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及其测量 Flashcards

1
Q

态度定义

A

【学界观点】
态度是一种评价或情感反应(瑟斯通、博克维茨)
态度是一种心理与神经的准备状态,对人们对于一定对象的反应起着指导性、能动性作用(奥尔伯特)
笼统看成认知、情感和意动成分的复合体,影响人们理解、感受事物和对事物做出反应的方式(认知心理学家)

【定义】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由认知、情感(主导地位)、行为倾向三因素组成。
指向特定的对象。
观念性指态度以知识观念为基础。
评价性指态度具有正面和负面指向指向的心理矢量。
持久性指主体指向一定对象的态度是相对稳定和意志的。
态度不一定预测行为,是一种倾向性的心理准备状态。
*区别于情感,态度有认知因素或观念的参与同时具有相对稳定的的特征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2
Q

态度的构成要素

A

态度的认知成分

态度的情感成分
	
态度的行动成分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3
Q

态度的认知成分

A

含义:作为态度主体,基于对象或客体的知识、观念、意向或概念上形成的具有倾向性的思维方式。

充分理解是人们形成态度的前提之一。

特点:倾向性和组织性(e.g.刻板印象,类属思维)

态度观念在直接或间接经验的基础上形成起来,也可以通过新经验的建立获得而改变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4
Q

态度的情感成分

A

含义:个人对一定态度对象的体验,如接纳或拒绝,喜爱或厌恶等

态度的情感成分强度最大

态度的情感倾向有认知因素的直接支持,是态度情感体验与一般情感体验的最重要区别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5
Q

态度的行动成分

A

含义1:态度作为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和反应倾向,一经产生就必定对人们与特定态度对象有关的行为产生种种性质不同的影响

含义2:态度具有特定的意动效果

聪明的汉斯:一个人的内心状态,必定会通过种种微妙的途径流露于外,只是人们试图不表现的时候,流露过于细微,不易被仅关心行为方向和态度指向的人发现,也影响人的行为方式而不一定是方向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6
Q

态度的特点

A

1态度是习得的心理状态
人的社会性是习得的,人的社会化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态度的学习。
另一方面,态度作为习得的心理状态,可以随着社会生活环境的不断变化及个人新的社会学习经验的建立而改变

2态度有具体的指向
态度是与一定的具体对象相关联的,这是态度与其他一般性的心理准备状态重要区别之一

3态度的稳定性与持续性
作为有一定指向和认知观念基础的心理反应倾向,一旦形成就具有一定的一致性与一贯性

4态度的简单性与复杂性
有可能简单明确,较容易确认和保持;也可能复杂不太容易形成一个明确的指向,甚至矛盾、冲突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7
Q

态度的维度

A

1指向
态度的方向,肯定还是否定;

2强度
态度的极端性,即积极或消极的程度

3深度
态度主体在一种态度对象上的卷入水平
操作指标:一种态度得不到支持时的所产生的挫折感强度
态度的情感成分,在深度维度上体现的最充分

4向中性centrality
一种态度在个人态度系统和相关的价值系统中接近核心价值的程度
指标:一种态度同一个人根本信念关联的水平或与价值系统中心的关系
高向中性明显特点:态度三成分紧密关联,相互支持

5外显度salience
态度主体在一种态度上所变现的外露程度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8
Q

态度与情感的区别

A

区别1
态度的否定与肯定有其认知性的基础,是评价性的,有理由的,与价值系统有明显的关系。
而情感的接纳与排斥只受需要状态制约,是非理性的,与价值观没有明确的联系。

区别2
态度由于有其认知基础与价值观的明确联系,因而相对稳定。
而情感则随需要状况的改变而不断变化。

区别3
态度的对象是具体的,是具体行为的直接而稳定的内在定向系统。
情感具有概化性质,对象是一类食物,只是概括性的、不稳定的行动背景。

区别4
态度有其指向一定对象的行动效应。
情感只是主体对于需要状态的体验,只具有概化驱力背景的作用,没有直接的与具体行为相联系的动机意义。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9
Q

