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思维 Flashcards

1
Q

思维的含义

A

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和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或问题解决的活动中。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2
Q

思维的特征

A

(1)概括性
概括性是思维其他所有特征的前提,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的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概括的水平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思维的水平。例如,农民总结出“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2)间接性
间接性指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或者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例如:医生通过临床症状诊断疾病;根据“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们看到“月晕”就很少会出门,看到“础润”就会带伞。

(3)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
思维是一种探索和发现新事物的心理过程。它常常指向事物的新特征和新关系,这就需要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不断进行更新和改组。例如:遇到一个新问题时,虽然没有现成的解决方法,但是可以通过将现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改组,形成解决新问题的方法。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3
Q

思维的种类——根据任务的性质、内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A

(1)直观动作思维
直观动作思维的任务具有直观的形式,要依赖于实际操作来解决问题,又叫实践思维,是3岁之前的主要思维方式。
(2)形象思维
人们利用脑中的具体形象(表象)来进行思维,是3-6岁的主要思维方式。
(3)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面对的是理论性质的任务,要依赖于概念和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多出现在6岁以后。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4
Q

思维的种类——根据解决问题时凭借的知识性质

A

(1)经验思维
经验思维是指人们凭借日常生活的经验进行的思维活动。
(2)理论思维
理论思维是指根据科学的概念和论断,判断某一事物、解决某一问题的思维活动。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5
Q

思维的种类——根据思维的表现方式

A

(1)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指人们在面对新问题、新事物和现象时,能迅速理解并做出判断的思维活动。
(2)分析思维
分析思维是指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律,逐步推导而得到合理结论的思维过程,又叫逻辑思维。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6
Q

思维的分类——根据思维的方向

A

(1)辐合思维(convergent thinking)
辐合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和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也就是从给予的信息中产生逻辑的结论,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思维。
(2)发散思维(divergent thinking)
发散思维是指,人们沿着不同方向思考,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产生大量、独特的新思想,是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成分。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7
Q

思维的种类——根据是否具有创造性

A

(1)常规性思维
常规性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直接解决问题。
(2)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指,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和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最高级形式。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8
Q

思维的过程——分析与综合

A

(1)分析是指在头脑中把事物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方面和个别特征的思维过程。
(2)综合是指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方面和个别特征的结合起来考虑的思维过程。
(3)分析与综合是思维过程的最基本形式。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9
Q

思维的过程——比较与分类

A

(1)比较是指在头脑中把不同的事物和现象加以对比,确定他们之间的异同点的思维过程。
(2)分类是指在头脑中根据事物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把它们区分为不同种类的思维过程。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0
Q

思维的过程——抽象与概括

A

(1)抽象
抽象是指在头脑中把同类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抽取出来,并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特征的思维过程。
(2)概括
概括是指把头脑中抽象出来的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综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使之普遍化的思维过程。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1
Q

思维的过程——具体化和系统化

A

(1)具体化
指在头脑中把抽象、概括出来的一般概念、原理和理论同具体事物联系起来的思维过程。也就是用一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用理论指导实际活动的过程。
(2)系统化
指在头脑中把学到的知识分门别类地按照一定程序组成层次分明的整体系统的过程。
(3)在思维过程中,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具体化与系统化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并在实际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结合起来使用。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2
Q

概念的含义

A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认识。

概念都有其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概念的外延是指属于这个概念的个体,也就是概念所包括的范围。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之间是相反的关系。概念的内涵越深,即它所包含的本质属性越多,它的外延就越窄。概念的内涵越浅,即它所包含的本质属性越少,它的外延就越广。

概念是用词来表达、巩固和记载的,但是词并不等于概念。例如,虚词并不表达概念,同一词可以表达不同概念,同一概念可以用不同词来表达。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3
Q

概念的种类——根据所包含属性的抽象和概括程度

A

(1)具体概念
是按照事物的指认属性形成的概念,或者说是事物的现状形成的概念。
(2)抽象概念
是按照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属性形成的概念。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4
Q

