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血津液病證 Flashcards
郁證定義
郁證是由於原本肝旺,或體質素弱,復加情志所傷引起氣機郁滯,肝失疏泄,脾失健運,心失所養,臟腑陰陽氣氣血失調而成,以 心情抑郁、情緒不寧、胸部滿悶、脇肋脹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異物梗塞等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類病證。
元.朱震亨《丹溪心法.六郁》首倡六郁之說:
氣、血、痰、火、濕、食
首先采用郁證這一病證名稱
明.虞摶《醫學正傳.郁證》
郁證病因、病機
(1) 情志所傷 (2)體質因素
- 情志所傷,肝氣郁結,導致肝失疏泄、脾失健運、心失所養,臟腑陰陽失調
郁證治療原則
理氣開郁、調暢氣機、怡情易性
郁證肝氣郁結
病機:肝郁氣滯,脾胃失和
治法:疏肝解郁,理氣暢中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減
郁證氣郁化火
病機:肝郁化火,橫逆犯胃
治法:疏肝解郁,清肝瀉火
代表方:丹梔通遙散加減
精神抑郁,胸部悶塞,脇肋脹滿,咽中如有物梗塞,吞之不下,咯之不出,苔白膩,脈弦滑
痰氣郁結(梅核氣)
病機:氣郁痰凝,阻滯胸咽
治法:行氣開郁,化痰散結
代表方:半夏厚朴湯加減
精神恍惚,心神不寧,多疑易驚,悲懮善哭,喜怒無常,或時時欠伸,或手舞足蹈,罵詈喊叫等,舌質淡,苔薄白,脈弦細
心神失養 - 「婦人臟躁,喜悲傷欲哭,像如神靈所作,數欠伸,甘麥大棗湯主之。」 病機:營陰暗耗,心神失養 治法:甘潤緩急,養心安神 代表方:甘麥大棗湯加減
郁證心脾兩虛
病機:脾虛血虧,心失所養
治法:健脾養心,補益氣血
代表方:歸脾湯加減
郁證心腎陰虛
病機:陰精虧虛,陰不涵陽
治法:滋養心腎
代表方:天王補心丹加減
首先采用各種出血病證進行歸納,並以「血證」名之
明.虞摶《醫學正傳.血證》
提出了著名的治吐血三要法
明.繆希雍《先醒齋醫學廣筆記.吐血》
繆希雍提出的治吐血三要法
行血、補肝、降氣
首部論述血證的專書
清.唐容川《血證論》
唐容川《血證論》提出的治血四法
止血、消瘀、寧血、補血
血證的共同病機
兩大類
火熱熏灼、迫血妄行,
氣虛不攝、血溢脈外
喉癢咳嗽,痰中帶血,口乾鼻燥,或有身熱,舌質紅,少津,苔薄黃,脈數
咳血:燥熱傷肺
桑杏湯加減
咳嗽陣作,反復發作性的痰中帶血或純血鮮紅,胭脇滿悶或脹痛,煩躁易怒,口苦,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數。
咳血② 肝火犯肺:瀉白散合黛蛤散加減
咳血陰虛肺熱證
百合固金湯
便血脾胃虛寒證
黃土湯
尿血證型+方
① 下焦濕熱證:小薊飲子加減
② 腎虛火旺證:知柏地黃丸加減
③ 脾不統血證:歸脾湯加減
④ 腎氣不固證:無比山藥丸加減
血證的預後轉歸主要與什麼因素有關
一是引起血證的原因。一般來說,外感易治,內傷難愈,新病易治,久病難療。
二是出血量的多少。出血量少者病輕,出血量多者病重,甚至形成氣隨血脫的危急重證。
三是伴有症狀。出血而伴有發熱、咳喘、脈數等症者,一般病情較重,反之較輕。
痰飲定義
痰飲是體內水液不歸正化所導致的一類病證,以不同的形式反映疾病過程中多種複雜症狀、體征的內在本質。痰飲既可是病因,也可是病理產物或臨床表現,還可以是疾病過程中的病機概括。
《金匱要略》痰飲治療原則
「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
痰飲病機
三焦氣化失職,肺、脾、腎功能失調
四飲的定義、區別
