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理论 Flashcards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
1⃣️本我(id)
◽️人格中的生物成分,遵循快乐原则。(原始、本能、最难接近的人格部分)
◽️基本机能是寻求能满足机体需求的对象,提供能量和动力。
◽️本我及其【初级思维过程】关注的是获得满足,而不管满足的途径是否实际或是否为环境所允许。
◽️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年龄越小,本我的作用越大。
2⃣️自我(ego)
◽️人格中的心理成分,遵循现实原则。
◽️它是从本我中分化、发展出来的,在现实的基础上满足个体的需要。并且还要受到超我的制约。
◽️自我能支配行动,思考过去的经验,计划未来的行动,这种合理的思维过程被弗洛伊德称为【二级思维过程】。
3⃣️超我(super ego)
◽️人格中的社会成分,遵循道德原则。
◽️其形成是社会化的结果,是社会规范与道德规范的内化。
◽️它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良心是超我中的惩罚性、消极性和批判性的部分;自我理想是个体为之奋斗的部分。
◽️作用:① 抑制本我的冲动;② 对自我进行监控;③ 追求完善的境界。
超我和自我都是人格的控制系统,自我帮助本我以合理的方式满足需要,故而它控制的是本我盲目的激情,以保持机体免受损害;超我以是非为标准,力图使本我延迟得到满足,甚至也会使本我完全不能获得满足。
在人格结构中,本我、自我、超我三者相互交织在一起,构成人格的整体。当三者处于协调状态时,人格表现出一种健康的状态;当三者互不相让,产生敌对关系时,就会产生心理疾病。
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说
弗洛伊德主张心理发展的动力来自于性本能(个人理解:追求身体快乐的本能),因此追求性欲的满足就是心理发展的内驱力。他把与生存本能联系并用以满足机体性的需要的心理能量称为力比多。弗洛伊德以儿童发展的不同时期力比多在何处集中为标准,将儿童的心理发展分为5个阶段:
❶ 口唇期(0~1岁)
❷ 肛门期(1~3岁)
❸ 性器期/前生殖器期(3~6岁)
🔺俄狄浦斯情结的出现与解决
❹ 潜伏期(6~11岁)
❺ 青春期/生殖器期(11或13岁~)
在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中,_______是儿童学会如何获得爱和赞赏的关键时期,如果在这个时期儿童不能被父母正确对待,人格就会残留恐惧、内疚和蔑视的痕迹,这种残留会导致成人以后尖酸刻薄、出现强迫行为。
肛门期
性器期的儿童会模仿父母中的同性别者,爱慕异性别者,这一阶段俄狄浦斯情结(恋父情结)和伊莱克特拉情结(恋母情结)的顺利解决有助于?
① 使儿童获得男性和女性的认知风格。
② 把父母的道德观念、社会态度内化为儿童自己的东西,使之形成超我。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认为,进入青春期后,个体的心理从______转变到______。
从“自恋”转变到“异性恋”
异性恋倾向一旦形成就不再变化,并持续一生。
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与弗洛伊德的区别在于,他既承认生物学的影响,也考虑文化和社会因素。他认为在人格发展中,逐渐形成的自我在个人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起着主导和整合的作用。他以人格特质为标准把个体的一生划分为8个阶段,同时指出了每一个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
❶ 婴儿期(0~2岁)
▫️发展任务: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
(生理需要得到满足)
▫️发展品质:希望
❷ 儿童早期/学步期(2~4岁)
▫️发展任务: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感 /疑虑感
(自己穿衣、走路,被允许做力所能及的事并获得表扬)
▫️发展品质:意志
❸ 学前期/游戏期(4~7岁)
▫️发展任务: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多问多动,好奇心和行动力不被父母打击;对世界、对自己和他人身体的游戏式探索)
▫️发展品质:目的
❹ 学龄期(7~12岁)
▫️发展任务: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发展品质:能力
❺ 青年期(12~18岁)
▫️发展任务:建立同一感-防止同一性混乱
▫️发展品质:忠实
❻ 成年早期(18~25岁)
▫️发展任务: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前提:在自我同一性巩固的基础上获得共享的同一性)
▫️发展品质:爱情
❼ 成年中期(25~50岁)
▫️发展任务:获得繁殖(创生)感-避免停滞感
▫️发展品质:关怀
❽ 成年晚期/老年期(50岁~)
▫️发展任务: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感和厌倦感
▫️发展品质:智慧
合法延缓期
埃里克森认为,刚刚步入成年期的青年可能自觉没有能力持久地承担义务,感到要做出的决断太多太快,因此在做出最后决断之前要进入一种“暂停”的时期,用以延缓承担的义务,以避免同一性提前完结。
埃里克森独创的发展阶段有?