概念的分类——根据概念反映事物属性的数量及其相互关系

A

(1)合取概念conjunctive concept
合取概念是指,一类事物中单个或多个同时存在、缺一不可的属性形成的概念。例如,“毛笔”就是由“用毛制作”和“书写工具”这两个不可分割的属性组成的概念,这个概念就是合取概念。
(2)析取概念disjunctive concept
析取概念是指,根据不同的标准,把单个或多个属性结合在一起形成的概念。例如:“好学生”就是把”学习努力“、”成绩优秀“、”热爱集体“、”乐于助人“等属性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概念。这个概念中可以包含一个、两个或多个属性。
(3)关系概念relative concept
关系概念是根据事物之间的关系而形成的概念。如高低、大小等概念。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5
Q

概念的分类——根据概念形成的自然性划分

A

(1)自然概念
自然概念是指按照事物自身的特点而形成的概念,如鸟、水、文化和发展等概念。
(2)人工概念
人工概念是指在实验室里,为研究人的思维,模拟自然概念形成过程而人为制造出来的概念。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6
Q

概念的结构

A

概念的结构指的是概念由什么成分组成,概念之间的关系如何等问题。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7
Q

概念结构的模型——层次网络模型

A

层次网络模型(hierarchical network model)是由柯林斯等人提出的,该理论认为:
(1)概念以结点(node)的方式储存在概念网络中,每个概念都具有一定的特征,这些特征实际上也是概念。
(2)概念根据逻辑的上下位组成网络,用连线表示概念间的关系。层次水平越高的概念抽象概括性水平越高。
(3)每个概念的特征实行分级储存,即每一层概念的结点上只储存该概念的独有特征,而同层概念的共有特征储存在上一层概念的结点上。
(4)提取概念意义就是对概念网络进行搜索的过程。搜索的距离越长,反应的时间就越长。搜索距离的长短用连线的长短来表示。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8
Q

概念结构的理论——激活扩散模型

A

柯林斯等人在层次网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激活扩散模型(spreading activation model),认为概念的结构是一个网络模型,是以概念之间的语义联系强度或者语义相似性为基础组成的概念网络。在概念网络中,连线的长短表示了概念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

假定当一个概念被加工时,其意义激活会自动的传递到相关概念,使得相关概念的意义也得到激活。而激活的强度随着传递距离的增加或者传递时间的延长而降低。

激活扩散模型不仅较好的说明了概念的组织结构,而且成功的解释了心理学上的语义启动效应(semantic priming effect)。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9
Q

概念结构的理论——特征表理论

A

波纳等人提出,认为概念是由定义特征和概念规则两个因素构成,定义特征即一类概念的个体具有的共同属性,概念规则是指整合这些特征的规则。C=R(X,Y,…),其中C为概念,R为概念规则,X,Y,…为一类个体具有的共同的定义特征。该理论可以很好的解释人工概念的研究,却难以解释某些自然概念。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20
Q

概念结构的理论——原型模型理论

A

茹什等人提出,概念是由原型和原型加上其特征,并由相似性的单元组成的。原型是指范畴中最能代表该范畴的典型的成员。概念由原型来表征。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21
Q

概念形成的含义

A

概念形成(concept formation)是指个体掌握概念所包含的本质属性的过程。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22
Q

概念形成的阶段

A

(1)抽象化:指对具体事物的各种特征或属性进行抽象
(2)类化:个体对客观事物的特征或属性进行分类
(3)辨别:对客观事物的本质或特征之间差异的认识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23
Q

概念形成的理论——共同要素说

A

赫尔提出了概念形成的共同要素说,该理论假设概念是一组特征,形成概念就是从样例中抽取有关属性或者特征规则。

抽取的特征可以是一组定义性属性,或者一组足以定义概念的特征。

赫尔认为,概念的形成是将一类概念的共同特征抽取出来,并对它们作出反应的过程。

共同要素说能很好的解释人工概念形成的实验结果,但对自然概念的形成则较难说明。

24
Q

概念的形成——假设检验说

A

布鲁纳等人的研究最有代表性,布鲁纳通过图形选取探讨了概念形成的过程。实验设计了81张图片,图片上的属性有四种:图形、图数、颜色、边线。由这些属性的不同组合,可以构成许多不同的概念。布鲁纳等人的假设检验说认为,概念形成的过程就是不断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过程。被试根据对实验材料材料的分析、综合与主试提供的反馈,提出了种种假设,当某种假设被证明是正确的,概念也就形成了。

