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 Flashcards

1
Q

社会交换理论的理论基础——功利主义经济学

A

对人的行为的经济学解释可以在修改后解释人的行为。原则有:

  1. 人并不总是追求最大利润,但当与他人交往时总是试图得到一些好处。
  2. 人并非总是理性的,但在社会交往中的确要核算成本与收益(有限理性与满意原则)。
  3. 人并不具备可供选择的完备信息,但人们确实知道有些信息是评价成本与收益的基础
  4. 在社会生活中,经济交换只是人们普遍交换关系的特例。
  5. 人们在交换中不仅追求物质目标,同时也交换非物质的东西,如感情和服务等。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2
Q

社会交换理论的理论基础——行为主义心理学

A
  1. 任何情境中,有机体都将产生能够获得最大报酬和最小惩罚的行为。
  2. 如果一种行为曾经受到强化,有机体将重复这种行为。
  3. 在与过去行为得到强化类似情境下,有机体将重复同样的行为。
  4. 有机体从某一特定的行为中越容易得到好处,该行为就越不值得(期望理论),这是有机体可能产生替代性行为以寻求其他酬赏。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3
Q

酬赏和成本

A

酬赏指个体从人际交换中获得的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如被爱的感觉,得到经济上的援助等。事物对人是否具有酬赏作用因人而异。
foa分析人际关系中的酬赏问题,找出六种基本酬赏:爱,金钱,地位,知识,物质与服务。这些酬赏可以从两个维度加以分类,一是特殊性,指酬赏的价值大小由提供该酬赏的特殊人物决定,二是具体性,指有形的,能看到嗅到摸到的东西,以及非具体的或象征性的东西,如忠告或社会赞许。六种赞许的关系见笔记。
成本指与他人交换过程中的付出或产生的负性结果,这些成本是我们与他人交往时必须付出的。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4
Q

社会交换结果的评价方式

A

公式:交换的总体结果=获得的酬赏-付出的成本。
两种比较标准:
1.绝对比较标准:指个体认为自己从某个人际关系中应该获得的结果的量有多少,不同类型的人际关系由不同的标准,是一种主观认定的标准。
2.相对比较标准:指从某一人际关系里所获得的结果是优于或劣于另一个当时也可以获得的人际关系,之所以追求这一人际关系,是因为这个人际关系所提供的独特酬赏是从别处无法获得的。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5
Q

决定交换公平性的原则

A
  1. 均等原则:每个人有得到同等利益的机会,而不是只有某些人拥有机会。
  2. 各取所需原则:将每个人的需求纳入考虑的范畴,根据每个人特殊的需求决定给他什么样的好处。管理中只用奖金实施激励的方法并不符合这一原则。
  3. 平等原则:每个人获得的利益与贡献成正比,付出多的人获得的好处也应该多,付出少获得的也应该少。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6
Q

社会交换理论的证据

A
  1. 囚徒困境(囚徒两难情境,博弈论):个体因为追求理性而使群体获得了最差的结果,个体的理性导致群体的非理性。信任在这种合作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如果双方存在信任,那么合作就能形成,如果缺乏信任,双方之间的合作不可能形成。
  2. 货运游戏:研究威胁对冲突的影响的研究范式。只有在双方都采取合作的情况下,各自收益以及总收益都最大,合作是唯一的选择。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7
Q

社会影响

A

社会影响指运用个人或团体的社会力量在特定方向之上改变他人态度或行为的现象。六种社会力量的来源:

  1. 奖赏权:人们向他人提供奖励的能力。上级对下级,父母对孩子。
  2. 强制权:拥有权力的人惩罚他人的能力。老师惩罚学生。
  3. 参照权:让他人参考的权利。与团体保持一致时参照权影响个体的写照。
  4. 法定权:与一定地位相联系的权力。部长校长拥有权利。
  5. 专家权:与某些特长相联系的权利。医生处理疾病的影响力。
  6. 信息权:了解某些他人不知道的信息而拥有的影响力。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8
Q

社会影响理论

A

在一个特定的社会情境中,来自他人的社会影响的总量取决于三个方面:

  1. 他人的数量:周围他人越多,来自他人的社会影响也越大。但存在着人数的边缘效应递减,第N个人的影响小于第N-1个人的影响。
  2. 他人的重要性:他人地位越高权力越大,其社会影响力就越高。
  3. 他人的接近性(直接性):他人在时间与空间上与个体的接近程度,距离越小,影响越大。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9
Q

社会影响——社会促进

A

指人们在有他人旁观的情况下工作表现比自己单独进行时更好的现象。
解释:
1.简单在场:zajonc提出。认为他人的出现会使人们的唤起增强,而这种生理唤起会进一步强化人们的优势反应。在简单任务中,优势反应往往是正确的,而在复杂任务中,正确答案往往不是优势反应,所以在复杂任务中,唤起增强的是错误反应。他人的出现对完成简单工作起促进作用,而对完成复杂工作起阻碍作用,两方面加在一起统称社会促进。
2.评价恐惧理论:Cottrell提出。在有他人存在的环境中,人们由于担心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而引发了唤起,进而对工作绩效产生影响。
3.分心冲突理论:baron和sanders提出。当个体在从事一项工作时,他人或新奇刺激的出现会使他分心,这种分心使得个体在注意任务还是注意新奇刺激之间产生了一种冲突,使得认知系统负荷过重,从而唤起增强,导致社会促进效果。这种唤醒不仅来自于他人在场,有时其他非人分心物的出现也会产生这种效应。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0
Q

社会影响——社会懈怠

A

指在团体中由于个人的成绩没有背单独评价,而是被看作一个总体时所引发的个体努力水平下降的现象。
解释:责任分担:团体中由于个体意识到自己并不会成为评价的焦点,二自己的努力也会埋没在人群中,所以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降低,从而不大去努力,致使作业水平下降。
避免:让成员有更多的参与感及责任感。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1
Q

