度。每一年龄的智力,可用该年龄大部分儿童能完成的智力作业题来表示。某儿童在各年龄组完成作业题所得的智龄总和即该儿童的智龄。
相对于实际年龄(生理年龄)而说的。“智龄”这个术语是比奈首先提出并采用的,是指在智力测验量表上与某一智力标准水平相当的年龄。 智商:IQ=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 ,智力年龄是指某个年龄组别的孩子,平均所能达到的智力水平。
测试方法:比如,一个8岁的小孩子,他在智力测试的表现,跟普通10岁的孩子一样好,我们就说,这个孩子智力年龄是10岁。
智商是表示智力发展水平,是智龄与实际年龄的比值。智龄固然是代表智力水平的重要指标,但受年龄的影响很大。智龄相同的宝宝,由于年龄不同们的智商也随之有较大的差异。比如,甲、乙、丙三个宝宝智龄同为6岁,如甲的实际年龄为6岁,则智商为100;乙为4岁,则智商应为150;丙为8岁,则智商为 75。
(2)相同点:都是反映了智力水平,是智力测量的测量单位。不同点:智龄反映了一种绝对智力水平,不同年龄儿童的智龄不能进行比较。智商反映的是相对智力水平,不同年龄儿童的智商可以进行比较。
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从胎儿到18岁以前,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的因素都可能影响智力发展,包括生物学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遗传因素,如唐氏综合症;
2,遗传代谢性疾病如苯丙酮尿症等引起大脑发育异常。
3,先天性颅脑畸形;
4, 围生期有害因素如感染、药物、毒物、妊娠和分娩时并发症;
5, 出生后因素:大脑发育成熟之前各种影响大脑发育的疾病、生理状况、营养因素以及早期缺乏文化教育、人际交往机会、教养环境如父母离异。
人的智力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两类:遗传方面的因素和环境方面的因素。
遗传方面的因素主要是指遗传素质,也就是说从父母那里得到的生物状态和解剖生理特征。遗传素质是智力发展的生物前提,是制约和影响智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没有正常人的先天素质,就没有智力,更谈不上智力发展。
所谓环境方面的原因,主要是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学校大环境教育的作用。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并受到环境的影响,人的智力是在一定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通过自己的时间活动发展起来的。这里所说的环境是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这两种环境相比较,社会环境对智力发展的影响更大。
概括地说,社会环境影响,可以把遗传素质为智力发展提供的可能性,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现实。
社会环境又可以分为宏观和微观的两种:宏观环境是指人生活的历史时代、社会制度、生产力发展状况以及社会科学文化发展水平等等;微观环境包括家庭、亲戚朋友、居住条件等等,微观环境对智力发展的影响不容忽视,其中家庭教育,特别是家庭的早期智力开发,对智力发展的影响尤为突出。
在社会环境中,学校这一方面对学生来说,是人特设的环境,它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通过严密的组织形式,运用科学的措施和方法,按照一定的程序,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影响,因而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更加集中,更科学、更有针对性。
论述韦克斯勒智力测验的特点和其对智力测验的贡献,并对此加以评价。
答:(1)比奈西蒙量表的缺点:
常模不适用于成人,虽有成人常模,但题目太简单,表面效度高而容易引起被试的反感;采用传统的比率智商,而比率智商在计算成人智商时有明显的缺陷;仅有一个智商分数限制了测验诊断的功能;主要是一种语言量表,蜚语语言项目太少,限制了其在临床工作中的使用。
鉴于此,韦克斯勒就编制了不以年龄量表的形式而以分测验的形式来组合测验,评分采用点量表形式的积点计分法,用离差智商来表示测验结果的智力测验。这些都是他的首创。
对智力测验的贡献:
1939年编制了韦克斯勒-贝勒维智力量表。
1949年编制了5岁-15岁学龄儿童的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WISC)
1955年在韦克斯勒-贝勒维智力量表的基础上加以修订并改名为韦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WASC)
1963年编制了韦克斯勒学龄前儿童和学龄初期儿童智力量表(WPPSC)
韦克斯勒三套智力量表把学前儿童直到成人都归入了测量的范围,做出了一个智力测验的系列。
(2) 韦氏验的一般特点:
一,几个重要的韦氏测验:1939年韦克斯勒-贝利弗测验;1949年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WISC);1974年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修订版(WISC-R);1991年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第三版(WISC-Ⅲ)。
二,各个韦氏测验的特点:
10 ~ 12个分测验:多个分测验使我们不仅得到总IQ,而且可以分析个体智力上的强点和弱点。
言语量表和操作量表各由5 ~ 6个分测验组成。这体现了左右脑功能的整合。
共同的IQ计分系统。这使我们可以比较被试的分测验分数,了解其相对强弱。
不同年龄组有相同的分测验有助于测验间的相互比较。
三,韦克斯勒测验的分测验:常识、数字广度、词汇、算术、领悟、相似性、填图、图片排列、积木图案、物体拼凑、译码或数字符号、迷津、句子、几何图形、动物房。
A. 常识是:一般知识性知识问题,B. 要求被试用几句话或几个数字回答,C. 问题从易到难排列。缺点是容易受到文化背景和被试熟悉程度的影响。
D. 数字广度:由顺背和倒背两部分组成。
(4)韦氏成人智力量表修订版:WAIS-R共有11个分测验,其中包括六个言语量表:常识、数字广度、词汇、算术、领悟、相似性;五个操作量表:填图、图片排列、积木图案、物体拼凑、数字符号。所有11个分测验分数合并成全量表分数,并可以分别求得三个智力商数:言语智商(VIQ)、操作智商(PIQ)、总智商(FIQ)。
WAIS-R的标准化,被试年龄从16 ~ 74岁。
(5)韦氏儿童智力测验修订版(WISC-R)适用于6 ~ 16岁儿童。它由五个言语分测验和五个操作分测验组成。此外还有2个补充分测验。
(6) 韦氏学前和小学儿童智力测验修订版(WPPSI-R)该测验与WPPSI极为相似,只是年龄范围从原来的4 ~ 6.5岁儿童扩展到3 ~ 7岁3个月儿童。
(7)韦氏智力量表中国修订版:从1979年起中国韦氏测验的修订工作由湖南医学院龚耀先教授主持进行,于1982年出版了WAIS的中国修订版,WAIS-RC。
适应性行为测验的意义
由于传统的智力测验所获得的智力不全面,更多地说明被试与学业有关地能力,它只反应了部分的智能行为。而适应性行为测验则更多地说明了在后天环境下的自然的社会适应能力,与智力测验合并使用能比较全面地评估总的智力功能。适应性行为评定量表是评估个体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有效性的心理测验工具,属于一种能力评定量表。适应性行为测验作为智力测验的辅助手段,用以正确地评价儿童的智力水平,尤其是对弱智儿童的正确识别。它被广泛应用于智力低下的诊断、分类、训练及特教领域。
论述你对智力测验的看法?
