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觉 Flashcards
知觉是什么?
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知觉包含了觉察、分辨、确认过程。
辨认/识别阶段的知觉加工包括
1⃣️自下而上的加工/数据驱动的加工
2⃣️自上而下的加工/概念驱动的加工
自下而上的加工和自上而下的加工分别在什么情况下占优势?
知觉活动依据客体品质更多时,自下而上加工占优势
知觉活动依据主观预设更多时,自上而下加工占优势
(e.g, 刻板印象、阅读理解…)
感觉和知觉的区别
1⃣️反映的内容:个别属性 VS. 事物整体
2⃣️产生的性质:介于生理和心理之间的活动过程 VS. 纯粹的心理活动
3⃣️生理机制:单一分析器独自活动 VS. 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
感觉与知觉的联系
- 都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
2. 两者的形成与发展都离不开人脑的活动。
知觉的特性
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选择性的含义
在知觉过程中,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对象,把其他事物当成知觉背景。
知觉选择性的表现
两可图
(e.g, 花瓶-人脸两可图)
要求:对象与背景界限清晰
知觉理解性的含义
人在知觉过程中,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
知觉理解性的表现
1⃣️“看错熟字”现象 (在不存在拼写错误的情况下把一个词看成另一个词) 2⃣️知觉定势 (前面的知觉经验对后来知觉的影响) 3⃣️ 少女-老妇两可图 (少女和老妇的形象在空间上重叠,不存在哪个是背景的问题,因此不是选择性,更多在于心理定势)
知觉理解性的作用
- 有助于知觉的选择性
- 有助于知觉的整体性
- 产生知觉期待和预测
知觉整体性的含义
人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属性、部分综合为一个整体加以识别的能力。
知觉整体性的表现
1⃣️“主观轮廓”现象
2⃣️ Navon范式
知觉整体性的作用
- 大大提高了人知觉事物的能力
2. 整体优先性:整体知觉抑制细节知觉
知觉恒常性的含义
知觉恒常性又叫实际恒常性或知觉常性,是指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如照明、缩影比、距离等)在一定范围内发生改变时,虽然视网膜上的映像已发生改变,但人们的知觉却在相当程度上保持它的稳定性。包括形状恒常性、大小恒常性、明度恒常性、颜色恒常性、方向恒常性。(tips:形状大方明艳)
明度恒常性/亮度恒常性
明度既受照明条件的影响,也受物体表面反射系数的影响。当照明强度改变时,由于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不变,其相对明度或视亮度保持不变。如虽然灰色电线在光线强的白天看上去比光线暗的夜晚要亮,但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灰色电线的亮度都一定比不过白色墙壁。
亮度恒常性是一种相对的恒常性。
颜色恒常性
一个有颜色的物体在色光照明下,它的表面颜色不受色光照明的影响而保持相对不变。如用黄光照射蓝色色盘,看到的仍是蓝色,至多饱和度变小。
颜色恒常性是一种绝对的恒常性。
知觉学习的含义和表现
知觉学习是指由于训练引起的知觉成绩的改变或知觉阈限的变化。
表现:
知觉定势
知觉习惯
种族效应
知觉习惯
人们平日对事物整体知觉的经验,会在事物以不常见的形式出现时,影响到对事物细节的知觉。
种族效应
人们很容易分辨本民族人的脸,而不容易分辨其他民族的人的脸。
知觉适应
知觉适应,是指个体持续知觉某些物体或现象一段时间后,会习惯于其各种知觉畸变的知觉现象。如,注视稍微弯曲的线段一段时间后它似乎就不那么弯曲了;换了一副新眼镜后不舒服的感觉在一段时间内就会消失。进化的阶梯越高,知觉适应的能力越强。
知觉的组织原则
接近律 相似律 连续律 共同命运律 闭合律 对称性 线条朝向 简单性
人们总是习惯根据国家、地区、地理位置等来对人群进行划分,体现了知觉的__________。
同域原则
(人们倾向于将处于同一地带或同一区域的刺激物组合成一个完整的形状)
有音乐素养的人,会分辨出多人合唱或多种乐器合奏中每种声音的前后连续性,而不会把它们知觉为各种不同声音的混杂,体现的知觉组织原则是__________。
连续性原则
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空间特性的认识。它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与距离知觉、方位定向等。
形状知觉
形状知觉是脑对物体形状特征的反映,是视觉、触觉、动觉协同活动的结果。
特征分析
人对物体形状的识别开始于对原始特征的检测与分析,包括点、线、角度、朝向和运动等。视觉系统的特征觉察器对这些特征的检测是自动的,无需意识的努力。
_____在特征整合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注意
缺乏注意时,特征可能是游离的,并出现错误的结合,在注意的参与下,人们可能知觉到事物的整体。
模式识别的含义
模式识别也称形状识别,是指人们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与当前获得的信息,确定知觉到的形状是什么。这是比特征分析更高的一个阶段,它要求人们对复合特征进行加工,这种加工有序列搜索的特点。主要包括物体识别、面孔识别、文字识别。
模式识别/形状识别理论有哪三种?
