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犯行为 Flashcards

1
Q

侵犯行为的定义aggressive behavior

A

一种有意违背社会规范的伤害行为。可以是实际造成伤害的行动或语言,也可以是旨在伤害而未能实现的行为。
社会评价和伤害意图是判断一种行为是否属于侵犯的两个关键特征。首先,侵犯行为必须是违反社会规范的;其次是故意。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2
Q

敌意和侵犯行为的差异

A

敌意通常是一种态度状态,并不带来直接的可观察的伤害,而侵犯是会带来直接伤害或可能导致伤害性后果的行动。不过,敌意作为一种高度排斥的态度准备状态,它常常可能会成为侵犯行为的准备阶段,并在某种因素的触发下引起侵犯行为。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3
Q

侵犯行为的分类

A

1。从侵犯方式分:言语,使用语言进行;动作,使用身体某一部分或是武器
2。从侵犯的动机分:报复性侵犯;工具性侵犯
3。侵犯的指向性:公然侵犯、关系侵犯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4
Q

报复性侵犯retaliatory aggression

A

目的在于造成对方身心上的痛苦或是伤害,say帮派间的聚众斗殴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5
Q

工具性侵犯instrumental aggression

A

目的是通过侵犯对方达到其他目的,say抢银行,小孩抢玩具而欺负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6
Q

公然侵犯overt aggression

A

直接侵犯,通常以与他人面对面的公开对抗行为为特征,say身体攻击、语言威胁、损坏他人财产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7
Q

关系侵犯relational aggression

A

隐蔽的间接侵犯,通过有意操纵同伴关系或者损害(或威胁)同伴关系伤害他人的行为,属于心理欺负。say有意中断或威胁中断关系,传播谣言。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8
Q

侵犯的特性

A

1。普遍性:战争、对其他物种、日常各种侵犯形式。
2。持续性与稳定性:早年的侵犯性与后来的侵犯行为有普遍联系。(注意稳定性有相对性,并不一定是因果,还受到其他复杂因素的影响)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9
Q

侵犯成因的解释-总

A

1。本能理论
a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观点
b洛伦茨的习性学观点
c评述
2。生物学理论
3。挫折-侵犯理论
a最初的理论观点
b理论的修正
c评述
4。社会学习理论
a侵犯行为习得的机制
b评述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0
Q

侵犯的本能理论2013年大题10

A

认为侵犯是一种本能,由遗传获得,而非习得。佛洛伊德认为侵犯是一种破坏性行为,而洛伦茨认为侵犯是一种适应性行为。
1。精神分析观点:
人的两种本能,性(所有寻求快乐的行为)与自我保持。侵犯是性本能的一部分。后修正为生本能(性)与死本能(侵犯)。
人的攻击力是由内而发,不会消失。需要将其以非破坏性的方式释放出来。say体育竞技、自由搏击等
2。习性学观点:
侵犯是有生物保护意义的生的本能的体现。同类侵犯不一定以毁灭为结局,而是以失败者的让步为目的。
从动物行为学的角度出发,认为同种系内的侵犯是一种适应行为,对物种延续非常重要,并控制过度增长。动物通过攻击来犯的动物以保护自己的领地和食物。交配争斗中,适应能力强的生存。
需要发泄出被城市生活抑制的侵犯本能,开展冒险性体育活动。
评述:动物的侵犯本能是否存在的问题;人类是否有侵犯本能的问题(有的话应该表现出相似性)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1
Q

侵犯的生物学理论

A

关注诱发人类作出侵犯行为的内在生物学机制,识别出那些可能与侵犯有关的特定脑区。say影响情绪的边缘系统,海马在侵犯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杏仁核与侵犯的关联;皮层受损时表现更激烈的侵犯行为;激素水平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2
Q