态度与意见的区别

A

意见是人么你对事物客观状态的认识或概念,是人们从独特视角看事物时获得的印象,通常由认知成分组成,不涉及情感问题。

意见
意见有关的观念也倾向于接近事物客观状态,而不是自我卷入性的偏见。
意见比较容易改变,当有关事物给人以新的印象时,人们会修正原有观念。

态度
态度兼有认知、情感与行动多种成分,更为复杂
由于它与情感、价值观等密切关联,因而较难改变
两者一致的情况下,态度的定向作用会影响人看问题的方法和获得的意见。
而不一致的情况下,意见对态度的影响则较小且作用缓慢。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0
Q

态度与价值观的区别

A

1.价值观:
人们按照自己所理解的重要性,对事物进行评价与抉择的标准。
是一种比态度更广泛、更抽象的内在倾向。

2.根本差别
价值观不像态度那样有直接的对象和直接的行为动力意义;价值观对行为的作用,是通过影响态度来实现的

3.价值观与情感
价值观的形成高度依赖于情感,情感的愉快是人们接受某种价值观的前提;
儿童很早就依据客体能够满足自己需要的程度形成一定的价值倾向,最终的价值观,就是在原有价值倾向的基础上在积极情感的支持下形成的;
而针对具体对象,具有认知依据的态度,则是在价值倾向与后来的价值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4.两者的组织性
价值观按照各种价值选择的重要性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相应的人们的各种态度也被构成了一个具有整体性的态度体系;
越接近价值系统中心的核心价值,越是接近态度体系中心的核心态度,对行为的影响作用就越大;
态度和价值观间又是相互支持的,e.g.价值观会被用作防卫和证实个体已经形成的态度,而态度诸多功能中的一项就是表达价值观。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1
Q

学习经验与态度的形成

A

1学习理论者:
人像获得事实、概念、思想、思维方式及习惯一样去获得态度;
个人的经历尤其是重要经历及相联系的情绪体验,导致了态度的产生和发展

2环境刺激的重复:
可使人对一定事物产生较为稳定的态度体验,如果新的刺激与既有态度的对象相联系,那新刺激也可以引起同样的态度体验

3强化是影响态度学习的重要因素
如果人们对于某种对象的态度得到了积极强化,则强化所产生的愉快情绪会同态度对象形成更紧密的积极联系,从而使一种态度加强;
反之,如果一种态度强化是消极的,重视受到惩罚或挫折,则消极强化引起的不愉快情绪体验,也将同态度对象联系到一起,从而形成消极态度。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2
Q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A

大量实验证明,不仅外在的奖惩直接施加在态度主体身上会有强化效应,施加在其同类对象身上同样具有替代性奖惩作用。

个体对自己进行强化的自我强化过程,同样影响态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模仿性的观察学习,也是人们态度获得的途径。人们的许多态度,是通过观察别人、心理上认同的对象发展起来的。

一个人的家庭、学校、社区,交往群体和社会文化及大众媒体都会通过影响人的经验而影响人的态度形成。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3
Q

学习与态度形成的应用

A

将一些人的名字与积极肯定的形容词放在一起,人们会对这些名字形成好印象;

利用这种方法成功改变了在学校社会处境不利儿童的社会交往状况;

歌颂英雄的文艺作品,以少数民族人物的名字与背景为题材,可以成功消除人们的民族偏见;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4
Q

态度的功能-概述

A

态度为一定的心理目的服务,人们选择什么态度,取决于态度对象对于个人的意义;

因而不同的人由于目的、原因的不同,发展起不同的态度体系。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5
Q