答:智力的定义还在不断的发展,目前的智力测试通常由三部分内容组成:语言、数字和图像。然而,智力的全部内涵要远远超出这几项。智力包括记忆力、敏感性、逻辑推理能力、分析能力、归类能力,观察力和创造力等等。智力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智能,目前的智力测验是不可能全部测试出来的。
此外智力测验还受许多客观因素(如测试环境、被测人的心理状态)和民族文化背景的制约,同一个测试题,人的文化背景不同,答案会大相径庭;再说,儿童的智力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用一次几十分钟的测验来对孩子的前途下结论,非常有害。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智商不高的孩子,学习成绩很好,而另外一些智商很高的学生,学习成绩却不怎么样,事实告诉我们,一个人将来在社会上能否成功,与他的智商不是成正比的关系。
因此我认为智力测验只是我们了解他人和自己的一种方式,其结果并不能决定个人成就的潜能。另外每一种智力测验都有其适用范围及标准实施程序,不可滥用。还有,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测验结果。
智力能否培养和训练?
智力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遗传的作用
遗传对智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身体素质上,身体素质是能力发展的前提。
如指头的长短对弹琴和书法能力有影响,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性对能力发展也有重要作用。
心理学家通过同卵双生和异卵双生子比较研究,养子女与亲生父母和养父母能力关系研究,以及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同卵双生子比较研究发现,遗传对能力确实有一定作用。
我们既不能否定遗传的作用,也不能夸大它的作用。
(2)环境和教育对能力形成的影响
1、产前环境的影响
母亲的年龄:唐氏综合症患者的母亲怀孕年龄多在45-49岁。另外,服药、患病、营养等也会影响婴儿智力发展。
2、早期经验
人的神经系统在前四年发展最快,早期丰富的环境刺激有利于婴儿能力的发展。
如一项研究发现:把婴儿放在有各种玩具的床上,他们比没有玩具的婴儿较早出现抓东西的动作。
3、学校教育的作用
通过学校的教育,学生掌握了各种知识、技能。因为知识、技能是能力发展的基础,所以学校开展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学习对学生的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实践活动的影响
实践是人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各种能力都是在实践中发展起来。如熟能生巧的卖油翁的倒油能力,炼钢工人根据火焰判断壁炉温度能力,长期从事管理工作人的管理能力等。
(4)能力的发展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能力的发展离不开人的主观努力,即人的自觉能动性。对工作感兴趣、刻苦努力,积极向上的人能力更可能得到发展,也更可能取得成就。
答案是肯定的。智力是指智力测验所测量的那个东西。而智力测验可以评定人的能力的不同方面。如语言能力、空间能力、数的能力、操作能力等等,根据现代智力理论的外在条件部分的存在,可以通过外在条件的改变来培养和训练智力水平。
人格测验的优点和局限性?
各种人格测验都有其优缺点。
1。自陈测验具有编制科学、使用便捷、结果可靠、应用广泛等优点,但存在反应偏差(反应的定式和形态),个人对自己的认识不一定都是正确的,另外测验结果的解释可能会有误差。
2。投射测验:其优点在于受试在被测时受社会文化、道德准则等因素的影响比较小,能深入的探讨比较深层次的内容。但其缺点也在于此:受试回答无常模可以提供比较,结果的计分和解释主观性太强,完全依赖主试,对主试的依赖性和要求比较高,没有信度和效度的资料,使用者的操作难度很大。(测验不受题目的限制,被试可以自由回答,因此能够测到题目以外的心理因素,它可以对人格作综合的和深层次的探索。它能够提供其他人格测验得不到的人格线索,而且投射量表本身不表示任何目的,被试不会有意防范而做出虚假反应。)
卡特尔人格测验和其他人格测验的不同点。
答:(1)卡特尔16种个性因素测验是由美国心理学家(R.B.Cattell)编制的。他认为人的个性是由许多特性所构成的,由于各种特性在一个身上的不同组合,构成了一个不同于他人的独特个性。他把人的个性分为“表面特性”和“根源特质”,所谓表面特性是指一个人经常发生的、可以从外部观察到的行为;而根源特质则是制约着表面特性的潜在基础。卡特尔从许多表面的行为中抽取了16种“根源特质”,称为16种个性因素。然后他又据此编制了专门的量表来测量这16种特质。这就是卡特尔16种个性因素测验。
16PF是用因素分析方法编制的人格测验,卡特尔把奥尔波特从字典中收集的一万多个与人格相关的词汇进行在筛选,挑选出其中的1946个词汇编制成测验题目,然后经在大量的正常人身上测试,通过多次对测试结果进行因素分析,最终确定了16个因素:
A:乐群性 B:聪慧性 C:稳定性 E:恃强性 F:兴奋性 G:有恒性 H:敢为性 I:敏感性 L:怀疑性 M:幻想性 N:世故性 O:忧虑性 Q1:实验性 Q2:独立性 Q3:自律性 Q4:紧张
将从下列8方面进行二元分析:
1:适应与焦虑型
2:内向与外向型
3: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型
4:怯懦与果断型
5:心理健康因素
6:专业有成就者的个性因素
7:创造能力个性因素
8:在新环境中有成长能力的个性因素
该测验共187道题目,每种人格因素有10-13个测题组成,现在已有了第五版(1993)。适用与16岁以上的正常成人。
(2)16PF的特点
客观——16PF结构明确,题目采用中性化语言,避免了被试对题目用意的猜测。
标准化。问卷编制经三次抽样与分析,保留下来的题目较好。信效度较理想。抽样与测验程序等严格按照标准化程序进行,指导语明确。
多功能——16PF不仅可以反应被试人格的16个方面及整体人格特点组合情况,还可以通过通过某些因素的组合获得性格的内外向、心理健康、人际关系、职业倾向、在新工作环境中有无学习和成长能力、创新性、将来会不会有成就等信息。
广谱性——16PF以正常人为常模群体,也就是主要测评正常人的人格特征,适用范围广泛。年龄在16岁以上的人均可使用,个别和团体施测均可,时间为40-60分钟。
多元性——一边人格测验仅能测得少数几种人格特征,而且多偏重病态性的心理,16PF可在相同的时间内测得多种人格特征,提供的信息量大。
MMPI的功能和价值?