挫折-侵犯理论

A

关注外部条件对侵犯的影响,多拉德
原始理论:
1.挫折与侵犯的关系,侵犯只有一个原因-挫折,挫折只有一个反应-侵犯。(实验:儿童看到玩具不让玩,产生挫折感,破坏性更强,电击次数更多)
还假定,挫折感越大,导致的侵犯越强。
2.替代性侵犯:当侵犯由于种种原因不能直接实施在引发挫折感的对象上,可能出现替代性侵犯。
修正:
挫折到侵犯间还存在其他影响要素
1.侵犯线索:挫折引发了个体做出侵犯行为的预备状态,以及被个体标定是“愤怒”的情绪状态;环境中出现能引发侵犯的适当线索会增强个体做出侵犯行为的可能性。
2.武器效应
3.任何负面情绪都能引发侵犯。当人们感到愤怒时,侵犯线索会增强侵犯的强度,可能是由于愤怒的个体更容易注意到侵犯线索的缘故。

评述:
挫折并不是侵犯的唯一原因,挫折也不是总导致侵犯行为。
质疑:暴力行为是一种体现控制感的方式,破坏事物是为了证明我们能够掌控事物。侵犯行为是我们形成控制感的手段,旨在证明我们有能力掌控自己的行为和周遭的环境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3
Q

挫折frustration

A

对行为后果的阻碍;当我们想要什么又得不到的时候,我们就会遭受挫折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4
Q

替代性侵犯displaced aggression2015名词解释

A

1.侵犯对象的替代(对象和最初引发挫折感的对象有某些相似之处)
2.侵犯类型的替代(不敢还手而骂人)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5
Q

侵犯线索aggression cue

A

定义为那些经常伴随着引发挫折的对象和侵犯行为出现的刺激物。它可以是任何事物,比如刀、枪、人等。
侵犯线索具有个体差异性。只有当个体将某个事物与侵犯行为联系在一起时,线索才具有引发侵犯的作用。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6
Q

武器效应weapon effect2013名词解释

A

武器增强侵犯行为的现象(但也可能是“要求特征”效应在干扰实验结果)

17
Q

侵犯的社会学习理论解释

A

儿童的侵犯行为不是生来就有,而是后天习得的。通过直接经验和观察学习,儿童学会什么时候做出以及怎么样做出侵犯行为。侵犯行为是直接经验和观察学习的结果。
评述;
在习得的侵犯行为和实际出现的侵犯行为间做了重要区分。个体可通过得到奖励或观察习得侵犯行为,但不一定会表现出侵犯行为。(观察到受罚的榜样就不会做出侵犯行为,并不是没习得,而是受到了抑制)
并且解决了其他理论不能回答的问题——侵犯行为的多样性。根据社会学习理论可知,个体以前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对表现侵犯的方式起着重要的影响。
提出了减少侵犯的方法:1.体罚效果差(相当于父母对孩子实行了侵犯行为,将成为模仿对象)2.对侵犯行为的不关注,可减少侵犯行为,因为既没有提供可效仿的榜样,也没有提供额外关注的强化。

18
Q

侵犯行为习得的机制

A

1.通过强化reinforcement习得。孩子们常常因为做出攻击行为而获得奖励或者额外关注。强化的模式对将来的侵犯行为起决定作用,即使没有奖励,间断强化模式也能维持更长时间的侵犯行为。
2.通过观察习得侵犯行为。say充气娃娃实验。儿童除了会模仿真实生活中的人物外,还会模仿电影中的成年人或卡通人物,出现攻击玩具的行为。且不仅是儿童,即使是成年人,也会模仿榜样所做的真实或虚假的侵犯行为。
人在模仿不同的榜样时,程度并不相同。研究证明,儿童更倾向于模仿同性别的被试;比起地位低的榜样来说,人们更倾向于模仿地位较高的榜样。
被试更可能模仿榜样侵犯后受奖的侵犯行为ie。
从侵犯行为的性质来看,与无理的侵犯行为相比,更可能模仿合理的侵犯行为

