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g Flashcards
Donders’s Study
1.研究主題是測量人需要多少時間作出決定
2.Choice RT − Simple RT = time to make a decision
3.結論是人類的認知歷程無法直接被測量,但可以由測量的行為推論認知歷程。
Watson
1.John Watson noted two problems with analytic introspection method:
a.Extremely variableresults per person
b.Results difficult to verifydue to focus on invisible inner mental processes
2.Classical Conditioning
1.數位電腦的發展提供了認知心理學者思考內在歷程的方法,試
說明其所提供的角度及認知心理學者藉此建立的模式。
2.「訊息處理」模式
1950年代引起心理學家注意的電腦特徵之一是,電腦會分階斷處理訊息,如下圖所示,訊息先由輸入處理器接收共儲存在記憶單元中,其後由運算器處理,再由電腦輸出。
心理學家以這種階斷作為靈感,提出訊息處理模式,認為認知活動可以分析成一系列的階段,每個階段代表一個假設性的實體,每個階段皆接收前一階段處理的訊息,並對輸入的訊息進行獨特的運作,最終的反應便是一系列運作的結果。
例:Cherry的雙耳分聽注意力實驗中,請受試者同時從兩耳聽不一樣的訊息,並要求受試者覆述一耳的訊息,而同時忽略另一耳的訊息,發現受試者對忽略耳的訊息幾乎無法察覺。而心智流程圖即可說明cherry 的實驗,在輸入注意到和未注意的訊息後,過濾器會過濾未注意到的訊息,而偵測器則會記錄下通過了過濾的訊息,轉移到短期記憶。
何謂特徵偵測器(feature detectors)?如何以經驗相依可塑性
(experience-dependent plasticity)來說明此現象?
特徵偵測器(feature detectors):
Hubel 和 wiesel 以單一神經元的測量方式,測量小貓視覺皮層神經元的反應,發現小貓和視覺皮層17區的神經元對特定的刺激特徵產生反應,他們將這些神經元稱為特徵偵測器,這種神經元對不同複雜性的特徵作出反應,並可以區分成簡單細胞、複雜細胞及超複雜細胞。
經驗相依可塑性指外界刺激的經驗會使內在神經形成新的迴路結構,而改變了的結構會對外在刺激產生不同的偵測,即大腦神經的反應方式會因環境的經驗而改變。
小貓出在時,其視覺皮層有對不同方向的長條形作出反應的特徵偵測器,當長成成貓時,其神經元可以對所有的方向作出反應。有學者曾將小貓養在只有垂直長條形的空間,在養肓一段時間後放出小貓,發現小貓只會對垂直的物體有反應,即其神經元只對垂直刺激產生神經激發。在小貓的神經元記錄中可見其視覺皮層已被重塑,神經元只對垂直物體有反應,而沒有神經元對水平的物體有反應,結果小貓的大腦被塑造成對牠接觸的環境作出最佳反應,由此突顯了經驗的重要性。
認知生理學的研究給了內在認知活動的基礎證據,請說明哪三種的研究方法,有助於內在認知活動的探討,並簡述該方式。
神經心理學:以腦部受損和認知受損的關係,去推論不同認知功能的腦部處理機制,例如broca area 額葉後端運動皮質下面的區域和語言表達有關。
電生理學:透過測量神經元的電位變化去了解認知,當中會向受試者呈現不同的刺激,同時測量腦部不同區域神經元的電位變化,以了解大腦處理訊息的特性。例如以單一神經元的測量方式,了解小貓對不同視覺特性的反應。
腦部顯影:隨住科技的進步,腦部顯影功能對大腦結構和功能提供了更詳細的分析,對醫學治療以及心理研究的研發帶來更多可能性。例如結構顯影技術MRI & CT,能夠偵測腦部結構的異常。
認知神經科學家研究認知的生理基礎,約3-3.5磅的大腦是人們各項認知的生理機制,試由上而下描述大腦的主要結構,並簡述其功能。
一、前腦
1. 大腦皮質
i. 額葉功能是理解、計畫、決策及整合不同感官的資訊
ii. 顳葉功能是聽知覺的處理
iii. 頂葉功能是體感覺
iv. 枕葉功能是視覺處理
- 邊緣系統
i. 間隔 處理生氣和害怕的情緒
ii. 杏仁核會影響生氣、害怕和攻擊
iii. 海馬有關記憶的形成和學習
二、後腦
i. 小腦有關控制平衡、和肌肉協調
ii. 橋腦連接小腦和延髓
iii. 延髓有關心跳、呼吸、消化
何謂”cognitive psychology”,認知心理學研究哪些主題?
