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 Flashcards
人际吸引的原因
- 人天生就具有亲和动机:包括亲和需求,指一个人寻求和保持许多积极人际关系的愿望;亲密需求,指人们追求温暖和亲密关系的愿望。
- 克服寂寞:寂寞指当人们的社会关系缺乏某些重要成分使所引起的一种主观上的不愉快感。
亲和需求可以提供的酬赏
- 依恋:指最亲密的人际关系所提供给个体的安全及舒适感。
- 社会整合:通过亲和与他人交往,并与他人拥有相同的观点,产生团体归属感。
- 价值保证:得到别人支持时所产生的自己有能力,有价值的感觉。
- 可靠的同盟感:通过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意识到当自己需要帮助时,他人会伸出援助之手。
- 得到指导:与他人交往可以使我们从他人(比如医生,朋友,老师等)处获得有价值的指导。
- 受教育机会:与他人交往能够使我们有机会接受来自他人的教育。
寂寞的分类
分类:
- 情绪性寂寞:没有任何亲密的人可以依恋而引起的寂寞。
- 社会性寂寞:当个体缺乏社会整合感或缺乏由朋友或同事所提供的团体归属感时产生的寂寞。
离婚对孩子寂寞感的影响
孩子的寂寞感与父母离婚时孩子的年龄有关,如果离异发生在孩子6岁以前,孩子更可能感到寂寞。一是因为较小的孩子常将父母离异归结于自己,虽然这是不合理的信念,但孩子相信父母离异是因为自己不好,这种倾向在学龄前儿童身上尤其强烈。二是孩子会认为父母不值得尊敬令人沮丧,会将知觉泛化到一般人身上,认为其他人不值得信任,人际关系不可靠,不愿意与他人交往,产生寂寞感。
寂寞感的影响因素
- 婚姻与经济状况:一般来说已婚者寂寞感较少。贫穷的人比富有的人寂寞感强。
- 年龄因素:青少年最寂寞。
- 人格因素:寂寞的人比较内向,害羞,自尊心低,社交技巧差。长期性寂寞者常缺乏社交技巧,可以提高对他人的关注,不要总是自我中心,还可以培养自己认识并遵从社会规范的能力,学习怎样开始一个话题,怎样处理沉默期,怎样使用非语言的交流线索以及怎样倾听别人的观点等 。
孤独
孤独是一种与他人隔离的客观状态,可以是愉快的或不愉快的。而寂寞常常是不愉快的。
人际吸引的基本原则
- 强化原则:学习理论的基本概念。我们喜欢能给予我们酬赏的人,讨厌给我们惩罚的人。
- 社会交换:人们是否喜欢某个人取决于我和这个人交往时对成本及收益的评价,如果收益大于成本,交往继续,对这种交往的评价高,反之交往可能中断,评价也低。还有人认为关系满意度的最重要决定因素是关系中的公平程度,当我们在关系中体验到的收益和成本之比大致与伴侣体验到的相等时,我们是最快乐的。
- 联结原则:我们喜欢那些与美好的体验联结在一起的人,厌恶那些与不愉快经历联结在一起的人。
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个人特质
个人的温暖:温暖时影响我们形成对他人的第一印象的主要特质,当人们对其他人持积极态度时便会表现出温暖,同时温暖的人比较受欢迎。
能力:人们往往喜欢有能力的人,能力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如智力,社交技巧等。聪明的人较受欢迎,但有时候过于完美反而会使他人不舒服。当表现优异者犯了一点小错误或略有失态时,比他毫无失误时更受欢迎。
外表吸引力:人们最容易注意到的是他人的外表,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漂亮的人更招人喜爱。一是因为晕轮效应的存在,二是因为所谓“漂亮的辐射效应”,人们认为让别人看到自己和特别漂亮的人在一起,能提高自己的社会形象,就像对方的光环笼罩着自己一样。
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相似性
人们倾向于喜欢在态度,价值观,兴趣,背景及人格等方面与自己相似的人。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 人口特征的相似性
- 态度的相似性
- 外表相似性 :“匹配原则”——在选择约会对象及婚姻方面,人们往往倾向于选择与自己在长相上相似的异性做伴侣。
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互补性
人们有时喜欢与自己在某些方面相反的人。
在异性关系中男性喜欢年轻的女性,而女性却喜欢年长一些的男性,这种现象称为“相貌换地位”,但反过来是不成立的。
这种互补性有时候也表现在交往双方的性格上,比如夫妻二人性格互补会使家庭生活更有意思。
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熟悉性
如曝光效应,某个人只要经常出现在你眼前,就能增加你对他的喜欢程度,只是在一开始态度是喜欢或至少是中性的条件下,而一开始就讨厌对方,接触越多反而越讨厌。
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接近性
住的越近就越有可能成为朋友,远亲不如近邻。
接近性能增加熟悉性,越熟悉,喜欢的可能性越大。
接近性与相似性也有关,在有选择的情况下,人们往往选择在某些方面与自己相似的人为邻居。
社会交换的角度看,物理距离上的接近性使人更易获得来自他人的好处,他人可以随时来帮助自己,与这样的人交往可以用较小的代价换取较多的好处。
亲密关系以及解释
关系指两个人互相影响,互相依赖。 在共同关系中,当两人的相互依赖程度很高使,这种关系称为亲密关系。 可以用自我延伸解释亲密关系,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实质是把他人融入了自我概念。证据如下: 1.不存在基本归因错误。 2.资源分配不分你我。 3.共有关系:对收益付出不关系,关心能给对方提供什么。 4.自我图式:亲密关系中个体的自我包含他人。 5.共有记忆
友谊关系
朋友关系分为两个层次:
表面朋友:形成与保持完全是因为这种关系的酬赏作用,随时间推移接触越来越少。
深层朋友:除了酬赏还包括相互关心,一开始见面很多,后来接触慢慢的减少。想要交深层朋友,感情投入是最根本的,而不仅仅是一般性的接触。
男女差异:男性之间的发展往往取决于他们是否参加了共同的活动,而女性要想成为朋友,一起聊天就有可能。且女性之间的友谊由于有更多共同情感的参与,比男性之间更亲密。
自我展露
指个体比有关自己个人的信息告诉他人,与他人共享自己内心的感受和信息。一个人是否有适当的自我展露是其人格健康的重要标志。
可用社会渗透理论说明自我展露在发展友谊等亲密关系上的作用:人们之间亲密关系的发展与人际交往中沟通的水平有关,随着话题由浅入深,人们之间的关系也由一般向亲密转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与他人刚认识时,人们在自我展露的时候遵守相互性规范,即自己的展露水平与他人的展露水平相对应。
文化差异:美国人倾向于自我展露,想通过自我展露表明自己的与众不同,而东方人不喜欢自我展露,是因为他们不想被他人认为自己与众不同。
性别差异:同性关系中,女性间的自我揭露水平高于男性间。异性关系中,男女展露程度相同,女性经常展露自己柔弱的一面,对自己较强的能力缄口不言,而男性经常宣扬自己较强的一面,隐藏较弱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