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侵華與抗日戰爭 Flashcards
日本侵華的背景
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國力漸強,向外擴張的野心增長,逐漸發展出帶有侵略性的外交政策,成為大陸政策,以中國為主要侵略目標。1927年,日本軍人首相田中義一積極推行大陸政策。1930年代,日本受經濟大衰退影響,社會經濟不景,加緊向外侵略奪取資源,解決國內經濟危機。
九一八事變
九一八事變發生於1931年,當時國民政府集中力量對付共產黨,日本乘機武裝侵略中國。9月18日,日本駐中國東北境內的關東軍,炸毀南滿鐵路的一段路軌,誣陷當地中國駐軍,以此藉口進攻瀋陽。中國東北軍不加抵抗。四個月後,東北三省遼寧、吉林、黑龍江全部淪陷,史稱九一八事變。
一二八事變
九一八事變後,中國人民反日情緒高漲。1932年1月28日,日本以上海市民抵制日貨,毆打日本僧人為藉口,派軍進攻上海的閘北地區,駐守當地的中國十九路軍奮起抵抗,日軍多次增兵和更換主帥,仍未攻佔上海。後來,英美法三國出面調停,中日簽訂淞滬停戰協定,日本駐軍上海,史稱一二八事變。
偽滿洲國
國民政府與九一八事變後,曾向國際聯盟申訴,以制止日本在中國的侵略行為。日本為表示沒有侵略野心,於1932年在東北成立偽滿洲國,扶植前清宣統帝溥儀執政。國際聯盟譴責日本出兵東北的行動不合法,拒絕承認偽滿洲國政權,日本退出國聯。1934年,日本在偽滿洲國推行帝制,以溥儀為皇帝,藉著傀儡政權進一步控制東北。
策劃華北自治
日本佔據東北後,將侵略目標轉向華北地區。1933年,日軍入侵熱河和冀東。國民政府被迫與日本談判,簽訂塘沽協定,間接承認日本對東北三省和熱河的佔領,並將冀東劃分為非武裝區。1935年11月,日本唆使漢奸在河北成立冀東防共自治政府,企圖分裂華北五省,變成第二個偽滿洲國。
抗日戰爭的爆發
1937年中,日軍控制華北大部分地區,威脅北平。7月7日,日軍在北平宛平城盧溝橋附近進行軍事演習,聲稱一名士兵失蹤,要求入城搜查,遭中方拒絕。日軍炮轟盧溝橋,中國守軍奮起抵抗,史稱七七事變或盧溝橋事變。國共兩黨先後發表抗日宣言,國民黨蔣介石發表廬山談話,共產黨發表共赴國難宣言,號召人民保衛國家。兩黨再度合作。
淞滬會戰
七七事變後,日本採取速戰速決策略,揚言可在三個月內佔領全中國。日本攻陷北平和天津後,8月13日大舉進攻上海,國民革命軍奮起抵抗,爆發大規模的戰鬥,史稱淞滬會戰或八一三事變。雖然國軍最後撤退,上海淪陷,但苦戰抵抗三個多月,粉碎日本速戰速決計劃。
南京大屠殺
上海淪陷後,日軍沿長江流域進軍,11月,國民政府由南京遷至重慶。12月,日軍攻陷南京,數星期內屠殺約三十萬人,遭性侵的中國婦女多達二萬人,史稱南京大屠殺。
徐州會戰
日軍佔領南京後,發動新一輪攻勢,南北兩路夾擊徐州。1938年3月,國軍在徐州東北的台兒莊重創日軍,殲敵一萬六千多人
武漢失守
1938年7月,日軍攻至武漢,與國軍爭持四個多月,史稱武漢會戰。10月底,國軍在承受巨大損失下撤出武漢。至此,中國大片領土落入日本手中,抗日戰爭第一階段”退守“結束。
抗日戰爭第二階段日軍的牽制
1938年10月武漢失守,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是抗戰的第二階段。武漢會戰後,國軍主力退到西南山嶽地帶,憑險固守,使日軍機械化部隊的優勢盡失。國軍利用地形優勢,誘敵深入並作出反擊,消耗日軍兵力。此外,八路軍和新四軍在日軍後方進行游擊戰,牽制日軍,戰爭進入相持狀態。
抗戰相持時日本改變侵華政策
國軍退守西南地區後,日本知道侵華戰爭無法速戰速決,於是採取成立傀儡政權的策略,實行以華制華。1940年。日本扶植國民黨元老汪精衛,在南京成立偽國民政府,協助日軍管理淪陷區,並向日軍補給物資。
抗戰相持時外交政策
外交孤立中國:抗戰初期,日本佔據及封鎖沿海地區,中國必須依靠西南邊境通道補給戰時物資。1940年,日本迫使英法兩國封鎖西南滇緬公路和滇越鐵路,斷絕中國的物資補給。雖然國軍孤立無援,但仍取得長沙會戰的勝利,止住日軍的攻勢。
抗日戰爭第三階段的開始
決勝:珍珠港事件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德意日組成軸心國軍事同盟,與英法為首的同盟國陣營對抗。1941年12月,日軍偷襲美國海軍基地珍珠港,觸發太平洋戰爭。美國隨即加入同盟國,對日宣戰,中國亦加入同盟國,聯合美英等抗日,不再孤軍作戰。
抗日戰爭決勝階段盟友對中國的援助
1942年初,蔣介石獲委任中國戰區盟軍最高統帥,並得到盟友的軍事和物資援助。1942年底,美國展開反攻,日軍接連失利,中國應英國要求,派軍進入緬甸,解救英軍和打通滇緬公路,確保物資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