1工具性、调整性和功利性功能

A

a人们总尽力发展给自己带来最大利益的态度;
在与环境发生联系时,总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根据周围世界的客体能否满足自己的需要以及多大程度上满足需要来对其决定取舍。

b自私的态度取向、现实主义的态度取向,都是人们在态度选择上按照功利原则进行取舍的结果

c个人的态度体系乃至人格的发展是适应的结果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6
Q

2自我防御功能

A

a使人倾向于选择有利于自我防御的态度,以确立自己的价值并维护自身价值不受威胁。

b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支持力量越少,自我价值感越薄弱,起态度体系中自我防御性态度的比例也越大。

c态度的自我价值保护方面:lambert态度影响行为实验,耐痛力测定与态度/信仰倾向、改变自身所属群体不能忍受痛苦的不良形象。

-解释:信仰使人自然地把自己归属于宗教团体并将群体价值看成自我价值的一部分且在行动上加以保护

-由于态度同自我价值的密切关系,一旦形成,人总是倾向于保持这种态度,保护态度所肯定的对象的价值,避免自我价值受威胁。

d自我保护效应
由态度引起,同态度对象有关的自我保护倾向。
一种态度越是接近人们的核心价值,其自我保护效应也越强烈。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7
Q

3价值表现功能

A

人通过表明态度来显示自己的社会价值

   方式:主动表明,积极参与某个隶属群体,实际帮助别人

1973达顿的实验
在被试回答有关种族问题时接上测谎仪,告诉一般被试测谎仪显示你有偏见,另一半没有;当被试走出大门时“有偏见”的被试给黑人“假乞讨者”更多钱,“无偏见”的被试给钱无差异
(被试在被评价提醒后,通过行为表明自己无种族偏见态度的需要加强了)
18
Q

4认识功能

A

对于周围环境的一切客体,我们通过态度来赋予它们对我们的意义。

人与周围世界的关系,由态度系统来反映的。

一个特定对象的只有与人的既有经验联系到一起,主体对其产生一定态度,它与个人的关系才明确。

态度使人认识周围世界,也引导人认识未知的世界。

符号相互作用论:我们对他人及社会群体的认识,同样通过态度的途径实现。

例子解释:
对人对于我们的态度,是我们了解到他与我们的关系
别人对于周围世界的态度,使我们了解到别人的个性化特征;
别人对于我们的态度,是我们了解到他与我们的关系
群体成员对外部世界的态度,是我们了解到群体的社会属性;
群体成员之间及对群体本身的态度,使我们了解到群体自身的凝聚力。
19
Q

5对社会理解的影响

A

态度对注意与理解的定向作用:

hastof:考察篮球球迷被试怎样知觉一场球赛的犯规-对比赛犯规的知觉受到明显的倾向性影响;

lambert:同样的声音,认为来自高社会尊重群体,则对说话者印象较好,反之亦然;

lambert:显著特征的照片,如果我们认为他是科学家,则对特征解释有积极倾向,反之亦然;

人们对一个现象不是十分全面、充分地了解时,人们的态度会倾向于根据社会公众导向的积极意义而产生态度评价。

对社会的态度有时不是信息本身,而是依赖于社会的一般导向。
20
Q

6记忆过滤效应

A

含义:对于记忆的选择作用,态度对人们内部信息加工过程的影响
-作为心理准备状况的态度会对个体的信息加工过程产生制约,自动过滤掉不利于自己的信息。

研究支持
jones:人们对支持自己既有态度的学习材料,学习起来更容易,信息更易被记忆系统吸收和同化,反之亦然。
levine莱威尼:不仅如jones研究所表明,不符合或反对自己态度的东西不仅不容易被记住,记住了也更容易遗忘。
既有的态度使得人在内部信息加工上有自我服务的倾向

21
Q

7激励作用

A

人对一种事物的态度越积极、越强烈,态度自身涉及的问题越重要,人们对有关事物采取行动的内驱力也越大。

霍桑研究:一定条件下,工人的工作效率主要决定于他们对工作的热情。

长期的高激励水平,必须以人们对工作有积极态度为前提,这已经是管理学的基本命题之一。
22
Q

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

A

1需要的满足和情绪性经验
2知识
3家庭
4群体参照
5文化因素
6遗传因素与性别作用

23
Q

1需要的满足和情绪性经验

A

态度具有情绪体验成分,与人们需要满足的经验有高度关联。

对于能够满足或帮助自己实现目标的对象,人倾向于有积极情绪体验,产生肯定态度;
    e.g.少年班学生更积极的学习态度

    对于阻碍自己达到目标或引起挫折的对象,则倾向于产生消极情绪体验,否定态度;
   e.g.情绪性经验影响态度,很多恐惧症的发生
24
Q

2知识

A

知识影响态度的形成,也可以使已经形成的态度发生改变
对于同自己没有直接关联的对象,人们有关态度的基本倾向是认知性的,知识的作用就愈发明显
e.g.巫婆与油锅,巫术迷信与信息知识匮乏

