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的心理发展 Flashcards

1
Q

幼儿游戏的相关理论

A

1⃣️早期的游戏理论
❶ 霍尔的复演说
❷ 席勒和斯宾塞的精力过剩说
❸ 彪勒夫妇的机能快乐说
❹ 格罗斯的生活准备说
❺ 拉扎勒斯和帕特里克的娱乐放松说
❻ 博伊千介克的成熟说
❼ 帕特里克的能量匮乏论
❽ 巴特森的游戏元交际理论

2⃣️当代游戏理论
① 精神分析理论
② 认知理论
③ 学习理论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2
Q

____认为,游戏是远古时期人类祖先的生活特征在儿童身上的重演。

A

霍尔
(复演说)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3
Q

____认为,游戏是儿童借以发泄体内过剩体力的一种方式。

A

席勒
(精力过剩说)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4
Q

____认为,游戏是从行动中获得机体愉悦的手段。

A

彪勒
(机能快乐说)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5
Q

______认为,游戏是对未来生活所必需技能的排演与练习,是本能的练习。

A

格罗斯
(生活准备说)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6
Q

__________________认为,游戏并非源于精力过剩,而是出自放松的需要。

A

拉扎勒斯和帕特里克
(娱乐放松说)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7
Q

_________认为,游戏不是本能,而是一般欲望的表现,包括:⑴ 发展个体主动性的欲望;⑵ 适应环境、与环境一致的欲望;⑶ 重复练习的欲望。

A

博伊千介克
(成熟说)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8
Q

________认为,游戏的作用是在儿童完成新任务而消耗能量的情况下为儿童补充能量。

A

帕特里克
(能量匮乏论)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9
Q

______认为,游戏是信息的交流和操作的过程,其特征就是元交际。

A

巴特森
(游戏元交际理论)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0
Q

精神分析理论如何解释幼儿的游戏行为?

A

弗洛伊德认为游戏也有潜意识(无意识)成分,游戏是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和克服创伤性事件的手段。埃里克森从新精神分析的角度解释游戏,认为游戏是情感和思想的一种健康的发泄方式,是自我的机能。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1
Q

认知理论如何解释幼儿的游戏行为?

A

皮亚杰认为游戏是儿童认识新的复杂客体和事件的方法,是巩固和扩大概念、技能的方法,是使思维和行动结合起来的方法。儿童在游戏时并不发展新的认知结构,而是努力使自己的经验适合于之前存在的结构,即同化。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2
Q

学习理论如何解释幼儿的游戏行为?

A

桑代克认为游戏也是一种学习行为,遵循效果律和练习律,受社会文化和教育要求的影响。各种文化和亚文化对不同行为的评价差异将反映在不同文化下儿童的游戏当中。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3
Q

游戏的特点

A

① 游戏具有社会性,是人的社会活动的一种初级模拟形式,反映了儿童周围的社会生活。
② 游戏是想象与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结合,不是社会生活的简单翻版。
③ 游戏是儿童主动参与的,伴有愉悦体验的活动。

记忆Tips:
初级模拟映生活
想象现实相结合
主动参与很快乐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4
Q

游戏的作用

A

理解框架即可:

① 在游戏过程中,儿童既可以体验到开放、自由、宽松的心理环境,又可以发展适应生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 游戏可以使儿童运动器官得到很好的发展。
③ 游戏可以使儿童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能够更快、更好地发展。
④ 游戏可帮助儿童学会表达和控制情绪,学会处理焦虑和内心冲突。
⑤ 游戏对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同样有重要作用。
⑥ 游戏同样也是幼儿教育的重要手段。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5
Q

按照目的分类,游戏可以分为?

A

1⃣️ 创造性游戏
(儿童独自想出来的游戏,有利于发展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包括角色游戏、建筑性游戏、表演游戏等)

2⃣️ 教学游戏
(结合一定的教育目的而编制的游戏,如成语接龙,木棒计数等)

3⃣️ 活动性游戏
(发展儿童体力的一种游戏,可以发展小肌肉动作、手眼协调能力,提高身体素质、培养勇敢、坚毅、合作、关心集体等个性品质)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6
Q

皮亚杰根据儿童认知发展阶段把游戏分为?

