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 Flashcards
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中的临床法是由( )所倡导的。
A 弗洛伊德 B 皮亚杰 C 华生 D 普莱尔
B 皮亚杰
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是( )
A 冯特 B 达尔文 C 普莱尔 D 霍尔
C 普莱尔
科学儿童心理学的产生,以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的《儿童心理》一书的出版为标志。《儿童心理》是第一部科学、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包括儿童感知的发展,儿童意志(或动作)的发展。儿童理智(或言语)的发展。在该书中,普莱尔通过对自己孩子从出生到3岁的系统观察与描述,肯定了儿童心理研究的可能性,并阐述了遗传、环境、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普莱尔也因此被誉为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
( )提出操作性条件作用以解释个体行为获得的规律。
A 毕生 B 弗洛伊德 C 皮亚杰 D 斯金纳
D 斯金纳
斯金纳认为,行为分为两类,一类是应答性行为,另一类是操作性行为。前一种行为是经典条件反射中由刺激引发的反应行为;后一种行为是个体自发出现的行为,这类行为对开始的刺激总是不了解的,有机体发出的反应被强化刺激所控制。在一个操作性行为出现之后,如果有一个作为强化物的事件紧随其后,那么该操作性行为发生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的,行为的习得与及时强化有关。
以下哪一方面不属于广义的发展心理学范畴( )·
A 比较心理学 B 民族心理学 C 儿童心理学 D 认知心理学
D 认知心理学
( )提出社会学习理论以解释个体行为获得的规律
(A)华生 (B)斯金纳 (C)班杜拉 (D)巴甫洛夫
(C)班杜拉
班杜拉强调观察学习在行为发展中的作用。观察学习是一种普遍的,有效的学习,班杜拉将它定义为:经由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一个人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现存的反应特点得到矫正。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观察者并没有外显性的操作示范反应。
在较长时间内对同一群被试进行定期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这种研究设计称为( )
(A)横向设计 (B)纵向设计 (C)时序设计 (D)跨文化设计
(B)纵向设计
动物“印刻”现象最早( )发现
(A)达尔文 (B)华生 (C)洛伦兹 (D)皮亚杰
(C)洛伦兹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 A 描述儿童发展的普遍行为模式 B 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 C 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D 探究不同的外在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E 提出帮助与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A、C、E
A 描述儿童发展的普遍行为模式
C 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E 提出帮助与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横向研究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对同一群被试进行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与特点。( )
×
横向研究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对同卵双生子与异卵双生子或普通兄弟姐妹的比较,是研究遗传对心理发展作用的最有效的途径。( )
√
较简单的初级心理机能受环境和教育的制约较大。( )
×
在发展的低级阶段,一些较简单的初级心理机能(如感知、动作、基本言语等),遗传与成熟的制约性较大;而较复杂的高级心理机能(如抽象思维能力、道德、情感等),则更多地受环境和教育的制约。
毕生发展观的代表人物是( )
A 皮亚杰 B 鲍尔贝 C 巴尔特斯 D 布朗芬布伦纳
C 巴尔特斯
德国柏林的Max-Plank人类发展研究所(Max-Plank-Institute for Human Development)是目前毕生发展领域内的研究中心,该研究所的巴尔特斯(P. B. Baltes)是毕生发展心理学研究领域内的代表人物.他曾出版了三部论文集:《毕生发展心理学:理论与研究》(1970),《毕生发展心理学:方法学问题》(1973),《毕生发展心理学:人格社会化》(1974).巴尔特斯及其同事们提出的观点及其研究事实在该领域内具有重要的影响。
大脑皮层抑制机能发展的前提之一是神经纤维髓鞘化。到( )岁末,儿童基本完成所有皮层传导通路的髓鞘化。
A 4 B 6 C 8 D 10
B 6
心理发展的特点包括( ) A 连续性与阶段性 B 方向性与不可逆性 C 不平衡性 D 个别差异性 E 年龄特性
A、B、C、D、E
毕生发展观认为,发展意味着功能上的不断增加。( )
×
毕生发展观认为发展并不简单地意味着功能上的增加,生命历程中任何时候的发展都是获得与丧失,成长与衰退的整合,任何发展都是新适应能力的获得,同时也包含已有能力的丧失,只是其得与失的强度与速率随年龄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大脑皮层抑制机能的发展是大脑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
√
大脑皮层机能的发展,不仅表现在兴奋过程中,还表现在抑制过程中。儿童年龄越小,兴奋过程的优势越明显,兴奋也特别容易扩散。随着大脑机能的发展,皮层抑制机能也相应得到发展。
( )实验表明,婴儿很早就具有了深度知觉。
A 视觉偏爱 B 整体与部分知觉 C 知觉恒常 D 视觉悬崖
D 视觉悬崖
沃克和吉布森(Walk & Gibson,1961)曾进行了一项旨在研究婴儿深度视觉的实验——”视觉悬崖”(如图所示)实验,后来被称为发展心理学的经典实验之一。研究者制作了平坦的棋盘式的图案,用不同的图案构造以造成”视觉悬崖”的错觉,并在图案的上方覆盖玻璃板。将2~3个月大的婴儿腹部向下放在”视觉悬崖”的一边,发现婴儿的心跳速度会减慢,这说明他们体验到了物体深度:当把6个月大的婴儿放在玻璃板上,让其母亲在另一边招呼婴儿时,发现婴儿会毫不犹豫地爬过没有深度错觉的一边,但却不愿意爬过看起来具有悬崖特点的一边,纵使母亲在对面怎么叫也一样。这似乎说明婴儿已经具备了深度知觉,但这种深度知觉是与生俱来的,还是在出生后几个月里学来的,目前还没有定论。
当客体在眼前消失,儿童仍认为它是存在的,这说明儿童已建立了( )概念。
A 客体永久性 B 守恒 C 运算 D 平衡化
A 客体永久性
所谓客体永久性是指儿童脱离了对物体的感知而仍然相信该物体持续存在的意识。
皮亚杰认为,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是( )
A 成熟 B 自然经验 C 社会经验 D 平衡化
D 平衡化
在皮亚杰看来,成熟、经验及社会环境各自都不能完全解释发展的根本原因,那么必然存在其它因素,这个因素在原有三种因素之间起协调和调节作用,这个协调者或调节者就是平衡化。
在( )阶段,儿童获得了运算概念,形成作为逻辑思维基础的内在心理活动系统。
A 感知运动 B 前运算 C 具体运算 D 形式运算
C 具体运算
皮亚杰将运算界定为某种用于转换信息的基本认知结构,是一种可逆转的观念上的操作。因此,具体运算阶段的首要智慧就是具有可逆性操作的心理运算能力。
儿童守恒概念一般出现于认知发展的( )阶段
(A)感知运动 (B)前运算 (C)具体运算 (D)形式运算
(C)具体运算
皮亚杰著名的守恒实验阐明了前面提到的具体运算思维的三个特征:可逆性、去中心化、从知觉判断转向逻辑判断。在液体守恒实验中,研究者向儿童呈现两个一模一样的瓶子,两个瓶子中装有相同数量的液体。在儿童认为两个瓶子装有相同的液体后,研究者将一个瓶子中的液体倒入一个比较高但比较狭小的瓶子里,并问这两个瓶子的水一样多,还是哪个更多?前运算儿童经常说较高的瓶子里的水比较多,而具体运算儿童能认识到液体的数量没有变化,尽管知觉外表发生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