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4-感觉 Flashcards
感觉的含义
人脑;个别属性;认识
感觉的作用
1、内外信息;认识内外
2、信息平衡;“冷漠”;感觉剥夺
3、高级复杂基础;全部心理现象基础;原始资料;情绪体验、状态感觉
感觉的种类
内外感觉 1、外部~:接受外部刺激,视听嗅味肤 2、内部~:机体内部刺激,运动觉(最基本)、平衡觉、内脏感觉 近远刺激;考夫卡 1、远:物体本身;变化不大 2、近:器官直接收到;每时每刻
感觉阈限;感受性
1、一定范围、刺激、反应;刺激范围为~
2、相应的感觉能力~
绝对感觉阈限;绝对感受性
1、刚刚引起、最小刺激量;
2、察觉微弱刺激能力;
3、数值反比
差别感受阈限;差别感受性
1、刚刚引起、差别感觉、最小差异量;最小可觉差(JND)
2、最小差异量;感觉能力
韦伯定律
K=delta I/I;差别阈限与原刺激量的比为定值
通道不同,K不同;
K越小越敏锐;只适用于中等强度
费希纳对数定律
P=KlgI
假定JND;主观相等;任意大小均可为阈限上加JND
刺激强度几何;感觉强度算数;中等刺激
斯蒂文斯幂定律
P=KI^n
数量估计法;心理量不随对数;物理量幂函数
感觉现象
感觉适应、感觉后像、感觉对比、感觉相互作用、感觉补偿、联觉
感觉适应
持续的刺激作用;感受性升高or降低
所有感觉存在适应;
嗅、肤、明视、听、味;适应、降低
痛觉~很难发生;预警信号、保护作用
感觉后像
刺激停止、暂时保留印象;相同正后像;相反负后像
感觉对比
不同性质刺激;同一感受器;相互作用;感受性改变
1、同时对比:同时作用;明暗对比;马赫带
2、继时对比:先后作用;苦尽甘来
感觉相互作用
某刺激;对其他器官感受器造成影响;感受性改变
感冒食而无味;味觉嗅觉
感觉补偿
某种感觉缺失;其他感觉弥补
盲人触觉听觉敏感
联觉
感觉相互作用的表现;一种刺激产生另一种感觉
视觉含义
光刺激;人眼;感觉
适宜刺激:380-780nm光波;紫到红
色觉属性
1、色调:取决于波长;表面、光线、选择性反射
2、明度:眼睛、光源、表面、明暗程度感觉;取决于:照明强度、反射系数
3、饱和度:纯杂程度、鲜明程度
色觉现象
浦肯野现象、色光混合与颜色混合、马赫带、视敏度、明适应暗适应、正后像负后像、闪光融合、视觉掩遮、视觉缺陷:色弱色盲
浦肯野现象
锥、棒对不同波长光感受性不同;明度感受性差异。
锥(昼)到棒(夜);高感受性向短波转变;明度变化
蓝比红亮
颜色混合
色光混合:不同波长混合,加法过程;红绿蓝;互补色(混合变白)
补色律、间色律、代替律;
颜色混合:调色板混合、减法过程;黄青紫
视觉对比
不同分布、视觉经验;
1、明暗对比:光强不同分布
2、颜色对比:受周围颜色影响;色调变化;朝背景色的补色方向变化
马赫带
明暗交界,亮区更亮带、暗区更暗带;
侧抑制作用;亮区抑制大于暗区
视敏度
分辨最小物体、细节的能力;视力;视角大小
视觉适应
暗适应:亮入暗;视觉感受性提高;时间过程;视黄酮、视紫红质;时间长。早期,棒锥共同作用,锥完成,棒继续,30-40分钟
明适应:暗入亮,感受性下降;视紫红质分解;锥体主导;过程快
闪光融合
断续闪光;频率增加;融合连续感觉。
闪烁临界频率:刚刚引起、融合感觉;最小刺激
视觉遮掩
A闪光出现在B闪光后,A能影响B的觉察
色觉缺陷
色弱:能辨别、辨认能力低光刺激弱,分辨不出
