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 key points-audio version Flashcards

listening purpose

1
Q

知觉的特性

A

(一)知觉的选择性(二)知觉的整体性(三)知觉的理解性(四)知觉的恒常性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2
Q

知觉的恒常性

A

1.形状恒常性2.大小恒常性3.明度恒常性4.颜色恒常性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3
Q

注意的分类

A

1.不随意注意2.随意注意3.随意后注意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4
Q

记忆的分类

A

1.按记忆的内容分类(1)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2)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2.按记忆保留的时间长短和信息的多少分类: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3.按意识参与的程度分类: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5
Q

进行有效的复习,提高记忆效率

A

1.及时复习2.正确地分配复习时间3.反复阅读和试图回忆相结合4.注意排除前后材料的相互影响5.利用外部记忆手段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6
Q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关系

A

1.加工深度因素的影响不同2.保持时间不同3.记忆负荷量的变化产生的影响不同4.呈现方式的影响不同5.干扰因素的影响不同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7
Q

问题解决的策略

A

1.算法式2.启发式(1)手段目的分析策略(2)逆向搜索(3)爬山法(4)探试搜索法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8
Q

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A

1.问题情境2.动机与情绪3.定势4.功能固着5.酝酿效应6.知识经验7.个性因素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9
Q

动机的认知理论

A

(一)期望理论(二)归因理论(三)自我决定理论(四)自我效能理论(五)成就目标理论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0
Q

情绪、情感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A

1.动机作用2.适应作用3.信号作用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1
Q

几种重要的情绪理论

A

(一)詹姆士一兰格理论(二)坎农一巴德理论(三)阿诺德一拉扎鲁斯的认知评价情绪理论(四)沙赫特一辛格的激活归因情绪理论(五)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2
Q

运动技能形成的阶段和特征

A

1.认知定向阶段2.动作系统初步形成阶段3.动作协调和技能完善阶段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3
Q

人格成因

A

(一)生物遗传因素(二)社会文化因素(三)家庭环境因素(四)早期童年经验(五)学校教育因素(六)自然物理因素(七)自我调控因素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4
Q

心理学有哪些研究方法,这些方法的特点是什么?

A

(一)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 、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 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观察法一般在下列情况下采用: 1、对所研究的对象无法加以控制; 2、在控制条件下,可能影响某种行为的出现; 3、由于社会道德的要求,不能对某种现象进行控制。观察法的缺陷: 1、在自然条件下,事件很难按严格相同的方式重复出现。 2、在自然条件下,影响某种心理活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结果难以精确分析。 3、由于未对条件加以控制,观察时可能出现不需要的研究对象,而要研究的对象却没有出现。 4、观察结果容易受到观察者本人影响。(二)心理测验法。是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 ),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心理测量要注意两个基本要求:测验的信度和测验的效度。 1、信度是指测验的可靠程度。 2、效度是指一个测验有效的测量了所需要的心理品质。(三)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分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实验室实验是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在实验条件严加控制的情况下进行的。这有助于发现事件 的因果联系,并可以进行反复的验证;但是缺点是主试严格控制实验条件,使实验情景带有极大的 人为性质。自然实验也叫现场实验,对实验条件进行适当的控制,使人们在正常的学习和工作情景中进行 的。它消除了实验室实验的缺点,但是由于条件控制的不够严格,因而难以得到精密的实验结果。实验法是包含着一系列的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其中有些变量是由试验者控制的实验条件, 叫自变量和独立变量。还有实验者所要测定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叫因变量。 (四)个案法。要求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 ,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 。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5
Q

心理学

A

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 人格。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6
Q

认知

A

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 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7
Q

无意识

A

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8
Q

双盲控制

A

在实验中,主试者和被试者都不知到自变量是怎样被控制的实验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9
Q

