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知觉 Flashcards

1
Q

知觉的含义

A

知觉是指客观事物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引起的人脑对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2
Q

知觉和感觉的关系

A
知觉和感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联系
他们都是由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引起的,都属于对事物的感性认识。
(2)区别
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但是知觉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总和,它已经将各种感觉信息整合成一种结构,并融合了人们的经验。同样一个事物对不同的人来讲,感觉是一样的,知觉是不同的(掺杂了知识和经验)。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3
Q

知觉的组织原则

A

简单性、封闭性、邻近性、相似性、对称性、线条朝向、良好连续、共同命运。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4
Q

知觉的特性

A
1、知觉选择性
(1)定义
知觉选择性是指有选择的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对象,而把其他事物当成知觉背景。例如:两歧图。
(2)影响因素
客观:对象和背景间的差异、对象的活动性、对象特征
主观:有无明确目的或态度
2、知觉整体性
(1)定义:知觉整体性是指知觉具有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各种属性结合起来,知觉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
(2)影响因素
客观:刺激物的结构,包括刺激物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分布。
主观:个体的知识经验。
(3)作用
大大提高了人知觉事物的能力,整体知觉会抑制个别成分(部分或细节)的知觉。
3、知觉理解性
(1)定义:知觉理解性是指在知觉事物的过程中,人们根据已知线索,用自己的知识经验提出假设,并进行检验,最后对知觉对象作出合理的解释,使它具有一定意义的特性。
(2)影响因素
主体以往经验、词语的作用、动机与期望、情绪与兴趣、以及定势(知觉的准备状态)等。
(3)作用
帮助对象从背景中分出、有助于知觉的整体性、能产生知觉期待和预测。

4、知觉恒常性
(1)定义:知觉恒常性是指当物理刺激变化而知觉保持稳定的现象。
(2)影响因素:视觉线索、主体经验。
(3)种类:知觉恒常性包括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颜色恒常性、明度恒常性、方向恒常性。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5
Q

空间知觉——形状知觉

A

1、形状的特征分析
人对形状的识别开始于原始特征的分析和检测,包括点、线、角度、朝向和运动等。
视觉系统以特征觉察器对这些特征进行的检测是自动的、无需意识的。
2、轮廓与图形
轮廓代表了图形及背景的一个分界面。它是视野中临近的成分出现明度或颜色的突然变化时出现的。
一个物体的轮廓不仅要受空间上临近的其他物体轮廓的影响(大小错觉),也要受时间上前后出现的物体轮廓的影响。图形掩蔽实验说明人在知觉物体形状时,轮廓的形成是需要时间的。
当客观不存在刺激的梯度变化时,人们在一片同质的视野中也能看到轮廓,这种轮廓就叫主观轮廓或错觉轮廓。
3、图形的组成
知觉的组织原则:简单性、封闭性、邻近性、相似性、对称性、线条朝向、良好连续、共同命运。
4、形状识别
人们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当前获得的信息,确定知觉到的图形是什么,叫形状识别(或模式识别)。这是比特征分析更高的一个阶段,他要求人对复合特征进行加工,这种加工具有系列搜索的特点。
5、注意在形状知觉中的作用
注意在特征整合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没有注意参与时,特征可能是游离的,因而可能出现错误的结合。在注意的参与下,人们可能知觉到事物的整体。
6、眼动与形状知觉
眼动在形状知觉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微小的、不随意的眼动,如微跳、漂移、生理震颤等;另一类是随意的、较大的眼动,如眼跳、追踪等。微跳对维持视觉映像,避免视网膜因注视而产生局部适应具有重要意义。眼跳是指眼睛从一个注视点到另一个注视点的单个运动,发生在三种情况下:
(1)用眼球搜索需要观察的物体;
(2)将眼球由一处转移注视另一处;
(3)当刺激落在视野边缘时,使物体回到视野中央。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6
Q

空间知觉——大小知觉

A
1、大小—距离不变假设(埃默特定律)
视网膜投影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成正比,与距离成反比。
公式:a=A/D(a是视网膜视像大小、A是物体的实际大小、D是对象与眼睛的距离)
2、物体熟悉性
当熟悉的物体距离改变时,虽然视网膜投影大小随之改变,但熟悉的大小使人们能较准确的知觉到物体的实际大小。
3、邻近物体的大小对比
两个实际大小相等的物体,当一个物体处于大物体的包围中,它看上去显得小;反正,则显得大。
4、体态变化
当观察者仰视或者俯视时,知觉对象都会缩小。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7
Q

