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动机、意志 Flashcards
动机是什么?
动机(motivation)是激发、维持和指引人的行为,使行为朝向某一目标前进的内部动力。
动机的功能
1⃣️激活功能(激活自身动作)
2⃣️指向功能(指向外部对象)
3⃣️维持和调整功能(行为的坚持性,由个体的活动与他预期的目标的一致程度决定)
tips:机智微调
需要是什么?
需要(need)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包括心理的不平衡和生理的不平衡。它表现为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基本动力。
默里/莫瑞区分了15种________
基本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等级
自我实现的需要 (审美需要) (认知需要) 尊重的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 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除___________是高级需要/成长需要外,其余都是低级需要/缺失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
注意:后期理论添加的审美需要、认知需要也是高级需要。
马斯洛需要等级之间的关系
1⃣️这5种需要都是与生俱来的。
2⃣️需要的层次越低,力量越强、潜力越大。
3⃣️只有在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或部分得到满足后,高层次的需要才有可能出现。
4⃣️人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和条件下往往有多重需要,但只有一种需要占优势,它决定着人们的行为。
5⃣️低级需要为前四种需要,它们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得不到满足会引发生存危机,故而也叫缺失需要;高级需要不是维持个体生存所必需的,但与人的健康成长紧密联系,其得到满足可以使人健康、长寿、精力旺盛,故而也叫生长需要。
6⃣️从动物到人的进化中,高级需要出现得较晚,只有人类才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1⃣️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是倒U型曲线关系。
2⃣️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工作的完成。
3⃣️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对于困难任务,较低的动机水平为宜;对于容易任务,较高的动机水平为宜。
价值观是什么?
价值观(values)是指个体按照客观事物对其自身及社会的意义或重要性进行评价和选择的原则、信念和标准。价值观是一个人思想意识的核心,对个人的思想与行为具有导向与调节作用。符合价值观的事物和行为被认为是有价值的。个体认为目标的价值高时,激发的动机才强。
______决定着动机的性质、方向和强度
价值观
价值观的分类
工具性价值观
终极性价值观
动机的分类
1⃣️生理性动机(基本动机)✔️
2⃣️社会性动机✔️
补充: 长远的概括动机-暂时的具体动机 高尚动机-低级动机 主导动机-辅助动机 意识动机-潜意识动机 内在动机-外在动机(德西效应)
社会性动机包括
兴趣 成就动机 权力动机 交往动机 学习动机
tips:诚心劝教学
兴趣
兴趣是人们探求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外界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动机。当兴趣不是指向认识的对象,而是指向某种活动时,这种动机叫爱好。兴趣的品质有:广度、中心、稳定性、效能。
成就动机
人们希望从事对他有重要意义的、有一定困难的、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在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并能超越他人的动机。
权力动机
人们具有的某种支配和影响他人以及周围环境的内在驱力。
交往动机
在交往需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的社会性动机。交往需要表现为每个人都愿意归属于某个团体,喜欢与人来往,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友谊、支持、合作与赞赏。
学习动机的主要内容
知识价值观
学习兴趣
学习能力感
成就归因
内在动机
个体因对活动或工作过程感到满足而产生的推动其继续这种活动或工作的内在动力,是在没有任何外部奖赏的情况下产生的。
外在动机
外在动机是影响或控制个体行为的外在因素或力量。它不是从对行为活动或工作本身的满足中产生,而是由行为活动或工作中的奖赏引起的。
动机的理论