鲁利亚机能系统学说

A
  1. 鲁利亚认为在机能系统的个别环节受到损伤时,高级心理机能会受到影响。从这个意义上看,大脑皮层的机能定位是一种动态的和系统的 机能定位。鲁利亚认为,人的各种行为和心理活动是三个机能系统相互作用、协同活动的结果。其中每个 机能系统又起各自不同的作用。第一机能系统即调节激活与维持觉醒状态的机能系统,也叫动力系统,由脑干网状结构和边缘 系统等组成。基本功能是保持大脑皮层的一般觉醒状态,提高它的兴奋性和感受性,并实现对行为的自我调节。第二机能系统是信息接受、加工和储存的系统。它位于大脑皮层的后部,包括皮层的枕叶、颞 叶和顶叶以及相应的皮层下组织 。其基本作用是接受来自机体内 、外的各种刺激 ,对它们进行加工 , 并把它们保存下来。第三机能系统也叫行为调节系统,是编制行为程序、调节和控制行为的系统。它包括额叶的广 大脑区。其主要作用是直接调节身体各部位的动作反应;实现对运动的组织,制定运动的程序;产 生活动的意图,形成行为的程序,实现对复杂行为形式的调节与控制。鲁利亚的研究,特别是关于心理机能定位的研究,丰富和发展了脑 功能的理论,引起了各国心理学家和生理学家的普遍重视。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20
Q

感觉

A

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感觉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21
Q

绝对感觉阈限

A

刚刚能引起这种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22
Q

绝对感受性

A

人的感官器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23
Q

差别阈限

A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24
Q

差别感受性

A

对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25
Q

暗适应

A

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26
Q

明适应:

A

照明开始或有暗处转入明处时视觉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27
Q

马赫带

A

指人们在明暗变化的边界 ,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 ,而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 的线条。这就是马赫带现象,马赫带不是由于刺激能量的分布,而是由于神经网络对视觉信息进行 加工的结果。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28
Q

后像

A

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 ,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 ,它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29
Q

侧抑制

A

相邻的感受器之间能够互相抑制的现象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30
Q

知觉中的数据驱动和概念驱动理论

A

数据驱动加工 :即自下而上的加工 ,知觉直接依赖于感官的刺激物的特性 ,对这些特性的加工 。概念驱动加工:即自下而上的加工,知觉系统不仅要加工外部输入的信息,而且要加工在头脑 中已经存储的信息。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31
Q

知觉

A

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的整体认识。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32
Q

知觉定势

A

发生在前面的知觉直接影响到后来的知觉,产生了对后续知觉的准备状态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33
Q

知觉恒常性

A

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 他的稳定性。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34
Q

错觉

A

我们的知觉不能正确的表达外界事物的特性而出现种种歪曲。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35
Q

似动

A

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 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36
Q

注意的认知理论

A

(1)过滤器理论:神经系统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 ,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刺激进行加工 。 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要先经过一个过滤机制。只有部分信息可以通过这个机 制,接受进一步加工;而其他信息被阻断在他的外面,而完全丧失(分耳实验否认 )。 (2)衰减理论: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 ,而不是完 全消失。 (3)后期选择理论:所有输入信息在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之前已受到充分的分析 ,然后才进入过滤 或衰减装置,因而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 (4)多阶段选择理论:选择过程在不同的加工阶段都有可能发生。其中本理论的两个假设是: 1, 在进行选择之前的加工阶段越多 ,所需要的认知加工资源就越多 ;2,选择发生的阶段依赖于当前的 任务要求。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37
Q

注意与认知资源分配

A

(1)认知资源理论:注意是如何协调不同的认知任务或认知活动的 。注意可以看作一组对刺激进行 归类和识别的认知资源或认知能力。这些认知资源是有限的。 (2)双加工理论:人类的认知加工有两类 :自动化加工和受意识控制的加工 。自动化加工不受认知 资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的参与;受意识控制的加工受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并且在经过 大量的练习后,可能转变为自动加工。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38
Q

注意

A

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39
Q

不随意注意

A

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40
Q

随意注意

A

指事先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41
Q

随意后注意

A

事先有一定的目的、但是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42
Q

记忆的分类:

A

(1)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情景记忆:人们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 语义记忆:人们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与特殊的地点、时间无关。(2)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外显记忆:指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 内隐记忆:指个体在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3)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感觉记忆: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 短时记忆: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大约为 5 秒到 2 分钟; 长时记忆:指信息经过充分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4)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 程序性记忆:指如何作事情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机能和运动机能的记忆; 陈述性记忆:指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他可以通过语言传授而一次性获得。