認知心理學是一門探討人類智慧系統的學科,研究人們如何知覺、學習、記憶、思考訊息,主要探討知識的獲取、儲存與提取,以及知識的內在表徵,了解這些內在歷程如何引導個體的注意力和行為,通常利用觀察人的行為來看認知的本質。(解釋2分)
認知心理學包含知覺、注意力、記憶、神經科學等。(寫出至少三個研究主題2分)
請以研究變項(獨變項、依變項)、研究程序、研究結果三個
角度說明Ebbinghaus。
研究變項(2分):
IV獨變項:首次學習與第二次學習間隔的時間
DV依變項:記憶量以節省分數或節省比例來定義。(寫出名稱0.5分,名稱說明0.5分)
節省分數:學習清單的原始時間─延宕後重新學習清單的時間
節省比例:(學習清單的原始時間─延宕後重新學習清單的時間)/學習清單的原始時間
研究程序(2分) :
使用定量方法測量記憶。設計無意義的音節表,組成無意義音節如DAX、QEH等,以13~16個無意義音節組成無意義音節列表。自己作為受試者,紀錄首次學習音節表花多少時間,接著記錄於不同的間隔時間下,再次記憶音節直到完
全正確需學習多少時間,將首次學習時間與間隔時間後學習時間相減,以此測
量記憶量。比較不同間隔時間的記憶量,可以測量遺忘的速度。
研究結果(2分):
節省分數(savings)= 學習清單的原始時間─延宕後重新學習清單的時間。
此外,隨著間隔時間增加,人記憶的保留量會減少,形成一條記憶遺忘曲線(如圖),記憶保留量尤以學習後第二天快速下降。
level of analysis
研究主題可以利用不同的層次去研究,不同的研究方式都可以獲得其面向的理解。
在認知心理學中,我們可以同時用不同凡研究方法研究同一主題。
1012 後測 ch3
何謂知覺?請從知覺產生的歷程來闡述 (3)
1.知覺即為訊息的認識、組織及辨識歷程,是對感覺刺激和主觀經驗解釋的結果,中間涉及推理及問題解決。
2.在訊息傳遞的角度去解釋其歷程,首先外界環境的刺激訊息被注意到後,刺激會落在接受器後轉換成神經衝動,神經網路再對訊息進行處理,大腦內在的知識系統會協助組織知覺,並進行辨識和再認,最後採取行動。
圖:環境刺激 > 被注意到的刺激 > 落在接受器的刺激 > 轉換 > 知識參與的處理和認知 > 辨識 > 行動。
1012 後測 ch3
辨識訊息有三個特性
1.會隨住資訊增加而改變
2.是快速且不費力的過程
3.與動作的連接
1012 後測 ch3
bottom-up
是由下層傳到上層的訊息處理,稱為資料驅動處理。首先刺激會落在感官接受器,不同訊息的屬性及結構由不同的特徵偵辦器反應,這些訊息依神經系統階層由低至高階,傳遞到大腦皮質進行分析,分析的結果與既存的資料庫對比以達到辨識的知覺歷程。
1012 後測 ch3
top-down
是由上層傳到下層的訊息處理,稱做概念驅動處理。認為高層次的認知歷程、既有的知識、經驗和預期驅動認知,當感官接受刺激時,知識系統會主動詮釋外界的訊息。
1012 後測 ch3
top-down
是由上層傳到下層的訊息處理,稱做概念驅動處理。認為高層次的認知歷程、既有的知識、經驗和預期驅動認知,當感官接受刺激時,知識系統會主動詮釋外界的訊息。
1012 後測 ch3
inverse projection problem
逆向投射問題:技影到視網膜的影像是清楚的,但造成影像的刺激可以由無限多個物體所造屴,故說刺激是模棱兩可,無法使我們準確辨識到物體刺激為何。而知覺系統的任務是確定是外界什麼物體造成了該影像。
1012 後測 ch3
perceptual constancy
知覺恆常性指在不同距離或角度等物理環境下觀看熟悉的物體,雖然該物體的大小、形狀等物理特徵會受環境情況改變而改變,但個體不會因為成像上的改變而改變對物體的知覺,因為人對物體的知覺經驗,有保持其固有特徵而不隨之改變的心理傾向,稱為知覺恆常性,當中便有形狀恆常性等。
eg,當觀看打開的門,成像的改變不會影響我對認為門是長方形的知覺。
1012 後測 ch3
speech segmentation
語音分割是辨識對話中一個單字始末的能力,如果個體習得transitional probabilities 後,能夠在單從音波無法辨識出且聽起來黏在一起的字串做單字的分辨。需要相關的語言背景知識才能辨識出來,是為經驗影響知覺的例子。其中bottom up的歷程聽到一句話後,傳遞到大腦語言理解區,top down為內在知識創造出對每個字的知覺。
eg聽一句英文的時候,上個單字的字尾容易與下個單字的字首連在一起,若是英文母語的人,則可以透過知識經驗了解句子中的分割,以了解其意思。
Recognition-by-components theory
