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與民初政局 Flashcards

1
Q

孫中山的早年事蹟

A

原名孫文,號逸仙,1866年生於廣東省香山縣翠亨村。14歲開始到檀香山,香港,和廣州接受西式教育。1894年曾上書李鴻章,建議變法自強,不獲接納。清廷在甲午戰爭中落敗,孫中山不再寄望於清廷改革圖強,決心推動革命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2
Q

誰是四大寇?

A

四大寇是孫中山和他在香港華人西醫學院認識的楊鶴齡陳少白,和尢列,四人在學時常大膽批評時政,時人稱他們為四大寇。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3
Q

孫中山創立了哪兩個革命機構?

A

興中會:1894年在檀香山創立,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的綱領,以推翻清廷為目標。次年在香港設立興中會總部,策動廣州起義,事洩失敗。孫中山被清廷通緝,流亡海外。1900年八國聯軍之役後策動惠州起義,缺乏支援而失敗。
同盟會:戊戌政變後,中國各地相繼出現缺乏統一組織,力量鬆散的革命團體。1905年,孫中山在日本聯合華興會、光復會等革命團體,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為綱領,成立中國同盟會。後來孫中山在同盟會刊物“民報”中提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確立“三民主義”的革命指導思想。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4
Q

誰是同盟會的主要人物?

A

孫中山興中會的創會會長,活動於兩廣一帶
黃興華興會的創會會長,在1904年長沙創會,活動於湖南一帶
蔡元培光復會的創會會長,在1904年上海創會,活動於江浙一帶
其他成員:宋教仁,章太炎,廖仲愷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5
Q

什麼是三民主義?

A

三民主義,即民族、民權、民生,分別代表:
民族主義:推翻滿族統治,追求民族自由平等
民權主義:廢除君主專制,建立共和政體,實行行政、司法、立法、考試、監察五權分立,維護人民的選舉、罷免、創制、複決四大權力
民生主義平均地權,改善人民生活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6
Q

孫中山領導的武裝起義

A

同盟會成立後,組織了多次武裝起義,全都失敗,但為革命活動造成聲勢。1911年4月,黃興率領革命黨人在廣州發動起義,進攻兩廣總督衙門,因事前消息洩漏,清廷早有戒備,革命黨人傷亡慘重。事後收殮72具遺體,合葬於黃花崗,史稱黃花岡七十二烈士。起義稱作黃花崗之役,成為辛亥革命的先聲。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7
Q

辛亥革命發動的起因

A

保路風潮:清廷計劃於全國大規模修築鐵路,在修築權上與民眾發生衝突。1911年5月,清廷把民辦的川漢鐵路、粵漢鐵路收歸國有,然後把修築權轉賣予列強取得外國銀行借款。激起廣東、湖南、湖北、四川民眾反對,其中四川因獲償最少,示威行動最激烈,民眾成立“保路同志會”抗爭。清廷調派湖北新軍入川鎮壓,湖北守衛空虛,革命黨人趁機發動起義。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8
Q

武昌起義的經過和結果

A

武昌起義:1911年10月9日,革命黨人在漢口的炸彈不慎爆炸,起義計畫暴露。10日,湖廣總督瑞澂宣布戒嚴,搜捕革命黨人。當晚湖北新軍率先起義,奪取當地軍火庫,進攻總督衙門,瑞澂逃走。第二天,革命黨控制武昌,推舉黎元洪為都督,成立湖北軍政府,脫離清廷,改國號中華民國,史稱辛亥革命。
武昌起義成功後,各省紛紛響應,兩個月內十四個省份宣佈獨立。清廷只能控制直隸、河南、山東,東北三省和西北地區。1911年12月,各獨立省份的代表在南京開會,籌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推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宣布中華民國正式成立,同年2月,宣統帝溥儀退位,清朝滅亡。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9
Q

辛亥革命的意義

A

推翻清朝末年內政腐敗,外患嚴重的統治,令中國出現振興的希望。
中華民國的誕生結束了中國二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共和體制,為中國揭開新紀元。共和觀念漸為民眾接受,有利思想解放和文化革新。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0
Q

什麼是香港在革命運動中的角色?

