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我所欲也 問答 Flashcards

1
Q

試根據文意,把以下文句譯為語體文。
賢者能勿喪耳。(《魚我所欲也》)(2)

A

賢人能夠保存這種本性不喪失
罷了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2
Q

試根據文意,把以下文句譯為語體文。
嘑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魚我所欲也》)(3)

A

呼喝
着給人,過路的行人
不會接受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3
Q

試根據文意,把以下文句譯為語體文。
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魚我所欲也》)(3)

A

為了優厚的俸祿
卻不分辨
是否合於禮義就接受了。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4
Q

試根據文意,把以下文句譯為語體文。
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魚我所欲也》)(2)

A

如果人們厭惡的事情
沒有比死亡更討厭的。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5
Q

試根據文意,把以下文句譯為語體文。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魚我所欲也》)(2)

A

一筐飯,一碗湯,
得到它便可以活下去,得不到它就要死亡。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6
Q

試根據《魚我所欲也》回答以下問題。
魚與熊掌有甚麼共通點?文中以二者比喻甚麼?(2)

A

古人認為「魚」與「熊掌」都是珍饈佳餚,當中以熊掌更為珍稀。
文中以「魚與熊掌的取捨」來比喻「生與義的取捨」。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7
Q

試根據《魚我所欲也》回答以下問題。
作者如何通過魚與熊掌說明道理?(2)

A

作者以兩種看似同等但仍能分高下的事物來比喻「生」與「義」,讀者便能立即理解「生」與「義」看似同樣重要,但「義」比「生」更為重要
然後,作者進而假設兩者只能取其一,一般來說人會「捨魚而取熊掌」,亦即是會「捨生而取義」。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8
Q

《魚我所欲也》從正反兩方面來論證人有捨生取義之心,試分別說明。(2+2)

A

正面論述:人渴求義甚於生存,厭惡不義甚於死亡,
所以人不會為了求生避死而違背禮義,可見人有捨生取義之心。
反面論述:如果人最渴求的是生存,最厭惡的是死亡,那麼應該會為了求生避死而違背禮義
但有人不願意這樣做,可見人有捨生取義之心。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9
Q

《魚我所欲也》中,「失其本心」的「本心」是指甚麼?孟子怎樣以「簞豆」與「萬鍾」的對比來突出人有否「失其本心」?試加以說明。(1+4)

A

本心:指天生的善性,或願意「捨生取義」之心。
人有否「失其本心」:孟子指出如果他人施予「簞豆」時不合禮義,「過路之人」和「乞人」寧願餓死也不會接受,帶出禮義比生命還重要。
但有些人卻「不辯禮義」,接受「萬鍾」俸祿,這是「見利忘義」。
作者是以簞食與萬鍾的對比來說明禮義比生命重要
即使「萬鍾」可帶來名利,但也不應放棄較生命重要的禮義,否則便是「失其本心」。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0
Q

孟子在《魚我所欲也》裏提出人皆有「是心」,為甚麼又要提出有人「失其本心」的例子呢?試綜合全文,說明孟子這樣寫的目的。(3)

A

每人的本心都懂得禮義
只是有些人喪失了,只有賢者存養本性
孟子旨在通過描述人是怎樣「失其本心」,闡明人該如何保存「捨生取義」的「是心」。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1
Q

試根據引文,回答以下問題。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魚我所欲也》)
承上題,這句在文章結構方面有甚麼作用?試加以說明。(1+3)

A

承上啟下。
作者在前文論證人最重視的並非生死,而是重義之心。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有概括前文(承上)的作用;
下文以「行道之人」寧願餓死也不接受呼喝着施予的食物、「乞人」寧願餓死也不接受踐踏過的食物為論據,
闡明重義之心「人皆有之」,可見這句有引入下文(啟下)的作用。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2
Q

在《魚我所欲也》中,孟子提到人「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兩者分別指甚麼?(2)

A

「所欲有甚於生者」:合義的事。
「所惡有甚於死者」:不義的事。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3
Q

以下引文運用了以下哪一種修辭手法?有何效果?試略加說明。(1+3)
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魚我所欲也》)

A

排比
孟子以三組排比句,說明有些人因萬鍾的俸祿而「失其本心」,有一氣呵成的作用;
同時能加強文章氣勢
予人義正詞嚴、理直氣壯的感覺。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4
Q

《魚我所欲也》一文中,孟子以「鄉」和「今」作對比,論述人「失其本心」。試加以說明。(3)

A

孟子指出過往人們寧願犧牲自己的生命,都不接受不合禮義的事情
現在人們卻為了優厚的俸祿、華美的居室、妻妾的侍奉、認識的貧困者的答謝而全都接受了。
孟子以人們從前和現在的心態作對比,論述見利忘義喪失本心的表現。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5
Q

在《魚我所欲也》中,孟子指出「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試指出「是心」是甚麼,並說明為甚麼有些人會喪失「是心」。(1+2)

A

是心:指天生的善性,或願意「捨生取義」之心。
有些人會喪失本性 / 善性,是因為他們受到物欲和虛榮的誘惑,見利忘義
例如為了得到高官厚祿,以及華美的居室、妻妾的侍奉、貧困的朋友感激等,就會喪失「是心」,不顧禮義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