43
Q

记忆SPI 理论

A

SPI 是串行(Serial)、并行(Parallel)、独立(Independent)的缩写。这种理 论认为,记忆系统是由多个执行特定功能的记忆模块构成的 。信息以串行的加工方式进入记忆系统 , 在一个记忆模块中的编码依赖于某些其他功能模块中信息加工是否成功。也就是说,一个记忆模块 的输出提供给另外模块的输入。信息以并行的方式存储在各个特定的记忆模块中,提取一个子系统 的信息不会牵连其他的子系统,各个子系统之间是相对独立的。

44
Q

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A

1)感觉记忆: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 ,它是一种原始的感觉形式 ,是记忆系统在对外界信息进行 进一步加工之前的暂时登记。图象记忆是感觉记忆的主要编码形式。 (2)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 。它最大特点是其保持的容量是有限的 (大约 5 -9 个单位,7±2),在没有复述的情况下 ,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保持的时间很短 。来自感觉记忆的信 息可以在短时记忆中得到加工而进入长时记忆;来自长时记忆的信息也可以进入短时记忆,并得到 进一步加工。复述是短时记忆的存储信息的方法,可以防止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发生遗忘。短时记忆 的遗忘主要是由于其他信息的干扰引起的。 (3)长时记忆构成了个体关于外界和自身的全部知识经验 。长时记忆的信息容量没有限制 ,良好的 编码能够改善信息在长时记忆中的保持和提取。

45
Q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A

1、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2、学 习的程度;3、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如近因效应和首因效应 );4、识记者的态度。1、衰退说;2、干扰说;3、压抑说;4、提取失败。

46
Q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关系

A

(1)加工深度因素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影响不同 。加工深度不影响内隐记忆 ;但对外显记忆则 有非常明显的影响。(2)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保持时间不同 。内隐记忆随时间延长而发生的消退要比外显记忆慢的多 。 (3)记忆负荷量的变化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产生的影响不同 。外显记忆会随着记忆的项目的增多 而不容易记住;内隐记忆则不然。 (4)呈现方式的改变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有不同的影响 。感觉通道的改变会严重影响内隐记忆的 作业成绩,而对外显记忆的效果没有影响。(5)干扰因素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影响不同 。外显记忆很容易受到其他无关信息的干扰 ,而内 隐记忆则不同。

47
Q

记忆

A

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人脑对外界 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48
Q

回忆

A

人们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形象或概念在人们头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

49
Q

前摄抑制

A

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50
Q

后摄抑制

A

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51
Q

思维

A

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其特征是1、概括性。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 ,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 ,加以概括。概括 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思维的水平。 2、间接性。指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 3、思维是经验的改组。思维是一种探索和发现新事物的心理过程 。它常常指向事物的新特征和新关系,这就需要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不断进行更新和改组。

52
Q

表象

A

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它具有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

53
Q

想象

A

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54
Q

辐合思维

A

指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或者从给予的信息中,产生逻 辑的结论。

55
Q

发散思维

A

指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产生出大 量、独特的新思维。

56
Q

概念

A

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认识。每一个概念都包括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由于概念 抽象概括的程度不同,所以它有不同的等级或层次。

57
Q

推理

A

从具体事物归纳出一般规律,或者根据一般原理推出新结论的思维活动。前者叫归纳推理,后者叫演绎推理。

58
Q

问题解决

A

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机能等,经过一系 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59
Q

创造性

A

指人们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能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过程。

60
Q

语言特点

A

创造性、结构性、意义性、指代性和社会性与个体性。

61
Q

图式

A

知识的心理组织形式。它说明了一组信息在头脑中最一般的排列或可以预期的排列方

62
Q

动机功能

A

动机是在目标或对象的引导下 ,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具有激活 、指向、维持和调整功能

63
Q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

A

1、生理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 3、归属和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这五种需要都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这些需要都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它们构成 不同的等级或水平,并成为激励和指引个体行为的力量。需要的层次越低,它的力量越强,潜 力越大。随着需要层次的上升 ,需要的力量相应减弱 。在高级需要出现之前 ,必须先满足低级需要 。

64
Q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A

表示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 种线性关系,而是倒 U 形曲线。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1、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 2、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3、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65
Q