25
Q

概念的形成——样例学习说

A

茹什对假设检验说提出了质疑,因为假设检验说是建立在人工概念研究的基础上,不适宜解释自然概念。

茹什认为,自然概念的形成以样例学习为主,即在掌握自然概念的过程中不是掌握它的一个或几个本质特征,而是对概念样例的记忆。记忆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或几个样例就是概念的原型,人们通过把某一样例和原型进行匹配而形成概念。

26
Q

概念形成的理论——内隐学习说

A

内隐学习说认为,一些抽象概念的复杂结构是在无意识的内隐学习中获得的,即概念的形成是内隐学习的结果。

在概念形成中,被试依赖于一些属性在无意识中的累加频次来区分概念的有关属性和无关属性。里伯等人的实验说明,当刺激结构高度复杂时,采用比较被动的、无意识的学习方式可能更有效。里伯认为,一些抽象概念的复杂结构就是在这种无意识的内隐学习中获得的。

27
Q

概念形成的策略

A

布鲁纳提出,人们掌握概念常用的四种策略:
(1)保守性聚焦
把第一个肯定实例的全部属性都看作是未知概念的有关属性,之后再一个个的改变这些属性,来验证哪些是肯定的,哪些是否定属性的策略。

(2)保险性聚焦
把第一个肯定实例的全部属性都看作是未知概念的有关属性,之后每次都改变一个以上来进行验证的策略。

(3)同时性扫描
根据第一个肯定实例所包含的部分属性,形成多个部分假设,然后对多个部分假设进行验证的策略。

(4)继时性扫描
在已经形成部分假设的基础上,根据主试的反馈,一次只检验一个假设,保留正确的假设,放弃错误的假设,最后做出正确结论的策略。

28
Q

概念掌握(concept learning)的含义

A

概念掌握指个体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或属性及其内在联系的过程。涉及新概念和原有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差异,是概念的同化过程(concept assimilation)。依赖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同化新概念的相关信息和呈现概念表述的是否清晰两个条件。

29
Q

概念的掌握——学习模式

A

(1)类属学习
类属学习是指个体把新概念纳入自己认知结构中的相关部分,使它们相互作用建立联系的过程。它包括两种形式:类属派生学习和类属相关学习。
(2)总括学习
总括学习是指在若干已有的从属概念的基础上再学习一个上位概念。
(3)并列结合学习
并列结合学习是指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原有概念的概括层次相同,两者既非上位关系,又非下位关系。

30
Q

推理的含义

A

推理是指人们从具体事物或现象中归纳出一般规律,或者根据一般原则推出新结论的思维活动。前者叫归纳推理,它本质上就是概念的形成,后者叫演绎推理,它本质上属于问题解决的范畴。

31
Q

推理的种类

A

(一)归纳推理(inductive reasoning)
归纳推理从特殊性归纳出普遍性,类似于概念形成。

(二)演绎推理(deductive reasoning)
演绎推理是从普遍性演绎出特殊性,类似于问题解决,它又可以分为:
(1)三段论(syllogism)
三段论是指由两个假设真实的前提和一个可能符合也可能不符合这两个前提的结论所组成。例如,所有的A都是B,所有的B都是C,则所有的A都是C。

(2)线性推理(linear syllogism)
线性推理又叫关系推理,是指所给予的两个前提说明了三个逻辑项之间的关系具有可传递性。例如:A在B左边,B在C左边,则A在C左边。

(3)条件推理(conditional reasoning)
条件推理是人们利用条件的命题来进行的推理。例如:如果明天下雨球赛就停止。
在检验规则或假设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倾向于证实这种规则或者假设,而很少去证伪它们,这种倾向叫“证实倾向”。沃森的“四卡片作业实验”证明了在条件推理过程中有“证实倾向”的现象。
条件推理有两种形式:取式和拒取式。取式是指通过肯定前提从而肯定结论的描述;拒取式是通过否定结论来否定前提的否定式推理。