MMPI是最著名的人格测验之一,属自陈测验。本测验包括10个临床最表(疑病、抑郁、癔病、精神病态偏执、男子气-女子气、妄想症、精神衰弱、精神分裂症、轻躁狂和社会内向),3个效度量表,题目内容涉及广泛,包含身体和精神状态、对家庭、婚姻、法律的态度等26个方面的内容,各量表都是根据经验法编制,对分数的解释也以经验为基础,每个量表可以单独得出结论,但也可以反应其他方面的问题,因此具有多维性和重叠性,能从多个方面对每个受试者的个性特点提供的客观评价,用它来鉴别各种病例于临床诊断的符合率较高,同时他还可以用于评价正常人的人格,因此受临床医师与心理学工作所关注,使用比较广泛。目前它在人格鉴定、心理疾病的诊断、治疗、心理咨询中被广泛使用,在人类学、心理学、医学和社会科学等研究工作中也是常见的研究工具。
另外的答案(明尼苏达多相人格问卷于20世纪40年代初首次发表,对人格测量的研究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心理测量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该问卷的各量表都是根据经验法编制,对分数的解释也以经验为基础,较为客观。用它来鉴别各种病例与临床诊断的符合率较高。另外,它在编制时也采用了正常人组成了一个样本,所以测验也可用于评价正常人的人格。的目前,它在人格鉴定、心理疾病的诊断、治疗、心理咨询中被广泛使用,在人类学、心理学、医学和社会学等研究工作中也是一种常见的研究工具。)
自陈式量表的使用价值、局限性及优点
(1)自陈测验是一种用书面的形式来测量人格的做法。所谓“自陈”就是让被试提供关于自己人格特征的报告。这种报告不是自我陈述,而是一种客观的测验。在测验中有一系列的陈述句或问题,每个句子或问题描述一种行为特征,要求被试来判断自己的情况。然后根据被试的答案去衡量他这种特征的表现程度。 自陈测验的编制有三种形式: 1 从内容效度上来编制的人格测验。这是采取逻辑法编制的测验。代表测验:EPQ 根据某种人格测验,确定要测验的特质; 用逻辑分析的方式编写和选择题目; 早期人格测验采用这种方法。 缺点:测题和所要测的特质之间的联系过于明显,一看就知道这个测验要测什么特质,因而容易使人作假。 2 用因素分析方法编制的人格测验。最早始于奥尔波特。代表测验:16PF 不依据某种理论,而是从书刊、字典,甚至病历上选取对某种人格描述作为测题; 通过对被试在各测题上的得分进行因素分析或相关分析,将相关题目归类,分组; 对每个分组命名。每个分组就是一个因素,相当于一种人格特质。 3 以经验作为效标来编制的人格测验。代表测验:MMPI 不依据某种理论,而是根据几种明确不同的人对测题的不同反应来编制测题。 选取两组某种人格特质明显不同的被试,让他们做一系列测题; 保留两组人反应不一致的题目,因为这些题目具有区分两组被试的特性,反之则删除。 (2)使用价值有以下三点: 1 是人格测量中最常用的一种测验方法; 2 测验的题目一般采用是非题或选择题的形式,设计客观; 3 做起来很方便。 (3)局限性有以下四点: 问卷法的基本假设:只有被试自己最了解自己,因为每个人可以随时随地观察自己。虽说每种测验都经过标准化,但以这种假设编制的测验,仍可能存在以下缺点: 1 被试对自己的观察并不一定是正确的或能如实地报告观察到的情况。 2 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干扰,被试不一定会把他的真实情况实事求是地在测验答案中表现出来。 3 有一些测题描述的显然不是正常人应该有的行为,被试在回答时往往会有顾虑,以致影响了测验结果的真实性。
论述投射测验的测验原理及对人格测验的合理性。
(1)投射测验的测验原理论述:
投射测验的基本假设是:人们对外界刺激的反应都是有原因且可以预测的,而不是偶然发生的,个人的反应固然取决于当时的刺激和情境,但个人当时的心理状况,已有经验、对未来的企望都会对当时的知觉与反应的性质和方向产生很大的作用。人格结构的大部分都处于潜意识中,个人无法凭意识说明自己,而当个人面对一种不明的刺激情境时,却常可以使隐藏在潜意识中的欲望、需求、动机冲突等泄露出来,即把一个反映其人格特点的结构加到刺激上。
(2)投射测验对人格测验的合理性:
投射测验不受题目的限制,被试可以自由回答,因此能够测到题目以外的心理因素,它可以对人格作综合的和深层的探索。它能够提供其他人格测验得不到的人格线索,而且投射量表本身不表示任何目的,被试不会有防范而做出虚假反应。
情景测验与自陈测验的不同之处。
自陈测验是让被试,在测验中对每个句子或问题所描述的一种行为特征,做出判断是否符合自己的情况,然后根据被试的答案去衡量他这种特征的表现程度。
情景测验是把被试安置在特定的情景中,主试观察他在这一情景中的行为表现,从而来判断他的人格特征。
论述现有人格测验的长处及弱点
访谈法具有快速简便的优点,使用非常普遍,对于了解被试过去的经历、人格特制和近来的心境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局限性主试的定势效应和主试的人格特点会影响被试的行为
观察法的目的性很强,其不足是观察法操作性不强,其实行有赖于观察者的能力,对观察者的综合能力要求高。
问卷法操作方便,应用广泛。局限性不仅会守题目的限制,而且由于受道德规范等影响被调查者不一定会表现出真实情况。
投射法测验不受题目的限制,可以对人格作综合的和深层的探索。不足是评分缺乏客观标准、难以量化。
评定法 待补充
情境法优点从被试在实际情景中所表现的行为去评定人格特征,比问卷法和投射法更自然。其缺点是实施困难,费时费钱,一次只能测一个人。
职业兴趣和职业能力的异同点?
