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感觉 Flashcards
感觉的含义
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的作用和意义
(1)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2)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
(3)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感觉的种类
按照引起感觉的刺激来源于身体的外部或内部来分类:
(1)外部感觉
外部感觉是由体表感受器对外界事物属性的反应,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
(2)内部感觉
内部感觉是由内部感受器对身体的位置、运动和各内脏的不同状态的反应,包括动觉、平衡觉和内脏感觉等。
感觉测量
(1)感受性
感受性是指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用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即感觉阈限来表示。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之间成反比的关系。
(2)绝对感觉阈限
绝对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绝对感觉阈限表现的是绝对感受性。
(3)差别感觉阈限
差别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差别反应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又叫差别阈限,或最小可觉差。差别感觉阈限表示的是差别感受性。
(4)韦伯定律
韦伯发现,差别阈限随原来的刺激强度变化而变化,但差别阈限与原来刺激强度的比例是一个常数。韦伯定律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公式:K=delta I/I(K是一个常数,delta I是差别阈限,I是刺激强度)。通过比较韦伯常数的大小,可以比较不同感觉通道的感受性,听觉较高,品尝盐味的感觉较低。
(5)费希纳定律
费希纳受韦伯定律的启发,用实验测量了刺激强度与它所引起的感觉大小之间的关系,发现感觉的大小与刺激强度的对数成正比。
公式:P=KlgI(P是心理量即感觉的大小,I是物理量即刺激的强度,K是修正值—常数)
费希纳的研究开创了心理物理学的领域。费希纳定律假定所有最小可觉差在主观上相等,并且是以韦伯定律为基础的,所以也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
(6)斯蒂文斯定律
斯蒂文斯采用数量估计法研究发现,心理量与刺激的物理量的乘方成正比,又叫幂定律。公式:P=KI的n次方(P为心理量,I为刺激的物理量,K和n都是常数)。
感觉现象——感觉对比
不同性质的刺激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视觉对比的现象包括明暗对比、颜色对比两种。
其他感觉也都有对比的现象。
两种刺激同时作用形成的对比叫做同时对比,两种刺激相继作用形成的对比叫做继时对比。
感觉现象——感觉适应
是指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视觉的适应包括明适应和暗适应。前者是强光作用下,视觉感受性的降低。后者是在弱光作用下,视觉感受性的提高。
感觉现象——感觉的相互作用
是指不同感受器之间相互影响和作用。联觉是其中的一种,它是指一种刺激不仅引起了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了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感觉现象——感觉补偿
是指某种感觉缺失后,因其他感觉的感受性增强而引起的部分弥补作用的现象。不同的感觉之间能够发生补偿作用,是因为在一定条件下,各种感觉通道的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换。
视觉的含义
视觉的适宜刺激是380nm-780nm的电磁波,又叫光波。低于380nm的是紫外线,高于780nm的是红外线。从长到短依次是红橙黄绿青蓝紫。
视觉的生理机制
1、折光机制(眼球) 2、感觉机制(视网膜) 视觉的感受器是视网膜上的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 (1)视锥细胞是昼视器,感受颜色和细节。 (2)视杆细胞是夜视器,感受明暗。 (3)视网膜中央凹只有锥体细胞,对光最敏感。在中央凹附近有个对光不敏感的区域叫盲点,来自视网膜的视神经节细胞的神经纤维在这里聚合成视神经。 3、传导通路 传导通路包括视网膜双极细胞、神经节细胞和外侧膝状体三部分。 4、中枢机制 视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枕叶的纹状区。 5、反馈性调节 视觉不仅依赖于视觉感受器的活动,而且依赖于中枢对视觉感受器的反馈性调节。
视觉现象——明度
(1)明度与视亮度
明度是眼睛对光源和物体表面的敏感程度的感觉。主要是由光线强弱决定的一种视觉经验。一般来说,光线越强看上去越亮,光线越弱,看上去越暗。大多数光线是由物体表面反射后进入眼睛的,而不是直接从光源来的。因此,明度不仅决定于物体照明的强度,而且决定于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光源的照明强度越高,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越大,看上去就越明亮。
(2)明度和波长
在可见光谱的范围内,人眼对不同波长的光线感受性是不同的。锥体细胞能吸收可见光谱所有波长的光,但它对光谱的中央部分最敏感。对低于500nm或高于625nm的波长的感受性要差很多。棒体细胞的整个曲线向光谱较短的一端移动50nm,他们对短波一段较敏感,而对波长超过620nm的红光,几乎是不敏感的。
因此,当人们从椎体视觉(昼视觉)向棒体视觉(夜视觉)转变时,人眼对光谱的最大感受性相短波方向移动,因而出现了明度变化。例如:在太阳照射下,红花与蓝花可能显得同样亮,当夜幕降临时,蓝花似乎比红花更亮些,这就是普肯耶现象。这一现象说明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白天或夜晚)人们的视觉机制是不同的。
视觉现象——颜色
1、颜色的含义
颜色是指光波作用于人眼引起的视觉经验。在日常生活中,颜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颜色包括彩色和非彩色,狭义的颜色仅指彩色。
2、颜色的三个特性
(1)明度:指颜色的明暗程度。取决于光的强度和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非彩色就是灰,它只有明度一种特性。
(2)色调:取决于光的波长。
(3)饱和度:又叫浓度,指某种颜色的纯杂程度或鲜艳程度,取决于彩色里掺杂了多少灰。
3、颜色混合
两种颜色混合到一起产生新的颜色的现象。分两种:
(1)色光混合:是指将具有不同波长的光混合在一起,是相加的混合,即将各种波长的光相加。三原色是红、绿、蓝。
(2)颜料混合:是指颜料在调色板上的混合,是相减的混合,即某些波长的光被吸收了。三原色是品红、黄色、青色。
两种颜色混合在一起失去了色调而成了灰色,这两种颜色叫互补的颜色。在色光混合里,红和绿、黄和蓝都是互补的颜色。
4、色觉缺陷包括色弱、部分色盲和全色盲。
视觉中的空间因素——视觉对比
由光刺激在空间中的不同分布引起的视觉经验。可以分为明暗对比和颜色对比。
视觉中的空间因素——马赫带
马赫带现象可以用侧抑制来解释。由于相邻细胞之间存在侧抑制的现象,来自明暗交界处亮区一侧的抑制大于来自暗区一侧的抑制,因而使暗区的边界显得更暗。同样,来自明暗交界处暗区一侧的抑制小于来自亮区一侧的抑制,因而使亮区的边界显得更亮。更亮和更暗的区域叫马赫带。
视觉中的空间因素——视敏度
视敏度是指视觉分辨物体细节的能力,医学上称为视力。视敏度的大小通常用视角大小表示。视角即物体通过眼睛节点的夹角。其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和物体离眼镜的距离。当你能够看清一个物体或者物体间的距离时,所对视角越大,视力越差;视角越小,视力越好。视敏度一般分为最小可见敏度、最小间隔敏度和游标敏度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