1⃣️早期理论 ⒈本能论(詹姆斯、麦独孤、洛伦兹、弗洛伊德、马斯洛) ⒉驱力理论(伍德沃斯、赫尔) ⒊诱因理论(赫尔&斯彭斯) ⒋唤醒理论(赫布、柏林) 🔺tips:本能驱忧患
2⃣️认知理论 ⒈期待价值理论(托尔曼) ⒉自我功效论(班杜拉) ⒊行为预测理论(朱利安•罗特) ⒋归因理论(海德、韦纳) ⒌自我决定理论(德西) ⒍成就目标理论 🔺tips:自决成功预测归期
3⃣️逆转理论(阿普特尔)
🔺tips:超越自我,控制逆反
______认为,人除了具有与动物一样的生物本能外,还具有社会本能,如爱、社交、同情、诚实等。
詹姆斯
______系统地提出了动机的本能理论。他认为本能是人类一切思想和行为的基本源泉和动力;本能具有能量、目标和指向三个成分;个人和民族的性格和意志也是由本能逐渐发展而形成的。
麦独孤
______认为,本能是由遗传决定的、受特异能量驱动的物种特有的固定动作模式。个体的经验可以转化为本能行为,行为是本能与学习交互作用的结果。
洛伦茨
(印刻现象)
对动机本能论的理论评价
1⃣️不能确切解释行为的原因,有循环论证之嫌。
2⃣️过分强调固定的先天行为机制,而人类的许多行为可以由学习更好地解释。
3⃣️跨文化研究表明,许多曾被认为是普遍代表“人类天性”的行为模式实质上可变的,它们反映着独特的文化与价值观的差异。
________提出了行为因果机制的驱力(drive)概念,以代替本能概念。
伍德沃斯
驱力的含义(伍德沃斯)
驱力是指由生理需要(如食物的需要、性的需要、逃避痛苦的需要)引起的一种紧张状态,它能激发或驱动个体行为以满足需要、消除紧张,从而恢复机体的平衡状态。
赫尔的驱力减少理论(早期)
需要的不满足使机体处于不平衡状态,从而唤起驱力。驱力是一种动机结构,它供给机体力量或能量,使需要得到满足,进而减少驱力。
驱力的分类:
❶原始驱力(来自内部刺激,非习得)
❷获得性驱力(来自外部刺激,通过条件作用而习得)
驱力给行为提供能量,而习惯决定着行为的方向。驱力(D)、习惯强度(H)共同决定了个体的有效行为潜能(P): P=D*H - I(抑制)。赫尔认为,人类的行为主要由习惯支配,而不是由生物驱力支配。他强调经验和学习在驱力形成中的作用,认为学习对机体适应环境有重要意义。
诱因(inducement)
诱因是指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它具有刺激和诱使个体朝向目标的作用。分为积极诱因(对个体有吸引力的事物)和回避诱因(个体回避的事物,如痛苦、贫困、失败等)。
诱因理论(赫尔&斯彭斯)
赫尔在学生斯彭斯的建议下,在之前驱力理论的基础上增加了诱因(K)这一变量,修改了自己的公式:P=DHK - I
唤醒理论(赫布、柏林)
人们总是处在唤醒状态,并维持着生理激活的一种最佳水平。一般来讲中等强度的刺激能引起最佳的唤醒水平(低强度刺激难以引发兴趣和注意;高强度刺激导致过强的焦虑,都会妨碍行为表现)。对最佳唤醒水平的偏好会促使个体去寻求中等强度的刺激。
三个原理: ①人们偏好最佳的唤醒水平,刺激强度和偏好之间的关系呈倒“U”型曲线。 ②简化原理:重复进行的刺激能使唤醒水平降低。 ③个体经验对偏好的影响:富有经验的个体偏好于复杂的刺激。 (🔺本质上是一个意思:人们偏好对自己而言属于中等的刺激强度)
________可以解释购物狂等行为。
唤醒理论
(随着购物次数的增多,购物带来的唤醒水平降低,与之前同样强度的购物量降格为低强度刺激,此时人们需要加大购物量,才能引起与之前一样的唤醒水平。)
如何将唤醒理论与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联合理解?
主观动机和刺激强度都是唤醒水平的影响因素,而唤醒水平又直接影响行为表现。人们追求最佳唤醒水平。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简单刺激引发的唤醒水平过低,此时需要更高的动机水平,才能维持最佳唤醒水平;复杂刺激引发唤醒水平过高,此时需要更低的动机水平,才能维持最佳唤醒水平。
期待价值理论
(托尔曼 Tolman)
托尔曼在白鼠迷津实验的基础上提出。行为的产生不是由于强化,而是由于个体对一个目标的期待。期待是刺激与刺激的联系(S1-S2)或反应和刺激的联系(S1-R-S2)。期待是重要的,它能够帮助个体获得目标。
跟期待有关的理论还有哪些?
(答题时可以发散的方向)
1⃣️期望理论(弗洛姆)
激励强度是效价和期待的函数
M=f(V•E),工具性(I)
🔺激励过程理论
2⃣️期望效用理论
(冯•诺伊曼&摩根斯坦)
EU=总和Pi•U(Xi)
🔺决策过程理论
自我功效论(班杜拉)
人对行为的决策是主动的,人的认知变量如期待、注意和评价等,在行为决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期待是决定行为的先行因素,强化的效果存在于期待奖赏或惩罚之中,是一种期待强化。
班杜拉把期待分为结果期待和效果期待两种。 结果期待是指个体对自己行为结果的估计(或强化),如相信考上XX大学是一个很好的结果。效果期待(i.e,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来完成某一行为的推测和论断。自我效能感的高低,直接决定个体进行某种活动时的动机水平。 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有以下四点: ❶直接经验(成功/失败) ❷替代性经验(通过对榜样的观察得来) ❸言语说服 ❹情绪唤起(正情绪/负情绪)
朱利安•罗特的行为预测理论认为?