(1) 痰飲:心下滿悶,嘔吐清水痰涎,胃腸瀝瀝有聲,形體昔腸今瘦,屬飲停胃腸。
(2) 懸飲:胸脇飽滿,咳唾引痛,喘促不能平卧,或有肺癆病史,屬飲流脇下。
(3) 溢飲:身體疼痛而沉重,甚則肢體浮腫,當汗出而不汗出,或伴咳喘,屬飲溢肢體。
(4) 支飲:咳逆倚息,短氣不得平卧,其形如腫,屬飲邪支撑胸肺。
病位而言,痰飲病在胃腸,懸飲病在胸脇,溢飲病在四肢,支飲病在肺臟。
從臨床表現而言,痰飲以脘痞、腸鳴、吐清涎為主;懸飲以胸脇不適,咳嗽時引起胸脇疼痛為特點;溢飲以四肢腫脹重痛為主症;支飲主要表現為咳逆倚息,短氣不得卧。
痰飲治療原則
(1) 注重溫化:飲為陰邪,得溫則行,遇寒易凝
(2) 「因痰而致病者,先治其痰,後調餘病;因病而致痰者,先調其病,後逐其痰」
胸胁支满,心下痞闷,胃中有振水音,脘腹喜温畏冷,泛吐清水痰涎,饮入易吐,口渴不欲饮水,舌苔白滑,脉弦细而滑。兼证:头晕目眩,心悸气短,食少,大便或溏,形体逐渐消瘦
痰飲① 脾陽虛弱證
代表方: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加减
心下坚满或痛,自利,利后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舌苔白滑,脉弦细而滑。舌苔腻,色白或黄,脉沉弦或伏;兼证:或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腹满,便秘,口舌干燥;
痰飲② 饮留胃肠证
代表方:甘遂半夏汤或己椒苈黄丸加减
寒热往来,身热起伏,汗少,或发热不恶寒,有汗而热不解,咳嗽,痰少,气急,胸胁刺痛,呼吸、转侧疼痛加重,舌苔薄白或黄,脉弦数;兼证:心下痞硬,干呕,口苦,咽干
懸飲 ① 邪犯胸肺證 证机概要:邪犯胸肺,枢机不利,肺失宣降。 治法:和解宣利 代表方:柴枳半夏汤加减
胸胁疼痛,咳唾引痛,痛势较前减轻,而呼吸困难加重,咳逆气喘,息促不能平卧,舌苔白,脉沉弦或弦滑。兼证:或仅能偏卧于停饮的一侧,病侧肋间胀满,甚则可见病侧胸廓隆起;
懸飲 ② 飲停胸脇證 证机概要:饮停胸胁,脉络受阻,肺气郁滞。 治法:泻肺祛饮。 代表方:椒目瓜蒌汤合十枣汤或控涎丹加减
胸胁疼痛,如灼如刺,胸闷不舒,呼吸不畅,舌苔薄,质黯,脉弦。兼证:或有闷咳,甚则迁延,经久不已,阴雨更甚,可见病侧胸廓变形;
懸飲 ③ 絡氣不和證 证机概要:饮邪久郁,气机不利,络脉痹阻。 治法:理气和络。 代表方:香附旋覆花汤加减
咳呛时作,咯吐少量黏痰,口干咽燥,或午后潮热,颧红,心烦,手足心热,盗汗,舌质偏红,少苔,脉小数。兼证:或伴胸胁闷痛,病久不复,形体消瘦;
④ 陰虛內熱證
证机概要:饮阻气郁,化热伤阴,阴虚肺燥。
治法:滋阴清热。
代表方:沙参麦冬汤合泻白散加减
咳逆喘满不得卧,痰吐白沫量多,经久不愈,天冷受寒加重,甚至引起面浮跗肿。舌苔白滑或白腻,脉弦紧;兼证:或平素伏而不作,遇寒即发,发则寒热,背痛,腰痛,目泣自出,身体振振目闰动;
(3) 支飲 ① 寒飲伏肺證 证机概要:寒饮伏肺,遇感引动,肺失宣降。 治法:宣肺化饮。 代表方:小青龙汤加减
喘促动则为甚,心悸,气短,或咳而气怯,痰多,食少,胸闷,脐下动悸,小便不利,足跗浮;舌体胖大,质淡,苔白润或腻,脉沉细而滑;兼证:怯寒肢冷,神疲,少腹拘急不仁,或吐涎沫而头目昏眩;
支飲 ② 脾腎陽虛證 证机概要:支饮日久,脾肾阳虚,饮凌心肺。 治法:温脾补肾,以化水饮。 代表方:金匮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加减
消渴定義
消渴是由於先天稟賦不足、飲食不節、情志失調、勞倦內傷等導致陰虛內熱,表現以多飲、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為主要症狀的病證。