空间知觉——深度知觉

A
1、肌肉线索(生理线索)
(1)眼睛调节晶状体的形状(曲度)
(2)双眼视轴的辐合
距离近,辐合角大;距离远,辐合角小。
2、单眼线索
(1)对象重叠(遮挡):一个物体掩盖或遮挡另一物体,被掩盖的物体知觉的远。
(2)空气透视:近处物体清晰、远处物体模糊,人们根据这一线索推断物体的远近。
(3)线条透视:两条向远方延伸的平行线看起来趋于接近。
(4)相对高度:在其他条件相同时,视野中物体相对位置高的,显得远。
(5)纹理梯度(结构级差):指视野中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投影密度发生有层次的变化,远处对象密度大,近处对象密度小。
(6)运动视差和运动透视
运动视差是指当观察者与周围环境的物体相对运动时,近处的物体看上去移动的快、方向相反;远处的物体看上去移动的慢、方向貌似相同。这是由同一时间内距离不同的物体在视网膜上运动范围的不同造成的。
运动透视是指当观察者向前运动时,视野中的景物也会连续活动,近处的物体流动的速度大,远处的物体流动的速度小。
3、双眼线索——双眼视差
两眼相距大概65mm,因此同一事物落在两眼视网膜上的视像就有了差异,两眼上略有差异的视像叫双眼视差,它是产生深度知觉的最主要的线索。
如果两眼成像部位相差太大,则会产生双像,即把一个物体看成两个。
当距离超过1300米时,两眼视轴平行,双眼视差为零,对距离的判断失去作用。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8
Q

空间知觉——方位知觉

A

方位知觉是脑对物体方位的反映,指对物体的空间关系、位置和对机体自身所在空间位置的知觉。视觉和听觉在人类定位中起到重要作用。
1、视觉方位定位
人类根据周围环境的参照物,通过视觉,如太阳、建筑物的位置,根据天空和地面、人与外界物体的关系来判断方位。
2、听觉方位定位
听觉定向能力主要来自两耳听觉的差异,即时间差、强度差和位相差。其定向规律有:
(1)来自人体两侧的声源容易分辨;
(2)头部中切面上的声音容易混淆;
(3)以两耳连线中点为顶点,两耳连线为垂直于底面的直线作圆锥,则圆锥面上各点发出的声音容易混淆。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9
Q

时间知觉

A
时间知觉是指对物质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1、时间知觉的四种形式
对时间的分辨、对时间的确认、对持续时间的估量(1秒最准)、对时间的预测。
2、时间知觉依据
根据自然周期性的变化、计时器提供的信息、人体生理和心理周期性的变化。
3、影响因素
(1)感觉通道的性质
在判断时间的精确性方面,听觉最好、触觉次之、视觉最差。
(2)一定时间内事件的数量和性质
在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越多,性质越复杂,人们倾向于把时间估计得越短。事件数量越少,性质越简单,人们倾向于把时间估计得越长。但是在回忆往事时情况正好相反。同样时间内的经历,经历越丰富,越觉得时间长,经历越简单,越觉得时间短。
(3)主体的兴趣和情绪
人们对感兴趣的事情,觉得时间过得快;对厌恶的事情,觉得时间过得慢。在期待某种事情时,会觉得时间过得慢;对不愿出现的事情,会觉得时间过得很快。
期待的事情过得快,喜欢的事情过得快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0
Q

运动知觉

A

运动知觉时脑对空间中运动物体特性的反映,分为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
1、真动知觉
对物体本身真正的空间位移和移动速度的知觉。
刚刚被察觉的单位时间内物体运动的最小视觉范围(角速度),叫运动知觉的下阈限。
高于上阈限,人们只能看到弥漫性的闪烁。低于下阈限,人们只能看到相对静止的物体。
2、似动知觉
在一定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似动的主要形式有:
(1)动景运动(最佳运动或phi运动)
当两个刺激物按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相继呈现时,会看见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运动。例如:电影、电视等。
(2)诱发运动
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相邻的一个静止物体产生运动的现象。例如,浮云的运动,让人们看到月亮动,而云是静止的。
(3)自主运动
注视暗室中的光点会感觉它在动。
(4)运动后效
在注意像一个方向运动的物体之后,如果将注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会感觉它向相反方向运动。例如,注视完瀑布之后再看静止的田野,会觉得田野上的一切向上飞动。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1
Q

