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人的毕生发展 Flashcards

You may prefer our related Brainscape-certified flashcards:
1
Q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发展的实质与原因

A

皮亚杰心理学的理论核心是“发生认识论”。皮亚杰的理论基础来源于生物学、逻辑学和心理学。

  1. 认知发展是一种建构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不断地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2. 心理因素(心理智力思维等)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源于主体对客体的动作。
  3. 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与本质。
  4. 个体的任何心理反应,无论指向外部动作还是内部思维,都是一种适应。
  5. 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而适应则通过同化与顺应两种形式完成。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2
Q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发展的结构

A
  1. 图式
    是动作的结构或组织,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图式最初来自先天遗传,而后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不断得到改变、丰富。
  2. 同化
    指把环境因素(新经验)纳入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是数量上的变化,不引起图式的改变或创新。
  3. 顺应
    指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是质量上的变化,促进创立新图式或调整原有图式。
  4. 平衡
    同化与顺应导致的适应,使机体暂时达到平衡,但是这只是下一个较高水平平衡运动的开始。平衡既是心理发展的因素,又是心理发展的结构。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3
Q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认知发展阶段论

A

心理发展过程具有 连续性、阶段性和顺序性 ,每个阶段具有其独特的结构。儿童思维发展依次经过四个阶段。

  1. 感知运动阶段,0~2 岁。
    儿童只能协调感知觉和动作活动,形成某些低级动作图式,这一阶段儿童发展的特点有:形成客体永久性、对自我和他人的概念有了初步理解( “A非B”错误)。
  2. 前运算阶段,2~7 岁。
    感知和动作内化,可以形成表象,语言得到飞速发展,能并用表象和语言描述外部世界。这一阶段儿童发展的特点有: 具体形象性、不可道性、自我中心性、刻板性、集中化(不守恒)、集体独白、泛灵论。
    tips:巨型逆子即刻贩毒
  3. 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相当于童年期。
    儿童的思维已经能服从逻辑规则,但是认知活动相对具体,不能进行抽象运算,8岁左右形成客体守恒性。这一阶段儿童发展的特点有: 去集中化、去中心化、思维可逆性。 其中,去集中化是儿童思维成熟的最大特征。
  4. 形式运算阶段,11 岁以后。
    形成抽象逻辑思维,根据假设对命题进行推理的能力不断发展,思维水平开始接近成人。

🔺皮亚杰阶段论的要点
① 心理发展过程是连续的,但有阶段性;
② 各阶段有独特的结构,阶段可以提前或推迟,但先后次序固定
③ 阶段之间可以有交叉
④ 前一阶段的结构是后一阶段结构的基础,但两阶段之间有本质差异
⑤ 同一阶段内各种认知能力水平相当;
⑥ 心理发展的新水平是许多因素的新融合和新结构

🔻对教学工作的启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是活动教学法、认知冲突法的理论基础,启示我们教学应当适应学生的认知结构。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4
Q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A

科尔伯格以两难故事(海因茨偷药)实验对道德发展进行了研究。根据被试的回答提出了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和六阶段理论。

  1. 前习俗水平(4~10 岁)
    第一水平的儿童处于外在控制时期,服从权威人士的道德规范,遵循获得奖励、逃避惩罚的道德原则。这一水平又分为两个阶段。
    ▫️阶段一:避免惩罚阶段,亦称惩罚和服从定向阶段。儿童专注于行为后果,遵从他人的规则以迸兒惩河、得到奖赏。
    ▫️阶段二:相对功利阶段,亦称工具目的定向阶段。儿童开始基于自己的利益和他人将给予的回报来考虑服从原则,以被满足的程度来评价行为。
  2. 习俗水平(10~13岁)
    第二水平的儿童将权威的标准加以内化,他们服从法则以取悦他人或维持秩序。这一水平又分为两个阶段。
    ▫️阶段三:寻求认可阶段,亦称 “好孩子”定向或人们相互合作阶段。儿童希望取悦他人,帮助他人,会根据行为者的动机、特点以及当前情境评估行为。
    ▫️阶段四:顺从权威阶段,亦称 “好公民”或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阶段。儿童开始考虑社会体系和良心、自己的责任,显示出对较高权威的尊重,并力图维持社会秩序,他们服以社会规范,尊重法律权威,以法治观念判断是非
  3. 后习俗水平(13 岁以后)
    第三水平的儿童有了真正的道德概念,道德观完全内化,儿童认识到道德原则之间的冲突以及如何从中进行选择。 这一水平又分为两个阶段。
    ▫️阶段五:法制观念阶段,亦称社会契约定向阶段。人们以理性方式思考,重视大数人的意愿和社会福利,认为依法行事是最好的行为方式,人们认识到法律和规范是大家商定的,是一种社会契约,而非不可更改的。
    ▫️阶段六:价值观念阶段,亦称个人良心定向或普遍道德原则阶段。人们依据自己内在的标准行事,行为受到自我良心的约束。
科尔伯格认为,并不是每个人都会经历所有这些发展时期,事实上,有些人直到成年也没有超越寻求认可阶段或顺从权威阶段。
吉列根认为,女性道德发展有别于男性。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5
Q