19
Q

影响侵犯行为的个人因素

A

1.A型人格:具有竞争意识、行事匆忙(时间紧迫感)、容易生气、攻击性较强(对待挫折情境时容易产生攻击性和敌意)的一类人。
2.敌意归因偏差hostile attributional bias:归因对侵犯产生的过程有重要影响,当做出恶意归因时,可能做出报复性的侵犯行为。
3.性别:男性比女性更具有侵犯性。侵犯方式也存在性别差异,男性身体侵犯更多。
当直接被激怒时、使用言语侵犯时,性别差异较小。
解释:先天激素、后天社会化过程中学习(社会赞许性和社会角色认同)实际上是性别角色对侵犯行为的发生更有预测作用。

20
Q

影响侵犯行为的情境因素

A

1.高温:随着气温升高,侵犯性会增加,到达峰值后侵犯性反而下降。

2.酒精和药物:酒精、药物在某种程度上会导致侵犯行为,取决于药物种类、剂量大小及被试状态——大剂量的酒精使人们对周围环境及侵犯后果的意识程度降低,以至于他们表现出更多的侵犯行为;本身处于被激怒或被威胁的状态下,大剂量的酒精引发侵犯行为。

3.唤醒水平:个体情绪唤醒水平会直接影响到她的侵犯行为i。被其他原因唤醒(性唤醒)的个体可能会把这种状态标定为愤怒,导致更强的侵犯性。

4.去个性化:去个性化的情况下攻击性增强(津巴多的黑袍女生电击实验)通常的内疚、羞愧、恐惧、承诺等行为控制力量都被削弱,从而使压抑行为外露的阈值降低,使人表现出通常社会不允许的行为,侵犯增加。

21
Q

认知性标定

A

情绪二因素论把情绪体验分为生理唤醒和个体对这种唤醒状态的认知性标定——个体对这种生理唤醒状态的解释。

22
Q

去个性化deindividuation

A

指个人在群体中自我同一性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控制水平降低的现象。在群体中一旦出现此状态,个人的行为会较少受个性支配,责任意识明显丧失,而倾向于跟随整个群体的状态。群体规模越大,凝聚力越强,越容易引发去个性化状态。
去个性化使人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自我观察和评价的意识,降低了对于社会评价的关注。

23
Q

影响侵犯行为的社会因素2015论述

A

1.文化与侵犯:文化规范了侵犯行为的表达方向。
2.媒体暴力:引发侵犯的重要社会因素。
3.暴力视频游戏:增加侵犯想法和行为,在具有侵犯倾向的个人及男性身上表现更加明显。

24
Q

媒体暴力media violence2015论述

A

指大众媒体传达的暴力内容对人的正常生活造成负性影响的现象。对暴力概念的重新解释与传播,更为直观、形象的作用,更有蛊惑力。

25
Q

1.媒体暴力与侵犯性的关系2015论述

A

挫折理论认为个体做出侵犯行为会得到精神上的宣泄,因此观看暴力电视可以宣泄侵犯性。
社会学习理论、侵犯线索理论认为,目睹暴力会导致更多的暴力。习得侵犯的榜样、诱发侵犯的线索。

26
Q

2.媒体暴力对儿童的影响2015论述

A

1.影响孩子对于暴力的认知:可能对暴力行为是解决问题的方式这一观点产生认同,看到榜样受到奖励(替代性强化)
2.改变孩子关于暴力的态度:暴力不再构成新异刺激,形成漠视态度,或错误的认识。减低了对暴力行为的敏感度,降低了对受害者的同情,失去移情能力,导致对暴力出现免疫。
3.引发对暴力的模仿:道德观、价值观处于形成阶段,很难依照社会标准进行判断,容易盲目认同。对行为后果缺乏认知,模仿非常暴力的行为,采取以暴制暴的方式。
在情感、行为、学习和控制能力等方面有问题的孩子更可能受到影响。

27
Q

家庭暴力family violence

A

隐蔽性和私密性,教育程度越低、越穷、社会地位越低,家庭暴力发生率越高。受害者。
三种形式:身体、精神、性;
逐步升级,起初一方试图约束另一方的行为。
产生原因:1.施虐者个人特点(受到上一代暴力文化的影响;人格缺陷)2.受虐者(教育程度低、无职业或固定收入)
处理步骤:首先从压抑的家庭环境中脱离出来,接受专业咨询;对所有成员辅导治疗,找出来源,提出解决方案;全体成员共同实施。及早干预效果更好。

