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 final points-audio Flashcards
皮亚杰的“他律和自律论”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认识的发展是从_他律道德_向_自律道德转化_的过程。他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_前道德判断阶段 处于这个阶段的儿童对引起事件的原因只有很朦胧的认识,他们的行为是_感性化_的,因而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的行为还不具有_道德特性。
(2) 他律道德 处于这个阶段的儿童对道德认识的表现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认为_规则是绝对的、固定不变_的,是由_权威_给予的,而_不可以经过集体的协商来制定或改变;二是在评定是非时总是持_极端态度,非好即坏;三是判断一个行为的好坏,是根_据行为的后果_而不是根据行为的动机。
(3) 自律道德 处于这个阶段儿童在判断行为的好坏时,是根据一个人行为的_动机_而不是根据行为的结果;认为规则是可以_通过集体的讨论和协商而调整和改变_的;不根据是否遵从权威来判断是非,而是_根据自己的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和评判别人_。
皮亚杰认为,幼儿盼道德认知属于第二阶段,他们在道德判断和行为上表现出“他律道德或道德实在论阶段”的所有特点。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三水平论”
柯尔伯格(Kohlberg)采用“道德两难”问题探讨了儿童和青少年对道德问题的_判断和认知_。柯尔伯格将个体道德认知发展划分为三个水平,每个水平再分为两个阶段。
(1)前习俗水平
阶段1:对行为判断的主妻依据是_避免惩罚,服从权威_。
阶段2:发展了交互的道义,认为自己满足需要的同时,也应该_让别人满足需要_,了解了_公平和平等交换_。
(2)习俗水平
阶段3:对正确行为的判断依据是,使_自己在自己和别人眼中都是一个好人_,愿意_服从那些固定化了的规则_。
阶段4:不仅关心对_社会秩序的遵守_,而且关心对这个秩序的_维持、支持和论证_。认为正确的行为应包含_履行一个人的责任、尊敬权威和维持已有的社会秩序_。
(3)后习俗水平
阶段5:为所有人的幸福和保护所有人的权利而_制定和遵从法律_。
阶段6:信任_普遍道德原则的有效性_,个人要有对这些原则_承担义务_的意识。
柯尔伯格认为,幼儿的道德认识是处于前习俗水平,他们的道德判断是_个人化的、自我中心的和具体的_。
守恒实验
“守恒”是皮亚杰提出的概念,是指对物质从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形态时,物质含量保持不变的认识。
皮亚杰认为,幼儿的思维只能集中于问题的一个维度上,只注意事物表面的、明显的特征。
皮亚杰设计了若干守恒实验,其中被重复最多的是“液体守恒”实验。皮亚杰认为,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在思维上没有达到守恒。
皮亚杰关于儿童智力发展机制理论
皮亚杰关于儿童智力发展机制理论的核心是,认为儿童智力的发展是通过动作所获得的对客体的适应而实现的。
适应的本质在于主体取得自身与环境之间的平衡,达到平衡的具体途径是同化和顺应。
同化、顺应、平衡、适应是皮亚杰的智力发展理论中的几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一)同化是指主体将其所遇到的外部信息直接纳入自己现有的智力结构中的过程。
皮亚杰认为,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主体对自身的智力结构并未进行任何调整和改善,但也不能将这个过程看成是一个完全被动的过程。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主体对外界信息所做的不仅仅是感觉登记,还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调整和转换,以使其与当前的认知结构相匹配,便于被接纳。
(二)顺应是指主体通过调整自己的智力结构,以使其与外界信息相适应的过程。
顺应过程对主体智力结构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这个过程,主体的智力结构会不断地得到修正。
在同化和顺应的关系方面,皮亚杰认为,同化和顺应并不是彼此分离的两个独立的过程,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在同一个智力活动中常常是包含着两个过程,只是在某些活动中同化占支配地位,而在另一些活动中顺应占支配地位。
(三)平衡是个体保持智力结构处于一种稳定状态的内在倾向性。
这种倾向性是潜藏在个体发展背后的一种动力因素。当某种作用于儿童的信息不能与其现有的智力结构相匹配时,就会引起一种不平衡的状态,其内部感受是一种不协调、不满足感,儿童会努力地去克服这种消极感受,以恢复旧的平衡或建立新的平衡。儿童就是在这种不断寻求平衡的过程中,实现了智力的发展。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智力就是通过这种不断地从平衡一不平衡一平衡的运动而获得发展的。
儿童智力发展阶段性理论
皮亚杰将儿童智力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①感知运动阶段(出生至2岁),②前运算阶段(2~7岁);③具体运算阶段(7~11岁);④形式运算阶段(11、12~15、16岁)。
(一)感知运动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儿童的智力只限于感知运动,儿童主要通过感知运动图式与外界发生相互作用,智力的进步体现在从反射行为向信号功能过渡。
(二)前运算阶段
在这一阶段里,儿童的思维已表现出了符号性的特点,他们能够通过表象和言语来表征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但其思维仍是直觉性的、非逻辑性的,而且具有明显的自我中心特征。
儿童内在表征系统发展的最早表现是延迟模仿。所谓延迟模仿,是指儿童观看了他人的某一动作,过了一段时间以后,仍能将此动作再现出来的能力。