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阶段

A

幼儿道德认知是指幼儿对是非、善恶行为准则和社会道德规范的认识。皮亚杰是第一位系统研究儿童道德认知问题的心理学家。
▪️研究方法
❶临床法(研究儿童对游戏规则的意识和执行的发展情況);
❷对偶故事法(研究儿童对过失行为、说谎和社会公正的道德推理的发展)

🔺道德认知发展阶段

  1. 前道德阶段:对事情的原因只有模糊了解;
  2. 他律道德阶段/道德实在论阶段:受自身以外标准支配,具有从他性和情境性;
  3. 自律道德阶段:道德相对论阶段,受自己主观价值标准支配,意识到规则是可变的。
    理论认为,道德认知是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过程,幼儿期是基础时期。
▪️评价
基本正确且具有文化普遍性,可能低估了年幼儿童的道德推理能力。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6
Q

依恋的研究

A

🔺陌生情景法
▫️被最广泛使用的测评依恋的方法之一。
艾斯沃斯和其同事利用在陌生情境中母婴分离时婴儿的反应,即利用婴儿在受到中等程度压力之后接近依恋目标的程度,以及由于依恋目标出现而安静下来的程度,设计了一个 “陌生情境法”,研究者期望观察到婴儿接近抚养者的动机和抚养者的出现给婴儿带来的安全感和信心,以测定每个婴儿的依恋反应和类型。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7
Q

依恋的类型

A

依恋:个体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依恋是婴儿与抚养者之间一种积极的感情纽带,婴儿是否同母亲形成依恋,以及依恋性质如何,直接影响婴儿情绪情感、亲社会行为和对人际交往的基本态度。

  1. 安全型依恋
    将母亲视为“安全基地”。母亲在场使婴儿感到足够的安全,能在陌生的环境中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操作,对陌生人的反应也比较积极。
    当母亲离开时,婴儿的操作、探索行为会受到影响,婴儿明显表现出苦恼、不安,想寻找母亲回来。
    当母亲回来时,婴儿会立即寻找与母亲的接触,并且容易经抚慰而平静下来,继续去做游戏。这类婴儿占 65%~70%。
  2. 回避型依恋
    这类婴儿对母亲在不在场都无所谓。
    母亲离开时不反抗, 且很少有紧张、不安的表现;
    当母亲回来时,也往往不予理会,表示忽略而不是高兴,自己玩自己的。这类婴儿约占 20%。
  3. 矛盾型依恋
    又称反抗型依恋。这类婴儿对母亲的态度是矛盾的,既寻求与母亲的接触,又反抗与母亲的接触。
    母亲离开前警惕,离开时苦恼与反抗,短暂分离会引起极度的反抗。
    母亲回来时既寻求接触又反抗与母亲接触。这类婴儿占 10%~15%。

其中,安全型依恋为良好、积极的依恋;而回避型和反抗型依恋又称为不安全型依恋,是消极、不良的依恋。

后期梅因等人提出另一种依恋类型:
4. 混乱型依恋
混合了回避型依恋和反抗型依恋的行为模式。这类儿童缺乏对陌生情景的一致策略,行为组织性很差;同时表现出寻求接近与回避的矛盾行为,而且行为缺乏完整性。有时对父母表现出像陌生人一样的谨慎。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8
Q