A

① 练习游戏
② 象征性游戏(如建筑游戏、假装游戏)
③ 有规则的游戏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7
Q

帕滕按照儿童社会性发展把游戏分为?

A

① 无所用心的行为(一个人什么也不做)
② 旁观者行为(一个人看)
③ 单独游戏(一个人玩)
④ 平行游戏(*2~4岁/幼儿初期:一群人各玩各的)
⑤ 联合游戏(一群人玩,无合作)
⑥ 合作游戏(5岁后:一群人玩,有合作)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8
Q

幼儿词汇的发展表现

A

儿童词汇的发展有先后顺序,对情境的依赖性较强,且发展不均衡,呈阶段性。

幼儿词汇的发展主要表现为:
❶ 词汇数量的增加(🔅一生中增加最快的时期)
❷ 词汇内容的丰富和深化(概括性、抽象性增加;理解深刻化)
❸ 词汇范围的扩大
(先掌握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对虚词掌握较晚、数量较少且无明显增加)
❹ 积极词汇的增长
▫️积极词汇:儿童既能理解,又能正确使用的词汇
▫️消极词汇:不能理解或有些理解却不能正确使用的词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9
Q

幼儿语法掌握的发展趋势

A

儿童语法的发展通常从两个方面表现出来,即句子的长短和句子结构的完整性、复杂性。研究表明,幼儿所使用句子的结构发展有如下趋势:
① 从简单句(单句)到复合句(复句)
② 从陈述句到多种形式的句子
③ 从无修饰句到修饰句
④ 从不完整句到完整句

tips:辅(复)修完形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20
Q

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趋势

A

儿童口语表达能力发展的快速期是3~5岁(i.e, 幼儿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连贯言语和独白言语的发展是儿童口语表达能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发展趋势:
① 从对话语言到独白语言
② 从情境语言到连贯语言
③ 从外部语言到内部语言

21
Q

幼儿记忆的发展特点

A

1⃣️记忆容量的增加
2⃣️无意识记为主(幼儿初期)到有意识记发展
3⃣️形象记忆为主(幼儿全程)但语词记忆发展
4⃣️自传体记忆准确性提高(极易被误导)

5⃣️记忆策略的形成
▫️弗拉维尔三阶段
⑴ 0~5岁:无策略
⑵ 5~7岁:不能主动运用策略,需诱导
⑶ 10岁~:主动运用策略,逐步稳定发展
▫️两种记忆策略的形成:复述、组织(系统化)

6⃣️元记忆的形成
▫️元记忆知识包括(弗拉维尔三部分)
⑴ 有关记忆主体方面的知识
⑵ 有关记忆任务方面的知识
⑶ 有关记忆策略方面的知识

22
Q

________的出现标志着儿童记忆发展上的一个质变。

A

有意识记

23
Q

无论哪个年龄阶段,形象记忆效果都____语词记忆效果。

A

优于

24
Q

记忆策略中的“组织”是指?

A

组织(系统化)指个体找出识记材料所包含的项目间意义联系,依据这些联系进行记忆的过程,包括对信息储存和提取两方面的系统。

25
Q

儿童元记忆知识最早出现的年龄是____岁。

A

4

26
Q

元认知

A

元认知由弗拉维尔提出,是个体对自身认知过程的知识和意识。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

27
Q

幼儿思维的特点

A

1⃣️具体形象性(主要特点)
▫️幼儿的思维主要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即凭借具体形象的联想进行,而主要不是凭借对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关系的理解,即凭借概念、判断和推理进行的。
🔺前运算阶段:具体性(i.e, 只能形成初级的、具体事物的表象)

2⃣️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
▫️感知运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这三种思维形式不是彼此孤立和相对立的,它们在幼儿思维中所占地位随年龄增长而变化。

3⃣️言语在幼儿思维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
▫️思维活动起初主要依靠行动进行,后来才主要依靠言语进行,并开始带有逻辑的性质。

Tips:具体主导抽萌芽,语言作用日增加

28
Q

简述皮亚杰关于幼儿思维的看法

A

皮亚杰认为2~7岁的儿童思维属于前运算阶段,这一阶段儿童主要是表象性思维,思维的基本特点是:
⒈ 相对具体性(表象的相对具体性)
⒉ 不可逆性
⒊ 自我中心性(三山实验)
⒋ 刻板性(不灵活,以上3点都属于)
⒌ 集中化(不守恒)
⒍ 集体独白
⒎ 泛灵论

皮亚杰对幼儿进行的实验主要有三山实验、守恒实验、类包含实验等。根据实验结果,皮亚杰认为,幼儿的思维具有自我中心性、集中性,缺乏类包含的推理能力,并且不能区分一个物体表面上像什么和实际是什么,不能进行因果推理。

29
Q

思维的自我中心性是指?