25
Q

3家庭

A

儿童在家庭成长,父母主导着儿童个人信息环境和观念形成过程,并且是儿童的首先认同对象

     人对许多事物的态度,都深刻地受到父母早期的影响

影响途径:父母的认知态度、行为方式、教养

研究支持
	海斯:小学生80%的人对政党的态度与其父亲相同;
	杰宁斯1995:83%的中高年级学生对总统候选人的选择同父母一致
	卡宁汉姆2001:男女青年对家务劳动中性别分工的态度与幼年时期母亲的性别角色态度及父亲实际参与家务劳动的情况密切相关
26
Q

4群体参照

A

1.含义:人们在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上认同自己所属所选择的群体

2.作用:为人们提供社会同一性和自我评判的标准

3.参照群体与隶属群体不一致,特别是价值取向不一致,个人会面临许多危机

4.个人在群体中的社会身份,以及通过这一身份反映的群体本身在大社会中的未知,是个人社会同一性构成的重要方面,对个人的自我价值意识直接发挥着重要影响。

5.群体在不同层次上影响人们态度的形成:

        人们隶属或用以参照的群体的规范、态度或特征,会作为个人社会环境的外在压力,使个人依从于群体压力,并做出相同选择。

	个人对于认同和选择的参照群体,会自愿采纳群体的态度;在群体中的位置越高,与群体保持意志的责任意识也越强,态度认同感越高。

	对于同一群体的隶属,使人们有相同或相近的知识、经验和社会视角,从而使群体中各成员的态度自然趋于一致。
27
Q

5文化因素

A

文化作为人们社会化的大背景,深刻地影响到人们态度的形成。

人类学家mead:南太平洋萨摩亚群岛3个原始部落中文化背景直接决定人们对许多事物态度、乃至整个思维方式。

人类学家albert:非洲中部部落的妇女对男子的观念。

国内学者1987:沿海地区青年对社会变革具有较高的适应性,态度与内地地区青年差异明显,恰好说明文化与价值观的差异。
28
Q

6遗传因素与性别作用

A

遗产因素对态度有一定影响,基因对于认知能力和情绪方面的作用显著。

同卵双生子之间的态度比异卵双生子之间有更高相关。

艾森克eysenck:计算50项从政治到社会态度的遗传影响,23项有显著的遗传效应。

泰塞尔tesser1993:某些态度具有生物基础,人们无法对其改变,还可能对这些给予遗传的态度建构其心理防卫,使其更强、更抗拒改变。

高遗传的态度(对死刑的态度)比低遗传的态度(对资本主义)更易提取(报告更快),更不易被改变。

性别因素造成的态度差异,是生理遗传和社会角色共同影响的因果。
29
Q

拉皮埃尔挑战

A

1934态度与行为关系研究:
第一部分:现场研究,带领中国夫妇游历美国下榻数家旅馆
第二个部分:问卷调查,6个月后对去过的旅馆问卷调查;多问卷,单问卷;实验组,控制组

结论:旅馆态度上一致拒绝,实际行为均接待
1969,维克尔:态度更可能同外显行为没有关系或关系甚微
30
Q

态度与行为一致的证明

A

民意测验
1936年,盖洛普用抽样调查方法,成功预言罗斯福总统的当选,预测票数与实际相差不到1%
态度作为行为的准备状态,可以成功预测人们的行为
具体态度与具体行为的对应性

佩因罗德penrod1983
	总态度预言总行为
	具体态度预言具体行为
	态度测量与行为的时间间隔越短,一致性越高

戴维森妇女节育方面一般态度到具体态度对行为的预测作用-态度测量与行为测量间的匹配越紧密,相关程度越高
31
Q

影响态度与行为一致的因素

A

1行为本身可否实施(应急情况救人)