依恋的阶段𐂂

A

鲍尔比、安斯沃斯等将其分为四阶段。

  1. 无差别的社会反应:0~3个月,前依恋期。
  2. 有差别的社会反应:3~6个月,依恋关系建立期。对母亲更为偏爱,但仍不会在父母要离开时表现出反抗行为。
  3. 特殊的情感联结:6个月到2岁,依恋关系明确期,积极寻求接近。
  4. 交互关系形成期:2岁以后,分离焦虑逐渐下降。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9
Q

依恋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A

婴儿是否同母亲形成依恋及依恋性质如何,直接影响婴儿情绪情感、亲社会行为及对人际交往的基本态度等,表现在:

  1. 人际关系。婴儿在最初依恋中形成的内部工作模式会成为未来所有亲密关系的范型。
  2. 自身的心理健康。不同类型的依恋会产生相对持久的影响,安全型依恋的儿童通常个性、社会性的发展更为健康,而不安全型依恋的儿童相对消极。
  3. 依恋的传递性。影响儿童成人后与自己孩子的抚养关系,幼儿早期与父母形成安全型依恋,在为人父母后也很容易与自己的孩子形成安全型依恋,反之亦然。
    *哈洛以恒河猴为研究对象也证明了亲密接触的作用
影响因素:养育者的抚养方式和儿童自身的气质类型之间相互作用,母亲对婴儿所发出的信号的敏感性和其对婴儿是否关心是重要方面。沃斯和其他研究者认为,婴儿对母亲的依恋类型具有明显的稳定性,但同时在家庭环境经历较大变化、母亲与婴儿的交往发生较大转变时也可能发生变化。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0
Q

毕生发展观

A

巴尔特斯、斯普兰格(把青年期视为第二次诞生)认为:

  1. 发展贯穿一生。
  2. 发展形式多样,发展方向因心理和行为的种类不同而有差异。
  3. 任何一种心理和行为的发展过程都是复杂的。发展不是简单地朝着功能增长方向的运动,而是由获得(成长)和丧失(衰退)组成。
  4. 心理发展有很大的个体内可塑性。
  5. 心理发展由多重影响系统共同决定。个体发展的任何一个过程是年龄阶段、历史阶段、非规范事件相互作用的产物,年龄不是影响心理变化的唯一因素。
评价:这是一种积极的、乐观的老年心理变化观,认为衰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延缓。例如,成功老龄化、积极老龄化等。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1
Q

心理发展的因素

A
  1. 成熟:主要指生理因素的成熟,成熟是心理发展的生理基础,特别是大脑和神经系统的成熟。
  2. 物理因素:包括物理经验和数理逻辑经验。
  3. 社会环境:主要指语言、教育和社会文化的影响。
  4. 平衡: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的自我调节,是最为关键的因素。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2
Q

四个原则制约着科尔伯格的阶段模型:

A

并不是每个人都会经历所有这些发展时期。事实上,有些人直到成年也没有超越寻求认可阶段或顺从权威阶段。

  1. 个体在某个时间只能处于某一个阶段;
  2. 每个人都以相同的顺序经历每个阶段;
  3. 每个阶段都比前一个阶段更为全面,更为复杂;
  4. 每个文化中都有同样的阶段。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3
Q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

A

艾里克森接受了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基本框架,但更强调自我的作用,认为人格是由生物、心理、环境三方面因素组合而成的统一体。提出人生需要经过八个阶段的危机,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目标、任务和冲突。各个阶段相互依存,后一阶段发展任务的完成依赖于早期冲突的解决