动机的认知理论

A

(1)【期待价值理论 】把达到目标的期待作为行为的决定因素。期待帮助个体获得目标。 (2)【动机归因理论 】动机是思维的功能,采取因果关系推论的方法从人们行为中寻求行为内在的 动力因素。(3)【自我功效论 】认为人对行为的决策是主动的。人的认知变量如期待、注意和评价在行为决策 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期待分为结果期待和效果期待。结果期待是指个体对自己行为结果的估计;效 果期待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来完成某种行为的推测和判断,这种推测和判断就是个体的自我 效能感。(4)【成就目标理论 】不同个体对自己的能力有不同的看法。这种对能力的潜在认识会直接影响到 个体对成就目标的选择。

66
Q

增强挫折承受力

A

1、正确对待挫折 2、改善挫折情景 3、总结经验教训 4、调节抱负水平 5、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67
Q

动机

A

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动机 是一种内部心理过程,而不是心理活动的结果。

68
Q

需要】

A

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 定的要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

69
Q

意志

A

有意识的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

70
Q

价值观

A

指主体按照客观事物对其自身及社会意义或重要性进行评价和选择的原则 、信念和 标准。价值观是一个人思想意识的核心,对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一定的导向或调节作用。

71
Q

兴趣

A

人对事物的一种认识倾向,是价值观的初级形式,伴随着积极的情绪体验,对个体活 动,特别是对个体的认知活动有巨大的推动力。

72
Q

驱力

A

指个体由生理需要所引起的一种紧张状态,它能激发或驱动个体行为以满足需要 ,消 除紧张,从而恢复机体的平衡状态。

73
Q

挫折

A

指个体的意志行为受到无法克服的干扰或障碍 ,预定目标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一种紧 张状态和情绪反应,也就是俗话说的 “碰钉子”。

74
Q

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A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情绪和情感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 现和生理唤醒等三种成分组成。 情绪和情感统称为感情。情绪指感情过程,情绪具有较大的情景性、激动性和暂时性。情感指具有 稳定的、深刻的社会意义的感情。情感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情绪和情感都具有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信号功能。

75
Q

詹姆斯-兰格理论

A

强调情绪的产生是植物性神经活动的产物,即情绪刺激引起 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詹姆斯提出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 在他看来,是先有机体的生理变化,而后才有情绪。所以悲伤由哭泣引起,恐惧由战栗引起;兰格 认为情绪是内脏活动的结果。他特别强调情绪与血管变化的关系。詹姆斯-兰格理论看到了情绪与 机体变化的直接关系,强调了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但是,他们片面强调植物性神 经系统的作用,忽视了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作用,因而引起了很多的争议。

76
Q

坎农-巴德学说

A

认为情绪的中枢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并且强调大脑 对丘脑抑制的解除,使植物性神经活跃起来,加强身体生理的反应,而产生情绪。外界刺激引起感 觉器官的神经冲动,传至丘脑,再由丘脑同时向大脑和植物性神经系统发出神经冲动,从而在大脑 产生情绪的主观体验而由植物性神经系统产生个体的生理变化。

77
Q

情绪的认知理论

A

阿诺德-拉扎勒斯l理论:阿诺德认为刺激情景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 从刺激出现到情绪的产生。要经过对刺激的估量和评价。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情景-评估- 情绪。同一刺激情景,由于对它的评估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 下组织协同活动的结果,大脑皮层的兴奋是情绪行为的最重要的条件。拉扎勒斯认为情绪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在情绪活动中,人不仅反映 环境中的刺激事件对自己的影响,同时要调节自己对于刺激的反应。也就是说,情绪是个体对环境 知觉到有害或有益的反应。因此,人们需要不断的评价刺激事件与自身的关系。具体有三个层次的 评价:初评价、次评价、再评价。 『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 情绪的产生有两个不可缺少 的因素:一个是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二个是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情绪状态是由认知过程、生理状态、环境因素在大脑皮层中整合的结果。 『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 』 情绪具有动机的性质。伊扎德的情绪动机-分化理论是以情绪为核心,以人格结构为基础,论述情 绪的性质与功能。伊扎德认为:情绪是人格系统的组成部分,是人格系统的动力核心。情绪系统与 认知、行为等人格子系统建立联系,实现情绪与其他系统的相互作用。