答:(1)职业兴趣是指个人是否想就业,是否喜欢某一职业等有关职业爱好的选择与关心态度的情绪倾向,常常成为个体进行择业的主观决定因素;职业能力指个体从事某种职业的实际或潜在能力。
(2)职业兴趣和职业能力都是个体在职业选择过程中要考虑的因素,都与职业适合性相关,与职业成功、职业满足感和职业安定性等直接存在着较高的相关度。职业兴趣和职业能力不是截然分开的,如果一个人对某种职业感兴趣,就会对这种职业表现出肯定的态度,愿意为这种职业付出努力,或朝着这个职业方向提高自己的能力。因此广义的职业能力倾向测验也包含了对职业兴趣的内容。
有哪些比较著名的职业兴趣和职业能力测验,它们有什么特点?(注:此题内容多为补充材料,供大家了解。)
职业兴趣测验主要用于调查受测者对各种职业的兴趣,以便进行职业指导。主要有以下几种职业兴趣测验:
(1)斯特朗-坎贝尔职业兴趣问卷(Strong—Campbell Interest Inventory,简称SCII)
SCII已经有近60年的发展历史。在1979年对大学的一项调查和1982年对中学的一项调查中,发现SCII是在就业指导中应用最广泛的职业兴趣问卷。SCII最早的版本是美国心理学家斯特朗的1927年出版的斯特朗职业兴趣表(Strong Vocational Interest Blank,SVIB)。这主要是一个经验性问卷,而不是一个严格的量表,并不具有理论基础和统计支持。这一问卷共有420道题和关于10个职业组的评价。1938、1946、1966、1969年曾多次修订。在1969年的修订版中,共有399题,妇女版是389题,男子版可以提供关于54个职业组的评价,妇女版可以提供关于36个职业组的评价。
1963年斯特朗教授去世后,坎贝尔主持了1966、1969年的修订。1974年坎贝尔主持的修订本,改名为斯特朗—坎贝尔兴趣问卷(Strong—Campbell Interest Inventory,简称SCII),以后又相继进行了多次修订,主要有以下几种改变:
第一,引用一套理论构架作为分数组合和解释的依据;
第二,提供了新的男性及女性样本,并重新建立常模;
第三,增加了很多只需大学以下学历即可从事的职业、技术工作量表。
1985的修订版本,共有325个项目。问卷的内容包括7个部分,在前5种类型的题目中,被试要对每道题做出“喜欢”“一般”或“不喜欢”的回答;在后两部分,要求被试由配对的项目中挑选自己偏好的一个和在一套描述自我的陈述中选择“是”“否”或“?”。这7个部分是:职业名称(13道题),学校课程(36道题),活动方式(51道题),娱乐方式(39道题),所交往的人的比较(24道题),两种活动的比较(30道题),自我性格评价(14道题)。
SCII的量表只能由几个出版商指定的记分中心用电脑来记分。共有三种不同层次的分数,范围最广的是一般职业主题分数,共有6个;其次是基本兴趣量表,有23个;最后是207个层次最狭窄的职业量表。这种分类方式是以霍兰德的理论为基础导出的。
一般职业主题量表是根据霍兰得职业理论建立起来的。有六个量表即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的六个职业兴趣中RIASEC,每个量表包括20题,共120个题目。统计 表明,这6个量表得分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
基本职业兴趣量表是由在内容上具有相似性且在统计上具有高相关的题目组成,因此,这种量表属于同质性量表。
具体职业量表是根据Strong的经验性方法建立起来的。在SCⅡ的1985年版本中,共包括106种职业,除其中5种为男女共享同一常模外,其余各有自己的常模。
特殊量表包括学术满意度量表(Academic Comfort Scale)和内-外向量表(Introversion-Extroversion Scale)两个量表。
测验管理指标量表是对每一份答案进行常规性统计,以确保在施测及数据录入过程中没有意外情况发生。它包括三个统计量:整体反应指标、异常反应指标和反应类型指标。无论应试者在那种测验管理指标上出现异常情况,都应引起施测者的注意,查找出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
在长达69年的发展中,SCII积累了大量的效度资料,收集了大量的各种职业之间的比较资料,所采用的样本数介于60~420不等,绝大多数使用了200个以上的样本。1985年版的取样达14万以上,有效问卷是5万份。各种职业的效标团体均在该行业服务至少3年以上,自认为满意目前的工作,在目前工作上是成功的,年龄在25~60岁。SCII还有两个一般参照样本,包括300名在职表现平平的男性和300名在职表现平平的女性,以区分典型样本。
记分方式是:分别计算162个分数,这些分数形成一个职业兴趣剖析图。
成绩报告和分数解释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施测指数和特别量表。施测指数是7个部分和全问卷中“喜欢”“一般”和“不喜欢”三种回答的百分比;特别量表是“学术满意量表”和“内外向量表”,前者反映了在学术环境中的满意程度,后者反映了被试是否愿意与其他人一道工作。第二部分是一般职业主题,按照霍兰德的职业分类理论给出被试的职业选择模式。第三部分是基本兴趣量表,给出被试在23个职业量表上的得分。这23个基本职业类别的概括范围较162个职业组更广一些。第四部分包含162种职业上得分的职业量表和相应的剖析图。
SCII有大量的信度、效度资料。例如,职业量表间隔2周、30天及3年后的再测信度中位数分别是0.92、0.89及0.87;基本兴趣的信度分别是0.91、0.88及0.82;一般职业主题的信度是0.91、0.86及0.81。有关的效度包括两方面:一是预测效度,二是同时效度,这两方面SCII都较好。
(2)库德职业兴趣调查表(Kuder Occupational Interest Survey,KOIS)
1934年,库德所编制的一些兴趣量表也经历了与SCII差不多长的历史。最早的这类量表是库德偏好记录—职业篇(Kuder Preference Record-Vocational)。库德采用的是三择一的强迫选题,所得的分数不是描述在某特定职业上得分的多少,而是10个广泛的兴趣领域分数。这 10个兴趣领域是:户外活动、机械、计算、科学、游说、艺术、写作、音乐、社会服务和文书,然后确定与之相应的10个同质性量表,被试的结果按这10个量表记分,通过得分高低决定重要的兴趣领域。每个量表上的题目大致按其内容效度来拟定和分组,但最后的选定是以题目的内部一致性程度及与其他量表必须有低的相关值而定的。修订后而成的库德一般兴趣调查表(Kuder General Interest Survey)是库德偏好记录—职业篇的扩充版,这个版本专供小学六年级到高中三年级文化程度的人使用。
后来的版本——库德职业兴趣调查表的记分与SCII一样,是参照特定的职业团体计算出来的。但还没有使用一个一般参照团体,相反,被试在每一个职业量表上的得分是以他的兴趣形态与该职业团体人士的兴趣形态之间的相关值来表示的。目前,已建立了126种专业职业团体的分数,有些只有男性的资料,有些只有女性的资料,其余的则两性资料均有。在一个3000人的统计分析报告中,库德证明了他的量表的记分方式比使用参照团体记分方式有更好的区分能力。