(三)类比推理
类比推理是指人们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某些性质上的相同,推出它们在别的性质上也相同的推理形式。

32
Q

归纳的种类——三段论推理的三种误差

A

(1)气氛效应(atmosphere effect)
伍德沃斯认为,推理前提所使用的逻辑术语产生了一种前提气氛,促使被试容易接受包含统一术语的结论。即特称推特称,全称推全称,肯定推肯定,否定推否定,一全称一特称推特称。

(2)换位理论(conversion theory)
查普曼等人认为,推理发生错误是由于人们错误的解释了前提。

(3)心里模型理论(mental model theory)
约翰逊-莱尔德认为,推理发生错误是由于人们对前提信息加工不充分,工作记忆容量有限造成的。

33
Q

问题解决的含义

A

问题解决是指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运用各种的认知活动和技能等,经过一系列思维操作,使问题得到解决的过程。

34
Q

问题解决的含义——通用问题解决者模型

A

纽维尔和西蒙提出了通用问题解决者模型(general problem solver model),认为问题解决就是对问题空间进行搜索,以找到一条从初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的通路。
所谓问题空间,就是指问题解决者对所要解决问题的一切可能的认知状态,包括对问题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认知,以及如何由初始状态转化为目标状态的认知等。

35
Q

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A

问题解决的过程包含四个连续的阶段,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其中,发现问题是问题解决的关键阶段。

36
Q

问题解决的策略

A

(1)算法策略algorithm strategy
算法策略是指把所有能够解决问题的方法都一一加以尝试,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的策略。

(2)启发法策略heuristic method
启发式策略是指运用已有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只做少量的搜索,就能解决问题的策略。它又包括:

1)手段-目的分析(mean-end analysis method)
手段-目的分析是指把把需要达到的问题的目标状态分为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目标的策略。例如:汉诺塔问题、问题行为图。
手段-目的分析是一种不断减少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差别而逐渐前进的策略。但有时,人们为了达到目的。不得不暂时增大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差别,以便最终达到目标。

2)逆向搜索(backward searching method)
逆向搜索是指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开始搜索,直到找到通往初始状态的通路或方法。例如,几何问题的反证法。

3)爬山法(hill-climbing method)
爬山法是指采用一定的方法逐步降低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以达到问题解决的的一种方法。这种策略的弱点是,可能会把较优方案当成最优方案。爬山法只能保证爬到眼前山上的顶峰而不是最高的顶峰,问题解决者常常只会到达一个小山丘而不是真正的山顶。例如,确定新药的有效给药剂量。

37
Q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A

(1)解决问题的策略
对不同问题要采用不同的解决策略,策略得当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2)问题的表征
问题表征的越显著,无关因素越少,对人的思维的局限越小,越利于问题的解决。
(3)定势的作用
定势是活动前的心理准备状态,它对后续的心理活动会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哈罗德恒河猴实验、陆钦斯的量水试验证明了定势对思维的影响。
(4)功能固着
功能固着是指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钳子是夹东西用的,但是如果认为钳子只能夹东西用,在需要它解决其他问题的时候,不能打破这种功能固着,就会影响到问题的解决。例如,邓克尔盒子问题。
(5)动机
动机的强度和解决问题的效率之间呈倒u形关系,动机太强或者太弱都不利于问题的解决,中等强度的动机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水平。(耶克斯-道德森定律)
(6)情绪
积极乐观的情绪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消极沮丧的情绪会阻碍问题的解决。
(7)人际关系
积极的人际关系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8)知识经验
个体所具有的知识经验对问题解决有重要影响,在知识经验的数量及组织方式上,专家和普通人存在显著差异。
(9)原型启发
原型启发是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从原型中获得一些原理的启发,使其结合当前问题的有关知识形成方案,从而创造性的解决问题。例如:瓦特看到水开时水蒸气顶开瓶盖,从而改良了蒸汽机;牛顿看到苹果掉到地上,从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阿基米德洗澡时感受到身体受到水的浮力,从而发现了浮力定律;鲁班被茅草划破了手,从而发明了锯子。

38
Q

创造性思维的含义

A

创造性思维是指人们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能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过程。