78
Q

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A

能力与知识、技能具有密切的关系。能力不等于知识、技能。知识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技能是 人们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只有能够广泛应用和迁移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转化成 为能力。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也是知识、技能的结果,它们之间相互促进、相互转化。

79
Q

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

A

吉尔福特认为智力可以区分为三个纬度,即内容、操作和产品。

80
Q

斯腾伯格智力三元论

A

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智力由三个方面构成:智力成分亚理论、智力情景 亚理论、智力经验亚理论。

81
Q

智商

A

根据一种智 力测验的作业成绩所计算出来的分数,它代表了个体的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的关系。有比率智商和 离差智商。 1、比率智商。智商(IQ)=智龄/实龄 × 100 2、离差智商。智商( IQ)=100+15Z

82
Q

信度

A

指测验的可靠程度,它以反复测验时能否提供相同的结果来说明。

83
Q

效度

A

指测验能测量到所需要测的东西,即测验的有效性。

84
Q

流体能力

A

指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的能力。

85
Q

晶体能力

A

指获得语言 、数学知识的能力 。它决定了后天的学习 ,与社会文化有密切的关系 。

86
Q

人格

A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的统合模式。它具有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功能 性。

87
Q

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

A

奥尔波特首次提出人格特质理论。他把人格特质分为两类:共同特 质和个人特质。共同特质是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一个群体所共有的,相同的特质。个 人特质是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个体特质以其在生活中的作用分为:首要特质、中心特质、次要 特质。(1)首要特质是一个人最典型、最概括的特质,影响到一个人的各方面的行为。 (2)中心特质是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的特质。 (3)次要特质是个体一些不太重要的特质,往往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表现出来。

88
Q

气质】

A

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 们平时说的脾气、秉性。

89
Q

态度

A

个体对社会、对自己和对他人的一种心理倾向,包括对事物的评价、好恶和趋避等 方面。

90
Q

高原现象

A

练习成绩一时性的停顿现象。它与生理的极限和工作效率的绝对顶点是不同的 。 并不是所有的技能学习中都必然存在高原现象。

91
Q

知识迁移

A

人们在一种情景中所获得的知识,可以影响到随后学习的另一种知识。产生积极的 影响叫正迁移;产生消极的影响叫负迁移。

92
Q

成熟势力说

A

格塞尔(Gesell)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他进行了关于儿童心理发展,尤其是动作 发展的长期追踪研究,编制出了儿童发展量表。格塞尔的理论核心是“成熟势力说”。该理论认为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二, 即成熟与学习,并认为成熟更为重要。格塞尔认为,儿童心理和动作的发展 是一个顺序模式展开的过程,这个模式是由机体成熟所决定的。在关于婴儿动作的研究方面,他曾进行了一个著名的双生子爬梯实验。在儿童尚不成熟时,学 习的效用很小,只有当儿童内在的条件准 备好后,学习才能起作用。格塞尔的这个 实验及结论曾引起心理学家们很大的兴趣 和讨论。

93
Q

依恋

A

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间最初的社会性联结,由于婴儿的依恋对象通常是母亲,所以婴儿的依恋又称 为母婴依恋。依恋是婴儿最初的社会性情结,是情感社会化的标志。婴儿与他的照顾者通过广泛接触和交流形成的一 种亲密的感情联系。由于婴儿的照顾者多为其父母,尤以母亲居多,故又称为亲子依恋。特点:互 动性,陌生人焦虑,分离焦虑。.第一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出生—3个月)这个阶段的婴儿对人的反应是不加区分、无差别的反应。他们喜欢所有的人,同时所有的人对婴儿的影 响也是一样的,他们与婴儿的各种形式的接触都能引起婴儿的愉快、满足。这个阶段的婴儿还没有 对任何人产生明显偏爱。2.第二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母亲/熟人这个阶段的婴儿对人的反应有了区别,对母亲很偏爱,对他所熟悉的人和陌生的人的反应也是不同的。 这时的婴儿在母亲面前表现出更多的微笑、咿呀学语、依偎、接近;而在其他熟悉的人,如家庭成 员面前这些反应就相对少一点,对陌生人这些反应就更少,但依然有这些反应,这个年龄的婴儿还 不怯生。3.第三阶段:特殊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3岁)对母亲的依恋从6、7个月起,婴儿对母亲的存在更加关切,特别喜欢与母亲在一起;与母亲在一起时特别高兴,而当 母亲离开时则哭喊、不让离开,别人不能代替母亲而使婴儿快乐;当母亲回来时,婴儿会马上变得 很高兴;只要母亲在身边,婴儿就能安心地玩,探索周围的环境,好像母亲是其安全的基地;婴儿 出现了明显的对母亲的依恋,形成了专门的对母亲的情感联结;与此同时,婴儿对陌生人的态度变 化很大,见到陌生人不再微笑、咿呀学语,而是紧张、恐惧和哭泣,产生了怯生。