28
Q

校园欺负bully in school

A

1.行为特点:一个学生长时间反复被一个或多个同伴以负面行为对待。(言语、身体)
a属于侵犯或故意伤害行为
b长期性、反复性
c双方在力量上不均衡(心理或生理)

2.影响因素:
a人格特质影响很大:缺乏移情力;支配性;对暴力的积极态度;不完善的自我发展现象(冲动、不能延迟满足、行为自控力差)缺乏某种基本自控能力,从而自身行为缺乏理智性,表现出动作化人格通过动作直接表达内心的意愿,以舒解内心的情绪和压力。
情绪不稳定、缺乏自尊及由此导致的较低的自我效能感和社交能力可能是受欺负儿童的重要原因。
b环境因素:say家庭;幼年严厉、苛刻、压力大、暴力倾向的环境中,可能成为受欺负者;家长在放任性、拒绝性和专制性上明显较低,溺爱和期望较高。

3.欺负/被欺负者:强壮、武断;欺负别人的同时抱怨被欺负;神经质、精神质上得分高;社会接受性或同伴地位远低于其他儿童,容易陷入被孤立的境地。
挑衅型受欺负;被动型受欺负-行为退缩、顺从、有抑郁倾向。

29
Q

侵犯行为的控制与预防

A

个人层面上的控制和社会层面上的预防。
1.移情能力的培养:移情能力与侵犯行为间的负相关。say角色扮演;角色采择p344

2.成熟个性的培养:个性成熟者的自我意识和控制水平较高,对别人进行侵犯的可能性较小。主要特征有:1
有道德责任意识和成熟的敏感性;b关心别人的福利和得失;c不保留敌意与怨恨;d不歪曲现实;e自我客观认识;f对自己的行为负责;g懂得自己的角色是权力和责任的统一。
个性不成熟的人自我意识水平较低,运用社会允许的方式满足自己需要的能力较低,缺乏客观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因而运用突发性、破坏性、侵犯性行为方式满足自己需要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其中道德水平是成熟个性的核心标志。个体的道德水平越高,就越倾向于体察他人的感受;越低则越倾向于忽视。

3.宣泄catharsis
假设侵犯性的精神能量是一个常数,能量聚集越多,其发生侵犯性行为的可能性越大。若这些不良情绪得到合理宣泄,就可以减少其侵犯性的强度,攻击行为也会随之减弱。
挫折理论与宣泄联系起来——被挫折情境激起的愤怒情绪状态作为一种危险的心理准备而存在,必须得到宣泄。
想象和观察他人攻击也具有宣泄的作用,通过想象侵犯目标的实现goal-fulfillment可以降低侵犯的发生的可能性。
宣泄是针对已经产生了一定侵犯准备的对象而言,未产生愤怒攻击性准备的人,想象、目睹别人实施侵犯行为,可能反而会增加侵犯的危险性。

4.社会公平的建立
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中的重要内容,社会财富分配的合理性往往是人们评价一个社会是否公平的核心依据。
相对剥夺感和挫折相当,产生心理落差,引发负性情绪,做出各种拒绝行为乃至破坏行为。

30
Q

effort control努力控制;food control食物控制

A

1.没努力获得高价值报酬和努力获得低价值报酬
2.代币换取低价值报酬和无代币获得高价值报酬

31
Q

相对剥夺理论

A

亚当1965,人们总将自己所做的贡献和所得的报酬,与一个和自己条件相等的人的贡献与报酬进行比较,如果这两者之间的比值相等,双方就有公平感,否则就产生相对剥夺感。
粗略地讲,挫折和相对剥夺的含义相当。当个体认为该得到的东西没有得到的时候,就会产生相对剥夺感,由此体验到各种负性情绪,做出各种拒绝行为。
say社会各阶层贫富差距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