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g Flashcards
Donders’s Study
1.研究主題是測量人需要多少時間作出決定
2.Choice RT − Simple RT = time to make a decision
3.結論是人類的認知歷程無法直接被測量,但可以由測量的行為推論認知歷程。
Watson
1.John Watson noted two problems with analytic introspection method:
a.Extremely variableresults per person
b.Results difficult to verifydue to focus on invisible inner mental processes
2.Classical Conditioning
1.數位電腦的發展提供了認知心理學者思考內在歷程的方法,試
說明其所提供的角度及認知心理學者藉此建立的模式。
2.「訊息處理」模式
1950年代引起心理學家注意的電腦特徵之一是,電腦會分階斷處理訊息,如下圖所示,訊息先由輸入處理器接收共儲存在記憶單元中,其後由運算器處理,再由電腦輸出。
心理學家以這種階斷作為靈感,提出訊息處理模式,認為認知活動可以分析成一系列的階段,每個階段代表一個假設性的實體,每個階段皆接收前一階段處理的訊息,並對輸入的訊息進行獨特的運作,最終的反應便是一系列運作的結果。
例:Cherry的雙耳分聽注意力實驗中,請受試者同時從兩耳聽不一樣的訊息,並要求受試者覆述一耳的訊息,而同時忽略另一耳的訊息,發現受試者對忽略耳的訊息幾乎無法察覺。而心智流程圖即可說明cherry 的實驗,在輸入注意到和未注意的訊息後,過濾器會過濾未注意到的訊息,而偵測器則會記錄下通過了過濾的訊息,轉移到短期記憶。
何謂特徵偵測器(feature detectors)?如何以經驗相依可塑性
(experience-dependent plasticity)來說明此現象?
特徵偵測器(feature detectors):
Hubel 和 wiesel 以單一神經元的測量方式,測量小貓視覺皮層神經元的反應,發現小貓和視覺皮層17區的神經元對特定的刺激特徵產生反應,他們將這些神經元稱為特徵偵測器,這種神經元對不同複雜性的特徵作出反應,並可以區分成簡單細胞、複雜細胞及超複雜細胞。
經驗相依可塑性指外界刺激的經驗會使內在神經形成新的迴路結構,而改變了的結構會對外在刺激產生不同的偵測,即大腦神經的反應方式會因環境的經驗而改變。
小貓出在時,其視覺皮層有對不同方向的長條形作出反應的特徵偵測器,當長成成貓時,其神經元可以對所有的方向作出反應。有學者曾將小貓養在只有垂直長條形的空間,在養肓一段時間後放出小貓,發現小貓只會對垂直的物體有反應,即其神經元只對垂直刺激產生神經激發。在小貓的神經元記錄中可見其視覺皮層已被重塑,神經元只對垂直物體有反應,而沒有神經元對水平的物體有反應,結果小貓的大腦被塑造成對牠接觸的環境作出最佳反應,由此突顯了經驗的重要性。
認知生理學的研究給了內在認知活動的基礎證據,請說明哪三種的研究方法,有助於內在認知活動的探討,並簡述該方式。
神經心理學:以腦部受損和認知受損的關係,去推論不同認知功能的腦部處理機制,例如broca area 額葉後端運動皮質下面的區域和語言表達有關。
電生理學:透過測量神經元的電位變化去了解認知,當中會向受試者呈現不同的刺激,同時測量腦部不同區域神經元的電位變化,以了解大腦處理訊息的特性。例如以單一神經元的測量方式,了解小貓對不同視覺特性的反應。
腦部顯影:隨住科技的進步,腦部顯影功能對大腦結構和功能提供了更詳細的分析,對醫學治療以及心理研究的研發帶來更多可能性。例如結構顯影技術MRI & CT,能夠偵測腦部結構的異常。
認知神經科學家研究認知的生理基礎,約3-3.5磅的大腦是人們各項認知的生理機制,試由上而下描述大腦的主要結構,並簡述其功能。
一、前腦
1. 大腦皮質
i. 額葉功能是理解、計畫、決策及整合不同感官的資訊
ii. 顳葉功能是聽知覺的處理
iii. 頂葉功能是體感覺
iv. 枕葉功能是視覺處理
- 邊緣系統
i. 間隔 處理生氣和害怕的情緒
ii. 杏仁核會影響生氣、害怕和攻擊
iii. 海馬有關記憶的形成和學習
二、後腦
i. 小腦有關控制平衡、和肌肉協調
ii. 橋腦連接小腦和延髓
iii. 延髓有關心跳、呼吸、消化
何謂”cognitive psychology”,認知心理學研究哪些主題?