1.部件辨識理論是為bottom up theory之一,Biederman提出物體由3D圖像的幾何子組成,辨識出幾何子即可辨識出物體,若物體組成的geons被辨識出愈多,個體辨識該物的速度就愈快。其限制為無法解釋geon之間的整合、空間位置關係(1)。
2.其歷程為:對邊界做擷取→偵測非偶發性的特徵屬性存在或擷取曲線部分→決定是何種geon→辨識物體。
3.幾何子的特性
(I) 區辨力,獨立、不受注視觀點影響
(II)可抗拒視覺雜訊,geon本身在雜訊空間中可被辨識出來
(III)獨特性distinct:已經確定的geon有36個
4.Geon的證據
Biederman & Cooper(1991):在picture naming task中使用視覺促發(priming)作業(1)去表示geon的存在。給受試者看一些破碎、不完整的圖片,並要求他們指出該物是什麼。結果發現在訊息量不完整時,若geon可被辨識出來,就可以辨識該物體(1)(部件恢復法則conformation recovery principle)。
The Gestalt Principles of Organization
1.完形心理學是 top-down theory之一。主張部份的總和不等於全體,強調部件間的關係是重要的訊息,認為人們有固有的內在知覺組織法則,所謂知覺組織法是指如何將訊息視為一體,其有二類,其一是訊息組合方式,法則包括
a. 一般性pragnanz:以最簡化的方式知覺訊息如奧林匹克的標誌是五個圓疊合如a,而非殘破的各種圖如b,依此法則人們傾向以a的方式知覺而非b(1)。
b. 接近律-接近的圓視為一組 (畫圖)
2.第二類是圖形-背景(Figure-ground)的法則(1),圖形在前、背景在後,邊界屬於圖形,因此較小、對稱易被視為圖形(1),此可以說明人臉-花瓶這類的雙穩圖形。
what與where/how路徑是視知覺處理的二條獨立的路徑,請說二條路徑的位置、功能及其任一獨立性的證據
1.大腦有兩條獨立的視覺路徑,用以處理刺激的不同層面訊息。訊息從枕葉初級視覺皮質會透過兩個纖維束往前傳遞,如下:
a.what路徑:從視網膜中央小窩的小細胞開始,一條傳到視皮質後沿著腹側路徑傳到下顳葉。負責處理視覺刺激的顏色、形狀,並辨識出物體為何物的有意識的知覺路徑,若受損會出現物體失認症。
b.where/how路徑:從視網膜中央小窩外的周邊的大細胞開始,一條傳到視皮質後沿著背側路徑傳到頂葉。負責處理位置與運動訊息,為較無意識的路徑,又稱活動路徑,若受損會出現視動失諧,無法捉取空間中的物品。
2.獨立性的證,當what路徑受損時,會導致臉孔失認症或物體失認症,即使知道臉孔不一樣,但是無法辨識出為何人的臉孔;當where/how路徑受損時,會導致視覺運動失調,即對於物體位置的辨識或對物體行動會有困難。
為何機器無法像人一樣認知
1.逆向投射問題
2.物體可能被模糊或隱藏
3.物體在不同角度有不同的成像
模版理論
原型理論
模版理論歷程是刺激被注意後,知識網路進後分析後與既有的感覺訊息和模版對比,比對到一樣的即進行辨識。
跟模版理論的歷程相似,但刺激對比到相似的模版即能完成辨識。
特徵分析理論
1.認為認知的歷程是刺激當中刺激的集合會被相應的特徵偵測器所辨識,進以辨識到物體。
2.當中提出了四種精靈參與認知,影像精靈接收刺激,特徵精靈拆分特徵的集合進行個別特徵的辨識,認知精靈組織起個別特徵,決策精靈決定刺激為何物。
3.Hubel 特徵偵測器的發現助證理論
無意識推論
1.是top down theory之一,認為部分的知覺是無意識以已有的知識對環境刺激的推論。
2.提出可能性原則,認為對環境刺激的知覺源自於對過去的經驗。
環境規律性
1.認為在知覺過程會參考環境和情景的規律,
2.提出傾斜效應,通常人的視覺系統傾向偵測水平或垂直的刺激,對斜向的刺激較不敏感。以及人會假設光線源自上方。
Evidence for Top-Down Processing
1.脈絡效應:背景的資料有助幫助知覺的辨識
2.結構優勢效應,伴隨背景資料的物體更易被辨識,
貝氏推論
1.是top down theory,認為人對知覺物體的推論會根據以前發生的機率以及結果可能發生的機率。
注意力
1.是對感覺或心智事件的心智能量分配歷程,能夠讓個體在充滿訊息的環境中注意並處理有限的訊息。
2.分為選擇性注意和分化注意,前者為專注某物時忽略其他的訊息,後者是將注意力分配到多於一項的工作。
訊息偵測理論
1.認為個覺對訊息的注意取決於物理刺激強度和心理因素。
2.將訊息分為訊息和雜訊,雙者都是常態分佈且有重疊的部分。
3.當是d’是實際感受到刺激的強度,β則是內在的標準和預期與奬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