2态度指向的目标与行为目标是否一致(拉皮埃尔研究中情境的制约作用)

3时间(行为测量与态度测量的时间同步性)

4情境可能会制约和削弱态度与行为的联系,阻止态度表现在外显行为中

5个体倾向于选择能够保持态度与行为一致的场合,而态度本身也会被表达而得到强化

6态度本身的因素:强度、深度、外显度、向中度
a强硬的,明确的,稳定的,通过直接经验获得的态度与行为有较高的一致性
b认知和情感成分高度一致的态度更可能预测行为

7态度与行为的特异性水平:
当态度和行为处于同样的特异性水平时,态度就是行为良好的预测指标

8个体的个性品质
a法博瑞格2006:个体已有的认知因素也会影响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
b人们与态度相关的知识的关联性、复杂性和数量会影响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
-与行为直接相关的态度对行为的预测性要优于那些与行为相关低的态度
-与行为低相关的知识的复杂性能够增加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
-知识复杂性对态度行为关系的影响可以拓展到不确定性的行为

32
Q

合理行动理论

A

行为是理性思考的结果,在行为发生的过程中个体会考虑各种行为方案,评价结果,然后才做出行动与否的决定
最后决定行为的是意向。

决定行为意向的两个要素:
对行为的态度:即对某种行为正面或负面的评价
主观标准:人们对别人会赞成或不赞成某种行为的感知。

用行为意向,即是否决定用特定方式行动作为中介变量;态度变成了行为驱动的一个环节

33
Q

双重态度模型

A

格林沃德:内隐性社会认知:过去经验的痕迹虽然不能被个体意识到或自我报告,但对个体当前的某些行为仍然有潜在影响

内隐态度:影响对个人当前认知、情感和行为反应产生影响的过去经验和态度形成的意识痕迹

威尔逊提出
人们对同一态度客体能同时具有两种不同的评价
	一种自动化的、内应的态度;格林德沃:人的内隐偏见态度自动激活,更易将负面特征联系到自己存有偏见的群体
	另一种是外显的态度

	当态度改变发生时,人们旧有的态度a1改变到了态度a2,但a1仍然在人们记忆中保留有痕迹,并潜在地影响着认知和行为
内隐态度与外显态度的分离是导致态度和行为不一致的重要原因
34
Q

自我价值定向理论

A

1行为是态度与情境压力二者的函数
作为内部准备状态的态度
存在于外部的情境压力

2态度和行为二者都是人们寻找自我价值的具体体现
一种具体行为究竟是否发生,取决于这一行为的后果对于行为者的价值
行为者的价值判断依据
一方面取决于行为能够达到的预期满足水平,
另一方面取决于可能付出的预期代价
机制
满足价值大于代价,就采取行动;
满足价值等于或小于代价,指向性行为就不发生
且由于态度自身的稳定性,态度不决定行为指向的情况下,它仍会影响于态度对象有关的行为,此时宏观观察不到态度行为关系,态度影响的是所忽略的微观细节

3态度与行为间一致性的高低及影响,由向中度决定
态度向中度而行为不一致时会发生强心理冲突,其实际一致性也越高
反之,向中性越低,对个人意义越小,远效的心理影响也越小;此时行为更多取决于情境作用;态度的影响更多表现在形式上而非指向上

4对拉皮埃尔研究的几点问题指出
情境更为复杂:现场实验中敬业素质和态度的冲突,问卷中单一情境不涉及冲突
方法学限制明显
仅观察行为的方向(接待与不接待)作为指标,没有考虑到行为的方式问题
种族启示态度测量过于一般,仅仅以是否接待作为种族歧视的度量手段,显然不够;如果涉及一般性的低自我卷入问题,又涉及具体高自我卷入问题,则会对歧视有更精准的描述
接待人与问卷作答人是否一致无法确定; 六个月时间间隔是否有另外影响人们态度的事件发生; 随行中国夫妇形象与作答人关于中国人概念的一致性