A

革命思想發源地:孫中山的革命思想源自在香港求學時接觸到的西方知識和學說,並目睹香港社會秩序良好,市容整潔,遠較內地優勝,萌生以革命推翻清廷的思想。孫中山還在香港結識志同道合的人士,曠闊人際網絡。這些人對日後的革命活動貢獻良多。
革命運動策源地:香港不受清廷管轄,鄰近廣州,有利革命黨策劃起義、籌募經費、購置及轉運軍火到廣東、聯繫海外華僑和招募成員。
革命宣傳基地:革命黨利用香港言論相對自由的環境辦報,宣傳革命思想。1900年,陳少白得香港商人資助,創辦“中國日報”,大力宣傳革命。
革命分子的避難所:革命黨人在受英國管治的香港活動相對安全,香港對外交通便利,革命黨人亦可逃至香港匿藏或乘船逃亡海外。後來孫中山因香港政府頒布驅逐令未能登岸,仍能進出香港水域組織革命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1
Q

袁世凱如何擴大自己的權力?

A

晚清時,袁世凱建立新式陸軍北洋軍,武昌起義後被命鎮壓漢口等地的革命軍,卻暗中派員於革命軍談判,借革命黨要脅清廷。他逼使清帝退位,後孫中山辭去臨時大總統,袁世凱在北京接任就職。
就任後,同盟會改組國民黨,宋教仁帶領,並籌組責任內閣,限制總統權力。國會召開前夕,宋教仁在上海被殺,懷疑袁世凱主使。
宋案發生後,孫中山主張討伐袁世凱,袁世凱未得國會同意,向外國借錢擴充軍備,引起國會與都督反對。袁世凱在1913年6月廢除三省都督後,國民黨組織討袁軍反抗,史稱二次革命。袁世凱僅兩個月便擊敗討袁軍。
鎮壓二次革命後,袁世凱解散國會,廢除臨時約法,以中華民國約法取代,容許總統無限次連任,為他的永續權利鋪路。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2
Q

袁世凱稱帝的經過

A

1915年,袁世凱派人製造輿論,宣稱君主制比共和制更適合中國國情,授意親信組織籌安會,安排民眾提交請願書,鼓吹君主立憲。各省選出國民代表,一致投票贊成恢復帝制,袁世凱在12月接受帝位,改國號中華帝國,定1916年為洪憲元年。
恢復帝制引起國民反對,孫中山和梁啟超號召各省討伐袁世凱,蔡鍔宣布雲安獨立,率先組織護國軍討袁。護國運動得到多個省份響應,外國使節和親信如段祺瑞,馮國璋亦反對,袁世凱於1916年3月取消帝制,帝制維持83天。袁世凱不久後病逝。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3
Q

軍閥割據混戰的起因

A
  1. 府院之爭與張勳復辟
    袁世凱死後,黎元洪繼任總統,段祺瑞出任國務總理,兩人時有衝突,史稱府院之爭。1917年6月,黎元洪召安徽督軍張勳入京,以調停與段氏的衝突。張勳乘機擁立前清宣統帝溥儀復位,歷時近十二天便為段祺瑞所驅逐,史稱張勳復辟
  2. 護法之役
    黎元洪引咎辭職,段祺瑞獨攬大權,拒絕恢復《臨時約法》和召開國會。1917年9月,孫中山以維護《臨時約法》為號召,在廣州成立護法軍政府,親仁大元帥,聯合西南軍閥討伐段氏,史稱護法之役。然而,實際控制軍政府的西南軍閥只為私利,無意護法,孫中山憤而辭職,護法之役不了了之。
  3. 軍閥割據
    護法之役後,各地軍閥割據混戰,南北分裂。北洋軍閥分裂為皖、直、奉三系,爭奪北京政府的領導權;南方軍政府的控制權,主要由桂系和滇系爭奪。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4
Q