  1. 从出生到婴儿期(0~1.5岁),人生面临第一个危机:主要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希望的实现。
    ▪️婴儿的各种需要得到及时满足→学会信任→相信环境和周围人是安全的→发展为对一般人的信任;得不到及时照料,对周围产生害怕、怀疑和不信任。
  2. 在儿童早期(1.5~3岁),主要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意志的实现。
    ▪️这个时期孩子能独立做一些事情,家长允许并鼓励独立做事→自主感;反之过分包办,限制,斥责与惩罚→失败体验,自我怀疑并感到羞愧。
  3. 学前期或游戏期(3~6岁),获得主动感对内疚的危机阶段,体验目的的实现。
    ▪️在这个时期,儿童兴趣泛化,探索积极,好奇心使其提问多、活动多、探索多。若这些言行得到积极反应和鼓励,发展主动感;反之常遭禁止、指责甚至嘲笑,孩子会认为做错了事→产生内疚感。
  4. 学龄期(6岁~青春期),获得勤奋感对避免自卑感的危机,体验能力的实现。
    ▪️关心物品构造、用途与性质,对工具技术感兴趣。得到支持、帮助与赞扬→加强勤奋感;反之若将孩子的勤奋感当作捣乱→孩子认为不如别人,形成自卑感。
  5. 青春期(12~18岁),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主要任务是建立同一性,避免同一性混乱,体验忠诚的实现。
    ▪🌟同一性(identify)是指青少年在自身的 形象、角色、价值、目标 等人生重要方面建立成熟的自我意识,达到内部认识与外部特征相一致。是个体需求内在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能力。
  6. 成年早期 (18~30 岁),主要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体验爱情的实现。
    ▪️与他人同甘共苦、相互关怀,产生亲密感,建立友谊、爱情;反之不能与他人分享,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相互关心或帮助,就会陷入孤离和寂寞的苦恼。
  7. 成年中期(30~65 岁),主要任务是获得繁殖感,避免停滞感,体验关怀的实现。
    ▪️个体知觉到自己是社会中具有生产力的一员,有能力为社会做出贡献,关心家庭、社会和后代,在工作中创新,获得事业成功,就会有成功产出和肯定自我同一性;反之体验生活的负担和对生活的厌倦,或只自我专注,只与自己和家庭,不顾他人困难与幸福,就会陷入人生的停滞。
  8. 在成年晚期或老年期(65 岁以后),自我完整与绝望是人生将近终极的两个极端,主要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绝望和厌倦感,体验智慧的实现。
    ▪️前七个阶段的良性积累→感到人生充满价值和意义,获得自我完整的积极评价;反之积累了较多消极成分→追悔过去,不接受自己,产生绝望。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4
Q

横断设计

A

在某一特定时间对不同年龄的被试进行观察、实验、测量,以探究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如林崇德对全国青少年思维发展的研究。

  1. 优点:
    ①可同时研究较大样本,即样本代表性强,结果具有较好的概括性;
    ②可在较短时间内收集大量数据资料,时效性强,避免了被试的流失;
    ③省钱、省时、省力;
    ④不存在重复测量的问题。
  2. 缺点:
    ①缺乏系统连续性,无法获得个体发展趋势或发展变化的数据资料;
    ②难以确定因果关系;
    ③取样程序较为复杂;
    ④可能受到族群效应(也称同辈效应、世代效应)的影响,指横向研究将社会环境影响不同而造成的差异当成了由年龄增长所致的发展变化。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5
Q

纵向设计

A

在较长的时间内对同一个体或群体进行定期观察、实验、测量,探究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如普莱尔对其子的观察研究。

  1. 优点:
    ①能系统、详尽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性过程和量变质变规律;
    ②有助于确定因果关系。
  2. 缺点:
    ①被试随时间逐渐流失,导致样本减少;
    ②反复测量容易引起被试的练习效应或疲劳效应,降低数据的可靠性;
    ③研究周期较长,其他变量增多,即时效性差;
    ④易受跨代效应的影响,特殊年代群体的显著特征导致的特定影响,从而使研究结果难以推广的现象,即造成时代-历史的混淆;
    ⑤费时费力。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6
Q

聚合交叉设计

A

首先在某一特定时间选择不同年龄的群体,再对所有被试进行追踪研究。如林崇德对儿童语文能力发展的研究。
1. 优点
①排除了组群效应,可以不断补充被试,避免了被试流失造成的影响;
②通过比较同时代出生先后参加实验的被试,可了解是否存在练习效应或疲劳效应;
③耗时比典型的纵向研究少;
④可以对发展的稳定性问题和早期影响的作用问题进行研究。
2. 缺点
①取样和操作复杂;
②花费多、耗时大。

17
Q

双生子设计

A
  1. 通过比较同卵双生子(不同环境对相同基因的影响)和异卵双生子(环境相似性对不同基因的影响)在某一特质或行为上的相似性了解遗传、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其多用于智力、人格研究。
  2. 进行异卵双生子研究时,通常假设其成长环境的相似度一样,但研究表明,这个假设不完全正确。儿童的特点会影响环境对他们的反应方式,他们自身也会选择环境的影响。因此同卵双生子在某种发展特征上的相似程度高于异卵双生子,其中部分原因应归结于同卵双生子的环境相似度更高,在解释双生子研究的结果时应该持有谨慎的态度。
18
Q

