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至1978年 Flashcards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1949年初,在國民黨前往台灣前,共產黨已開始籌組新政府。同年9月,共產黨召集其他民主黨派、社會團體等代表,在北平舉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會議通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確定新中國的名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北平改名北京,定為首都,又決定以五星紅旗為國旗,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會議選出新政府的領導人,毛澤東成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
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舉行第一次全體會議,國家領導人宣布就職,周恩來為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朱德為解放軍總司令、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同日下午,在天安門廣場舉行開國大典,毛澤東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土地改革(1950-1953)
建國初期,中國農村的土地由只佔少數的地主、富農控制。大部分農民生活貧困。1950年,中央政府頒布土地改革法,在全國展開土地改革運動,沒收地主的土地,然後分配給無地和少地的農民。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全國三億多農民共分得七億畝土地。農民生計獲得保障,不僅改善了生活,也提高了生產積極性,有利農業發展。然而,不少失去土地的地主被迫害致死,甚至富農、中農也受牽連,造成大量農村人口死亡。
鎮壓反革命運動(1950-1953)
由於當時全國各地仍有不少反對新政權的勢力,中央政府在1950年展開鎮壓反革命運動,鼓勵民眾檢舉國民黨特務、土匪、惡霸等「反革命分子」。「鎮反運動」至1953年結束,處決了數十萬名反革命分子,基本肅清反對勢力,鞏固了新政權。不過,部分地區幹部在執行時不夠嚴謹,導致一些無辜的人被錯判而受刑罰。
三反、五反運動
為打擊當時社會貪污腐敗的風氣,中央政府在1951年底展開「反貪污、反浪費、反官僚主義」的「三反運動」,主要針對貪腐的共產黨員和政府官員。1952年初,中央政府進一步展開以「反行賄、反偷稅漏稅、反盜騙國家財產、反偷工減料、反盜竊國家經濟情報」為目標的「五反運動」,主要針對不法的私營工商業者。「三反」、「五反」懲治了大批違法的黨政幹部和資本家,糾正了社會的不良風氣,但也出現了誇大案情、錯判的情況。
一五計畫背景
經過「土改」、「鎮反」、「三反」、「五反」等運動後,新中國政權得以鞏固,國家經濟也初步恢復,但仍遠遠落後於先進國家。中央政府於是參照蘇聯的計劃經濟模式,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並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務求加快經濟發展。
社會主義工業化(一五)
「一五計畫」的目標是建立社會工業化的基礎,在蘇聯的援助下,重點發展重工業,包括鋼鐵生產、煤炭開採、電力供應,以及拖拉機、汽車、飛機生產等製造業,同時也發展輕工業和農業,以滿足人民的基本需要。到1957年,各項經濟目標都超額完成,改變了國家工業落後的面貌。
社會主義改造(一五)
農業集體化:政府把個體農戶組織起來,成立農業合作社,土地、農具等生產資源由私有轉為公有,實行集體生產。
手工業集體化:手工業改造採取類似農業合作化的方式,通過成立手工業合作社,由個體改為集體生產和經營。
私營工商國有化:私人資本的工商企業實行逐步過度的方式,先轉為公私合營,然後以國家注資的方式,逐步贖買企業的股份,最終收歸國有,成為國營企業。
1956年底,三大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初步建立社會主義的經濟體系,為進一步的社會主義建設奠下基礎。
社會主義建設的背景
「一五計畫」成功後,中央政府於1958年推行「第二個五年計劃」。毛澤東提出「總路線」,發起「大躍進」,並組織「人民公社」,合稱「三面紅旗」,務求加快完成社會主義建設。
領導人過分樂觀:「一五計畫」超額完成,社會主義改造也比預期更快實現,令部分國家領導人樂觀的相信能帶領群眾更快地實現社會主義建設,產生急於求成、急躁冒進的情緒。
知識分子不敢異議:1957年,中共中央實行「整風運動」,邀請各界人士對中國共產黨提出批評,以糾正黨內風氣。由於批評的言論愈趨激烈,毛澤東認為這是「右派」攻擊社會主義制度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於是展開「反右運動」,號召群眾反擊,大批知識分子受到打壓和迫害,從此大多不敢對領導人的決策提出異議。
社會主義建設的推行
總路線:1958年5月,毛澤東提出「鼓足幹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號召全國人民在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條件下,高速地建設國家,發動了生產「大躍進」及在農村實行「人民公社化運動」,務求令中國的工農業在十五年內「超英趕美」。
「大躍進」:毛澤東強調共農業發展並重。工業方面,他提出「以鋼為綱」的方針,動員九千萬人參與全民大鍊鋼,以提高鋼鐵產量;農業方面則提出「以糧為綱」,推廣「高產田」,實行深翻土地,高度密植,以提高糧食產量。
人民公社:為進一步促進生產,毛澤東鼓勵全國各地的農業合作社合併為「人民公社」,稱為「人民公社化運動」。公社的特點是「一大二公」,規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公社內的土地、農具等生產資源歸集體所有,還設有食堂、育嬰所、安老院等,農民作為社員,生活所需全由公社分配。
社會主義建設的經濟影響
經濟發展受挫:由於政府急於求成,政策脫離現實,「三面紅旗」未能達到預期目標,反而導致經濟建設比例失衡。大量農民被動員煉鋼,但所生產的鋼鐵大多質量欠佳,不能做工業用途;農民又因煉鋼而荒廢農事,浪費大量人力和資源,國家工業及農業生產倒退。
三年困難時期
由於農產下降,地方官員為了達到生產指標,紛紛虛報、誇大產量,部分甚至超越常理。中央政府按虛報的數字提高糧食徵收額,加上出現自然災害,導致許多地方糧食供應短缺,造成自1959年起的「三年困難時期」。據學者估計,全國死於饑荒的人數多達一千萬以上。
三面紅旗對毛澤東聲望的影響
「三面紅旗」失敗後,毛澤東為經濟發展受挫而負責,不再擔任國家主席,由劉少奇擔任;其後毛澤東又退居二線,由劉少奇和鄧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劉少奇、鄧小平調整經濟政策,使國家經濟逐漸恢復。
文化大革命的成因
領導人權力鬥爭:毛澤東雖然在大躍進失敗後退居二線,但他仍是中共中央主席,是全國最具威望的領導人。隨著劉少奇、鄧小平主導的經濟調整政策成功改善國家經濟,劉少奇在黨內的影響力不斷提升。毛澤東感到自己的地位受威脅,有意奪回失去的權力,鞏固地位。
黨內路線分歧:毛澤東認為共產黨內出現路線鬥爭。新中國奉行社會主義,毛澤東視劉少奇、鄧小平推行的經濟調整措施復辟資本主義,認為黨內出現了以劉少奇為首的“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走資派),而中央形成“資產階級司令部”,其同黨遍佈各機關。他相信只有發動群眾進行階級鬥爭,才能把權力從“走資派”手上奪回來,恢復“社會主義路線”。
文化大革命第一階段背景、打擊對象
第一階段:1966年5月至1969年4月
1965年11月,毛澤東授意姚文元發表文章,批判當時的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傳達反社會主義的思想,藉此將矛頭指向劉少奇等人。1966年5月16日,毛澤東主持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制定並通過《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通知》(五一六通知),成立“中央文化革命小組”,標誌“文化大革命”正式展開。
打擊對象:文革的目標,是整肅助長實行資本主義的黨內幹部和學術權威。1966年8月,毛澤東在報章發表《炮打司令部》大字報,不點名的批判,劉少奇阻撓文革進行,並指他是黨內“走資派”的司令,藉此鼓動民眾向劉少奇、鄧小平等人奪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