库德职业兴趣调查表的最新版本同时提供了各种职业分数以及10个广泛的、同质的基本兴趣分数,称为职业兴趣评估(Vocational Interest Estimates,简称VIE)。VIE以百分位数表示,这些分数与霍兰德的6个职业兴趣领域相对应。
库德职业兴趣调查表的结果分析
1、验证量表:评判结果的可靠度。
2、职业兴趣评估:相当于SVIB的一般主题量表。
3、职业量表:相比斯特朗职业兴趣量表(SVIB),包含更多的高基础率;涵盖的职业范围更为广泛。
4、大学主修专业量表:可更好的解释年轻的被试。
库德职业兴趣调查表与斯特朗职业兴趣量表的差异
1、使用强迫选择的自比项目形式(alternative activities):测验结果可揭示个体内部的相对优势和弱势,而非这个个体某一特征的决定水平。
2、以每个效标组的实际平均反应做为量表的确定项目,可提高量表的整体效度。
1985年的库德职业兴趣调查表修订版由100组三择一的强迫项目选择模式构成,该量表把被试的测验分数直接与标准职业和大学专业组的测验成绩比较,与哪一个职业组或大学专业组的分数最接近,说明对该职业专业有兴趣,一般列出10种最有兴趣的职业和10个最有兴趣的专业。另外还把被试与这一职业中不同的个人榜样进行匹配,以更深入和更具体地了解个人的职业兴趣。
(3)霍兰德职业偏好量表和自我指导问卷
约翰·霍兰德(John Holland)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心理学教授,美国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他于1959年提出了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职业兴趣理论。认为人的人格类型、兴趣与职业密切相关,兴趣是人们活动的巨大动力,凡是具有职业兴趣的职业,都可以提高人们的积极性,促使人们积极地、愉快地从事该职业,且职业兴趣与人格之间存在很高的相关性。Holland认为人格可分为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常规型六种类型。
基于其职业兴趣理论的特点,霍兰德先后编制了职业便好量表(Vocational Perference Inventory, VPI)和自我指导问卷(Self-Directed Search,SDS)两种职业兴趣量表作为职业兴趣的测查工具。该理论被认为是最有影响的职业发展理论和职业分类体系之一。
霍兰德职业偏好量表由七个部分构成:(1)您心目中的理想职业 (2)您感兴趣的活动 (3)您所擅长或胜任的活动 (4)您所喜欢的职业 (5)您的能力类型简评 (6)统计和确定您的职业倾向 (7)职业价值观。其中第二、三、四部分中的每一部分又进一步分为6中职业类型,每种职业类型对应10道题目。通过在各个分量表上的得分,可以对被试上述六种类型组合情况的得分按次序排列,排在首位的就是被试占主导地位的类型。根据此类型去对照职业索引,就可以寻找适合被试的职业类型,同时被试根据其职业兴趣代号对照相应的职业表,可以找到相应的职业。
自我指导问卷是在霍兰德职业偏好量表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它是一套自己管理、计分和解释结果的职业咨询工具。
该量表有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列出自己理想的职业。第二部分,测查部分。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每个方面有六种类型,每种类型38题。这四个方面分别是活动、能力、爱好的职业和自我能力评价。第三部分,经过测查,可以得到被试在6个方面的得分,根据霍兰德六种职业类型理论,按照分数由高到低取三个分别对应的字母来表示被试的人格类型模式,如IRE、AIS等。第四部分,根据自己的人格类型代码对照“就业指南”,就可以找出适合自己人格特点的一组职业及所要求的教育水平。
它简单方便,可以自己操作和解释,据有良好的外部效度和信度,因而受到欢迎。
职业能力倾向测验(vocational aptitude test)用于测量与职业活动有关的能力倾向,主要用于解释个体适合何种职业,某种职业需要何种能力的人,确定某种人应在那些方面进行改善和提高。测量的主要能力倾向包括身体运动技能(如握力、听力、视力等)、作业运动技能、智力和性格兴趣等。通过职业能力测验,可以判断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职业能力,并预测个体从事某种职业成功和适应的可能性。
职业能力测验可分为一般能力测验和特殊能力测验,前者主要用于职业指导和咨询,后者用于认识选拔。
(1)一般能力倾向成套测验(general aptitude test BATTERY ,简称GATB)
一般能力测试(General Aptitude Test Battery GATB)最初是美国劳工部自1934年起花了10多年的时间研究制定的。它是对许多职业群同时检查各自的不适合者的一种成套测验。这套测验曾风行全世界。
日本劳动省对GATB进行了日本版的标准化,制订成《一般职业适应性检查》(1969年修订版)。下面对这种测验做一简要介绍。
(一) 测验目的
测验在许多职业领域中工作所必需的几种能力倾向。
(二)测验构成
本套测验由15种测验构成,其中11种是纸笔测验,其余4种是器具测验,可以测定9种能力倾向,这9种能力倾向对完成各种工作是必要的。
(三) 测验项目
1、 工具匹配测验(Tool Matching)。用简单的工具之类的图形,让被检查者判别4个图形中哪个与所呈现的图形一样。图形的差异仅仅是黑白的涂法不同。答对的合计为得分。
2、 名字比较测验(Name Comparison)。比较判定左右一对名词或数字等的异同。例如:3569-3596,答对的合计为得分。
3、 划纵线测验(H Marking)。不要碰到H两侧的线,但必须切到H的横线,尽量多的划短线。正确划出的短线数的合计为得分。
四)GATB测验的功能(五)测验项目与能力的关系
你认为这些心理健康量表适用吗?
心理测验是评估来访者心理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心理健康测验是针对心理状态良好或是稍微出现情绪障碍的人。使用时应该注意:不同的量表测量不同的心理特性,不同的量表有不同的适宜人群、评价方法和评价程序,因此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测验材料,使之符合评估对象要求和评估目的。同时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实施测验标准化; 解释测验结果应该客观恰当; 对测验结果遵循保密原则; 谨防测验滥用。
简评西方20世纪60年代的“性革命”?