儿童性别认知的发展

A

柯尔伯格把性别恒常性定义为“对性别基于生物特性的永久特征的认识,即不依赖于事物的表面特征,也不随着人的发式、衣着、活动等的变化而变化”。儿童性别恒常性的发展通常要经过 性别认同、性别稳定性、性别一致性三个阶段 (Slaby &Frey,1975)。
他认为儿童性别恒常性的发展与物理守恒的发展是一致的,只有当儿童达到具体运算阶段(6 或7岁),获得了守恒的概念之后,他们才获得性别恒常性。儿童至少在3岁前就已经获得对自己和他人的性别认同,5岁之前就已经获得性别稳定性。

19
Q

皮亚杰阶段论的要点,及对教育工作的启示

A

要点:① 心理发展过程是连续的,但有阶段性;② 各阶段有独特的结构,阶段可以提前或推迟,但先后次序固定;③ 阶段之间可以有交叉;④ 前一阶段的结构是后一阶段结构的基础,但两阶段之间有本质差异;⑤ 同一阶段内各种认知能力水平相当;⑥ 心理发展的新水平是许多因素的新融合和新结构。

对教学工作的启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是活动教学法、认知冲突法的理论基础,启示我们教学应当适应学生的认知结构。

20
Q

__________的儿童的词汇学习以令人惊异的速度发展。这一时期因此被称为“__________”。

A

18 个月左右,命名爆炸阶段(语词爆炸期)

21
Q

自我同一性的四种类型(玛西亚)

A

玛西亚认为自我同一性是一种自我结构,是由个人的驱力、信念和生活经历等内在自我建构而成的动态组织;并以探索(危机)和投人(承诺)两个维度划分出了四种类型:

  1. 同一性弥散 (既无探索,也无投入);
  2. 同一性早闭 (无探索,但有投入);
  3. 同一性延缓 (有探索,但无投入);
  4. 同一性达成 (既有探索,又有投入)。
    玛西亚认为,这四种类型不仅仅是一种分类,还代表一个建构的过程,是动态的。首先,没有必然的好与坏之分;其次,每个个体都会经历这四种状态;最后,这四种状态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22
Q

父母教养方式的类型

A

父母教养方式:父母养育子女过程中的风格特点。
可以以两个方面进行分析,❶“接受-响应”维度,指的是父母对孩子的需要的支持程度和敏感程度,以及在孩子满足他们的愿望后是否会对其表现出温情和给于赞扬。❷“要求-控制” 维度,指的是父母对孩子进行管理和控制的程度。两个维度交叉之后,就形成了父母教养方式的四种类型。

  1. 权威型
    这种父母较有灵活性,他们会提要求、会进行控制,但是也接受和响应孩子。他们会立下清晰的规矩,并贯彻始终,他们也会解释为什么这么做,对孩子的需要和观点会有响应,并让孩子参与家庭决策。
  2. 专制型
    这是高“要求-控制”与低“接受-响应”的结合。父母会提出很多的规
    矩,希望孩子严格遵守,也很少向孩子解释为什么他们应该遵守这些规矩,往往通过体罚这样的强力策略来让孩子服从。
  3. 放任型
    这是低“要求-控制”与高“接受一响应”的结合。这种父母一般很少提要求,而是让孩子随意表现自己的情绪和冲动,也很少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控制。
  4. 忽视型
    这是低“要求-控制” 与低“接受-响应”的结合,这种父母很少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他们似乎不太关心孩子,甚至是拒绝他们。
23
Q

儿童的气质类型可能会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和教养行为,但是研究者发现了一种对所有气质的儿童都适用的最优教养方式________。

A

权威(民主)型。
这个方式处于控制和反应两个维度的交界处。
控制是指父母愿意充当儿童社会化的负责人;
反应是指父母认识到儿童的个体特点。

24
Q

碗柜理论

A

弗洛伊德及其他心理学家认为,婴儿依恋父母是因为父母为他们提供最基本的物质需要——食物。

25
Q

哈里• 哈洛通过对恒河猴依恋的实验研究发现:

A

婴儿可能会依恋那些给他们接触性安慰的人。(接触性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