社会影响——去个体化

A

个体丧失了抵制从事与自己内在准则相矛盾行为的自我认同,从而做出了一些平常自己不会做出的反社会行为,去个体化现象时个体的自我认同被团体认同所取代的直接结果,个体越来越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行为,而是集中注意于团体情境之上。
解释:
1.匿名性:匿名性是引起去个体化的关键,团体成员越隐匿,他们就越觉得不需要对自我认同于行为负责。
2.自我意识降低:最主要的认知因素。人们的行为通常受道德意识,价值系统以及习得的社会规范的控制。但在某些情境中,个体的自我意识会失去这些控制功能。
津巴多认为去个体化的因素有三:唤起,匿名性以及责任扩散。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2
Q

社会传染

A

激动的群众倾向于有相同的感受和行为,因为个体的情绪可以传染给群体。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3
Q

社会影响——从众

A
Myers认为从众是个体在真实或想象的团体压力下改变行为于信念的倾向。
franzoi认为从众是对知觉到的团体压力的一种屈服倾向。
原因:
1.规范性社会影响:发生在人们想要获得奖励与避免惩罚时。
2.信息性社会影响:发生在个体希望从他人或其他团体那里获得精确的消息时。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4
Q

有关从众的研究

A

1.团体规范形成:研究者为sherif。利用错觉中的自主运动现象研究大学生被试的判断情况,让他们判断光电移动的距离有多少,之后把自己的结果告诉其他组被试。最初人们判断差异很大,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判断趋向一致。
还发现,团体规范对个体判断作用越大,团体规范被团体接受和传递的可能性越小,换言之,规范的压制力量越大,它以后被修改的可能性越大。
2.线段判断研究:从众研究的典范。被试任务是判断线段长度。当实验实验者的同谋一齐选择显而易见的错误答案时,至少有33%的被试会从众,选择错误答案。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5
Q

影响从众的因素

A
1.情境因素:
团体规模:5个人的团体从众现象最强,此时群体压力最大。
团体的凝聚力:团体凝聚力越大,从众的压力越大,从众行为也可能发生。
团体的社会支持:社会支持通过降低规范性社会影响而减少了人们的行为。
2.个人因素:
自我:内在自我意识强的人不太会从众,公众自我意识强的人从众可能性大。
个体保持自身独特性的感觉:不从众是为了保持自身独特的同一性,感到自己与众不同
控制愿望:心理抗拒理论指出,人们相信对自己的行为拥有控制权,当这种控制自由受到限制的时候,人们往往会采取对抗措施(反从众)。而独立指人们不愿受制于他人的倾向,独立的人不在乎社会压力与他人的需求,往往是按自己的意愿行事。
其他:社会地位,预先的承诺和性别等。
3.文化:集体主义国家的人们更容易受到他人影响而做出反应。
4.是否公开:不公开受群体压力影响较少。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6
Q

社会影响——顺从

A

指在他人的直接请求之下按照他人要求去做的倾向,在做出顺从行为的时候,人们可能私下同意他人的请求,也可能私下不同意他人的请求,或者没有自己的主意。

17
Q

影响顺从行为的因素

A
  1. 积极的情绪:情绪好的时候人们顺从的可能性越大,尤其是要求他人做出亲社会的助人行为时。
  2. 顺从的互惠性;如果他人给了我们一些好处,我们必须相应的给他人一些好处。
  3. 合理原因:当他人能给自己的请求一个合理解释的时候,我们顺从的可能性也越大。
18
Q

增加顺从的技巧

A
  1. 登门技巧(脚在门槛内技巧):分两步实施。第一步先向他人提出一个小的要求,等他人满足该要求后,再向其提出一个较大的要求,此时对方满足较大要求的可能性也会增加。
  2. 门前技巧:先向他人提出一个很大的要求,在对方拒绝后,紧跟着提出一个小的要求,这时候小要求被满足的可能性会增加。前提有三:首先最初的要求必须很高,当人们拒绝时不会对自己产生消极的推论,其次两个要求之间的时间间隔不能过长,如果过长义务感就会消失。最后,较小的请求必须有同一个人提出,如果换了他人该效应不出现。
  3. 折扣技巧:先提出一个很高的要求,在对方回应之前赶紧打些折扣或给对方其他好处,不给对方拒绝初始高要求的机会。
  4. 滚雪球:最初的要求被人接受后,又告诉他人由于自己的要求被低估,又提出了新的较高的要求或价码。
19
Q

社会影响——服从

A

指在他人的直接命令之下做出某种行为的倾向,很多时候人们会服从地位高的他人或权威的命令。服从是人的天性。
研究者为米尔格拉姆。让被试充当老师,实验助手或被试同伴充当学生,学生故意犯错,被试电击惩罚,每增加一次错误电压提高15伏特,电压变化范围为15-450伏特。尽管电压升高被电击者痛苦哭叫,但在实验者的命令下65%的被试服从命令坚持到用450伏特电压进行电击。

20
Q

影响服从行为产生的因素

A
  1. 规范性社会影响:规范性压力使得人们很难拒绝,特别是这个人处于权威的位置。而团体中有人拒绝服从时,服从倾向会减低。
  2. 信息性社会影响:人们处于一个令人困惑的情境中,无法确定自己该做什么事,他们会求助他人弄清情况。当环境模糊不清时,信息性社会影响的威力尤其强大。
  3. 对错误规范的遵守:人们一旦开始服从某一规则,要在中途改变是很难的。
  4. 被试的自我辩解:每次实施电击后,其辩护理由都为下一次电击奠定基础,于是很难找到一个可以停止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