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 Flashcards
什么是感觉?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的基本特性
直接性
个别属性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近刺激(近距刺激)
物理客体
(没有很大变化)
远刺激(远距刺激)
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
(每时每刻都在变化)
感觉的编码
外界能量通过感官的换能作用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
ps. 缪勒的神经特殊能量学说
感觉阈限
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即人的感觉器官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大小呈反比例关系。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的关系
E=1/R
E:绝对感受性
R:绝对感觉阈限
最小可觉差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又叫差别阈限。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的关系
韦伯定律/常数定律
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
1⃣️对数定律/费希纳定律:P=KlgI
2⃣️史蒂文斯幂定律:P=KI^n
3⃣️信号检测论
人眼可见光的波长
380~780nm
低于380nm:紫外线
高于780nm:红外线
视觉的传导机制
1⃣️视网膜
第一层:光感细胞(视锥细胞、视杆细胞)
第二层:双极细胞
第三层:神经节细胞(其轴突组成视神经)
神经纤维在视交叉处实现交叉
2⃣️外侧膝状体
3⃣️枕叶的纹状区(布鲁德曼第17区)
视锥细胞的形状和数量
短粗、锥形
600万个(相对少)
视杆细胞的形状和数量
细长、棒状
1.2亿个(相对多)
视锥细胞的功能
昼视器官
吸收可见光谱所有波长的光
对光谱中央部分敏感
主要感受物体的细节和颜色
视杆细胞的功能
夜视器官
吸收可见光谱所有波长的光
对较短波长更敏感
主要感受物体的明暗
聚合作用
来自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的神经兴奋,会聚到一个或少数几个神经节细胞上。
视网膜上对光最敏感的区域是______?
中央凹
(只有视锥细胞,没有视杆细胞)
盲点(blind spot)
中央凹附近的对光不敏感区域
视神经在该处汇集并穿出眼球
对视觉器官来说,具有换能作用的物质是____?
视觉色素
侧抑制
相邻的感受器之间能够相互抑制的现象
视觉感受野
视网膜上由一个视觉神经元所反映的刺激区域就是这个神经元的感受野。当它受到刺激时,视觉系统与这个区域有联系的各层神经细胞的活动都会被激活。
由于视觉信息传导过程中的聚合作用(若干光感细胞的信息会聚到少量神经节细胞;若干外侧膝状体细胞会聚到一个皮层细胞),相比外侧膝状体,(脑内)皮层细胞的感受野是视网膜上一个更大的区域。
视觉通路包括
腹侧通路/what(颜色和形状)
背侧通路/where(运动、空间、位置)
色觉三属性
色调:颜色
明度:颜色的明暗程度
饱和度:颜色的纯度和鲜艳度
视杆细胞的视觉色素是____?
视紫红质
色调取决于
色调取决于光的波长。
对于物体表面来说,色调取决于物体表面对不同波长光线的选择性反射。
明度取决于
照明强度和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
白色明度最___?
白色明度最大
黑色明度最小
灰色的饱和度是___?
灰色的饱和度是0
普肯耶现象
白天红色显得亮,晚上蓝色显得亮
原因:
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对不同波长的光更敏感。
色光混合/加法混合三原色
红、绿、蓝
有哪些色光混合定律?
补色律
间色律
代替律
补色律
每一种颜色都有另一种颜色以一定比例和它混合而产生白色或灰色。所谓的互补色,是指混合产生白色或灰色的两种颜色。
间色律
混合两种非互补色,会产生一种新的混合或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间色。
代替律
不同颜色的光混合产生的颜色相同的混合色可以相互替代,并达到相同的视觉效果。
加法混合与减法混合的关系
减法混合的三原色是加法混合的三原色的补色
绿紫,蓝黄,红青
颜料混合是____________的过程?