94
Q

依恋的类型

A

婴儿对母亲的依恋表现并不相同,艾斯沃斯等通过“陌生情境”研究法,将儿童的依恋表现分为三种基本 类型:1.安全型依恋这类婴儿与母亲在一起时,能很安逸地玩玩具,并不总是依偎在母亲身边,只是偶尔需要靠近母亲,更 多地是用眼睛看母亲,对母亲微笑或与母亲进行有距离的交谈;母亲在场使婴儿感到足够的安全, 能在陌生的环境中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操作,对陌生人的反应也比较积极;当母亲离开时,婴儿的操 作、探索行为会受到影响,明显表现出苦恼、不安;当母亲回来时,婴儿会立即寻找与母亲的接 触,很容易被安慰,继续去玩。这类婴儿约占65%–70%。回避型依恋这类婴儿对母亲是否在场表现出无所谓态度,母亲离开时,他们并不表示反抗,很少有紧不安的表现; 当母亲回来时,也往往不予理睬,表示忽略而不显得高兴,有时也欢迎母亲的回转,但只是非常短 暂的,接近一下就又走开了。这类婴儿实际上与母亲并未形成特别亲密的感情联结,这类婴儿约占 20%。反抗型依恋这类婴儿每当母亲要离开前就显得很警惕,当母亲离开时表现得非常苦恼,极度反抗,任何一次短暂的 分离都会引起其大喊大叫。但是当母亲回来时,其对母亲的态度又是矛盾的,既寻求与母亲的接 触,但同时又反抗与母亲的接触;他们也不能放心地重新回去游戏,不时地朝母亲这里看。这种类 型又常被称为“矛盾型依恋”,这类婴儿约占10%–15%。安全型依恋为良好、积极的依恋,回避和反抗型依恋又称为不安全性依恋,是消极不良的依恋。依恋是在婴儿与母亲的相互交往和感情交流中逐渐形成的,在这一社会性交往过程中,母亲对婴儿所发 出的信号的敏感性和对婴儿是否关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母亲能非常关心婴儿所处的状态, 注意婴儿发出的信号,并能正确地理解,作出及时、恰当的反应,婴儿就能产生和发展对母亲的信 任感和亲近感,形成安全型依恋;反之,则不能。

95
Q

国外几种主要的学习理论

A

1、联结派的学习理论 (1)、桑代克的“试误联结”学习理论学习的实质是经过试误在刺激(S)与反应(R)之间形成的联结。 桑代克提出了三条重要的学习律: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 桑代克学习理论的最大弱点是过于简化了学习过程的性质,它只能解释简单的机械的学习,无法解释人类复杂的认知学习。 (2)、巴甫洛夫与华生的经典性质条件反射学习理论条件反射的形成就是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形成 “暂时性神经联系”, 条件反射实际上是一种普遍的学习现象, 学习就是暂时神经联系的形 成,学习过程就是对条件刺激产生泛化、分化和消退的过程。 (3)、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主要包括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和强化理论。所有的行为都可分为两类: 应答性行为 和操作性行为 。 斯金纳将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是指在某一情境中增加某种刺激,有机体反应概率增加,该刺激产生的作用称为正强化;负强 化就是某种刺激在有机体做出一个操作反应后消失,反映概率增加,该 刺激产生的作用就是负强化。2、认知派的学习理论 (1)、格式塔学派的完形学习理论。学习就是有机体通过认知重组建立学习情境的完形(即认知结构) 的过程。又称“顿悟说”(2)、托儿曼的符号学习理论学习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首次提出中介变量。刺激与反应的联结 公式 S—R 应该为 S—O—R。学习是有机体形成学习情境的“认知地图” (3)、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布鲁纳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学生获得知识的内部认知过程和教师如 何组织课堂以促进学生“发现”知识的问题上。他的认知发现学习实质 就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4)、奥苏贝尔的认知接受学习理论从学生学习的方式上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从学习的内 容与学习者认知结构的关系上又将学习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奥苏贝尔认为学习过程中应该遵循逐渐分化和整合协调的教学原则。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里表征 的过程。学习 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来信息,而是主动地进行选择加工。学习结果是围绕着关键概念建构起来的网络结构的知识。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根据对学习的理解提出了三种主要教学方法:(1)、随机通达教学 (2)、情境教学与自上而下的设计(3)、支架式教学

