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必背30条 Flashcards

1
Q

马克思主义的内容

A

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3个基本组成部分。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2大发现的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2
Q

马克思主义的特征

A

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性。其科学性是指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其革命性是指马克思主义的集中表现了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其实践性是指马克思主义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实践而不断发展的学说。其人民性是指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一切奋斗都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其发展性是指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3
Q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A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第一,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第二,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第三,马克思主义是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4
Q

哲学基本问题

A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2个方面的内容:1.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即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5
Q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A

根据对世界状态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2种不同的观点。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则坚持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6
Q

物质犯范畴

A

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建立在物质决定意识这一唯物主义基本前提之上的。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巨大的,但不是无限度的,它是受到客观世界、历史条件制约的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7
Q

运动

A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7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8
Q

规律

A

规律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9
Q

联系

A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有4个特点:1.联系具有客观性。坚持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联系中去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2.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其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其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其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并通过它表现出联系的普遍性。世界的普遍联系是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内在体现。3.联系具有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有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等。4.联系具有条件性。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0
Q

发展

A

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所谓过程是指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1
Q

对立统一规律

A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中的实质和核心。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矛盾的同一性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是包含差别和对立的同一;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2
Q

主要矛盾

A

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在每一对矛盾中有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解决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矛盾双方同归于尽;矛盾双方形成协同运动的新形式;矛盾双方融合成一个新事物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3
Q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A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4
Q

量变和质变

A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量变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的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5
Q

辩证否定观

A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6
Q

实践的基本特征

A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3个基本特征:第一,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第二,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第三,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实践的3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

17
Q

实践的作用

A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定人的大脑和感官在生理素质上的差异对认识的影响,也不否认学习间接经验的重要性。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18
Q

认识的发展过程

A

认识的发展过程,首先是由实践到认识,即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也是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

19
Q

真理

A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对于特定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

20
Q

真理的相对性

A

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也有三层含义:一是从广度上说,有待于扩展;二是从深度上说,有待于深化;三是从进程上说,有待发展。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21
Q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A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

22
Q

社会存在

A

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23
Q

社会意识形态

A

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24
Q

生产力三要素

A

生产力有3个基本要素:一是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它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物质标志。二是劳动对象。三是劳动者。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中还包含着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即一般生产力,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关系是一种人和人的关系,但它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25
Q

经济基础

A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包括意识形态(即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它的核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26
Q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其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根本的矛盾,它决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产生和发展;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7
Q

人的本质

A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现实中的人。社会历史是由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构成的。所谓现实的人,是基于自身需要和社会需要而从事一定实践活动的、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有能动性的人

28
Q

人民群众

A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首先,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其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再次,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最后,人民群众既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29
Q

个人

A

个人,是指生活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具有独特个性的个体。在社会发展中,所有个人都起到一定作用。历史人物,特别是杰出人物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评价历史人物时,应坚持运用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

30
Q

认识、改造世界

A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也就是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认识必然,争取自由,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目标

31
Q

劳动价值论

A

1、商品的定义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 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 值的矛盾统一体。
2、使用价值的定义和属性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 商品的有用性,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 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共有的属性。使用 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使用价值是交换 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3、价值的定义和属性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 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价值是商品特有的社会 属性,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比例 相交换,就是因为它们都有价值。
商品价值在质的规定性上是相同的,因而彼此可 以比较。商品的价值实体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 别的人类劳动,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的一 定社会关系。
4、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两者对立统一。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 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其统一性表 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 因素。
5、 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因素
商品价值的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 的,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 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6、 价值规律的内容及表现形式
(1)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 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 换的原则进行。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价值 自发波动。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7、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必须 通过交换解决。

32
Q

剩余价值理论

A
1、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劳动力商品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力商品在 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 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价值,而 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劳动 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2、剩余价值的实质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 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剩余劳动创造 的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 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3、	绝对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 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成为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 基本方法。
4、	相对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 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 产的剩余价值。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是通过提高全社会的劳动生产 率实现的。(即通过提高全行业的技术)
5、超额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 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资本家追 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6、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资本积累的本质,就是 资本家不断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入 的剥削和统治。
7、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是指不能带来剩余价值的资本;可变资本 是指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资本。
8、	资本有机构成
从自然形式上看,由生产的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生产 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
从价值形式上看,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价值之间的 比例,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
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 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通常用C:V来表 示。(即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值)
9、资本的三个阶段和三个职能
资本依次执行三种不同职能。
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货币资 本的职能。
第二个阶段是生产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生产资 本的职能。
第三个阶段是售卖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商品资 本的职能。
10、	剩余价值的计算公式
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剩余价值。利润/可变资本
11、工资
表现为全部劳动的报酬,实际上是劳动力的价值。
12、剩余价值规律和平均利润率不断下降是资本 主义社会无法避免的规律。
13、经济危机
实质:生产相对过剩。
根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资本主 义私入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周期性特点:一般包括四个阶段:危机、萧 条、复苏和高涨。
33
Q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A