不同颜料在调色板上混合,反射出被混合的颜料都能反射的光(本质是反射材料的混合)
色觉缺陷有
色弱:能辨别颜色但感受性较低的轻度色盲
色盲(全色盲/局部色盲)
色觉理论有
三色说
四色说➡️拮抗加工理论/对应过程理论
三色说的代表人物
托马斯•杨
赫尔姆霍兹
四色说的代表人物
黑林(Haring)
三色说
托马斯•杨:
三种不同的感受器,每种只对光谱的一种特殊成分敏感。
赫尔姆霍兹:
三种不同的感受器,对各种波长的光都有反应,但敏感性有差异。当光刺激作用于眼睛时,将在三种感受器中引起不同程度的兴奋,各种颜色经验是由不同感受器按相应的比例活动而产生的。
三色说可以解释____;不能解释____?
可以解释:颜色感觉和色盲
不能解释:色觉对比现象、视觉后像、成对色盲
拮抗加工理论/对立过程理论认为?
视网膜存在三对拮抗色素: 黑-白色素(敏感波长为570nm) 红-绿色素(敏感波长为530nm) 黄-蓝色素(敏感波长为440nm) 拮抗色素在不同光刺激的作用下表现为对抗的过程,黑林称之为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同化产生冷色觉;异化产生暖色觉。
拮抗加工理论可以解释____;不能解释____?
可以解释:成对色盲、颜色对比、视觉后像
不能解释:为什么三原色可以产生光谱上的一切颜色
为什么说三色说和四色说不矛盾?
⒈ 视网膜上存在三种视锥细胞,分别对不同波长的光敏感,在视网膜水平上,色觉是按三色说的原理产生的;
⒉ 在视觉系统更高的水平上,存在着功能对立的细胞,颜色的信息加工过程表现为拮抗过程。
感觉对比
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导致该感受器的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视觉对比
由光刺激在空间上的不同分布引起的视觉经验。
分为明暗对比和颜色对比。
明暗对比
当某个物体反射的光量相同时,由于周围物体的明度不同,可以产生不同的明度经验。比如一张灰色的小正方形,放在白色背景上比放在黑色背景上显得暗。
颜色对比
对比使物体的色调向着背景颜色的补色方向变化。比如一个灰色小正方形放在蓝色背景上将略带黄色,放在红色背景上将略带绿色。
马赫带
人们在明暗变化的边界上,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
原因:侧抑制
视敏度的含义和分类
视敏度(i.e, 视力)是指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
分为:
最小可见敏度
游标敏度
最小间隔敏度
视觉适应的含义和分类
视觉适应是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的变化。
分为明适应(时间短)和暗适应(时间长)。
杆锥裂现象表明
早期的暗适应是由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共同完成的,之后只有视杆细胞继续起作用。
后像的含义和分类
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现象不会立即消失,能保留短暂时间。
后像包括正后像和负后像。
正后像: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同
负后像: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反
飞行员在夜间执行任务要戴红色眼镜是因为?
红光不能漂白棒体细胞的视色素,可以加快眼睛的暗适应过程。
视觉掩蔽
当一个闪光出现在另一个闪光之后,这个闪光能影响到对前一个闪光的觉察。
人耳可以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
16~20000Hz
低于16: 次声波
高于20000: 超声波
人耳最敏感的声音频率范围是
1000~4000Hz
声音的情感阈限
声压超过140dB时,将引起痛觉。
耳的构造
外耳:耳廓,外耳道
中耳:鼓膜,听小骨,卵圆窗,正圆窗
内耳:前庭器官,耳蜗
人体的听觉器官是____?
耳蜗
听觉感受器是____?