在某种情境下,一种行为被选择的可能性,取决于行为者认为它所能够带来的回报(强化)的多少,以及他认为他实施该行为能带来回报的可能性(即成功率)。 BP(行为潜势)=f(Ex, Rv, S) BP: Behavior Potential Ex: Expectancy Rv: Reinforcement value(强化效价) S: Psychological Situation
海德的归因理论
人们有两种强烈的需要: ① 形成对周围环境一贯性理解的需要 ② 控制周围环境的需要 为了满足这两种需要,人们需要对他人行为进行归因,并通过归因来预测他人的的行为。一般来说,人们会将他人的行为归为内因(能力、努力)、外因(难度、运气)或内因与外因的共同作用。 人们在归因时会使用共变原则和排除原则。
韦纳的归因理论
韦纳系统地提出了动机的归因理论,证明了成功和失败的因果归因是成就活动过程的中心要素。
归因三维度: ① 内外因:影响情绪 ② 稳定性:影响预期 ③ 可控性:影响努力 内部稳定不可控的归因会导致习得性无助。
以考试成败为例,他人的帮助属于______、______、______的归因。
外部、可控、不稳定
以考试成败为例,____属于内部、稳定、不可控的归因。
能力
以考试成败为例,________属于外部、稳定、不可控的归因。
任务难度
以考试成败为例,老师的偏差属于______、______、______的归因。
外部、稳定、可控
以考试成败为例,________属于内部、稳定、可控的归因。
长期努力
对于韦纳的归因理论,有其他心理学家补充了第四个维度,即__________。
一般性-特殊性
自我决定理论(德西)
自我决定理论强调自我在动机过程中的能动作用。自我决定不仅是一种选择能力,还是个体的一种需要,人们具有基本的自我决定的内在倾向。 人类的行为分为: ❶自我决定行为 (基于人们对需要的认识,特点是设计和选择行为以满足需要,如考研的学生主动报班) ❷非自我决定行为 (没有真正的选择,受外在刺激的控制,因而是无动机的,如中学生被迫补习)
成就目标理论
尼科尔斯和德韦克将目标概念引入成就动机领域。
成就目标理论把成就目标分为掌握目标和成绩目标。
1⃣️掌握目标 ⭕️能力增长观,关注自己的提升 ⭕️评价成功的标准:任务标准&自我标准 ⭕️任务卷入的学习者 ⭕️会选择有挑战性的任务 Elliot进一步细分: 掌握趋近目标/掌握回避目标
2⃣️成绩目标 ❌能力实体观,能力不变,要证明自己比别人强 ❌评价成功的标准:他人标准 ❌目的卷入的学习者 ❌不敢接受有挑战性的任务 Elliot进一步细分: 成绩趋近目标/成绩回避目标
同学A在考上研究生后,一直避免学习新的理论,避免接触高深的实验技术,认为成功是和过去比,是完成现阶段的学习任务,这种成就目标属于?
掌握回避目标
逆转理论(阿普特尔)
人们的心理需要是对立的,概括起来有四对相反的元状态:①目的-超越目的;②顺从-逆反;③控制-同情;④自我中心-他人取向,进而有不同的动机模式。在当前任务中每对动机的两种状态中只有一种能被激活。
意志是什么?
意志是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为,借以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具有引发行为的动机作用,比一般动机更具有选择性和坚持性,可以看成是人类特有的高层次动机。意志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受意志支配的行为称为意志行动。
意志行动中的目标冲突有哪些类型?(勒温)
1⃣️双趋冲突 (两种选择:鱼与熊掌) 2⃣️双避冲突 (两种选择:进退维谷) 3⃣️趋避冲突 (一种选择:有好有坏) 4⃣️多重趋避冲突 (多种选择,每种都有好有坏)
既不想学习又怕考试不及格反映了哪种冲突?
双避冲突
(两个目标都想避开,但只能避开其中一个)
当牙疼时,既难以忍受病牙的疼痛,又害怕拔牙的疼痛,是动机冲突中的_______。
双避冲突
(两种都力图回避,但只能回避其中一种)
意志的品质
1⃣️独立性 (相反:受暗示性 / ≠ 武断性) 2⃣️果断性 (相反:优柔寡断 / ≠草率性) 3⃣️坚定性/顽强性 (相反:易动摇性 / ≠执拗、顽固) 4⃣️自制力 (相对:怯懦、任性)
tips:坚果立志
_______(意志品质)反映了意志对人的心理与行动的抑制功能。
自制力
______(意志品质)表现为有能力及时采取有充分根据的决定,并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去实现这些决定。
果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