A

从自我的角度去解释世界,很难想象从别人的观点看事物是怎样的。

30
Q

三山实验

A

三座山以不同的颜色来区别,一座山上有一间房屋,另一座山顶上有一个红色的十字架,还有一座山上覆盖着白雪。让儿童坐在桌子的一边,桌上放着这个模型。实验一中,实验者把一个娃娃放在桌子周围的不同位置,问被试“娃娃看到了什么”。实验二中,实验者向儿童出示了不同角度拍摄的三座山的照片,让儿童挑出娃娃所看到的那张。实验三中,实验者给儿童三张硬纸板,要儿童按娃娃所见把三座山排好。结果显示,8岁以下的儿童一般不能成功,大部分儿童是以自己的观察角度而不是娃娃的观察角度来选择或搭建模型的。因此,皮亚杰认为幼儿在对事物进行判断时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能采纳别人的观点。

31
Q

后人对三山实验的改进?

A

1⃣️博克农场任务
2⃣️修斯的躲避警察实验

32
Q

博克农场任务

A

儿童熟悉的动画人物开着车绕农场一周,问幼儿人物看到了什么。结果显示,3岁的儿童虽然在三山实验中成绩很差,却能很好地完成博克的任务。这说明当场景熟悉、问题易于理解时,幼儿思维是具有非中心性的。

33
Q

幼儿思维的集中性

A

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思维只能集中于问题的一个维度(e.g, 很难同时考虑杯子的高度和宽窄),而不能同时考虑到两个维度,因此他们尚不能认识守恒。

34
Q

儿童一般在_____岁左右达到守恒。

A

8

35
Q

类包含

A

类包含是指一类物体与其子类的关系。原则上,总类中物体的数量必然大于任一子类中物体的数量。皮亚杰认为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缺乏这种推理能力。如呈现由4朵红花和2朵白花组成的花束,问儿童“红花多还是花多”,前运算阶段的儿童通常回答“红花多”。

36
Q

心理理论

A

心理理论是指个体凭借一定的知识系统对自身或他人的心理状态进行推测,并据此对其行为做出因果性解释与预测的能力(儿童是“常识心理学家”)。儿童拥有心理理论的主要标志是通过韦默的错误信念任务的测试。一般认为,儿童4岁时就获得了心理理论能力,可以根据一个人的愿望、信念等来理解他人的行为。

37
Q

错误信念

A

错误信念是指儿童不能正确地表征他人对现实的表征,其原因是将自己获知的信息当成别人行为的依据。韦默的错误信念任务测试儿童能否站在自己的立场来理解他人所持有的错误的想法,被视为儿童是否具有心理的表征理论的标志。

38
Q

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特点

A

① 从轻信成人的评价到自己独立评价
② 从对外部行为的评价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
③ 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到比较细致的评价
④ 从带有主观情绪的评价到初步客观的评价
⑤ 开始以道德行为的准则进行评价

总的来说,幼儿的自我评价能力还很差,成人对幼儿的评价在幼儿个性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39
Q

自我情绪体验发生的转折年龄在____岁。

A

4

40
Q

从缺乏自我控制到有自我控制的转折年龄是____岁。

A

4~5

41
Q

皮亚杰采用__________(法)的研究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按顺序分为?