小便有甜味
《外台秘要》
提出消渴上、中、下之分類
明.戴思恭《證治要訣》
《證治準繩.消癉》對三消的臨床分類作了規範
「渴而多飲為上消(經謂膈消),消谷善饑(經謂消中),渴而便數有膏為下消(經謂腎消)。」
消渴病機
陰津虧損,燥熱偏盛,陰虛為本,燥熱為標
消渴的常見并發症
眩暈、肺癆、胸痹心痛、中風、雀目、瘡痈等
消渴治療原則
清熱潤燥、養陰生津
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
消渴 (1) 上消:肺熱津傷 证机概要:肺脏燥热,津液失布 治法:清热润燥,生津止渴 方药:消渴方/玉泉丸、二冬汤等加减
多食易饥,口渴多尿,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苔黄,脉滑实有力
消渴 (2) 中消 ① 胃熱熾盛證 证机概要:胃火内炽,消谷耗津 治法: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方药:玉女煎/白虎加人参汤加减
口渴引饮,能食与便溏并见,或纳差,精神不振,四肢乏力,舌质淡,苔白而干,脉弱。
消渴 (2) 中消 ② 氣陰虧虛證 证机概要:气阴不足,脾失健运。 治法:益气健脾,生津止渴。 方药:七味白术散合生脉散加减
尿频尿多,浑如脂膏,尿味甘甜,腰膝酸软,倦怠乏力,头晕耳鸣,口干唇燥,肌肤瘙痒,舌红苔少,脉细数
消渴 (3) 下消 ① 腎陰虧虛證 证机概要:肾阴亏虚,失于固摄。 治法:滋阴补肾,润燥止渴。 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减
小便频数,浑浊如膏,甚者饮一溲一,面容憔悴,耳轮干枯,腰膝酸软,四肢欠温,畏寒肢冷,或阳痿或经血不调,舌淡苔白而干,脉沉细無力
消渴 (3) 下消 ② 陰陽兩虛證 证机概要:阴损及阳,腎陽衰微,肾衰失固 治法:温阳滋阴,补肾固摄 方药:金匮肾气丸加减
消渴并發症治療
白内障、耳聋:滋补肝肾、益精补血,予以杞菊地黄丸/明目地黄丸加减。
疮毒痈疽者:清热解毒、消散痈肿,予以五味消毒饮加减。
內傷發熱定義
以内伤为病因,以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为基本病机,以发热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证。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熱勢輕重不一,但以低热為多,或自覺發熱而體溫不升高。
李東垣提出脾胃氣虛發熱
並以補中益氣湯治療,使升陽補氣法即甘溫除大熱之法。
內傷發熱病機
實:由氣郁化火、瘀血阻滯及痰濕停聚所致,氣、血、濕等郁結,壅遏化熱 虛:由中氣不足、血虛失養、陰精虧虛及陽氣虛衰所致, – 氣、血、陰、陽虧虛/陰血不足,陰不制陽,水不濟火,陽氣亢盛而化熱 – 中氣不足,陰火內生 – 陽氣虛衰,陽氣外浮而發熱
內傷發熱VS外感發熱
内伤发热 病因;内伤 病机: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 起病:缓慢 病程;长、反复发作 热型:多为低热、少数高热,或仅自觉发热 恶寒;无,或雖怯冷,加衣被可减 兼症:頭暈、神疲、自汗、盜汗、脈弱等症
外感发热 病因;感受外邪(六淫或疫毒) 病机:正邪交争 起病:較急 病程;短 热型:多有高热,热型有差异 恶寒;初多恶寒,加衣被不减 兼症:初起常兼有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脈浮等表證,实证为主