39
Q

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A

创造性思维包括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吉尔福特把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看作是衡量创造性高低的指标。
流畅性指单位时间内发散单位的数量;变通性指发散单位的范围或维度,范围越广,维度越多,变通性越强。独特性是指对问题能提出超乎寻常的、独特新颖的见解。

40
Q

创造性思维的基本过程

A

华莱士认为创造性思维包括四个阶段:
(1)准备阶段
明确创造目的和为要解决的问题作准备/
(2)酝酿阶段
在脑中运用知识和经验对问题进行探索,该阶段最大的特点是有潜意识的参与。
(3)豁朗阶段
受到启发,产生灵感,问题得到解决。
(4)验证阶段
补充、完善和修正。

41
Q

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因素

A

(1)酝酿
长时间紧张思索之后,仍未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但稍事休息后突然找到答案,这种情景叫酝酿。
(2)非理性因素
远距离联想的能力,以及人的意志力、自信心、坚韧性和责任感等。
(3)环境
有人在场和没人在场对不同性质的任务及对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包括他人在场、他人评价和竞争环境,这三种因素都会导致创造力的下降。

42
Q

表象的含义

A

事物不在眼前时在头脑中出现的事物的形象叫表象。按照信息加工的观点,表象是不存在的物体或事件在头脑中的知识表征,这种表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43
Q

遗觉象

A

在儿童身上经常出现的一种现象,给儿童呈现一张复杂的图画,几十秒后,他仍然在头脑中保存着当时的表象,就好像这张图画仍然在自己的眼前一样。

44
Q

表象的特征

A

(1)直观形象性
表象的直观形象性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的再现,它是在知觉的基础产生的,但又与知觉不同,表象更加模糊暗淡、不稳定、不完整。
(2)概括性
概括性是指表象的形象已经忽略了事物的一些细节,而只保留了事物的主要特征。
(3)可操作性
表象在头脑中可以放大、缩小,可以翻转,具有可操作性。谢帕德和库伯所做的“心理旋转实验”(mental rotation experiment)证明了表象是可以被操作的。倾斜的角度越大,旋转操作所需要的时间越长。

45
Q

表象的种类

A

(1)感觉通道:视觉表象、听觉表象和运动表象等
(2)创造程度: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
(3)概括程度:个别表象和一般表象

46
Q

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

A

(1)表象为概念的形成提供了感性基础
表象是认知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既有直观形象性,又有概括性。从直观形象性来看,表象接近于感知觉。从概括性来看,表象接近于思维。表象离开了具体事物,摆脱了感知觉的局限性,因而为概念的形成奠定了感性基础。

(2)表象促进问题的解决
小学生解决数学运算问题,中学生解决几何问题,成年人运用概念进行抽象思维,都需要表象的支持和帮助。在进行推理时表象也有重要作用。

47
Q

想象的含义

A

想象是指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48
Q

想象的综合过程

A

(1)黏合
黏合是指把客观事物中从未结合过的属性、特征、部分在头脑中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新形象。
(2)夸张
夸张又叫强调,是通过改变客观事物的正常特点,或者突出某些特点而略去另一些特点在头脑中形成新的形象,
(3)典型化
典型化是指根据一类事物的共同特点创造新形象的过程。例如,作家创造新的文学人物形象。
(4)联想
联想是指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的过程,也可以创造的新形象。

49
Q

想象的种类

A

(1)无意想象
无意想象是指没有预定的目的,在某种刺激物的作用下,不由自主的产生的想象。例如,梦是无意想象的极端例子。

(2)有意想象
有意想象是指有预定目的的,自觉进行的想象。有意想象又包括:

1创造想象
创造想象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例如,作家在头脑中构思文学人物形象的过程就是一种创造想象的过程。包括:原型启发、典型抽取和灵感升华三种思维特殊形态。

2再造想象
再造想象是指根据言语的描述或图样的示例,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例如,看小说时在头脑中出现的文学人物形象的过程就是一种再造想象。

3幻想
幻想是指指向未来的,与个人愿景相联系的想象,它是个人对未来的憧憬。幻想既是创造想象的准备阶段,又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理想是根据事物客观规律产生的,又对人起着推动作用的幻想。空想是没有客观依据的,不现实的幻想。