知觉的信息加工——自下而上加工和自上而下加工

A

1、自下而上的加工
知觉的产生依赖于感觉器官提供的信息,即客观事物的特性,对这些特性的加工叫自下而上的加工或数据驱动加工。
2、自上而下的加工
知觉的产生还依赖于主体的知识经验及其兴趣、爱好、心理准备状态,即还需要加工主体头脑中已经存储的信息,这种加工叫自上而下的加工或概念驱动加工。
3、在知觉外界物体时,非感觉的信息越多,所需要的感觉信息就越少;反之,则需要较多的感觉信息。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2
Q

知觉的信息加工——模式识别理论——模板匹配理论

A

(1)理论观点
长时记忆中存储了各种各样来自个体生活经验的外部模式的缩小的拷贝或副本,即模板。这些模板与现实环境中的刺激模式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模式识别是刺激模式与人脑中模板产生最佳匹配的过程。
(2)优点
模版匹配理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人在知觉过程中如何进行模式识别,并在实现具有人工智能的机器模式识别中得到了实际运用。
(3)缺点
按照该理论的假设,每一个有千变万化现象的事物,记忆系统中都要储备与之一一对应的模板才能识别,需要在记忆中存储大量模板。
这种理论对模式识别的解释比较刻板和生硬,缺乏人们在实际知觉中对模式识别的灵活性和变通性。
没有明确解释模版匹配的机制,尤其难以解释人们迅速识别一个新的、不熟悉的模式的现象。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3
Q

知觉的信息加工——模式识别理论——原型匹配理论

A

(1)理论观点
记忆中储存的不是与刺激模式一一对应的模板,而是一类刺激模式的原型(有关一类事物或刺激模式的概括性表征,反映一类客观事物所具有的共同基本属性)。模式识别是在记忆中找到与当前的刺激模式最相似的原型的过程。不需要严格匹配,只需要存在相似的原型,新的、不熟悉的模式也可以得到识别,是一种近似的匹配。
(2)优点
原型匹配理论大大减少了模板的数量,不仅减轻了记忆的负担,而且是模式识别的过程具有灵活性和变通性。这种识别过程基本与日常生活经验相符。
(3)缺点
匹配过程只强调自下而上的加工,而缺少自上而下的加工。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4
Q

知觉的信息加工——模式识别理论——特征分析理论

A

(1)理论观点
组成模式的元素或成分成为特征,模式可以分解为特征。在识别过程中,首先要对刺激物的特征进行分析,抽取刺激的有关特征,然后将这些抽取的特征加以合并,再与长时记忆中的各种特征进行比较,一旦获得最佳匹配,外部刺激就被识别。
(2)赛尔弗里奇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特征分析模型,称为“泛魔”识别模型。该模型将模式识别过程分为四个层次:
映象鬼:对外部刺激进行编码,形成刺激的映象。
特征鬼:对刺激的映象进行分析,分解为各种特征。
认知鬼:监视各种特征鬼的反应,当发现了有关特征时就会喊叫。
决策鬼:根据这些认知鬼的喊叫,选择叫声最大的那个认知鬼所负责的模式,作为所要识别的模式。
(3)优点
依据刺激的特征进行识别,避免预加工的困难,使识别有更强的适应性。
同样的特征可以出现在许多不同的模式中,极大的减轻了记忆负担。
在识别中需要抽取必要的特征,再加以综合,使模式识别过程有更多的学习色彩。
(4)缺点
只有自下而上的加工,没有自上而下的加工。由局部加工到整体加工,无法说明人在识别模式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5
Q

错觉的含义

A

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物体歪曲的知觉,这种歪曲往往带有固定的倾向。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6
Q

错觉产生的原因

A
1、眼动说
在看几何图形时,眼球会跟着图形的轮廓或线条做扫描运动,而眼球运动的方向会影响眼球运动的速度,这就会导致错觉的产生。
2、移情说
观察者把自己认同于图形的某部分,并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图形上面,因而引起视觉变形。
3、完型倾向说
人的知觉系统具有某种完型的倾向,这种倾向夸大了似乎能分开的事物各特征间的距离,因而引起错觉。
4、透视说
由于图形通过透视暗示着深度,因而导致图形大小知觉的变化。
5、常性误用说
这种理论认为,错觉是知觉恒常性的颠倒。
6、神经抑制作用说
在看两个接近的图形时,他们所引起的相邻的神经细胞的活动会发生侧抑制的作用,从而导致看到的图形发生了位置移动,造成错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