内伤发热的證治分類
① 陰虛發熱 ② 血虛發熱 ③ 氣虛發熱 ④ 陽虛發熱 ⑤ 氣郁發熱 ⑥ 痰濕發熱 ⑦ 血瘀發熱
汗證
汗证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其中,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称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亦称为寝汗。
汗證VS脫汗
不因外界環境影響,在頭面、頸胸,或四肢、全身出汗者,昼日汗出溱溱,動則益甚為自汗,睡眠中汗出津津,醒後汗止為盜汗。
脫汗: – 脫汗表現為大汗淋漓,汗出如珠, – 常同時出現聲低息微,精神疲憊,四肢厥冷,脈微欲絕或散大無力, – 多在疾病危重時出現,為病勢危急的征象,故脫汗又稱絕汗。 – 汗出的情況及病情的程度均較自汗、盜汗為重。
汗證VS戰汗
不因外界環境影響,在頭面、頸胸,或四肢、全身出汗者,昼日汗出溱溱,動則益甚為自汗,睡眠中汗出津津,醒後汗止為盜汗。
VS戰汗
– 戰汗主要出現於急性熱病過程中,表現為突然惡寒戰栗,全身汗出,發熱,口渴,煩躁不安,為邪正交戰的征象。
– 若汗出後,熱退脈靜,氣息調暢,為正氣拒邪,病趨好轉。與陰陽失調、營衛不和之自汗、盜汗迥然有別。
汗證VS黃汗
不因外界環境影響,在頭面、頸胸,或四肢、全身出汗者,昼日汗出溱溱,動則益甚為自汗,睡眠中汗出津津,醒後汗止為盜汗。
VS黃汗
– 黃汗汗出色黃,染衣著色,常伴見口中黏苦,渴不欲飲,小便不利,苔黃膩,脈弦滑等濕熱內郁表現。可以為自汗、盜汗中的邪熱郁蒸型,但汗出色黃的程度較重。
汗出恶风,稍劳汗出尤甚,表現半身、某一局部出汗,易于感冒,体倦乏力,周身酸楚,面色白光白少华,脉细弱,苔薄白。
汗證 肺衛不固證 病機:肺氣不足,表虛失固,營衛不和,汗液外泄 治法:益氣固表 代表方:桂枝加黃耆湯或玉屏風散加減
汗證心血不足證 代表方
歸脾湯加減
夜寐盗汗,或有自汗;五心烦热,或兼午后潮热,两颧色红,口渴;舌红少苔,脉细数
汗證 陰虛火旺證
病機:虛火內灼,逼津外泄
治法:滋陰降火
代表方:當歸六黃湯加減
汗證邪熱郁蒸證代表方
龍膽瀉肝湯加減
肥胖病因
① 飲食失節
② 年老體弱
③ 先天稟賦
④ 缺乏運動
肥胖病機、病位
胃強脾弱,釀生痰濕,導致氣郁、血瘀、內熱壅塞
病位在脾胃及肌肉,但與腎氣虛衰關系密切,並可涉及五臟
虛勞定義
虛勞又稱虛損,是以臟腑虧損,氣血陰陽虛衰,久虛不復成勞為主要病機,以五臟虛證為主要臨床表現的多種慢性虛弱證候的總稱。
《諸病源候論.虛勞病諸候》的五勞、六極、七傷概括虛勞病因
五勞:心勞、肝勞、肺勞、脾勞、腎勞 六極:氣極、血極、筋極、骨極、肌極、精極 七傷: (1) 大飽傷脾 (2) 大怒氣逆傷肝 (3) 強力舉重、久坐濕地傷腎 (4) 形寒寒飲傷肺 (5) 懮愁思慮傷心 (6) 風雨寒暑傷形 (7) 大恐惧不節傷志
虛勞病因
① 稟賦薄弱,素質不強 ② 煩勞過度,損傷五臟 ③ 飲食不節,損傷脾胃 ④ 大病久病,失於調理 ⑤ 誤治失治,損耗精氣
明.張景岳《景岳全書.積聚》積聚的治法有
攻、消、補、散
把攻、補兩大治法與癌病病程初、中、末三期有機結合
明.李中梓
癌病病機
痰瘀郁毒,陰傷氣耗,虛實夾雜,氣郁為先。本虛標實
癌病治療原則
扶正祛邪,攻補兼施
癌病證治分類
① 氣郁痰瘀證:越鞠丸合化積丸加減 ② 毒熱壅盛證:犀角地黃湯合犀黃丸加減 ③ 濕熱郁毒證:龍膽瀉肝湯合五味消毒湯加減 ④ 瘀毒內阻證:血府逐瘀湯或膈下逐瘀湯加減 ⑤ 陰傷氣耗證:生脈地黃湯加減 ⑥ 氣血雙虧證:十全大補湯加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