“性革命”是指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在西方社会出现的,影响到整个社会生活的对传统的性道德、性行为和婚姻形式的反叛运动。主要表现为:妇女性解放、婚姻变化(结婚率下降、离婚率上升、非婚性关系增加)、婚前性行为和少女怀孕、同性恋被接受、公共场所表达自由与泛滥。“性革命”的成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破除对性的神秘感负罪感(2)重视性科学研究和性教育的普及(3)加强夫妻关系调适,不断提高性生活质量(4)推动男女平等的“性角色革命”(5)认为性与生殖应该分离(6)不受任何约束地追求性的欢乐。从以上内容看来,“性革命”反对性禁欲主义,提倡自然的人性,有它的积极意义;可是,当“钟摆”从这一极摆向了另一极,又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紊乱的两性关系破坏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瓦解了许多家庭;色情文化更借助“性解放”而趋于泛滥,向性放纵倾斜;尤其是爱滋病的蔓延向全人类发出警告,如果在两性关系方面不加以科学的、健康的控制,人类自身将受到历史的惩罚而陷于灭顶之灾。
简述精神分析、行为理论、认知理论等心理学理论对性的看法?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视性为激发人类行为的驱力之一(另一个是死的愿望,即死本能),弗洛伊德把行的动力称为性驱力或力比多。弗洛伊德认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力比多会集中于身体不同部位,据此他把个体的性心理发展划分为以下五个阶段: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器期。
行为理论否定人类有关性的心理和行为的先天存在,认为性问题是先前学习的结果,而且由于持续进行的强化和惩罚而得以保持。因此,这些问题可以通过新的条件反射训练加以习得或消退。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用模仿和观察来解释个体性别同一性和男子气或女子气等问题。
认知理论的一个基本假设是我们所思影响我们所感。对于认知心理学家而言,我们感知和评估一个性事件,将会对产生不同的感受。认知心理学家认为,认知偏差是导致性障碍的直接原因之一。因此,治疗基本的要领是降低性活动过程中的起干扰作用的念头。 具有代表性的性的认知理论有:性别图式理论和性脚本理论。
4 简单介绍一下女性性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女性性器官可以分为两类:外生殖器和内生殖器。外生殖器包括阴蒂、阴阜、小阴唇、大阴唇和阴道口。阴蒂是一个敏感的性器官,对于女性的性反应特别重要。大小阴唇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分布,在性唤醒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处女膜会在第一次性交时破裂,在许多文化中倍受关注。内生殖器包括阴道、子宫、一对卵巢和一对输卵管。阴道是性交时阴茎插入的管状器官,并且容纳精液。子宫是有拳头大小倒置的梨状器官。卵巢是两个杏仁大小的器官,位于子宫两侧。输卵管是卵子离开卵巢的通道,也是卵子与精子结合受精的部位。
介绍一种性功能障碍的治疗方法?(任选其一)
(1)夫妻疗法处理的是人际关系,而目标是减低伴侣之间的相互对立和紧张状态,一旦人际关系改善了,性问题就会减轻。它一般采取以下5个步骤:一是性焦虑和行为焦虑的缓解;二是教育和认知干预;三是行为模式评估与调整;四是冲突的解决和人际关系的改善;五是预防复发训练。
(2)认知-行为疗法的重要技术是认知重构。在认知重构的过程中,治疗师本质上是要帮助来访者重新建构他们的思维模式,帮助他们在态度上变得更加积极。治疗基本的要领是降低性活动过程中的起干扰作用的念头。治疗师必须首先帮助来访者确认此类念头的存在,然后要建议采用一些降低此类念头的技术,一般是用情色欲念来替代它们—可以是集中注意力于身体的特定部位并留心它如何对性唤醒做出反应,也可以进行幻想。总之,赶走消极念头,引进积极念头。
如何提高性唤醒程度?
享受触摸和被别人触摸是非常重要的。身体上任何部位的爱抚或抚摸都可以是令人兴奋的。至于兴奋的区域,各人有很大区别,主要由个人当时的感觉如何来定。
视觉看到的东西也会有助于唤起性欲。很多男人都有轻微的恋物癖,喜欢看他们的性伴侣穿特殊样式的衣服。
气味也可以是引起强烈性趣之物。身体的气味经过肥皂和水洗过后是干净的,是一种天然的引起强烈性趣之物。
音乐—不论你喜欢摇滚还是古典音乐—都可以有助于制造出良好的氛围。
幻想是提高个人性体验的自我刺激方法。
夫妇间还可采用多种姿势的性活动和嘴—生殖器刺激等提高性唤醒程度。
简述埃里克森的人生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认为:1.自我对健康成长和适应环境具有重要作用2.自我的自主性对人格有重要影响3.人格发展包括机体成熟、自我成长和社会关系三个不可分割的过程4. 人格发展过程经历八个阶段,即心理危机。每个阶段是人生的一个转折期5.心理危机解决标志前阶段向后阶段的转化6.教养环境直接关系到危机能否积极解决。阶段 年龄 成功品质 不成功品质
- 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 0-1岁 希望 恐惧
- 自主性对羞怯和怀疑 1-3岁 自我控制与意志力 自我怀疑
- 主动性对内疚感 3-6岁 方向和具有目的 无价值感
- 勤奋对自卑 6-12岁 能力 无能感
- 同一性对角色混淆 12-18岁 忠诚 不确定感
- 亲密对孤独 18-24岁 爱 孤僻和疏离
- 繁殖对停滞 25-65岁 关心 自私
- 自我完善对绝望 65- 明智和完美无憾 绝望与悲观沮丧
简述青春期性心理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
心理学研究表明,青春期(13-18岁)在两性关系上,性心理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1、异型疏远期:指青春期开始的半年至1年(11-12岁)期间内的两性疏远阶段,其时性功能尚未完全成熟,性别意识刚刚萌芽。他们发现彼此间性别的差异,便产生明显的性不安,他们对两性间的接触持疏远和回避态度,认为两性间亲近、恋爱是可耻的。
2、爱慕期:爱慕期发生于性生理发育成熟的中、后时期,持续时间约为四至五年。这是性意识表现和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青少年在整个中学时代性意识表现和发展时间最长的一个阶段。
3、恋爱期:恋爱期一般始于性生理发育成熟后期,这是性意识表现和发展相对成熟的阶段。性爱意识更趋明显,男女之间开始按照各自心目中的偶像寻找自己的意中人,彼此之间开始出现和懂得了感情的交流,能以志趣情操等作为感情交流的内容。
爱情理论
(1)爱情三角形理论:爱情由三个基本的成分组成,即亲密、激情和责任。亲密是爱情的情感成分。
亲密的感觉通常包括:与爱人间相互理解的感觉;和其分享的感觉;与爱人的亲密交流,让爱人倾听和接受你所分享的感觉;给予你的爱人情感上的支持和接受他对你的情感支持。
激情是爱情的动机成分。它包括身体上的吸引和性表达的驱力。生理唤醒是激情的重要部分。激情是区分爱情的爱与其他的爱(如好朋友之间的爱、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的重要标志。一般说来,激情在爱情的成分中是最容易唤起的,但在长久关系中它也是最容易消退的。
第三个认知成分,即抉择或责任。短期的方面是抉择,即一个人爱上另一个人;长期的方面是责任,以维持这种关系。责任使得关系得以维持。在西方传统的婚礼上,当牧师问新人是否愿意爱其配偶时,回答“我愿意”就是一种责任。
(2)爱情依附理论:在爱情关系中,成年人可以被划分为三种类型中的一种。
安全型的爱人,是指那些很容易与其他人接近,其他人与其接近时给人一种舒适的感觉的爱人。在关系中相互依赖对他们来说是正确的。安全型的爱人不怕放弃。
逃避型的爱人则在与其他人接近时会感到不舒服,别人与其接近时也给人一种不舒服的感觉。对于这种人来说,信任和依赖同伴是很难做到的。
焦虑——矛盾型的爱人。这种人很想完全地接近自己的同伴,却发现同伴没有相应的回应。或许是因为焦虑——矛盾型的爱人害怕对方离开,他们在关系中处于一种不安全的境地,总是担心他们的爱人并不是真正的爱他们。这一研究有很多重要的启示。首先,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成年人进入任何一种特定的爱情关系中其爱情和依附的个人经历。其次,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由于依附类型不相称而产生的关系中的矛盾。最后,这一理论对于嫉妒提供了一些解释。
男女在心理上的差异及其对婚姻的影响
1)性别角色差异——社会存在着对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举例说明。
2)气质、能力和性格差异——男女在气质上存在性别差异;男性和女性的能力水平上并无显著差异,但在能力的结构上有所不同;男女在性格上存在性别差异,但与生活常识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
3)男女在心理上的差异可能对婚姻产生影响:可能导致婚姻中的误解和交流困难;可能导致婚姻中的性别歧视;也可以导致性格上的相互吸引;可以导致能力上的互补;在婚姻中要学习心理学知识、承认和尊重性别差异、发挥性别差异的积极作用。
论性意识发展的基本阶段及其特点。
1)疏远期:一般发生在性生理发育初期,持续时间约为半年至一年。 特点:回避异性,疏远异性。 2)爱慕期:发生于性生理发育成熟的中、后期,持续时间约为四到五年。 特点:相互显示:喜欢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引起对方注意和肯定; 感情隐秘:常以试探形式与异性接触,感情交流隐晦、含蓄; 对象广泛:周围的同龄异性,都可能成为亲近的对象。 3)恋爱期:一般发生于性生理发育成熟后期。 特点:异性之间开始按照各自心中的偶像寻找自己的意中人;爱情带有浪漫性;出现了交流内心感情的强烈倾向;产生了占有欲,并由此产生嫉妒心理。
什么是性度,它与性别的关系是什么?