96
Q

知识的学习

A

1、传统的关于知识学习与教学的观点(1)、概念的学习与教学 1、概念的获得概念的形成:指从大量的具体例证出发,在儿童实际经验过的概念 的肯定例证中,通过归纳的方法抽取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从而获得初 级概念的过程。概念的同化:指在课堂学习的条件下,利用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 概念以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生解释概念的关键特征,使学生获得概念的 方式。2、概念的教学提供变式和比较。变式指概念的正例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变化。提供 变式可以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比较指将概念的正例与反例匹配呈现,让学生进行辨别,通过比较,学生更清楚概念的关键特征和无关特 征。3、影响原理学习的因素 对原理所涉及的概念的掌; 学习者的认知发展水平; 学习者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的组织言语能力。 4、问题解决的阶段 杜威的五部模式; 华莱士的四阶段模式; 纽维尔与西蒙的信息加工模式; 奥苏贝尔和鲁宾逊的问题解决模式。2、现代认知派关于知识的学习与教学的观点 (1)、陈述性知识的学习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是什么” 的知识。包括对事实、规则、事件等信息的表达。陈述性知识以命题和命题网络来表征。 2、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 陈述性知识的获得和储存; 陈述性知识的巩固; 陈述性知识的提取和建构。 3、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的一般条件:对新知识的积极关注; 对相关旧命题(知识)的主动、有效的提取; 合理使用工作记忆的有限容量; 充分的精加工;及时组织和系统化;必要的复习。 (2)、程序性知识的学习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操作步骤的知识,或者说 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2、程序性知识的学习类型 可分为两类: 模式识别学习; 动作步骤学习,指学会顺利执行完成一项活动的一系列操作步骤、动作步骤从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经过了两个阶段,程序化和程 序合成。3、促进程序性知识学习的一般条件例证和比较,练习和反馈。

97
Q

认知策略

A

认知策略可以分为理解、保持知识的认知策略和思维、解决问题的认知 策略。 (1)、理解和保持知识的认知策略1、复述策略:指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反复重 复的过程。2、精加工策略:是一种深加工策略,是指人们为了更好地记住所 学的东西而对学习材料作充实意义性的添加、构建和发生。3、组织策略 (2)、思维与解决问题策略1、表征问题阶段的思维策略 对任务的表征策略有两种:一是内隐表征策略,二是外显表征策略。 2、解答问题阶段的策略 双向推理,克服定势;要善于评价不同思路;选择最优思路进行集中思维。 3、思路总结阶段的策略

98
Q

元认知策略

A

(1)、计划策略指学习前对学习目标、过程等方面的规划与安排的元认知策略。 (2)、监控策略指根据学习目标对学习进程、所采用的方法、效果、执行计划情况 等方面进行有意识监视的元认知策略。1、领会监控:指调控学习过程的元认知策略 2、策略监控:指调控自己的注意构成的元认知策略 3、注意监控:指调控自己的注意过程的元认知策略。(2)、调节策略 指根据学习进程的实际情况对计划、学习进程、作用的策略等进行调整的元认知策略。