50
Q

想象的功能

A

(1)预见作用
想象可以预见活动的结果,指导人们的活动。
(2)补充作用
想象具有补充知识经验的作用。
(3)替代作用
想想可以用来满足个人需要。
(4)调节作用
想象可以调节人的生理活动。

51
Q

决策的含义

A

决策是指在几种备选的方案中进行选择的过程。

52
Q

决策的分类

A

(1)确定性决策
是指在确定的条件下对备选方案做出选择的过程。此时每一个方案包含的各种信息都是相对确定的。

(2)风险决策
风险决策是指在不确定的条件下对备选方案做出选择的过程。在风险决策中,决策者不仅对各种方案的成功概率不清楚,而且对存在哪些备选方案也可能不清楚。风险决策比确定性决策更难。

53
Q

决策的理性观——古典决策理论

A

古典决策理论认为,决策者具有完全的理性能力,总是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道要解决的问题和达到的目标。

(2) 能够得到所有有关的信息。
(3) 对解决问题的方案无所不知。
(4) 深知各方案实施后的结果,并能够对这些结果进行评价。
(5) 决策者能够追求最优的方案。

古典决策理论的理性观是建立在“经济人假设”的基础上,没有考虑人的认知等因素在决策中的作用,而且上面提到的几个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很难实现。

54
Q

决策的理性观——行为决策理论

A

西蒙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决策问题,提出了行为决策理论。

(1)含义

西蒙认为,决策是对行动的目标与手段进行探索、判断、评价,直至最后选择的过程。

(2)前提

决策者的理性是介于完全理性和非理性之间的“有限理性”,由于决策者无法找到所有解决问题的方案,因此“最优的选择”是不太可能实现的

(3)原则

决策的标准是满意性原则。即个体并不考虑所有可能的选项及其可能的结果,而是仅仅考虑几个选项,一旦感到满意就会停止搜索,做出决策。

(4)方法

人们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是靠以往的经验,即采取启发法。而不是采用建立在严格数学逻辑推理基础上的,考虑各种条件后的算法策略进行决策。

(5)影响因素

决策受时间、精力等其他资源有限性的制约,因此需要考虑决策的时效性问题。同时还必须考虑决策的后果。

1978年,由于对决策领域的开创性研究,西蒙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55
Q

决策过程的研究——期望效用理论

A

在早期的决策理论中,冯诺依曼和摩根斯坦的期望效用理论认为,期望效用可以用下面的公式表示(公式),其中,U(Xi)表示结果i的效用,Pi表示事件i发生的客观概率。

期望效用理论用严格的数学方法来说明决策者对效用的偏好问题。但是后来的很多研究证明人们的实际决策并非完全遵循期望效用理论的观点

56
Q

决策过程的研究——前景理论

A

卡尼曼等人提出了决策的前景理论。前景理论的基本观点之一是:大多数人在面对获得的时候是“风险规避”的,而在面对损失的时候是“风险偏好”的。对于小概率事件则正好相反。前景理论还提出了“损失厌恶”的概念,即人们对损失比对获得的更敏感。

卡尼曼等人继承了西蒙的启发式决策的研究成果,认为人在决策时采用的启发式策略主要有:

(1)代表性启发(representativeness heuristic)

人们估计事件发生的概率时,受它与其所属总体的基本特性相似性的影响。样本与总体的原型越相似,就越容易被归入该总体。例如,人们都认为,护士都是女的,警察都是男的。

(2)易得性启发(availability heuristic)

人们倾向于根据事件或现象在记忆中获得的难易程度来评估其概率,即根据事物或者现象在记忆中是否容易提取来做决策。例如:人们经常认为以R开头字母的单词多,事实上以R作为第三个字母的单词更多。人们认为坐火车比坐飞机安全。

(3)锚定和调整启发法(anchoring and adjustment heuristic)

人们根据给定的信息作出最初的估计,之后根据当前的问题对最初的估计作出调整,但是调整的幅度不大。这里最初的估计就相当于锚定值,以后的调整都是在锚定值的基础上进行的的微调。

2002年,由于卡尼曼的出色研究,他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