模版说(一一对应)
原型说(原型匹配)
特征说(特征分析)
模版匹配和原型匹配总体来说是自下而上加工;特征分析则是只有自下而上的加工。
模式识别/形状识别中的偏侧化
词汇识别:更多左半球参与
面孔识别:更多右半球参与
物体识别:两半球共同参与
____在形状知觉中具有重要意义
眼动
微动对维持视觉映像,避免视网膜因注视而产生局部适应有重要意义。跳动是眼睛从一个注视点到另一个注视点的单个运动,它保证了对新的信息的提取。
眼动分为
1⃣️微小的、不随意眼动
(微跳、漂移、生理震颤)
2⃣️较大的、随意眼动
(眼跳、追踪)
不随意眼动的作用
防止视觉适应导致的感受性下降。
大小距离不变假设/埃默特定律
视网膜成像的大小遵循几何投影的规律:
a=A/D
a:视像大小
A:物体大小
D:物体与眼睛的距离
深度知觉
深度知觉又叫立体知觉、远近知觉或距离知觉,是对物体立体的、三维的知觉。
深度知觉/距离知觉的线索
肌肉线索/生理线索
单眼线索
双眼线索/双眼视差(主要线索)
深度知觉的肌肉线索包括
调节:晶体曲度
幅合:视轴幅合
双眼视差的关键在于
视轴幅合和视网膜像差
深度知觉的单眼线索包括
遮挡 线条透视 空气透视 运动透视 相对高度 相对大小 纹理线索 明暗和阴影 运动视差
运动视差
运动视差是单眼线索。
当观察者与周围环境中的物体相对做平行运动时,近处的物体看上去移动快,方向相反;远处物体看上去移动慢,方向相同。
运动透视
运动透视是单眼线索。
当观察者向前移动时,视野中的景物也会连续活动。近处物体流动速度更大;远处物体流动速度更小。
方位定向
方位定向是指对物体的空间关系、位置和对机体自身所在空间位置的知觉。方位定向是各种感觉协同作用的结果。
听觉的方位定向线索
时间差
强度差
相位差
听觉定向规律
- 来自人体左右两侧的声源容易分辨;
- 头部中切面上的声音容易混淆;
- 以两耳连线的中点为顶点作圆锥,则圆锥面上各点发出的声音容易混淆。
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指对客观事物或事件的连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主要包括:
① 时序知觉
② 时距知觉
③ 时间点知觉/i.e, 对时间的确认
一般而言,对于时间间隔主观估计最准确的间隔时间是
3秒
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
1⃣️感觉通道的特性 (时间判断精确性:听觉>触觉>视觉) 2⃣️在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 (当下时距估计:事物复杂、数量多——估计得短/快) (过去时距回忆:事物复杂、数量多——估计得长/慢) 3⃣️人的兴趣和情绪 (很感兴趣——快/不感兴趣——慢) (不愿出现——快/期待出现——慢)
运动知觉的分类
真动知觉
似动知觉
运动知觉的阈限
下阈:刚刚可觉察的角速度
上阈:闪光融合频率
似动的含义和分类
似动:某一物体实际上没有发生空间位移而被知觉为好像在运动的现象,是一种对静止物体产生的运动错觉。
包括: 动景运动/最佳运动(Φ现象) 诱发运动 自主运动 运动后效 (tips:主动有效)
动景运动
当两个刺激物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间距离相继呈现时,我们会看到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这就是动景运动。举例来说,当视野不同位置的两个光点以大约每秒4~5次的频率交替出现时,好像是同一个光点在来回移动;当两条直线以60ms左右的视距相继呈现时,好像是一条直线在运动。生活中的实例有动画片、滚动光屏、仙女棒画圈、交通信号灯上的走动小人等。
诱发运动
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是一种相对运动。
自主运动
黑暗中微弱的静止光点好像在移动。
经典实验:谢里夫/光点判断(从众)实验
运动后效
在注视向一个方向运动的物体之后,如果将注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那么会看到静止的物体似乎朝相反方向运动。
错觉
错觉是在某种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物体歪曲的知觉,这种歪曲往往带有固定的倾向。
大小错觉有哪些?
① 缪勒-莱耶错觉(箭形错觉) ② 潘佐错觉(铁轨错觉) ③ 贾斯特罗错觉 ④ 多尔波也夫错觉 ⑤ 月亮错觉
形状和方位错觉有哪些?
① 佐尔拉错觉
② 冯特错觉
③ 爱因斯坦错觉
④ 波根多夫错觉
明暗错觉有哪些?
① 赫尔曼格栅
② 格里德火花错觉
有哪些理论解释错觉产生的原因?
1⃣️眼动说 2⃣️移情说 3⃣️完形倾向说 4⃣️透视说 5⃣️常性误用说 6⃣️神经抑制作用说
tips:眼神常透倾情
简述谢夫里奇的“魔鬼城堡”模型
在几种不同的模式识别(形状识别)理论中,特征说认为,模式可以分为各种特征,特征和特征分析在模式识别中起着关键作用。谢夫里奇的“魔鬼城堡”模型是对其的形象阐释。
“鬼”比喻认知系统中具有某种特定功能的机制。 映像鬼编码刺激; 特征鬼分析特征; 知觉鬼喊叫符合; 决策鬼挑选最优。
Tau效应
从三个空间等距的点A、B、C刺激被试前臂的皮肤,然后使A和B之间的刺激时距大于B和C之间的时距。这时,被试将报告A和B的空间距离大于B和C。换言之,由于刺激的时距加大,被试觉得刺激物的空间间隔也增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