性度是指抛开男女生理上的天赋差别,而依据一个人的体质、性格、行为表现和能力特征来区别的男性化和女性化的程度。
性别则是天赋的,是绝对的,男性就是男性,女性就是女性;性度是相对的。因为就心理差异而言,人原本都是两性的,后来才向男性和女性分化,但这种分化并未达到绝对单性的程度,即男性也会具有女性某些特征,女性也会具有男性的某些特征。一般而言,男性的“男性度”更强一些,女性的“女性度”更强一些。
如何界定团体心理咨询?
团体心理咨询是在团体情境下提供心理指导的一种咨询形式,即由主持人根据团体所遇到的心理问题的相似性组成训练小组,通过共同商讨、训练、引导,促进团体共同的心理发展。通常有1-2位团体主持人引导,多名团体成员参加。通过几次或十几次团体咨询活动,参加成员相互交往,共同讨论大家关心的问题,彼此启发、支持鼓励,使成员了解自己的心理和他人的心理以改善人际关系、增强团体适应性、促进人格成长。
团体心理咨询应用广泛,既可以用以治疗各种心理疾病,也可用以解决正常人的心理适应,还普遍适用于健康的正常人以发展为目标的潜能开发。
参与者主要是人格健康的人,他们在人际关系、学习工作等方面存在一些苦恼或困惑。通过团体活动,他们能深入认识自己,学习新态度新技能,改善人际关系和适应能力,促进人格成长,提高生活质量,开发心理潜能。
与个别心理咨询相比,团体心理咨询最大的区别在于参加者对自己问题的认识与解决是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交流、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来实现的。其独特之处在于:a.感染力强,影响广泛;b.效率高,省时省力;c.效果容易巩固;d.特别适用于人际关系需要改善的人。
团体心理咨询的主要理论有哪些
(1)群体动力学:勒温B=f(PE),行为是人与环境的函数。 (2)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观察、模仿 (3)人际相互作用理论:互动沟通 (4)人际沟通理论:如何沟通、增强沟通效果、建立良好人际关系、避免交往障碍。 (5)个人中心理论:尊重、信任、接纳 (6)行为训练理论:行为的习得性 (7)理性情绪训练理论:认知、情绪 (8)现实训练:强调个体对自己的选择要责任、成功认同 (9)积极心理训练:佩塞.施基安,爱的能力和认知能力
游戏辅导的作用与步骤是什么
游戏辅导的作用 (1)有助于在游戏情境中自然流露出真实的感受和情感,同时也显露出存在的问题; (2)有助于参与者学会相互信任; (3)有助于融洽成员关系。 游戏辅导的步骤: (1)选择游戏:主持人根据团体咨询主题、对象、场地等选择合适的游戏。 (2)准备材料:准备讲义、PPT、记号笔、索引笔、信封、纸夹等基本工具。 (3)学习规则:游戏之前,主持人对游戏做简短的规则解释和背景介绍。 (4)观察行为:观察游戏中个体的行为及情绪。 (5)再来一次:经过澄清讨论后,有些问题必须经过长期实践才能得到巩固和内化。
试述团体心理咨询的影响机制
(1)在团体中获得情感的支持:情绪抒泄、发现共同性、被人接纳、满怀希望;
(2)在团体中尝试积极的体验:享受亲密感、增强归属感与认同感、观察团体行为与领导关系、体验互助互利;
(3)在团体中发展适应的行为:提供安全的实验环境、相互学习交换经验、尝试模仿适应行为、学习社会交往技巧;
(4)在团体中重建理性的认知。
主持人的团体咨询技术包括哪些
领导技术a.反应:积极倾听、澄清、释义、情感反映、归纳总结 b.影响:无条件积极关注、解释、信息与忠告、指导、保证和鼓励 c.行动:提问、面质、调停、聚焦、示范 团体互动a.积极关注行为:目光接触、身体语言、语音特点、语言追踪 b.反馈与控制 c.模仿与感染 d.暗示:积极暗示、间接暗示、反暗示 团体过程a.组成 b.起始 c.过程:引导参与、解决问题 d.结束 e.追踪
主持人的工作职责与道德准则是什么
工作职责:a.主持人要无条件地接纳每一个成员; b.注意调动团体成员参与的积极性; c.适度参与并引导; d.提供恰当的解释; e.创造融洽的气氛; f.帮助成员注意此时此地的状况,而不要过分注意过去和未来; g.及时进行角色转换,妥善处理与成员之间的关系。 伦理职责:a.主持人应时常反省,适当定位自己扮演的角色; b.主持人应对团体的目标和发展由较大的把握; c.真诚地对待每一个成员; d.尊重团体成员的人格完整; e.主持人严格保守团体成员的秘密; f.主持人应及时、理智地处理团体中出现的特殊事件; g.主持人不应该利用团体成员; h.在适当的时候,应对成员说明他们可能会面对的生理及心理上的风险; i.主持人不应将与团体心理咨询要求不相符的、个人价值观灌输给成员; j.若需要将团体活动过程录音或录像时,主持人应告诉成员录制的目的及用途,征得成员的同意。
团体心理咨询的目标是什么?
