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頗藺相如列傳 問答 Flashcards
在文章開首,藺相如還未給趙王起用前,司馬遷如何繆賢請罪的事件中運用襯托手法塑造藺相如的形象?
事件:繆賢錯判燕王為可投靠對象,幸虧得藺相如出言勸阻,並給他獻策解決問題。
藺相如的形象:以繆賢誤判形勢的輕率襯托出藺相如的心思縝密。
在文章開首,藺相如還未給趙王起用前,司馬遷如何通過趙王應對秦王運用襯托手法塑造藺相如的形象?
事件:趙王與羣臣對秦王請璧的要求猶豫不決,藺相如甫上場便果斷闡明策略。
藺相如的形象:以趙王和羣臣的優柔寡斷襯托藺相如的果斷理性。
在文章開首,藺相如還未給趙王起用前,司馬遷如何通過藺相如自薦一事運用襯托手法塑造藺相如的形象?
事件:趙王召見相如時,詢問相如誰人能使,相如自薦出使。
藺相如的形象:以趙王未能找到合適奉璧給秦的窘態,襯托藺相如自薦出使秦國的自信氣慨。
繆賢請罪一事是否能反映藺相如有勇有謀?
是。
藺相如有智謀的表現:繆賢只能從表面分析形勢,誤判燕王為可投靠對象,但藺相如能清楚的闡述燕趙形勢,並洞悉燕王的想法,出言勸阻繆賢,並為他獻策解決問題,可見他有智謀。
藺相如勇敢的表現:藺相如建議繆賢犯罪後不應逃亡,反而要赤膊伏在刑具上請求處罰,這是風險極高的策略,因為趙王或會怒殺繆賢,可說是賭上性命以搏取僥倖獲得赦免。而當時繆賢已豁出去打算逃亡去燕國,藺相如向他提出險中求活的計策,自己也可能觸怒繆賢而惹禍上身,這些都證明藺相如是個勇士。
完璧歸趙一事中,藺相如分析秦王以城換璧的要求,與趙王和群臣的角度有何不同?
趙王與羣臣:從表面的利害分析
答應秦王,秦王未必依約交出十五座城來換取和氏璧;拒絕秦王,恐怕秦王會派兵攻打趙國。
藺相如:從哪一方理虧分析
秦強而趙弱,若拒絕秦王,不識抬舉,是趙國理虧;如趙國交出和氏璧而秦國不交出十五座城,是秦國理虧。
藺相如把玉璧獻給秦王後,如何判定秦王沒有誠意以城池交換玉璧?
- 秦王的表現不合禮節:秦王在供遊樂的宮殿章台接見藺相如。
- 態度傲慢:秦王把和氏璧傳給妃嬪及大臣觀看,不再理會藺相如。
- 不提承諾:秦王得到和氏璧後,沒有提及以十五座城交換和氏璧的承諾。
藺相如怎樣通過討論歷史和目前形勢,為自己把和氏璧送返趙國的舉動開脫?
歷史:力言秦國過往的背信棄義,指出秦國歷代君主皆不遵守諾言,因而擔憂這次秦王也會欺騙他,故把和氏璧送回趙國也合情合理,令秦王理絕辭窮,無言以對。
目前形勢:指出秦、趙兩國國力懸殊,秦王只要先把十五座城割給趙國,趙國必定會立刻奉上和氏璧;保證秦王只要兌現承諾,定能得璧,趙國暫時收回璧玉,影響不大。
澠池之會一事中,藺相如通過哪兩個片段展現他的急智?
- 秦王要求趙王鼓瑟,然後着史官記錄下來,藉此羞辱趙王;藺相如見狀,立即要求秦王擊缻,還以顏色,最後成功要挾秦王擊缻後,也着史官記錄下來,化解了秦王想羞辱趙王的意圖,不讓秦王佔半點上風。
- 當秦國群臣要求趙王把十五座城送給秦王作獻禮後,藺相如立即要求秦王以秦國國都咸陽送給趙王作為獻禮,令對方自招其辱,並維護了趙國的國體。
澠池之會一事中,廉頗通過哪兩個片段展現他的智謀?
- 廉頗在趙王出發赴澠池之會前,未免秦國以趙王性命威脅趙國,預先部署三十日後趙王不返即立太子為王的計謀。
- 他在邊境設盛大的軍隊,防備秦國入侵趙國,可見他具備謀略。
廉頗為什麼決意羞辱藺相如?
廉頗認為藺相如只是賣弄口才,沒有甚麼實績,比不上自己的戰功。同時藺相如出身卑微,只是鄙賤的人,廉頗難以接受自己的地位竟然比藺相如低,對此感到不服氣。
廉頗為什麼向藺相如請罪?
他得知藺相如處處忍讓,是因為以國事先,不計私怨,器量寬宏,甘拜下風。廉頗醒覺自己只顧計較個人的榮辱得失,忽略了國家大局,感到慚愧/內疚。
藺相如回應門客的批評時,以甚麼情況比喻自己跟廉頗的衝突?這情況與他跟廉頗之間的衝突有甚麼相似之處?
兩虎共鬥:兩個強者相爭,衝突必甚激烈,後果嚴重,勢難共存。老虎是猛獸,爪牙銳利,體力強勁,兩虎相爭,必成惡鬥,恐兩敗俱傷。廉頗是大將軍,藺相如是外交家,兩者都位居上卿是趙國的重臣,彼此若爆發權力鬥爭,兩者的力量都會受損。
「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中,鄙賤之人和將軍分別代表誰?
「鄙賤之人」指廉頗自己
廉頗貴為大將,貶稱自己是「鄙賤之人」,是表示對以往自高自大、輕視藺相如的表現的深刻自省,也對自己無視國家大局而只重視個人榮辱的事痛加懺悔,為自己出言不遜而深感內疚。
「將軍」指藺相如
尊稱藺相如,以示敬重他公而忘私、顧全大局的精神,尤其感佩藺相如對自己狂妄傲慢的容忍,自愧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