耳蜗基底膜上的科蒂氏器中所含有的大量毛细胞
听觉系统为皮层提供________的输入
与视觉系统不同,听觉系统为皮层提供同侧和对侧的输入,以对侧为主。因此皮层每个耳蜗神经核中都有双向的表征。
音调的听觉理论包括
共鸣理论/位置理论/地点说
行波理论/新位置理论/新地点说
频率理论/电话理论/频率说
神经齐射理论
共鸣理论的提出者、主要内容、不足、适用范围
提出者:赫尔姆霍兹
主要内容:
短纤维对高频音共鸣,长纤维对低频音共鸣
不足:
人耳能接受的最高频和最低频之比为1000:1
但基底膜上横纤维最长和最短之比仅为10:1
适用范围:500Hz~
口诀:上长下短,高低相反
行波理论的提出者、主要内容、不足、适应范围
提出者:冯•贝克西
主要内容:
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向顶部推进,振幅也随之增高。振动运行到基底膜的某一部位,达到最大振幅,然后停止前进而消失。高频音传送距离短(接近镫骨处的涡底),低频音传送距离长(接近耳蜗中心的涡顶)。
不足:
无法解释声音频率低于500Hz时在基底膜的各个部位引起相同振动。
适用范围:500Hz~
口诀:上长下短,高低相反,向上推进
频率理论的提出者、主要内容、不足、适应范围
提出者:拉瑟福德/费尔德
主要内容:
不同频率基底膜振动引起相对应的不同频率神经放电
神经放电的频率就是声调的神经编码
不足:
无法解释高频音如何产生
(人耳基底膜不能做1000次/秒以上的振动)
适用范围:~400Hz
神经齐射理论的提出者、主要内容、适用范围
提出者:韦弗尔
主要内容:
个别神经纤维无法单独对高频音做出反应,但神经纤维联合“齐射”就可以反应频率较高的声音。
(弥补频率理论的不足)
适用范围:400~5000Hz
声音掩蔽的含义和分类
一个声音的听觉阈限由于同时起作用的其他声音的干扰而上升。
包括:
纯音掩蔽
噪音对纯音的掩蔽
纯音和噪音对语音的掩蔽
听觉适应
持续的声音刺激引起听觉感受性下降的现象。
研究方法:响度平衡法
听觉疲劳
声音刺激强度大大超过听觉感受器的正常生理反应限度,或声音刺激长时间作用于听觉器官而引起的听觉阈限暂时提高的现象。
指标:暂时阈移
声波的基本特性
频率:决定音调
振幅:决定音响
波形:决定音色
声音掩蔽的规律
频率相近掩蔽大
低频对高频掩蔽大
掩蔽音强度提高则掩蔽的频率范围增大
注意:以上为同时掩蔽
闪光融合
当我们看一个间歇频率较低的闪光时,会有明暗交替的闪烁感觉,当断续的闪光间歇频率增加,人们看到的将不再是闪烁的光,而是稳定的连续光。
闪光融合频率是视觉系统分辨时间的极限。
内部感觉包括
动觉
平衡觉/静觉/前庭觉
内脏感觉
不同部位的触觉感受性大小排序
舌尖、唇、眼睑 > 鼻、指端 > 背、腰、股外侧
嗅觉感受器
嗅球
味觉分布
尖甜中咸两侧酸,舌根对苦最敏感
动觉感受器
肌梭(位于肌肉组织中)
腱梭(肌腱中)
关节小体(韧带和关节中)
味觉感受器
味蕾
平衡觉感受器
位于内耳的前庭器官,包括半规管和前庭。
半规管:角加速度(三维旋转)
前庭:直线加速度
请列举一些感觉的现象
① 感觉适应 ② 感觉后像 ③ 感觉补偿 ④ 联觉 ⑤ 感觉对比 ⑥ 感觉的相互作用
Tips:影后不交对象
联觉
本应引起一种通道的感觉的刺激却同时引起了另一种通道的感觉,这种现象叫联觉。例如,看到红色觉得温暖,看到蓝色觉得清凉。
颜料混合/减法混合三原色
黄、青、紫
感觉相互作用
某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对其他感觉器官的感受性产生影响,使其感受性提高或降低,这种现象称为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比如,味觉和嗅觉紧密联系在一起相互作用,味道不完全取决于味觉,也受嗅觉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