99
Q

学习的迁移

A

(1)、学习迁移的定义 学习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所产生的影响。(2)、学习迁移的种类 1、正迁移与负迁移 正迁移又称积极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积极影响或促进作用。负迁移又称消极迁移(或称“干扰”),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 的消极影响或阻碍作用。2、横向迁移与纵向迁移横向迁移又称作水平迁移,指在内容和难度上相似的两种学习之间 的迁移。纵向迁移是指不同难度不同概括性的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影 响。3、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称为“顺向迁移”;反之,后继学习 对先前学习的影响,则称为“逆向迁移”。4、一般性迁移与特殊性迁移特殊性迁移是指某种学习的内容只向特定内容发生迁移;一般性迁 移,是指某种学习的内容向广泛范围内容的迁移。2、主要的学习迁移理论及其研究 (1)、形式训练说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的,认为若两种学习涉及相同的官能,则 前次学习会使该种官能得到提高并对后来的也涉及该官能的学习产生 促进作用,从而表现出前一效应。 (2)、共同要素说前后两次学习只有在内容上有共同元素或共同成分是才能发生迁 移,否则,无论所涉及的官能如何相同,也是不能发生迁移的。 (3)、概括原理说贾德强调原理、原则的概括对迁移的作用。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 的必要条件,而迁移产生的关键在于学习学习者能够概括出两组活动之 间的共同原理 (4)、关系转换说格式塔心理学发现,迁移的产生主要是对两次学习情境中原理原则 之间关系的“顿悟”,所迁移的不是两个学习情境的共同成分,而是两 个学习情境中共同的关系。 (5)、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奥苏贝尔根据他的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是实 现学习迁移的“最关键的因素”。三个变量会影响新的学习,分别是: 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定性。“先行组织者”来影响认知结构变量,可以促进学习迁移。 (6)、迁移的产生式理论辛格莱和安德森提出学习和问题解决迁移之产生,主要是由于先前 的学习或问题解决中个体所学会的产生式规则与目标问题解决所需要 的产生式规则有一定的重叠。3、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原则 (1)、加强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学;2)、合理安排教材与教学内容; (3)、创设与应用情境相似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情境; (4)、传授与训练正确的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100
Q

品德的形成

A

1、品德的概念(1)、品德的定义是个人根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特征或倾向。 (2)、品德与道德的辨别第一,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第二,社会道德又是通过个体 的品德而存在的。区别在于:第一,道德是依赖于整个社会而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 品德则是依赖于某一个体而存在的一种个体现象;第二,道德的发展完 全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而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仅要受社会发展规律 的制约;第三,道德是伦理学与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品德则是教育学与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2、品德的心理结构 (1)、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意义的认识。 (2)、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认识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3)、道德意志:在自觉执行道德行为的过程中,克服所遇到的困难和障 碍时所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 (4)、道德行为是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所采取的有道德意义的行 3、品德形成过程的分析1)、道德观念的形成 1、道德知识的获得; 2、道德知识的内化与道德信念的形成; 3、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

101
Q

社会学习理论关于品德形成的伦理

A

人的社会行为是人借助于内部因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儿童对 榜样行为进行观察学习的结果。 观察学习是社会学习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 2、社会学习理论的道德教育含义1、道德行为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获得和改变; 2、影响儿童道德行为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环境; 3、榜样示范、替代强化、自我强化在道德行为形成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102
Q

心理健康教育

A

1、心理健康的定义心理健康是指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地处理和适 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 2、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1、教育性原则:指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始终要注重培养学生 积极进取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整体性原则:指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运用系统论的观点 指导工作。 3、平等尊重原则 4、促进成长的非指示性原则5、保密性原则 6、坚持性原则 7、面向全体学生原则 8、适应个别差异原则

103
Q

学习动机因素

A

1、学习动机的分类根据学习动机起作用的时间的长短来划分,学习动机分为直接的近景性 动机和间接的远景性动机。根据动机起作用的大小 来划分,学习动机分为主导性的学习动机 和辅助 性的学习动机。根据动机的动力来源不同,可以将学习动机分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 2、学习动机对学习过程的影响1、对学习行为的启动作用; 2、对学习行为的维持作用; 3、对学习过程的监控作用。3、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1)、内部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和维持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2、设置适合的目标,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鼓励学生自我强化; 3、利用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新颖性,吸引学生的兴趣; 4、利用原有的内部教学动机,使之向不同的学习情境发生迁移。(2)、外在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1、进行学习目的教学,是学生明确学习的社会意义; 2、提供清楚的、具体的、及时的学习结果和反馈信息; 3、合理运用外部奖赏;4、正确运用表扬与批评;5、营造适度紧张的竞赛或竞争气氛,调动学生的好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