認知心理學是一門探討人類智慧系統的學科,研究人們如何知覺、學習、記憶、思考訊息,主要探討知識的獲取、儲存與提取,以及知識的內在表徵,了解這些內在歷程如何引導個體的注意力和行為,通常利用觀察人的行為來看認知的本質。(解釋2分)
認知心理學包含知覺、注意力、記憶、神經科學等。(寫出至少三個研究主題2分)
請以研究變項(獨變項、依變項)、研究程序、研究結果三個
角度說明Ebbinghaus。
研究變項(2分):
IV獨變項:首次學習與第二次學習間隔的時間
DV依變項:記憶量以節省分數或節省比例來定義。(寫出名稱0.5分,名稱說明0.5分)
節省分數:學習清單的原始時間─延宕後重新學習清單的時間
節省比例:(學習清單的原始時間─延宕後重新學習清單的時間)/學習清單的原始時間
研究程序(2分) :
使用定量方法測量記憶。設計無意義的音節表,組成無意義音節如DAX、QEH等,以13~16個無意義音節組成無意義音節列表。自己作為受試者,紀錄首次學習音節表花多少時間,接著記錄於不同的間隔時間下,再次記憶音節直到完
全正確需學習多少時間,將首次學習時間與間隔時間後學習時間相減,以此測
量記憶量。比較不同間隔時間的記憶量,可以測量遺忘的速度。
研究結果(2分):
節省分數(savings)= 學習清單的原始時間─延宕後重新學習清單的時間。
此外,隨著間隔時間增加,人記憶的保留量會減少,形成一條記憶遺忘曲線(如圖),記憶保留量尤以學習後第二天快速下降。
level of analysis
研究主題可以利用不同的層次去研究,不同的研究方式都可以獲得其面向的理解。
在認知心理學中,我們可以同時用不同凡研究方法研究同一主題。
1012 後測 ch3
何謂知覺?請從知覺產生的歷程來闡述 (3)
1.知覺即為訊息的認識、組織及辨識歷程,是對感覺刺激和主觀經驗解釋的結果,中間涉及推理及問題解決。
2.在訊息傳遞的角度去解釋其歷程,首先外界環境的刺激訊息被注意到後,刺激會落在接受器後轉換成神經衝動,神經網路再對訊息進行處理,大腦內在的知識系統會協助組織知覺,並進行辨識和再認,最後採取行動。
圖:環境刺激 > 被注意到的刺激 > 落在接受器的刺激 > 轉換 > 知識參與的處理和認知 > 辨識 > 行動。
1012 後測 ch3
辨識訊息有三個特性
1.會隨住資訊增加而改變
2.是快速且不費力的過程
3.與動作的連接
1012 後測 ch3
bottom-up
是由下層傳到上層的訊息處理,稱為資料驅動處理。首先刺激會落在感官接受器,不同訊息的屬性及結構由不同的特徵偵辦器反應,這些訊息依神經系統階層由低至高階,傳遞到大腦皮質進行分析,分析的結果與既存的資料庫對比以達到辨識的知覺歷程。
1012 後測 ch3
top-down
是由上層傳到下層的訊息處理,稱做概念驅動處理。認為高層次的認知歷程、既有的知識、經驗和預期驅動認知,當感官接受刺激時,知識系統會主動詮釋外界的訊息。
1012 後測 ch3
top-down
是由上層傳到下層的訊息處理,稱做概念驅動處理。認為高層次的認知歷程、既有的知識、經驗和預期驅動認知,當感官接受刺激時,知識系統會主動詮釋外界的訊息。
1012 後測 ch3
inverse projection problem
逆向投射問題:技影到視網膜的影像是清楚的,但造成影像的刺激可以由無限多個物體所造屴,故說刺激是模棱兩可,無法使我們準確辨識到物體刺激為何。而知覺系統的任務是確定是外界什麼物體造成了該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