軍閥政治的特點

A

1.派系分明
軍閥有強烈的地方色彩皖、直、奉三系勢力,依次控制北京政府。南方軍閥主要分成桂、滇兩系,表面附從孫中山,實際上擁兵自重。
2. 獲列強支持
北洋軍閥軍力佔優,在袁世凱稱帝之前,北洋軍閥幾乎控制全國;南方軍閥因護國運動,佔有四川、廣東、湖南等地。列強為鞏固利益,支持不同軍閥。
3. 政局混亂
除南北對峙外,軍閥之間也互相攻伐,如北方兩度發生直奉戰爭。軍閥為應付戰爭開支,加徵重稅、強徵民伕,導致民生困苦。列強為榨取中國不同區域的利益,如礦權、鐵路控制權,暗中扶植特定軍閥,使軍閥混戰的局面持續,民不聊生。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5
Q

民國初年的五系軍閥:派系名稱,姓名,原籍地區,依附國家

A

北方
皖系:段祺瑞,安徽,日本
直系:馮國璋,直隸,英、美
奉系:張作霖,奉天,日本
南方
滇系:唐繼堯,雲南,英、美
桂系:陸榮廷,廣西,英、美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6
Q

五四運動的起因

A

清末,列強在中國租借港灣及劃分勢力範圍,當中德國強行租借膠州灣,並以山東為其勢力範圍。1914年一戰爆發,日本加入協約國陣營對德國宣戰,佔據膠州灣及膠濟鐵路,單方宣告接管德國在山東的權益,造成山東問題
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條,要求中國承認日本在德國的權益,更欲將中國置於日本的控制之下。
袁世凱雖然急於稱帝,也不敢貿然接受苛刻的條約,以拖延手法與日方交涉。1915年初,袁世凱在日本的武力威脅下接受1-4號條款。
段祺瑞執政後,為取得日本的貸款擴充軍備,於1918年與日本秘密簽署山東問題換文,欣然同意日本控制膠濟鐵路及派兵駐紮山東。中國難以收回有關權益
1918年一戰結束,1919年中國以戰勝國身分出席巴黎和會,提出廢止列強在華所有特權及二十一條,收回山東權益。英法袒護日本,日本表示政府欣然同意山東問題換文,中國的要求全遭拒絕。舉國震怒,反日情緒高漲,觸發五四運動

17
Q

五四運動的經過和結果

A

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學等院校三千多名學生在天安門廣場集會,提出“外爭國權,內除國賊”、”取消二十一條“、”拒絕簽字” 等口號,要求嚴懲與日本交涉的曹汝霖、陸宗輿和章宗祥等官員。之後學生遊行示威,途經曹汝霖的住宅時有人入內放火,又毆打在場的章宗祥。北洋政府出動軍警到場鎮壓,逮捕學生三十多人。
鎮壓事件發生後,北京學生罷課抗議,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設法營救被捕學生。6月初,北洋政府採取更大規模的鎮壓措施,逮捕近千名學生,激起天津、上海等大城市的罷工及罷市運動,國人更號召抵制日貨。面對強大的社會輿論壓力,北洋政府釋放被捕學生,罷免曹、陸、章三人的職務,並授意出席巴黎和會的代表拒絕在對德合約上簽字

18
Q

五四運動的影響

A

步向自主外交:五四運動中民眾力爭國家權益,迫使北洋政府改變外交決定,不受列強操縱,阻止中國代表在巴黎和會上簽字,維護國家的尊嚴和外交自主。
解決山東問題:1921年,美國召開華盛頓會議,中日雙方就山東問題進行談判,同意簽訂解決山東懸案條約,規定日本從山東撤軍,中國付錢贖回膠濟鐵路和收回山東。
民族覺醒:五四運動期間,國人高呼“外爭國權,內除國賊”, 又提倡國貨,抵制日貨,抗拒日本的經濟策略,激發民眾的愛國心,促使更多人積極參與政治運動,為日後改組的國民黨和新成立的共產黨提供生力軍,凝聚了反軍閥和國民革命軍北伐的力量
宣揚西方思想:五四運動起出受到新文化運動的刺激,其後反過來推動新文化運動的深入發展。知識份子提倡西方民主、科學等思想,多方檢討中國的傳統文化,促進思想解放。隨後各種西方思想傳入,馬克思主義亦開始在中國傳播,對後來的中國政局發展影響深遠。