A

对偶故事法:两个小孩打碎托盘的故事
❶ 偷吃果酱打碎一个托盘
❷ 推门时不小心打碎15个托盘

1⃣️前道德阶段(1.5岁~5岁)
▫️年幼的儿童对事情的原因只有模糊的了解,他们的行为直接受其结果支配。因此这一阶段的儿童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非道德的。

2⃣️他律道德阶段(5岁~10岁)
▫️他律道德阶段又称道德实在论阶段,儿童认为规则是固定不变的、是由权威给予的。
▫️他们按是否遵从权威来判断是非,判断行为的好坏完全根据行为结果,而不是根据主观动机。

3⃣️自律道德阶段(10岁以后)
▫️自律道德阶段又称道德相对论阶段,儿童更多根据动机而不是结果判断行为好坏,认识到规则可通过协商讨论而调整和改变,形成自己的内化了的道德标准。

42
Q

科尔伯格采用__________(法)的研究提出了道德的三水平六阶段,分别是?

A

两难故事法(海因茨偷药)

第一水平:前习俗水平
(道德由外部的价值观控制,以后果判断行为好坏,相当于皮亚杰的他律道德阶段)
❶ 服从与惩罚定向
▫️避免惩罚、获得奖赏
❷ 天真的利己主义/相对功利阶段
▫️根据交换原则考虑服从,以需求被满足的程度来评价行为

第二水平:习俗水平
(内化权威的标准,服从法则以取悦他人或维持秩序)
❸ “好孩子”定向/寻求认可阶段:希望被喜欢
❹ “好公民”定向/顺从权威阶段:避免受谴责,维持社会秩序

第三水平:后习俗水平
(获得了真正的道德观念,能处理道德原则之间的冲突)
❺ 社会契约定向:服从社会契约,维护公共利益
❻ 普遍的伦理原则:服从自己的内在标准,行为受自我良心的约束

43
Q

性别角色

A

性别角色是指属于特定性别的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和群体中占有的适当位置,及其被该社会和群体规定了的行为模式。

对性别角色的理解:
① 性别角色是以性别标准划分的社会角色。
② 性别角色的划定决定着个体的社会化定向。
③ 性别角色是由社会群体为男女制定的一套行为规范,它对个体的行为进行性别的标定。

44
Q

性别化

A

性别化又称性别类型化,是指儿童获得性别认同和关于他所生活的社会认为适合于男人或女人的动机、价值、行为方式和性格特征(i.e, 性别角色认同)的过程。

45
Q

性别角色的社会化过程

A

❶ 理解性别(性别认同)
▪️性别认同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在基本生物学特性上属于男或女的认知和接受。

❷ 获得标准(性别角色标准)
▪️性别角色标准是指社会成员公认的适合于男性或女性的动机、价值观、行为方式和性格特征等,反映了文化或亚文化对不同性别成员行为适当性的期望。

❸ 取得认同(性别角色认同)
▪️性别角色认同是指获得真正的性别角色,即根据社会文化对男性、女性的期望而形成相应的动机、态度、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并发展为性格方面的男女特征,即所谓的男子气和女子气。简言之,即个体认同所属文化中性别刻板印象的程度。

❹ 形成偏爱(性别角色偏爱)
▪️是指与性别角色相联系的活动和态度的个人偏爱(如喜欢裙子还是裤子),在这方面,男孩比女孩面临更大的社会压力。

46
Q

根据科尔伯格的观点,儿童性别认同的发展依次经过的阶段是?

A

① 性别标定(3岁)
② 性别稳定性(3~5岁)
③ 性别恒常性/坚定性(5~7岁)

47
Q

心理两性化(伯姆)

A

男子气和女子气属于两个分离的独立维度,而非一个维度的两个极端。人可以同时具有两性化特征,糅合男女两性的优秀品质。

男高女低:典型男性化
女高男低:典型女性化
男高女高:双性特征
男低女低:未分化

48
Q

学龄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

A

① 婴儿期:社会交往非常有限
② 从3岁起,儿童偏爱同性伙伴(刻板的性别角色标准)
③ 在3~4岁之间,依恋同伴的强度和与同伴建立起的友谊数量显著增长。

儿童早期的友谊一般很快形成,又很快破裂。
幼儿期的友谊多半建立在地理位置接近、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和喜爱的活动或者拥有有趣玩具的基础上。

49
Q

同伴关系的作用

A

1⃣️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
2⃣️为儿童提供学习他人态度与行为的机会
3⃣️同伴是儿童特殊的信息渠道和参照框架
4⃣️同伴是儿童情感支持的一个来源
5⃣️同伴关系不良将导致社会适应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