a. 独特的目标:每一个团体心理咨询都具有明确的针对性,比如自信心训练小组的独特目标是增强自信心。
b. 一般目标:无论是哪种特殊目的团体心理咨询在团体活动过程中都会包含的目标,具体可概括为6条:
1. 通过自我探索的过程帮助成员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接纳自己,使他们能够对自我有更适当的看法;
2. 通过与其它成员沟通交流,学习社交技巧和发展人际关系的能力;
3. 帮助成员培养责任感,关心而敏锐地觉察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更善于理解他人;
4. 培养成员的归属感与被接纳感,从而更有安全感,更有信心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5. 增强成员独立自主、自己解决问题和抉择的能力,探索和发现一些可行而有效的途径来处理生活中一般发展性问题,解决冲突矛盾;
6. 帮助成员澄清个人的价值观,协助他们做出评估,并做出修正与改进。
在团体心理咨询的早期如何组建团队?
团体心理咨询过程包括导入、实施和终结三个阶段。而导入阶段就是团体的建立阶段。此阶段原先的格局被打破,需进行重新组合,所以,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使小组成员相互间尽快熟悉起来,建立信任感。
导入阶段最关键的是形成融洽的小组氛围,旨在增加成员相互间的吸引力和活动计划对成员的吸引力。主持人营造一种宽松、自在的氛围,鼓励大家加深了解、相互信任、相互接纳,增强小组的凝聚力。
导入阶段还需主持人向成员们宣布团体活动的纪律,要求全体成员认真遵守以确保训练活动的顺利进行。如:保守秘密,坦诚相待,全身心投入,平等对待等。
团体心理咨询实施阶段的作用有哪些?
a.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在导入阶段打下的良好基础上鼓励成员探索个人的态度、感受、价值与行为,深化对自我的认识;引导团体成员互相探索、互相适应、相互支持,找出他们在团体内的互相关系和位置。由认识、相知到融为一体而学到处事、待人的技巧,成员们可从参与团体当中发挥潜能而有所成长。
尽管各类团体心理咨询的依据的理论、活动方式不同,实施方法各异,但成员间相互影响的过程是相同的。成员们彼此谈论自己或别人的心理问题和成长经验;争取别人的理解、支持和指导;利用成员间的交互作用,发现自己的弱点、缺点,同时加以改正;将团体作为一个训练场所,练习改善自己的心理与行为,并将之运用于现实生活之中。
如何评估团体心理咨询的效果?
评估方式:a.正式的评估。在团体进行的1/3处或1/2处通过回答主持人提供的问卷或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估,为主持人下一步活动的调整提供依据。最后的书面评估对于主持人计划以后的团体是非常有帮助的。b.非正式的评估。作为团体活动中任何一次具体活动结束阶段的一部分工作来完成,成员们采用自由发言的方式,谈论在团体心理咨询活动中最深的感触和体验。根据评估的重点,可以采用自我陈述、心理测量、检查评估等具体方式。
12 简述设计一个团体咨询应考虑哪些内容
答:1)操作步骤;2)目标和程序;3)规模和对象;4)时间,频率和场所;5)团体成员的招募;6)团体成员的甄选。
简述团体咨询开始阶段团体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哪些?
1)团体成员注意力分散;2)谈话没有中心;3)话题跳来跳去;4)有人试图控制讨论;5)成员对指导者不满;6)强迫他人讲话;7)成员之间缺乏信任。
简述团体咨询中的特殊成员主要有哪些?
1)沉默的成员;2)依赖的成员;3)攻击性的成员;4)好表现的成员;5)不投入的成员。
团体指导者应保持的态度包括哪些?
1)同感,共情;2)真诚;3)温暖;4)观察;5)示范;6)促进。
如何理解人格
奥尔波特认为:“人格是一种动力组织,这种组织内隐于个体的身心系统内,决定个体的思想和行为。”
伯格说:“人格是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发生在个体身上的人际过程。”
珀文认为:“人格是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复杂组织,它赋予个人生活的倾向和模式(一致性)。像身体一样,人格包含结构和过程,并且反映着天性(基因)和教养(经验)。另外,人格包含着过去的影响及对现实和未来的构建,过去的影响中包含对过去的回忆。”
人格具有整体特征,人格是一种动态性组织,人格有多重因素构成。人格由生理和心理不同层面因素构成,包括个体过去、当下和未来不同时间形成的心理因素影响,尤其是人际交往过程和经历是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
人格是个体思想、情感、意向和行为的特有整合。人格包含着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人格是探讨完整个体与个体差异的领域
人格具有四个基本特性,它们是人格的稳定性、整体性、独特性和社会性。
1)人格的稳定性是指人格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也不随着情境的变化而变化;
2)人格的整体性是指人格不是孤立地存在着的,而是相互联系,综合成一个有机组织,协调一致地进行活动的;
3)人格的独特性是指每个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方式都是不同的;
4)人格的社会性是指人格是社会人所特有的。
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目前一般认为,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遗传因素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生物学基础。遗传为人格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和发展方向。在遗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环境因素包括社会,家庭,学校等则把这种可能性转为现实。
简述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人格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领域是:
1)人格的结构。人格心理学家用人格结构来解释个体差异。如用“特质”和“类型”来解释人们稳定的个别差异。
2)人格的动力。通过对人格动力的研究了解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内在原因。
3)人格发展。对个体自出生至死亡的整个生命全程中人格特征的表现以及随着年龄、习得经验的增加而逐渐改变的过程。
4)人格适应。个体与其生活环境保持合谐状态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反应。
研究人格可以从那些方面收集资料?(P215)
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布洛克将人格资料的来源分为L、O、T、S四种类型。L(life)资料:指个体的生活史资料,用以了解个体的生活经历。L资料能够提供大量的比较客观的个人信息。O(observation)资料:指由一些观察者对个体进行观察后所得出的资料,可以是一些描述,也可以是一些等级评定;这些观察者可以是研究者,也可以是熟悉被评定的人,比如个体的父母、老师、朋友等。T(test)资料:指通过一些测试或实验程序,获得被试在测试中、或实验情景里的一系列的反应记录。通常这些测试、实验有着严格的控制措施、严密的步骤以及系统的评价方法。S(self-report)资料:即自我报告资料,这类信息主要来自于一些自陈式问卷调查和量表测量。这类资料的特点是,信息都是由当事人通过对自己的评判而得出的。这类资料能够快速大量的获得,但是由于研究对象可能存在的自我美化、自我保护的需要,其信息的真实性、确切性可能会存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