成年早期、成年中期、成年晚期
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观点的比较
埃里克森理论是对弗洛伊德理论的继承、扩展与修订。
1⃣️ 弗洛伊德强调本我的作用、本能的力量,自我只是本我和超我的奴仆;埃里克森强调自我的作用、理性的力量,相信超我能引导心理性欲向社会所规定的方向发展,超我可以协助自我监督本我。
2⃣️ 弗洛伊德将人格发展局限在母亲-儿童-父亲这个狭隘的三角关系中,特别强调早期经验在人格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埃里克森将人格的发展置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上,重视社会文化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3⃣️ 弗洛伊德认为,在人格发展过程中,一个阶段的任务未完成会产生病理性的后果;埃里克森认为,一个阶段的任务虽然未完成,但仍有机会在以后的阶段继续完成,同时,即使一个阶段的任务完成了,也不等于这个矛盾就不存在了,在以后的阶段里仍有可能产生先前已经解决的矛盾。
4⃣️ 弗洛伊德对人格阶段的划分只到青春期,埃里克森则将人格阶段扩大至个体的一生。
5⃣️ 弗洛伊德认为人性本恶;埃里克森认为人的本性非善也非恶,儿童出生后存在着向任一方向发展的可能性,并且埃里克森对于儿童向善的方向发展抱有较为乐观的态度。
华生的心理发展观理论
华生认为,心理的本质是行为,人的各种心理现象是行为的组成因素,并且都可以用客观的刺激-反应(S-R)公式来论证。华生是名副其实的环境决定论者,这种论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 否认遗传的作用
① 行为由刺激引起,刺激与遗传无关,故行为不可能取决于遗传。
② 承认机体在构造上的差异来自遗传,但构造上的遗传不能证明机体上的遗传,构造的未来形式取决于环境。
2⃣️ 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① 认为个体在构造上的差异及幼年时期训练的差异足以说明后来个体行为上的差异。
② 提出教育万能论,认为健康的婴儿可以被培养成任何职业的成人。
③ 认为心理学应以控制行为为研究目的,学习的决定条件是外部刺激,而外部刺激是可控的,所以不管多么复杂的行为,都可以通过控制外部刺激而形成。
华生对儿童情绪发展的研究重点是
在怕、怒、爱这三种非习得性的情绪反应上形成的条件反射
斯金纳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与华生的刺激-反应心理学的不同点在于,斯金纳区分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应答性行为是指由特定的、可观察的刺激引发的反应行为;操作性行为是指在没有任何能观察到的外部刺激的情境下的有机体的行为。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强调塑造、强化与消退、及时强化等原则。
❶ 塑造
▫️强化作用是塑造行为的基础。儿童偶然的动作若是得到教育者的强化,该动作再次出现的概率就会大于其他动作。强化的次数增多,概率随之增大,这便导致了人的操作行为的建立。
❷ 强化与消退
▫️强化在行为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得不到强化的行为是易于消退的。只练习而不强化,行为将难以巩固和发展。
❸ 及时强化
▫️教育者应及时强化希望在儿童身上看到的行为,强化不及时将不利于行为发展。
按照斯金纳的观点,强化可以增加反应的概率,其可分为积极强化(阳性强化)和消极强化(阴性强化)。积极强化是由于喜爱刺激的增加而导致操作行为概率提升;消极强化是由于厌恶刺激减少而导致操作行为概率提升。斯金纳建议以消退取代惩罚,提倡强化的积极作用。
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
1⃣️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是指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相较刺激-反应学习来说,观察学习的学习者可以不必直接做出反应,也不需要亲自体验强化,只通过观察他人在一定环境中的行为,并观察他人接受一定的强化就能完成学习。
▫️观察学习的过程包括:❶ 注意过程;❷ 保持过程❸ 运动复现过程;❹ 动机过程。
▫️强化既可以是直接强化,也可以是替代强化,还可以是自我强化。
(斯金纳只有直接强化,班杜拉引入内因,提出后两种强化方式,认为行为的变化是由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共同决定的。)
2⃣️社会学习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① 攻击性
② 亲社会行为
③ 性别化
④ 自我强化
🔺自我强化也是社会学习的结果。儿童从榜样身上学到自我肯定或自我否定的标准,当自身行为达到标准后,就以自己能支配的报酬方式来增强、维持自己的行为。
维果茨基的理论包括哪些部分?
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2⃣️心理发展观(发展的实质/标志/原因)
3⃣️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4⃣️内化学说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维果茨基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用以解释人类心理本质上与动物不同的那些高级的心理机能。维果茨基认为,人的工具中凝结着人类的间接经验,即社会文化知识经验,这就使得人类的心理发展规律不再受进化规律制约,而是受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所制约。
两种工具观:
❶ 物质生产工具的使用使人得以用间接方式适应自然,而不再像动物一样用身体的直接方式来适应自然。(人由此区别于动物)
❷ 语言、符号等精神生产工具的出现使得间接的心理活动得以产生和发展。(高级心理机能)
高级心理过程如何发展?
(维果茨基)
高级心理过程是在同周围人的交往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受人类文化历史的制约。人使用物质工具进行劳动操作,使自己脱离了动物世界。同时使用符号、语言等精神工具进行精神生产,使其心理机能发生质的变化,上升到高级阶段,具有随意性、主动性。
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
(发展的实质/标志4/原因3)
1⃣️心理的发展的实质:
一个人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2⃣️心理发展的标志:
① 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
② 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
③ 各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组合,形成间接的、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心理结构;
④ 心理活动的个性化。(建构主义)
3⃣️心理机能发展的原因:
① 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受社会规律的制约。
② 从个体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通过掌握语言符号等高级的心理机能工具这一中介环节,使其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
③ 高级的心理机能是不断内化的结果(外部知识经验转为内部语言符号)。