1、资本主义国家主要职能
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内职能,主要是政治统治职能,资 本主义国家的对外职能,是指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进 行国际交往与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职能。资本 主义国家的对外职能是对内政治统治职能的延伸, 是服务于其政治统治的。

2、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
资本主义所标榜的政治制度包括资本主义的民主 与法制、政权组织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 等。
3、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和局限性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 是服从于资产阶级进行统治和压迫需要的政治工 具 其一,资本主义的民主是金钱操纵下的民主,实际是 资产阶级精英统治下的民主。
其二,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 等。
其三,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是一种维护资产阶 级统治的政治制度。

4、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本质
第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 的观念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 基础服务的。
第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 的集中体现。

34
Q

第六章
本章内容: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正确认 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和发展趋势
注意事项:难度不大,主要考查选择题
考查方式:选择题

A

一、垄断资本主义
1、 垄断的含义
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 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 商品的生产、销售员售和价格进行操纵与控制。垄断 是通过一定的垄断组织形式实现的。
2、 垄断的本质
操纵垄断价格,以攫取高额垄断利润。
3、 垄断与竞争的关系
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 剧烈。垄断条件下的竞争同自由竞争相比,具有一 些新特点。
1)在竞争目的上,垄断条件下的竞争的主要目的 是要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巩固、扩大已有的垄断地 位。
2) 在竞争手段上,垄断条件下竞争的手段更加多 样。
3) 在竞争范围上,在垄断时期,竞争的规模扩大,范 围遍及各个领域和部门,并由国内扩展到国外。
总之,垄断条件下的竞争,规模大、时间长、手段残 酷、程度更加激烈,具有更大的破坏性。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入垄断资本融 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是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 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 一步尖锐化的结果。
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是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来为其服务的手段, 是私入垄断资本为了维护垄断统治和获取高额垄 断利润,而和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 形式。

35
Q

二、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新变化

A

1、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国家资本所有制形式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法人资 本所有制崛起并成为居主导地位的资本所有制形 式。(都是剥削关系)
2、 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主要表现在:职工参与决策,终身雇佣,职工持股。
3、 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
一是资本家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二 是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 者。三是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 劳动方式发生了新变化。
4、 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资产阶级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断加强,已经承担起 提供财产保护、增强国家竞争力、实现经济增长 和充分就业、保持经济稳定、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以及维护竞争秩序等重要职能。

5、	政治制度的变化
首先,国家行政机构的权限不断加强,其次,政治制 度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公民权利有所扩大。再次,法 制建设得到重视和加强,最后,改良主义政党在 政治舞台上的影响日益扩大。
6、	资本主义新变化的根本原因
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
7、	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资本追逐剩余价值的本性并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 获取剩余价值的方式和方法。社会福利制度缓和 了资本主义分配关系的矛盾,但并没有改变导致财 富占有两极分化的制度基础。周期性经济危机仍 然是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经济特征。
8、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的矛盾与 冲突
第一,经济发展“失调气

第二,政治体制“失灵二 第三,社会融合机制“失效”。

36
Q

三、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A

1、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 会主义所代替。

2、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并不意味着 资本主义社会将在短期内自行消消亡。资本主义向 社会主义的过渡必然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历史 进程。

37
Q
第七章
本章内容: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进程,科学社 会主义一般原则
注意事项:难度不大,只需多看看,记住重要理 论内容即可。
考查方式:选择题
一、社会主义理论
A
一、社会主义理论
1、	社会主义发展史的2次飞跃
1)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2)	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2、	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
19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批 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3、	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
空想社会主义者只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 运,却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他们 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 他们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 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
4、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马克思恩格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了唯物史观 和剩余价值学说,为实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的飞跃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5、	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
第一国际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与国际工人 运动的结合,初步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工人运动 中的指导地位。
1871年爆发的巴黎公社革命,是第一国际精神的 产儿,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6、	十月革命胜利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十月革命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 跃,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7、	社会主义在苏联一国的实践
列宁领导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大体上经历了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进一步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
第二个时期: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即 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第三个时期:由战时共产主义转变为新经济政策 时期。
列宁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的具体实 际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俄国国情的社会主义 道路。这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贡献,也是 他留给后人的最宝贵的思想遗产。
8、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不仅在中华人民共和 国发展史上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而且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和人类社会发展史 上也具有重大意义。

38
Q

二、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

A

二、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
1、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
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 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人民进行社 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基本遵循。

2、	正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并提 出了正确对待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的科学态 度。他们一方面强调这些原则的正确性,另一方 面又反对将这些原则当作一成不变的教条。
3、	在实践中探索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
1)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 原因主要有:
第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
第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
第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第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 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 期的过程。
2)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第一,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 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第二,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社会主义发 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
第三,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 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
3)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第一,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对待马克思 主义的科学态度。
第二,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从当时当地 的历史条件出发,坚持“走自己的路”。
第三,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充分吸收人 类一切文明成果。
4)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开拓前进:
第一,在实践中开拓前进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 必然要求。
第二,以自信担当、开拓奋进的姿态走向社会主 义光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