色盲:全色盲,灰色、白色;丧失颜色感受性,缺乏锥体细胞;局部色盲;某些颜色;感受经验;伴性遗传
视觉生理基础
折光机制:眼球;
换能机制:视网膜;
视觉传导机制
视觉中枢机制
视网膜
光明暗层;三层:视棒、双极其他、神经节 棒夜感明暗短,锥昼视细颜长 中央凹只有锥,光最敏感; 盲点,聚合为视神经,无感光细胞 视觉细胞释放能量,感受细胞产生神经冲动
视觉理论
三色说、拮抗说
视网膜水平,色觉,三色说;视觉系统更高水平,对立细胞;信息加工;拮抗
三色说
托马斯杨;红绿蓝感受器;只对特定部分敏感
赫尔姆霍茨;都有反应;敏感性不同;不同程度兴奋
不能解释红绿色盲、负后像
拮抗说(对立过程理论)
黑林;黑白红绿黄蓝;三对视素;拮抗过程;同化异化
A刺激下,A-B异化,产生A经验;B刺激下,A-B同化,产生B经验
听觉含义
对声波的感觉;
适宜刺激:声波;物体振动;16-20000Hz;最敏感1000-4000Hz
听觉属性
1、音调:声波频率决定;受 持续时间、强度、复合音音调影响
2、音响:声音强度、声压水平决定;与频率有关;同压不同频,音响不同;不同压可同响;超一定水平痛;情感阈限
3、音色:判断波形形状的主观感受;区分同频同强附加不同的声音
听觉现象
声音的掩蔽、听觉疲劳、听觉适应
声音掩蔽
干扰;听觉阈限上升;
纯音~、噪声对纯音~、纯音噪声对语音~;
影响:强度、频率(相近、低对高)
听觉疲劳
强度大大超过正常限度or长时间;听觉阈限暂时提高;
指标:暂时阈移
听觉适应
持续声音;听觉感受性下降;响度平衡法
听觉生理基础
1、人耳:外耳、中耳、内耳
2、耳蜗:换能作用
3、听觉传导机制、中枢机制
听觉理论
频率理论、共鸣理论、行波理论、神经齐射理论
频率理论
拉瑟福德;内耳基底膜、镫骨按相同频率运动;与声音频率相适应;
不完全解释对声音频率的分析;人耳无法震动1000Hz
共鸣理论
赫尔姆霍兹;声音频率高;短纤维(蜗底)发生共鸣;声音频率低,长纤维(蜗顶)发生共鸣
行波理论
冯贝克西;整个基底膜震动;蜗底开始;向蜗顶推进;振幅增高;达最大停止;
声音频率低。近蜗顶;高近蜗底
神经齐射理论
韦弗尔,低于400Hz,个别纤维发放频率与声音频率对应;超过400,无法单独;齐射原则作用
触压觉
非均匀分布的压力、皮肤;
两点辨别阈限(绝对阈限):能分辨出的、两点最小距离;疲劳时上升;判断运动性疲劳
温度觉
适宜刺激:表面温度变化;
刺激温度、表面温度(生理零度)决定;
高于、温觉,低于、冷觉
痛觉
伤害性刺激;引起反应;
皮肤痛觉,性质清楚、定位准确;
内脏痛觉,性质模糊、不准弥散
感受器:游离神经末梢;提供警觉信号,自我保护,适应很难发生
嗅觉
有气味的气体物质;唯一不通过丘脑直传大脑
影响因素:刺激物性质、环境、机体状况、时间、长期职业实践;
锁和钥匙理论
味觉
溶于液体的化学物质;感受器:味蕾
甜(舌尖)、咸(舌中)、酸(舌两侧)、苦(舌根)
甜苦符合锁和钥匙原理,咸酸直接末端
动觉
运动感觉;位置、运动、肌肉紧张程度;
感受器:肌肉组织、肌腱、韧带、关节;
随意运动的基础
平衡觉
静觉;加减速度直线运动、旋转运动
感受器:内耳的前庭器官(半规管、前庭)
晕船晕车
内脏感觉
机体觉;内脏活动作用于内脏壁感受器;
饥渴、饱胀、便意、恶心、疼痛
性质不确定、定位不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