5对维克尔研究的几点问题指出
没有注意态度影响行为方式的问题

35
Q

瑟斯通量表

A

主观外显相等间距法
选择特定的想要测量的态度对象,如对黑人的态度
通过广泛调查,提出有关态度对象的简单明了的各种问题,并以此作为原始题目,一般为50题以上
将确定好的问题分别写在卡片上
从将要进行态度测量的群体中,随机抽取一个足够大的代表性样本,一般多达300人,以他们为每个题目的审定人
请审定人按11点量表,即从最赞成到最反对,平均分成11个等级客观独立地评定每个题目所体现的对态度兑现肯定或否定态度的程度,并按等级分组
计算每一题目所有审定人评分的平均分,同时得出每一题目的分配曲线,删去意义模糊、评分高度分散的题目
最后保留下来的意义明确、评定集中或一致的题目就构成了瑟斯通量表
观点:通过人与人间的比较,态度是可以概念化并且被测量的

36
Q

李凯特量表

A

总加量表
针对一定态度对象,广泛调查收集和拟定一系列关于该态度对象的陈述和备选题目
抽取一个测量对象样本群体试测,以5点量表对每个题目评分
对预测结果进行统计处理和项目分析(使用每个题目与总分相关的t检验或项目区分度检验)
保留与量表总分高相关且区分度也较好的题目
20题左右,应用最广泛的态度量表
缺点
对态度的变化没有瑟斯通量表敏感
不同的反应模式会产生相同的量表总分
测量结果的准确性依赖被试的反应倾向
有的被试可能以强烈的方式表达轻微的态度反应,有的则相反
新发展
选择答案数量的改变,由5点计分改为2点到7点
陈述句格式改变,可以是不完整由被试补充的

37
Q

语义差异量表

A

1957,奥斯古德,等级量表的另一种形式
用成对的两极性形容词,如好/坏,聪明/愚蠢来评价态度对象
在每对两极性形容词中间,从肯定的一极到否定的一极一般均分为7个等级,7为最肯定,1为最否定
记录被试在所有答案上的得分并累加,即得对象得态度测量
得分越高反映被测者态度越肯定
主要维度
情感倾向维度,主要评价好/坏
力量维度,主要评价强/弱
活动维度,主要评价快/慢
优点
考虑到了实际生活中人们对一定对象得评价不简单是完全肯定或否定,因而在每一方面都对强度进行分化
编制简便,不需要过多的专门化知识,一切涉及对态度对象评价的两极性评定都可以引入量表

38
Q

投射测验

A

实质
:知觉转移,即个人将自己的需要、情感或观念倾向转移到其他对象上,知觉成其他对象具有种种实际为我们自己具有的特征
间接的态度测量方法
方式
给予人们一定刺激物,让人据此联想,并报告,通过分析人们联想的内容,来推测其态度个性
主题统觉测验TAT
给被测者一系列图片
让被测者根据图片内容联想以前发生过的事情及是事情如何发展,使每张图片引出一个故事
TAT可直接用于测量成就动机或其他我们关心的态度评价
罗夏墨迹测验

39
Q

内隐态度测验

A

启动技术
将要测量的态度对象作为启动刺激
紧接着呈现一个消极或积极的评价形容词
根据反应时长短判断一致性并推论出态度
内隐联系测验IAT
格林沃德1998提出,突破性的内隐态度测量技术,它的出现使态度测量完成了从传统的主要测量外显态度向可以同时测量内隐态度的以此飞跃
原理
如果个体内隐概念中关于某一对象与某一特定属性间的联结紧密,则辨别归类的自动化高,反应时较短,反之则反应时较长
适用
测量那些不受意识控制或很少受意识控制的内隐态度,并对有关行为进行预测

40
Q

态度的实证测验/行为反应测量

A

距离测量
通过人际交往时的接近程度和融合程度来研究人们的态度
测量方面
空间距离
目光接触
沟通内容
紧张程度
交往气氛
生理反应测量
实验室中运用一起测量人对某些事物的生理反应,从而探求其内隐态度的方法
理论基础
态度中的情感因素会唤起机体的植物性神经系统的变化,如心跳、呼吸、血压、瞳孔等
只起参考作用,要与其他方法结合使用
因为探测的都是极端反应,有些反应可能被遗漏,有些反应由多种原因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