19
Q

民國時期白話文的運用

A

新文化運動提倡:白話文與口語相近,簡單通俗,但地位一直比文言文低。至民初新文化運動展開,陳獨秀和胡適在新青年提倡用白話文寫作,我手寫我口,反映社會現實和表達個人思想。1918年起,新青年改為以白話文編輯,文人開始以白話文創作新詩、散文、小說和翻譯外國文學作品。白話文學作品不斷湧現,逐漸成為文學主流。
白話小說興起:白話報刊早於清末已在民間出現,但讀者主要是下層民眾。至新文化運動,白話文逐漸取代文言文,成為知識分子宣揚新思想的媒介。例如,魯迅在新青年發表白話文連載小說狂人日記後,不少報刊隨之響應,利於白話文學的普及。
學校採用白話文授課:政府為促進知識普及,於1920年規定學校必須教授白話文,語文教材改以白話文編寫。1919-1920年間,全國共有400多種以白話文編寫的學生刊物。白話文在青年學生之中普及,有利知識和文化的傳播,推動學術與文化的發展。

20
Q

民國時期的女權興起

A

接受教育:晚清以來,各種西方的新思潮,包括男女平等觀念、女權思想等先後傳入中國,女性接受教育的權利更受重視,官辦、民辦的女子學校相繼在各地出現。1915年,,女學多達三千所,學生達十八萬人。1919年,中國首批女大學生從金陵女子大學畢業,翌年北京大學亦招收學生,自此男女同校開始普及,女生可與男生選修同樣的學科,到海外留學的婦女亦逐漸增多。
爭取個人權利:女性的權利漸受社會重視。清末民初以來,反對婦女纏足的呼聲日高,不少知識分子更進一步提倡男女平等,保障女性擇偶和婚姻等方面的權利,反對盲婚啞嫁,提倡戀愛婚姻自由、一夫一妻制度,至女性有權提出離婚和再婚等。婦女積極爭取應有權利,社會上出現拒絕父母包辦婚姻的事件,引起廣泛關注。
投身職場:民國時期女性工作機會增加,學歷較低的大多到工廠工作。上海和青島等大城市的紡紗廠有半數工人是女性。1929年政府頒布工廠法,規定男女同工同酬,法律上確認婦女的職業權益。
追求時尚:西方文化傳入後,婦女敢於展現個性,上流社會女性的消費時裝的搭配方式成為社會潮流標誌。20-30年代,穿配得宜並時尚的女性稱時髦、摩登,不少女性喜歡模仿明星的形象、外觀和衣著。

21
Q

民國時期的消閒娛樂

A

購物消費:隨工商業發展,逛街購物成為城市居民喜愛的消閒活動。上海有先詩、大新、新新、永安四大公司,各店自設建築物,樓高數層,商品多樣,稱作百貨公司。設有遊樂場、舞廳、彈子房,部分更設冷氣和扶手電梯,延長營業時間,方便顧客消費。
新式娛樂上海是當時的商業大城市,華洋雜處,娛樂事業蓬勃,舞廳、跑馬場、娛樂場等林立。1917年設立的大世界遊樂場除了各種歌舞、遊藝和雜耍表演外,還設有露天空中環遊飛船、電影院、小吃攤和中西餐館,提現民國時代中西文化交融的特色。電影於清末傳入中國,民國時期各大城市開始出現較大型的電影製作公司及電影院,觀賞電影的習慣大約此時開始普及。電影院早起只播放外國無聲電影,隨華資出品的電影增加,華語電影日趨流行。
報刊和通俗小說:民國時期報刊發展興旺,至1926年,全國報刊有600多種,普遍以改為白話文。報道社會大事,亦刊載不少通俗小說,成為大眾喜歡追看的消閒讀物,例如以愛情為故事中心的鴛鴦蝴蝶派小說。張恨水是當時著名的作家,作品除在報刊連載,部分還被拍成電影,廣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