语言符号 皮亚杰认为,在前运算阶段的早期,儿童主要是用象征来表征世界,儿童所用的象征符号在物理形状上与真实客体具有某些相似性,但具有很大的个人性,不便于交流;在前运算阶段的后期,儿童则学会用符号来表征世界,学会了用词来表征物体,便于交流。
2.自我中心
自我中心性,是指儿童还不能将自我与外界很好地区分开来,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而不是站在他人的角度去认识和适应外部世界。
3.感知的局限性 指儿童在观察事物时,往往只将注意力集中在事物所具有的显著的特征方面,而忽略其他方面。
(三)具体运算阶段
在这一阶段里,儿童已经具有了明显的符号性和逻辑性,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演,克服了思维的自我中心性,但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活动仍局限于具体的事物及日常经验,缺乏抽象性。最大的收获是达到了思维上的守恒性。
(四)形式运算阶段
儿童总体的思维特点是:能够提出和检验假设,能监控和内省自己的思维活动,思维具有抽象性,能在头脑中设想出许多内容,这些内容可以与他们自身的经验无关。
皮亚杰认为,在经过前述这四个连续发展的阶段后,儿童的智力就基本达到了成熟。
结合实验或实例论述幼儿期和少年期思维的自我中心特点
少年思维中的自我中心表现为 ,虽然他们早已能区分自己与他人的想法 ,但由于这个年龄阶 段个体的自我意识过于高涨,他们有时不能区分自己所关心的焦点与他人所关心焦点的不 同,其具体表现如下:(1)假想的观众:少年门在心理上制造出一些 “假想的观众”,他们感觉每天就像生活在 舞台上一样受到别人的关注和批评 ,心理上的压力很大 ,这在某种程度上使少年过于在意自 己的形象和服饰等。(2)独特的自我:在少年的心理也有个 “虚构的自我”,他们认为自己是与与众不同的, 他们的情绪情感是独特的,别人不能理解;这种心理特点使少年具有一种盲目的冒险精神 , 他们认为,由于他是独特的,所以对别人来说是危险的事,对他则不一样。
皮亚杰认为,前运算思维的基本特征是思维的自我中心性 ,即只能从自我的角度去解释 世界,很难从别人的观点看事物。皮亚杰设计了 “三座山实验” ,用来测查儿童是否能了解别人的视角。通过这个实验皮亚杰认为幼儿在对事物进行判断时是以自我为中心 的,不能了解别人的视角和观点;
婴儿依恋的含义、类型和阶段
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间最初的社会性联结 。
婴孩依恋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 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0—3 个月):这个阶段的婴孩 对人的反应是不加区分 、无差别的反应 。他们喜欢所有的人 ,同时所有的人对婴儿的影响也 是一样的,他们与婴儿的各种形式的接触都能引起婴儿的愉快、满足。
第二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3—6 个月):这个阶段的婴孩对人的反应有了区别, 对母亲很偏爱,对他所熟悉的人和陌生的人的反应也有所不同 。
第三阶段:特殊情感联结阶段(6 个月—3 岁):从 6、7 个月起,婴孩对母亲的存在更加关 切,特别喜欢与母亲在一起 ,与母亲在一起时特别高兴 ,只要母亲在就能 安心地玩,探索周围的环境,好像母亲就是安全基地 ,产生了怯生。
婴孩对母亲的依恋类型:1、安全型依恋:占 65-70%,更多用眼睛看母亲,有距离的交谈,对陌生人反映积极,很容 易安慰。
2、回避型依恋:占 20%,对母亲是否在场表现出无所谓,母亲离开时,他们并不表示反抗, 很少紧张,当母亲回来也往往不给予理睬,这类婴孩与母亲并未形成特别亲密的感情联结 。3、反抗型依恋:占 10-15%,对母亲的位置很敏感,很难安慰,当母亲离开时极度反抗 ,当 母亲回来时,表现的矛盾。
同化
主体将其所遇到的外部信息直接纳入自己现有的智力结构中的过程.皮亚杰认为,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主体对自身的智力结构并未进行任何调整和改善,但也不能将这个过程看成是一个完全被动的过程。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主体对外界信息所做的不仅仅是感觉登记,还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调整和转换,以使其与当前的认知结构相匹配,便于被接纳
顺应
顺应是指主体通过调整自己的智力结构,以使其与外界信息相适应的过程.
通过这个过程,主体的智力结构会不断地得到修正。
在同化和顺应的关系方面,皮亚杰认为,同化和顺应并不是彼此分离的两个独立的过程,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在同一个智力活动中常常是包含着两个过程,只是在某些活动中同化占支配地位,而在另一些活动中顺应占支配地位。
平衡
平衡是个体保持智力结构处于一种稳定状态的内在倾向性.当某种作用于儿童的信息不能与其现有的智力结构相匹配时,就会引起一种不平衡的状态,其内部感受是一种不协调、不满足感,儿童会努力地去克服这种消极感受,以恢复旧的平衡或建立新的平衡。儿童就是在这种不断寻求平衡的过程中,实现了智力的发展。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智力就是通过这种不断地从平衡一不平衡一平衡的运动而获得发展的。
性别认同
性别认同是指对自身性别的认识,即对自己在生物学特性上是男性还是女性的一个分类。完整的性别概念包括两个基本成分,一是性别同一性,二是性别恒常性
性别角色认同
性别角色认同是对一个人具有男性特点或女性特点的认识和信念。认同是指一个人接受并内化另一个人价值观和信念的过程,幼儿主要是认同其父母关于性别的观念
成熟势力说
格赛尔(Gesell)用双生子爬梯实验的“成熟势力说” :该理论认为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二,即成熟与学习,并认为成熟更为重要。
格赛尔认为,儿童 心理和动作的发展是一个按顺序模式展开的过程,这个模式是由机体成熟所决定的。
客体永久性
即当物体从婴儿的视野中消失时,他知道这并非是客体不存在了,而是被藏在了某个地方,会继续寻找。
自我中心性
是指儿童还不能将自我与外界很好地区分开来,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而不是站在他人的角度去认识和适应外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